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有多少人
2015年中国冯氏有多少人口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冯姓的人口数量 5分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
姓冯的有多少人 冯姓 1、冯姓来源: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2、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3、 冯氏英才: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世界上姓冯的人有多少?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冯姓在中国哪个省份人口最多 百家姓里有
冯姓人口数量,在哪个省分布最多呢 大概有832万,我也是其中一人哦,呵呵,至于那个省最多呢,我也不知道,我广东这边挺多人姓冯的
冯姓的名人 历史名人
冯梦龙 冯梦龙:〖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说家。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为崇祯间贡生,官寿宁(今福建省寿宁县)知县。他通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桂枝儿》、《山歌》、《平妖传》、《新列国志》等;还有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传奇剧本多种,汇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本人创作有《双雄记》传奇小说;著论有《智囊》、《古今谭概》等多种。 冯道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异 冯 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S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找兀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找兀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 冯 唬褐泄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 如 冯 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子材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云山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公、候、卿、上、士。冯氏族谱辈分排列是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涨,新,鲜,迪。聊城市,山东省下辖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
冯(Féng 冯)姓源出有三:
姬姓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其他说法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冯文孙。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冯文孙纪念馆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美德村的冯氏祖祠。每年都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冯氏宗亲到此祭祖。
据专家考证,海南岛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实际成为“域外之地”。三国时,孙权曾派兵三万,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梁朝大同时期,冯宝及其夫人(冼夫人)请命于朝廷,在海南设立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约200年,冯冼家族及其子孙为海南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冼夫人因为帮助隋朝统一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皇帝对冯冼家族大加封赐。因其孙冯魂帅众迎隋使入广州,故封为仪同三司。不久,隋文帝又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剌史,孙冯暄为罗州剌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隋文帝又赠其子冯仆(已逝)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从隋帝对冯冼家族的赐封来看,说明隋朝时,海南岛是冯冼家族的封地,冯冼家族是海南的直接管理者和统治者。特别是要派出自己族人和士兵、奴婢常驻临振县(今三亚市),经营并收取封地租税。这些迁驻海南的冯冼族人和和士兵、奴婢后来定居海南便成为海南人。据古人世代相传,冯宝、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并曾在琼山的梁沙坡、高坡(今海口城西)和石(石矍)港带安营扎寨,维护海南社会安定,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海南各支系《冯氏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是海南冯氏开基肇始之祖,冯盎系渡琼始祖,冯智戴为迁琼先祖。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等,都曾到过海南,为开发海南作过贡献。
据冯氏谱牒载,冯盎共生男30人,女6人。他把儿女分散到广东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成为当时一个庞大的冯氏家族。海南自南朝梁以来,都由冯冼家族治理,唐初实际由冯盎管治,终唐一代,海南不少州县地方官都是冯盎的后裔担任,整个海南都属其管辖的地盘。据海南《冯氏家谱·世纪系》载,“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为总管,以故子孙世为南越君长,家于琼崖。琼崖之有冯氏,盖自此始云。盎公为冯氏入琼之祖也。”
冯智戴初为春州(治在今广东阳春)剌史,勇而有谋,得众士心,峒帅乐附。唐贞观二十年,侍奉太宗,父盎卒,被封为卫尉少卿,能善其职。后迁左武卫大将军,任岭南八州总管。卒赠洪州都督。据海南部分冯氏家谱记载,冯智戴于唐太宗时,被任命到到海南当官,随后立籍海南,聚族于海南,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石(石矍)村,为海南冯氏之祖。
据清光绪《冯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之孙,冯盎之弟冯背。曾任广东连州通判,后入琼任琼州通判,是冯氏入琼“鼻祖”。其子冯世禧唐代授任总兵,镇抚万、陵、崖,定居会邑(原乐会县,今属琼海市)肇泉仙塘村。元朝至顺四年,原籍福建莆田的冯永辉入琼,任琼山知县,择籍乐会,同族叔祖冯背同村而居。冯背后裔与冯永辉支系后裔,早已融为一体。
此外,宋代迁琼的冯元、冯文(亻甫)、冯细歌等人被部分冯氏人认为先祖。冯元系福建莆田人,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卒赠户部尚书。其子冯佳任琼州通判、冯雀任澄迈知县;冯文(亻甫),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4年),原籍福建,任海南卫副将,率军来琼平乱,落籍琼山桥头村。
据介绍,目前海南冯姓,同祖同宗,同根同藤,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散居于全省各地,主要居住在海口(含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万宁、琼中、屯昌、儋州、临高等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四、五百个村庄。
