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简介,与高阳公主谋反被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简介,与高阳公主谋反被杀,第1张

人物生平

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深得帝宠。房玄龄死后,其嫡长子房遗直本当承继为银青光禄大夫,遭高阳公主要挟,让给弟弟遗爱,唐太宗不许,高阳公主因此很失望。

唐高宗时,房遗爱被任命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因谋反事件被杀,高阳公主亦被赐死。

房遗爱有曾孙房绛,生房晦、房勋。房晦生房凝,字玄俭,郢州刺史;房勋生房克让,房克让生房邺、房复。房邺字正封。房遗爱的孙子房沼后为监察御史。

“房遗爱谋反案”指的是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阴谋发动宫廷政变。高阳公主骄傲专横,曾与著名僧人辩机(玄奘高徒)私通,事发后,一次小偷行窃,官府搜查,查出高阳公主赐予辩机的金枕头,辩机被腰斩而死,高阳公主失宠,一直心中不平(《新唐书》称,《旧唐书》未有提及)。唐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因被贬不满,便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妻为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母平阳公主,妻为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六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被判处死刑,不适用自首。

相关史实

旧唐书 本纪第四

丙辰,上御观德殿,陈逆人房遗爱等口马资财为五垛,引王公、诸亲、蕃客及文武九品己上射。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六

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 男遗爱尚高阳公主 ,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 即日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见其通显。 ……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啡绱耍尚能忧我国家。”…… 次子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 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九

永徽二年,授宁州刺史。入朝与房遗爱款昵,因谓遗爱曰:「今虽患脚,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遗爱谓万彻曰:「公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及谋泄,吏逮之,万彻不之伏,遗爱证之,遂伏诛。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遂解衣谓监刑者疾斫。执刃者斩之不殊,万彻叱之曰:「何不加力!」三斫乃绝。

旧唐书 列传第二十六

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五

祖节,贞观中为尚书右丞,明习法令,以干局见称。时江夏王道宗尝以私事托于节,节遂奏之,太宗大悦,

赐绢二百匹,仍劳之曰:“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永徽初,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代于志宁为侍中。坐房遗爱事配流桂州而卒。

新唐书 列传第五

时皇太子承乾病蹇,泰以计倾之,乃引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布腹心,而韦挺、杜楚客相继摄府事。

新唐书 列传第八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S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新唐书 列传第二十一

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高阳公主,为右卫将军。公主,帝所爱,故礼与它婿绝。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主稍失爱,意怏怏。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时,出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主又诬遗直罪,帝敕长孙无忌鞫治,乃得主与遗爱反状,遗爱伏诛,主赐死。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诏停配享。

新唐书 列传第十九

高宗永徽二年,授宁州刺史。入朝,与房遗爱昵甚,因曰:「我虽病足,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遗爱曰:「若国有变,当与公共辅荆王。」谋泄下狱,诛。临刑曰:「万彻大健儿,留为国效死,安得坐遗爱杀之!」遂解衣顾监刑者曰:「亟斩我!」斩之不殊,叱曰:「胡不力!」三斩乃绝。

新唐书 列传第三十

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泣曰:“我家不幸,高阳公主与我同气,往谋反,今舅复尔,使我重愧天下,奈何?”对曰:“房遗爱口乳臭,与女子反,安能就事?无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窃发,陛下谁使御之?

新唐书 列传第三十五

诏尚九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坐交房遗爱,高宗以其战多,赦不 诛,流`州。

新唐书 列传第五十九

祖节,明法令,贞观中,为尚书右 丞,谨干自将。江夏王道宗以事请节,节以闻,太宗喜,赉绢二百,劳之曰:“ 朕比不置左右仆射,正以公在省耳。永徽初,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代 于志宁为侍中。坐房遗爱友善,贬桂州,卒。

太平御览 公主下

(《唐书》)又曰:房玄龄之子遗爱,尚高阳公主。玄龄病,上表谏征辽。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忄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又曰: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初,主有宠於太宗,遗爱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水徽中,诬告遗直无礼於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

大唐新语 酷忍第二十七

会栎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交通朝贵,有朋党之事,诏敬宗推问。敬宗甚急,季方自杀,又搜奉节,得私书与赵师者。遂奏言:“赵师即无忌,少发,呼作赵师,阴为隐语,欲谋反耳。”高宗泣曰:“我家不幸,亲戚中顿有恶事。往年高阳公主与朕同气,与夫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百姓,其若之何?”

