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毕节海子街周氏家族的家谱。
一世:周邕(前231-前169)。自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至其20世孙周赧王姬延即位,共历25主。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于巩县,周赧王父子被贬为庶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位,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孙、世袭汝坟侯姬邕,年仅十一岁,更姓为周,离开家乡卷县,流落沛县,在沛县织莆为生,成为汝南周氏始祖。周邕,又名周勃,为西汉开国功臣,官至太尉,封绛侯。周邕生三子:周胜之、周亚夫,周叔坚。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胜之前妻为馆陶公主刘嫖,袭周勃绛侯。后周胜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隐居于山东任城,被揭发、处斩。周秀生五子:仁、义、礼、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景帝为太子时,他为舍人,积功升为太中大夫。景帝刚刚即位时,拜周仁为郎中令。
周仁为人深沉稳重,不泄露别人的秘事。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故意外示不清洁,因此得到宠幸,进入皇宫卧室。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周仁常在旁边,但始终不说话。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周仁说:“皇上自己可观察到。”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如此而已。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他家迁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得很多,然而他常推让,不敢接受。诸侯君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周仁因病免职,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
汉景帝模仿三代封圣王或先朝后裔,因为周仁为周平王22世孙,复封为汝坟侯,赐正公。周仁迁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莹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汉执金吾,督察京师治安。袭汝坟侯,周球生一子:周应。
五世:周应(前152-前98)。汉武帝时平陵县令,随卫青进军匈奴,后因封禅案受贬。周应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汉武帝时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询、周约。
七世:周约(前109-前55)。汉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将。周约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汉宣帝汝南郡决曹掾。因郡太守误判罪犯,周燕冒名顶罪。后受庵割之刑,自杀身亡。周燕生五子:兴、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兖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颉、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间于乱军中保护郡太守而闻名,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后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畅、周扬。
十一世:周扬(5-56)。光武帝时以行善为名。周扬生一子:周防。周扬兄周畅生子周荣,周荣子周兴,周兴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汉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伟公。陈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觉、周堂、周举。
十三世:周举(73-149),字宣光。汉安帝时光禄勋。周举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胜。从兄周景事梁骥,周勰闭门不出。及梁骥受诛,方出门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灵、周异。
十五世:周异(144-189)。东汉灵帝时洛阳令。后与从子周晖、长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杀。周异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汉献帝时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大都督。与孙策共平江东,后事孙权,讨黄祖,破曹操于赤壁,走曹仁于荆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鲂,周鲂子周处,周处子周琦。处、琦皆两晋时期著名大将。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孙权称帝,周胤为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迁庐陵,成为庐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为威远将军,随丁奉参与高亭交战。周纂为前锋,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周纂被封为庐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周徽。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2楼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晋左中郎将,与从父周处赴西北平叛,同死军中。周敏生四子:周访、周谌、周记、周谵。
二十世:周访(260-320),字士达。东晋中兴名将,寻阳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数万。王敦图谋东晋,因惧周访,不敢动弹。周访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闻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轻举妄动。周访生二子:周抚、周光。
二十一世:周抚(292-365),字道和。东晋南中郎将。石勒遣军来攻,周抚中循环洗马计,逃奔武昌。后举兵破蜀国李雄及其余部。从桓温北伐,进军洛阳。后因桓温谋宫而返蜀,封建城公。周抚生二子:周楚、周梦。
