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薛仁贵的家谱,第1张

第一代是薛衍,第二代是薛轨,第三代是薛仁贵,第四代是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第五代是薛徽、薛直、薛畅、薛光、薛嶷、薛岌 、薛崿、薛嵩、薛岸 。

扩展资料: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 ,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有“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薛仁贵第三十代裔孙薛廷瑚明朝时迁居今静海县城东南25公里的薛庄子一带,搭窝棚,垒锅灶,垦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

清末民初,马厂减河开挖後,薛庄子村的部分薛姓又相继外迁垦殖。目前,静海的薛姓有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西勾禾、李八庄、周庄子等村镇。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于世。他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4年),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参考资料来源:-薛仁贵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代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成立于美国纽约。

起源山西姓氏介绍(二十六)----南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南姓居全省第129位,共有20024人。南姓以地名为姓者,出自春秋时晋国。晋国有高士,隐居南乡,其后裔遂以南为姓,是为南姓。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者;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时为大夫,此为南姓主源;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周朝楚国有子南氏,也称南氏;春秋时晋中市国有高士陷于南乡,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在我们河北、山东一带世代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张皇后(河北沧县兴济人)修减河、建盘古庙,两兄弟占民田犯罪。1549年,子孙四处逃跑,后由张姓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明史含糊记载不祥。为此,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在我们这里,南姓与东姓就论一家人。(此说限于河北、山东、天津一带,应与南方之南姓来源不同,)

去看看本网西姓的介绍,你们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证明传说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东西南北是一家!

南宝通0317--8864033河北省南皮县委宣传部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者;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时为大夫,此为南姓主源;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周朝楚国有子南氏,也称南氏;春秋时晋中市国有高士陷于南乡,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1、北京市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

2、河北省

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乡嶂石岩村、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坪村、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庄村、邢台市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保定市顺平县腰山镇南腰山村、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水东堡村、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水西堡村。

3、江苏省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村、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村、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李市村、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华山村、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儒里村、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

4、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镇塔布赛村、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室韦村、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奇乾乡奇乾村、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恩和村。

5、吉林省

通化市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

很多时候,我们想寻一处宁静的地方,追忆陈年旧事,慰藉下疲乏的身体和抚慰浮躁的心灵,那就置身周边的古村古镇吧,品味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纯朴的田园生活,触摸乡愁,感受这些小村小镇动人心魄的魅力。

一、邢台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英谈古寨

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的英谈古寨,是一座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距邢台市70公里,被誉为“江北第一古石寨”,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静谧宜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村内有太行山崎峰雾子垴、和尚垴紧紧包围,有万亩山场古树参天。

村内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建筑规模达有4500平方米,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英谈村靠山而居,依形营造,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画中,所以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

位置:邢台市邢台县西部太行山深山区(邢台县路罗镇

自驾路线:从邢台市出发自驾路线可以这么走:沿S323(邢左线向西行驶552公里,稍向右转入小杨线,沿小杨线行驶45公里,稍向左转,行驶20公里,到达终点,英谈村在道路右侧。

住宿:住农家院,每人15元吃农家饭。

门票:免费

2皇寺古镇

皇寺镇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故里,其地理位置独特,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四面群山环抱,西北、北、东北三面被白马河包围,西部为邢台通往山西的主要交通要道邢昔公路,是典型的“山口镇”。镇政府驻皇寺村,境内风景宜人,有八一水库、郭守敬故里、玉皇寺、棋盘山、玉泉池、玉泉山庄、羊卧湾水库、雷公山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位置:河北省邢台市境北

门票:免费

3崔路古民居

崔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崔路古民居规模堪比周庄,文化堪比山西大院,据说,周庄在修复之前,古宅规模还不及崔路的一半。这里距离邢台市区仅仅才10公里路程,但却一直不被外人所知,第一次在媒体露脸也是2014年,这里古村落里,保存着数十座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古宅院,包存完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文化底蕴深厚,初次见崔路古民居的专家都不免“叹为观止”。

位置:邢台市邢台县南石门镇

门票:免费

4前马厂古民居

邢台前马厂村是邢台县一处宁静不为人知的古村落,从村内至今完好保留着的古民居可以体会出村淳朴原始的民俗,以及当地独有的人文风情。前马厂村有著名的卧虎山种植园,有历史悠久的皇寺古寺庙,许多人文古迹值得我们寻觅探幽,同时这里风景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是邢台周边骑行探幽的好去处。

位置:邢台市邢台县前马厂村

门票:免费

5田麻痒庄园

南有刘文彩,北有田麻痒,这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说法,田麻痒庄园的规模虽不及乔家大院,但从大地主刘文彩居室建筑规模来看,但也是冀南大地上一座集文化、历史、工艺等传统民俗为一体的民间最大的豪宅庄园。往日如烟,暮然回首,田麻痒庄园昔日的气派和辉煌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

