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的寓言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鹌鹑的寓言故事,第1张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鹌鹑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鹌鹑的寓言故事 篇1

 两家有教养的邻居一直相处得十分和睦亲密,直至现在还是如此。其中一家养了一只鹌鹑,另一家终于找上门来了。他说,“朋友,每当我清晨还想睡那么一会时,您的那位吹鼓手鹌鹑便大声喧哗吵闹起来了,您不觉得这个有多不合适吗?要使所有的邻居都讨厌您吗?”对方竟回答说:“不,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每天早晨,我的鹌鹑义务为大家报时,叫醒酣睡的伙计们,给大家带来了乐趣。难道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不值得大家尊重吗?要知道,只有我一个人负担鹌鹑的饲养费用。”结果,所有的意见都未能被采纳。那只鹌鹑却越啼越早,越叫越响,那位邻居终于再一次找上门来。他问道:“朋友,您那只鹌鹑肯卖么?”

 “干吗,您想把它杀掉?”对方问。

 “哪里的话!”

 “那您想把它放掉?”

 “不,也不是。”

 “或者想把它转送到别的巷子里去?”

 “也不是。我只是想把它放在我的窗前,使您每干早晨也能听到它的啼叫。”

 养鹌鹑的这家人并不是很聪明的,他也没有领会邻居的意思,心里只是盘算着:

 “要是我能分文不花地在你窗前听到它啼叫;而且,另外还能得到一笔钱,这可比以前好多了。”于是,他问道:“你看它能值两块金币么?”那位邻居尽管觉得价钱太贵,但这个机会却不能失去啊。于是,很快做成了交易,那只鹌鹑当时便换了地方。

 次日凌晨,鹌鹑一早便将它原来的主人从梦中叫醒,那位先生刚想说:

 “哟,我的鹌鹑也醒啦!”话到嘴边,他才突然想起:“喔,不对,这已是邻居的鹌鹑了。”

 第三天早晨,他又被从梦中吵醒了。“这只忘恩负义的混蛋!”他骂道,“它在我这里过了整整一年的好日子,如今,它居然伙同别人戏弄起我来了。唉,这位邻居也该自知之明一点,总该想想,天下不光只是他一个人,至少这座城里不光住着他一个人。”

 几天以后,他再也无法忍受了,只好重新去找那位邻居商量:

 “朋友,”他说,“你的鹌鹑昨晚可只睡了一会儿啊。”

 “是的,这是一只很乖的鸟。”那位邻居答道,“我可没有买错。”

 “在您精心饲养下,它确实变乖了。”他接着说,“您大概要多少钱才肯把它重新卖掉?”

 这时,那位邻居微笑着问道:“您是不是想把它杀掉?”

 “不!”

 “或者将它放掉?”

 “要不,遣送到别的巷子里去?”

 “不,也不是。不过,我想将它重新放到老地方去。您还能像现在一样,清楚地听到它的叫声。”

 “朋友,”那位邻居答道,“这只鹌鹑是永远不会再回到您的窗前去了。不过,要是您将两块金币还给我,我就放它飞走算 了。”这个人暗自思量:“用他的钱使我摆脱这只鹌鹑。这可是一件上算的事。”于是,他马上将那两块金币还给对方,这只鹌鹑飞走了。

 如果有必要,好心的读者也会识别出,事情发生在自己的窗前或屋里,还是在别人那里,这将有多大的差别。再譬如,那光是指鹌鹑鸟这件事了——是不是有人在公共场所吹着口哨,敲打着桌子,不管人家是否受得了?此外,是不是有人直到夜里十点钟了,还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无聊的事?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呆下去,并且不管人家是否一直对此感到新奇,是否对此发表意见,好像人家都得注意听似的。

