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生与老生区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须生与老生区别,第1张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称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其动作性较次要,态度安闲沉稳从容。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二进宫》的杨波等。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夜审潘洪》的寇准等,其难度较唱工和做工戏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楼杀惜》的宋江,《清风亭》的张元秀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即兵器。)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军山》和《阳平关》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失街亭》的王平等。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

  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谭派(谭鑫培)、孙派(孙菊仙)、汪派(汪桂芬)、汪派(汪笑侬)、余派(余叔岩)、刘派(刘鸿声)、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杨派(杨宝森)、马派(马连良)、麒派(麒麟童,即周信芳)、奚派(奚啸伯)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如《定军山》、《打鱼杀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戏。《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后《打金砖》则有高难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我们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

  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的划分种类有:王帽老生(头戴王帽,身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一种是头戴纱帽,身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另一种是穿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但不带绣龙、绣花的,较素净,如《群英会》的鲁肃,诸葛亮也属此类);褶子老生(即着便服的老生,此类角色最多。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颇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大斜领子,歇大襟,长袍大袖。分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陈宫,《状元谱》的陈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见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着开氅之类服装的角色,,在戏里并不一定有武打,但多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

晋剧里的老生同样也是须生,基本和京剧一样,只不过是叫法上不一样了而已

余派:《搜孤救孤》《失空斩》《乌盆记》

言派:《卧龙吊孝》《让徐州》《战北原》

高派:《斩黄袍》《辕门斩子》《除三害》

马派:《十老安刘》《苏武牧羊》《四进士》

谭派:《战太平》《定军山》《失空斩》

杨派:《文昭关》《杨家将》《击鼓骂曹》

麒派:《宋世杰》《徐策跑城》《追韩信》

汪派:《刀劈三关》《哭祖庙》《马前泼水》

唐派:《驱车战将》《刀劈三关》《关公月下赞貂蝉》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所创的四派影响最大,另外还有李多奎等。净行中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潭派——谭鑫培(老生) 孙派——孙菊仙(老生) 李派——李春来

汪派——汪桂芬(老生) 刘派——刘鸿声 杨派——杨小楼

盖派——盖叫天 高派——高庆奎 言派——言菊明

余派——余叔岩 梅派——梅兰芳(旦角) 麒派——周信芳

荀派——荀慧生(旦角) 尚派——尚小云(旦角) 马派——马连良

程派——程砚秋(旦角) 裘派——裘盛戎

还有旦行的张派—张君秋

为什么京剧难以产生新流派,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严重问题。其实这也正是京剧滑坡、衰落的一个直接体现。没有新的流派产生,基本上也就等同于没有产生一个出类拔萃的演员,京剧水平陷入停滞不前、甚至不停下滑的状态。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新流派的产生,说到底是京剧演员自身水平的问题,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演员基础差

现在演员的培养模式为戏校,相比于过去的旧科班,显得太宽松了,没有苦练的磨砺,演员基础差会的少,水平低的演员是不会有发展的,想自成一派是不可能的。

2:演出少

以前的演员成名挑班,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考虑配角、底包、乐队等几十人的生活,每年至少演出2-300场,舞台经验的积累为艺术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现在演员一年能演2-30场就算多的了,没有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要形成流派纯属空中楼阁。

3:体制有所限制

现有的国有院团体制演员艺术上并没有太多自由,演出场次、剧目更多的是上级领导安排,很多的无奈,很多的身不由己,种种束缚下,想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甚至成派,客观上的困难很多。

4:社会大环境影响

太过浮躁的社会氛围,让演员很难沉下心来研究艺术。艺术门类的不断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分流了京剧人才。裘盛戎的孙子不也跳舞去了吗?当初信誓旦旦的“继戎”早早就抛之九霄云外。名门之后尚且难挡诱惑,何况他人。

