资政殿学士户部待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资政殿学士户部待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第1张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

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

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铭曰: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

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译文:

皇佑(宋仁宗年号)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官职名)、尚书户部侍郎(官职名)、汝南人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文正公名讳叫做范仲淹,字希文。五代的时候,时代居住在苏州,在吴越地区做官。宋太宗时,吴越割献给大宋土地,范仲淹的父亲跟随钱俶到京城朝拜皇帝,后来担任武宁军掌书记(官职名),死在任上。

先生(范仲淹)二岁时就成了孤儿(古代丧夫叫做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祥符(宋真宗年号)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官职名),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富贵以后,皇上追赠他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官职名)范梦龄为太保(官职名),祖父秘书监(官职名)范赞时为太傅(官职名),父亲范墉为太师(官职名),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

先生年轻的时候即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 那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天圣(宋仁宗年号)年间,晏殊丞相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 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 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 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到太后去世时,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先生却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起初,太后有遗命,要册立杨太妃代替自己为太后。先生劝谏说:“太后,这是皇帝母亲的名号,自古都没有人能代替太后的。”于是就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命。

这一年,发生来了大的旱灾和蝗灾,先生接受朝廷命令去安抚东南灾民。回来时,正赶上郭皇后被废,他率领谏官、御史跪在殿里谏诤反对,没有取得成功,被贬到睦州担任知州,又改任到苏州。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官职名),把他召回京城,先生更加积极议论时政的得失,大臣权贵大多都忌恨讨厌他。

过了几个月,任命先生为开封府尹(官职名)。开封一向号称难治,先生治理的非常有声望。每天的政事越来越简单,有空的时候就取来古今的治乱安危的情况向皇上讲解,又作了《百官图》献给皇上,说:“任命人员要各尽其材,那么百官都能称职,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并针对官员的升迁快慢和顺序说:“这样可以为公,可以谋私,也不能不详察。”因此惹怒了丞相吕夷简,以至于在皇上面前争论,先生请求辩解,话语非常恳切,因此被贬职,到饶州作知州。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了。先生被调任润州,又调到越州。赵元昊在河西反叛,皇上又重新任命吕夷简担任宰相。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官职名),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职。这时候,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鄜�(地名)防御敌人,于是改任为延州刺史。赵元昊派人送信求和,先生认为无事请和,难以相信,而且信中有不被朝廷承认的伪号,不能给皇上看,于是自己写信,告诉赵元昊逆顺成败的道理,非常精辟。因为擅自回信,被降一级,贬为耀州刺史。不到一个月,有调为庆州刺史。不久四路兵马都设置将帅,任命先生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官职名),多次升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城大顺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来开敌人来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有人疑惑先生碰到敌人如何应变?比如在大顺城驻扎,一天早晨带兵出城,各将领都不指导要去哪里,到了柔远(地名),才发号令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去筑城。至于筑城的用度,大小器具,而军中起初都不知道。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争战,先生告诫诸将:作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以后,于是撤走了。于是各将领都佩服先生,认为比不上他。先生对待将吏,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律,爱戴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自己去感谢皇上。各国作为人质的世子,任由他们出入,没有一个逃跑的。外国的头领来拜见,就把他们召到卧室内,隔开别人,撤掉卫士,和他们交谈,从不怀疑(会对对自己不利)。先生在这里过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

起初,西部人被征为士兵的有十多万,后来都在脸上刻墨作为标记,只有先生的部队,只在手上作了记号,先生离去后,部队遣散,只有这一部人得以重新为民。先生在这两路,既取得了熟羌的效力,使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把军队迁到内地,减轻了西夏人运输粮食的劳苦。他所实行的办法,离开后人们依然感激,坚持先生的办法而不敢更改的,到现在还很多。

