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关于穆姓的古代名人都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关于穆姓的古代名人都有谁?,第1张

1、穆崇

穆崇(?~406年),本姓丘穆陵氏,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开国功臣。

机敏果断,善于言辩,少以偷窃为业。后来,追随并侍奉拓跋珪。拓跋珪自称魏王,以为征虏将军、散骑常侍。率军援助洛阳,拜豫州刺史,累迁太尉,封宜都公。

北魏建国后,参与卫王拓跋仪谋反。道武帝念及功劳,秘而不宣。天赐三年(公元406年),病逝,谥号丁公,配享太庙。

2、穆宁

河内人,著名唐朝大臣。 安史之乱时,穆宁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 穆宁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谋反时,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

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3、穆相

字伯寅,三元人。著名明朝沂水令穆相, 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4、穆孔晖

明代官员,理学家,心学学者。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穆孔晖是继承和传播王守仁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

5、穆占

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军。清顺治年间,他跟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吴三桂死后,他又跟从贝子彰泰规征取云、贵地区,围攻昆明。直逼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后,云南始平。穆占班师还朝后,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

-穆崇

-穆宁

-穆相

-穆孔晖

-穆占

1970年,穆治钢随其父穆乃兴、其娘舅吴金焕、边文源、曹泮池等几位先生学习书法。

1975年,穆治钢读中学时,在“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做又红又专的好学生书法美术展览中获奖,并与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相识。深得启功先生赏识。启功先生后将自己的诗稿、文稿、名家尺牍等赠送给穆治钢。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夕,启功先生亲笔书信推荐穆治钢到中国书协工作。

1983年,穆治钢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并成为专职书法教师。

1984年,启功先生当选为中国书协主席不久,亲自推荐穆治钢到欧阳中石先生、康殷先生、刘炳森先生等几位书法大家门下学习。

1985年,穆治钢现场悬纸写福字为启功先生生日祝寿,启功先生回赠“多福”墨宝,并题诗:“我赞志刚穆,真功作真书。十年磨一剑,一福化多福。”

1986年,穆治钢被授予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

1987年,穆治钢被破格被晋升为高级教师,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书法教研员。

1990年,穆治钢参加了欧阳中石先生创办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高研班,并拜欧阳中石先生为师。

1990年,霸州杯亚洲妇女书法大赛,东三省7名获奖者中有五名是穆治钢的学生,其中一名与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同获一等奖。

1992年,穆治钢在吉林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吉林省中小学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再论空白画卷悬纸书法》论文,荣获一等奖。

1999年,港澳回归不久,穆治钢以吉林省教育访问团副团长身份,先后两次率25名他的学生赴港澳访问。

2000年统计,穆治钢培养的学生中,有2900多人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

2002年,穆治钢在北京作教书育人报告,得到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的赏识,柳斌先生亲笔题词“杏坛夜雨,槐市春风,题款是:“赠教小学生的大教育家穆治钢老师”。

200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到吉林省考察,穆治钢主持欢迎晚宴并现场悬纸书法,罗富和主席称穆治钢是吉林省的一张名片。

2009年,穆治钢与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同获荣誉博士。

2010年,穆治钢被聘为中国五百强企业欧亚集团和修正集团企业形象代言人。

2011年,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落户上海,开幕式由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董事长罗海蛟主持,时任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同志、原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赵家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上海市奉贤区政协主席韦源同志等先后致辞!

2011年,穆治钢被聘为上海海湾旅游区首位形象代言人。

2012年、2017年,穆治钢连续当选为上海奉贤区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

2012年,穆治钢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

2013年、2018年,穆治钢连续当选为吉林省政协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

2013年,上海和吉林两地电视台先后拍摄并播出了穆治钢专题片。

2013年,穆治钢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届《大美之春》文化春晚。并现场为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悬纸创作福寿大字。

2014年,穆治钢在东北三省春晚,现场悬纸创作“福寿”大字。

2014年,穆治钢应邀参加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庆典,并现场悬纸书法。

2014年,穆治钢参加由吉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吉林好人·最美孝心好儿女》评选颁奖典礼,在吉林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悬纸创作“孝行天下”四个大字。

