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秦腔与西路秦腔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6收藏

东路秦腔与西路秦腔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第1张

东路秦腔指的是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即西府秦腔,多指甘肃一带的秦腔。东路秦腔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则成为了梆子。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山陕梆子,在民间是很出名的。东路秦腔比较的豪迈,而西路秦腔就比较委婉了,唱腔更加的柔和。两者时已流传的区域不同而进行分类的,所以两种秦腔使用的方言以及语音是不同的。

关于东路秦腔的介绍。

东路秦腔也被称作同州梆子,听起来是非常有气势的,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表演的时候有着伴奏乐器,所以就有这种名字。东路秦腔与西路秦腔有着明显的区别,唱腔更加的满调满宫,有这慷慨激昂的音乐以及粗犷豪迈的表演。所以很多陕西人是非常喜欢看这个表演的,在看的时候就特别有激情。这个戏曲的发展时间是非常久的,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如果你对于东路秦腔很感兴趣,就可以去看一看他们的表演。

关于西路秦腔的介绍。

这个表演也被称作西府乱弹,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个戏曲主要在凤翔、宝鸡、眉县、武功、汉中、安康、富平等地流传,最后又在河南、河北、青海、新疆等地有了继承人。在表演这方面是很细腻清朗的,更加的委婉动听。一般来说有些中年妇女是很喜欢看西路秦腔的,毕竟更加的有感情。不过有些西路秦腔也是粗犷豪壮的,唱腔非常有特色。

总结

不管是怎么样,其实这两个秦腔都是来源于同一个祖先。不过是由于在流传的时候出现了地域以及语言上的区别,再加上演唱的方式有一点变化,所以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秦腔类型。

说起陕西,就不得不说一说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或可叫“桄桄戏”。

秦腔主要是吼起来的,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撕扯嗓子吼唱,很有地域特点,秦腔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 秦腔 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

陕西秦腔代表陕西民俗文化,其要求演员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老生、小生、黑头、花脸等,是陕西这块文明沃土蕴藏的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瑰宝,一直是陕西人的文化遗产里值得骄傲的财富。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有些厌烦的,因为秦腔唱起来咿咿呀呀的。可是对于7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却甚是喜欢,尤其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

我爷爷可喜欢秦腔了。记得小时候每每看到爷爷在看电视的话,那不用怀疑,老头子一定是在看秦腔了。

说实话,我小的时候不喜欢秦腔,可以说是有点讨厌的。每次爷爷看的时候都会说:“怎么又看这个。”语气极其不耐烦。后来有一次爷爷放了一折名叫《四贤册》的戏曲,具体的内容不记得了,只依稀记得是关于吃不饱而卖孩子的故事。而我对它没有讨厌。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但远远达不到喜欢的程度。

但我会陪着我家的老头子看。

陕西人很喜欢秦腔,尤其关中的人们。田间地头总会听到他们的哼唱,或者拿着收音机调到有秦腔的频道,边干活边听秦腔。

他们也有自乐班,一群爱好秦腔的人聚在一起拉一拉二胡,吼一吼秦腔,最自在不过。

他们也会出现在村里的白事上,以前真的是挺多的,现在都慢慢的被歌舞取代了。

中秋回家的时候看到央视的节目《叮咯咙咚呛》,不知道是不是重播(我觉得是……),正好是陕西篇,我看到的正好是宁静跟着秦腔演员在学习并准备演出。

个人觉得这节目挺好的,虽然大多数人不喜欢,但还是有喜欢的。所以它应该被知道,被传承。

有次听人说,有个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跟朋友去KTV,他没有唱歌,而是在吼秦腔,他的朋友都不理解他。而我告诉我朋友时他们也觉得好笑,可我并不觉得,我反倒认为这是另一种传承。