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庆历(宋仁宗年号)三年春天,朝廷召先生担任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都被朝廷拒绝,于是才上任。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为参知政事(官职名),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拿太平世道责问他。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让他赶快列举要办的国家大事,又建起天章阁,召见他并赐给他座位,给他纸笔,让他在自己面前写奏章。先生惶恐不安的退出坐席,回去后条列了当时应该先办理的十多件事献给皇上。他主张在天下兴办学校,选拔读书人首先根据德行和不单纯根据文辞,磨练考核来取分他们的能力,减少任子(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的数量来减少过量的官职,采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请,正要施行,但是有关磨练、任子的制度,心存侥幸的人都很忌恨,因此争相诽谤,而妒嫉先生的也因为这些诽谤感到高兴,喜欢让这些人担任助手。恰逢边境报告有警情,先生于是请求前去,于是任命先生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先生到任后就上书说自己愿疑镇守边境,于是有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邠州刺史,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结束了,有官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

这时候,西夏已经称臣,先生因为有病请求担任邓州刺史。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担任杭州刺史,又调到青州。先生的病情更加严重,又请求担任颍州刺史,用小轿把他抬到徐州,于是一病不起,享年六十四岁。先生得病的时候,皇上赏赐药物并慰问病情。先生死后,皇上停止上朝一天,因为先生的遗书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派人到先生家问他的家人有什么要求,追赠先生为兵部尚书,用来哀恤先生的物品非常丰厚。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子儿女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并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国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至于他的世代家谱、官爵,在墓碑上的志、在家里的族谱、在有关部门收藏的文章,这里都不论述了,只歌颂他心系天下国家,也是先生的志向!碑铭的内容是:

范氏在吴越地区,世代担任陪臣。钱俶献给朝廷吴越的土地,以及当地的百姓。范氏才来到北方,这中间有几代人?先生自己勤奋努力,和机运相逢。事情有罪有功,言论有逆有顺。难道是先生全都行吗?皇上任命了他。其中的艰苦辛劳,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西夏的小儿在边境闹事,趁着国家平安管理松懈。皇上命先生前往,讨伐他的骄横。有不服从的,就铲锄他们的根本。先生在这里三年,懦夫都成了勇士,毁弃的制度也完善了。怜悯孤儿,抚养幼兽,最终使西夏人来称臣。西夏人来到朝廷,商议称臣的事情。皇上命令先生快回来,来协助治理天下。先生叩头推辞,这实在是很难啊!起初并不难,难在是否能坚持到底。小人们诽谤的声音源源不断,最终要破坏了已经施行的大事。皇上没有听信小人的话,只相信先生。不偏信,不听信危言,这是皇上圣明。先生活着时有享受显贵尊荣,死后又追赠的谥号。荫护了自己的子孙,使后世都得到好处。百年才有这样像先生一样的人,他的事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懒惰,努力进取。

