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上位后,留下了那几个开国功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明成祖朱棣在上位后,留下了那几个开国功臣?,第1张

如果要说朱棣的开国功臣,就不得不说因功配享太庙的四人,即张玉、王真、朱能和姚广孝。在朱棣上位之后,四大功臣只留下了朱能和姚广孝,其他二人在战争中死亡。

一、战死的两大开国功臣

在永乐年间,朱棣的四大开国功臣可谓是名震天下,民间流传有“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传说,这两个人就像朱棣的左膀右臂一般,帮他打下江山。但是比较不幸的是,张玉在朱棣还没有当上君王的时候就已经战死了,为了表达对他的器重,朱棣给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除了张玉因为战死配享太庙之外,金乡侯王真也是因此而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

在古代,配享太庙是至上的荣誉,起初太庙只是供奉一国之君的地方,后来宗室、皇后、功臣等钦定的人才有资格进太庙享受供奉,所以说,朱棣对这两个人有多么看重可想而知。除了配享太庙之外,其后人还封侯加爵,世代不衰,直至明朝灭亡。

二、留下来的两大开国功臣

张玉、王真在开国“路上”战死,但是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等二人陪伴朱棣打下了江山,所以二人当时所获的荣宠无人能敌。朱棣当上君王后,封朱能为国公,兼太子太傅,之后他在征夷战争中病死,追封平阴王。

和其他几个“武将”不同的是,姚广孝更像是一个“军师”。早在朱棣起兵之前,二人就已经认识了。后来在朱棣起兵后,姚广孝一直为他出谋划策,扶持其上位。朱棣打下江山之后,姚广孝官至僧录司左善世,死后配享太庙。

和一些开国功臣不同的是,这四个人不仅在死后配享太庙,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得到了“照拂”,除了姚广孝之外,其他三人的儿子、孙子等世代承袭官爵直到明朝灭亡,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人物生平 靖难建功

主词条: 靖难之役

张辅是靖难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时,他随从父亲力战,任指挥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继承父亲职位。随从朱棣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战斗,都立下功劳。随从入南京后,被封为信安伯,食禄千石,给予世袭诰券。他的妹妹是皇妃。丘福、朱能说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私亲就给很少的赏赐。永乐三年(1405年),张辅进封为新城侯,加禄米三百石。

首征安南 早在建文元年(1400年),陈朝外戚黎季哟鄱崃嘶饰唬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为帝。黎季釉谟览侄年(1404年)自称陈朝皇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向朱棣请求册封,被封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年),自称原陈国国王之孙的陈天平从老挝来投奔朝廷,黎季嫠假装请他回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都督黄中率五千名士卒送他回去,前大理寺卿薛岩做他的副手,黎季釉谇壅韭穹军队,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杀。朱棣大怒,于同年九月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大越史记全书》称士兵共有八十万人,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可能有夸大),会同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兵部尚书刘俊辅助军务,邢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供应粮饷。

十月,朱能在军中病逝,张辅接替他统领部众。从凭祥进军,越过坡垒关,望祭安南境内山川,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进军攻破隘益、鸡陵二关,取道芹站,击走安南伏兵,抵达新福。沐晟的部队也从云南到来,扎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两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安南军沿着江南北两岸立栅,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筑城,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有许多士兵,想据险固守,使明军疲劳。

张辅从新福移驻三带州,制造船舰,准备攻隘。正好朱棣得知朱能去世,敕令任张辅为帅,朱棣在敕令中以李文忠接替开平王常遇春的事情来比喻现状,并说趁冬季瘴疠未兴,应及时灭贼。十二月,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骠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破敌军,于是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麻痹安南军,令都督黄中等率敢死士,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用云梯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卒们也纷纷蚁附而上,然后吹响号角,万炬齐举,城下军队呐喊而进,遂攻进城中。安南军驱象迎战。张辅用画成的狮子蒙在马上冲击,再补以神机火器。大象都返身退走,安南军大为溃败。

此役,明军斩其首领二人,追到伴圆山,将其沿江木栅,俘虏和斩杀无数安南军。明军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以万计。张辅派别将李彬、陈旭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安南援军。黎季臃偕展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三江州县都望风而降。