2014年,穆治钢在杭州与何水法、萧峰、吴山明、王冬龄等浙江著名书画家以及浙江籍的奥运冠军,同时参加“助力全运 为爱跨界”慈善活动。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穆治钢是全国第一位捐款的艺术家。

2015年,穆治钢悬纸书法“千米长卷万里行”活动盛大启幕,至今已在吉林、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海南等30多个城市举行。

2018年,中国悬纸书法家协会成立。

2016年,世界诗歌日,《央视新闻》播出了穆治钢(悬纸书法)、瞿弦和(朗诵)联袂演绎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2016年,穆治钢悬纸书作展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上海豫园举行,参加开幕式的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说,这是东北三省第一位在上海豫园举办个展的书法家。

2017年,穆治钢被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7年,穆治钢被聘为长春绿园区形象大使。

2018年,穆治钢作为书法界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国首届非遗春晚,并代表书法项目现场悬纸创作。(2009年,中国书法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2018年,央视五一特别节目,穆治钢应邀现场悬纸创作 “撸起袖子加油干”活动主题。

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长春**节红毯仪式隆重举行,穆治钢因在**《我心飞扬》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现场悬纸创作影片名“我心飞扬”,成为中国长春**节有史以来第一位走红毯的书法家。

2018年,穆治钢应邀参加香港国际专业管理学会33周年纪念庆典并讲话。

2019年,由中宣部主办的《2019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春晚主题“我们的中国梦”由穆治钢先生悬纸创作。

2019年,央视春晚长春一汽分会场,穆治钢现场悬纸创作“福”字。

2019年,海南和广东联合举办的《同一片海》春晚,穆治钢先生现场悬纸创作春晚主题“相向而行·携手共进”。

2019年,穆治钢先生被聘为中国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

一 基础篇

二 教育篇

三 书法篇

四 福寿篇

五 文化篇

六 政要篇

七 公益慈善篇

八  企业活动篇

九 商会活动篇

穆家坟

辽阳地方墓葬群

穆家坟是定居于辽阳地方的满族大型墓葬群,其原名为满洲族乌苏代家族茔园墓地。

中文名

穆家坟

地点

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

年代

数量

161座墓

地理位置

穆家坟位于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穆家村北山。东至红花峪,西至庞家崴子,南至大东沟、当中沟、大西沟,北至汤河孙家寨村。

穆家坟是清初乌苏代家族奉旨在辽阳正兰旗界地择定的茔园墓地。皇封其茔占地面积约20多平方华里,分为东西两处茔园墓葬区;在清代共葬人161座墓,多为皇封品级的武将文臣、淑人恭人等。民国以来,在东西茔园周围,又迁葬或葬人211座墓。该墓群地势奇特,真山真水,古松密集,遮天盖日,景观众多,碑石林立,风景秀丽,肃穆宏伟,引人人胜。从其占地面积或葬人人物的数量来看,应是东北地区大型的满族墓葬群,实属罕见。

乌苏氏,原为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海兰地方女真族人。于明末,为了女真族的统一,乌苏代氏八世祖渣努(又名扎努、贾努、国尔宽)率居地族众来归努儿哈赤,被编入籍,为正兰旗旗人。同时,渣努与努儿哈赤结拜为“把兄弟”,后被任命为正兰旗牛录额真之职,其氏族族众成丁后为正兰旗马步炮甲兵丁。渣努率旗兵驰骋疆场,转战各地。后金天命三年(1616)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取胜后,八旗军直入沈阳。渣努是员猛将,由于屡建功勋,被御赐为“引路侯”。渣努有子11人,有10人是武将,其中有9人战死沙场。

渣努于清初由于高龄,被任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中宪大夫)正四品武将,驻守东京城(辽阳新城)。故后追封为通议大夫,从三品,葬于穆家坟,为西茔园之祖。由其10子穆成额(又名穆成格、穆清格、穆清阁)接任驻东京城拜他喇布勒哈番之职,授正四品。乌苏代宗支后裔是随八世祖渣努,九世祖穆成额两代先世驻守东京城时,入住东京城的。不久,随皇封之土地定居于辽阳地方后,由于与兄弟民族共居一地,相互往来,通婚通户,相互渗透融合同化,到清中期以后,已汉化到满汉“语言、文字、习俗”共用。乌苏氏家族,从其十五代开始,改原满姓乌苏氏为汉姓“穆、柏’、吴”。改原满俗“称名不举姓”为汉俗“姓与名合一”。改汉姓后,多数宗支姓穆,而其茔园墓地也随改称为“穆家坟”。