总之,没有新流派的产生的整体原因造成的,一个一个具体环节的欠缺,不利因素的堆积,形成了这种下滑局面。更令人堪忧的是非但没有新的流派产生,已然成派的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减少萎缩,现在还有汪桂芬汪派老生吗?还有黄桂秋黄派青衣吗?还有金少山金派花脸吗?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1]小丑

  越剧行当之一

  小丑又叫小花脸。因为这一行当所表演的人物往往在鼻子上勾画一块小白粉,所以叫小花脸。这一行当具有风趣、诙谐、幽默、滑稽或者阴险、狡猾的特点。小丑分长衫小丑、短衫小丑、彩旦几类。长衫小丑是指穿长衫的丑行,例如《王老虎抢亲》中的王天豹,《沉香扇》中的蔡德清。短衫小丑是指穿短衫、系作裙的店家、酒保、地保、牢卒、船夫、乞丐、小偷等等,十分繁杂。彩旦是指女的丑角,例如《拾玉镯》中的孙媒婆、《珍珠塔》中的姑母、《玉堂春》中的鸨儿。

  [2]小丑

  马戏团中的一类演员表演诙谐幽默

  老生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称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其动作性较次要,态度安闲沉稳从容。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二进宫》的杨波等。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夜审潘洪》的寇准等,其难度较唱工和做工戏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楼杀惜》的宋江,《清风亭》的张元秀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即兵器。)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军山》和《阳平关》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失街亭》的王平等。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

  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谭派(谭鑫培)、孙派(孙菊仙)、汪派(汪桂芬)、汪派(汪笑侬)、余派(余叔岩)、刘派(刘鸿声)、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杨派(杨宝森)、马派(马连良)、麒派(麒麟童,即周信芳)、奚派(奚啸伯)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如《定军山》、《打鱼杀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戏。《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后《打金砖》则有高难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我们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

  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的划分种类有:王帽老生(头戴王帽,身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一种是头戴纱帽,身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另一种是穿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但不带绣龙、绣花的,较素净,如《群英会》的鲁肃,诸葛亮也属此类);褶子老生(即着便服的老生,此类角色最多。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颇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大斜领子,歇大襟,长袍大袖。分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陈宫,《状元谱》的陈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见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着开氅之类服装的角色,,在戏里并不一定有武打,但多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

  老旦 戏曲行当之一。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能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还有新移植到京剧里来的《对花枪》,其中老旦也扎靠,这似乎比较新鲜,其实传统京戏里有一出《雁门关》,里面的余佘太君就是扎靠的,不过这个戏,多少年没人演罢了。当然,老旦这个行当也在逐渐的扩展,丰富着自己。

  老旦行前辈名家多多,谭志道、罗福山、谢宝云、龚云甫、松介眉、文亮臣、卧云居士、李多奎等等等等。真正老旦挑大梁演戏的是从龚云甫龚先生开始的,称之为龚派。但可是现在宗龚派人甚少。

  李多奎李先生早年拜罗福山,也曾跟龚云甫学戏,李先生嗓音苍劲宏亮、善于使用“丹田”气,行腔饱满、咬字清晰,被人们称之为“李派”,之后,老旦行几乎“无人不学李”。但是,李先生并没因为自己的成绩而骄傲,当有人求学时,他还经常与求学者夸奖老师龚云甫的演唱,可以说是老一辈的“德艺双馨”。

  李多奎李先生桃李满天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李金泉先生,现在有朋友称之为“新李派”,也有朋友不同意这个观点,是否为新李派暂且不论,但是李金泉先生对老旦行的贡献是不得不承认的。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老旦演唱更注重融入了“情”。除了唱腔创作外,也不断的创编新戏,比如《罢宴》、《李逵探母》、《岳母刺字》都是李金泉先生在继承老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代表作。这些戏不仅现在已为老旦行广为传唱,并且已记入“京剧词典”。

  与李金泉先生同期,还有一位名男老旦必须得说,就是王玉敏先生,早年常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杨宝森等名家合作,到晚年,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可惜的是,人已故去多年。