毕竟年轻人喜欢秦腔的并不多。

三秦大地的兄弟姐妹们,

生在三秦大地,没听过秦腔怎么行。

有事没事吼一嗓子秦腔,让人畅快。

没事的时候陪老人家听一听秦腔,其实也没那么无聊。

1、《八义图》《八义图》是秦腔经典剧目之一。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悲剧之一,影响极为深远,《八义图》戏剧的大致内容是:晋灵公宠任善于阿庾逢迎的大夫屠岸贾。《荆轲刺秦》《苏武牧羊》《火烧赤壁》也是经典秦腔的折子戏。

2、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4、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祭灵》的台词:

刘备(唱哭音慢板):

满营中三军齐挂孝,

旌旗招展雪花飘。

白人白马白旗号,

银弓玉箭白翎毛。

文官臣头带三尺孝,

武将官身穿白战袍。

因甚事王把服袍套,

为之为桃园恩难抛。

入灵位王把纸钱吊,

荆州王亡魂听根苗,

一世间你的情性傲,

素不与人展眉稍,

东吴下来小书到。

要和郡主配鸾交,

不允亲就该兄知晓,

不该叫骂小儿曹。

打来人头当活宝,

接来热血当酒霄。

闪的兄抽刀难归鞘,

马到校场闪坏腰。

(喝场子)三弟翼德张!阆中王,

(双锤代板)三弟亡魂听根苗,

虎牢关鞭坠紫金掉。

也曾赤身战马超,

夜过巴州生计巧。

义释严颜前开道,

十八大将马后捎。

把曹操被你吓坏了

三声喝断当阳桥。

一世威名今丧了,

闪坏兄通天柱两条。

刘玄德直哭的如酒醉

是何人解去王心上的愁焦。

黄忠(唱代板):

甲子年间把兵起,

保王大将莫远离。

黄龙宝帐身施礼,

打坐在一旁听消息。

张苞,关兴同上场

张苞:(唱)二十年间征华夷。

关兴:(接唱)刀劈谭雄不为奇。

张苞:(接唱)黄罗宝帐身施礼。

关兴:(接唱)儿的功劳属第一。

张苞:哎呀,皇伯!孩儿心想暗暗

出得营去,找来东吴上八员大将首级。

不料遇见谭雄薛丁,

将儿战马射死,不是安国早

到,孩儿性命有失。(刘备听后不悦介)

关兴:哎呀,皇伯!孩儿暗暗出得营去,刀劈谭雄擒来薛丁,皇伯面前献功。

刘备:(惊奇介,白)拿……拿住了?

[二卒押薛丁上。刘备出外场,打薛丁介。

阵阵恶火往上潮。

孤穹领兵把仇报,

胆大的吴狗你敢相交。

箭射马蹄算儿妙,

今犯王手岂肯饶。

喝令一声把头找,

抽儿的肌筋缠鞭梢!

(白)来呀!你将这吴狗的首级找

下,祭奠你二位千岁的亡魂;解了这贼的热血,饮你少千岁的战马。说是你将这吴狗杀!

张苞:验头

关兴:验血

刘备:打、打、打下去

(左右看介)嘿呔,哎,哈哈……可喜呀可喜!可喜我二位虎侄暗暗出得营去,刀劈了谭雄擒来了薛丁,这就是莫大之功劳。黄罗宝帐有酒,与二位虎侄贺功。军人们,酒来酒来酒来,呦,哈哈……!

黄忠:哎嘿!(不悦介)

刘备:老将军请来奉陪,奉陪……

黄忠:老臣遵命。

刘备:(傲义的左顾右盼)哈哈,嘿嘿,啊,哈哈……

(哭介)二弟三弟呀!

忠,苞,兴施礼后分坐两旁,小卒摆宴介。)二位虎侄黄老将军请!

张苞、关兴:皇伯,黄老将军请!

黄忠:主公,二位少千岁请。

刘备:哎!(顾左右想起前情,痛哭)

在黄龙宝帐摆宴场,

王猛然想起了二弟关张。

(关兴哭父王呀!)