二十二世:周楚(311-371),字元孙。益州刺史,建城定公,曾随父亲平定蜀国,晚年平灭成都李金银等数起地方叛乱。周楚生二子:周琼、周璃。
二十三世:周琼(333-393),历任数郡,平定地方叛乱,任梁州刺史。周琼生二子:周虓、周彪。
二十四世:周虓(354-384),字孟威。梓潼太守,西夷校尉,前秦苻坚攻东晋,周虓因母亲被擒,降秦,被任命为尚书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遣周虓太原。周虓生二子:周兴、周誉。
二十五世:周兴(380-435)。燕兰陵太守,刘裕北伐,周兴降刘裕,仍为兰陵太守。周兴生二子:周疆、周强。
二十六世:周强(415-493),字盘龙,以字行世。刘宋宫廷内乱中,有军功封县伯。南齐时任大司马,曾经与长子周奉叔双骑破数万北魏军队,名震北虏,晚年任南齐太子舍人,讲武京师。周强生三子:周奉叔、周世雄、周灵起。
二十七世:周灵起(468-529),梁朝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梁城郡忠壮公。周灵起生二子:周表、周炅。周表子才卿,才卿子怀义,怀义子周基,周基子允元,周允元为武则天时宰相。
二十八世:周炅(515-578),字文昭。陈朝大都督,平侯景之乱,击斩田龙升,封武昌郡公。周炅生三子:周法僧、周法明、周法尚。
二十九世:周法尚(555-614),字德迈。隋武卫大将军,隋军总管。征讨高丽,平定江南,后平定杨玄感叛乱。谯国公。周法尚生六子:周绍基、周绍司、周绍德,周绍崇、周绍业、周绍范。
三十世:周绍范(588-633),字归仁,号猛仁将军。秦王李世民库旦车骑,左屯卫大将军,殿中大监,襄阳刺史,息国公。周绍范兄周绍司裔孙周廷,周廷子周霈,周沛子周墀,周墀为唐武宗时宰相。周绍范生五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 。
三十一世:周贵珠(614-679),字道务,以字行世。因四世四公,娶唐太宗李世民临川公主,任营州都督,骁卫将军。周贵珠生二子:周伯瑜(文宝)、周励言(文颖)。
三十二世:周励言(632-699),字文颖。唐高宗少府少监,汝南太守。周励言在世时,从父周允元深得武则天赏识,为宰相。周励言生二子:周先义(安时)、周先孝(安世)。
三十三世:周先义(652-717),字安时,任判史,武则天左金吾将军。周先义生二子:周如锡,周如鍉。
三十四世: 周如锡(673-757)字:彦德唐垂拱年进士。左金吾大将军.授征南大元帅。平定广西、横、廉、白、贵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骑常侍。贞观元年(627)因事贬营道散参军,于是兄弟卜居宁远大阳洞江口。现存宁远县舜帝陵镇湾头村周氏宗祠内的《先祖墓碑记》标明“金紫光录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墓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后,2003年8月被列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如锡生十八子:宏谦、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顺、宏章、宏慎、宏正、宏让、宏道、宏亮、宏颂、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
三十五世:周宏谦(716-779),字:待选。唐天宝元年进士.朝议大夫;周宏谦生二子:崇昌、光济。周光济子周怀义,周怀义子周宝,周宝为唐末宰相,封汝南郡王。
三十六世:周崇昌(744-810)字:雨轵永泰元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宁远迁湖南道州;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3楼
三十七世:周 寓(784-846)字:丞夏唐永贞元年进士. 颂州太守
三十八世:周惟简(808-875)字:居正唐长庆初年进士 .嘉鱼县令 。
三十九世:周 镶(827-892)字:怀玉。唐会昌初年进士.翰林学士。从兄周宝为宰相,封汝南郡王。周镶生二子:周彦朴、周彦托。周彦托子周本,周本子周邺,周邺子周行逢,周行逢子周保权。周本为西平王,周行逢、周保权为汝南郡王。
四十世:周彦朴(858-928),字幼真。唐大中末年进士.延安太守。周彦朴从弟周本为南唐平西王,曾经徒手格杀猛虎。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
四十一世:虞宾(894-963)字:光国唐天复初年进士,光州刺史.光禄大夫.周虞宾生十二子:宁远、从远、超从、从连、连芳、芳辉、芳荣、荣聚、聚松、清儒、汝元、启元 。
四十二世:周从远(913-983),字:仲长宋建隆年武进士,马步指挥史.生子二∶智 强、智衡。从兄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显德三年,周行逢控制了整个湖南,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常德一时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北宋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四十三世:周智强(944-1007)字:健行宋处士.仁孝有义、教子有方.隐居月山之严田.诗书自娱、颐养天年.葬营道安心寨。周智强生五子: 周识、周铎、周正、辅成、伯高。周智强从弟周保权为周行逢子。周行逢去世前,周保权兄周兴权已经去世。乾德五年(967)迁右羽林统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出知并州(今山西榆次)。
四十四世:周辅成(977-1022)字:孟匡(即辅成)宋大中祥符进士。周辅成生四子: 敦砺、敦颐、敦文。
四十五世: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周辅成第二子,为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二子:周寿、周焘。
四十六世:周焘(1059-1121)宋元佑三年(1088)进士。初为黄池令,累迁至两浙转运使,成都知府,朝议大夫,官终宝文阁待制,随父徙居南康莲花峰下。善作诗,在浙江时与苏轼唱酬甚多。著有《爱莲堂集》传世。周焘生三子:周演、周絪、周缊。
四十七世:周絪(1080-1041)绍圣四年进士,仕致礼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县,遂家于祥符东关镇。周絪生一子:周靖。
四十八世:周靖(1102-1163)宣和间进士,中江主薄转彬州录事,为国子监博士,以太常博士随宋高宗宗南渡,有感于岳飞遇害,中原收复无望,初寓于杭,至绍兴十一年,由杭迁诸暨之紫岩盛原里。周靖生一子:周亥。
四十九世:周亥(1129-1181)仕致大理评事。周亥生三子:周勤、周谨、周和。
五十世:周谨(1158-1214)。周亥次子,为节度行军司马。周谨生三子:周治、周訚、周恪。
五十一世:周恪(1187-1238)仕致翰林学士,承旨居诸暨之南门。周恪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
五十二世:周文惠(1209-1266)周文惠生二子:周莘、周茂。
五十三世:周茂(1234-1289),字元泊。进士,左丞相,特进,紫金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五十四世:周澳(1263-1323)。为行省令史,元贞间赘于山阴周桥温渎村俞氏,为“山阴始祖”。 周澳生四子:长子周德,次子周林,周楦、。