位置:邢台市西部6公里处邢台县会宁镇北尚汪村

门票:免费

二、沙河市特色风情古村落1王硇村

这是一个不大的小山庄,位于邢台沙河市西部,四面环山,地形隐蔽,以古石楼群而闻名于世,境内峰峦迭嶂,沟壑幽深,这一代以“硇”为名,有许多“硇”,如康硇,刘硇,陈硇,杜硇。硇的中部一片平缓的山地上,相传明代王姓在此开荒种地置产为庄,这里有许多古建筑民居,类似邢台县英谈村的古村落、古建筑群。

王硇村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境内西南是风景秀丽的鸡冠山和红风山,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飞扑连天,秋季红枫遍野,冬季白雪皑皑。

建筑特色:整个村庄像座迷宫,个别院落建有隐秘的地窖,走在王硇村街道,仰望这些石楼,更像是一座座城堡。村中地势较高的石楼上还建有耳房,用来监视村庄四周动静,一旦敌人来袭,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安全转移。

位置:邢台沙河市柴关的正西33公里处

自驾路线:从武安市北环,转222省道(武安—邢台出市界,左转册井方向,到柴关乡,一直往西可到,前方有王硇标志。(去往王硇村的路多是盘山道,急转弯很多,坡度又大,需注意安全。

门票:免费

2樊下曹

这是邢台沙河市一处不为人知的古村落,明代永乐年间樊氏几家应诏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定居,年久延后逐成村庄。

旅游亮点:古时村东有一圆形石槽,置村时以地物兼姓氏名之,有人说该村及附近可能是东汉末年黑山军操练军队的地方,故有下曹之称。

特色民俗:正月十六“拉死鬼”。沙河市樊下曹村的“拉死鬼”表演,从内容和形式上与傩戏有很多相似之处!正月十六“拉死鬼”的习俗由来已久,无可追溯期起源,更无法考究。据樊下曹村樊庆民介绍,拉死鬼的原因是为了人和牲畜的健康。

位置:沙河市白塔镇西稍北约24公里处

自驾路线:全程约371公里/59分钟。沿滨江南路向南,直行进入S222,行驶约11公里,直行进入沙河大桥,沿沙河大桥向南,行驶785米,再进入S222,行驶约105公里,右转进入S329,沿刘西线,行驶约23公里,右转,沿道路向东,行驶108米,到达目的地。

门票:免费

3上申庄村

上申庄申姓村民通过祖辈口口相传,普遍认为自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的太始祖曰_为铁木真的六世玄孙,当时为躲避明军追杀逃难到沙河地界,将“曰”改成了“申”,从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孙。

特色景观:村子里除了保存完整的“天地庙”、马鞍形屋顶、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前后影壁墙、千年古槐外,在一条伸展双臂便可以触碰到两侧墙壁的胡同里,前后两排院落依照风水学中所说的“有钱难买东南缺”,统一在东南方向露出将近半米的缺角,使小胡同显得更为狭长。

申氏祠堂旁边有一块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竖立的石碑,上面记载着申氏先人于明朝万历八年,秉二世祖申希颜遗志在村东修建“希公桥”。如今桥身整体完整,只是青石栏杆已经被毁。

位置:河北省邢台沙河市西部丘陵山区

自驾路线:沿钢铁路向南行驶进入百泉大道,向西行驶约不到2公里左转进入滨江南路,进入滨江南路向南行驶2公里,进入S222,进入沙河大桥后向南,行驶13公里后左转到达黄线,行驶七百米到达。

4大坪村

依山而建依湖而居。大坪村落依山顶而建,地势广阔,阳光充沛,树木繁盛,气候清新。村子西高东低,南侧是凤凰山,北侧是河道,紧邻西石岭水库。石屋保存完整,街道整齐

位置: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

自驾路线:沿滨江南路向南,直行进入S222,行驶约11公里,直行进入沙河大桥,沿沙河大桥向南,行驶785米,再进入S222,行驶约105公里,右转进入S329,行驶约179公里直行,沿道路向西,行驶约4公里,到达目的地。简单说就是从邢台市区沿着邢峰线—沙河白塔—沙河御路村—沙河渡口村—大坪村。

5渐凹村

渐凹村位于山区,是一个立村有800多年的村庄,村内传统建筑有戏楼,老母庙,奶奶庙,龙王庙,土地庙,杨仙,槐仙等十多座。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村内民风淳朴,自然风景原始,现保留有许多古建筑群,是寻祖探源的好地方。

位置: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

自驾路线:全程约542公里/1小时36分钟,沿滨江南路向南,直行进入S222,行驶约11公里,直行进入沙河大桥,沿沙河大桥向南,行驶785米,再进入S222,行驶约105公里,右转进入S329,行驶约182公里直行进入小渡口桥,沿小渡口桥向西北行驶180米进入S329,再行驶818米,右转后向北51公里到达目的地。

三、内丘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神头村

内丘神头村是扁鹊的封地,位于太行山太子岩东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内丘至扁鹊庙旅游公路直达神头村。村内广种枣树、梨树、核桃、杏树、柿子、苹果,春季是邢台周边赏花踏青的好去处。神头村历史悠久,众多文化资源,是邢文化中最靓丽的一脉文化,想体会邢台文化的古老浓厚氛围就来神头村。

