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忽略的一代骁将,两次拯救汉族江山,这位英雄究竟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被后人忽略的一代骁将,两次拯救汉族江山,这位英雄究竟是谁?,第1张

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北宫纯,不过可惜他并不出名,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北宫纯曾两次打败过敌军,保卫了摇摇欲坠的晋朝统治。这位能力卓绝的将领最后却莫名其妙的投敌了,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一、北宫纯途经洛阳遇敌军来袭奋勇杀敌

北宫纯是西晋时期张轨的部下,而张轨是西晋朝廷的凉州刺史,当时北宫纯还只是凉州一个小小的西凉督护。没想到正是这一位小小的督护能力挽狂澜救西晋王朝于水火之中。

当时西晋王朝的死对头刘渊借助北方匈奴的势力想要来攻打洛阳。此时的西晋朝廷闻风而逃,没错,西晋朝廷是一群弱鸡,打都没打就被敌军吓破了胆儿。军情紧急,但偏偏就是这么凑巧,北宫纯此时正好因为张轨的委派前往洛阳处理事务。遇上北宫纯,只能说匈奴士兵分分钟要完蛋的节奏。

二、北宫纯两次救国纯属举手之劳

北宫纯当时只率领了将近千人左右的西凉卫队进行迎敌,而敌军却是十万之众的骑兵。没想到十万之众竟然打不赢北宫纯带领的千人军队,北宫纯面对敌军沉着冷静,他命令军队布阵依托地形优势借助武器设备来打击匈奴敌军,匈奴敌军抵挡不住溃败而逃。

过了一年,刘渊贼心不死又卷土重来攻打西晋。又是在洛阳这个老地方,又碰到了前来办事的北宫纯,又倒霉的被北宫纯夜袭大营。这次刘渊可是损兵折将,自己的大将被北宫纯杀死,匈奴的指挥官又被乱军踩死,西晋的援军又来了,导致刘渊又无功而返。

没错北宫纯曾两次拯救晋朝的江山,粉碎了刘渊想夺取晋朝政权的野心和阴谋。只不过这位曾偶然两度挽救西晋王朝的英雄最后投敌了,主要是西晋太菜了,简直是猪队友,北宫纯一千人都能打败对方十万之众,而西晋还没打就跑了,太让人失望了。

 第1篇

 1、生无媚骨,死留芳名。

 2、马革裹尸烈士志,捷报传家父母心。

 3、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

 4、功业常齐天地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5、亭伴苍松抒英雄凌云壮志,园铺芳草绣烈士旷古丰功。

 6、名垂青简,功耀红旗,万古长怀英烈;气壮丹霄,人埋黄土,千秋共仰仪型。

 7、生为人杰,死作鬼雄。

 8、捐躯献身,浩气长留环宇;舍生取义,英灵含笑苍穹。

 9、武汉居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战绩;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雨招英魂。

 10、日月经天,伟绩丰功昭万世;江河行地,高风亮节誉千秋。

 11、千秋忠烈,百世遗芳。

 12、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13、黄土一抔埋忠骨,心香三瓣吊雄魂。

 14、壮志挟风雷,方向云霄生羽翰;长空惊霹雳,遽骑箕尾作光芒。

 15、鹦鹉洲中留壮迹,杜鹃声里吊忠魂。

 16、光辉齐日月,身影耀河山。

 17、名留豹皮魂骑箕尾,凌霄毛羽贯日精诚。

 18、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19、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红花骨亦香。

 20、蹈火赴汤,乌蒙赤子留浩气;舍生忘死,黔岭英雄荩忠诚。

 第2篇

 21、恩泽四海,功高九天。

 22、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23、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

 24、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

 25、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

 26、烈士精神传万代,英雄家谱续千秋。

 27、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死生常事,惟为国不为己,永怀万古云霄。

 28、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殇为鬼亦雄奇。

 29、拂手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威鲁肃,江东子弟尽寒心。

 30、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士千秋泣鬼神。

 31、名将以身殉国家,留的清漳花。

 32、海外播英名,御气排云,争显龙城飞将勇;天空奋神武,粉身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