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微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玄龄之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九卷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 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恣甚,房玄龄薨,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既而反谮遗直。遗直自言,太宗深责让主,由是宠衰;主怏怏不悦。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宝枕,云主所赐。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先是,驸马都尉薛万彻坐事除名,徙宁州刺史,入朝,与遗爱款昵,对遗爱有怨望语,且曰:“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因与遗爱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元景女适遗爱弟遗则,由是与遗爱往来。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绍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卫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师求医,因与遗爱谋议相结。高阳公主谋黜遗直,夺其封爵,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遗直亦言遗爱及主罪,云:“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上令长孙无忌鞫之,更获遗爱及主反状。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节与遗爱亲善,及遗爱下狱,节颇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戊子,废恪母弟蜀王为庶人,置巴州;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资治通鉴 第二百卷

会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事,敕敬宗与辛茂将鞫之。敬宗按之急,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诬奏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今事觉,故自杀。上惊曰:“岂有此邪!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敬宗曰:“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上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兹事若实,如之何?”对曰:“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三十七

有司请毁祖考冢庙,中丞卢坦上言:“李父子受诛,罪已塞矣。昔汉诛霍禹,不罪霍光;先朝诛房遗爱不及房玄龄。《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以为不善而罪及五代祖乎?”乃不毁。

怀让帖

怀让患水边身肿,复利,形势极恶。耶耶意多恐不济, 遗爱劳发大重, 气候似少可 。於豆卢亦似难差,伤念不可言。奴报其妇知也 。

册府元龟 褒宠

房遗爱,司空玄龄第二子也。以功臣子弟尚高阳公主,有宠礼命与诸婿绝异。

册府元龟 贵盛

唐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频表辞位优诏不许。

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当朝作纪,巨细平分,体国推诚,鸿必举持衡,取正雨露,无心升遐,帝不言政,吉凶机务,大小责成,寝园规摹,仰副孝思之道,山陵制z,喻奄宅于龟,蒙公固裂M,诏从其义。寻加太子少师,通藉二宫,并司衡轴两斯平。致河图,于东序泊乎。今上升储,道光守器长琴振响,方嗣虞风仙管流声。且扬娲化发,明春必资藉义驭之功,少海浮霄尚假朝宗之助,增天益峻,意在兹乎。寻而有事,韩将鸟拨乱,饮雪披榛,晚赞天成,忧深责厚,罄其心力,遘此沉z,人有言形,大劳则弊。太宗惊其色,亲加察问,方依实奏。帝用抚然,驰遣良医,并御药,时方隆暑,迎至凉宫,诏身允庸庖酰益深忧国。高阳公主为其子妻,附上谏书,言逾切,览悲,将第三子遗则为朝散大夫,使人见其通显,恩波所被触。太宗俯阅,巨川悼藏舟之失。今上缅,惟过隙痛爱景之霄沉,两班剑c人,葬事所须,并令优给。特降旨许为制,遐观遂古臣家,神契德洞天,经体孝为忠,自家形国,妙年从谶,望瑶光识真,弱岁岐会而飞,山不复逝,水不追家臣,国吏相与而谋,白昔鲁国僖扬德,音于雅颂,思播辰精降,说华灵诞震台岳,资神齐光合峻。我天纲绵区掩,后契明声同德,圣贤君臣志穹,壤□(疑为“”)平幽,遐暨华夷,从夏羁戎。