鹌鹑的寓言故事 篇2

 很久以前,一群鹌鹑生活在印度的森林里,它们面临着来自猎人的威胁。猎人模仿鹌鹑的叫声,鹌鹑们听到后就一起叫起来。这时猎人便扔出一张巨网,将鹌鹑们网起来。

 第二天,当猎人撒网的时候,所有的鹌鹑都按计划,一起把网带走并扔到荆棘丛中。一连几天,猎人都一无所获。

 又过了几天,一只大鹌鹑吃东西时,一只小鹌鹑不小心从它的脑袋上踩了过去。大鹌鹑跟小鹌鹑吵了起来。

 大鹌鹑吼道:“我们一起逃走的时候,是我举起了整张网,你一点也帮不上忙。”

 小鹌鹑听了生气极了,它们激烈地吵起来,其余的鹌鹑也加入进来。这时候,埋伏在一旁的猎人发现机会来了,迅速把网撒出去,将这些沉迷于争吵的鹌鹑罩在网中。这群鹌鹑竟然浑然不知,还在那里吵个不停。猎人将这群争吵的鹌鹑一网打尽,塞了满满一笼子。

鹌鹑的寓言故事 篇3

 在很久很久以前,菩萨转生在鹌鹑群中。这只鹌鹑从小就表现得足智多谋,勇猛顽强,长大以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鹌鹑王。他率领着数千只鹌鹑在一片树林中繁衍生息。

 树林附近,有一户专门以捕鸟为业的人家,家中的男子由于精通各种捕鸟的方法,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捕鸟师”。他能根据鸟类的不同生活习性,用不同的方法捕捉它们,尤其是捕捉鹌鹑,几乎没有一次是空手而归的。捕鸟师先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隐藏在树林后面,学着鹌鹑的叫声,观看鹌鹑的动向。当鹌鹑飞出树林,落在地上寻找食物的时候,他便撒下罗网,拉紧网绳,把鹌鹑套住。回到家中,再一只只从网中抓出来,放入鸟笼,然后,背到集市口卖掉,得些钱财,用来维持家中的生活。

 由于捕鸟师捕捉鹌鹑的方法十分巧妙,所以,尽管鹌鹑王多次告诫眷属子孙们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上捕鸟师的当,但每天仍有大量的鹌鹑被捕获。

 鹌鹑王看到自己的眷属子孙们慢慢地变少了,不由得心急如焚。一天,他把众鹌鹑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如果像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我们的亲族就会消亡!我们必须想些对策才行。”

 众鹌鹑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们个小势微,捕鸟师又聪明异常,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鹌鹑说道:“别的倒是能想办法对付,关键是捕鸟师撒下的那张网十分厉害,我们的亲朋好友哪个不是被网罩住,才被捕鸟师抓走,然后卖掉的呢?如果能把网破坏掉,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一句话提醒了足智多谋的鹌鹑王,他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躲过捕鸟师的罗网。”

 “什么办法?”众鹌鹑齐声问道。

 鹌鹑王说:“从今天起,我们大家就不要单独行动了,我们要成群结队的在一起。如果捕鸟师把罗网套在我们身上时,大家千万不要慌张,要一齐把头伸出网眼,然后齐心合力地带着罗网朝着一个方向飞,只要飞过树林,我们落到荆棘丛中,把罗网挂在荆棘丛上,我们再从网下钻出来,不就可以逃出捕鸟师撒下的罗网了吗?”

 众鹌鹑听了鹌鹑王的计策,觉得十分有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行动。

 第二天,捕鸟师又按照以前的方法,把鹌鹑们诱到地上寻找食物,他从树后撒出罗网,紧拉网绳,套住了许多鹌鹑。正当捕鸟师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地准备收网时,鹌鹑们就照昨天鹌鹑王教的计策,齐心合力顶着罗网向上飞,飞过森林,落到荆棘丛中,把罗网丢下,一个个全都飞跑了。

 捕鸟师一时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鹌鹑带着罗网飞跑了。他翻山越岭,费了很大的劲,才在荆棘丛中找到了罗网,里面连一个鹌鹑也没有。此时天色已黑,捕鸟师只好空着手,懊丧地回到了家中。

 就这样,捕鸟师连续几天都是空着手,很晚才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不高兴,不免对他大发脾气,说:“你这个懒鬼、赌棍,每天空着双手,这么晚才回家,看你那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的样子,是不是到什么地方鬼混去了?”

