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家谱:文,元,守,风,本,全……是哪一支
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 %。
寻根溯源徐姓起源有三:
1、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 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修谱是一个家族血脉相通、宗亲和谐、兴旺发达、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象征,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爱国敬祖,敦亲睦族,立业兴家,父传子,子传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乃是为人之道,族人之梦也。百姓通谱能帮助你寻根问祖。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谱。
1、全国重修东园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徐联习等重修 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国图 吉林大学 注:该族散落江苏吴县及湖北各县
2、全国·东园徐氏宗谱入卷(清)徐正科纂修 清嘉庆七年(1802)世德堂刻本 国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美国 注:明正德十一年徐礼始修。该族散居江苏吴县和湖北各地徐氏原始 民国抄本 一册 上图:924003
3、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徐姓家谱文献目录
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舆论,准备禅位给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夏朝。
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夏朝期间,徐国国君大多贤明有为,徐国不断发展。夏朝对徐国不敢大意,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国的实力。这就引起后来徐国国君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到了商代,徐国受征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徐国人在这种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刀耕火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前期,徐国力量强盛起来,甚至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国磨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周朝统治者一直认为强盛的徐国是周朝统治的严重威胁,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面对倾天下之力而来的周朝,徐国屡屡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不敢与挟庞大军队而来的徐国交战,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兴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后期,王位子传到徐偃王手上,徐国在淮泗地区再度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生性仁义,不忍心因为战争而让徐、楚量规百姓受难,于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便弃国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随迁的百姓有数万之多。徐偃王还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徐偃王还是在追兵的压迫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时期。
春秋时,齐国等诸侯国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存。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夫差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散着发头,脸上刺青,将自己捆绑起来,领着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请求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无奈之下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则即刑戴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为尾结之句。
徐国的经济非常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千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妟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光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希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福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尙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大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阳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世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辈:“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
扩展资料:
名人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汝昌,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氏族谱
河南光山徐姓字辈排行为: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在整理家族家谱时,可将字辈谱中所范字编排成诗,便于辨认辈分与家族中人物关系。
2 徐姓的辈分排列
山东泰安徐氏字辈:“清焕志(田)学宗鲁”。
山东寿光徐氏字辈:“天会长新林炜基铸泰”。
山东苍山徐氏字辈:“安保会启邦广庆和太昌永传献吉祥敬修怀锦信浩月登辉扬”。
山东郯城徐氏字辈:“简静书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镇培烈起船续乃延”。
3 姓徐的辈分排名
我是安徽淮南的我们的辈分是;孝友作芝己。
鱼里望倾免 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 徐姓的辈分
你看一下你是哪一支的!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江西安远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志、元、玉、招、大,清、胜、陈、兴、帮,恭、宽、信、敏、惠,积、善、启、传、芳,泰、交、逢、景、运,兆、锡、享、荣、昌,继、代、钟、才、德,咸、朝、庆、明、良,崇、文、克、登、辅,守、正、定、观、光,贤、嗣、宗、祖、绍,发、达、永、世、长。
江西新建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优、良、立、志、钦、珍、品、清、时、被、赞、襄、乾、坤、开、泰、运、举、国、颂、辉、煌、勋、猷、宣、孝、义、重、纲、常、世、系、绵、今、古、家、声、绍、汉、唐、高、声、承、祖、武、硕、望、著、仁、乡、作、善、规、模、远、敦、伦、爱、敬、彰、兴、华、多、贡、献、桂、馥、与、兰、芳、道、行、千、年、仰、诗、书、百、代、香、合、族、齐、宏、发、同、宗、愈、富、强。……
江西新建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象、新、昭、祖、烈、济、美、协、其、祥、礼、教、由、斯、肃、英、才、振、万、方、人、文、乘、积、庆、继、绪、启、书、香、才、富、钦、珍、品、清、时、被、赞、襄、乾、坤、开、泰、运,举、国、颂、辉、煌、勋、猷、宣、孝、义、圣、训、重、纲、常。……
江西临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端、有、志、茂、仲、景、崇、瑞、文、子、世、日、应、国、君、玉、桂、岐、祥、阳、春、增、田、郁、刚
5 姓徐的是什么辈分
徐姓字辈排行为: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徐姓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 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在整理家族家谱时,可将字辈谱中所范字编排成诗,便于辨认辈分与家族中人物关系。
6 徐姓的字辈排行是什么
一世:福二世:勉三世:晟四世:瑛、琰五世:洪、汉、醇、瀛、晋、澄、注、荟、范、霍六世:孟七世:仲八世:季九世:时十世:秉十一世:之十二世:伯十三世:廷十四世:邦十五世:尚十六世:崇十七世:维十八世:天十九世:乃二十世:公廿一世:汝廿二世:其廿三世:克廿四世:修廿五世:世廿六世:传廿七世:有廿八世:大廿九世:文三十世:德三十一世:广三十二世:兴三十三世:正三十四世:毓三十五世:尔三十六世:宗三十七世:恩三十八世:泽三十九世:可四十世:嘉四十一世:禄四十二世:祯四十三世:永四十四世:富四十五世:贵四十六世:金四十七世:珍四十八世:久四十九世:满五十世:堂五十一世:常五十二世:春五十三世:阳五十四世:光五十五世:照五十六世:太五十七世:平五十八世:保五十九世:吉六十世:祥
7 姓氏徐排第几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姓氏简介: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姓氏起源: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①氐族改徐姓: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 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8 姓徐辈分排名大全
简靖淑慎,贞敏祗勤,熙嘉揖新,绍振培烈。
9 姓徐家谱辈分排行
徐氏家谱字辈为:
炳、德、宣、茂、延、西、月、同、志、道、长、远、方、可、文、明,共十六个字循环使用。
另,不同地方不同分支的具体家谱字辈不同,如:四川徐氏字辈:永定安帮国家和万事成;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辈: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广东潮阳徐氏一支家谱字辈:日为国之振以创家继昌礼乐敦和蔼敬让启贤良。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丁氏家谱大全
1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徐姓家谱:文,元,守,风,本,全……是哪一支
本文2023-10-10 00:55: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