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之陆秀夫是怎么死的?
本文来自:日报
南宋末期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除了文天祥、张世杰二人外,还有一人同样十分有名,他就是时任南宋左丞相的陆秀夫,后人将这三人一同尊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字君实、宴翁,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
1279年(至元十六年)二月一天夜里,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张世杰派小船到宋幼帝那里,想要奉幼帝到他的船上,寻机突围,但陆秀夫怕被人出卖,不肯带幼帝上船。崖山被攻破后,陆秀夫护卫幼帝赵m的船一起逃走。
最后,陆秀夫考虑到无法突围,干脆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赵m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崖门镇的崖山,是银洲湖水的出海口,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向南延伸入海,如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得名崖门。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史称崖山海战,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后,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m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据民间传闻,崖门海战之后的二月七日清晨,海上浮尸10万。百姓找到了陆秀夫投海的尸体,并将之安葬于新会二城(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亡后,就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而元军则找到了宋幼帝赵m的尸体,并将他身上挂的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是赵m无疑,立即派人去寻找,但是赵m的尸体早已下落不明。据说原来是被百姓埋在广东深圳赤湾村,至今还在那里。
我们知道陆游是爱国诗人,陆秀夫是民族英雄,可陆秀夫是陆游的曾孙吗?
据《宋史陆秀夫传》载:“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景定元年,登进士第,(益)王以惊疾殂,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乃仗剑驱妻子人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但就是这样忠勇的贤臣,居然不载其父祖以上的名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钱仲联曾在其著作《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料——会稽陆氏族谱读后记》中认为:“据族谱,乃知秀夫为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孙,子布生三子,第三子元楚迁居盐城,秀夫乃元楚之幼子。而且崖山抗敌,陆氏族人随秀夫同殉国难者达十五人之多。”
此外,他还据《会稽陆氏族谱》追叙了陆秀夫的上三代:陆游——子布——元楚。其中迁居盐城的元楚又传——传道、传彦、秀夫。
后来,又有学者看到了陆游后代珍藏的《世德堂陆氏家谱》,载:“陆宗祠老五房历代书名排列共四十八代十四世祖,宋太师左丞礼部尚书宝章阁待制封渭南伯——放翁公十五世祖,宋通奉大夫淮南东路提刑——思远(子布字)公十六世祖,宋朝奉大夫知盐城县事——圣大(元楚字)公十七世祖,宋左丞相殉难崖山——君实(秀夫字)公。”历代分支一栏载:“宋渭南伯第六支祖佃父宰子名子布”,后注:字元达,孙,即秀夫,宋祥兴二年抱帝m溺于海,后迁盐城。
对此,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质疑。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宋史陆秀夫传》中没有记载陆秀夫的父祖三代。,而其他“史书”记载的一般是根据陆氏族谱或者墓志铭来判断的。要知道,史传与墓志不同,祖父若非仕宦及著名之士,例不全录。
如陆秀夫是宝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宝四年登科录》就记载得很清楚“二甲二十七名,年十九,曾祖荣,祖大有,父(闭名),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父为户。”
一样是盐城人的陆秀夫,其祖、父名字,在《会稽陆氏族谱》与《宝四年登科录》中记载的都不相同,难免会有人怀疑。
据我所知我们族谱上写的是,我们祖先姓米,因遭奸臣陷害,跑到现在的湘西,头上加了个西,所以就姓粟我们粟氏班辈排行是:正大成明启,学道登云贵,光祖万世兴,家庭开仁义,永乐太平春,后还有26辈。这就是粟氏的家谱。
①风俗通:古粟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中国姓氏集:清时有粟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③风俗通义:古粟陆氏之后,汉有粟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粟应宏。 粟姓按《风俗通义》:古粟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粟陆氏,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粟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粟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粟应宏。中国姓氏集:清时有粟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粟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粟辛庄: 据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粟新庄,后演变为粟辛庄。粟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粟林庄:因村近粟姓坟地,初名“粟家林”,后演化为“粟林庄”。 总的来说,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粟姓后人。
1、佟佳氏:佟佳·哈哈纳扎青
清太祖元妃(1560年-1592年),佟佳氏 , 名哈哈纳扎青,冒姓佟 (明代佟姓汉人乃辽东望族,不少佟佳氏女真人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其汉名不详,野史中有为佟春玉、佟春秀、佟詹泰等伪名。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福晋(元配)。
2、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康惠淑妃,生卒年不详,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清太宗皇太极妃,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
原为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福晋,为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四,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并生有一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故,当年闰八月,窦土门福晋在部下的护送下归顺后金。后被皇太极立为侧福晋,其女被养在宫里。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亲政,加封太妃尊号为康惠淑妃。死于懿靖大贵妃之前,卒年未明,葬于清昭陵贵妃园寝。
3、富察氏: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公元?~1620年),女真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继福晋,后世称太祖继妃。富察·衮代于后金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之前,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大妃。
4、他他拉氏:他他拉·玉龄
他他拉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满族,他他拉氏。出生在一个北京的旗人家庭。原名他他拉·玉龄,因为当时满人已不再吃香,所以按音转关系改成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婚后,与溥仪感情甚笃。五年后因伤寒病去世,得年22岁,被追谥为明贤贵妃。
5、额尔德特氏:额尔德特·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由于缺乏史料,沈万三的后代在哪里便成为一桩悬案,但是在2013年5月,扎西刘根据查访到的资料,抛出了沈万三后裔在贵州的观点。
扎西刘的推理结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扎西刘推测了这样的可能性。出于保护自己子孙考虑,沈万三将后代裹挟在沐英的大军中南下滇黔一带,在沐英派出的陈、郑等军官的照顾下,沈万三的后人及其庞大家族隐姓埋名在屯堡。(这个沈万三的后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为长子沈旺及其后人先后遭到了朝廷的算计,而唯独历史对沈茂没有任何记载。)
为了保护家族血脉,沈族隐姓埋名,但为了表示不忘祖。沈家定下了一些祖训:如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面;供奉财神即“沈万三”;以藏着密码的族谱排序;世代经商等等。为了保护其余的家族不受牵连,沈家不与另三家通婚;至于四大家族中第四个姓——张,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因为历史记载,沈万三和张士诚过从甚密,并一直庇护着张族后人。
也许沈家祖先的种种顾虑是对的,100年之中(恰好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后遭到数次抄家灭门,沈氏一门逐渐式微。而延续在贵州的这支,却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甚至,今天,他们的衣着、言谈和举止都带着500多年前的习惯。
扩展资料: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
1、垦殖说:
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2、分财说:
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3、通番说: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沈万三
“宋末三杰”之陆秀夫是怎么死的?
本文2023-10-10 01:31: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