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第1张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福建漳州 - 汾阳郭氏谱》,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我们(沂水)现传《郭氏家谱》,上承《汾阳郭氏族谱世系表》,分为两段:上段以郭敬之为第1世,修至第16世或17世(郭伯温为第17世);下段以郭伯温第1世,修至今第16世或17世。我们主要修先祖郭伯温支脉,称为《郭伯温家谱》,并以郭敬之为第1世。据载,本家谱已修四次,本次修谱,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创新表现方式,便于对比、查阅;添加人物事迹,增强可读性、借鉴性;吸收已往修谱成果,补充新内容、编入更详资料。也希望借助本次修谱,引导更多人关注家谱、喜爱家谱、编修家谱;通过修谱,探讨记叙家族传承、宣传郭氏家族、发扬郭氏文化、歌颂达官显贵的新途径、新方法。亲属之间的称呼。称其父亲为爷、伯、爹、叔、哥及名字等;称其母新为姆、娘、姨、娴、婶及名字等;称其祖父为公、朝,再上一辈的前面还要再加一个“太”字,即太朝、太公等。兄弟姐妹之间,称兄为哥,称弟一般叫名字或按排行称老大、老二、老三……。其余称呼与外地大同小异。非亲属之间称呼,对教学的称老师、先生。对传授技艺的人称师傅。对男性长辈称呼,在名字后面加个“翁”、“公”字。对女性长辈称呼,有老太、奶奶、外婆、姑娘等。对男性平辈的称师兄、大哥等。对女性平辈的称嫂娘、大嫂、大姐等。当有人在你的面前介绍他的亲属时,称呼又不一样了。对父亲称老子、父亲、爸爸。对母亲称姆、妈妈。对继父、继母称晚晚老子、干老子。晚母、干母等。对儿子称伢儿、细家伙、小鬼,寡妇改嫁带来的儿子称晚子、拖油瓶。对女儿称你、妮仂,或按排行称大妮、二妮等。对妻子称家里、女人、堂客。对丈夫称男人、倌客,家里。对岳父、岳母称丈人佬、丈儿,丈母。对大小姨夫称大小连襟。对妻兄弟称老婆舅。对亲家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亲家母等。自己称呼自己,对不同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的。对父母自称不孝男,不肖儿。以岳父岳母自称愚婿、子婿。对教师自称学生、门生、晚生。对妻子自称拙夫、汝夫。对长辈则自称晚辈,对平辈自称卑人,或自称为愚兄愚弟。女人自称妾,对父母自称不贤女,对公婆自称不孝媳妇,对丈夫自称贱妾、汝妻,寡妇自称未亡人。4个月前

