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朱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寻朱氏家谱,第1张

朱氏发源于南京徐州沛县后流来州锡山及后又流于句容由句容移楚一移凤阳府一移于福建建宁府自惠公至松公二十四世松公官大守谏议大夫生熹公绍兴甲子年登进士第十五岁入翰林官浙东提举后封徽国公谥文公生于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岁享寿七十二岁文公生在公字敬之赠奉直大夫生在公官侍郎生鉴公生浚明公驸马浚明公生友樟公生炳公任建阳知县遂乔寓焉建阳二房均公为始炳公南京籍举徐徐任建阳知县

大始祖炳公万一郎即文焕公生于壬辰年六月十三日寅时卒于癸卯年五月初四日酉时葬于何畲丙山壬向船形妣罗氏二娘生于癸已年三月二十日时忘卒于丙申年十月十六日丑时葬于黄山坑巽山乾向月形生四男埙城场垣

二世祖埙公念一郎生于癸丑年七月十九日戌时二十岁中举永安任儒学卒于丁巳年九月初二日申时葬于龙村亥山巳向蜈蚣形妣王氏一娘生于癸丑年十月二十日午时卒于辛酉年八月初五日未时葬于木坊子山午向钟形生三男

三世祖锡公十二郎生于丙子年七月二十二日辰时二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任云南布政卒于甲申年六月初七日酉时葬于石峰岭卯山寅向人形妣李氏二娘生于戊寅年正月初一日午时封一品夫人卒于丁亥年二月初八日丑时葬在桂溪龙形生五男

四世祖海公百三郎生于辛丑年二月十二日亥时官尚书卒于庚戍年正月初八日午时葬于南京朱坊戌山辰向妣张氏二娘生于辛丑年三月初九日亥时葬于青溪郊山酉向辰形生五男 椊 梁 桢 材 梅

五世祖梓公千一郎生于辛未年十月初二日戌时京贡卒于辛未年七月十六日亥时葬于官田丙山壬向牛形妣氏生于庚午年六月十五日子时卒于乙酉年四月十五日未时葬于石涧艮山坤向象形生三男 公移惠州万五公移潮州西溪

六世祖章甫公字宝英万五郎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罗浮司罗岗十三都锄田钟坑里莲塘面上飞凤形妣陈妙五娘亦忘生死迁葬韶州府英德县丹竹坡墓侧白石为记生九男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郎

七世祖念二郎珍公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罗浮司中坑祖妣忘恩负义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二男法强法成

八世祖法强公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落业兴宁县岗背葬于龙归洞黄石角柳坡下湖洋科摇坑口坐西向东乌鸦落洋形妣亦忘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两男应明应受住在龙归洞镰子背九世祖光显公妣刘氏生二子应明公 应受公

九世祖应明公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横岗背钟家屋侧老虎坑妣忘其姓氏忘其生死生两男法聪法通 法通生四男曰兴曰隆曰盛曰昌俱移和平小河村立业十世祖法聪公忘其生死在兴宁县龙归洞禾村立业葬于禾村平径口蛇形妣聂妙贤娘亦忘其生死葬于龙归洞禾村南山嶂罗家屋后坐南向北人形生一男

十一世祖朱公一郎忘其生死葬于禾村水口坐南向北天虹贯水形妣童妙清娘忘其生死葬于禾本谢家屋背坐西向东观音座莲形生一男法英

十二世祖法英公忘其生死葬于禾村水口与朱公一郎父子同穴妣林妙贤忘其生死葬于老屋背鸭麻塘坐西向东狮形生三男千一郎 千二郎 千三郎 千一郎忘其名字生死葬于平径口法聪公墓下妣黄金二娘生一男法昂住禾村老屋 千二郎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禾村南山寺背住兴宁县背岭妣吴二娘生三男尚元 尚鉴 尚礼

十三世祖和公号千三郎忘其名字忘其生死葬于兴宁县禾明月寨下菱角塘坐北向南癸山丁向飞凤啄粟形妣何妙仙娘亦忘其生死葬于禾村老屋背山子尾坐南向北生两男维公 振公

十四世祖维公度法高忘其名字记其生死迁于永安县官坑立业葬于黄沙约官坑尾菜园坑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妣曾妙贤娘亦忘其生死葬于上沙瓦溪明月坑癸山丁向雄牛脱扼形生一男廷富