明朝军屯还原 由于卫所制度崩坏,边境卫所的特殊社会生态是内地人所不理解的。范文程家族同时还存在很复杂难辨的家族史背景,因此对其反明动机不能简单化处理。范氏是著名望族,但范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身世背景和对明朝的心理认知,就是绕不过去的因素,可以做一番客观的分析。 范文程家族的复杂背景 范文程家族的背景非常复杂难辨。正史如《明史·范鏓传》和《清史稿·范文程传》,仅提到范鏓祖上迁徙至沈阳,时间大概在明初。明清家谱多有疑点和虚美之词,故不能完全采信,但网传范文程家族有一块明代墓志《明兵部尚书沈溪范公墓志铭》,题为万历二年刻,陕西省凤翔府扶风县知县陈子需撰。该碑文提到这支沈阳范氏的始祖名为范岳,曾为云梦县丞和北平隆庆仓大使,后因失火延焚卷籍而被发配到沈阳卫,充编小旗。建文初年被赦回乡,但其子范孝文留在了沈阳,从此开枝散叶。 辽东马市 泥人塑像 也就说,范氏最初是作为罪人充军的,在「 ”沈阳卫后所”。沈阳卫在历史上屡经变迁,只有沈阳中卫隶属于辽东都司,一直都比较稳定;其「 ”后所”,应该是在抚顺千户所之内,至于其始祖所在的小旗,当相当偏僻,因为每个小旗只有10人。虽然范鏓得以回乡,其后代却仍是军籍,一直在这个所里从军,一直到了第二代的范俊,于明永乐五年获功升实授总旗操俻。 总旗下辖5个小旗,总共管着50人。这时候日子开始好过一点。虽然总旗操俻并不是「 ”世官”,但是其子范福仍然得以「 ”承役”,按照《明史·选举志》,最低级的世袭武官是「 ”所镇抚”。故所谓的「 ”承役”当是卫所里基层小军官的一种潜规则福利。范福的儿子范镇承役之后,于正德15年因斩获贼首升百户,嘉靖元年四月于抚顺斩获贼首升副千户。这个时候就进入了「 ”世官九等”之列,其后代可以合法世袭。这时候就算是熬出来了。 《明史·兵志》:世官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皆有袭职,有替职。其幼也,有优给。其不得世也,有减革,有通革。 明朝仪仗 但范家最大的人才范鏓却不是出在长房,而是范孝文次子范杰一门。范鏓中了进士,并与贤臣为伍,多有政声,名望很大。范鏓更幸运的是娶了盖州卫指挥使张勋之女。盖州卫就在沈阳中卫旁边。根据族谱及其他传说,此后范氏有两人分别担任沈阳卫指挥同知、沈阳卫指挥使。这里就出现了疑问——范鏓的儿子范沈竟然担任了沈阳卫指挥同知,而范沈的儿子范栅袭职时,得到的竟然是更高一级的沈阳卫指挥使。这种事情在明朝后期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即便是真的,也说明卫所制度的崩坏确实触目惊心。 泥人塑像 辽东马市局部 这块网传的碑文未见全文,说范鏓是兵部尚书,恐怕也有问题,按照《明史·范鏓传》,嘉靖帝命范鏓代为兵部尚书(嘉靖28年/公元1549),但是范鏓固辞不受,嘉靖于是将其削籍,后来范鏓便老死了。一直到了19年后的隆庆二年,才「 ”复其官”,但复的是什么官呢?只能是最后一个高级官职兵部左侍郎。范鏓的儿子范沈、孙子范栅何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官职?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是徐阶一党的班底,稍后又被张居正通过李成梁提携,到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万历十年)可能就失去职务了。因为范文程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他投靠努尔哈赤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如果其伯父范栅仍然在担任沈阳卫指挥使的话,他是不方便投靠的,且沈阳卫指挥使的名字一定会频繁地出现在史册之中。那就有这种可能性:其伯父任职沈阳卫指挥使最多就到了万历十年以后不久,以后就被撤办了。范氏各种族谱显示,范栅的孙辈后来也已经是汉八旗了。 《明史·范鏓传》:范鏓,字平甫,其先江西乐平人,迁沈阳。鏓登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嘉靖三年,伏阙争「 ”大礼”,下狱廷杖…………寻召为兵部右侍郎,转左。……帝才鏓甚。会兵部尚书赵廷瑞罢,即命鏓入代。鏓以老辞,且言随事通变,乏将顺之宜。帝怒,责鏓不恭,削其籍。时严嵩当国,而鏓本由徐阶荐,天下推为长者,惜其去,不以罪。然鏓罢,帝召翁万达,甫至以忧去,丁汝夔代之。明年,俺答逼都城,汝夔遂诛死。而鏓归久之乃卒。隆庆元年复官。《清史稿·范文程传》:范文程,字宪斗,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曾祖鏓,正德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 辽东马市 卫所制度败坏后的生态 明朝卫所制度败坏后,在战争地区立刻就形成了军阀世袭统治。就辽东来说,始作俑者就是李成梁。他本是铁岭卫指挥佥事,该官职属于世袭武官。辽东地区本来没有特别大的军事压力,一些争战只能说是九边都很常见的低烈度、小 。但是嘉靖中期开始,察哈尔蒙古东迁西辽河地区,就引发了特别大的变化。明史称之为「 ”土蛮”,又有人称之为左翼蒙古东迁。由于土蛮的介入,辽东的博弈格局就因此改变,变成了世袭卫军、女真诸部、 移民、土蛮诸部、旧蒙古诸部、朝鲜军民之间的大混战状态。当地世袭卫军出身的李成梁,于是「 ”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等于是以明朝的旗号广收各类势力、自建部曲,组成了半官方、半私人性质的军团。 《明史·李成梁传》: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每一奏捷,内自阁部,外自督抚而下,大者进官荫子,小亦增俸赉金。恩施优渥,震耀当世。而其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阁部共为蒙蔽,督抚、监司稍忤意,辄排去之,不得举其法。先后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廉得其杀降冒功状,拟论奏之,为巡抚李松、顾养谦所沮止。既而物议沸腾,御史朱应毂、给事中任应征、佥事李琯交章抨击。事颇有迹,卒赖奥援,反诘责言者。