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家谱排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尚氏家谱排辈,第1张

尚姓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尚寨村字辈:正大光明富丰先思善书。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东巩、肖堰一带尚姓字辈:正世开德盛,万仕广明经,有志仁贤义,才柏之秀云。

湖北十堰郧县五峰乡尚家河尚氏字辈:应化克广,文志从选;继立学政,大启荣显;勋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兴,全修万善;永发承祥,尊祖业传;远影康乐,道宏瑞满;维敬群雄,英明佑贤;谦益俭良,代忠存延。

湖北襄阳歇马河尚家壪尚氏字辈:川(廷春),乾(遇友)应(金锡),建其士瑞,玉麟发祥,宗功永秀,世代荣昌,承奉圣贤,书礼弘扬,文武全才,治国安邦,顺之道正,仁义昭彰,祖德遗辉,明久兴旺。

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关镇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东郓城尚氏字辈:盛德伯作昭诗书可景习理成大宗兴志先文怀继余传恩树良善秀万春效仰方俊耀乃延庆嘉隆昌。

山东德州尚氏字辈:文其明玉祥。

山东淄博尚氏字辈:曰大维宏家声振宗善敬启广丕作保方良承佩贻肇锡庆长。

山东淄博王村尚氏字辈:仁义力志慎修克贞(zheng)可。

山东龙口尚氏字辈:大德玉福振(宗)作书香世守乃祖。

山东泰安尚氏字辈:其思永继元希荣绪廷先大德传宗广延庆佰世芳。

山东莱芜故事村尚氏字辈:宪绪念传永,蕙兰胜馨香,祖佑师叔第,富庶诏华堂。

山东滨州大尚村尚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俊哲文明贵,忠厚传家远。

山东利津尚氏字辈:育蕃应攸叙宪祖自熙淳世传忠孝德尊训久茂祥。

辽宁大连尚氏字辈:文云思德肇志忠厚传家远诗。

辽宁沈阳尚氏字辈:世德尔祖。

辽宁海城尚氏字辈: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承效克适伟佩绍宪本大乃永纪惠汝述。

辽宁铁岭花耳山尚氏字辈:云起邦国永成明君发洪贵殿志文俊兴。

辽宁铁岭李千户尚氏字辈:宏玉新成庆尊崇国运昌德荣思守法宝善致发祥。

辽宁新宾尚氏字辈:传绪振恒衍庆修阳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辽宁新宾这一支应来自江苏赣榆或山东日照,字辈:传绪永德,衍庆修明,积善之家,济世运昌,培源思茂,承宗贻荣。

吉林市郊尚氏字辈:崇登士永国廷有中希文起瑞云殿昌荣名芳德峻才大声鸿百祥连汉万载丰恒。

河南孟津尚氏字辈:汝师恒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怀连去际芳远照永清从玉金作宝如宗广来明道长世法有守存本建兴。

河南淅川尚氏字辈:德光宗士宏兴良善花荣胜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辈:从春兴广泰久士相恒昌吉照迎增水仁义和友邦。

河南新乡东曲里村尚氏字辈: 文、彦、春、家、祥、福、德、广。

河南叶县常村乡尚氏字辈:应进宗明,克清凤永。学书耀祖,振德家生。文行忠信,延年增荣。正新诚意,太和春景。尧邦舜国,浩志可兴。平安久远,同望盛隆。智丰惠沛,均建奇功。润珍贵宝,泽善顺祯。

湖南桑植县一支:大启正龙世、文华遗泽长。

二支:光大开文运、昌明启后良、英贤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远流长、昭穆顺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声振一堂。

河北磁县尚氏字辈:西古祖而显勤春林有清福禄禛祥庆大中正常生阳照苗盛旺万物广多兴。

河北保定、辽宁辽阳尚氏字辈: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尔)贵(祖)。

河北省宁津县,现居辽宁黑山:云顺文鸿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辈:国、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现居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半壁街村:如、德、志、红。