十五世祖廷富公度名法清忘其生死葬于官坑尾纱帽塘石灰坟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妣潘妙仙娘也忘其生死葬于上黄沙明月坑坐北向南蛇形生七男长国安无嗣葬于菜园坑二国绶三国禄四国新五国恩六国盛七国佐无嗣 十六世叔祖国禄公忘其生死妣石氏生三男长楼 次桥 三树 十七世祖楼公妣彭氏生二子逢祯 逢祥 十八世祖逢祯公妣曾氏生五男长祖灏 次祖翰 三祖清 四祖球 五祖梅 十八世祖逢祥公妣马氏生两子祖文 祖凤 十七世祖桥公妣钟氏生一子瑞龙 十八世祖瑞龙公妣练氏生五子元汉 华汉无嗣 洪汉 祥汉 云汉 十七世祖树公妣余氏生两子瑞贤无嗣 瑞凤 十八世祖瑞凤公妣曾氏仅生两女 十六世叔祖国新公妣黄氏生三男长桂 二茂无嗣 三念无嗣 十七世祖桂公妣曾氏生四子象舜 象英 象猷 象尧 十八世祖象舜公妣曾氏生二子祖瑾 祖茂 十八世祖象英公妣吴氏生三子祖泰 祖凤 祖龙 十八世祖象猷公妣刘氏生三子祖干 祖阳 祖红 十六世祖国恩公妣邱氏生两子朱祥 朱槐 十六世祖国盛公妣刘氏生一子朱材 十七世祖材公妣付氏生两子象标 象尊 十八世祖象标公妣杨氏生一子祖厚 象尊公妣邓氏无嗣

十六世祖国绶公字仁台公度朱绶二郎生于大明嘉靖癸亥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生卒于大清顺治乙酉年又五月十四日享寿八十三岁葬于归善县梁化司小禾洞鹿湖坐东向西丝线吊金钟形妣祖何妙二娘生于嘉靖甲子年十月十四日戍时卒于顺治九年壬辰岁享寿八十九岁葬于梁化司铁场约下雍尾石垅口半山丝线吊金钟形立有祭祀尝租三十五石在永安县秋溪内载古都二图朱盛户下粮米四斗妣曾妙贞娘记忘其生死葬于永安县生一男朱枢公 何妙二娘生四男朱樟 朱校 朱楫 朱炳共五大房

十七世伯祖樟公字超粤法朱张一郎忘其生死妣李妙大娘再妻石氏生四子象彩 象吉 象文 象瑶

象彩公妣刘氏生四子祖瑷 祖金 祖彰 祖灌

象吉公妣廖氏生一子祖幼妻钟氏生三子文光妻杨氏 文标 文运妻李氏甘氏共生三子

象文公妣叶氏生一女水娇嫁与钟屋

象瑶公妣刘氏再妣谢氏生二子祖福 祖贵 祖福妣林氏再妣戴氏生三子 祖贵妣陈氏生一子文鼎妣钟氏生一子东安

十七世伯祖校公字念粤度名法教妣黄氏生五子象毓 象开 象升 象昭 象元

象毓公妣温氏生三子祖璇 祖珍 祖瑜 祖璇妻杨氏生二子文兴 文旺 祖珍公妣石氏生一子文儒一女嫁于邓 祖瑜公妣范氏生二子文觉 亚四

象开公妣廖氏立嗣一子吴昭隆妻温氏

象升公妣曾氏生四子祖俊 祖琚 祖山 祖瓒 祖俊妣邹氏生二子文习 阿四 祖琚妻陈氏生二子文会文友 祖山妻钟氏生一子文贤 祖瓒妻早丧

象昭公妣潘氏生一子一女男祖海妻刘氏生一子文龙 女嫁于杜俊才

象元公妣曾氏生二子女祖秀妻谢氏生一女 祖莹

十七世伯祖楫公字镇粤移居归善县梁化铁场约大埔田建祠立业妻梁氏生三子象金无嗣 象泰 象振 二妻叶氏生二子象辉字逢登 象龙字逢辰 三妻郭氏生一子象凤字逢升 四妻赖氏生五子象煜字逢科 象熏字逢选 象烈字逢盛 象熹字逢徽 象英字必元号必捷