  新中国成立,老旦角色大多是由女演员扮演了,李鸣岩、老旦三王(王晓临、王梦云、王晶华)、王树芳、赵葆秀老师、郑子茹、兰文云全都赫赫有名。在这些位女老旦演员中,朋友们肯定是各有所爱。女演员与男演员相比,从嗓音条件上就有很大不同,女演员唱老旦可能更受一些局限,所以,想从当今的众多女老旦身上找到李多奎先生的风范,可能有点儿难(哈~),但是,话也不能说的绝对,也有宗李派相对来说比较正的,比如:李鸣岩、蓝文云。蓝文云前几年停唱了,但是好像今年已复出,说实在的,我记己觉得蓝文云宗李派真的很棒!期待她早日登台亮相。

  越剧(及昆曲)中的小旦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正旦、武旦、泼旦几类。

  黄梅戏小旦 黄梅戏行当划分并不严格。小旦在黄梅戏中占据重要地位。黄梅戏早期就是以“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川剧小旦

  [编辑本段]〖小旦——介绍〗

  悲旦,京剧中称为青衣,扮演身世悲苦的青年女子,例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秦香莲》中的秦香莲。

  花旦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

  闺门旦主要扮演官宦人家的**,比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中的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比如《碧玉簪》中的李夫人、《梁祝》中的师母。

  泼旦一般扮演性格比较泼辣的女子,比如《宋江剌惜》中的阎婆惜。

  武旦扮演的是有武艺的女子,比如《十一郎》中的徐凤珠、《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编辑本段]〖小旦——相关〗

  在旦角里,除去青衣和花旦两大门类,还有一种小旦,本来可以附在花旦里,可是因为和花旦还不大一样,所以单列出一类。小旦在京戏里,现在还没有一种特殊的行当来应工。,所谓小旦,就是扮演一些年轻的小女孩的角色。一般都是配角,作主要角色的狠少,所以都是由次要的旦角来扮演。如果真找个小女孩来,恐怕也演不了。另外从形象上看,也不见得合适,因为这些小女孩虽然是配色;可始还有些戏,例如《御碑亭》里王有道的妹妹,《翠屏山》里的迎儿以及其他戏里一些扮演丫环的角色。你说他没戏吧,又有点戏,真正的戏也不多,用小孩来演,又演不了,用主要角色演,又没有必要。所以逐渐地小旦就和前面所说的贴且,也就是二路旦合并在一起了。在京剧里从前曾经有过小旦的名称,现在没有了,前面在介绍汉剧行当的时候说过贴旦,过去有一段时间,京剧的小旦和贴旦是分开的,我们看从前的〈戏考〉(旧式剧本)里边,还常常把小旦和贴旦作为行当的提示专门标注出来:这个角色是由贴扮演的,那个角色是由小旦来扮演的。现在小旦和贴都由次要的一般旦角来应工,就不再另外设一种行当了。

  我的答案不知道你是否满意?可以是最佳答案吗?O(∩_∩)O谢谢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即以唱为主,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 做工老生又叫作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划分得截然清楚。例如《定军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可是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所以这出戏虽然列入靠把老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再比如《打鱼杀家》这出戏,萧恩这个角色就很难把它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再如《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打金砖》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功夫。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所以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材。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

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例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 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蓝袍,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

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所以俗称道袍。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苦条子是地方俗语,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

箭氅老生的“箭”是箭衣的简称。“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就是武老生。

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会地位,用他们所穿的服装来划分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划分方法,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的某些独特的表演特点。这种划分方法,当然是比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过分密切的关系。