黑龙江肇源尚氏字辈:之国登永崇守泄廷万书广大教育群英圣为人瑞德乃家声。

山东泰安夏家庄、肥城安家庄、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绪、乾、节、立、太、玉、随、林、富、生。

山东泰安肥城老城镇辛屯村(胡庄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辈有:成、永(金)、仁、义、礼。

安徽太和赵集乡尚寨,马营村一带。其中字辈有:孔,学,凤,守(照),成。

安徽怀远后尚,前尚,西尚,尚庙,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国登。

安徽当涂县黄池镇,其中字辈有:师、玉、文、世、定、启、贤、坤。

安徽霍邱县花园镇迎龙村尚大台子,其中字辈有:习、显、伟、德、发、传、应、由、申、嘉。

山西运城永济平壕村尚家字辈:修善积德广前玉后。

四川成都尚氏字辈:作开宏俊。

尚氏一支字辈:正金大光明富丰先永祥。

扩展资料:

尚氏家谱文献现状

辽宁海城尚氏续修宗谱六卷,(清)尚玉德、尚维慎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尚渊涛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飞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宗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尚其宪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海城市档案馆。

尚茂公三房草稿,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世德堂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六修宗谱不分卷,(现代)尚久蕴、尚世海编修,1994年计算机排印本。

辽宁、吉林尚氏六修宗谱补遗一卷,(现代),尚久蕴等修,1997年铅印本。

河南许昌尚集尚氏族谱三卷,(现代),尚德河等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

参考资料:

-尚姓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张氏家谱: 子 、振 、家 、声 、远、 依 、仁 、延 、士、 策 、廷 、正 、余、永、 宏。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扩展资料

1、湘蜀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2、蜀湘张氏: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居广汉、中江、武胜、宜宾、泸州、邵阳等地。

3、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松烟社区张氏字辈:长辈叙述为我支源自清河郡,族谱以清河郡三字起,32个字辈按先后顺序为:文光先祖,行裕俊昆,忠昭帮国,信永乾坤,盛修良义,崇让名友,周宋望儒,季贤重全。

:张氏家谱

派出所登记人口主要是为了方便对日常户籍进行管理,同时对社区内的住户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社区内发生偷盗或其它刑事案件,对比非常驻居民的出入情况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可疑人员,从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进行保护。另外,登记男性家谱应该是人口普查需要,人口普查时不仅要对社会人口进行普查和登记,也要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姓氏分布,男女比例,人口年龄结构等诸多内容进行统计和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条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第十九条公民因结婚、离婚、收养、认领、分户、并户、失踪、寻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户口变动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变更登记。

曹雪芹家谱

曹家算是清朝康雍乾三朝最显赫的一个家族了,而其能够得到我们后人的研究全赖曹家出了个曹雪芹和其著作《红楼梦》。说起曹雪芹的家谱,我们可以从其高祖说起。

曹雪芹雕像

曹家祖籍辽阳,当时清军攻破辽阳城,曹家同很多汉姓家庭一样,被征用当做了满族大家族的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地位很低等,而且他们的出路相当狭窄,只有建立武功才可以,但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做人的技巧,迅速从众包衣家族中脱颖而出,做了文官。

曹振彦做了山西大同的知府,一时间做的也不错。曹振彦之后,其子曹玺于康熙二年做了内务府工部郎中,后来外调做了江宁织造,这也是曹家第一次任江宁织造一职。

康熙二十三年,曹玺逝世,同康熙皇帝南巡,以织造将军府为行宫,并亲自到织造府,抚慰曹家遗小,因曹玺之妻孙氏为康熙保姆,所以康熙对曹家格外信任,后曹玺侄子曹寅接了父亲的班,也做了江宁织造。而曹寅就是曹雪芹的亲爷爷,据说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后来一直在康熙身边,一直到康熙十一年,有十一年之久,君臣关系可见一斑。

曹寅其人才华横溢,爱结交名士,基本上现在我们课本里学到的清初的名士都与曹寅有过交情,纳兰性德、傅山、朱彝尊等。曹寅可以说是曹家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以织造署为行宫,曹寅主持接驾,皇恩浩荡如此,家族能不显赫吗?