 3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34、扞国骋长空,伟绩光昭青史册;凯旋埋忠骨,丰碑美媲黄花岗。

 35、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36、死为鬼雄,笑强虏灰飞烟灭;魂掀怒浪,看大江云乱石崩。

 37、松柏傲苍穹,明月祭英魂。

 38、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39、青山有幸埋忠骨,战士无敌报国仇。

 40、淮畔英豪丰功垂史册,蓼原儿女碧血壮山河。

 第3篇

 41、百战为公理,浩气丹心,赢得誉满全世界;千里吊英雄,凄风苦雨,忍看血染吴淞江。

 42、碧血洒边陲,青山埋忠骨,忠诚儿女忠诚志;丹心卫祖国,翠柏伴英魂,英雄时代英雄人。

 43、编成战史勋名重,合葬雄关俎豆新。

 44、惊回首,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高风亮节勖人民。

 45、日月行天,忠虺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46、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47、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48、芳烈长存,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49、钱塘江桥怀念烈士,西子湖水痛缅军魂。

 50、联袂骑箕,名垂竹帛;精忠贯日,气作山河。

 51、昔日从禄州举义,心恨不能一脚踢翻地狱;他年获祖国新生,胆倾何惧几时踏上刑场。

 52、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53、英风得天地,壮气作山河。

 54、未酬壮志身先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5、鹏飞未遂凌云志,蛰伏终有抗日心。

 56、天若有情,应寿百年于俊杰;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

 57、已有丰功垂青史,犹存大节誉人民。

 58、星斗芒寒烈士墓,风雷灵护英雄碑。

 59、扭乾坤尽扫古蓼愁云惨雾,昭日月长存先贤浩气英风。

 60、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

霍元甲资料

霍元甲是民族武术家,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英雄,在霍元甲的故事大肆搬上大荧幕的时候,霍元甲最真实的经历是什么呢?霍元甲的资料究竟有哪些?

《霍元甲》剧照

霍元甲生于清朝同治七年,他的祖籍是河北省东光安乐屯,霍元甲出身于镖师世家。在幼年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名震一时的拳师,但是他的父亲不让他跟着自己学习武术,因为霍元甲的性格是非常凶狠好斗的,所以霍父害怕霍元甲有辱霍家门楣不传授霍家拳与他。霍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天津静海县小南河村,过着地地道道农民的生活。在27岁前都过着朴实的生活,在28岁的时候霍元甲在天津卫的码头上当搬运工,渐渐的霍元甲在天津为人打抱不平、惩恶扬善的品格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最后让霍元甲出名的就是与洋人打擂台。

在清末的中国,被列强统治者,霍元甲作为一名爱国武术家肩负起了自己的义务。 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被压迫,霍元甲的出头让国人感受到希望,他不愿意碌碌无为,而是选择了站出来跟外国人进行比武,选择用这种方式来为祖国争一口气。那时以霍元甲的名气一时吓走了不少的竞争者,让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终于不是待人宰割的羔羊了。最值得说的还是1910年霍元甲受各界人士的帮助创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但是在精武会成立初期霍元甲遭受奸人所害丢掉了性命。

在精武会成立的时候,霍元甲被称为精武大侠,而且这时的霍元甲威望都很大,刚刚在上海开创了局面的霍元甲正值壮年,却过早去世令人惋惜。他将拳法的境界提高了很多,不局限于门户性而是更多的将拳法相融合,提出拳术天下公有的思想。霍元甲就是这么一位让人怀念的大侠。

霍元甲家谱

霍元甲是清末的著名爱国武术家,他的祖籍是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但是他的居住地在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他的家庭也是镖师世家,父亲也是一名拳师,他的武艺十分高超。霍元甲的家谱在他出名之后也有很多人去探究,霍家的家谱究竟是怎样的呢?