由来

西茔园坐落在穆家村北山西侧,其向口为坐东朝西与汤河“逆水相对”。五座祖墓坐落在上32级石梯阶一高台上,其型如“太师椅”。上首左侧为乌苏氏的八世祖渣努(通议大夫)、佟佳氏淑人之墓,右侧为渣木奇、赤希理氏之墓(渣努之弟)。下首为乌苏氏九世祖巴尔柱、桑达氏之墓(渣木奇之子),右侧为富岱(从三品通议大夫、渣努11子)、舒木禄代淑人之墓,中为穆成额(正三品城守御、渣努10子)、哈尔泌氏淑人之墓。按满俗规定:“妻和继妻故后与夫合葬”,而“庶妻故后只能与夫之灵牌位合葬”于他处。因此,在下祖墓高台到中间处,在其左侧(南面)五座为穆成额庶妻之墓;在其右侧(北面)二座为富岱庶妻之墓。在石梯阶以下,以中间行道为界其左侧(南面)所葬者为穆成额、巴尔柱支系后裔之墓;其右侧(北面)所葬者为富岱支系后裔之墓。凡是受皇封够品级者,墓前均有碑记。在行道中间处有高大的石供桌,上置石香炉,以备祭奠之用。在茔园右侧或前方有石针若干根,埋在地脉的关键穴位上,“以避地气外流”。再往前在开阔地带上,耸立三座大石龟驮之高大的“二龙戏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碑前面为汉文、背面为满文,均为皇封碑记(今有前碑和右前二碑耸立在市博物馆碑林中)。在大门里左侧耸立祭田大方碑一座或旗杆与灯笼杆。在大门左右耸立高大的石柱兽(俗称其华表)。茔园肃穆威严。东茔园坐落在穆家村北山,是于康熙初年择定的。其向口是坐北朝南,在西茔园之山东面,故称为东茔园。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朝庭根据乌苏代家族来归入旗后,八世祖渣努、九世祖穆成额等两代人为国尽忠的奉献功绩,皇清诰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追封渣努之父母、穆成额之祖父母七世祖孟古纳(又名孟古诺,孟吉诺)为“通议大夫”从三品、费莫(门)氏为“淑人”(三品夫人)。随之,其 孙穆成额、富岱、巴尔拉将其祖父母之墓,由祖籍东海女真瓦尔额部海兰地方,迁葬于此,为东茔园墓地之祖。其往下3层次所葬者,多为为国尽忠壮烈牺牲或无嗣者之墓,其地势与西茔园同。在行道前有高大的石供桌石香炉,以备祭奠之用。在茔前方耸立一座大石龟驮之高大的“二龙戏 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前面汉字背面满文为皇封碑记。在大门左右耸立高大的石柱兽(俗称为华表),威严壮观。清初,择定茔园立祖之后,为加强管理或维护,在茔园山南面向阳地段,由乌苏氏九世祖穆成额为长支、富岱为二支、巴尔柱为三支(简称乌苏氏老三支)共同出资按满俗建筑模式,由东(左)向西(右)建造三座大院(有正房、有厢房)。同时,三支从自家中择优选出未婚男女家丁各一人,结为夫妇,辈辈为其支系看护或管理茔墓事宜。长支坟丁徐姓住东院;二支坟丁丁姓住中院;三支坟丁袁姓住西院(简称坟丁老三姓)。上述三座大院,平时为三姓所用。到祭祀日或平时乌苏氏老三支后裔来办事时,其中部分必须确保其食宿之用,又称为“官厅”。

按祖制规定:每年的四个祭日是古历清明节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祭日前,徐丁袁三姓各自按其支系做好一切祭祀的筹办事宜。“杀牲一口(猪)”,供菜一桌,供果32样,馒头、酒、、香烛、包袱(装阴币的袋子)等等及接待参祭者事宜。到祭祀时,徐丁袁三姓各自将备好祭品,派专人抬至墓前摆祭,焚化纸钱(包袱)。而乌苏氏三支参祭人合一,本着长前幼后形成一字长蛇阵容至墓前,奠酒祭祀,行三跪九叩礼后,举良以示悼念先人。祭祀毕返回本支官厅,共同研究有关看护或管理茔墓事宜。会后,重新摆放桌椅会餐,食毕而散,结束祭祀。