 捕鸟师回答:“我怎么会去鬼混呢?我每日早出晚归都是想尽办法捕捉鹌鹑啊!只是那些鹌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妻子说:“是那些鹌鹑不吃你的食物了吗?可你每天带走的粮食都没有拿回来呀。”

 捕鸟师说:“谁知这些鹌鹑也能够团结一致,每天我把食物撒在地上的时候,它们仍然照吃不误,只是我把罗网套到它们头上时,它们却齐心协力顶着罗网飞,飞到森林外的荆棘丛中,丢下罗网逃跑了。我还要走很远的路,把网找回来,所以很晚才能回家。”

 妻子说,“捕不到鹌鹑,我们今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呢?”

 捕鸟师却胸有成竹地安慰妻子:“这你放心,它们这种合作精神是不会长久的。只要它们内部发生了争吵,就会众心不齐。那时候,我再将它们一网打尽!”说罢,捕鸟师还为妻子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群鸟团结齐心,力量大无比,所以能将我的罗网带上天空。只是这样的事情不会长久,一旦发生纷争,瞬间就会重新落入我的网窝。”

 过了几天,鹌鹑们看到捕鸟师没有什么动静了,就放心大胆地落在地上去寻食,有勇敢一些的,就离开了集体,仨一堆,俩一伙地单独行动了。

 这时,甲鹌鹑在降落地面时,不小心碰了一下乙鹌鹑的头。乙鹌鹑发怒地问:“是谁这么不长眼睛,踩在我的头上?”

 甲鹌鹑道歉地说,“是我不小心踩了你,也没有撞坏吧?没什么了不起的。”

 乙鹌鹑却不依不饶,于是两只鹌鹑就争吵起来。

 乙鹌鹑说:“你以为你的力气大,就可以踩在我的头上,没有我,你能顶着罗网飞吗?”

 甲鹌鹑也反击说,“照你这么说,你能够自己顶着罗网飞了?”

 两只鹌鹑互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竟你推我搡地动起手来。鹌鹑王看到这种情景,内心十分气愤,心想:“亲族间有矛盾,经常发生争吵,是绝对不会有幸福的。众心不齐,就不可能再齐心合力战胜捕鸟师的罗网了。我不能同这样不团结的鹌鹑生活在一起,以免遭受到更大的不幸。”

 于是,鹌鹑王就带着一些听从自己教导的眷属子孙们离开了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安家落户去了。

 过了几天,捕鸟师又来到树林里,用老办法先把自己隐藏起来,嘴里发出鹌鹑的叫声,看到一群鹌鹑果然飞到地上寻食,捕鸟师便把罗网向空中一甩,就把这群鹌鹑套住了。

 开始的时候,这群鹌鹑还想按照鹌鹑王教授的方法去做,纷纷把脑袋顶出网眼,准备齐心协力往天上飞。就在这时,先前那两只吵架的鹌鹑却不顾大局,相互赌起气来。

 一个说:“我从前顶网时,伤了头上的毛,这次该轮到你去顶啦!”另一个说:“我从前顶网时,把两个翅膀的毛都失去了,还是你去顶吧!”就在它们争吵不休、相互推诿的时候,捕鸟师却拉紧了网绳,把鹌鹑全部套在了网中。这时,鹌鹑们再想往天上飞,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眼看着捕鸟师把自己一只只地抓到鸟笼中,回家向妻子讨好去了。

 如来佛祖讲完这个故事,念了一首谒语:

 亲族之间团结齐心,

 是兴旺的福音;亲族之间争纷涣散,是灭亡的根源。

1 作文我学会了做卤水鹌鹑蛋四百字

提到剥鹌鹑蛋,大家一定会说:“不就剥蛋壳吗?有什么难的!”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那天,妈妈买来了数十个鹌鹑蛋,准备烧牛肉。她先将蛋煮熟,然后放进盛满凉水的大碗里。