霍氏家谱记载

霍家的祖籍地在河北省沧州境内,所以有人去了霍氏祠堂一探究竟。在东光县油房口村找到了这座祠堂,这座祠堂建于明末时期,这个祠堂的建成全靠那时任命兵部尚书的霍伟华,霍维华的进阶之路就从油房口村开始的,从这里中举人然后到了非常重要额职位,霍氏祠堂的建立也说明了霍氏在那时是非常风光的。油房口靠近大运河的东岸,这座传说中的霍氏祠堂已经建立了300多年了,霍氏祠堂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但是后来被拆除了,只剩下一座遗迹在原地。

在这里还是找到了一块石碑,在这块记载了霍家家族始祖的石碑上,有些字迹依旧清晰可见,东光县的霍氏始祖是一个叫霍潭的人,霍潭也是明初从山西移居到河北的,石碑的一部分也找不到了所以不知还有的祖先是谁。霍氏后人在家乘中写道霍氏祖先为霍叔,霍叔是周武王第八个弟弟,而且这位霍叔就是霍家最高的祖先了。霍叔被封做霍国的国君,但是后来在战乱中霍国被灭,这一国人改名姓霍以此纪念霍叔。霍元甲的祖先是在战乱中逃亡至东南方向,定居高平县的那一支霍氏。

一、姓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3、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凉 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堂号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三、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村)人安维峻(字晓峰,号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语道:“乱世出英雄”。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1880)朝考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 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

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1911),复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

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 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 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 9 3 8 年赴港。1 9 4 2 年后曾在国民 中央信托局工作。1 9 4 9 年在香港定居。1 9 5 0 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 9 6 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 9 7 0 年至1 9 7 4 年任港英立法局议员。1 9 7 4 年后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1 9 7 6 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 9 8 6 年后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1 9 9 3 年3 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四、安姓宗祠通用联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五、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许多古地名,格式都是以州郡的形式。什么荆州、益州还有豫州。说刘表,大家管他叫刘荆州,因为他是荆州牧。说到刘皇叔,也管他叫刘豫州。可见在那个时代,古华夏九州的地理分划和地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一个地方,也是猛将迭起之地,那便是凉州。凉州在三国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三国一开始的乱臣贼子董卓,便是西凉人。

后来的马氏家族,也是西凉本地的军阀。提到马超,都说“西凉马孟起”或者“西凉锦马超”。在三国大大小小的人物中,在三国跌宕起伏的情节里,凉州与其他地方一样,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凉州在哪里呢?这么说可能有些笼统,因为大家大概都知道凉州在祖国现今大西北的位置,但是西北很大。凉州具体在哪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先介绍一下九州之一的凉州。

凉州,简称雍凉、凉、雍,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古称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梦幻凉州、凉国故地,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西夏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

位置

凉州东接蒙古草原,西靠青藏牧区,北邻西域诸国,南连黄土高原,周回平川二千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可谓福地。官方初设雍州治所就在武威。

地形

凉州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凉州平原,呈西北—东南向延伸。

气候

凉州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在这个风俗豪放、民族混杂的地方,诞生不少英雄豪杰。三国里的猛人们不少就是出身西凉之地。篡权夺位、倒行逆施的董卓是西凉人、让曹丞相闻风丧胆、割须弃袍的马超是西凉人、马超的父亲-马腾也是西凉人……这些豪杰数不胜数。

在战争频起的三国时代,凉州也孕育出了一支举世闻名的军队-西凉铁骑。

西凉铁骑又称西凉兵团有两支,一支是凉州军阀董卓的部队(凉州政府军出身陇右),董卓死后由部将李傕率领。另一支是马腾、韩遂的部队(凉州起义军),后马超继任西凉军首领。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秦始皇得之,便扫平六国,唐太宗得之,便虎视天下。马超凭借西凉铁骑的威猛,与曹操六战渭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可见西凉铁骑战斗力之强悍。刘备真正有实力入川自立地盘的决定因素就是得了西凉马超和西凉军团。西凉铁骑的作战彪悍、凶狠、尤其适合沙漠戈壁的长距离持久奔袭作战,这也与凉州人的特质和大宛马的特质有关,古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从凉州东汉雷台汉墓出土的凉州铁骑方阵看,确实如此。