关兴儿不必泪两行,

(二六)听皇伯把话说心上

儿的父当年在世上,

那一个不称关二王。

怒锁双眉惊曹相,

举宝刀吓坏徐仲康。

泗水关斩了华雄将,

刀劈文丑和颜良。

出五关连斩六员将,

古城壕边蔡阳亡。

保皇伯西川把业创,

才封他一字荆州王。

(张包哭父王呀!)

正和关兴把话讲,

张包儿一旁痛悲伤。

张包儿不必泪两行,

听皇伯把话说心上。

儿的父当年在世上,

豹头环眼气昂昂。

他也曾三声喝当阳。

保皇伯西川把业创,

才封他一字阆中王。

我弟兄并马把业创,

刘备(白)孤穹便说,自从西川立

帝一来,文凭的孔明先生安

定天下,武凭的五虎上将鼎

立乾坤,自从关张二人升天以

后,朝中虽有几人,尽都是吃

禄待老之臣,不能斩将立功。

唯有我二位虎侄,未讨军令暗

暗出得营去,刀劈了谭雄,擒

来了薛丁。这就是莫大的功,

黄龙帐中有酒。于我二位虎侄

(唱)军人们看酒黄罗帐,

与二位虎侄来增光。

黄忠:刘主差矣!刘主一在黄罗宝

帐饮酒之间,是他言道,自从

西川立帝一来,文凭的孔明先

生安定天下,武凭的五虎上将

鼎立乾坤。我想这五虎上将不是别的,就是这关、张、赵、马、黄么,自从兴苞二位少将军暗暗出得营去,刀劈了谭雄,擒来了薛丁,这不过些许之功劳,黄罗宝帐饮酒中间,你夸了着又夸,奖了着又奖。

是他言道,自自从关张二位将军升天之后,营下虽丢几人,尽都是吃禄待老之臣!刘主出此言语莫非欺我黄忠老了!

哎嗨!我想老了几岁年纪,老不了我的刀马,白了几根胡须,白不了我胸中的韬略。我不免不通旨意,暗暗杀奔虓亭,找来东吴上八员大将首级,那时看我黄忠老也……不老了。(唱双锤代板):

刘主讲话见识浅,

欺俺年老宠少年。

黄汉升气的团团战,

刘备(唱):十万里江山王不愿,

日每思念三桃园。

小军:秉主公,黄老将军杀奔虓亭

刘备:再探再报。啊……孤穹一言错发,得罪老将军出营。

老将军如此年迈,军阵有失如何是好?

二位虎侄听令!

张苞,关兴:在。

刘备:你们追赶老将军回来了

张苞,关兴:得令。(二卒带马,张苞,关兴上马,同下)

得罪老将大不该。

二位虎侄去解劝,

不知他回来……他不回来。(黄板)

(白)军人们

掩闭黄罗。。。。。

扩展资料:

秦腔《祭灵》的角色: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

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2、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末年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

次年,黄忠病逝。

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

《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3、关兴

关兴(生卒年不详),字安国,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东汉末年名将关羽次子,关平之弟,弱冠时就官至侍中、中监军,随后英年早逝。演义中刘备兴兵伐吴斩杀潘璋夺回父亲青龙偃月刀,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多次参加诸葛亮北伐,后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去世。

4、张苞

张苞(bāo),蜀汉名将张飞的长子,早夭。

在《三国演义》中他和关羽次子关兴是关系很好的结拜兄弟,两人并称“小关张”。

特点:舒展大方、跌宕起伏、幽怨感伤、自然朴实。

作用:文化传播功能、思想教育功能、艺术审美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情绪调节功能。

有人说,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这一说法颇有道理。众所周知,秦腔发端于渭河流域,而该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如果追溯其发展源头,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与其他剧种相比,秦腔所拥有的戏迷人数最多,覆盖的地域也很广泛。从函谷关东西到昆仑山下,从秦岭南北到大漠深处,分布着数以千万计的戏迷。这些戏迷不仅喜欢听或看秦腔,而且往往还能吟唱几段。 