曹玺死后,曹雪芹父亲曹J,叔父曹\先后任职江宁织造,一直到雍正朝,曹家被抄家,第二年,全家迁居北京,曹雪芹当时13岁,后来曹家衰落,曹雪芹一生再也没有走上仕途的路,直到终老,至于曹雪芹有无后人,至今无考。

曹雪芹祖籍

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所以特别注重祖籍的概念,叶落归根一词也能证明,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走到哪,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到老总算是要回到故乡。对名人祖籍的研究一直是如今各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曹雪芹画像

对于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来说,由于其正史无考,再加上《红楼梦》的巨大反响,所以红学界对其祖籍何处的研究一直没有断过,“辽东说”、“辽阳说”、“丰润说”、“铁岭说”,一直争论不休,而最占上风的算是“祖籍辽阳说”。

要谈曹雪芹祖籍,不得不说其家世,而我们如今知道其最早的先祖是明末清初的曹振彦,而曹振彦与其父辈都是在清军攻破辽阳城时做了俘虏,变成了包衣,也就是家奴。当时地位低下的汉姓包衣大约有800余家,而曹家却因为曹振彦的功劳而崛起,而且转型做了文官,这算是曹家整个家族重要的转折点。之后,曹家地位日升,知道曹玺的老婆做了康熙的保姆,而使曹家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家族,曹家之后,三代四人做了皇帝亲派的重要官职――江宁织造,曹家也繁荣昌盛了将近60年。

而说到曹雪芹祖籍,我们可以从冯其庸收录的全国红学家25篇考证文章中得知答案。主流是说其祖籍为“辽阳”,并且从曹玺的著作以及曹玺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而且之后发现了两块刻有曹振彦姓名和职衔的石碑,更加印证了“祖籍辽阳说”的说法。近年,在山西大同又发现了一个碑记,上面也记载了曹振彦祖籍辽阳的说法,这更成为“祖籍辽阳说”一派的有力证据。

曹雪芹家族

曹雪芹家族并非满族,但其整个家族的显赫却是因其八旗身份而来,要说曹雪芹的家族,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开始说起。

曹雪芹雕像

明朝末年,曹雪芹的四世先祖曹振彦,在当时的辽阳战役中被俘虏,后变成了多尔衮王府的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顺治朝,曹家的包衣身份转为内务府包衣,编制直接变成了皇家直接领导的奴才,属正白旗。后来,曹振彦有军功,地位大升,最后阴差阳错地转型成了文官。其儿子曹玺才能非凡,后来当了皇帝内廷的二等侍卫,身份很不一般。而其老婆后来更是被挑中当了康熙的奶妈,这下可不得了,未来的皇帝奶妈,这可是为其家族飞黄腾达种下了金种子。果不其然,康熙继位后,曹玺得到重用,被委任江宁织造的重要职位,且允许后代世袭。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这就意味着曹家是皇帝在外衣食住行的全权办理者,这种信任和亲近程度,远非其他大臣可比。

而曹玺的儿子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也是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小时候是康熙的伴读,长大了还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曹玺死后,自然而然地当了江宁织造。这个时期,算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也预示着开始了衰败的旅程。

曹寅死后,曹J继任,但不久又病故,留下了遗孀马氏及遗腹子,有说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一说。曹寅无二子,后来就过继了侄子曹\继任江宁织造,但此时,康熙已经老了,曹家在朝廷的靠山将倾,曹家命运也岌岌可危。

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查抄了曹家,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考证。至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只是过了一个无忧的童年生活,直到潦倒终生。

曹雪芹后人

曹雪芹有无后人,一直以来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研究结果来说,曹雪芹的后人依然无确切结果。

曹雪芹雕像

我们知道,曹雪芹有过一个儿子,但是不幸得了“天花”,当时曹雪芹生活贫困,而且民间也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此病,曹雪芹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子病死。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曹雪芹,于是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曹雪芹死后,是不是就没有后人了呢?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昭示着曹雪芹可能还有后人存世的。