永乐五年(1407年)春,张辅派清远伯王友等人渡过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等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安南将领胡杜聚船在盘滩江上,张辅派降将陈封袭击赶走了他,夺取其船只。于是平定了东潮、谅江等府州。不久,在木丸江击破黎季拥闹凼Γ斩首一万级,擒获将校一百余人,安南军溺死无数。明军追击至胶水县闷海口而还。在咸子关筑城,令都督柳开守卫。过后,安南军由富良江进兵。张辅和沐晟夹岸迎战,柳升等人率领舟师横击,大破安南军,斩杀数万人,江水为之赤红,明军乘胜穷追。当时天旱,江水浅,安南军弃船上岸逃走。明军到时,突降大雨,江水上涨,张辅军遂得全部渡江。五月,到达奇罗海口,抓获黎季雍退的儿子黎苍,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人,用槛车将其送入京师,安南平定。计算府州四十八个,县一百八十个,户三百一十二万。朝廷访求陈朝皇室的后代未果,便设交趾布政司,将其土地内属于朝廷。

自唐朝灭亡后,交趾独立达四百余年,至此又收入版图。朱棣为此诏告天下,诸王和百官都奉表祝贺。

受封国公

永乐六年(1408年)夏,张辅整军回到京师。朱棣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他,并赋写了《平安南歌》,进封他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袭诰券。

再征安南

张辅回师后不久,陈氏的旧臣简定又叛乱,朱棣命沐晟征讨,结果沐晟在生厥江战败。

永乐七年(1409年)春,朱棣又命张辅佩征虏将军印,率军前往征讨。当时简定已经僭称越上皇,另立陈季扩为帝,势力很大。张辅就叱览山伐木造船,招来谅江以北那些躲避贼寇的人复业。于是推进到慈廉州,攻破喝门江,攻克广威州孔目栅。在咸子关遇上陈军,陈军有船六百余艘,保卫江东南岸。张辅率陈旭等人用划船迎战,乘风纵火,擒获陈军首领二百余人,将其船只全部夺取。张辅追到太平海口。陈军将领阮景异率三百艘船迎战,张辅军又大破陈军。陈季扩于是自称是陈氏的后代,派使者袭封王位。张辅说:“先前遍找陈王的后人,他都不响应,现在是在欺骗我们。我奉命讨贼,不知其他。”于是派朱荣、蔡福等人以步骑兵先出发,张辅率领舟师随后进军。以黄江到神投海,会师于清化,再分路进入磊江,在美良山中抓获了简定,把他和他的党羽一起送到京师。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张辅进而攻击陈军余党,斩杀数千人,把尸体堆成一堆掩埋,只有陈季扩没有抓获。朱棣留下沐晟讨伐,召张辅班师。张辅在兴和拜见朱棣,受命到宣府、万全练兵,督运北征。

当时,陈季扩虽然请求投降,但实际上没有悔改之心,乘张辅回师,又率军攻掠如故,沐晟无法控制局势。交趾人苦于明朝的约束,又多次遭官吏士卒的侵扰,往往起来依附敌军,乍服乍叛,朝廷将帅更加不认真剿寇。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仍命张辅和沐晟协同进讨。张辅到后,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纵,违抗命令。张辅责备他,黄中态度不恭,便把他斩首以服众。将士们都提心吊胆,再没人敢不执行命令了。同年七月,张辅在月常江击破陈军将领阮景异,缴获船只一百余艘,生擒陈军元帅邓宗稷等人,还捕杀别部敌军首领数人。旋即因出现瘴疠而收兵。

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张辅在神投海攻击陈军。陈军有船只四百余艘,分为三队,颇为精锐。明军冲击其中坚,陈军退却,其舰船左右队齐进,明军与他们相击杀,殊死力战。自早上六七点战到十一点,大破陈军,擒获其首领七十五人。明军进到V安府扎营,陈军将领不断来降。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会师顺州,在爱子江与陈军交战。陈军驱象在前而进,张辅告诫士卒,第一箭射落象奴,第二箭射象鼻。大象因此回头奔走,践踏自己的部队。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势进兵,矢落如雨,陈军大败。擒获其首领五十六人,追至爱母江,将陈军全部招降。

