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姐妹都嫁给谁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张允和姐妹都嫁给谁了,第1张

合肥四姐妹中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大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1、张家作为大户人家,兄弟姐妹从小就酷爱读书,丝毫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这与父亲张武龄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2、张家在苏州的宅子有四个书房,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孩子们共用两个。别人家的书是放在书架上的,而张家的书到处都是,连地上都堆满了书报。

3、而且张武龄完全没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他鼓励儿女们读书,而且对书籍并不限制,他让儿女们读的书不仅有传统的名著,还有鲁迅的作品以及后来众多的新思想书籍。

张允和简介:

1、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 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2、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3、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

4、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5、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周晓平、一女周晓禾(早夭)。

上海滩在民国那段 历史 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在名动中国的外滩上,涌出的不只有各路枭雄,才子;还有女中豪杰, 以及成就它"十里洋场"名号的名媛们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宋氏三姐妹",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光彩。

但实际上,当时赫赫有名的不只是"宋氏三姐妹",还有苏州的"张家四姐妹",与"宋氏三姐妹"最后的分崩离析不同。她们四人这一生远离政治,不为名利,哪怕长大后都各奔东西,嫁给了才子名流,但她们四人的感情依旧如初, 一起走过了90余载,可谓是姐妹情深。

张家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曾祖父张树声曾经担任过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因此底蕴深厚,家中有万亩良田,光是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都可以每年收10万担租, 是真正的家缠万贯 。而像张家这样的大家族,难免会出现一些沾染了不良嗜好的子弟。

但是张武龄却洁身自好,不与之同流,他这一生不抽烟,不沾酒,不赌博。如果硬要说他一个怪癖,那就是他嗜书如命,他曾经为了钻研一本书, 废寝忘食地在书房里待了3,4天 ,但也因此他成为了张家为数不多的才子,且思想开放。

张武龄认为一直居住在思想比较封闭的合肥,可能会让自己的子女的思想被禁锢住,便举家搬到了上海,但是"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依旧不适合还比较年幼的孩子们成长。于是,他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苏州, 成为了苏州的"名门"

因为张家曾深陷到朝堂斗争的漩涡中,那段煎熬的日子给张武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发誓永不为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因钱,因势去欺压他人。而得益于他思想开放 ,他的子女们都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但同时家教又十分严谨。

比如家里来客人时,孩子们一定要衣冠整齐地站在客厅的一侧,向客人行礼,然后再安静有序地依次退出客厅,绝不会出现在客人面前吵闹的景象。而著名作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张家有四个才女, 谁娶了她们,那都是莫大的幸事 。"

可见"张家四姐妹"的名声极佳。四姐妹的名字皆是由张武龄所起,不似其他女子般有些娇弱的名字,而是有一种洒脱之意, 她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可能张武龄是希望她们四姐妹可以洒脱、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才取了这些名字。

四姐妹也没有让张武龄失望,长姐元和是众多子女中最娴静稳重的,但是却最有勇气的;二姐允和虽然身材瘦弱,但却正义感爆棚,行事最为干脆;三妹兆和温婉,偶尔调皮,对待感情却非常理智; 小妹充和知书达理,是姐妹中最有主见的

"张家四姐妹"的出生可谓是给张家带来了许多热闹与欢乐,姐妹四人的年龄差都不大,因此不会有"代沟"、"隔阂"的出现。四人中尤其二姐允和最为吵闹,因为三妹兆和比较容易害羞, 所以允和总是喜欢用一些小事情,打趣兆和。

张兆和一开始只是腼腆地笑笑,直到被逼急了,才会气急败坏地追着允和满院子跑,每当这时候大姐元和都会出言提醒,让她们注意完全,小妹充和就只是站在不远处看着,绝不"参战"。在她们的印象里,这位小时候被过继到叔祖母,并不与她们一起长大的小妹, 一直都是乖巧的 ,从来不主动惹是生非。

不过在张允和"满院子都是她的地盘";张兆和在装扮上不拘一格,喜爱男装;大姐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得这位"乖妹妹",也被张家女儿们"不安分因子"传染, 经常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比如游泳馆办手续需要交照片,张充和却拍了一张"鬼脸"过去。