冼夫人:冯门巾帼名传天下
研究海南冯氏家族和研究冼夫人是分不开的。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族首领,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今广东电白,一说阳江)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后按家乡风俗(俚族风俗)归葬于故里娘家的广东电白山兜丁村。
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于梁朝梁武帝时期“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海南与中央政权直接联系,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
梁大同(535-546)初年,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辅佐冯处理政务,诫约俚人守法遵礼,改造旧俗。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亲自领兵平乱,安抚百姓。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夫人为主,尊奉为“圣母”,由其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使安抚岭南,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派其孙冯魂迎使入广州,岭南归附隋朝。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冼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在冼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安抚慰俚、僚各族人,使之归附。隋文帝因此赐予临振县(今三亚)1500户作为“汤沐邑”(意即将全县1500户的赋税收入作为她梳洗化妆的费用),并追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动乱之险,但忠心报国之心不变,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被岭南人民奉为“圣母”。民间对冼夫人的怀念和崇拜逐渐变成了一种信仰,冼夫人也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无论政府或者民间每年都举行几次盛大的纪念活动。军坡节是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也是海南最独特最典型的民间节日,而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在海南影响最大。
海南冯姓第一村——石(石矍)村
据古人世代相传,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冯宝、冼夫人曾孙冯智戴迁琼,唐初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县石(石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今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全部姓冯,其家谱称是冯宝、冼夫人的后裔,有“海南冯姓第一村”之称。
该村现存有冯氏进勇公等祖坟数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一座。村中现存古庙五座,其中阳夏侯庙、冯氏大宗祠已列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据当地冯氏族谱记载,隋仁寿初年,80多岁高龄的冼夫人巡视海南,不幸患重病,于农历一月十八日在当地病逝。由于当时海上风大浪高,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时无法将遗体运回故里,只能就地安葬。数年后,冯家后裔派人来琼清理,按俚人习俗将遗骸运回广东电白山兜归葬娘家。迁出时,将其衣冠埋入原墓,立为衣冠冢。元代,其后裔将衣冠冢整修成石墓,底八角形顶部圆形,用石块雕刻迭垒而成,规模较大。墓碑、望柱、动物石雕群和围墙在“文革”时期被毁,今仅存石墓。
在该村文林冯公祠内,有块“流芳万世”碑,上书:我渡琼始祖定南知寨进勇公,宋末元初,由闽入琼,始家澄之石(石矍)里,继迁于琼,迁于临,亦同邑而异都,不及悉载。这里的冯进勇,系冯宝、冼夫人之第35世孙。
冯姓源流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得姓始祖为冯文孙。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后汉书》、《元和姓纂》和《广韵》等记载:“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冯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他因随其兄周武王克商立下功劳,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任魏大夫。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了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毕万后裔魏文侯与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一支孙长卿(即冯文孙),周安王时受封于冯城(一说是今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是今河南省荥阳县西)。于是长卿及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之始平,故冯氏祖居之神龛多以“始平堂”名之。
二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简子之后”。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如今,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姓人口众多,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黄帝24子,有12人以封地为姓。其中任姓又分出十姓。夏邳国国君奚仲即任姓后代。奚仲迁邳之后,他的子孙有孽氏、薛氏、且氏、祖氏、奚氏、仲氏、挚氏、畴氏、亻丕氏、女丕氏、李氏。这是奚仲之后,邳地滋生出的最早姓氏。 周穆王六年赐徐子诞姬姓,于邳建立徐国。徐子诞本皋陶后,皋陶封于偃。舜又封其子若木为嬴姓,夏启又封若木为徐伯。因此徐子诞之后,又有偃氏、赢氏、徐氏。 古代取姓设氏,多以封地、祖父之名和官爵为氏。自奚仲以后子孙分封,邳地姓氏繁多起来。在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的封建时代,史籍所载的尽是贵族著姓。邳地在汉代著姓有翼氏、严氏、周氏、龚氏、李氏、徐氏、皮氏、陈氏、到氏等。据《百家姓》记载,唐宋以来,邳地著姓有余氏、皮氏、叶氏、国氏、阙氏;据《太平寰宇记》载宋时尚有著姓陈氏、祁氏、谷氏。明嘉靖《邳州志》载,邳地著姓有:严氏、于氏、翼氏、赵氏、周氏、徐氏、吴氏、陈氏、刘氏、王氏、袁氏、索氏、杨氏、沈氏、闫氏、岑氏、朱氏、唐氏、魏氏、盛氏、何氏、鹿氏、胡氏、李氏、老氏、潘氏、马氏、宋氏、史氏、尹氏、车氏、户氏、荀氏、汪氏、许氏、高氏、孙氏等。 明洪武二年(1369),大移民,邳地基本很少入迁者,因此邳地古姓居多,明以后的土著姓氏基本奠定了大姓基础。今邳地人口百数十万,究竟有多少姓氏初步调查,当前邳地土著姓约288个,除了艾、神、者、郎、贤、法、飞、乐、訾、强、经、羿、泽、盖、闻、荣、靖、籍、俞、宫等稀姓外,其余260多个为常用姓,约占全国常用姓的 88%。