便开始剥蛋了,我看到了,走上前去,说:“妈妈,我来帮你剥!”“这蛋很容易碎的你要小心一点啊!”妈妈对我说。“不就是剥蛋吗?有什么难的!”我信心满满地说到。

我拿起一个鹌鹑蛋敲敲桌子,再用手指甲从裂缝处抠,“哎呀!”蛋张开了小嘴巴,第一个蛋裂了,我心想:剥蛋怎么那么难呢?是不是我力道没用好,还是敲的太重。我又重新拿了一个蛋,做再一次的尝试,我轻轻地敲敲桌子,再用手指从裂缝处轻轻地慢慢地向外推,蛋壳掉下来一小片,可是还有一层皮黏在上面一动不动,我用指甲轻轻的撕开,没想到连没有剥下的壳,也被我一并剥下,哈!原来剥蛋的诀窍就是这样啊!我又剥了两个蛋,十分顺利。

一向做事要求快又好的我,并不满意,虽然剥的很好,但是剥的慢,一个蛋剥了5分钟,我决定重新寻找诀窍。我又拿起一个蛋,轻轻地敲桌子,每一个地方都敲一下,然后再按照原来的诀窍,我十分快速地就剥完了一个蛋,我终于找到一个又快又好的诀窍了。

没过多久,妈妈交代给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原来,剥蛋也是要有技巧的,小事情里面也有大学问。

名师点评:小作者这篇作文,描述的是自己帮助妈妈剥鹌鹑蛋壳的情景。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第一只蛋碎裂后的为难,再从第二只蛋的摸索,到逐步找到剥蛋壳的方法……小作者把自己寻找剥蛋壳诀窍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因此,作文的结尾总结的“小事情里面也有大学问”这个道理,感觉比较顺理成章。

2 鹌鹑蛋日记100字五年级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餐盘里躺着几个白白胖胖的、小小的蛋——这不是鹌鹑蛋吗!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吃过着鹌鹑蛋,不知已经有多久没见过了。如今,又看见了它,这实在叫我激动不已。

我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吃过鹌鹑蛋的。

每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老师都要给大家发鹌鹑蛋,一人两个。白色的蛋上面有黑色的花纹,像是用颜料涂上去的一样。我那时特别喜欢鹌鹑蛋,胖乎乎的小手紧紧地把它们握在手心里,惟恐别人把它们抢走了。直到吃完了其它主食,我才小心翼翼的张开手掌,慢慢地剥开蛋壳,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这个小小的、可爱的蛋,慢慢地尝着,只觉得它很好吃。

那时,幼稚的我还不懂事,听着别人说“鹌鹑蛋”,我就顺着发音念成了“安全蛋”,因而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安全帽”,小小的我心中起了疑惑:这“安全蛋”怎么能当作“安全帽”戴在头上呢?她那么小,岂不是会被砸碎?

现在,对于着诱人的鹌鹑蛋,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带着他的猎狗去打猎。在一丛茂密的草丛旁,有一只灰色的鹌鹑妈妈它唧唧喳喳地叫着,扑着翅膀跳来跳去。猎狗看见了猎物,一个箭步冲上去,捉住了鹌鹑妈妈。可为什么这只鹌鹑不顾生命危险地蹦跳,而不是躲藏起来呢?原来,鹌鹑妈妈在发现人来了之后,为了不让他们捉住自己的孩子,便蹦跳着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它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安全。果然,附近的草丛中有一窝唧唧喳喳的小鹌鹑。

原来,这可爱的鹌鹑蛋不但好吃,还藏着这样一份感人的故事啊!我喜欢这美味的鹌鹑蛋,这感人的鹌鹑蛋,这童年的鹌鹑蛋!