西凉铁骑是蜀国最具有攻击力的骑兵部队,东汉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这支军队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马超率领下的重甲骑兵,乃是蜀国骁勇骑兵军团,令敌人闻风丧胆。周身精钢铁甲的西凉铁骑,攻击力不俗,防御力更是强悍之极。根据三国志原文记载: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为前都亭侯。

可知西凉铁骑这支部队多么有威慑力,以及刘备看重马超的不仅是本人,还有马超麾下的西凉铁骑。西凉铁骑出身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其统领西凉马腾、西凉马超、马休、马铁,大漠豪侠董卓、西凉霸主韩遂,凉州自古就是兵家极其重视之地,过兰州翻过乌鞘岭入古浪峡到凉州就是一马平川,东临银川,西通西宁,南依兰州,北接敦煌。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

“西凉铁骑”的威名,来自于对曹魏全国的对抗,据《山阳公载记》上说,渭水之战时,曹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实在是对马超及其他所统领的部队有些惧怕感。

由此可见,位置在当今祖国甘肃武威的凉州,在三国时存在感不虚。

河西

河西,位于甘肃西部,地处黄河以西,南到祁连山,北到阿拉

善高原南缘,西至玉门关。

河西东连关陇、西通西域,北抵匈奴、南接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天下之要冲。

西汉以前,河西曾经是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

十六国时期河西先后有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合称为“五凉”。“五凉”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河西在战乱中得到了发展的时代。这里曾经有过踌躇满志的情怀,也曾经有过宫殿巍峨、雕梁画栋的城市。最终河西归于一统,归为北魏治下。

奉迎高僧鸠摩罗什,归来故国已不再

鸠摩罗什,被称为大德智人,西域高僧。前秦皇帝符坚在灭了前凉并统一北方之后欲出兵西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迎请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此时在西域的龟兹国,她的母亲耆婆就是龟兹王族出身。符坚派吕光为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出征西域。

吕光出身于氐族豪酋之家,受符坚器重跟随皇帝南征北战、屡立奇功。符坚非常信任吕光,在他兵出长安之前特为嘱咐,“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贤,若克龟兹,即驰对送什。”

皇帝有命吕光不敢耽误,吕光抵高昌经过塔克拉马干沙漠到焉耆,焉耆不战而降。吕光直赴龟兹,遭到了龟兹的强力抵抗,最后夺下龟兹。这时前秦皇帝符坚拜吕光为安西将军、西域校尉,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吕光却在受命之际有了留在西域的念头。因为归途实在是太遥远了,万里归途让吕光心存犹豫。

但正是他迎请的高僧鸠摩罗什力劝吕光一定要东归。于是吕光带着两万头骆驼的驼队出发了,带着奇珍异宝,带着珍禽异兽,带着奇伎异戏。只是归途不同于来路,前秦已经摇摇欲坠了。

归来已入玉门关才知皇帝符坚已死,吕光在姑臧举哀痛哭。之后吕光建号称王,改元“麟嘉”,称“三河王”,又一个以“凉”为号的政权诞生了,史称“后凉”。就在建元称王的同年,吕光为高僧鸠摩罗什造了寺庙,就在姑臧,现在的武威市凉州区。鸠摩罗什在此驻锡十七年,目睹了整个后凉的兴衰存亡。

几乎是随着吕光一死,后凉政权就进入了倒计时,衰亡只是早晚的事。后来建立南凉的秃发氏和建立北凉的沮渠氏都是河西民民,这时也都多次趁火打劫。最后,后凉吕氏以降于姚氏后秦而宣告了结束。