其中,红学家周汝昌在《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中,提到过两个线索,说是可能有人遇到过曹雪芹的后人。第一条线索是说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当年住在北京西城时,家中住过一个称为“曹大哥”的人,说是曹雪芹与丫鬟所生的后人,因《红楼梦》中有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与丫鬟袭人发生了关系,但后来这位曹大哥离开尚家,去了天津,以后就没有了消息。第二条线索是说一位久居美国的老太太曾经家住北京西城的红庙胡同,邻居姓曹,有两个女儿,来往得知,其为曹雪芹后人,当时也很贫困。后来听说,一个女儿流落天津,不幸早死;另一个女儿相传在一个高干家做保姆,后来就没了消息。

后来周汝昌尝试联系过这位居住在美国的老太太,但最终没有回音。曹雪芹到底有无后人,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清朝小说家,满族人。生于1715年5月28日,死于1763年2月12日,享年48岁。名,字芹圃,号芹溪,梦阮。祖籍辽阳,在南京出生,大概十四岁时跟随家人迁居北京。

曹雪芹画像

曹雪芹的家族属于清朝的名门望族,爷爷曹寅为朝廷江宁织造,显赫一时。曹雪芹本人生性不羁,爱好广泛,平时无事经常把玩研究金石、诗书、字画、园林、中医、饮食等,学问非常丰富,这一点,为其写下名著《红楼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曹雪芹,他的名字值得一说。相传,曹雪芹出生三天后,正遇上一场及时而来的喜雨,使长期的干旱得到了缓解。父亲曹\非常高兴,随口给他起了一个单字“沾”的名字。古代读书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都有出处,而且出处越久远,显得越有水平,曹雪芹的“沾”字就取自《诗经》:“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之句,意思就是说细雨蒙蒙,水分充足,滋润大地,灌溉四方,庄稼蓬勃生长,与曹雪芹出生时的境况吻合。现在我们常说的“久旱逢甘霖”,也和诗经里的这句差不多。但这还不算高明之处,其实“沾”字与“世沾皇恩”也可以挂上钩,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曹家的情况,正是世沾皇恩的鲜明写照。

而“雪芹”二字则出自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指雪地里的芹菜,意思是说雪地里的芹菜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还是要等到春天到来了,才能够和斑鸠的肉一起炒来吃,引用此二字,意在表明自己如雪芹一样,出污泥不染,洁身自爱,这也是一代文豪曹雪芹名字的出处。

留[留、畱,读音作liú(ㄌㄧㄡ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

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

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

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者,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

在朝鲜佚史《留纪》中,也记载了留氏族人的历史,高句丽国王和大臣的王号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7年左右)迁至东北亚地区,以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为都城,建立了高句丽国,国王和大臣多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四、留姓历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绍兴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历权中书舍人,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免奏御。从之。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绍熙初,拜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赵汝愚与之共政。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谏,退再上疏,言极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国公,进少师观文殿学士。卒,谥忠宣。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留正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而且在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之中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留梦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汉辅。生年不详,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

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留双龙,男,汉族,大专文化,长沙市优秀教师,望城县黄金乡桐林中心小学校长。小教一级教师。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县黄金乡龙塘村;1991年毕业于长沙市教育学院历史产业。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任教导主任四年、中学校长四年、中心小学校长3年,两次评为县化教师,一次评为县学雷锋优秀个人,一篇论文获省《程序导学》课题组一等奖,有多篇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学校管理论文获市县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1993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留从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镇留安村)。著名五代时期晋江王。

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

留金锁:(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人。著名现代史学家。

1955年毕业于内蒙师大文史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历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1955~1972年在内蒙古师大历史系任教。

1972年调到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1983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 特殊津帖。

二十多年从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编写并审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著有《十三~十七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蒙古历史概要》、《成吉思汗传》等。校注蒙文《白史》、《水晶鉴》、《黄金史纲要》,撰写论文多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组建了内蒙古历史学会,结合地方史编写,组织召开三次全区性的地方史学术讨论会。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学百科全书》副总编、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师大蒙古史研究所 教授。