五十五世:周林(1288-1353),字仕德。周仕德生三子:万和、万奇、万璋。
五十六世:周景和(1309-1374),字万和。奉明太祖征永州封孱陵侯。周景和生二子:周宇、周寅(字寿虎)。
五十七世:周宇(1329-1382),字寿龙,弟寿虎留居永州,周宇镇守江西永新,为大将军。
五十八世:周庆(1350-1398),字德芳。山西道监察御史,赠文林郎。周庆生四子:叔庄,叔超,叔广、叔颐。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4楼
五十九世:周叔庄(1373-1428),字玄童。永乐初选充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叔庄生二子:周宗、周守。
六十世:周宗(1402-1458),字君太。继任父亲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宗生二子:周端、周富。
六十一世:周端(1427-1469),归绍兴林家湾。明正统年间赈灾,被朝庭表彰为义民。周端生二子:浦、黼。
六十二世:周黼(1457-1539),周叔颐的五世玄孙周健二将绍兴郊区黄枋岭周颐的茔地卖给了邻县一个姓刘的富商。此事顿时在周氏家族中引起轩然大波。周叔颐是全体周氏家族的骄傲,周健二的行为等于污辱和背叛了整个家族。族长周顺、周黼等人立即以家族的名义上诉官府。按照大明的律法:崛坟卖祖属大逆不道的重罪,作孽者不但要服以重刑,本人的名字也将从族谱中除名。官府查办的结果是将周颐的茔地交还给周家,而崛坟卖祖的周健二则因此被判重刑。周黼生二子:周述学、周述敬。
六十三世:周述学(1492-1566),字继志。又推究五纬细行,为金木水火土《星道五图》,于是七曜皆有道可求。仇鸾闻其名欲致之,述学识其必败,乃还里。总督胡宗宪征倭,欲招幕中逃遁海州,新编族谱,定字辈:金木水火土,自国成大天,开元永达道,一明文仲子,世代千万年。 周述学生三子:周金铎、周金镡、周金铧。
六十四世:周金铎(1526-1601)梅石,葬湖南零陵。周金铎生三子:木杨、木栋、木枋。
六十五世:周木栋(1551-1625),字梁材,太学士。 周木栋生五子:水奇、水丙、水奂、水星、水瞿。
六十六世:周水丙(1571-1640),字之屏。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历官广东按察使,浙江、江西右布政使。周水丙生四子:火灿、火烟、火炜、火灯。
六十七世:周火炜 (1592-1667)字士鉴,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末名士,以孙周渭赠怀远将军、大定营游击。生八子:土城、土至、土基、土垫、土垣、土重、土塑。
六十八世:周土城(1612-1672)字万襄,多武略,为军中谋,后迁云路副司马。曾作《塞上曲》。 周土城生四子:自浆、自聘、自杰、自禄。
六十九世:周自浆(1645-1705)又名周渭,康熙八年武举人,康熙十二年武进士,授大定营游击。1702年举家迁四川省潼川府北道安岳县同化乡,1705年归葬长沙花官陈家塘。周自浆生八子:国赞、国觉、国定、国琮、国昌、国琥、国辉、国圣。
七十世:周国赞(1668-1736),又名于仁,字纯哉。四川安岳人。1708年举人,初知福建永春县,上官以为能,于1733年擢澎湖厅通判。任内遇事果断。时澎湖班兵素称骄悍,欺凌澳社,均能绳之以法,不少假借,民赖以安。1735年清查地亩,清垦地140余亩,报升网、缯、沪税30余两;资给牛种、耕具,吏无侵渔,民沾宝惠。接替前任官员梁樟,上任成为台湾澎湖通判,秩满告病回籍,途中去世,葬长沙花官塘。 周国赞弟周国昌,国昌四世孙周天受、周天培、周天孚为清朝名将,周天培六世孙周道刚,为北洋政府时期四川督军皆省主席。
七十一世:周成刚(1696-1750) ,平生努力在当地建立金庄寺。周成刚为四川潼川府安岳县金庄寺周氏始祖,葬安岳县金庄寺青竹沟。周成刚生一子:周大贵。
七十二世:周大贵(1731-1801)又名大本。安岳举人,出任贵州镇远县同知。 1769年(乾隆34年),周大本接替曹永植,于台湾担任台湾府诸罗县知县。掌管今嘉义、云林一带政事,后任山东寿张县知县。
周大贵生八子:天文、天礼、天福、天裕、天祯、天禄、天爵、天祥。
七十三世:周天爵(1777-1853) 字敬修。出生于山东寿张县。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濮阳知县、卢州知府、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周天爵生三子:开钲、开铭、开银。
七十四世:周开银(1808-1871)又名开锡,字受山。为左宗棠军筹办军饷,功升护理福建巡抚,福建船政局提调,左宗棠南路诸军总统,兼理民政。配唐氏。生子五:元龙、元登、元榜、元勋、元魁。 。
七十五世:周元龙(1830-1886)字士溥,山东郯城知县,1863年攻破磨山幅军,捕获幅军首领付西贵。周元龙生一子:周永甜。
七十六世:周永甜(1851~1902),字邳礼,1874年山东郯城知县,后于成都开设书铺,钻研版本目录学。周永甜生五子: 达佳、达邦、达胡、达延、达文。
七十七世:周达佳(1875-1934),字修计。族侄周道刚四川督军,周达佳为幕僚。后周达佳转安岳县做了一名律师。1934年,几股土匪以祝寿为名联合诱杀周达佳。周达佳生四子:周道隆、周道纯、周道益、周道儒。
七十八世:周道益(1902-1961),字祥云。为报父仇,与其弟周道儒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出川抗日,周道益任大尉,营长。内战时期,周道益杀死两名土匪头子:肖汉武、廖湘云,杀死一个家族叛徒:周道思。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周道益在安岳县太平乡以务农为生。
七十九世:周一禄,字海波。生于1931年,健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二次,擒获四名美国士兵,后任民兵连长,晚年为生产队长。生六子:周明安、周明柏、周明元、周明忠、周明吉、周明昌。
八十世:周明元,字润元,1968年出生,四川省美姑县烟草局副局长,四川省雷波县烟草局局长。周明元现有一子:周琦林,生于1996年。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2,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3,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扩展资料
周姓得姓始祖: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
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
俞氏溯源
第一个起源:起源于莱文氏,古有尧时掌管于博士,属于官衔。据史书记载《姓纂》:“尧主于大夫时,受一官所任。”盂是古代一种盛粮食的容器。它的量纲是一玉等于十六斗,二斗四升。后来成为掌管粮仓的官员的官名。相传在古代的姚笛,有一个叫龚安庆的人,就是掌管粮库出入的大夫张裕。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张。在后裔中,有以祖先官衔为姓的,称为余氏,代代相传,是最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种来源:出自周朝官员的姬姓,属于官衔。“庾”的本义是粮仓,即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仓库,后来在西周时期成为一个官职,专职掌管粮库和重要物资的仓库。后世有一位大夫被周王封为俞氏,他的后人也以祖先官职的头衔为氏,代代相传为俞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汉代,虞氏形成颍川、新野两大郡,其中颍川郡的虞氏是耿氏最大的部落。