秦腔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其他剧种一样,秦腔虽然也是由歌唱、舞蹈、器乐、文学、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复合而成,但其特色更加鲜明,风格更为独特。具体地说,秦腔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舒展大方。与其他剧种一样,演唱也是秦腔艺术的重心所在。从行腔上看,秦腔唱腔流线舒展、绵长,但又不失婉转与柔美。可以这样说,秦腔如同一位“大家闺秀”,永远不会给人以小气、扭捏或做作的感觉。 

二、跌宕起伏。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往往能够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人物的个性或境遇。在秦腔中,剧中人物的性格、气质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般都会在唱腔上得到充分展现――或哀婉,或欢快,或急促,或舒缓,或刚劲,或柔弱……剧中人物的心境或个性不同,对应的唱腔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种起伏有序、抑扬有致的唱腔永远不会给人以“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的感觉。 

三、幽怨感伤。秦腔的主基调是幽怨、感伤或苍凉。我们都知道,艺术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新中国成立之前数千年中,在外敌入侵、内部混战以及各种邪恶势力的侵扰下,我国古代先民们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剧每天都在他们身上或周围上演。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现实的文化形式,秦腔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四、遒劲雄厚。总体上看,秦腔唱腔比较刚劲、雄厚。在秦腔中,许多唱段“曲调高亢粗犷,韵味铿锵。”由此,有人把秦腔比作烈酒――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又能让人完全沉醉入迷。不过,也有人说,秦腔是吼出来的,其唱腔并不十分悦耳。

五、自然朴实。与其他剧种相比,秦腔唱腔更贴近实际――接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呐喊及哭泣等等。由于其表演自然、朴实而不做作,演唱舒展、苍劲而不捏嗓子,所以,秦腔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情景往往会给观众一种奇特的感觉:此时此地,舞台上不是演员在演出,而是一件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从这个意义上看,秦腔是一门能够“弄假成真”的艺术,即高度生活化、现实化的艺术。这种艺术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强,更容易让观众沉醉其中。

给大家讲个笑话,有一次爷爷带着孙子去西安大剧院看戏,主持人出来报幕:众所周知啊,我们秦腔有两千年的历史……主持人第二次出来报幕:众所周知啊,我们秦腔有三千年的历史……坐在台下的爷爷哆嗦着对孙子说:“去,你上去给他两嘴巴子,告诉他,我们秦腔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女娲补天的时候,吼得就是秦腔”这是个玩笑,大家切莫当真。百度上说秦腔起源于西周,

试问:①几千年了,秦腔还没孕育成熟吗?秦腔他难产吗?(并不是歧视秦腔,我也喜欢秦腔,只是觉得秦腔起源于西周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②退一步,如果秦腔起源于西周,他为什么跟全国其他剧种一样,戏台上穿明朝的服饰,他为什么不穿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的服饰?

③每个朝代都有他自己的文化产物,像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后金的杂剧,元朝的戏曲,明传奇清小说,这个朝代的影视剧,为什么从西周到后金时期,没有资料文献留下来?哪怕是像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样的大家留下来?所以说,秦腔起源于西周,是经不起推敲的。

①秦腔的最早资料是明代万历间(1573年—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这里的“西秦腔二犯“指的并不一定是陕西秦腔,说得应该是晋陕豫三角区域的同蒲梆子,清朝康熙以前叫乱弹,乾隆叫山陕梆子,光绪才出现了蒲州梆子,而同州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王绍猷编著的《秦腔纪闻》里面。离我们的年份越近,山陕梆子才越分越细,原来是没有同州梆子,蒲州梆子这些词的,外地人把这片区域的剧种就叫乱弹、山陕梆子。北京城里的达官贵族,富商巨贾一般都会把戏子、郎中下眼观。一问,哪里来的,就是山西陕西那一带来的,所以久而久之就称呼大西北来的就是秦人的腔调调,他管你是什么梆子?只要不是高雅的昆曲,统称为乱弹。别说古时候,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搞不清山西和陕西,你说:我来自shanxi,他会反问你:西安还是太原?如果你真能分清陕西和山西,干嘛还要反问一句西安还是太原?秦腔一词用意广泛,不单单指现在的秦腔。(这个观点期待有不同声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②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纂修《平阳府志》时,写了一首《平阳竹枝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你品,你细品,秦声秦态最迷离,说得是秦腔吗?孔尚任这会可是受临汾市长刘启相邀,在临汾编修《临汾市志》呢,在临汾编修市志的暇余时间,看场乱弹不为过吧?你都去KTV呢,人家就不能看场戏?临汾唱得是蒲剧,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那个时候的外地人,是不讲究这些的,只要你说话是陕西口音,他就说你是陕西人,管你是晋南还是豫西人?谁让你操着一口陕西方言。你的饮食文化,人文风俗,包括精神文化,戏曲都可以叫梆子腔。