及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成梁失内主,遂以去位。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迨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 明朝庙宇壁画 在范文程出身的万历二十五年之前,这种格局就基本形成了,以后无论谁去经略辽东,都要面对如此格局。这种格局对明朝极其不利,因为明朝官方所招募的军队在如此的战争大熔炉里根本不堪一击,只有军阀长年 的军队才堪一战。但问题是,哪个统帅在李成梁之后还敢公开自建部曲呢?而没有坚强的部曲后盾,又如何驾驭各种大小军阀?如何对付各种狡猾剽急的势力?明朝最缺乏的是领导力,因此辽东局势日益崩坏。在如此局势中, 移民的处境也非常糟糕,因为他们历来没有很好的组织性,在各种如狼似虎的势力之间,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就是命运,后人很难指责已经失去官职保护的范文程家族。 范文程为何选择后金? 正如上文所揭,范文程家族大概在张居正被清算后也倒了大霉,最晚在李成梁罢职之后,必定就陷入了低落状态。很大可能,当时是张居正授意李成梁,给了范鏓的儿孙以卫军指挥同知和指挥使的职务,虽然这种职务在当时已经是空壳了。但它能给一个家族在如此乱世中一个身份保护,毕竟世袭卫军群体也是各方都要争取的势力。这就会给一个人带来重要的转机。 明代壁画 1618年(万历四十六),范文程以21岁之身谒见后金努尔哈赤。很多观点认为这是不存在的情节,断定《清史稿》是为了刻意褒扬范氏家族而窜入的,认为当时更可能发生的是:失势已久的范家很可能成了降虏,仅仅因为范鏓有一定的名望,且范文程本人生得魁梧高大,而免于为奴。但看范家在当地的名声,谒见努尔哈赤的可能性肯定是有的。皇太极三年,范文程就能够带兵打仗,这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待遇,没有一定的前期铺垫是不可能发生的。 《明史·范文程传》: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采、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 ”此名臣后也,善遇之!”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甯,文程皆在行间。 明代皇宫复原 范文程肯定是积极地靠拢和支持了女真人,并且殚精竭虑为其谋划。所以世人都认为他大节有亏。但考察其背后的动机,也无非是人在乱世中的常理常情。但有一点肯定是成立的,那就是他对明朝不会有好感: 一,因为这个家族最大的名人范鏓的仕宦经历并不理想,传承了一种抗直的家风。他会认为明朝并不是一个正直人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 二、因为卫所制度的黑暗。这个家族最早是最底层的军户,当受尽了卫所军官的压迫。后来虽然侥幸混出来,却也看透了卫所制度的种种阴暗面。范文程博通经史,对这种弊端当有清晰的认识,对明朝的命运自然会有一种客观判断。 三、他家族很可能在万历十年以后倒霉了,这种落差在他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297]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298]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299]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300],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301]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302]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303]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304]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305]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306]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307]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308]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309]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310]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311],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312]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313]。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314]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315],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316]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317]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318]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319]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320]。