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为扁鹊封地、有2000多年建村史,且拥有扁鹊庙、鹊山祠、程子墓等众多古迹,保存有冀南风格的山乡风貌及其建筑格局。最有特色的是,神头村沿街至今保留下来大量的古店铺与茶棚。据调查利用此民居开茶棚约计有100多家。

旅游看点:内丘神头村是扁鹊的封地,是扁鹊的第二故乡,史传赵简子赐田四万亩于蓬山,后又因扁鹊居住于此,故名为蓬鹊山,简称鹊山。村内古迹很多,扁鹊庙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鹊山,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庙群。

必去景点:扁鹊庙、九龙柏(侍立两千年的九弟子化身,同时距此不远有程家湾,是程子的故乡,现有程子墓。

位置:太行山太子岩东麓,邢台市内丘县中部的和庄乡,距内丘县城关西偏北2105公里。

自驾路线:全程约519公里/1小时32分钟从豫让桥路行驶到达G107,继续向北行驶77公里,进入康庄西路,向西行驶12公里进入S328,行驶178公里左转到达扁鹊庙,询问即可到达目的地。

四、临城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驾游村

临城西部太行深山区有一处古村落,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至今已有1389年的历史,因宋徽宗曾游幸该村而得名驾游村,2007年5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驾_村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境内山泉悠悠,绿荫蔽日,这里有邢台市周边著名景点白云寺,盛夏时节,是邢台周边避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爬山的好去处。

门票:免费

五、平乡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窦冯马

位于平乡县城丰州镇35公里。村落呈正方形聚落,有东西大街3条。有小街3条,80米以上的巷道14条,其中最长巷道160米。居民建筑格局以三合院或二合院居多,房屋构造多为起脊抬梁式砖木结构,其建筑模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代代相沿。

在河北历史文化名村的33个名录中唯一的一个是在平原,该村可以在数以千计的村落里入选的关键就是因为村落整体的建筑依然在沿袭着古代的建筑形制—五脊六兽!在窦冯马村的建筑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瓦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在每个建筑上都可以看到瓦的利用是即随即又刻意的!

六、威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沙柳寨村

距离威县东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沙柳寨的村子。村中有一座老宅子,在清末反帝爱国运动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义和拳的发起人赵三多就出生在那里,赵三多的故居,义和拳议事厅。于是这个村子便在中国伟大的反帝爱国历史长廊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七、清河县特色风情古村落1冢子

这是邢台周边特色古村落,村内有冢子村汉墓,清河县历来传说中的“九冢十二营七十二那”中的九冢就位于这里。汉墓位于冢子村西,葛仙庄南偏东108公里处,是汉安帝的父亲--清河王刘庆的甘陵。封土高达15米,直径60米,成土山状、周围有8座小墓,曾出土过玉币、金镂玉衣片、铜缕玉衣片等珍贵文物。

旅游看点:清河王刘庆的陵墓,清河王刘庆的陵墓是汉安帝修建的,称甘陵,又称英陵,孝德皇后也葬于此,是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2油坊码头

中国大运河清河油坊码头曾因一时繁华素称“清河县的小上海”,伴随世道沧桑,如今,运河静寂,漕船难觅,不过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该段中国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有望重现昔日风采。

3东野庄抗战旧址

东野庄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乡政府驻地北偏西2公里处。此地曾是明朝“靖难之役”古战场,死人甚多,成了乱葬岗。岗上夜间常有鬼火(当时有迷信思想的人称磷火为“鬼火”,经常闹鬼的地方称野出现,故名野庄。

以上17个古村落,是邢台人的“根”,一到节假日,朋友圈里总会有人晒晒老家的风景,因为那是在外游子的乡愁,在那里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镌刻着质朴的民族民风,不妨就从我们自己做起,保护古村落,传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安徽淮北丁氏来历

辈分的两种说法:

一、随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蒙城县《丁氏家谱》民国8 年(1919 年)修。始祖丁齐,原籍山东兖州阳谷县,元末迁居坛城前三代单传,第四代六子,嗣后繁衍十三门支。合族公议,后代人用名(大名)均按企、仰在、怀、佩、延、作、兆八个字循环使用,家谱录入11205 人,其中文生以上332 名,任九品以上官职的69 名。丁氏姓氏观念较强,13 门祖支,已传20 余代,迄今辈分不乱。清代族人集资在县城建丁氏宗祠(今蒙师附小),定期议决族内大事。1980 年聚族而居的丁氏自然村镇46 个,12 万人

二、原籍山东省阳谷县。其始祖丁齐,字日跻,元正议大夫,元末迁居蒙城县坛城集。到了4世,兄弟6人,最小的名贵,字士能,“明天顺年间,当太平无事时,常往来于宿蒙,后遂于宿之相右黄里村家焉(《丁氏家谱·序》)。”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丁氏由蒙迁宿已有500余年,历传21世,户口千余家。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薛仁贵的家谱

第一代是薛衍,第二代是薛轨,第三代是薛仁贵,第四代是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第五代是薛徽、薛直、薛畅、薛光、薛嶷、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