相关新闻

韩国南阳房氏大宗会向中华房氏网传来了他们珍藏的家谱资料并计划2007年组团回中国寻根。据其谱书记载:韩国南阳房氏传自唐开国宰相房玄龄的二子房遗爱(字俊)。贞观十七年,经高句丽宝藏王奏请唐朝,唐太宗派遣由几位朝廷重臣后代组成的“八学士”代表团,赴朝鲜考察并教导东方先进文物礼仪,其中包括殷开山子殷洪悦、房玄龄子房俊(遗爱)、魏征子魏奕、侄魏知古、魏睦伦子魏种、吉奉德子吉伟、奇男必子奇牟、奉珙子丕。并为其一一建了府邸。各学士部分在韩国留下后代。其中房遗爱第九代孙房季弘开始在南阳开基,并形成大宗。韩国南阳房氏在明以前曾四修族谱,均为中文版。明朝以后因朝鲜逐步弃用汉语为国语,故其后修订的族谱开始中韩文混用。有关战乱、文革等原因,国内有关房玄龄直系后代的家谱资料明以前藏本尚未出现, 因此韩国版房玄龄系家谱非常具有珍贵。

据韩国2000年11月的人口统计数据,韩国房姓(同样是“清河房氏”后人,其谱系中也列 丹朱 公为血缘之祖,并提到房玄龄,已在韩传30代。)分居于江陵、南阳、南原、丹阳、密阳、瑞山、水原、安东、野城、阳山、坡平、抱川、川宁、温阳等地,总户数:11025,总人口:35303人,其中南阳人口最多:22496人。

房氏为尧子丹朱被封为房邑侯后,其子房陵之后以邑为姓,故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后于周穆王时房邑侯房钟“徙家灵寿”。公元前529年房国为楚灵王所灭后,房氏族人四散,其中一支于公元前32年-公元元年前后因房雅在河北清河郡作太守而落根,并逐步形成大族,西汉末有房凤注解《谷梁春秋》形成“房氏之学”,东汉有司空房植(字伯武)名在当朝,南北朝时期清河房氏更是将相名人辈出。唐初三支重要房氏均自称“清河房氏”:唐太宗宰相房玄龄出于济南、起于临淄、葬于咸阳,李贤太子妃清河房灵妃之祖房仁裕因战功唐高宗时被授后部尚书、陪葬昭陵,祖籍清河生于河南洛阳的房融、房g父子于武则天、玄肃二宗时父子两代为相,房融注解的《楞严经》文字优美被誉为最美的佛教经典,房g深得杜甫、孟浩然等文人器重,《唐诗三百首》中为他而作的有五首,韩愈也为其后人作传三篇。故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韩国房氏同样自认是“清河房氏”的后代。

影视版本

2001年 电视剧《大唐情史》 潘粤明饰

2006年 电视剧《贞观之治》叶鹏饰

2014年 电视剧《隋唐英雄4》娄亚江饰

2014年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朱晓辉饰

王羲之书写的尺牍称为《王羲之尺牍》,尺牍是古人用来书写的载体。

《王羲之尺牍》:201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图书《王羲之尺牍》,《王羲之尺牍》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在王羲之传世书中,除有相当数量的草书牍外,还有部分尺牍,其书体亦行亦草。

尺牍简介: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尺牍的规格与种类: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扩展资料:

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扩展阅读:王羲之对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据史料记载:从《旧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新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因贞观十一年李恪在藩地打猎闯祸被弹劾罢官,贞观十二年李恪复官赴任时,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一句,他对于李恪还是相当怜爱。

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国恭公的儿子子石由于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为“褚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的职位,其子孙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关于褚姓之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左传》中曾提到洛阳的南方有褚氏亭;《后汉书·郡国志》里又记载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褚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冒姓的文字记载,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耀,就是血缘上的单纯。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镇四长史褚秀之,“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博学多才,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临死时,并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书法家,他的隶书和楷书,1300多年来享誉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商衍鎏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禺人(民国后甚至1949年后),1875年生。著名学者、书法家。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中文名:商衍鎏