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321]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着,着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

铭曰:“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注释

[297]薨(hōng):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298]适:改嫁,再嫁。

[299]本:依照;依据。

[300]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

[301]慨:慷慨。

[302]择:选择。

[303]苟:随便;马虎。

[304]荐:推荐;举荐。

[305]以至日:有一天,某天。

[306]希:迎合。

[307]徙:变化;改变。表示一般的调职。

[308]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

[309]素:平素;一向。

[310]由是:因此。

[311]对: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312]新:刚;才。

[313]辩:动听;精辟。

[314]一旦:有一天。

[315]恩信大洽:与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

[316]黥(qíng):古代一种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317]多:陈赞;赞美。

[318]疏:给皇帝的奏议。

[319]任子: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

[320]佐佑:辅助;支持。

[321]非:无;没有。

译文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的万安山下。文正公名讳叫做范仲淹,字希文。五代的时候,祖上居住在苏州,在吴越地区做官。宋太宗时,吴越献地归服,范仲淹的父亲跟随吴越王钱俶到京城朝拜皇帝,后来担任武宁军掌书记,死在任上。先生2岁时就成了孤儿,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改嫁到长山(约为今山东淄博长山)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在今河南商丘,即当时的南都学舍,后来称应天书院)。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

过了5年,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真宗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富贵以后,皇上追赠他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为太保,祖父秘书监范赞时为太傅,父亲范墉为太师,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

先生年轻的时候具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有慷慨激昂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选择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到太后去世时,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先生却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起初,太后有遗命,要册立杨太妃代替自己为太后。先生劝谏说:“太后,这是皇帝母亲的名号,自古都没有人能代替太后的。”于是就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命。

这一年,发生来了大的旱灾和蝗灾,先生接受朝廷命令去安抚东南灾民。回来时,正赶上郭皇后被废,他率领谏官、御史跪在殿里谏诤反对,没有取得成功,被贬到睦州担任知州,又改任到苏州。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把他召回京城,先生更加积极议论时政的得失,大臣权贵大多都忌恨讨厌他。

过了几个月,任命先生为开封府尹。开封一向号称难治,先生治理的非常有声望。每天的政事越来越简单,有空的时候就取来古今的治乱安危的情况向皇上讲解,又作了《百官图》献给皇上,说:“任命人员要各尽其材,那么百官都能称职,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并针对官员的升迁快慢和顺序说:“这样可以为公,也可以谋私,也不能不详察。”因此惹怒了丞相吕夷简,以至于在皇上面前争论,先生请求辩解,话语非常恳切,因此被贬职,到饶州作知州。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了。先生被调任润州,又调到越州。赵元昊在河西反叛,皇上又重新任命吕夷简担任宰相。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职。这时候,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鄜州、延州防御敌人,于是改任为延州刺史。赵元昊派人送信求和,先生认为无事请和,难以相信,而且信中有不被朝廷承认的伪号,不能给皇上看,于是自己写信,告诉赵元昊逆顺成败的道理,非常精辟。因为擅自回信,被降一级,贬为耀州刺史。不到一个月,又调为庆州刺史。不久四路兵马都设置将帅,任命先生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多次升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大顺城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来为大宋效力。因为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有人疑惑先生碰到敌人如何应变?比如在大顺城驻扎,一天早晨带兵出城,各将领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到了柔远,才发号令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去筑城。至于筑城的工具,大小都具备,而军中起初都不知道。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争战,先生告诫诸将:作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于是撤走了。于是各将领都佩服先生,认为比不上他。先生对待将吏,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律,爱戴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自己去感谢皇上。各国作为人质的世子,任由他们出入,没有一个逃跑的。外国的头领来拜见,就把他们召到卧室内,隔开别人,撤掉卫士,和他们交谈,从不怀疑他们会对自己不利。先生在这里过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