象金无嗣

象振公妣范氏生二子祖珩 祖岸 王氏生二子祖琼祖瑶 祖珩妻张氏生五子文儒文化文伟文忠 文质 祖岸妻梁氏刘氏所生之子祖荣选国学生名朝简字文倬 文仰 文佚

象泰公妣李氏曾氏生五子祖璜 祖宣 祖瑚 祖琏 祖琦 祖璜长妻赖氏生二子文高 文若 文高妻刘氏生五子维模 维桂 维常 登云 桂云 文若妻高氏生七子维仁 维义维礼 维智 维信 维和 维气 祖宣二妻张氏生三子长文超妻刘氏生三子尚云 起云 发云 祖瑚三妻万氏生二子文辉恩援国学生名耀斗 文耀恩援国学生名晃斗 祖琏四妻刘氏生子文从恩援国学生名廷简 祖琦五妻刘氏生六子文活文清 文源 文滨 文涟 文演

象辉公妣廖氏生子祖尔妻杨氏生四子文聪 文明 文睿 文智

象龙公妣温氏生三子祖昌 祖旺 祖常 祖昌妻何氏生四子文锡无嗣 文镇 文锦 文球祖旺妻曾氏生三子文汉 文能 文海 祖常妻刘氏生三子文陈 文周 文满

象凤公妣钟氏生四子祖元 祖成无嗣 祖华 祖亮

象煜公妣黎氏生四子祖昭 祖理 祖玄 祖玖

象熏公妣房氏生四子祖皇 祖宾 祖敬 祖珊

象熹公妣曾氏生一子祖番 又杨氏生三子祖与祖琬无嗣 祖琰

十七世伯祖炳公字必粤度名法柄妣刘氏生四子象美 象贤 象卿 象弘

象美公妣戴氏生三子祖玮妻谢氏生子文扬

祖麟妻陈氏 祖珀妻黄氏

象贤公妣钟氏生六子祖星 祖由 祖珉 祖言 祖琨 祖璎 祖游

象卿公妣曾氏生六子祖坤 祖琮 祖琳 祖耀 祖瑛 祖铎 祖坤妻曾氏生四子文盛文质文德文茂 文德妻谢氏生三子廷珍廷宗廷才 文茂妻李氏生二子廷玉廷运 祖琮妻潘氏生五子长文友 二文亮 五文兹 文友妻廖氏生三子二女长廷振妻刘氏生一子 二廷桂妻练氏戴氏生二子运魁运星 文亮妻巫氏生四子廷相廷梅廷栋廷桂 文兹妻梅氏黄氏生二子廷元廷科 祖琳妻黄氏生三子文礼妻刘氏 文乐妻廖氏 文诗 祖耀妻彭氏生三子长文荣妻许氏生三子廷梁 廷任 廷和 祖瑛妻陈氏生三子文进妻罗氏 文锦 文秀

十七世祖朱枢公字光粤公又名昌元公葬于永安县下黄砂观营塘小土名廉竹坑老祠堂右侧坐北向南妣李氏葬于归善县杉园小土名矮嶂子屋背坑尾路上石古下坐西向东生一子象儒 枢公续妣李氏葬于廉竹坑屋侧坑同枢公两对面生四子象启 象发 象昆 象廷 外祖公廷怀系甥孙承祀

十八世祖象儒公丙子年生至乾隆戊子年带至新宁县(即台山县)葬于永乐堡大龙湾村水口壬山丙向兼子午姐妣叶氏葬于永安县上禾仓栋梁质辉屋侧坐东向西生两子祖镇 祖锦

十八世二叔祖象启公字弘通妣刘氏苏氏生五子

十八世三叔祖象发公妣钟氏生五子祖圣 祖尊 祖贤 祖右 祖重 祖圣妻戴氏生九子文能文华文潭文深文涣文浩文汉文涛 祖尊妻杜氏生两子文端文清 祖贤妻李氏生六子 祖右妻钟氏生三子 祖重妻陈氏