蒲州梆子的最早记载文献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杨博将“义和班“带进了皇宫,唱得是《忠保国》,秦腔里面叫《黑叮本》也叫《忠保国》,意思是我杨博是太子的老师,我要时刻保护好太子,忠君爱国的意思。杨博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晋南和豫西讲得方言都是汾河片和关中片。饮食文化,人文风俗几乎与陕西的老百姓无异,至于秦腔为什么没在山西河南推广开,首先,梆子腔的鼻祖是蒲州梆子和同州梆子,同蒲梆子最早文献是明朝嘉靖年间,秦腔是明朝万历年间,比同蒲梆子晚,秦腔进山西,有点不大现实,毕竟梆子腔的鼻祖在那,秦腔渗透不进去。河南的方言和陕西的方言不通,也就渗透不进去了。秦腔可以和同州梆子、蒲州梆子同台演出,秦腔和迷胡也可以同台演出。秦腔和蒲州梆子同台叫“风搅雪“,但是秦腔和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同台就有点困难了。首先乐队的乐器不一样,其次道白一般多多少少都会用到当地方言。抗战时期,日本人没过黄河,好多陕西子弟兵兵出潼关,都牺牲在了运城的中条山上,西安城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没有沦陷,或者说日本人就没过黄河,西安也没有沦陷。唱戏的艺人们都纷纷躲进了西安城,这种大环境下也就为剧种和剧种之间提供了相互滋生的温床。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切磋。蒲剧班社唐风社、晋风社、虞风社、兴云学社等众多班社王秀兰,阎逢春,河南梆子常香玉、陈素真、评剧、二簧、迷胡、碗碗腔等多剧种在西安城扎了根。有时候李逸僧、景梅九会撮合易俗社、三意社、晋风社等几个班社同台演出。、常香玉(豫剧)、陈素真(豫剧)、王秀兰(蒲剧)、阎逢春(蒲剧)、赵玉兰(评剧)、水铃花(评剧)、任哲中(秦腔)、王天民(秦腔)、苏育民(秦腔)、孟遏云(秦腔)等名角来个“四下锅“。

1949年,全国各地纷纷解放,时间来到1949年5月20日,西安城解放了!西安万岁!马健翎、黄文耀等一伙也开始着手组建陕西戏曲研究院,下辖秦腔、迷胡、碗碗腔、蒲剧等各剧种。鉴于蒲剧在西安的影响力,决定把晋风社留在西安,跟秦腔、迷胡、碗碗腔等直属于陕西戏曲研究院,新中国成立了,社会太平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恋家。总不能身在异乡吧?所以人家都回去了,叶落归根嘛,常香玉回河南,阎逢春,王秀兰回晋南。1950年7月,最后一批蒲剧演员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西安城,可以说西安是常香玉,王秀兰,赵玉兰等一批艺人们的第二故乡。陕西省文艺界领导和山西省政府特派人员进行了协商,忍痛割爱,予以让步,把蒲剧晋风社让给了山西太原的蒲剧学社,墨遗萍任社长。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一伙禁止唱古装戏,只能唱样板戏,牛鬼蛇神戏全部禁演。取消陕西省境内的蒲剧团,蒲剧最大最强的晋风社已经离开了西安,树倒猴孙散,甘泉县蒲剧团、延长县蒲剧团、宜川县蒲剧团、延安县蒲剧团、大荔县蒲剧团、渭南县蒲剧团、甘肃定西地区蒲剧团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鉴于梆子腔的鼻祖属于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不再累赘,可以参考清朝大文豪王国维的《戏曲考源》,日本著名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戏曲近世史》,吴太初的《燕兰小谱》,这个朝代张庚、郭汉城编著的《中国戏曲通史》,里面中国多个剧种都有详细介绍。