第三种来源: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弓箭手的姬姓,属于始祖之名。春秋时期著名的弓箭手于吉是魏国第一个弓箭手。她跟郑国的弓箭手殷公之学习射箭。《照你》之后,她百发百中,被称为“于公四”。周吉麟王第二年,郑庄公派著名的弓箭手将军子濯孺子率军征服全国,爆发了著名的“控北之战”。刚即位的魏金骥鼓动中国人民去打仗,结果郑军被打败了。魏派弓箭手于公之去追捕正在撤退的孺子。当时,子濯,一个心甘情愿的男孩,旧伤复发,无法举起弓,正在等待死亡。他叹了口气,说:“今天我受伤发作,拿不了弓。我死定了!”然后问侍卫:“后面追我的人是谁?”卫兵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回答说:“是龚玉,哨兵同盟的将军。”子濯松了一口气说:“我有自己的生活!”卫兵擦了擦汗,好奇地问:“余公之,他是魏国最出色的弓箭手。你说‘我有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意思?”子濯说:“愚公之学于殷公之,殷公之学于我。殷公之是个很正直的人,他的弟子也一定是正直的人,所以他绝不会落井下石。”这时,它来了。见那少年手里没有兵器,便问:“将军何不拿起弓来?”子濯说:“我有旧伤,拿不住弓。”愚公之左右为难,感慨地说:“我跟我老师尹公之学射箭,我老师跟你学射箭。应该说我是你的徒弟。我不忍心用你的技术伤害你。不过,今天杀你是魏军的命令,我却不得不这么做!”于是,愚公之拔出一箭,打掉车轮,胡乱射了四箭,然后回到魏。在的后代中,有三个世代相传的姓氏,即俞氏、司氏和陀氏。
第四种来源:出自春秋时周王室甘公之子献太子之师姬姓,属始祖之名。春秋时周惠王之子,是甘丧公之子献太子之师。太子戴,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35年,又名戴叔、戴叔、戴叔,周惠王之子,周襄王同父异母兄弟,食邑甘邑。周惠王的皇后爱丝带王子,想让丝带王子做王子,但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春秋霸主举行了著名的“第一次会议”。沈、宋桓公、陈、桂、魏文公纪殇、公蒋烨、曹昭公纪班等都参加了会议,王公们都在会上表示了敬意。当时的周惠王对诸侯的干涉极为不满,于是下令背叛,导致率领的诸侯军与郑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当然以郑的失败告终。周惠王二十四年冬,周惠王驾崩,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知道母亲爱弟弟王子岱,所以很多医生都支持王子岱。他怕弟弟争皇位,所以没有发丧,只告诉了齐国。因此,在周襄王元年春,又举行了一次“陶慧”。当时参加“第一次会议”的省长们仍然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诸侯们在定下周襄王的王位后,公开发丧为周惠王。周襄王第四年夏,太子集合、热甫邑、高邑的戎人,与夷、罗的戎人一起,攻打都城,进犯王城洛阳,烧城东门。秦穆公的和晋的的立即联合率军攻打救周王室的士兵,士兵们都被打败了。次年,周襄王讨伐王子岱,王子岱逃往齐国。周襄王第六年,再次召开诸侯“咸会”,会后诸侯纷纷出兵。周襄王十五年,周襄王召太子回京。周襄王十八年,周王室再次出现了太子戴之乱。周襄王逃到晋国,出兵杀了太子戴,护送周襄王回国。周襄王后,谥号太子为“赵”,故史称甘。太子的后代世世代代在甘邑吃摘,依次是甘成功、甘桓公、甘、甘哀公、甘,都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周景王十六年,甘简公卒。由于甘先生没有儿子,他让他的弟弟继承他的职位,以悼念甘先生。甘恭准备清除石成和史静家族。这两个家族非常紧张,所以他们贿赂了统治清史的刘。农历十月三日,刘献公突然发兵杀了甘公,立甘公之子孙干秋为谋士。第二天就杀了甘公的儿子,献太子的老师,然后又杀了一大批大夫,比如傅信、龚阔、王、刘周久、尹姬、老杨子,都是老太子带过来的旧官后代。太傅的后代中,绝大多数以祖姓为氏,称为余氏,代代相传。
第五起源:起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的于氏族,属汉华氏族。南北朝时,北魏有俞氏,原是东晋光禄大夫俞敏中的一员。十六国时期隶属于鲜卑慕容部,后被北魏王统一,隶属于鲜卑拓跋部,逐渐形成部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二十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俞氏家族仍然回归到了汉族的俞氏。南北朝时期,俞家族中涌现出许多名人,如赵安源将军俞樾、将军、巴西总督、于之颍川怪才、游侠俞良、内史图书管理员俞兵、西凉都督、吴兴总督。
移民
余的姓氏并未进入和台湾省的百家姓之列。取的姓是古代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鲜负责这些仓库的官员称之为管库大夫。尧帝当皇帝的时候,有人继承了这个官职,后来以官名为氏,称为虞氏。于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散见于中国各省市。在古籍中,曹操恳求关云长将军从0755年到79000年阅读愚公之于子濯的听话的男孩的故事,以避免被关云长杀死。汉代于丕父子在朝廷任教;玉笙昆仲守广东泰陵横埔关,改名大禹岭为纪启功。魏晋南北朝于成、宇易、于敦、于亮、宇易、于冰、于文君、于道连,河南颍川鄢陵人,于建武、于欣是河南南阳新野人。《傅《春秋》中,庾信说“我主庾澄周,以天下为宗,以邦助汉,以德为官”,指的是庾信的祖先在汉时担任,辅佐刘王朝,在开国治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德治国,参与高层政务,坐镇朝廷议德。可见,古代虞名士层出不穷,活跃在政治文化界三千多年。唐代诗人庾信,因其军政功勋卓著,博览群书,六朝成就斐然,称赞其为“庾信文章越老越成熟”。于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忠厚的贵族家庭。现在,在河南新野,有回宇太守的神龛和胡叔的牌位,以显示他的美德。俞氏家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有着光辉的一页,将永垂不朽。整理《哀江南》的俞老人在书中写道,东晋初年,俞的名将曾被敕令派往朝鲜,这是俞氏家族在韩国得到承认和追查的由来。根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的人口统计,在全国286个姓氏中,于的位置为97位,人口为16802人。据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许多大学教授、电台、报纸、书籍和期刊甚至将“玉”字误认为是耿、简、唐和廖。1972年以前,中国新华字典将“余”字解释为“大余岭”,位于广东、江西两省交界处。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读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对“姓”进行注释。现在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余族。据公元《庾氏志》年考证,广东俞氏始祖为宋代官员俞东芳。北宋元佑年间,他从南京来到广东,在广南路担任使者,并带着家人来到杨晨