3 作文我学会了做卤水鹌鹑蛋四百字

也被我一并剥下,再用手指从裂缝处轻轻地慢慢地向外推,并不满意,虽然剥的很好。

便开始剥蛋了,我看到了!”妈妈对我说。“不就是剥蛋吗?有什么难的!”我信心满满地说到。

我拿起一个鹌鹑蛋敲敲桌子,蛋壳掉下来一小片,可是还有一层皮黏在上面一动不动,我用指甲轻轻的撕开,没想到连没有剥下的壳?是不是我力道没用好提到剥鹌鹑蛋。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第一只蛋碎裂后的为难,再从第二只蛋的摸索,到逐步找到剥蛋壳的方法……小作者把自己寻找剥蛋壳诀窍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因此!原来剥蛋的诀窍就是这样啊!我又剥了两个蛋,十分顺利,走上前去,说:“妈妈,我来帮你剥!”“这蛋很容易碎的你要小心一点啊,第一个蛋裂了,我心想:剥蛋怎么那么难呢。名师点评:小作者这篇作文,描述的是自己帮助妈妈剥鹌鹑蛋壳的情景。

原来,剥蛋也是要有技巧的,小事情里面也有大学问,但是剥的慢,妈妈交代给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再按照原来的诀窍,我十分快速地就剥完了一个蛋,我终于找到一个又快又好的诀窍了。没过多久。

一向做事要求快又好的我,每一个地方都敲一下,再用手指甲从裂缝处抠,“哎呀!”蛋张开了小嘴巴,一个蛋剥了5分钟,我决定重新寻找诀窍。我又拿起一个蛋,轻轻地敲桌子,妈妈买来了数十个鹌鹑蛋,哈,还是敲的太重。

我又重新拿了一个蛋,做再一次的尝试,我轻轻地敲敲桌子。她先将蛋煮熟,然后放进盛满凉水的大碗里,准备烧牛肉,大家一定会说:“不就剥蛋壳吗?有什么难的!”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那天,作文的结尾总结的“小事情里面也有大学问”这个道理,感觉比较顺理成章。

4 小学看图写话会爆炸的鹌鹑蛋

午饭时凹砰的一声,我吓了一跳,连忙向微波炉跑去。

打开微波炉的门,只见里面到处是饭粒,还有一个炸开了的鹌鹑蛋。我大喊:“妈妈,快来看,我的鹌鹑蛋‘爆炸’了!”妈妈走过来一看,也惊讶地说:“你的饭怎么像‘天女散花’一样,喷得到处都是呢?”“可我不明白,平时热饭都好好儿的,今天怎么会‘爆炸’呢?”我不解地问妈妈。

妈妈笑眯眯地说:“想知道答案?那我们上网查一查吧!”很快,我们就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鹌鹑蛋捣的鬼!是因为无缝的鹌鹑蛋在加热时,里面的水分因为加热而变成了水蒸气,从而将蛋炸开,使鹌鹑蛋成了“炸弹”,这样鹌鹑蛋就和饭一起“爆炸”了!以后我可不敢再用微波炉热鹌鹑蛋了。

5 鹌鹑蛋的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新康网-网络120健康网 >; 饮食 >; 食物营养 >; 饮食正文

鹌鹑蛋

日期:2005-10-8 来源:不详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点击数:4433

简介: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肥胖症患者食用。鹌鹑可与补药之王-- 人参相媲美,誉为"动物人参"。鹌鹑蛋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在营养上有独特之处,故有 "卵中佳品"之称。

功效:经国内外临床证实,鹌鹑的内、蛋可辅助治疗浮肿、肥胖型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种疾病。鹌鹑内和鹌鹑蛋中所含丰富的卵磷脂和脑磷脂,是高级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健脑的作用。我国医学认为,鹌鹑肉可以补益五脏,强筋仕骨,止泄痢,消府积,养肝清肺。鹌鹑蛋的营养价值比鸡蛋更高一筹。虽然它们的营养成分多有相似,但由于鹌鹑卵中营养分子较小,所以此鸡蛋营养更易被吸收利用。一般3个鹌鹑蛋的营养含量相当千1只鸡蛋。鹌鹑蛋还含有能降血压的芦丁、来岂丁等物质。因此,鹌鹑蛋是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滋补品。