中路梆子(建国后叫晋剧),这里面有点故事,是1950年,晋风社的人马离开西安,一路北上,走临潼过渭南,渡黄河上风陵渡,过蒲州,走运城,闻喜,侯马,临汾,洪洞县,一路边演出边挣钱,一是扩大蒲剧影响力,二是挣钱养活自己,三是解放初期,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晋南老百姓确实有这个需求。洪洞县演完,直接在洪洞县坐火车北上太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太原蒲剧学社管事的叫墨遗萍,他是河津市小梁村人,抗战时期,曾多次入党(没有叛变,只是我当多次单线联系断了,我当弱小,尚且不能自保,不相信墨遗萍而已。正直民敢话题不变聊,望谅解),和马健翎,黄文耀都是延安文艺的好战士,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文工团,此人脾气倔,1938年和马健翎一伙在延安编写创作,1940年调入山西太岳军区。就是现在的山西沁水县、高平市一带,解放后任太原蒲剧学社社长,屡次顶撞领导,领导让他朝东他朝西,让他逮狗他撵鸡。他一气之下,将蒲州梆子迁回晋南专署地区临汾县。山西四大梆子,本来都说好了,都来太原,组建一个山西戏曲研究院,叫晋剧·蒲州梆子/晋剧·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这也就是山西四大梆子,怎奈墨遗萍将人马从太原撤回临汾,人家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一看老大哥走了,咱也撤吧,就留下了中路梆子在太原。也就是现在的晋剧。(参考杨焕育编著的《王秀兰》、《蒲州梆子志》)

晚上和老爸聊天,说最近如家湾又要唱戏了,然后就说起秦腔,老爸是个戏迷,曾经也是村里戏团成员的主二胡手

到现在也是一在家无聊就放秦腔,听得我头都大,赶紧换流行歌曲清清耳

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也听了不少的秦腔,虽然大多数叫不上名字,对不上主角,还有些,折子戏和全本也搞混了,可仍是记住了不少

我丝毫不懂秦腔,但若被我记住的,那就的确是经典,因为妇孺皆知么,长大后我几乎就没听过秦腔,这些全都是小时候在戏院里边玩得时候听说的

游龟山——印象中有恶少耍流氓,英雄仗义出手然后又被陷害的过程

周仁回府——见嫂嫂她只哭地悲哀伤痛……阴森森暗藏着短刀一柄,娇怯怯无气力大功难成,痛煞煞么奈何自己刎颈,血淋淋倒在地严贼胆惊,哭贤妻哭地我悲哀伤痛…… 这出折子戏讲得是义气,兄弟义气,但实赞的是周仁老婆的大智慧与勇敢牺牲精神,这出戏的词对我而言是最熟的,而且确实写得好

三娘教子—— 春江花月夜,全本有可能叫《春江花月夜》,讲得是老妈含辛茹苦培养儿子长大成人的过程,经典句子是娘为儿如何如何……

十五贯——因为十五贯铜钱而被陷害后又得伸张正义的过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出《 滚水烙碗记》片断,我的小姑姑这出戏是曾经公认为演活了的

窦娥冤——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张驴儿(鱼儿)这俩字我倒现在还没听清楚过在戏里边,但是这个丑角害人不成反害了自己的老母亲,十足是个禽兽

三对面——全本《 铡美案》,这个也太熟了,陈世美人人知道,三对面就是指包公、公主、秦香莲三人对质的时候,唱段相当的经典,个人认为从一个侧面基本代表了秦腔唱腔的风格