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张辅进到政平州。听说陈军屯聚在暹蛮、昆蒲等地栏栅中,遂引兵前往。途中要经过悬崖之侧的小径,骑马无法前进,张辅与将校徒步行走在山箐间,到夜间四鼓时抵达了陈军营所,将阮景异、邓容等人全部擒获。陈季扩逃到老挝,张辅派指挥师佑率兵向老挝索要,攻破老挝三个关口,终于将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抓住,绑送京师,叛乱平息。张辅依照国家制度,将陈军所夺取的占城国的土地,分设升、华、思、义四州,增设卫所,授予投降者官职,留下部队驻守而还。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张辅抵京,朝廷旋即命他为交趾总兵官前往镇守,而残余的陈军势力陈月湖等人又作乱,张辅将他们都讨平。次年冬,张辅被召回。

张辅一共四征交趾,前后建置州县以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张辅,张辅回来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将征讨,都无功。到宣德年间,柳升败死,王通与交趾人订下盟约,仓促引兵而还。朝廷想要放弃交趾,张辅力争但没能成功。

随征漠北

主词条: 明成祖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等商议北征粮运事宜,张辅等讨论后认为应分为前、后两队运输,前队随大军行军,后队作为大军后继支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获悉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的消息后,部署诸军北征。其中,张辅与武安侯郑亨、成国公朱勇、成山侯王通率左、右军,随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再次率军北征,张辅与成国公朱勇作为左掖军随征。六月,朱棣进至答兰纳木儿河附近,因不见阿鲁台部,遂派张辅与王通等分兵至山谷间大范围搜索其踪迹,朱棣进驻河上等待消息。张辅在周围三百余里都不见阿鲁台部踪影,便提议由自己领一个月的兵粮,率军深入追击阿鲁台。但朱棣归意已决,不久后便命张辅等回师。

位遇尊宠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封为太师,并支给二职的俸禄。不久,命张辅所受的太师俸禄到北京仓支给。当时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此举是给张辅的特恩。朱棣丧期满二十七日时,朱高炽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朱高炽一样。朱高炽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命他掌管经筵事务,监修《明太宗实录》。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宣宗朱瞻基,查清了朱高煦谋反的证据。朱瞻基先命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朱高煦素来软弱无能,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但朱瞻基最终决定亲征,命张辅扈从。叛乱平定后,朱瞻基加张辅的禄米三百石。

此后,张辅威名更高,并久握兵权。宣德四年(1429年),都御史顾佐请保全功臣,朱瞻基因此下诏解除张辅都督府的职务,朝夕在左右侍奉,谋划军国重事,进升为光禄大夫、左柱国,逢初一和十五上朝。

宣德十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张辅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依旧掌经筵、监修实录。

以身死难

王振专权时,文武大臣都对他望风叩拜,只有张辅与他抗礼。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亲征,张辅随行,但不让他参预军政。张辅当时年迈,默默不敢作声。同年,土木之变爆发,张辅殉身兵难,享年七十五岁。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张辅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在明末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张辅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主词条:靖难之役、南征安南、明成祖北伐、朱高煦叛乱

张辅于建文元年(1399年)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张玉战死后,张辅嗣都指挥同知。参与夹河(今河北滏阳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阳)、灵璧(今属安徽)诸地之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

永乐四年(1406年),张辅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去世,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永乐五年(1407年),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樱改安南为交n。永乐六年(1408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永乐七年(1409年),以征虏将军率军攻交n,在吉利深山追获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永乐八年(1410年)班师。永乐九年(1411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俘陈季扩,班师。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交n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永乐十四年(1416年)冬被召还。张辅先后四至交n,威名远震。

永乐八年(1410年),张辅练兵宣府(今河北宣化)、万全,督运北征。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立下功绩。

宣德元年(1426年),扈从宣宗朱瞻基往乐安(今山东惠民)平息汉王朱高煦叛乱。

人物评价 总评

张辅身材高大健壮,不妄言笑,性格刚毅威严,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张辅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功劳的。

历代评价

朱高炽: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朱瞻基:皇太后(诚孝张皇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

诚孝张皇后:此五臣(张辅与“三杨”、胡酰,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黄福:先辈尝论,定关中必曰冯邓;取江左必曰预浚(杜预、王F);擒郑窦(王世充、窦建德),唐绩(李蓿┲长;破侬张(侬智高)宋青(狄青)之勇。噫!殊不知一平交n、三缚渠魁,易草莽为桑麻、变雕题为华夏,蔼然礼义之俗、俨然富庶之乡,礼功盛烈,又岂止于定关中、取江左区区者同日而语哉?