别名: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纸行街莲花巷

出生日期:1875年

逝世日期:1963年8月28日

职业:学者、书法家

代表作品:《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籍贯: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广东番禺

人物简介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禺人(民国后甚至1949年后),1875年生。学者、书法家。

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广州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进士馆。其间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后历任翰林院侍讲衔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

1912年,受聘于德国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sKolonialinstitut,旧译:汉堡殖民学堂)东亚系(OstasiatischenSeminar)研究助理,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汉堡殖民学院成立于1908年4月,并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撤销。1919年汉堡大学成立时,殖民学院被并入该校。)

归国后,历任北京副总统府顾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江西省财政特派员。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回南京。

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3年8月2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学术贡献

商衍鎏毕生研习书法,楷书学颜真卿、褚遂良,中年以后博采历代名家草书,变化自如,飞逸多姿。行书尤为流走飞动,别有一种高雅气格。1941年书的楷书心经轴,人评为“贵在能以动人行而不失空灵静默,一股清气统贯全幅”。商衍鎏的画亦有时名,尤以绘竹石著称。商衍鎏在1962年病逝于广州。著有《清代科举考试实录》、《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有《商衍鎏诗书画集》传世。

家庭背景

简介

商氏先祖在明末季移居沈阳,并在沈阳隶汉军籍,及清朝入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镶黄、正白、正黄上三旗驻防广州,商氏先人商国秀随汉军正白旗往广州驻防,从此商家在广州开枝散叶。(《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氏族志八,记有“商氏系出沈阳”,佐证了商氏迁粤家谱中,系出沈阳是准确的。)

商衍鎏的父亲商廷焕,是个穷秀才,七次参加科考皆不中,绝望之余,转而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为了二子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商廷焕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尾辟出一块地,莳花种竹,盖茅屋数间,取名玉莲园。二子也不辜负老父期望,“三更灯火五更鸡”,于1890年中秀才,之后二人又考中举人。

商家在广东科举史上有“禺山双凤”(商衍鎏、商衍瀛两个进士)的美誉。同时商衍鎏的两个儿子,商承祖和商承祚,都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中商承祖曾任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商承祚则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晚年商衍鎏撰写了《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和《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更凭记忆默写当年考题,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于1956年11月为他拍了《探花晚年》,介绍了他晚年的幸福生活。

探花商衍鎏1963年作古,其子商承祚教授1991年辞世。其家继续在岭南书写商家历史的是商承祚教授的三位子女。长女商志男原是铁路中心医院眼科专家,长子商志馥原是广东文史馆专家,次子商志(香覃)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知名教授。

族谱

商家的四代文脉第一代:商廷焕

第二代:商衍瀛、商衍鎏

第三代:商衍鎏后人商承祖、商承祚

第四代:商承祚后人商志男、商志馥、商志香覃

商廷焕商家第一个读书人。商廷焕(1840-1887年),字蔚田,号明章。商氏文化世家的开创者,八旗军人出生,师从陈澧,自小就埋头苦读功名,七次应考乡举不中,于是不再参加科考。后迫于生计开辟私塾,其间经营惨淡,未满50岁即驾鹤西去。

商衍鎏——中国最后一个探花。

商衍瀛——著名书法家。商衍瀛(1870-1960)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著名书法家。商衍瀛中年后政治立场趋向保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商衍瀛曾为溥仪复辟在张学良的奉系旧头目中活动过。

商承祖——精通德语的中国人。民国期间,曾任上海中央研究社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编辑,德国汉堡大学汉文研究所讲师,东京前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协。译著有《海涅散文选》等。

商承祚——楚文化考古的鼻祖。商承祚(1902-1991年),字锡永,号契斋。自幼好古成癖,1922年拜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22岁所撰著的《殷虚文字类编》是我国最早、最有建树的甲骨文字典之一,其后撰写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多有创见,均为学界称道。商承祚的《长沙古物闻见记》、《长沙出土楚漆图录》更是开楚文化研究之先河,被称为湖南楚文化考古之传布和研究的开山鼻祖。