十八世四叔祖象昆公字弘文妣罗氏曾氏生五子

十八世五叔祖象廷公字弘志度名法广妣潘氏生一子祖成字超紫妣甘氏生五子文明 文显 文冕 文蔚 文会 文明妣李氏生七子 文显妻温氏生四子清保清润亚四亚丙 文冕妻何氏 文蔚妻张氏 文会妻吴氏

十九世伯祖祖镇公妣陈氏生四子文彩 文茂 文贵 文高

二十世祖文彩公妣曾氏生四女

二十世祖文茂公妣翁氏生四子长廷凤妻杜氏生一子润振 二廷红 三廷祥 四廷盛妻谭氏生一子一女男坤玉妻廖氏生四子亦祥妻李氏生四子二女 亚乙无嗣 亦辛无嗣 亚四早故

文贵生一子亚保

文高生四子

十九世伯祖祖镇公陈氏系由文贵文高带至潘禺县安葬

十九世祖祖锦公生于顺治巳年五月二十六日亥时葬于新宁永乐堡大龙湾村对面岭蚕豚坐寅向申兼艮坤后至同治七八年间起回赤溪地面安葬土改时被起骸金未知落在何方祖妣邓氏生于顺治庚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生四子文煌 文尚 文相 文良

二十世祖文煌公生于康熙辛酉年二月初三日酉时卒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二月初三日子时享寿八十四岁度名朱总侍郎谥简兼乾隆六年壬戍岁移居新宁县大龙湾村建祠立业开创葬于新宁县南坪村对面坐寅向申兼艮坤喝作月形妣刘氏生于康熙癸亥年五月十五日戌时卒于乾隆三年二月初九日未时而终享寿五十六岁葬于开平县弯塘村后山坐辰向戌兼乙辛喝作猫儿洗面形生三子廷槐 廷桢 廷桂 二女长女嫁于李二女嫁于华公于乾隆七年壬戌岁(公元一七四二年)携眷移居新宁永乐堡大龙湾村立业为我大龙湾村开基祖咸丰六年被土人追杀逃难至田头赤溪立业生存一脉

二十世祖文煌公始创于下庚字辈派列于谱俾后世子孙百代遵依叙秩明白不容一毫逾越错乱也

文廷玉奕秀 桂耀堂锦清

栋照皆铜润 梁烘基镒深

  ▉文 / 焦作市 作者 李庆保文化遗产   贞观十九年(645年)夏历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渝关内的汉武台举行刻石记功的庆典活动,庆祝征伐高句丽胜利归来。这次战役功劳最大的,除了李世民赐姓、封公的三军统帅李勣外,还有被赐姓、封侯的总管府录事参军东何。  东何,字子俊,世居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他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因精练兵戎有素,被李勣举荐,并得到李世民的重用,为唐朝训练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为征藩平乱中出奇制胜。

  唐太宗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仍是臣服于唐王朝的藩属之邦。它们占据着辽东和朝鲜半岛,间有宿仇。唐因派使臣进行调解,调解不遂而介入他们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盖牟、辽东本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复之意。

  这次征讨开始,前方的士兵向李世民禀报:“李勣将军已把南苏罗城包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城墙坚固、高大,仍无法攻下。”李世民马上令东何带领“铁骑”随驾临阵,以助李勣。