李贤:今世勋臣之盛,无如张氏一门。盖永乐初靖难之臣虽众,而功之著者河间(张玉)、定兴两王也;天顺初翊戴之臣虽多,而功之著者文安(张r)、太平(张)两公也。呜呼,张氏父子兄弟四人,咸建非常之功,此所以享福禄荣名于当世,与国咸休也。

朱睦〈木挈〉:予观定兴四履夷境,歼厥渠魁,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畴,变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县,分画疆圻,一统之盛,古莫与比,定兴之功大矣哉!

毛伯温:昔张辅以十余年劳费如滇中,竟可郡县,又何说也。仅得数年,郡县叛者相继,卒归于夷。

林希元:交趾既定,当时英国公张辅,不能如诸葛孔明(诸葛亮)收拾西土人物,方其王师未班,豪杰窜伏草莽,已有窥觎之志,其致衅一也。

唐枢:①英国公张辅,谥忠烈,祥符人,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累立战功。征交趾,生擒黎季印……公为朝廷眷,毗宠渥日隆,官至太师,天下倚以为重,四夷咸知其名。权王振视大臣如属吏,独礼公。②英国崇倚,陈台留感,郭魏终誉,信无所觊于外,用此道也。③土木之变,死者十万余人,而臣工且五十二员,蟪僵蘼腐,无所见于其生,则无所齿于其死。中间所惜张公辅、王公佐(王佐),然英国老不充役,户书弱不任事,其耿耿不死,独曹(曹鼐)、邝(邝福┝焦而已。

陈建:张英国召还,而黎利孽作,交趾自兹杌捏矣。愚谓当时交趾既平,仍命英国公镇守之,方为得策。如洪武中沐英既平云南,即仍命沐英守之。英殁,仍命沐之子若孙世守之。然后诸夷率服而云南为吾中国有也。何也?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沐氏。非他将所能镇压也。今交人所畏服孰有逾于英国者乎?交南三叛,非英总师弗平。英国三召还,而叛乱俱不旋踵复作。夫交人所畏惟英国,视他将固蔑如也。使英国久镇于兹焉,余威震乎殊俗,历二三纪后,庶几世变风移,而交南长为吾中国藩服,与云南齿矣。奈何失此一机,遂使二十二州郡士民复沦异域。不得与云南同沾圣化也,可胜惜哉!

项笃寿:定兴王善用兵,三犁交址,可谓壮矣,第建置省、隳郡县。不数年,而复失大丧师徒,文武大吏皆死贼手,惜哉!

王世贞:①太师英公张辅,子懋复为太师,俱加阶特进,俱勋左柱国,俱再知经筵事,俱再监修国史,足称东第之冠。②辅之雄武宏算,信威荒徼,儋爵九命,冠秩三台,赫赫具瞻者三十馀年,而不能抗握宪之竖,身膏草野,夫岂耄昏使然,抑亦居不赏之地,厕固宜尔。③定兴之扫安南固自伟,亦何能超颍川(傅有德)之下滇蜀,且久复失之。④张定兴辅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朱永)之八佩将印,皆位太师、握环卫,为心膂牙爪,而不得从(从祀)。⑤问大持,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之重,其庶几哉!”

李贽: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等死耳,不死于交趾以为忠,而死于土木以为不忠,悲夫。

严从简:①按交趾之复陷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于宰相失谋所致,而岂黎利之善用兵乎!使当时留张英公镇守其地,不使马骐监军,虽反侧无患;不召黄如锡还朝,遣张英公讨黎利,贼旦夕可平者。②张英公历事四朝,为国元老上将。自王振盗权专横,三杨皆避祸,不以国家安危自任。己巳亲征,心知不可而从之出,不免于难。若早与三杨谋而去振,则祸不待避,节不须折,何至于临老身膏草野乎?

