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囚凰桓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桓远是齐桓公的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凤囚凰桓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桓远是齐桓公的后代吗,第1张

 在电视剧《凤囚凰》中桓远这个人物角色前后变化很大,在他和刘楚玉见面的时候,视刘楚玉为仇人,但刘楚玉却救下了他。为了活命,桓远成为山阴公主的男宠,随着剧情的更新,桓远渐渐的对刘楚玉的情感发生变化。按照这个剧情发展的话,桓远倒是和历史上的某人很像,桓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原型是谁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吧。

 凤囚凰剧照

 桓远真实身份

 桓远本是罪臣之子,在被押送的途中被刘楚玉所救。因为生活所迫,加上桓远想要报仇,他决定留在刘楚玉的身边,找寻机会为族人报仇。桓远身上具有古典美男子的气质,被刘楚玉喜欢,豢养在家中成为男宠。

 凤囚凰剧照

 桓远这个人有抱负和理想,曾经一天的时间写下了三十多首诗,让人敬佩。桓远对刘楚玉由仇恨,到对刘楚玉倾心成为最为忠心的男宠,一直守候在刘楚玉的身边。

 历史上的桓远

 凤囚凰剧照

 在历史上桓远的姓并不多见,可以追溯到齐桓公时期。龙亢桓氏本是齐国人,虽然在龙亢桓氏的历史记载中找不到桓远的名号,根绝姓氏的延续可以看出,龙亢桓氏和桓远之间的关系。加上剧情中桓远是罪臣之子的身份,这两者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

 有网友说桓温是桓远的祖父,也有人说桓远是没有原型的,不过是借着桓温的关系来展开他的剧情,来续写桓远和刘楚玉之间关系的变化,只有具有极强的故事背景,桓远这个人物才能够有足够的亮点吸引观众。这只是桓远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上的人物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不管桓远的原型是谁,在历史上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人,故事就是故事,搬上荧屏之后为了影视化的效果,势必会被修改。

历史上复仇的例子总是很常见,比如战国时期的勾践,越国实际上已经被吴国灭亡,越王勾践都成为了吴王夫差的仆人,兢兢业业服侍夫差3年时间。当勾践成功脱身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20年,终于在吴国最虚弱的时候给了吴国致命一击,最后还顺势取代吴国成为最后一个春秋五霸。

魏晋时期也有这么一个例子,当年司马懿政变时大肆排除异己,史传天下有超过一半读书人被司马氏杀死。所以尽管后来司马氏得到了天下,但实际上却不得人心。而被他们的杀害的读书人的后代有部分人却活了下来,而且在150年后还反客为主,对司马家做了同样的事。

桓范被杀,临终前策划桓阶脱身

魏明帝曹叡死后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刚刚继位年仅10岁的幼帝曹芳。曹爽身为宗室将领,长期领导魏国的中央军,父亲曹真又是曹丕时代魏军的统帅,而且胜在年轻,威望明显高于司马懿。司马懿在和曹爽的斗争中一直处于下风,甚至一度被曹爽明升暗降,名义上是魏国的太傅,位居文臣武将之首,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荣誉头衔,并没有多大权力。

后来司马懿称病打算辞官,曹爽的幕僚桓范认为司马懿以弱示人,实际上在暗中储备自己的力量,建议曹爽继续将他架空在朝堂上,然后慢慢剪除他的党羽,把他的威信力降到最低。司马懿辞官的目的确实和桓范料想的一样,但因为曹爽的拒绝导致计划落空,从此司马懿惦记上了桓范。

后来司马师成为中护军统领,职责是拱戊皇宫。司马师利用职权之便,再加上盟友的帮助下暗中蓄养三千死士准备反击。到了魏明帝忌日这天曹爽带着幼帝曹芳和文武百官前去高平陵祭拜,桓范建议其实可以留守部分手下驻守洛阳,免得司马家发难。曹爽认为司马懿已经离死不远,拒绝了桓范的建议,而是大摇大摆出宫。

当曹爽离开洛阳后司马懿突然发难,带着三千死士先攻占洛阳武库获取里面的武器装备,随后再强行攻下皇宫,逼迫太后下懿旨数落曹爽罪状称其为反贼,然后屯兵在落水边上准备和曹爽一决生死。驻军期间还命人给曹爽送信,表示他愿意归降则可以免罪,荣华富贵享受一生。