侯钰:石喻,明母娘娘。讳文君。将军左臣之三女也。此后,它就不那么具体到张珏了。易淑美。因此,中宗是苏宗阎娜。作为初出茅庐的公主。仁义礼义。见深敬。泰宁元年六月,立她为皇后。策穆皇后说。一个合适的闺房。凭借联想的美德。陈被介绍为一般骑手。邱的母亲名叫安阳郡王。从母荀氏永宣郡君出生后,他成了皇帝。夺取王位。尊敬的皇太后。群臣奏,帝冲幼。韩毅和Xi皇后的故事。最后让步是四个。不得不。然后我在朝鲜面前抓住了一千个机会。苏军的行为与此相反。王师的失败。被后来的担忧逼得崩溃。三十三岁的时候。
郁亮:字治,东晋颍川鄢陵人。石东金元、明帝、成帝。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就卓著。出入宣儒,颍川余真正坐镇东晋是在郁亮的时刻。
庾信:字子善,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任北周开复仪三司,世称“于开复”,擅长诗文创作。庾信博览群书,其文集在六朝取得了巨大成功。唐代大诗人杜甫称赞他“庾信文章更老更成熟,凌文笔纵横”。他早期的作品辉煌典雅,文章与徐陵齐名。他是宫廷文学的代表,被称为“余旭体”。到了晚年,他的作品变得阴郁、萧瑟、苍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以《广东庾氏志》为最好的作品。传记《哀江南赋》和《庾开府集》是后人编的。他的父亲余健吾也是当时著名的作家。
余宝:润州江宁人。是的,我有隋元德亲王的学士学位。从高祖开始,隐太子被引为陇西公府的官职,所有文章都是他写的。转向雪伦王子。十卷五首诗。
俞孙友:东晋初年著名军人宇易的长子、郁亮的侄子,曾出使朝鲜,为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告诉子孙后代就地安居乐业。俞孙友的后人和朝鲜人民一起,为朝鲜的经济文化建设而努力。50年后,他们的后代于谦弼出现在韩国政坛。他作为一个将军征服了西方,征服了南方,统一了全国。他为韩国的统一和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韩国朝野的尊重和支持,并被提拔为太师参与朝政。此后,俞氏家族的几代子孙相继成为朝鲜著名大臣,成就辉煌。俞氏家族也因此成为备受朝鲜人民推崇的名门望族。这是生活在朝鲜和韩国的俞氏兄弟的荣耀,也是整个俞氏家族的荣耀。
于泽普:他叫伊恩,别号墨江、于风,云南墨江人。去日本留学,毕业回国。曾任云南陆军炮兵团教练并组织讲武堂和陆军学校,后调入陆军炮兵团第一营。后赴北京补陆军少将,任总统府顾问。民国二年六月,任讲武堂校长,辞职,任教授、高级顾问,在军中加中将军衔。他在1995年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民国1918年2月18日,他被刺身亡,时年35岁。第二年,他被追授为陆军上将。孙中山在墓志铭上题写了“应是男鬼”二字。
庾澄庆:1961年出生于台湾,云南墨江人,著名歌手。他是一个集作曲、编曲、演奏、演唱、制作于一身的全能歌手。同时也打造了台湾音乐史上第一个虚拟偶像“宝贝哈”。由于他广泛的写作风格,他精通各种乐器
颍川堂:颍川俞氏先居颍川延陵,其始祖为东汉末年的。755-79000年:“于世游;颍川鄢陵人也。给少师郡法院当门卫。谏学游宫,见之,成了众学生之仆,而后能谈自卑;到处坐;博士生都是理智引导的,坐地中学以下很贵。征服后不叫“郑军”。另外,俞氏的正厅号有:“新野厅”、“济阳厅”。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咺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歂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咺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咺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歂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咺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歂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咺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咺居理为胜。但姬元咺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回国后,立即杀害了姬元咺。尽管如此,卫成公因为姬宁俞一贯忠诚,却没有遭到连坐之难。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夏季,晋文公越来越讨厌卫成公,便趁卫成公有病之时派人收买了卫国的宫廷御医,要鸩杀卫成公。姬宁俞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反过来再次收买御医,使其将毒药大大减量,因此卫成公服毒后不但没死,反而病也好了。这样,姬宁俞不但没有得罪春秋霸主晋文公,又化解了本国君主的一次危难。后来卫成公听从了姬宁俞的劝告,将卫国特产的上好美玉贡分别献给周襄王、晋文公,此后晋文公也就不再找卫成公的麻烦了,使卫成公安然地执政了二十八年之久。
国君无端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兄长,而自己却仍旧忠心护主,并尽心竭力地辅佐国君管理国家,这在整个春秋时期的卫国,除了姬宁俞,再无第二人。
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氏宗祠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尼伦部首领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不花元帅玉里伯牙吾·铁木耳,为蒙古尼伦部首领,源出古老的奇渥温部(乞颜部),后为元朝的敕赠两平王(武平王、南平王)。其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耳、侄子迭儿列斤·撒敦、以及侄孙侄子迭儿列斤·唐其史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
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侄子迭儿列斤·燕铁木儿与巴邻·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巴邻·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
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的杀戮,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其后代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分别更姓为余氏和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氏,这在姓氏学史上通称为“铁改余氏”。
现玉里伯牙吾·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海兰、叶赫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俞跗。