黄道周:张辅封侯,命讨交趾。交贼堤防,亘九百里。即下桩杆,又刺濠底。辅但令攻,一切不理。去梯附城,火炬齐起。乘贼惊慌,遂入城里。列象拒人,画狮惊靡。统矢再加,半逃半死。生擒(阙)季,捷闻赐玺。再反再平,功已足纪。请立陈孙,圣心称美。遂令大功,不全终始。土木从亡,臣节尽矣。

孙奇逢:先辈论定关中,必曰冯邓;取江左,必曰预浚。至如公一平交趾、三缚渠魁,易草莽为桑麻,变雕题为华夏,丰功伟烈,又岂定关中、取江左可同日而语哉?惜也不死于交趾,而死于土木,人犹以为有遗恨云。

谈迁:当时最善兵望重,不为振屈,毋逾张英公,其人虽老,独不为赵营平(赵充国)、马伏波(马援)乎?以三十年之威名,将干翎⒅是赖,竟徇一腐竖,委骨尘露,传所云智老而偷耶?

林时对:一恨安龙之弃,杨文贞(杨士奇)误引贾捐之弃珠崖,俾汉唐士宇,沦于卉服,令英公循黔国故事,世守滇南,则交趾布政司虽至今存可也。

宋徵璧:一国初武臣,固多人杰。下掩寇邓,上步韩陈。而语言文采,不少概见。后若张定兴、杨颖国(杨洪)、郭定襄(郭登)、戚少保(戚继光)之流,或横槊而成,或授简记室。雄心可寄,壮猷足录矣。

查继佐:①辅器宇洪壮,顾盼有威,不妄言笑。②忠烈之功大南交,可预开疆,而以玉(张玉)故,屈其子文安(张r)、太平(张),幸也。

谷应泰:①辅下交南,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而尚书黄福有威惠,交人怀之,戢伏莫敢动。②所可异者,太祖使沐英取云南,即留英世镇滇中;成祖使张辅取交趾,不以辅留镇彼国,二十年后,并召还黄福。祸发于中官,乱成于庸帅,斋貂、多鱼,特儆漏师,短辕(阙)犊,必败乃公。

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酢⒄鸥ǎ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②尝考黄福与张辅书言:“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

《历代群英歌》:智略谨厚称张玉,讨服南安朱能是。张辅三平交趾地,姚广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难功臣伟,太庙配享万年春。

蔡东藩:①成国公张辅,颇有远图,不特三擒番酋,叠著奇功,即如建设郡县,主张殖民,实不愧为拓边胜算。假令长畀镇守,教养兼施,吾知南人当不复反矣,何至后日之屡服屡叛乎?②阿噜台、玛哈木等,叛服靡常,原为难驭之寇。然成祖一出,靡战不胜,其不足平可知矣。此后即有犯顺消息,可遣一智勇深沉之将,如英国公张辅者,出为战守,当亦足了此事。

《剑桥中国明代史》:另外一个体现了王朝延续性的有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公张辅(1375—1449年),当时的一位资深军人。他是永乐帝一个妃子的弟兄(与太皇太后无亲戚关系)和永乐帝在篡夺皇位时的一个支持者之子,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的门第。他在1406至1408年曾率军入侵安南,在那里任职直至1416年,曾随永乐帝进行皇帝的最后三次远征蒙古的战役。永乐帝在遗诏中委以重任,要他确保皇太子继位;1426年他又是镇压朱高煦未遂的叛乱的关键人物。在15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的朝廷中,他虽然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头面人物,却是深受信赖和尊敬的元老政治家,一名幼帝的曾祖父的辉煌时代的活见证人,当时中国驱赶蒙古人和占领了安南。

逸闻趣事 死因

关于张辅的死因,史书中一般认为他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的混战中遇害。

但查继佐的《罪惟录》中记载了另一种观点:“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即张辅在“土木之变”后逃回了京师,但知道自己无法继续活下去,便自缢而死,他的家人对朝廷称张辅是在“土木之变”中阵亡。