家族逸闻

关于是末代科考,民间有种传闻,说朱汝珍才是名至实归的状元郎,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因为她的几个心头大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一见朱汝珍是广东人,就一定要拉他下马。而商衍鎏在报名时填的是“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所以避开了老佛爷的阴谋之手。另外,还有个民间传言却说,本来是商衍鎏卷子做得最好,但老佛爷认为刘春霖这个名字是吉兆,所以将他点为状元,让商衍鎏屈居探花。这些都是传说,没有依据,中探花的过程,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有详细说明。

人物年表

1875年出生,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广州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进士馆。历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

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1912年应聘为德国汉堡海外商务学院汉文教授,远赴德国四年教授汉语。

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归国后历任北京副总统府顾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江西省财政特派员。

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

1927年后,鉴于时政腐败,愤而辞职,从此以卖字为生,治学为本。抗战后辗转江苏、四川等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南京辗转入川,初居成都,后移眉山、乐山、夹江等地,以卖文鬻字为生。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南京。

1949年散居广州、澳门、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6年11月,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为他拍了《探花晚年》的影片,将他的写作和日常生活以及部分字画摄入镜头。

1960年7月被周恩来总理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晚年由儿子商承祚接回广州定居。

1963年8月2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人生经历

商衍鎏清朝同治十三年(1875年)生,公元1963年逝世,享寿89岁,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民国后改称广东番禺人。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即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衍鎏从小即刻苦攻渎,文才出众,颇负盛名。他先后参加各种科举考试15次,终于在光绪三十年30岁时上京参加廷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这次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

商衍鎏中了探花之后,曾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等职。为了改革清廷的—些积弊,曾与翰林院成员一起赴日本留学考察明治维新的状况,回国后向清廷提出改革的建议,惜未被采纳。商衍鎏虽长期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但能跟着时代前进,顺应历史潮流,政治思想比较开明,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灭亡,民主革命不可抗拒的道理。对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体表示赞同,丝毫没有主张复辟封建制度的言行,是难能可贵的。民国初年,商衍鎏及兄长商衍瀛及他们的家眷避居青岛,德国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Kolonialinstitut)教授奥托·福兰阁(OttoFranke,1863—1946)通过当时在青岛德华大学(Deutsch-ChinesischeHochschule,又称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校长格奥尔格·凯贝尔(GeorgKeiper)邀请往汉堡殖民学院东亚系任奥托·福兰阁的研究助理。商衍鎏携长子商承祖同往,给以留学机会。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6年回国。回国后曾任江苏省督军署秘江西省财政特派员。任职期间,曾建议财政部修改其中不恰当的条文。财政部同意并交其执笔修改。此事为商人所知,托人说项,说如能将其条文按他们的利益改动一下,将送酬金5万元。商衍鎏不为重金所动,严词拒绝,当时传为美谈。他还常以此教自儿孙,说不义之财,决不收受,否则影响人品道德,为人所耻、可恶。商衍鎏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世楷模。

商衍鎏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十分痛恨。当日寇侵略中国东三省时,他在《感愤》诗中写道:惊看砧肉供刀俎,忍撤藩篱逼冀燕。莫恃匡时新有策,长蛇封豕欲难填。诗中对“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必然带来的后果,给予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