1987年5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有李、王、张三姓,分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74%、71%。邳 州人口最多的大姓是:张、王、刘、李、陈五姓。他们与邳州稀姓相比,若以27个稀姓为1,则张姓为1:838,王姓为l:764,刘姓为 1:725,李姓为1:696,陈姓为1:359。 邳州姓氏特点 古姓居多。不像苏南、安徽、河南各县,多是洪武二年从山西迁入,邳地这次迁入的很少。初步查邳州姓氏家谱,只发现港上乡冯姓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奉命东迁来邳。”当时官府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将西方人口大批迁往苏、鲁、豫、皖一带,时值深秋,广济寺内有一株大槐树,树上宿着许多喜鹊,百姓在这里集结起程,只听喜鹊呜叫,故迁徒之民,都说自喜鹊窝迁来。 邳地这次没有入迁多少居民,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首先于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命徐达率兵略邳州,然后发兵北取山东,与元兵大战,灭了元朝。邳地成为明朝奠基之地,最早在此建立军事政权,邳地未发生强烈大战,居民没有大批死亡、流徒现象,所以入迁不多。 邳州土著姓氏从时间上看,最早的有奚仲的任姓族,最晚的是元代迁来的刘墉的刘姓族。刘姓迁来虽晚,但发展很快,成为今天邳地五大姓之一。清末民初一度成为邳地望族。刘姓在邳地有两个体系:一是以邳北邹庄乡刘沟刘姓为主体的刘邦直系,奉守“建国堂”,多分布于刘沟、邹庄、铁富一带,二是以官湖镇东西场上刘姓为主体的刘墉直系,多分布于官湖、邳城、红旗和邳南一带。 陈姓在邳有四个支系,一是陈楼地区的李陈,二是泇口地区的邱陈,三是白埠一带的王陈,四是岠山陈。陈楼、白埠、泇口之陈,皆康熙七年水沉旧州时北迁,其陈姓男方分别赘入李、王、邱三姓女方而繁衍的支系。 王姓源有四出,而迁来邳地的王姓,分别奉守晋代王羲之的“三槐堂”和唐代王维的“辋川堂”,实际都是太原王的分支。王维是王羲之的二十四世孙,邳地王姓大抵同出一源。 张姓,虽都奉守“百忍堂”,但支系来源复杂,仅邹庄乡盂庄张姓,就有老沟张、重妨张,邳城有山西洪洞张,滩上有亻儿王宗亲合姓张等。 李姓,也很复杂,大都奉守“陇西堂”,但来源不一。这是因为唐代皇帝特别赐姓;受赐人的后代不愿卖祖,虽姓了李仍按原宗亲入谱,这就使李姓复杂起来。 姓氏的形成,是中国风俗不可否认的史实。研究姓氏这个人伦符号,关系着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众多学科。姓氏本身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姓氏史是我国政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的姓氏源流,就是为了了解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历史面貌,对认识社会发展史或地区发展史有一定帮助。读者且莫单纯用宗族观念看待姓氏史,否则就失去了研究姓氏史的意义。
冯长卿。
多家史料、家谱、书籍认为,冯长卿是冯姓开族之祖。公元前1075年-前1068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随周武王姬发讨伐纣王。纣王众叛亲离,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凯旋的情形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3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的毕公,就是姬高。由此可见,姬高的功劳和地位,都是很显赫的。
周王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姬高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他也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此后就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与周宗室慢慢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个地方叫冯邑,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以邑为姓”而改姓冯。但在那个时候,冯姓并不明确,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毕氏以魏地为氏。
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661年,毕公高的第十五世孙毕万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当时晋国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晋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晋献公将全国军队分为两部分,他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被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魏、狄国。后来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4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导致国力损耗,元气大伤。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人称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是重耳身边5位贤士之一。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身边。后来重耳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史称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因城为氏称冯氏
到魏武子玄孙魏献子时,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的大权。公元前452年,魏献子后裔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等共杀帮助晋悼公复兴霸业的大功臣知伯。公元前 401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3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晋侯联合灭掉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晋”。此时已进入战国中期,这就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即位,就是孟子所见的梁惠王。
毕万的第十一世孙、魏桓子之孙魏斯,于公元前446年继位,是为魏文侯,其子长卿受封于冯城(居地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县东部)。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渐放弃了毕、魏之姓而姓冯,尊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
扩展资料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冯”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冫”。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
-冯姓
人民网-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冯姓有多少人
本文2023-10-09 21:2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