太平盛事

张辅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喜欢交结文士,常常请假,率领众勋臣到国子监听讲。当时国子祭酒李时勉升坐师席,学生们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时勉讲解了《五经》各一章。讲课结束后设酒席,诸位侯、伯推让说:“这是我们受教的地方,应当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只有张辅与李时勉执平礼。国子监的学生们唱起《鹿鸣》这首诗,宾主和谐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时人把这件事称作太平盛事。

个人作品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一卷。

家族成员 家庭亲属

祖父

祖父:张天佑,追赠河间王。

父母

父亲:张玉,靖难功臣,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明仁宗时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忠武,配享朱棣庙庭。

母亲:王氏,追赠河间王夫人。

配偶

李氏,封定兴王夫人。

吴氏,张懋生母,封英国公太夫人。

弟弟

张r,以功臣子为神策卫指挥使。累迁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宿卫。英宗复位后,以迎立功进封文安伯。天顺六年(1462年)死,赠文安侯,谥号忠僖。

张,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累积军功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景泰八年(1457年)参与徐有贞等人的夺门之变,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赠裕国公,谥号勇襄。成化元年,革“夺门”功,夺侯,授指挥使。

姐妹

张氏,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册封为贵妃。死后谥“昭懿贵妃”。

子女

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英国公。死后追封宁阳王,谥号恭靖。

张氏,张辅之女被明仁宗册封为敬妃,特免殉葬。死后谥“贞静敬妃”。

英国公世系

张辅因功被封为英国公,共历九代,为明最高世袭公爵,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 : 张辅,永乐六年(1408年)晋封英国公。 死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第二代: 张懋,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死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第三代: 张仑,正德十年(1515年)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 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封。

第五代: 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年)袭封。

第六代: 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袭封(张溶子,张元功弟)。

第七代: 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袭封。

第八代: 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间袭封,具体袭年不可考。

第九代: 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末代英国公,为李自成军所杀。

史料记载

《国琛集·上卷》

《今献备遗·卷十》

《续藏书·卷九·靖难功臣》

《国朝献徵录·卷五》

《罪惟录·卷十六·乘时诸臣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亲征漠北》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墓葬纪念

张辅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这里有明代将军张辅、张懋父子的墓地。距今有500年左右历史。原来墓地规模较大。现今仍保存有各种石雕,有石人、石羊、石狮、石虎和石马等,还有两座明代碑刻。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一朝,论名望、地位谁才是真正的第一汉臣?

如果说康熙一朝哪个汉人官当得最大、哪一个最受皇帝宠信?那么肯定是没有准确答案的,因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或是那么几个出类拔萃的汉臣,像陈廷敬、张英、李光地,他们都很受康熙器重,也都是官居大学士。

但是要说康熙朝哪个汉臣最有福气,那么答案就很明确了,他就是江苏丹徒籍人士张玉书。

论名气,张玉书似乎没有陈廷敬、张英、李光地那么大,然而在正史上,张玉书比起他们更受康熙宠信,他一生居官50年,红旗不倒,还做了20年的太平宰相。

张玉书其人

张玉书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丹徒张家是地方名门望族,张玉书的父亲也是进士出身,其后的数十年间,张家祖孙三代皆为进士,当地人称“进士之家”。

顺治十八年,20岁的张玉书进士及第,顺治帝因为死于这一年的正月,所以他是康熙皇帝即位后的第一批进士。

张玉书考中进士以后,又顺利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三年散馆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按说有了翰林出身这个金字招牌,仕途前程将是无可限量。

怀就坏在当时康熙帝年幼,主持朝政的是索尼等四辅臣,自顺治帝驾崩后,四辅臣并没有继承先帝“不分满汉”的遗愿,而是开历史的倒车,极力压制汉臣。

张玉书就是典型的受害人,他在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一呆就是12年,屁股始终没有挪过,说起来这也是大清朝的一个奇迹。

张玉书发迹是在康熙亲政以后,从35岁开始,张玉书的仕途迎来了第一波高峰,他以翰林的身份先后做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

3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召对,张玉书终于被康熙帝发现,以“讲述称旨”被加詹事衔。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张玉书扶摇直上,先擢内阁学士,充经筵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康熙二十二年,张玉书终于跨进了二品大员的行列,被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在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之后,张玉书在最后两年实现了“大跃进”,成了南书房的政治新星。