起初,西部人被征为士兵的有十多万,后来都在脸上刻墨作为标记,只有先生的部队,只在手上作了记号,先生离去后,部队遣散,只有这一部人得以重新为民。先生在这两路,既取得了熟羌的效力,使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把军队迁到内地,减轻了西夏人运输粮食的劳苦。他所实行的办法,离开后人们依然感激,坚持先生的办法而不敢更改的,到现在还很多。后来因吕夷简的事情牵连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天,朝廷召先生担任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都被朝廷拒绝,于是才上任。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为参知政事,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让他赶快列举要办的国家大事,又建起天章阁,召见他并赐给他座位,给他纸笔,让他在自己面前写奏章。先生惶恐不安的退出坐席,回去后条列了当时应该先办理的十多件事献给皇上。他主张在天下兴办学校,选拔士人首先根据德行而不单纯根据文辞,磨练考核来区分他们的能力,减少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的数量来减少过量的官职。采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情,正要施行,但是有关磨练、任子的制度,心存侥幸的人都很忌恨,因此争相诽谤,而妒嫉先生的也因为这些诽谤感到高兴,喜欢让这些人担任助手。

恰逢边境报告有警情,先生于是请求前去,于是任命先生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先生到任后就上书说自己愿意镇守边境,于是就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邠州刺史,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结束了,有关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

这时候,西夏已经称臣,先生因为有病请求担任邓州刺史。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担任杭州刺史,又调到青州。先生的病情更加严重,又请求担任颍州刺史,用小轿把他抬到徐州,于是一病不起,享年64岁。先生得病的时候,皇上赏赐药物并慰问病情。先生死后,皇上停止上朝一天,因为先生的遗书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派人到先生家问他的家人有什么要求,追赠先生为兵部尚书,用来哀恤先生的物品非常丰厚。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不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子儿女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并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族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至于他的世代家谱、官爵,在墓碑上的志、在家里的族谱、在有关部门收藏的文章,这里都不论述了,只歌颂他心系天下国家,也是先生的志向!碑铭的内容是:

“范氏在吴越地区,世代担任陪臣。钱俶献给朝廷吴越的土地,以及当地的百姓。范氏才来到北方,这中间有几代人?先生自己勤奋努力,和机运相逢。事情有罪有功,言论有逆有顺。难道是先生全都行吗?皇上任命了他。其中的艰苦辛劳,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西夏的小儿在边境闹事,趁着国家平安管理松懈。皇上命先生前往,讨伐他的骄横。有不服从的,就铲除他们的根本。先生在这里三年,懦夫都成了勇士,毁弃的制度也完善了。怜悯孤儿,抚养幼兽,最终使西夏人来称臣。西夏人来到朝廷,商议称臣的事情。皇上命令先生快回来,来协助治理天下。先生叩头推辞,这实在是很难啊!起初并不难,难在是否能坚持到底。小人们诽谤的声音源源不断,最终要破坏了已经施行的大事。皇上没有听信小人的话,只相信先生。不偏信,不听信危言,这是皇上圣明。先生活着时享受显贵尊荣,死后又追赠谥号。荫护了自己的子孙,使后世都得到好处。百年才有这样像先生一样的人,他的事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懒惰,努力进取。”

解析

皇佑四年(1052)五月,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范文正公薨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其墓庄严肃穆,但不显崇伟;墓周苍松翠柏环植,享堂却不很恢宏。但其神道碑铭,却是欧阳修守丧期间含泪书就的。

全文二千四百余字,详细描述了范公的生平业绩,特别对范仲淹“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评价尤高,称他为“系天下国家之大者”。通篇人情练达,文字简美,体现了欧阳修“明道致用”的文风和他对范公深切的怀念之情。