虽然"张家四姐妹"在家里吵吵闹闹的,让父母颇为头疼,但是在外面姐妹四人无疑是张家的骄傲。四位姑娘都出落的亭亭玉立,风华绝代,虽然兆和、充和两人比姐姐们黑一点, 但是两人却是姐妹当中最受男生欢迎的 ,尤其是三妹兆和,这也是二姐允和经常打趣她的一点。

大姐元和娴静淑雅,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但是她身为长女,颇有气场,令一些男子望而却步,只能站在远处仰慕。而追求她的大多都是条件优越,和她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她瞅了一圈, 愣是没有自己中意的, 还不如专心打理张家的事务,直到30岁的时候,遇见了当时的名角顾传玠。

事实上,"张家四姐妹"对昆曲都情有独钟,特别喜爱,经常在家中闲来没事的时候,就扮上一场。顾传玠则是昆曲小生中的全才, 年少时初登台,便轰动一时, 哪怕是在上海的剧场演出,也都是"座无虚席"。彼时的四姐妹,一如既往的来到苏州的大剧场,听她们最爱的一出昆曲。

张元和和顾传玠"门不当户不对",遭受不少非议。但是向来稳重的张元和,却比其他女子更有勇气,不顾他人的看法,毅然嫁给了顾传玠。而结婚后,生活也有过波澜起伏,但是张元和都挺了过去,始 终保持着豁达的态度。

二姐张允和却和张元和的性格不同,她一向大大咧咧,虽然身子瘦弱,但却极具正义感。倘若自己的身边发生不公之事, 她就会挺着自己的小身板,站出来伸张正义 ——曾经张允和的同学未婚先孕,和家里人闹翻被赶了出来,她知道这件事后,便为同学寻好了住处。

有人说张允和这是"吃力不讨好",但是她也丝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但或许正是这样鲜活的性格,才打动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心。张允和一向看不惯那些徒有其表的富家子弟, 反而对16岁时就认识的周有光一见倾心。

只不过当时的周有光并不出众,且家境贫寒,他认为自己,不能给张允和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对二人的感情犹豫不决。张允和明白他的顾虑后,曾写下十几页的书信去鼓励他,告诉他, 幸福不是谁给的,而是要自己去创造。

张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周有光,两人终成眷侣。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不能安稳度日,张允和曾经遭受过批判,两人过得十分艰难。女儿不幸因病去世,儿子也曾深受重伤,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向命运低头,93 岁才寿终正寝。

三妹兆和的感情,是最为出名的,她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段情,成为了众多文人笔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得最为猛烈,最为执着的始终是沈从文一人, 而张兆和的态度冷淡,显得无比绝情 。但事实上,并非张兆和不爱沈从文,而是她生性谨慎,过于理智。

张兆和与感情热烈的张允和不同,她很少情绪外露,尤其在其他姐妹的衬托下,她显得更加"腼腆且沉默"。但是沈从文却偏偏对她情深义重, 曾经写过数十封信,想换来张兆和的回答 。张允和为了这件事,曾和张兆和彻夜长聊,最终沈从文的三年长跑,修成了正果。

但是两人的婚后生活却十分平淡,平淡到不如沈从文的"意",他曾多次怀疑过,张兆和其实爱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写给她的书信。 最终他的移情别恋,似乎有点在"情理之中"了 ,而面对着这一事实,张兆和一如既往的理智,选择潇洒的放手。

或许是因为叔祖母对她采取的是,"放养"的教育模式,小妹张充和是姐妹几人中,最独立最有主见的人。她对自己的理想型,在年少时期就有了大概的模样,因此哪怕著名诗人卞之琳追求她多年, 她最终还是选择和德国人傅汉思 ,远走高飞,美满的度过了余后的几十载。

最为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与"宋氏三姐妹"不同。"张家三姐妹"这一生都远离政治,也没有因为分隔各地而日渐走远,反而一直保持着联络,感情始终如初。哪怕是十几年后,再次遇见, 四位已经90多岁的老太太们,还在互相拌嘴,羡煞了旁人

合肥四姐妹中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大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1、张家作为大户人家,兄弟姐妹从小就酷爱读书,丝毫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这与父亲张武龄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2、张家在苏州的宅子有四个书房,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孩子们共用两个。别人家的书是放在书架上的,而张家的书到处都是,连地上都堆满了书报。