他们是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人,是拓跋氏的后裔

鲜卑人生活在极北之地、广漠之野,距离河西非常遥远。大兴安岭北段顶端东麓发现了鲜卑先祖曾经生活的石室“嘎仙洞”。东汉初年,拓跋部迁徙到了“大泽”,也就是今天的呼伦湖。考古发现了呼伦湖北岸的扎赉诺尔有鲜卑墓葬,是拓跋鲜卑曾经在此生活的痕迹。后来被追尊为“圣武帝”的拓跋鲜卑始祖拓跋诘汾又率部迁徙到了“匈奴故地”,汉代的五原郡,现在的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

拓跋诘汾的长子叫“拓跋匹孤”,还有一个小儿子就是“拓跋力微”。拓跋诘汾让小儿子拓跋力微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长子拓跋匹孤率众脱离了拓跋部,西迁到了河西雍凉,就是现在的陕西中部以及甘肃一带。定居于河西的拓跋匹孤一支后来成为这一带势力最大的鲜卑部落,被称为“河西鲜卑”。拓跋匹孤改姓为“秃发”,这个部落就是后来所说的“鲜卑秃发部”。鲜卑秃发部建立了南凉,公元397年由秃发乌孤建立。

秃发乌孤自称“武威王”,定都于“乐都”,就是今天的青海乐都,主要统治区域是湟水流域,在凉州的南端。后来又把都城迁到西平,就是今天的青海西宁。秃发乌孤死后他的弟弟秃发利鹿孤继承了他。利鹿孤很想刷新政治、治内政而兴文教。南凉的祠部郎中史暠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建议。史称利鹿孤从史暠之言,建学而言胄子,遂能开疆河右,抗衡强国。

南凉建立时凉州的环境很复杂,南凉与吕氏后凉、李氏西凉、段氏北凉对峙,另外还有后秦这个时时带来压力的敌人。利鹿孤死后他的弟弟秃发傉檀即位,傉檀非常想北上坐定姑臧。吕氏后凉灭亡后,傉檀自愿去号臣服于后秦,后秦封傉檀为凉州刺史,坐镇姑臧,于是半个河西都归于南凉。秃发傉檀在达到目的之后就又重新以王自居,不再侍奉后秦。傉檀甚至自称凉王,完全不把后秦放在眼里。

南凉与北凉为敌姑臧被夺,傉檀退回乐都。又与后秦决裂,同为鲜卑人的吐谷浑趁火打劫夺走浇河郡。也是鲜卑人的西秦乞伏氏最后攻取了南凉的西平,杀傉檀,最后南凉被西秦所灭。

第1代: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2代: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

第3代: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等

第4代:忠孝侯杨延平、义勇侯杨延定、忠武将杨延光等

第5代:杨宗显、杨宗魁、杨宗宪、杨宗孝、杨宗槐、杨宗保等

第6代:杨文广、杨文举、杨金花、杨宣娘、杨充广、杨文贵等

第7代: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杨怀玉、杨邦玉、杨邦仪等

第8代:杨士奎、杨士亮、杨士瀚、杨士鹏、杨瑞娘(女)等

第9代:红梅童子杨金豹、杨彩凤、杨惟聪

第10代:杨满堂、青面兽杨志、杨选、杨再思、杨广荣等

第11代:杨轸、杨轼、杨若兰、杨再兴、杨畋等

第12代:武毅侯杨粲、杨继周、杨再礼、杨再取、杨再光等

第13代:英烈侯杨价、杨正修、杨正拱、杨正心等

第14代:杨文、杨大声、杨德、杨留、杨陈

第15代:杨文之子:杨邦宪、杨德之子:杨春

被后人忽略的一代骁将,两次拯救汉族江山,这位英雄究竟是谁?

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北宫纯,不过可惜他并不出名,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北宫纯曾两次打败过敌军,保卫了摇摇欲坠的晋朝统治。这位能力卓绝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