曹爽本身就是一个草包,在这种情况下慌了阵脚,此时桓范又建议曹爽可以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司马懿是反贼,号召天下诸侯共讨司马懿。期间可以利用自己大将军的身份调兵勤王,将会有很大胜算击杀司马懿。曹爽已经被司马懿吓破胆,再一次拒绝桓范的建议向司马懿投降。

桓范感叹曹爽将会把曹魏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很多人肯定会被曹爽牵连,于是连夜派人到洛阳把家人接走。事后果然和桓范料想的一样,司马懿掌权后诛杀曹爽党羽,像桓范这些为曹爽做事的谋臣武将都被夷三族,而桓范因为动作较快,他的儿子桓阶早就被仆人带出洛阳到老家避祸。

长大后入朝为官

司马懿对曹爽的党羽还有他们背后的家族人数理解不多,士兵单方面执行命令也有很多像桓阶一样的漏网之鱼。刚开始司马懿还抱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态度导致滥杀无辜,再加上司马氏通过政变掌权确实不得人心,曹魏境内到处叛乱。司马懿疲于平叛,桓阶这些人得以躲过一劫。

桓温成年后司马昭已经上位,为了彰显司马氏的合法地位,司马昭特意摆出广阔的胸襟接纳士人,不考虑对方背景、家境,只要愿意辅佐司马氏,都可以按照能力、名望获取相应的职务。

桓阶一直以一个落魄士人的身份生活,在县里面也有一定的口碑,当这条政策公布之后很快被县里推举做县官,几年后又成为一方主官。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国之后,大肆提拔少壮派官员,桓阶政绩良好被调入洛阳为官,一度做到了大夫这个职务,混迹晋国中层圈子。

150年后,桓温中兴家族

尽管西晋建立几十年就把自己作死了,但司马睿衣冠南渡时还是把这批官员一起带到了长江以南,桓阶他们一家人长期作为朝堂内中流砥柱,这个现象直到桓温这一代人才被突破。

桓温生得眉清目非常耐看,体形健硕,从小混迹于中层圈子的他就收获了不少资源。成年后被公主看重,顺利成为驸马,婚后被派遣到荆州任职。当时荆州是东晋最富庶的地区,但境内经常发生叛乱。桓温很有军事天赋,以参谋的身份介入荆州军队,通过几场战争确立了本人的威信后开始接管荆州防务,几年时间就平定荆州叛乱,后来甚至可以领兵北伐。

益州叛乱时期朝廷本想让益州自行解决麻烦,桓温知晓后果断出兵益州平叛,作战时期用各种借口排除异己,清除益州的官员,战后成功将益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自此桓温已经掌控东晋半壁江山,再加上实力碾压,实际上已经成为东晋的权臣。但碍于名声和时代,他只能向曹操一样为后人铺路。桓温的后代桓玄上位后果断取代东晋建立楚国,随后又屠戮司马氏一家人,这一刻离当年司马懿屠戮桓范一家人时仅过了150年。

夺了司马家族皇位正是桓玄,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父亲一家全部被杀了以后,隐姓埋名最后在晋朝建功无数,最后罢免了晋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想当初司马懿的子孙,也是通过这种手段,夺取了曹魏的天下。

想当年曹操雄霸一世,威震天下,他手下的人无一不对他心悦诚服,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但是呢,他死后怕是万万想不到,曾经无比低调的司马懿居然窜了他子孙的皇权。曹操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没有那什么帝善臣忠。

但是话说回来,晋朝的建立,一大半功劳得归于司马懿,要是没有他的原始积累,司马家的子孙,恐怕还不能翻天。司马懿掌握兵权后,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迅速利用手中的兵权去消灭了朝政里面反对自己的人,这样一来,曹家的天下十之八九都落到了司马懿手中。

曹爽回到府中,原本想着手中没了权力,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司马懿很明显不是讲信用的人,他要对曹爽一族进行清灭处理,原本曹爽不会遭到如此大难,只怪胆子太小,没有听桓范的话。在这中间,桓范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给曹爽通风报信,所以也被灭了三族。