前面曾经说过,“末”和“外”这两个行当,后来都并入了生行。那么它们中间是否有分别呢?当然有分别。首先看它们在一出戏里所占的位置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在元杂剧和后来的汉剧里,“末”都是主角,等到了京剧里,生,就成为主角,末和外都变成配角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京剧里,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戏,一个男性角色从头到尾都是主角,那么他就要由生来扮演。末和外都不能从头到尾担任主要角色。当然,在一出大戏里边,末和外也可能在某一场戏里,或一折戏里担任主要角色,能够起些主要作用,可是从整个戏来看,他们仍旧是属于次要地位的。分别就在这里。

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装划分的一些种类,再有就是末和外合并起来的角色,现在叫作“里子老生”。就是扮演比较次要一点角色的老生,原来大多数都是由外和末来充任的。现在我们笼统地都说是里子老生,就不再分成外和末了。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捉放曹》里的吕伯奢,还有《文昭关》里的东皋公、皇甫那讷等这样—些次要角色,原来都是末和外来担任的,现在就都由里子老生来担任了。

这是从生、末、外这三种行当在戏里边的主、次要位置来分辨的。再从扮相来看,“末”,大多数是戴黑满,或是戴黪三,或是戴黪满,但就是不戴黑三。而“生”行,一般只戴黑三,极少例外戴黪三。至于黑满、黪满、白满,过去的生行都不戴。最初,生行也不戴白三,后来首先经过谭鑫培的改革,根据他自己的形貌条件以及重新塑造人物的需要,在演《定军山》时,把原来应戴白满的黄忠,改为戴上白三。随后马连良、周信芳等人,也都打破了老例,在演《甘露寺》的乔玄和《徐策跑城》的徐策时,都将白满改为白三了。

至于“外”呢,原来大都是戴白胡子,他们主要扮演一些老年人。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原来就是由“外”扮演的。这是从扮相来分辨。再从扮演的角色来看,过去传统戏里的一些家院、苍头、老家人这类角色都是由末和外来担任的,现在当然也就不分了。

那么戴满的,还得说一下:从性格方面来看,凡是戴满的,在京剧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角色基本上都是性格比较粗犷,比较豪迈,或是比较刚烈的。相对来说,戴三绺的,则是表示儒雅、潇洒、清秀的人物。根据这样一个标准,传统京剧里的武将,或是武官,都是戴满的。武将是不戴三绺的。发展到后来,就有所变革了,比如有些角色,像《定军山》的黄忠,《碰碑》的杨老令公等等,原来都是戴满的,现在也都戴三绺了。从表演的侧重点来看,过去的老生,一般说主要是重唱的,如果是主要角色的话,也可以说是唱、念、做并重。而末和外呢,一般的说,只重做工,不重唱工。从传统的规矩来看,末、外和老生的分别,大致有以上几个方面。现在末和外都合并到生行里边来了,所以有些用以区别的特点也不明显了。

在京剧生行里,还有一个行当——红生,也应该附在老生这个门类里来讲一下。红生就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这两个角色。从前这类角色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后来由花脸应工的日益减少,大多由老生,甚至由武生来扮演,所以现在基本上都叫红生。红生在老生这一行里,也算一个专门的行当。因为红生戏比较少,所以专工红生的演员也比较少。京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米喜子、三麻子(王鸿寿)、李洪春、林树森等人。红生的艺术特点是唱起来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要浑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脸那样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样秀气,所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另外,扮演红生的人,一般都得有比较坚实的武功,演法也跟一般靠把老生不同,要有些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 程派(程长庚)

张派(或奎派,张二奎)

余派(余三胜)

孙派(孙菊仙)

谭派(谭鑫培)

王派(王鸿寿)

汪派(汪笑侬)

汪派(汪桂芬)

刘派(刘鸿声)

余派(余叔岩)

高派(高庆奎)

言派(言菊朋)

马派(马连良)

谭派(也称“新谭派”,谭富英)

麒派(周信芳〔麒麟童〕)

李派(李春来)

李派(李洪春)

唐派(唐韵笙)

杨派(杨宝森)

奚派(奚啸伯)

李派(也有说应该称“少派”,李少春)

须生与老生区别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