  东何临阵观察:五月的天,本来又闷又热,但此时阵阵的西南大风吹来,令人神爽。他即向李世民献计:“陛下,臣认为,欲破此城,宜借此时的西南风用火攻城。我带领骑兵,备足火种、火药,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内,火借风威,风随火势,胜似十万雄兵。然后由李勣元帅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李世民赞同,即派东何带领敏捷士兵登上冲杆的顶端,点燃西南城楼。倾刻间,熊熊烈火,犹如周瑜火烧赤壁日,孔明火困司马时。谈笑间,火势蔓延,很快烧到城中,整个南苏罗城一片火海。高句丽抵抗不住,守城的官兵许多被烧死,不死的投降。南苏罗城被攻破。唐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一万人,获百姓男女四万口,缴获战胜品无数,唐朝将士伤亡极少。此役也是李世民领兵亲征最满意的一次。东征首次大捷,又时值月中的夜晚,满月当空。李世民登临城头,看城内城外灯火万盏、营帐林立,诗兴大发,咏成《辽城望月》。

  论功行赏时,东何因“精练军戎”有素、献火攻策有功,被李世民赐姓为“练”,封岐山侯。李勣元帅赞曰:“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赐姓启宇……”后来练何把李勣元帅的赞词作为子孙名字的排行字辈。《练氏家谱》记载: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贤,贤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  故东何为练氏得姓始祖。其孙练友明从河南第一次入闽建州(今浦城县仙阳镇练村),又传16代练干誉迁建宁府(今建瓯市小桥镇),传至22代练诒嘉迁新淦县三洲镇(今峡江县水边镇),传至28代练渊文迁居福建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传至32代练元龙明初迁至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后迁梅州兴宁市甘专村,嗣裔分布广东40多个市区县。清乾隆年间,46代练庆廷迁居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子孙繁衍已十余代,遍及台、闽、粤、港、美洲及澳洲等地。练氏得姓至今已有1369年历史,现已出现练何后裔57代。练氏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近千个聚居地,人口约29万,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名251位。近年来海内外中华练氏联谊会人士曾远赴沁阳市神农山寻根谒祖。 《老人春秋》2014年第七期上半月61页

始祖练何祖居怀州河内赵寨村

练姓始祖本姓东,

天下练氏出河内,

裔孙叩拜尊何公,

唐宗论功赐姓练,

千年青史留美名。

练姓受姓史载清楚,源清根正,练氏来源均出自贞观赐姓练何的裔孙,天下练氏出河内。1370年来,练氏宗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练姓裔孙感恩始祖练何荫德,无不以姓练为荣。

然而,练氏先人也许是为了考验裔孙的智慧和毅力,有意留下一道智力命题,这就是“始祖练何故里到底在古河内哪里?”族谱无详载,史籍无遗存,寻找答案,实非易事。

也许,在练氏南迁后的早期,族人对始祖练何故里记忆犹新,感觉没必要考证;数百年后,练氏迁徙地增多,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族人欲知始祖练何故里,实属没能力考证;千年之后,时世多舛,战乱频仍,族人对始祖练何故里已经没有心情去探寻了。而今,国逢盛世,族多精英,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互联网上练氏宗亲又如“同居一村”,如此空前优越之条件,我们若还不能探寻到始祖练何故里之所在,实显我练裔不孝不忠、无智无能!

因沧桑潜易,时代久远,我们探寻始祖练何故里,只能从族谱、史志入手。

始祖练何生卒年月、立功受封等资料已得到史书典籍的印证,本文不再赘述。现查与练氏族谱有关的史料,最早的当数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练子宁续《练氏族谱》时,请同科进士黄子澄撰写的“谱序”,其文云: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自不訾以后,历传九十六代嗣裔东何公,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世居河南河内县,智勇超群,于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有功,上以“精练军戎”,封公为岐山侯,赐姓练,故易东为练。相传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县,人文愈传愈盛,可得而详记焉。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撰的《尚友录》卷十八载:“练姓,河内”。

由明代“谱序”和《尚友录》可知,始祖练何“世居河南河内县”,“相传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县……”。而河南河内县古为怀州河内县或怀庆府河内县,现为河南省沁阳市。

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收录明朝万历年间凌迪知撰的《万姓统谱》,《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载:“练何,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遂破之,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籍,其价值得到史学界首肯,其中记载也证实“练何,河内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1525页载:“练何,唐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遂破之,上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以上史料证实,始祖练何世居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市)应该没有异议。