而他的儿子桓温却隐姓埋名,从此将身份隐藏起来。最终因为赫赫战功,独揽朝政十余年。儿子桓玄当上相国、大将后,军政大权在握,最终逼迫晋安帝禅位。

夺司马家族天下之人,指的是东晋权臣桓玄。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魏国大臣桓范被诛灭三族,桓范的一个儿子被司马懿意外漏掉,幸免于难,桓玄正是桓范的后代。

一、桓玄篡夺东晋天下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但仅仅四十余年后,西晋就遭到北方汉赵国的攻击而灭亡。司马家族残余势力南渡长江,来到江南建立东晋。公元343年开始,东晋桓氏宗族势力迅速崛起并日益强大,权臣桓温文武全才,通过多次发起北伐立下大功,逐渐一手掌控东晋军权,成为东晋一手遮天的无冕之王。

桓温虽然一生野心勃勃想取代东晋自立为帝,但终究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的儿子桓玄,继承了他的衣钵,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如愿以偿重掌东晋大权,不臣之心日益显露。

大亨元年(403年)十二月,桓玄逼迫晋安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桓楚”,正式夺取了司马家天下。

二、桓玄的祖上桓范与司马懿之间的恩怨

桓玄的祖上名叫桓范,是魏少帝曹芳在位时期的大臣。桓范为人精明强干,足智多谋,忠于魏国,是大将军曹爽的智囊人物。曹爽与司马懿斗法期间,桓范积极地为曹爽出谋划策,如果曹爽按照他的计谋执行,司马家族能否上台都会是未知数。遗憾的是,曹爽刚愎自用,对桓范的意见往往不予采纳,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魏国大权。大将军曹爽和心腹桓范,都被司马懿处以诛灭三族之严惩。幸运的是,桓范家族并未被斩尽杀绝,桓范的一个小儿子侥幸躲过一劫,活了下来。他就是日后东晋权臣桓温桓玄父子的先祖。

首先不是恒温,而是桓温!

桓温(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大臣。桓彝之子,桓冲之兄,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一度执掌东晋朝政,曾三次北伐。

父亲早逝,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说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便听从谋士郗超的建议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

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带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桓温请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桓温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不能不防备点儿。”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希望朝廷赐其九锡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兵权由其弟桓冲接掌。不久,就病死,终年六十二岁。

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

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继任。桓玄称帝后,追封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玄败死后,桓温的后代为躲避刘裕追杀,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

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立有大功。

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善于清谈、军事才能欠佳的名士。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

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权。 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

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敢于冒险,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不听郗超之谋,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最后粮尽退兵,被慕容垂所败。

桓玄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军队,并以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

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到了23岁那年(391年),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图谋削弱各方镇,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不满而起兵,桓玄遂怂恿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王恭,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

次年(398年),桓玄向朝廷求为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任命其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年,豫州刺史庾楷又因不满其辖区被割予江州,因此起兵声称讨伐谯王司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桓玄与殷仲堪及南郡相杨佺期再度响应,并再推王恭为盟主。不久,王恭因其北府兵出身的部将刘牢之叛归朝廷而兵败被杀,桓玄等人退兵,朝廷为表安抚,乃任命各人官职,而以桓玄为江州刺史(首府浔阳,今江西九江)。桓玄、殷仲堪、杨佺期等三人惧怕朝廷讨伐,虽然相互间已生猜忌之心,但不得不合作自保,因此于浔阳正式结盟,桓玄因其家世声望而被推为盟主,遂更加骄傲。

当时东晋的局势,朝廷内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相继专权,外有桓玄等三人与刘牢之、司马尚之割据,而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南一带,更为变民孙恩盘踞,国内大乱。隆安三年(399年),桓玄消灭荆州刺史(首府江陵,今湖北江陵)殷仲堪、雍州刺史(首府襄阳,今湖北襄阳)杨佺期二人势力,尽占长江中游一带。次年(400年),朝廷不得已乃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

东晋在暂时压制孙恩的势力后,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元兴元年(402年),以手握晋军精锐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然而刘牢之唯恐消灭桓玄后,不能被司马元显所容,又打算假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当政者,自己再趁机夺权,因此不战而降。桓玄遂顺利东下,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不久,并解除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因此意图叛变,事败自缢。桓玄更矫诏以任命自己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完全掌控国政,随即又接连诛杀北府将领,以铲除其势力。