3、而且张武龄完全没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他鼓励儿女们读书,而且对书籍并不限制,他让儿女们读的书不仅有传统的名著,还有鲁迅的作品以及后来众多的新思想书籍。

张允和简介:

1、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 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2、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3、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

4、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5、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周晓平、一女周晓禾(早夭)。

上海滩在民国那段历史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在名动中国的外滩上,涌出的不只有各路枭雄,才子;还有女中豪杰,以及成就它"十里洋场"名号的名媛们。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宋氏三姐妹",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光彩。

但实际上,当时赫赫有名的不只是"宋氏三姐妹",还有苏州的"张家四姐妹",与"宋氏三姐妹"最后的分崩离析不同。她们四人这一生远离政治,不为名利,哪怕长大后都各奔东西,嫁给了才子名流,但她们四人的感情依旧如初,一起走过了90余载,可谓是姐妹情深。

张家有四女,风华绝代令人羡

张家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曾祖父张树声曾经担任过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因此底蕴深厚,家中有万亩良田,光是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都可以每年收10万担租,是真正的家缠万贯。而像张家这样的大家族,难免会出现一些沾染了不良嗜好的子弟。

张家大合照

但是张武龄却洁身自好,不与之同流,他这一生不抽烟,不沾酒,不赌博。如果硬要说他一个怪癖,那就是他嗜书如命,他曾经为了钻研一本书,废寝忘食地在书房里待了3,4天,但也因此他成为了张家为数不多的才子,且思想开放。

张武龄认为一直居住在思想比较封闭的合肥,可能会让自己的子女的思想被禁锢住,便举家搬到了上海,但是"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依旧不适合还比较年幼的孩子们成长。于是,他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苏州,成为了苏州的"名门"

因为张家曾深陷到朝堂斗争的漩涡中,那段煎熬的日子给张武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发誓永不为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因钱,因势去欺压他人。而得益于他思想开放,他的子女们都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但同时家教又十分严谨。

张元和

比如家里来客人时,孩子们一定要衣冠整齐地站在客厅的一侧,向客人行礼,然后再安静有序地依次退出客厅,绝不会出现在客人面前吵闹的景象。而著名作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张家有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那都是莫大的幸事。"

可见"张家四姐妹"的名声极佳。四姐妹的名字皆是由张武龄所起,不似其他女子般有些娇弱的名字,而是有一种洒脱之意,她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可能张武龄是希望她们四姐妹可以洒脱、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才取了这些名字。

四姐妹也没有让张武龄失望,长姐元和是众多子女中最娴静稳重的,但是却最有勇气的;二姐允和虽然身材瘦弱,但却正义感爆棚,行事最为干脆;三妹兆和温婉,偶尔调皮,对待感情却非常理智;小妹充和知书达理,是姐妹中最有主见的

张充和

"张家四姐妹"美丽动人,却又十分调皮

"张家四姐妹"的出生可谓是给张家带来了许多热闹与欢乐,姐妹四人的年龄差都不大,因此不会有"代沟"、"隔阂"的出现。四人中尤其二姐允和最为吵闹,因为三妹兆和比较容易害羞,所以允和总是喜欢用一些小事情,打趣兆和。

张兆和一开始只是腼腆地笑笑,直到被逼急了,才会气急败坏地追着允和满院子跑,每当这时候大姐元和都会出言提醒,让她们注意完全,小妹充和就只是站在不远处看着,绝不"参战"。在她们的印象里,这位小时候被过继到叔祖母,并不与她们一起长大的小妹,一直都是乖巧的,从来不主动惹是生非。

不过在张允和"满院子都是她的地盘";张兆和在装扮上不拘一格,喜爱男装;大姐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得这位"乖妹妹",也被张家女儿们"不安分因子"传染,经常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游泳馆办手续需要交照片,张充和却拍了一张"鬼脸"过去。

张允和

虽然"张家四姐妹"在家里吵吵闹闹的,让父母颇为头疼,但是在外面姐妹四人无疑是张家的骄傲。四位姑娘都出落的亭亭玉立,风华绝代,虽然兆和、充和两人比姐姐们黑一点,但是两人却是姐妹当中最受男生欢迎的,尤其是三妹兆和,这也是二姐允和经常打趣她的一点。