此碑原由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王洙书,立于洛阳伊川万安范仲淹墓享堂。明成化十二年(1476)冬十月,苏州知府刘禹重立于天平山。此碑由邑人吴概重书,陈俊镌刻,是天平山的重要史料碑刻。

迁琼始祖洪道,字文襄,号肃斋,南宋宋宁宗丙戌科进士,翰林院兵部侍郎从三品,升授江西提督从一 品。

长子洪仁元字天一,号和甫。宋理宗己丑科进士,任鸿胪寺卿升礼部四司转运使正三品。

次子迁琼二世祖洪仁亨字天三,号介甫。宋理宗壬辰科进士,任监察御史、云南安顺知府正四品,

迁琼三世祖洪满旺元贡生字乾刚,号鼎铭。担任元朝桂林府通判从五品,

迁琼四世祖洪万邦武庠出身字德及,号协和。担任元朝中万户镇抚使从五品、百户,据《正德琼台志》卷第18记载:元代海南文昌设一翼千户所、八百户所,万邦公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百户。为文昌八姓百户之一。正值岛内大规模黎族起义州府多为黎贼所陷,贼劫掠民众,民多死难。万邦公奉命征黎,公奋勇杀贼每战毕为先锋以功授中万户镇抚使。后卒于军中,谥正肃,武略将军。

迁琼五世祖洪真懋字仲昭,号勉齐。武庠出身。万邦公第五子,居锦山镇南埠,年少袭父职为百户侯。明朝官副千户从五品、百户开“善书堂”道公定辈分。

自此以来文官武职绵绵不绝五传至真懋公犹能克绍前徽。仁亨公配琼州府帅君曾有昌马氏之女诰封恭人。曾有昌字仁伯生于南宋1201年卒于元朝1294年洪满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1年受职,洪万邦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可以得出道公与仁亨公渡琼时间为宋度宗及宋恭宗间。

洪家元、明两朝一直都是锦山镇的驻军将领,所以洪氏祖庙供奉的“婆祖(祖先的夫人)成为锦山的三大土地婆之一,每到婆期类似(海南公期)镇上周围的人都前去祭拜。

二十六世孙洪世贤尊谱而书。尊祖敬宗迎面朝南,左昭右穆代代相承虽时变迁不忘祖德,重聚光辉在振家秀。重修谱序,司马迁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家之有谱,国之有史则鉴前朝之治乱与衰而损益其纪纲夫一朝之事迹与图物类外国之贡献共同以资。御览家谱则上考列祖之渊源下辟后裔之统绪旁连兄弟之脉络所以固本根而荣枝叶与国史大同小异。古人有言三世不修谱非孝子孝孙。