商衍鎏在新中国生活了14年,1949年中国解放,使灾难深重的祖国走上了光明大道,中国各阶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此时年过七旬的商衍鎏无限快慰,焕发了青春活力,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更使商衍鎏感到温暖,不仅生活上有了根本的改善,党和政府还先后安排他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远离政治的商衍鎏于1912年受聘与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sKolonialinstitut,旧译:汉堡殖民学堂。汉堡殖民学院成立与1908年4月,为今汉堡大学的前身)东亚系(OstasiatischenSeminar)研究助理,远赴德国四年教授汉语。在德国,他还帮助筹建了汉堡殖民学院中国语言和文化系。殖民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拨出二万马克。商衍鎏编制了采购中文的书目,并向国内订购了一批很有价值的中国图书,成为奠定今汉堡大学汉语系基础的里程碑。拥有八万余册的今日的汉堡大学中文系图书馆,已经成为德国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图书馆。“末代探花”商衍鎏为促进中德文化教育的交流立下了“首创”之功。

主要著作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一九五八年出版。是书乃是商衍_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一部概述清代科举制度的书。其中特设一章,详细叙述八股文的源委。在同章中,与八股文相辅而行的试帖诗,作者也撮要纪述。其他如律赋、经义、论、策、疏、经解、殿试策等等,也各附录一篇,并梢加说明,使读者可以考见其体例。书中将清代乡会试科分:殿试首选、考官场官、科举系统之类,均列成表,便于检阅。《太平天国科举考试记略》,1961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澄清了过去比较模糊的几个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商衍鎏诗书画集》,一九六二年香港自费出版。

《商衍鎏诗书画集》(戊子年增补本),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商衍鎏书章草急就篇》,文物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人物评价

商衍鎏为人敦厚坚毅,开朗乐观。仍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把自己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商衍鎏一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从清朝的探花、民国时期的教授、到解放后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特别是晚年热心于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卓著,德高望重,是番禺跨越时代最多的一位俊才。

张振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商承祚教授“四大弟子”之一):旧学和新学在商衍鎏身上完美融合。商家是广东影响力相当大的文化世家之一。商衍鎏老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具有历史意义,难得的是解放后老探花还在世,显得弥足珍贵。另外商衍鎏老先生思想开明,注重与时俱进。记得以前,商承祚教授家客厅里挂的照片,就是商老先生和商承祚教授两父子在书房里交流的场景。旧学与新学在科举出身的商老先生上有着完美的融合。

爱国人士

商衍鎏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学者。日寇侵占东三省时,他在《感愤》一诗中写道:“惊看砧肉供刀俎,忍撤藩篱逼冀燕。”并有“长蛇封豕欲难填”之句,痛斥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及反动派的卖国政策。抗战期间又愤怒声讨日冠滥炸和平城市的暴行;每闻捷报,则咏诗庆贺。他对国民党的苛政无比痛恨,曾以“斗米需钱百万多”成辘轳体长诗加以揭露。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关怀与安排,使他感到温暖,多次赋诗抒怀。他老当益壮,经过三年努力,撰写了一部23万字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于195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随后又著有该书姊妹篇《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196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澄清了过去比较模糊的几个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还从三十馀年的诗作中选出400首,书画26幅,《画竹一得浅说》一篇,并附上徐宗浩所临柯九思《竹谱》,合为《商衍鎏诗书画集》,1962年影印出版,书中文字全部由他亲自缮写。

书法造诣

商衍鎏在书法方面造诣亦深。他的作品流传不少,在书法界有一定影响。楷书初学褚、颜,功力较深。中年以后转而致力草书,从章草下手,经过一个时期的临摹,勤习诸名家范本,使书体变化自如,飞逸多姿,60岁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评者谓其书法兼有颜鲁公的沉着端庄、褚河南的秀劲超逸。行书尤见神韵潇洒,刚柔相济,意趣盎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亦喜画竹,并对其画理细心揣摩、钻研,他的《画竹一得浅说》近两万字,是其研究心得,初学者可以从中掌握途径。他画竹的作品不多,但幅幅风格不凡,挺拔多姿,给人以清新之感;他题画竹的诗篇不少,每以它遇严寒而苍翠不改,经风雨而坚韧不凋的高尚品格以自励。

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简介,与高阳公主谋反被杀

人物生平 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深得帝宠。房玄龄死后,其嫡长子房遗直本当承继为银青光禄大夫,遭高阳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