俞跗是传说中的中国杏林之祖。他曾跟随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古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病危,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考虑患者,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氏,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俞姓 - 各支始祖
俞氏宗祠西昌姜坡俞氏历代祖考:
始祖:大元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后裔武平王敕赠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
二世祖:大明开国武烈河间郡公俞廷玉,妣姜氏
三世祖:大明开国襄烈越西侯俞通渊,妣计氏,法名妙贞
伯祖:大明开国忠烈虢国公俞通海,妣于氏(通海无后)
伯祖:大明开国南安侯俞通源,后世繁衍安徽巢县凤台繁昌枞阳
四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海字聪
叔祖明:大明豹韬卫亲军指挥使俞靖,字辅,后世繁衍江苏
五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俊
六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达
七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镇
八世祖:大明俞龙
九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迁整饬建昌兵备副使俞潮
十世祖:大明俞承勋
十一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希鲁
十二世祖: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俞惟良
叔祖明:大明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兼领建南道中军及建昌卫印务俞忠良
十三世祖:大明儒学生员俞鼐臣叔祖:大清明威将军建昌都指挥俞鼎臣
十四世祖:大清俞暄
十五世祖:大清俞腾莺
十六世祖:大清俞可宗
十七世祖:大清赐花翎俞开伦
十八世祖:大清振威将军云南副将俞应彪
俞姓 - 迁徙分布
俞氏宗祠俞氏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氏。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氏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王(今新疆),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人(今安徽宣城)俞纵以及南朝宋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氏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氏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
唐朝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人(今湖北潜江)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氏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记载,俞氏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氏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
进入宋朝以后,俞氏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朝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氏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
明朝初期,俞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氏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
如今,俞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氏约占全国汉族俞氏人口的70%。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郡望堂号
俞氏宗祠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河内郡: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间郡:
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2.堂号:
有江陵堂,吴兴堂,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等等。
俞姓 - 历史名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跗:(生卒年待考),上古神医,俞姓始祖。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伯牙:(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人。技艺精良的乐师,他弹奏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
俞桂:(生卒年待考),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宋朝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琰:(公元1253~1316年),字玉吾。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俞纲:(生卒年待考),浙江嘉善人,明朝大臣。明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山:(生卒年待考),浙江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朝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文俊:(生卒年待考),江陵人(今湖北潜江)。著名唐朝重臣。他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氏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生卒年待考),歙县人(今安徽歙县),宋朝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生卒年待考),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宋朝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生卒年待考),温州永嘉人(今浙江温州),宋朝学者。宋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安性:(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留在澳居民出海,并上疏大明朝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明朝政府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戌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倭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
