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章甫公有几个儿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曾氏章甫公有几个儿子,第1张

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体察百姓疾苦,颇有政声,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曾致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曾致尧的裔孙曾巩、曾布都是杰出的人物。曾布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曾巩也为嘉祐进士,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的后裔曾广渊、曾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分居九龙岗、龙归洞。曾致尧的第五子曾易占的后裔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的曾氏后裔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据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1112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江阴曾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海虞曾氏家谱》载:“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曾有昌奉旨出仕琼州统帅,举家迁居于琼。曾有昌(1201-1294年),字仁伯,能文善武,具有儒将风度。他在琼举办学堂,抚庶安邦,政绩卓著。他的5个儿子都入仕为官。其长子曾元谨任督视江淮军马;次子曾元瑜任沿江招讨使;第三子曾元琮任徐闻县尹;第四子曾元琦任安抚使;第五子曾元珍授元帅府经历,元大德三年(1299年)海寇侵境时,仅只19岁的他仍率兵征战,殉职沙场。曾有昌一族在海南繁衍生息,其后裔遍布海南各地。因此,大都海南曾姓尊曾有昌为曾氏入琼始祖。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曾立的第十五世孙曾纡惇由江西南丰迁居宁化石壁。曾纡惇为曾据后裔。(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居将乐县盖阳大坪堡(明成化六年后属归化县,今为明溪县盖阳镇大坪村)的曾传华迁居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为曾氏单姓村。宋时,曾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携子曾五二自江西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今曹坊乡)马龙坪。曾庆禄为曾洪立的第九世孙、南城张家山曾氏始祖曾定的第五世孙。曾五二有9个儿子。元延祐三年(1316年),曾五二的长子曾智先徙居潭飞漈(南城堡)又曾洪立的第十六世孙曾曾孟元,授福建汀州府通判,致仕寄居清流县。(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元末时,曾裕振(宁化中彦的第十六世孙)为奉政大夫,因避元末兵乱,由赣州迁居福建宁化。(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元末明初,曾巩后裔从江西省南丰徙迁至建宁县均口乡、里心下坊湾、曾家。明永乐九年(1411年),曾冕从江西石城徙居石家庄,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徙宁化方园里(方田)。其后裔分衍江西的石城、宁都,福建的延平、松溪、寿宁、浦城、汀州、归化、嘉应州及四川省等地。(宁化方田《曾氏族谱》)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宗仁、曾宗理兄弟随舅舅廖高叔从江西南丰迁徙至明溪盖洋大陂。据明溪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载,曾宗仁、曾宗理系曾珪第五子曾隐的后裔。曾宗仁的儿子曾仁智迁居新桥增坊(三元区岩前增坊)。其第四世孙曾元勤、曾元俭迁居宁化龙王潭;曾元忠迁居清流;曾元恕、曾元懋迁居明溪曾家埠。明溪曾氏后裔播迁至将乐山坊、福州等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曾洪立第六十二世曾肇(讳开,号介)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唐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明代时,江西南丰县的曾姓族人迁居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这支曾氏先祖郡望山东武城,后迁徙湖南宁乡,又从宁乡迁居江西南丰。明末清初,武城曾参的六十三代裔孙曾荣参加抗清斗争,失利后隐居将乐县阳岸都大磜上村(今光明乡台上村大磜上自然村)。他成为这一支派将乐曾姓的开基祖。此后,曾荣的部分后裔相继迁居光明乡渠许村黄岚自然村、界源村沙溪自然村,万安镇万安、良坊、孙坊等村,安仁乡泽坊村五福墩(现该自然村已不存在)、新洋等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曾氏开基祖曾闻光的第三世孙曾兴发迁居将乐县南胜都下坑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成为将乐这支曾姓的开基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兴发的第三世孙曾广光和曾广儒分别从将乐小坑村迁居将乐县的水东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和大布村(今古镛镇山门村辖属自然村)。后来,留居在下坑村的曾氏也陆续移居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自然村。曾广儒的部分后裔相继移居将乐的曾厝、溪口村(古镛镇桃村辖属自然村)和乾滩村(水南镇辖属村)。现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3个自然村曾氏已续17代,有59户,近300人。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南城、南丰和福建长汀县等地曾姓族人陆续迁徙将乐的溪南、三班、水南、新兴等地。民国25年(1936年)在万里长征的湘江战役中,一些长汀籍的红军战士失散,其中曾繁珰、曾祥祯、曾祥棣三人由湘赣入闽,经顺昌县洋口镇流落将乐龙栖山等地谋生,并娶妻生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人的部分子孙已移居将乐县城百花等社区。抗战时期,福建沿海地区部分曾姓居民避难来到将乐县城和高唐等村居住。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部分曾氏留居在此。20世纪50至60年代,福建惠安、莆田、仙游移民到将乐;福州等地知识青年到将乐插队后留居将乐。1958-1959年,闽清、长汀等地曾姓族人到将乐森工企业就业而定居于此。三.迁移南宋时期,由于避战乱,宁化部分曾氏族人迁徙广东长乐县,其后裔播迁至广东的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地。(见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末至元初时,曾纡惇的裔孙曾桢孙迁居广东第乐,曾佑孙迁居广东兴宁。(广东《梅县志》)曾六十四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平和、台湾《曾氏族谱》)明初时,宁化曾裕振有两个儿子。长子曾天秩,号顺辰,元朝进士,官至大理寺。曾天秩去世后,其妻聂氏率丈夫的弟弟曾天祯及自己的4个儿子迁居广东梅州。曾天秩4个儿子的后裔散播广东归善、和平、蕉岭以及江西等地。(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明代始,建宁曾姓部分后裔迁陆续徙至江西省广昌、南丰等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贤善(字宇文)从宁化招贤里迁居石城新田上。(《翠华曾氏重修族谱》)清代时,将乐曾荣的后裔迁居顺昌县大干乡甲地村、邵武市张厝乡。

族谱中有不有“初”字辈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你们的曾姓族谱已经修谱到了你这一辈,很多姓氏的族谱长久失修,所以后辈人很难找到近几辈的的资料;二是一个姓氏有很多分支,你的曾姓必须是从你们那个分支下来的,换句话说,老祖宗有很多兄弟,后来分行了,要看你是哪一行下来的。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曾氏章甫公有几个儿子

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