东西两处茔墓地,已近四个世纪。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致其茔墓和设施发生很大变化,曾多次进行维护和修缮。

清初,择定西茔园立祖时,进行了大修建,耸立大石龟驮之“二龙戏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一座,使茔园初具规模。康熙初年,择定东茔园立祖时,又进行大修建,使东茔园初具规模。康熙十六年(1677)岁次丁已孟冬吉旦,在西园二次耸立大石龟驮之“二龙戏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一座。同时,又对东西茔园进行了二次大修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第三次对东西茔园进行了大修建。于同年岁次戊辰孟秋中浣吉旦在东西茔园中又各耸立大石龟驮之“二龙戏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一座。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一日,由乌苏氏十三世祖,长支代表沙丙阿、二支代表富易、三支代表达三布在西茔园大门里左侧,耸立祭田大方碑一座,明确乌苏氏族三支和坟丁徐丁袁三姓,在坟田中的责任,世代传承,共同信守。民国十五年(1926)十月一日,东茔园中之墓前碑,历经300多年的风吹雨打或冻溶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其中部分碑身中出现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由乌苏氏三支后裔重新换碑补立。

1948年10月30日辽阳解放,结束了旧的习俗。从此茔园墓地无人看护管理,各宗支后裔也很少有人去祭祖扫墓填坟。先是外部设施遭到破坏,石碑、石龟、石柱兽(华表)、石供桌、石香炉、土地庙、石针、石梯阶等被推倒、砸坏,有的不知去向。以后内部设施又遭到了破坏。拨乱反正后,文保单位曾多次进行考察,拟按其历史及文物价值作必要保护,并将西茔园内的二座“二龙戏珠九眼七透窿”大石碑碎块运回市博物馆,经过修复后,立在碑林中,以供观赏与研究。[1]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穆姓从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穆家村在大高镇政府驻地东北55公里,东邻黄升乡姜家村,西靠东时村,南与沙洼村接壤,北邻楼子村,村内东西主街3条,南北主街2条,村庄总体呈长方形。全村112户,374人,有穆、薛、张等姓,耕地面积640亩,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冬枣等。

穆家村与修家村、马家村、八里村、赵家塘坊村、石家村、西马村、坡许村、韩家糖坊村、灰堆刘村、邱家村、流钟村、薛家村、中韩村、谭家村、郭庙村、边家村、乔刘村、范园村、北张村、刑集村、小刘村、西高村、南陈村、南耿村、刘家村、刘之俭村、孔家村、吴家村、东黄村、甜水井村、铲头李村、大王村、崔家村、南韩村、沙洼村、西庙村、西官庄村、王胡村、王主史村、西时村、宋家村、西小杨村、大高村、大张村、何家桥村、烽台村、楼子村、庙二村、李家村、单家村、台一村、台二村、台三村、万家村、庙一村、小张村、东楼村、西楼村、大楼村、火把村、桑家村、东时村、台四村相邻。

穆家村附近有滨州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秦口河水利风景区、沾化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下洼镇北陈冬枣采摘园旅游区、杨家盐业遗址群等旅游景点,有沾化洼地绵羊、沾化白山羊、沾化冬枣、沾化洼地绵羊、沾化虾酱等特产。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地,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朱元璋的家乡安徽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又是水、旱、蝗灾的频发地区。朱元璋起兵于此,转战江苏、湖北十余年,与元军及张士诚、陈友谅部反复争夺、殊死拼杀,造成了当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破荒凉局面。因此,明初移民,朱元璋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朱元璋称帝不久,就曾将太湖流域的数千民户强行迁入他的家乡(《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九年十一月,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见《明史·太祖本纪二》),目的是尽快让他的家乡繁荣起来。河南地区的移民以洪武年间迁入者居多,永乐年间次之。据方志、家谱、碑文资料统计,移民中有95%以上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从河南地区移民的分布情况来看,多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这一地区因元末天灾人祸而人烟凋蔽。河北、北京地区的移民,据家谱、碑文等资料分析,大多是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入的,这与该地区“靖难之役”期间战乱破坏严重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儒家伦理又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断定,明初的移民是由政府强制性实施的,移民半路逃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为防止移民的逃亡,移民官员想出了种种办法,如砸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用绳索捆绑等,这些民俗学上也有反映。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民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当时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另一说为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官兵们在押送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移民逃跑,还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索连成一串。由于长期的被押解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耳濡目染中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押解途中,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员解开被绑着的双手才能完成,于是一有人喊“解手”,人们就知道行进队伍中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特殊代名词。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梦里萦回千百度