唐代洪氏就已经成为三十六个显族之一。23世祖洪孝昌洪皓先祖于唐开元七年进士第,官至聚贤殿学士,谥号文成。为我洪家第一位进士。至29世祖洪古雅官至唐大司农因辟黄巢乱迁入江西。30世祖古雅公次子洪玉以曾孙师畅贵(33世)三世皆官上柱国,追封鄱阳开国新安郡公迁入江西乐平。至37世祖先公洪士良赠太师,士良公师承吴景鸾技艺精湛,得吉地葬鄱阳。士良公曰:“葬我必于滃港仓下,子孙当青紫不绝”。士良公时洪家已退出士大夫阶层,士良公“志操不群”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家境大富。望子孙读书业儒。以光复家门。子洪炳官至中大夫但早逝赠太子太保、右仆射。遂寄望于两孙彦升、彦暹。长孙彦升登宋元丰八年进士官至太中大夫赠少师、光禄大夫。次孙彦暹,字子深,官至右通直郎赠太师、秦国公。至皓公遂重为显贵任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宋之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死谥“忠宣”。宋高宗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生八子皆为青紫,犹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有“鄱阳三洪”之称。皆为宰相公侯。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说的就是皓公父子。士良公种德重义、先富而重教、此德报也。毛泽东——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迁琼始祖洪道,字文襄,号肃斋,南宋宋宁宗丙戌科进士,翰林院兵部侍郎从三品,升授江西提督从一 品。长子洪仁元字天一,号和甫。宋理宗己丑科进士,任鸿胪寺卿升礼部四司转运使正三品。次子迁琼二世祖洪仁亨字天三,号介甫。宋理宗壬辰科进士,任监察御史、云南安顺知府正四品,迁琼三世祖洪满旺元贡生字乾刚,号鼎铭。担任元朝桂林府通判从五品,迁琼四世祖洪万邦武庠出身字德及,号协和。担任元朝中万户镇抚使从五品、百户,据《正德琼台志》卷第18记载:元代海南文昌设一翼千户所、八百户所,万邦公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百户。为文昌八姓百户之一。正值岛内大规模黎族起义州府多为黎贼所陷,贼劫掠民众,民多死难。万邦公奉命征黎,公奋勇杀贼每战毕为先锋以功授中万户镇抚使。后卒于军中,谥正肃,武略将军。迁琼五世祖洪真懋字仲昭,号勉齐。武庠出身。万邦公第五子,居锦山镇南埠,年少袭父职为百户侯。明朝官副千户从五品、百户开“善书堂”道公定辈分。自此以来文官武职绵绵不绝五传至真懋公犹能克绍前徽。仁亨公配琼州府帅君曾有昌马氏之女诰封恭人。曾有昌字仁伯生于南宋1201年卒于元朝1294年洪满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1年受职,洪万邦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可以得出道公与仁亨公渡琼时间为宋度宗及宋恭宗间。洪家元、明两朝一直都是锦山镇的驻军将领,所以洪氏祖庙供奉的“婆祖(祖先的夫人)成为锦山的三大土地婆之一,每到婆期类似(海南公期)镇上周围的人都前去祭拜。二十六世孙洪世贤尊谱而书。尊祖敬宗迎面朝南,左昭右穆代代相承虽时变迁不忘祖德,重聚光辉在振家秀。重修谱序,司马迁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家之有谱,国之有史则鉴前朝之治乱与衰而损益其纪纲夫一朝之事迹与图物类外国之贡献共同以资。御览家谱则上考列祖之渊源下辟后裔之统绪旁连兄弟之脉络所以固本根而荣枝叶与国史大同小异。古人有言三世不修谱非孝子孝孙。唐代洪氏就已经成为三十六个显族之一。23世祖洪孝昌洪皓先祖于唐开元七年进士第,官至聚贤殿学士,谥号文成。为我洪家第一位进士。至29世祖洪古雅官至唐大司农因辟黄巢乱迁入江西。30世祖古雅公次子洪玉以曾孙师畅贵(33世)三世皆官上柱国,追封鄱阳开国新安郡公迁入江西乐平。至37世祖先公洪士良赠太师,士良公师承吴景鸾技艺精湛,得吉地葬鄱阳。士良公曰:“葬我必于滃港仓下,子孙当青紫不绝”。士良公时洪家已退出士大夫阶层,士良公“志操不群”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家境大富。望子孙读书业儒。以光复家门。子洪炳官至中大夫但早逝赠太子太保、右仆射。遂寄望于两孙彦升、彦暹。长孙彦升登宋元丰八年进士官至太中大夫赠少师、光禄大夫。次孙彦暹,字子深,官至右通直郎赠太师、秦国公。至皓公遂重为显贵任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宋之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死谥“忠宣”。宋高宗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生八子皆为青紫,犹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有“鄱阳三洪”之称。皆为宰相公侯。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说的就是皓公父子。士良公种德重义、先富而重教、此德报也。毛泽东——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资政殿学士户部待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