适合人群:是老幼病弱者的上佳补品。

适用量:鹌鹑每次半只 (约80-100克)。鹌鹑蛋每天3-5个。

温馨提示:虽然鹌鹑蛋的营养价值高于鸡蛋,但仍不能替代。

1 韩君择鹑 的译文

楚国多产鹌鹑,它善于格斗,缠斗时纠缠在一起如同被胶粘住一样,无法分解开。

黎大夫嗜好斗鹌鹑,偶尔出使韩国,就带着出行。手下的人把这事说给韩国的国王听了,国王对此很感兴趣,命令其国家搜罗鹌鹑来和黎大夫的鹌鹑格斗,都不能取胜。

国君以韩国没有善斗的鹌鹑,要求将鹌鹑赠送给韩国。韩国的无钩大夫说:“鹌鹑,大陆上都有的,难道咱们韩国就没有吗?但是是否能格斗,在于选拔啊。

凡是身上羽毛褐色花纹斑驳的,是鹌鹑。颈毛像鱼鳞尾巴短的,是鹌鹑。

刀一样的嘴剑一样的爪,是鹌鹑。鹌鹑都是鹌鹑,找出能格斗的有几只呢?诚然,这鹌鹑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国家之中戴圆帽穿方鞋的,行动举止像尧舜的都是儒士,能够为君王排忧解难的人又有几个呢?是否能够有这样的人才在于君王,不在于臣子啊。”君王很高兴,挑选善于格斗的鹌鹑和黎大夫的鹌鹑格斗,最后大胜。

韩国因此而获得选拔治理国家的人士的方法。君子说:“古语有说:‘羊的本质而老虎的外表,见到草就开心,见到豺狼就颤抖。

’儒士很少不是类似这样的,然而难道没有真老虎吗?也是就怕君王不能任用能人啊。”。

2 韩君择鹑 的译文

楚国多产鹌鹑,它善于格斗,缠斗时纠缠在一起如同被胶粘住一样,无法分解开。黎大夫嗜好斗鹌鹑,

偶尔出使韩国,就带着出行。手下的人把这事说给韩国的国王听了,国王对此很感兴趣,命令其国家搜罗鹌鹑来和黎大

夫的鹌鹑格斗,都不能取胜。国君以韩国没有善斗的鹌鹑,要求将鹌鹑赠送给韩国。

韩国的无钩大夫说:“鹌鹑,大陆上都有的,难道咱们韩国就没有吗?但是是否能格斗,在于选拔啊。凡是身

上羽毛褐色花纹斑驳的,是鹌鹑。颈毛像鱼鳞尾巴短的,是鹌鹑。刀一样的嘴剑一样的爪,是鹌鹑。鹌鹑都是鹌鹑,找

出能格斗的有几只呢?诚然,这鹌鹑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国家之中戴圆帽穿方鞋的,行动举止像尧舜的都是儒士,能够

为君王排忧解难的人又有几个呢?是否能够有这样的人才在于君王,不在于臣子啊。”君王很高兴,挑选善于格斗的鹌

鹑和黎大夫的鹌鹑格斗,最后大胜。韩国因此而获得选拔治理国家的人士的方法。

君子说:“古语有说:‘羊的本质而老虎的外表,见到草就开心,见到豺狼就颤抖。’儒士很少不是类似这样

的,然而难道没有真老虎吗?也是就怕君王不能任用能人啊。”

3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4 子贡观礼文言文翻译

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注释

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

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

③薨:诸侯死谓薨。

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5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 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6 古镜文言文翻译

《古镜》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古镜》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扩展资料:

《古镜》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的著述有22种155卷。除《梦溪笔谈》 外,还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志怀录》《清夜录》,医药著作《良方》《苏沈良方》。

科学著作《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熙宁奉元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天下郡县图》《南郊式》《诸敕格式》《营阵法》,音乐类著作《乐论》《乐律》《乐器图》等,但存世较少。