  明初持续五十余年的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血泪,除在移民群体和他们的后裔中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生理特征外,这一举措确实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安定社会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移民活动,首先使移民地区的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如河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总数约为1913万,到弘治四年(1491)迅速增加到约436万人。其次是耕地面积大量增加,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垦田总数已达850万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由于劳动人手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国的粮食产量和田赋总额不断提高。如洪武十八年,全国的田赋总额约2081万石,到洪武二十六年,则猛增为327898万石。可以说,移民政策的强制实施,客观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永乐、宣德时期明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经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不断泛滥的汾河洪水席卷得杳无踪影了。但作为故乡符号的大槐树及老鸹窝,却永远地沉淀在了那些移民后裔的记忆深层。自明初至今,民间自发的修订家谱、宗谱活动从来就无暇顾及官方三令五申的禁令,盛行不衰,移民们及其后裔在新的故乡另立族谱,他们每每把家族的源头追溯到那“梦里萦回千百度”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辛亥革命爆发后,三民主义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自觉意识,激发了人们寻根问祖的热情。从专制桎梏中解脱出来的那些洪洞移民的后裔们,非常渴望能找到山西故里仍然健在的亲人,在他们中间悄然掀起了一股寻根祭宗的风潮。一些在移民后裔相对集中地区为官的洪洞籍官员,因为同宗共族的缘故,受到了移民后裔的热情礼遇。有感于此,1914年,曾经在山东等地为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募捐,于古大槐树东旁同根孽生出的第二代古槐处筹建了古大槐树遗址,并竖碑立碣、组织人编修《古大槐树志》。20世纪80年代后,以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自1991年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大槐树移民后裔们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虔诚地来到大槐树下,追忆那曾经梦中的情景,这里成了数以亿计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宗的圣地。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大槐树情节,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终于找到根了 我是山东一支的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一亿人的故乡

  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既有自发的,也有被迫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活动,主要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迁苏、松、嘉、湖地区的富户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以及明军攻克大都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或山后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以南和北平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平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平。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史前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同宗共祖的民族认同感;西周初年的殖民性移民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促进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综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次移民活动,没有任何一次能比明朝初年的那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刻。那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民俗学上的痕迹

  明朝强制性的山西移民活动开始后,每次移民的规模都很大,动辄数千民户,甚至万余户。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以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地,而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年间)设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的不归之路。广济寺旁曾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舒适的巢窝。根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栖息于树杈间的老鸹,在萧瑟的秋风中不时发出声声哀鸣。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依依惜别。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成了他们思念故土之情的排解物,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

  大量山西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营为基本单位定居下来。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政府向他们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许多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如洪武三十五年,就对迁往北平各地的民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内免征其税”(以上见《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还于河南设置了司农司专门负责移民垦田的管理工作,规定凡农民及移民开荒,均归开荒者作为永业。明太祖还责成地方官员发放耕牛、种子给流民、移民,以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首先要提示给你的是,山东不是满族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只是清代八旗的驻防地。所以,你提到的祖籍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你这一穆坤的居住地。

没有具体的地址,寻找老姓相对也困难一些。

李:

老姓包括:傅察氏、瓜尔佳氏、李佳氏、李尔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吴库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李氏(汉族、朝鲜族)等。

请提供祖居地,现居地,家族排字,家谱、家族传说。

资料越多对寻找老姓越能加快进度。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关于穆姓的古代名人都有谁?

1、穆崇穆崇(?~406年),本姓丘穆陵氏,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开国功臣。机敏果断,善于言辩,少以偷窃为业。后来,追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