平定三藩以后,康熙帝的名望大增,当时不少大臣上疏建议康熙帝封禅,满朝大臣中只有张玉书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康熙帝本人头脑也清醒,不但主动接受了张玉书的意见,还对他格外看重,准备要进一步提拔张玉书。

也是不巧,此时张玉书的父亲病逝,按照惯例张玉书要辞职回乡守孝三年。康熙帝很不舍,特派出内阁学士王鸿绪代表朝廷专赴张府祭奠茶酒。

清代对官员守孝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守孝期满后官员往往是官复原职,而康熙帝打破了这一惯例,张玉书守孝期满尚未到京,就接到了康熙的旨意,将其擢升为刑部尚书。

复出后的张玉书,带队前往江南,调查河道总督靳辅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关于治河的第二场争论案,以及御史郭琇弹劾靳辅九年治河无功,耗费巨大,与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案。

张玉书深入基层,做到了大量的取证工作,他秉公断案,认可了靳辅治河之功,为朝廷保住了一代治河名臣。

此后几年,张玉书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接连完成了几件重要的大案,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康熙二十九年,张玉书一步登天,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张玉书辉煌的晚年

康熙中期,朝廷编撰了一部《亲政平定朔漠方略》一书,在这部书的署名中,张玉书仅次于满大学士温达之后,居于陈廷敬、李光地之前。从中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张玉书的地位要比陈廷敬、李光地要高。

康熙四十九年,69岁高龄的张玉书以病乞退,康熙几次下旨宽慰,死活不同意。第二年五月,张玉书随侍康熙巡幸热河,不料病逝途中,终年70岁。

康熙帝十分悲痛,下旨让内务府为张玉书定制棺椁,沿途派出八旗兵丁将其遗体护送回京。紧接着,康熙帝又下旨对张玉书做了盖棺定论:

“张玉书耆旧老臣,久任机务,直亮清勤,倚任方殷,特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命皇三子诚亲王奠茶,大学士温达率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赐白银千两为丧葬之用。”

作为人臣死后能得到如此待遇,已是百年难遇了。然而张玉书去世两年后,康熙再次下旨,加恩张玉书之子张逸少。

张逸少也是进士出身,当时任甘肃秦州知州,康熙帝直接升他两级并调到京师当翰林院侍读学士。

俗话说人走茶凉,张玉书死后多年,康熙帝仍多次提及他的功劳,其子孙和家族还屡屡受到眷顾,终其原因就是张玉书为官一生,位高权重,却始终洁身自好、律己节俭。

《清史稿》对张玉书的评价也极高:“玉书谨慎廉洁,居政二十年,远避权势,门无杂宾,从容密勿,为圣祖所亲任。自奉俭约,饮食服御,略如寒素。”

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十一月,明成祖 朱棣 收到一个噩耗,成国公 朱能 病逝于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并且辍朝五日。

明朝礼制中有关于辍朝的规定,《明会典》云: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辍朝一日,有特别荣宠的大臣去世,也不过按照“亲王”之礼,辍朝三日。而今,朱棣不仅要为朱能封王,竟然还要为朱能辍朝五日,可见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在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有四位将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 丘福、朱能、张玉、陈亨 ,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 靖难四公爵 ”。朱能虽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不过,朱能虽然用命换来了家族11代荣耀,可惜成国公朱家最终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终。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这位热血沙场的东平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他登基后,朱姓宗亲被封藩,明朝“朱”这个姓氏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将却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宗亲。在《明史》的记载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们分别是 朱升、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其中,前三任比较出名, 朱升 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谋臣,也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的实际提出者。 朱亮祖 是朱元璋麾下的骁将,此人凶悍无比,立功甚多,被封为永嘉侯。 朱寿 也是名将,在洪武后期被封为舳舻侯。 朱潜、朱鼎 是濠州人,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

最后一人名叫 朱亮 ,此人乃是淮西将领(安徽怀远人)

明成祖朱棣在上位后,留下了那几个开国功臣?

如果要说朱棣的开国功臣,就不得不说因功配享太庙的四人,即张玉、王真、朱能和姚广孝。在朱棣上位之后,四大功臣只留下了朱能和姚广孝,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