《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

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7 文言文翻译:桓公任贤

桓公任贤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⑩。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辊辑讹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译文:

宁戚很想到齐桓公那里去干事,却是贫困得连衣食都不能周全。只得替经商的客户拉牛车运送货物到了齐国。天黑了就露宿在外城的城门外边。正遇上齐桓公要到城外去迎接贵宾,夜间开了城门,把停在门边的载货车辆挪开,火炬照得很亮,跟随的人员很多。宁戚这时蹲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一行,很是激动,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音急迫。桓公听到了,轻轻地按着边上随从人的手说:“真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可小觑。”便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等到桓公回到城里,跟随的人员又将宁戚的住宿安顿好,桓公还送他衣着冠巾,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桓公,论述了怎样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起来的建议,第二天再见面时,论述了怎样使齐国强盛,领导诸侯国共治天下的策略。桓公非常高兴,打算起用宁戚。一些臣子争着说:“宁戚是卫国人(非齐国人,称客)。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去调查调查,如果确实是有才有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呀!”桓公说:“不能这样。调查后,得知宁戚犯过一点小错误,于是,抓住了这点小错误不放,就难能发挥人家的大才大德了。这正是一些君主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有才德之士的缘故。”

精彩导读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作文网我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

 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一直没弄明白。这种鱼是由这种声音得名的。它的学名是什么,只有去问鱼类学专家了。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我的一个亲戚在农村插队,见到昂嗤鱼,买了一些,农民都笑他:“买这种鱼干什么!”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氽汤。虎头鲨是醋汤,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有一年,北京一家鱼店不知从哪里运来一些昂嗤鱼,无人问津。顾客都不识这是啥鱼。有一位卖鱼的老师傅倒知道:“这是昂嗤。”我看到,高兴极了,买了十来条。回家一做,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昂嗤要吃活的(虎头鲨也是活杀)。长途转运,又在冷库里冰了一些日子,肉质变硬,鲜味全失,一点意思都没有!

 砗螯我的家乡叫馋螯,砗螯是扬州人的叫法。我在大连见到花蛤,我以为就是砗螯,不是。形状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动。砗螯极柔软细嫩。砗螯好像是淡水里产的,但味道却似海鲜。有点像蛎黄,但比蛎黄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砗螯可清炒,烧豆腐,或与咸肉同煮。砗螯烧乌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风味绝佳。乌青菜如是经霜而现拔的,尤美。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家里买了砗螯,挖出砗螯肉,我们就从一堆砗螯壳里去挑选,挑到好的,洗净了留起来玩。砗螯壳的铰合部有两个突出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会就磨出两个小圆洞,含在嘴里吹,呜呜地响,且有细细颤音,如风吹窗纸。

 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壳射到屋顶上,喀拉喀拉地响。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这种小弓不作别的用处,就叫做螺蛳弓,我在小说《戴东匠》里对螺蛳弓有较详细的描写。

 蚬子是我所见过的贝类里最小的了,只有一粒瓜子大。蚬子是剥了壳卖的。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像一个坟头。蚬子炒韭菜,很下饭。这种东西非常便宜,为小户人家的恩物。

 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污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