元兴二年(403年)二月,再矫诏自任大将军;同年九月,更加授相国,封楚王,封地有十郡,并加九锡,准备篡位。十一月二十一日(阳历为403年12月20日),东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十二月三日(阳历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

桓玄即帝位后,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例如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拦御驾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搜”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好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因此人心思变。

桓楚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同年三月,楚军在屡次战败后,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并挟持安帝西逃至江陵;桓玄于逃亡后恐怕命令不被听从,因此更加严刑峻罚,然而部众反而愈加离心。

四月,桓玄在荆州重整部队,以苻宏为前锋,再次东下与刘毅率领的勤王军决战。五月,楚军于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大败,桓玄欲乘船逃往汉中(今陕西汉中),在江陵附近,与益州军队相遇,益州将领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遂被杀。死后被其侄扬武将军桓振谥为武悼皇帝。

司马懿漏杀的这个人,是大司农桓范的后人。

据史书上记载,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太后名义令桓范前去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却以皇帝在曹爽那边,极力劝说桓范投奔曹爽,于是桓范便跑出洛阳城投奔曹爽。

桓范见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号召地方军队前来勤王,与司马懿对抗,但曹爽兄弟却在司马懿的威逼利诱之下,主动选择投降。

在这种背景下,桓范也只好跟随曹爽一同投降,在他们来到洛水浮桥北时,桓范望见司马懿,于是下车叩头,但司马懿却没有责怪桓范,反而还许诺让他官复原职。

桓范赶忙上奏表示谢恩,然后在家等待正式任命书下达。但紧接着,有人跳出来说桓范曾在出城时说司马懿谋反。司马懿便以此为由,说桓范诬告他人谋反,依律当斩,遂下令将他与曹爽等人并为一党,一同处死,并诛灭三族。

不过,在这场大屠杀中,桓范的幼子桓楷却得以逃脱,为躲避司马氏追杀,桓楷不得不隐姓埋名,过着不为人知的平淡生活,后来桓楷的妻子生下儿子桓颢。等到西晋“八王之乱时,桓颢便趁机踏入仕途,但此时他们依然隐藏了自己的身世。

直到西晋灭亡,桓颢的儿子桓彝因成功战队晋王司马睿,所以等到东晋帝国建立后,桓彝被司马睿提拔为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后来桓彝又协助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爵位,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其后,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还特意和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由此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江左八达”之一。但可惜的是,后来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杀害,只留下他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桓温。

然而又幸运的人,这位桓温虽然只有十五岁,但胆识才智皆过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刚满十八岁时就亲手为父亲报了仇,其后又因姿貌伟岸,风度不凡,而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被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后来桓温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有功,被升任为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等到庾翼病逝后,桓温又接替庾翼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此后,桓温又率军溯江而上灭亡盘踞川蜀地成汉政权,并先后三次出兵北伐,击败前秦和羌族姚襄,战功累累。

在这种背景下,桓温终于走到了人臣的顶点,桓氏也再也不用东躲西藏,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是桓范后人了。

其后十余年,桓温独揽朝政,成为东晋帝国的实际控制人,后来势力越来越大的桓温打算取司马氏而代之,但可惜因为他第三次北伐被前燕打败而声望受损,再加上朝中王谢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如愿。

不过,在桓温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桓玄成功实现了桓温的愿望。公元403年,桓玄率军攻入东晋都城建康,对司马氏一族进行大屠杀,并威逼晋安帝禅位给自己,随后他在建康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政权”。

然后,桓玄的桓楚政权如同昙花一现,因为仅仅只过去半年,桓玄便被刘裕打败,桓玄也被杀死,享年三十六岁,最终刘裕成功取代了司马氏,建立了刘宋帝国,桓玄相当于是给刘裕做了嫁衣裳。

凤囚凰桓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桓远是齐桓公的后代吗

 在电视剧《凤囚凰》中桓远这个人物角色前后变化很大,在他和刘楚玉见面的时候,视刘楚玉为仇人,但刘楚玉却救下了他。为了活命,桓远成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