大姐元和娴静淑雅,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但是她身为长女,颇有气场,令一些男子望而却步,只能站在远处仰慕。而追求她的大多都是条件优越,和她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她瞅了一圈,愣是没有自己中意的,还不如专心打理张家的事务,直到30岁的时候,遇见了当时的名角顾传玠。

"张家四姐妹",皆嫁给了名流才子

事实上,"张家四姐妹"对昆曲都情有独钟,特别喜爱,经常在家中闲来没事的时候,就扮上一场。顾传玠则是昆曲小生中的全才,年少时初登台,便轰动一时,哪怕是在上海的剧场演出,也都是"座无虚席"。彼时的四姐妹,一如既往的来到苏州的大剧场,听她们最爱的一出昆曲。

张元和、顾传玠

恰逢此时,来到苏州演出的顾传玠正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那惆怅而缠绵的唱腔,一下就戳中了张元和柔软的内心,她对顾传玠颇为欣赏。因此对他的关注就多了起来,而当两人结婚的喜讯爆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张元和和顾传玠"门不当户不对",遭受不少非议。但是向来稳重的张元和,却比其他女子更有勇气,不顾他人的看法,毅然嫁给了顾传玠。而结婚后,生活也有过波澜起伏,但是张元和都挺了过去,始终保持着豁达的态度。

二姐张允和却和张元和的性格不同,她一向大大咧咧,虽然身子瘦弱,但却极具正义感。倘若自己的身边发生不公之事,她就会挺着自己的小身板,站出来伸张正义——曾经张允和的同学未婚先孕,和家里人闹翻被赶了出来,她知道这件事后,便为同学寻好了住处。

周有光、张允和

有人说张允和这是"吃力不讨好",但是她也丝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但或许正是这样鲜活的性格,才打动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心。张允和一向看不惯那些徒有其表的富家子弟,反而对16岁时就认识的周有光一见倾心。

只不过当时的周有光并不出众,且家境贫寒,他认为自己,不能给张允和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对二人的感情犹豫不决。张允和明白他的顾虑后,曾写下十几页的书信去鼓励他,告诉他,幸福不是谁给的,而是要自己去创造。

张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周有光,两人终成眷侣。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不能安稳度日,张允和曾经遭受过批判,两人过得十分艰难。女儿不幸因病去世,儿子也曾深受重伤,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向命运低头,93岁才寿终正寝。

沈从文、张兆和

姐妹情深的四人,羡煞了旁人

三妹兆和的感情,是最为出名的,她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段情,成为了众多文人笔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得最为猛烈,最为执着的始终是沈从文一人,而张兆和的态度冷淡,显得无比绝情。但事实上,并非张兆和不爱沈从文,而是她生性谨慎,过于理智。

张兆和与感情热烈的张允和不同,她很少情绪外露,尤其在其他姐妹的衬托下,她显得更加"腼腆且沉默"。但是沈从文却偏偏对她情深义重,曾经写过数十封信,想换来张兆和的回答。张允和为了这件事,曾和张兆和彻夜长聊,最终沈从文的三年长跑,修成了正果。

但是两人的婚后生活却十分平淡,平淡到不如沈从文的"意",他曾多次怀疑过,张兆和其实爱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写给她的书信。最终他的移情别恋,似乎有点在"情理之中"了,而面对着这一事实,张兆和一如既往的理智,选择潇洒的放手。

张充和、傅汉思

或许是因为叔祖母对她采取的是,"放养"的教育模式,小妹张充和是姐妹几人中,最独立最有主见的人。她对自己的理想型,在年少时期就有了大概的模样,因此哪怕著名诗人卞之琳追求她多年,她最终还是选择和德国人傅汉思,远走高飞,美满的度过了余后的几十载。

最为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与"宋氏三姐妹"不同。"张家三姐妹"这一生都远离政治,也没有因为分隔各地而日渐走远,反而一直保持着联络,感情始终如初。哪怕是十几年后,再次遇见,四位已经90多岁的老太太们,还在互相拌嘴,羡煞了旁人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欲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参考资料:

——拼音

张允和姐妹都嫁给谁了

合肥四姐妹中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大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