俞大猷俞寓程:(生卒年待考),南楚、东粤俞氏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生卒年待考),苏州府吴江人(今江苏苏州),明朝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宗礼:(生卒年待考),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著名清朝画家。
俞廷玉:(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姓玉里伯牙吾氏,内蒙古钦察人。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俞通海:(公元1329~1366年),蒙古族,字碧泉,庐州府巢县人(今安徽巢州),著名明朝初期将领。俞通海明元末随父俞廷玉、推弟通源、通渊,与廖永安等结寨巢湖。元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投朱元璋。即从渡江,破太平,下集庆,拔镇江,取丹阳,常州等地,迁行枢密院判官。后从克宁国,以水军略太湖。继于枞阳(今安徽枞阳)击败赵普胜。陈友谅袭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偕诸将击败之,又进枢密院同知。从援安丰,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明年从克武昌,迁中书平章政事。继而从徐达围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在桃花坞中流矢,回应天府后伤重不治而死,终年三十八岁。其弟俞通源嗣兄官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后逝世于任上。
俞大猷:(公元1503~1579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从军五十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他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逝世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传世。
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明末清初学者。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俞樾在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传世。为一代文学宗师,声名远及日本,影响颇深。俞樾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他所作的笔记搜集丰富,为当今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为《春在堂全书》,有二百五十卷之多。
俞铭衡:(公元1900~1990年),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上古良医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
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
的始祖。
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
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
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
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黄帝时代,
而这个古老姓氏的播迁到我国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来得早些,而
且,他们的播迁情形有根有据,有完整的资料可查。
当初俞姓的所以南迁,根据《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唐代
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地方(据考当为今陕西省临潼县),突
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帝所统治
的人士,就议论纷纷,有说这是瑞征的,也有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征象,
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
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
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
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当然,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
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后来我国南方的俞姓人士,应该有很多都是这
位俞文俊的后裔,而俞文俊是当时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潜江
县西方,则南方俞隆的来源,也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
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
人士满载于史书, 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
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
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
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
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
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
灭两广群盗,并平定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