“长幼有序”,为历代贤人的优良品德。对长辈的称呼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向第三者介绍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该对象时称谓 父亲的祖父 曾祖父(老爷) 曾孙 家曾祖父 令曾祖父 父亲的祖母 曾祖母(老奶) 曾孙女 家曾祖母 令曾祖母 祖父 祖父(爷爷) 孙、孙女 家祖父 令祖父 祖母 祖母(奶奶) 家祖母 令祖母 父亲 父亲(爸爸、爹) 儿、女儿 家父 令 尊 母亲 母亲(妈妈、娘) 家母 令 堂 母亲的祖父 外曾祖父(姥爷) 外曾孙 外曾祖父 令外曾祖父 母亲祖父的妻子 外曾祖母(老姥姥) 外曾孙女 外曾祖母 令外曾祖母 母亲的父亲 外祖父(姥爷) 外孙 外祖父 令外祖父 母亲的母亲 外祖母(姥姥) 外孙女 外祖母 令外祖母 母亲的兄弟 舅父(舅舅) 外甥 舅父 令舅父 母亲兄弟的妻子 舅母(妗妗) 外甥女 舅母 令舅母 母亲的姐夫、妹夫,母亲的姐妹 姨父(姨夫) 姨甥 姨夫 令姨夫 姨母(姨) 姨甥女 姨 令姨母 丈夫的祖父 祖父(爷爷) 孙媳 家祖父 令祖父 丈夫的祖母 祖母(奶奶) 家祖母 令祖母 丈夫的父亲 父亲(老公、爹) 媳 家父 令 尊 丈夫的母亲 母亲(婆母、娘) 家母 令 堂 丈夫的伯父 伯父(大爷) 倒媳 家伯父 令伯父 丈夫的伯母 伯母(大娘) 家伯母 令伯母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大爷爷) 侄孙 家伯祖父 令伯祖父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大奶奶) 侄孙女 家伯祖母 令伯祖母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爷) 侄孙 家叔祖父 令叔祖父 祖父弟弟的妻子 叔祖母(奶奶) 侄孙女 家叔祖母 令叔祖母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祖姑夫(姑爷) 内侄孙 祖姑父 令祖姑父 祖姑母(姑奶) 内侄孙女 祖姑母 令祖姑母 祖母的兄弟 舅爷 外甥孙 舅爷 令舅爷 祖母兄弟的妻子 舅奶 外甥孙女 舅奶 令舅奶 父亲的哥哥 伯父(大爷) 侄 、侄女 家伯父 令伯父 父亲哥哥的妻子 伯母(大娘) 家伯母 令伯母 父亲的弟弟 叔父(叔叔) 侄、侄女 家叔父 令叔父 父亲弟弟的妻子 叔母(婶婶) 家叔母 令叔母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姑父(姑夫) 内侄 姑父 令姑父 姑母(姑姑) 内侄女 姑母 令姑母 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叔) 侄媳 家叔父 令叔父 丈夫的叔母 叔母(婶) 家叔母 令叔母 妻子的祖父 岳祖父(爷爷) 孙婿 岳祖父 令岳祖父 妻子的祖母 岳祖母(奶奶) 岳祖母 令岳祖母 妻子的父亲 岳父(老丈人、爹) 婿 岳父 令岳父 妻子的母亲 岳母(丈母娘、娘) 岳母 令岳母 妻子的伯父 伯父(大爷) 侄婿 伯父 令伯父 妻子的伯母 伯母(大娘) 伯母 令伯母 妻子的叔父 叔父(叔叔) 侄婿 叔父 令叔父 妻子的叔母 叔母(婶) 叔母 令叔母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扩展资料: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辈分

这实在是个大题目,希望你看完不会头晕 中国人辈分及称呼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随着独生子女的谈婚论嫁,他们的下一代将没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到那时,不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来回味一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辈分与称呼吧!

一辈分名称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

“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称考,考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二称呼与关系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直系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直系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直系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直系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直系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直系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

直系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直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

直系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

直系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旁系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旁系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旁系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

旁系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旁系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旁系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旁系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旁系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旁系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系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母系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母系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母系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系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系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亲属称谓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孙子之子。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由大到小排序是:爷爷、伯父、爸爸、叔叔。

伯父,指父亲的哥哥,也叫伯伯或阿伯,或简称伯。古称世父,后也称从父。(“伯”也可以指大伯子,即丈夫的哥哥。)

叔叔,是对父亲弟弟的尊称。古代词语中,称父亲的二弟为“叔父”,称父亲的弟媳为“叔母”,称丈夫的弟弟为“叔叔”。

扩展资料

人类的繁衍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民族都有亲属称谓系统,用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属称谓是指亲属之间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相互称呼的亲属之间关系的名称。它是一种以自己为轴心来确定亲人与自己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属关系是有序的:长辈被称为叔叔、伯伯、伯伯、堂兄弟、弟媳等,下一代有侄女、侄子等。

中国法律关系调整,包括丈夫和妻子、父母、孩子、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儿媳和姻亲,女婿和她的父母,以及其他在三代旁系血亲,如“,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侄子女孩子,侄子,表兄弟姐妹,表兄弟,等等。

亲属不是家庭成员。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属于几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

“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称考,考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伯、叔叔、姑母、舅、阿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

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扩展资料

根据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前者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条件,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如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就是拟制血亲。

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血亲还可以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参考资料:

-亲属关系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