 我的家乡富水产。鱼之中名贵的是鳊鱼、白鱼(尤重翘嘴白)、鮕花鱼(即鳜鱼),谓之“鳊、白、鮕。”虾有青虾、白虾。蟹极肥。以无特点。故不及。

 野鸭、鹌鹑、斑鸠、鵽

 过去我们那里野鸭子很多。水乡,野鸭子自然多。秋冬之际,天上有时“过”野鸭子,黑乎乎的一大片,在地上可以听到它们鼓翅的声音,呼呼的,好像刮大风。野鸭子是枪打的(野鸭肉里常常有很细的铁砂子,吃时要小心),但打野鸭子的人自己不进城来卖。卖野鸭子有专门的摊子。有时卖鱼的也卖野鸭子,把一个养活鱼的木盆翻过来,野鸭一对一对地摆在盆底,卖野鸭子是不用秤约的,都是一对一对地卖。野鸭子是有一定分量的。依分量大小,有一定的名称,如“对鸭”、“八鸭”。哪一种有多大分量,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卖野鸭子都是带毛的。卖野鸭子的可以代客当场去毛,拔野鸭毛是不能用开水烫的。野鸭子皮薄,一烫,皮就破了。干拔。卖野鸭子的把一只鸭子放入一个麻袋里,一手提鸭,一手拔毛,一会儿就拔净了。——放在麻袋里拔,是防止鸭毛飞散。代客拔毛,不另收费,卖野鸭子的只要那一点鸭毛。——野鸭毛是值钱的。

 野鸭的吃法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没有吃过。野鸭子肉的特点是:细、“酥”,不像家鸭每每肉老。野鸭烧咸菜是我们那里的家常菜。里面的咸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现在我们那里的野鸭子很少了。前几年我回乡一次,偶有,卖得很贵。原因据说是因为县里对各乡水利作了全面综合治理,过去的水荡子、荒滩少了,野鸭子无处栖息。而且,野鸭子过去是吃收割后遗撒在田里的谷粒的,现在收割得很干净,颗粒归仓,野鸭子没有什么可吃的,不来了。

 鹌鹑是网捕的。我们那里吃鹌鹑的人家少,因为这东西只有由乡下的亲戚送来,市面上没有卖的。鹌鹑大都是用五香卤了吃。也有用油炸了的。鹌鹑能斗,但我们那里无斗鹌鹑的风气。

 我看见过猎人打斑鸠。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午饭后,我到学校后面的野地里去玩。野地里有小河,有野蔷薇,有金**的茼蒿花,有苍耳(苍耳子有小钩刺,能挂在衣裤上,我们管它叫“万把钩”),有才抽穗的芦荻。在一片树林里,我发现一个猎人。我们那里猎人很少,我从来没有见过猎人,但是我一看见他,就知道:他是一个猎人。这个猎人给我一个非常猛厉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却缠了鲜红的绑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他握着枪。他在干什么?树林上面飞过一只斑鸠。他在追逐这只斑鸠。斑鸠分明已经发现猎人了。它想逃脱。斑鸠飞到北面,在树上落一落,猎人一步一步往北走。斑鸠连忙往南面飞,猎人扬头看了一眼,斑鸠落定了,猎人又一步一步往南走,非常冷静。这是一场无声的,然而非常紧张的,坚持的较量。斑鸠来回飞,猎人来回走。我很奇怪,为什么斑鸠不往树林外面飞。这样几个来回,斑鸠慌了神了,它飞得不稳了,歪歪倒倒的,失去了原来均匀的节奏。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

 我在小说《异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烧摊子上,春天,卖一种叫做“鵽”的野味。鵽这种东西我在别处没看见过。“鵽”这个字很多人也不认得。多数字典里不收。《辞海》里倒有这个字,标音为(duo又读zhua)。zhua与我乡读音较近,但我们那里是读入声的,这只有用国际音标才标得出来。即使用国际音标标出,在不知道“短促急收藏”的北方人也是读不出来的。《辞海》“鵽”字条下注云“见鵽鸠”,似以为“鵽”即“鵽鸠”。而在“鵽鸠”条下注云:“鸟名。雉属。即“沙鸡”。”这就不对了。沙鸡我是见过的,吃过的。内蒙、张家口多出沙鸡。《尔雅释鸟》郭璞注:“出北方沙漠地”,不错。北京冬季偶尔也有卖的。沙鸡嘴短而红,腿也短。我们那里的鵽却是水鸟,嘴长,腿也长。鵽的滋味和沙鸡有天渊之别。沙鸡肉较粗,略有酸味;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方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的。这个字音“吕”。我小学有一个同班同学,姓吕,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蒌蒿薹子”(蒌蒿薹子家开了一爿糖坊,小学毕业后未升学,我们看见他坐在糖坊里当小老板,觉得很滑稽)。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的小说注文中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

鹌鹑的寓言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