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
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
一世:周邕(前231-前169)。自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至其20世孙周赧王姬延即位,共历25主。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于巩县,周赧王父子被贬为庶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位,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孙、世袭汝坟侯姬邕,年仅十一岁,更姓为周,离开家乡卷县,流落沛县,在沛县织莆为生,成为汝南周氏始祖。周邕,又名周勃,为西汉开国功臣,官至太尉,封绛侯。周邕生三子:周胜之、周亚夫,周叔坚。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胜之前妻为馆陶公主刘嫖,袭周勃绛侯。后周胜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隐居于山东任城,被揭发、处斩。周秀生五子:仁、义、礼、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景帝为太子时,他为舍人,积功升为太中大夫。景帝刚刚即位时,拜周仁为郎中令。
周仁为人深沉稳重,不泄露别人的秘事。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故意外示不清洁,因此得到宠幸,进入皇宫卧室。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周仁常在旁边,但始终不说话。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周仁说:“皇上自己可观察到。”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如此而已。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他家迁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得很多,然而他常推让,不敢接受。诸侯君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周仁因病免职,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
汉景帝模仿三代封圣王或先朝后裔,因为周仁为周平王22世孙,复封为汝坟侯,赐正公。周仁迁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莹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汉执金吾,督察京师治安。袭汝坟侯,周球生一子:周应。
五世:周应(前152-前98)。汉武帝时平陵县令,随卫青进军匈奴,后因封禅案受贬。周应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汉武帝时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询、周约。
七世:周约(前109-前55)。汉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将。周约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汉宣帝汝南郡决曹掾。因郡太守误判罪犯,周燕冒名顶罪。后受庵割之刑,自杀身亡。周燕生五子:兴、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兖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颉、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间于乱军中保护郡太守而闻名,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后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畅、周扬。
十一世:周扬(5-56)。光武帝时以行善为名。周扬生一子:周防。周扬兄周畅生子周荣,周荣子周兴,周兴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汉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伟公。陈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觉、周堂、周举。
十三世:周举(73-149),字宣光。汉安帝时光禄勋。周举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胜。从兄周景事梁骥,周勰闭门不出。及梁骥受诛,方出门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灵、周异。
十五世:周异(144-189)。东汉灵帝时洛阳令。后与从子周晖、长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杀。周异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汉献帝时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大都督。与孙策共平江东,后事孙权,讨黄祖,破曹操于赤壁,走曹仁于荆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鲂,周鲂子周处,周处子周琦。处、琦皆两晋时期著名大将。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孙权称帝,周胤为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迁庐陵,成为庐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为威远将军,随丁奉参与高亭交战。周纂为前锋,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周纂被封为庐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周徽。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晋左中郎将,与从父周处赴西北平叛,同死军中。周敏生四子:周访、周谌、周记、周谵。
二十世:周访(260-320),字士达。东晋中兴名将,寻阳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数万。王敦图谋东晋,因惧周访,不敢动弹。周访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闻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轻举妄动。周访生二子:周抚、周光。
二十一世:周抚(292-365),字道和。东晋南中郎将。石勒遣军来攻,周抚中循环洗马计,
有谁知道毕节海子街周氏家族的家谱。
本文2023-10-10 00:2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