留展型:(公元1959~今),福建石狮人。著名地方贪贿官员。

原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土地规划管理局局长,因巨贪受贿六百万元而潜逃,至今仍被通缉。

五家乘谱牒:

清源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嘉靖戊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䜣,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郡望堂号

苗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上党郡,秦时所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西汉移治今山西长子西;2、济阴郡,汉为定陶国,后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3、东阳郡,三国吴所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称金华。 堂号:“东阳”、“上党”等。

宗族特征 1、苗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亦盛于北。2、苗姓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尤其是唐宋以后,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名人精粹

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晋卿: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其子苗丕,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苗蕃、苗忄音、苗恪: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贵妃:开封人,宋仁宗妃。以容德入侍仁宗,封仁寿郡君,拜才人、昭容,进德妃。因善待儿时的英宗,英宗即位后,诏拜贵妃。

苗授: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傅: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

苗再成:南宋官吏。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他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

苗衷: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朝阳: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国综:清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苗夔: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清代经学家。道光十一年优贡生。授徒穷乡,后主讲翼经书院。治《毛诗》,尤精声韵之学。有《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等。

苗沛霖:安徽寿州人,清朝地主团练头目。秀才出身。初办团练,以抗捻军与太平军。后因势孤,先入捻军,后附太平军,被封为奏王。一八六二年,诱执陈玉成献于胜保。次年又起兵反清,为僧格林沁部击败,旋为英王旧部所杀。

苗 雄 :原名苗勋,男,五十三岁,汉族,河南省舞阳县人,大专。现任伊犁地区秦剧团高级美术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戏剧家协会会员、伊犁自治州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伊犁州影视家协会会员。新疆伊犁金泉永寿国际艺术馆馆长等职务。一九六六年参加工作,曾在伊犁自治州戏剧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影剧院工作。于一九八0年调伊犁地区秦剧团工作。在几十年的艺术专业中,以美术创作为主、诗词、歌词、戏剧创作为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0年全国**复兴时期、**宣传画创作和大型**宣传画绘画中,当时在全疆、全自治州**宣传画评比中荣获最高水平。在油画创作中,技巧和水平也是杰出的。其作品反映了新疆伊犁的时代精神。绘画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代表作品有(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油画创作、“伊犁金秋”规格6×3平方米巨幅油画、作品内容反映了伊犁在工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省委第一书记视察巩留县,为该县创作大型油画,规格6×3平方米、“巩留卡西”受到专家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及好评。构图开阔平稳、生动大方、形神兼备、刻化细维。这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一贯主张和观念。 近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不喝白酒醉三天”另外在迎接香港回归前出版三部书都收集苗雄同志的部分作品。“20世纪末歌词精选”、“20世纪末爱情诗精选”、“伊犁戏剧影视小品”都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印刷出版。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有三绝已达到国家超级水平。

苗德仁:1958年5月生,山东烟台人,大学文化,经济师,任职于泉州市工商局丰泽分局。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泉州市邮协学术委员、市职工邮协理事、市职工集邮研究会成员等。主集中外邮票邮品、粮票;兼集民国及新中国纸币、古钱币、 像章、纪念币、文革实物、门券、烟标、书报刊(侧重试、创刊)、磁卡等。藏品颇丰。1991年,参加北京集邮函授学习竞赛获第二名。

苗华经:高级会计师。男,汉族,1939年1月出生。 党员。毕业于威海职工业余学校。现任职于威海市纺织工业集团总公司。主要业绩:财务工作任职期间,积极推广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推行量、本、利分析法,获市级一等奖。发表了《试论目标成本与经济责任制》等论文。1979年以来,参与了6个大中型纺织企业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评估,效益测算等工作。1986年被 威海市委、市 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晋升一级工资,1990年,被国家财政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并奖励晋升一级工资,1991年山东省财政厅、人事局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任投资开发公司经理期间于1995年根据市 的规化,开发筹建威海大世界,建筑面积18800m2,总投资3900万元,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于1996年底竣工并投入营运。容纳千余户个体经营者及下岗职工,成为威海市第二商业大区,第一个大型室内规范化的批发、零售市场。