但是,具体在河内县(现沁阳市)的那个村落,由于族谱没有详载,又没有石刻等历史遗物存世,要想弄清楚实在是对我辈智能的考验。

《练氏族谱》载:“河内县紫金坛葬始祖练何,三尖山葬有二世练舜麒、练舜麟、四世练贤开,芝岭葬有三世练友钦、练友文、练友思、练友德、练友善及四世练贤相、五世练裔聪夫人江氏”。族谱所载练氏先人仙居于河内紫金坛及三尖山、芝岭计有五世共十一冢。如此详细记载,应该绝对真实,绝非凭空杜撰。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怀庆府,河内县”,记载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汉初,河阳来附,契丹帅崔延勋等自泽州引兵南逼河阳,嵩山贼帅张遇赴救,战于南阪,败死。又府西北(注:疑为东北)三十里曰太行陉,一名丹陉,太行八陉之一也。又有紫金坛,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阳,诸峰之上,下有紫金涧。唐因以名县(注:唐初曾设紫陵县)”。

《怀庆府志》卷三舆地河内县,记载紫金坛:“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岁重九日,邑人登高於此”。(按:旧志,以李义山家在坛山者,非檀山,自在荥阳,义山祭寄寄文可证也。)

《怀庆府志》卷三舆地河内县,记载三尖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三峰耸列,故名”。(按:金史,正大九年,诸军败绩于三峰山,元兵与白坡兵合。则三尖,乃俗名耳。)以上三则史志引文,都证明练氏族谱所载先人仙居之地和史志所载地名完全吻合。历史上的“河内紫金坛”(俗称小北顶)就是现在的沁阳市神农山神农坛。而三尖山、芝岭就在紫金坛附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考证,紫金坛、三尖山、芝岭等山地(因历史久远,有些地名流传中有变),自古以来都是赵寨村的属地。据赵寨村史记载,在明代之前,赵寨村所辖山区面积广阔。明末清初,因故将紫金坛主峰以西部分划归紫陵村管辖。但现在神农山主景区依然属赵寨村所有,紫金坛依然在赵寨村属地。

《沁阳市地名志》载:“紫金山在市区西北,紫陵镇赵寨村北。一名白松岭,俗称小北顶(今神农山)。山顶有紫金坛,故名。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内县志·山川志》载:太行西来,入县之首山为阳洛山。”山东为紫陵村,村倚蛟脊龛。”“又东五里为紫金坛。旧志云,在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岁九月,邑人登高于此。曹石仓《天下名胜志》云:紫陵涧水出焉。今亦名白松岭。”南北走向,面积约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体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表层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黄栌、鹅耳枥、小叶白腊、照山白、荚莱、檀木、对夹木、六道木、黄荆等,郁盖度约70%。盛产药材,其北老君洼有山药沟、地黄坡,是“怀庆三野”的集中产地。名胜古迹有紫金坛、伏羲殿、女娲庙等,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从练氏族谱和地方史志可以看出,练氏先人安葬于紫金坛附近的就有五代人。那就是说,从始祖练何开始,练姓族人在河内祖籍地不间断生存活动的时间至少在150年以上(若论东姓祖先,应该时间更久)。这150多年间,先人们选择风水宝地为前辈安葬,为什么都在赵寨村所辖的区域内?若是外村、外地人,连续五代十一个墓冢任由你家挑选,且占据村内山地至高至尊之地,几乎没有可能!唯一的可能,练氏家族就是赵寨村人,而且是赵寨村的名门望族。

30万练氏族人已经确认了始祖练何仙居之地,我们更应为寻访到始祖练何故里感到慰藉。中国沁阳神农山神农坛,古称怀州河内紫金坛,是练氏始祖练何的仙居之地;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是大唐岐山侯练何的故里。这是练氏后人数十年来考察考证的结论。

(本文作者:练鸿佳,广东信宜人,居中山,练何55代裔孙,练氏宗亲文化研究青年学者,练氏宗亲寻访始祖练何故里发起人。)

寻朱氏家谱

朱氏发源于南京徐州沛县后流来州锡山及后又流于句容由句容移楚一移凤阳府一移于福建建宁府自惠公至松公二十四世松公官大守谏议大夫生熹公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