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竹笛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唐代竹笛的历史,第1张

竹笛(转帖)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 膜孙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 (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 前出 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

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件骨哨,此后,又在河南省贾湖文化遗址中发现了20多支骨笛。

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支骨笛上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

已故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近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马王堆三号汉墓(BC168)中发现了两支横吹的竹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现了一支带七个指音孔横吹的笛。

因此,可以完全断定,中国竹笛不仅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已经在中国南方广为流传,而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汉至唐时期,中国竹笛在制作与音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邑,折“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称赞好笛子为“柯亭笛”。

隋朝时期,中国竹笛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排萧”等名称。

至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

“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宋至清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并且已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与伴奏,如宋代的主奏乐器”鼓笛曲“,元代,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与梆子戏等剧种。

明清时期,中国竹笛是江南丝竹乐、十番锣鼓与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

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了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南派陆春龄,浙派赵松庭与中原派孔建华为代表的南、北、浙、中四大流派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流派纷纷涌现,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一批新作品等不断产生,如北派演奏家有曾永清、曲祥、高明、魏显忠、张维良、马迪、李大同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草原巡逻兵》、《沂河欢歌》、《陕北好》、《扬鞭催马运粮忙》、《秦川抒怀》、《帕米尔的春天》等;南派演奏家有俞逊发、林文增、涂传耀、江先渭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楚辞》、《琅琊神韵》、《秋湖月夜》、《紫竹调》、《冷月》、《姑苏行》、《幽兰逢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浙派演奏家有詹永明、蒋国基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早晨》、《西湖春晓》、《水乡船歌》等;中原流派演奏家有孔建华、荣政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黄鹤归来》、《巫之舞》等;新派(刘森派)演奏家有简广易、李镇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牧民新歌》、《山村迎亲人》、《乡歌》等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开始对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进行了开拓性的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音孔竹笛”、“新竹笛”、“排笛”、“口笛”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至此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扮演单一的伴奏角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不仅登上了国内乐坛,而且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

民族乐器-笛子

笛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吹管乐器在公元前五十世纪就有了笛子的前身

在汉代,笛子的形制与现代的笛子基本相似唐代的笛子加开了膜孔,就

更接近现代的笛子了

笛子(主要是竹笛)的种类和名称极为丰富,如:

以形制为名:饰龙则称之为"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

状来演奏则称为:叉手笛

以尺寸为名如:一尺八寸的洞萧称为"尺八"

以典故为名:如"柯亭笛","子胥笛"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

以地域为名:如四川羌族的"羌笛",广西侗族的"侗笛"

以剧种为名:昆曲为"曲笛",梆子戏为"梆笛"等等

在有些史料中记载笛子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国其实不然

1浙江出土了七千年前的骨笛

2有华侨收藏有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铜笛

3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支横吹笛

4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出土的一支用两节竹制成的七个

按音孔横吹笛子

这些都说明中国确实是竹笛的发源之地

唐朝是竹笛的兴旺时期,当时的笛曲丰富,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出名

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许云峰等在汉代和晋代有马融蔡 列和

等名家著名的<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

等等但都没有谱子流传下来,笛曲<梅花三弄>最早是晋代桓伊

的笛曲,现在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翻版演奏

大约从五十年代起,竹笛再次崛起并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

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他们谱写和改编了一大批笛曲

竹笛在解放前的几千年中虽是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成员,但也只是用作伴奏

乐器在宋元时期,笛子开始用于戏曲,尤其在元代,笛子广泛用于元曲,但

也仅仅用作伴奏乐器

竹笛历史悠久因其携带方便,易于上手,故广为流传,是深受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

竹笛外观似龙行,在元代被称为“龙笛”,在唐代被誉为“龙吟”,故具有中华龙文化的特征。

本片特请从事笛文化研究五十年的专家——林克仁教授主讲,根据竹笛的特点,从最基本的演奏要求出发,教授初学者在如何正确、规范地吹笛,如何避免不良习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本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填补了当前众多乐器教学片无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空白,是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

林谷珍(1952- ),台湾新竹人,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主修中国竹笛。曾任台北汉声电台《国乐选萃》。《汉声乐府》,高雄广播电台《南风乐府—(笛子之美)》等节目之笛子讲座主讲。并曾在复兴,台湾,民本,教育等电台之音乐性节目介绍《中国竹笛名家名曲》。曾多次至大陆拜访各笛艺名家。对笛派之风格有深入之研究及独特见解。同时专注于高品质中国笛萧之制作与改良。历任“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演奏会导聆。

制笛大师里没有吹笛大师,魏显忠出现在制笛大师里是一个错误,魏显忠不会做笛子。其他的制笛大师楼上已经说了。这还有些关于演奏大师所用笛子的资料:

俞逊发用的是王益亮和黄卫东的笛子

詹永明用的是王益亮的手工笛

张维良用的是董雪华的笛子

总之你要是水平不太好,不要用名家的笛子,好听,不好吹,一般的笛子爱好者吹不出本来的音色,吹出来的因还不如一二百的普通笛子。我这有根王益亮的笛子,800块钱,就很不好吹,对气功要求很严,比较费劲,低音不好下。

竹笛制作大师前十排名如下:

1、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

2、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

3、竹笛大师韦世德。

4、著名笛子大师陆春龄。

5、笛艺制作大师黄卫东。

6、中国竹笛大师冯子存。

7、洞箫大师戴树红。

8、洞箫演奏大师孙裕德。

9、董雪华。

10、西湖笛萧董生华。

竹笛,汉族乐器名,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唐代竹笛的历史

竹笛(转帖)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