苗吉文:生于1956年5月,甘肃庄浪县人。历任 铁道兵10师50团卫生队、铁道兵司令部门诊部卫生员, 烟台疗养院医师、 总后医高专医疗专业学员、全军第二届疗养康复医学班副队长, 烟台疗养院理疗科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主治医师。现任中华名医协会沈阳联络处主任、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中国针灸学会手疗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医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他从事理疗康复、推拿、老年保健工作20余年,近10年潜心研究物理疗法、自然疗法、传统医学手法治疗脊椎疾病及腰腿痛。整筋整脊手法对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创新。主创手法有定位旋颈、双龙探海、空谷振颤、固肩旋髋、阴阳旋转等复合手法。特点为单人复合式复位法,无痛苦、无损伤、不用西药、见效快、复发率低,使位移的解剖结构纠正、髓核回纳或与神经根改变位置关系,减轻水肿及炎症,解除疼痛。经3000多例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治愈率89%,急性发病者复位一次成功率86%。该技术1994年被友谊出版社编入《华夏求医指南》、《烟台日报》、《中国体育报》等6家报刊及烟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多次报道。烟台广播电台特邀主持专家节目,媒介和患者誉为“华夏第一圣手”,赠送锦旗、匾额数十面,铁道兵司令部和总后管理局分别各记三等功1次,嘉奖13次。主要著作和论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推拿妙法荟萃》任副主编。《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0例疗效分析》被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威海国际自然疗能手法研究会分别授予“有医教研突出贡献奖”和“继承与弘扬传统医学应用非药物疗法医病业绩突出贡献奖”并获一等优秀论文证书。该论文应西欧五国邀请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98中医治疗慢性疑难病症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表演并获论文证书。《定位旋颈法治疗根型颈椎病疗效分听》参加“98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第二次联合学术会”交流,表演并获联合学术会论文证书。《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体会》1997年参加“全国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康复学术会”并获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证书。《CO2激光扩束治疗神经性皮炎》1996年参加“大连国际激光应用学术会”并被编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光动力学与激光医学》英文版论文集并获证书。《CO2激光治疗痔疮133例》刊于《康复与疗养》杂志。传略载入《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医人才大全》。

苗世修:男,汉族。1937年生,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巡视员,高级统计师。河南民权人。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71年加入中国 。历任国家统计局科员,国家计委统计组干部,国家统计局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副司长兼农调总队副总队长,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起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巡视员。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学会理事,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的我国粮食产供销预测、监测综合研究课题和参加完成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课题分别获1993年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曾获1985年、1988年、1992年全国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三等奖。主编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计》、《常用统计指标与术语》等,参编有《中国农业的光辉成就》、《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等。在《统计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经济论文数十篇。

苗体君:1969年3月生,河南鹿邑县人,广东湛江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党史学会会员等等。199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双学位班。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主要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1998年内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就有三篇:《试析陈独秀的北伐观》、K4《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1期;《 与国共合作》。K4《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6期;《蔡元培与中国近代教育》,CI《教育学》1998年第10期。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新华文摘》等转摘索引,此外如:《(实践论)、(矛盾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发表于《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陈独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认识的正确性新探》、发表于《安微史学》1999年第2期,《鲍罗廷与北伐战争》,发表于《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实践论)、(矛盾论)对“一国两制”的哲学导向》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光明日报》、《半月谈内部版》、《社会科学战线》、《广东社会科学》、《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党史纵横》、《扬州太学学报》、《上海交大学报》、《广西党史》、《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成人教育》等等均发表过文章。并二十余次参加内外学术研讨会,论文有数篇被编入公开出版的论文集。论文获各类奖励二十四次。本人在工作上获得过县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等等。

苗发: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

尚氏家谱排辈

尚姓字辈排行如下: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尚寨村字辈:正大光明富丰先思善书。湖北襄阳市南漳县东巩、肖堰一带尚姓字辈:正世开德盛,万...
点击下载
上一篇:司马家族简介下一篇:何云伟和李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