宝莲灯——刘彦昌哭地眼泪汪汪,怀抱着襁儿小沉香……,就记住了这俩句,情节当然大家都知道

拾黄金——全本好象叫《 八棉衣》,也是一个被陷害的故事,精彩的不在于戏本身的情节,而是其中的一个乞丐,一个人唱了一台戏,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最经典的莫过于一段快板:

鼓打一更一点半,冻得我鼻涕流成了长丝线,鼓打二更二点半,冻得我叭拉拉叭拉拉浑身只打颤……

三滴血——好象是滴血验亲啥的呢,具体情节已记不得了

花亭相会——这是讲一段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的吧。。前面走地是高文举,后边紧跟着张梅英,好象是这俩人

辕门斩子——斩的是谁呢,当然是杨文广,那个独苗在面对军法无情的时候

葫芦峪——这个好象是讲诸葛亮的吧,跟诸葛亮有关的还有

斩马稷——反正是哭唱的,还有一句不知道从哪听来的, 后殿里赶来了诸葛孔明,后边的再没听懂过

斩秦英——秦英是谁?

火焰驹——朱崇德放饭,好象就是全本和折子的对应,英雄遭遇陷害,后遇奇人奇马千里飞奔至边关报信,大将军以权解救。当时只见那个马蹄啊,火星刷刷的……

金沙滩——这个好象没啥特别印象,只是记住的是戏台上的所有人的脸变化的很快,其中潘仁美黑中带白一抹灰,确实一脸奸相

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这出戏也算是相当经典的了,讲忠义的,本身唱段没记住特别有名的

棒打薄情郎——这个看标题就知道了,原先一秀才特落魄,幸得一家人搭救并将女儿许配之,苟富贵,便相忘,被一顿痛打过了个瘾

卷席桶——我一直以为是黄梅戏,好象秦腔也唱过,当时看得是**版的,没看过真人表演,相当的滑稽幽默的一部戏,情节没啥也说的

大灯殿——王宝钏的故事,后人以为王宝钏守寒窖终于是等来了幸福,但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那个希望其实是很渺茫的,在孤独凄凉中死去是最难以接受却最合理的解释

生死牌——这个只记得名字,倒底讲了啥不记得了

三堂会审——同上

破渑池——好象是说的是将相和吧,其它没印象,戏中的唢呐倒是相当地辉煌(印象中就是这部戏)

下河东——斩黄袍,看看另外一个叫法就知道了,黄袍加身就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这么特殊的一个

杀狗劝妻——

打柴劝弟——这两部好象是寓言,内容不记得了

哑女告状——不记得了

香山寺还原——只听过名,没看过

串龙珠——同上

刘全上坟——这个好象是唐太宗给他要寿命的那段故事

长板坡——赵云老大哥,帅,酷,勇,神,这出戏小时候看得时候我只记住了一个字“斩”,原来斩就是杀的意思

白逼宫/赤逼宫——这个只听过名,我一直以为是白鼻公/红鼻公,有点象红鼻子弟弟,蓝鼻子哥哥呢,后来才知道闹了个笑话

还有一些只记得怎么哼,但是我不会唱秦腔,也叫不出来名字了,小时候经常看的牛皮灯影,也是以秦腔做背景音乐的,也许有一天会总结一下,牛皮灯影、秦腔这些,是记忆里永恒的经典。

秦腔是西北人的影子,秦腔中的男人,嗓音粗放,近乎吼,秦腔中的女人,声音高亢嘹亮,和信天游、花儿一样,似乎只有在那宽广无垠但又干涸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这种方式才最适合情感的喧泄。

郗为春秋时的周邑名,还是姓氏。郗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郗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泌阳、山东金乡、汶上等地,历史名人有东晋大臣郗超、三国时御史大夫郗虑、唐代节度使郗士美、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郗德育等。东床快婿之典故就来源于晋朝太傅郗鉴挑选女婿的故事。

东路秦腔与西路秦腔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

东路秦腔指的是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即西府秦腔,多指甘肃一带的秦腔。东路秦腔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则成为了梆子。秦腔又名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