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需要注意什么?哪里能看到相关的,比较系统的文章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组织,二、经费,三、编辑,四、制作。
下面,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一叙述,但愿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启发。需要指出的是,我接触了不少新修的族谱,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也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写一篇专论,以期规范。当然其中也借鉴了一些来自互联网的资料,但可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欢迎大家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
修家谱是宗亲们最希望做的大事,家谱国际在修家谱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心得。明确家谱的意义在谈如何修家谱之前,弄清家谱的意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谱凝结了宗族文化的核心,家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家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敦宗睦族,好家风和中国传统美德都可以从家谱中体现出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正是这些意义促成了我们修谱的动力。修家谱是一个严谨的事情,说得准确一些,它是一门科学。所以我们在修家谱的时候,应该慎之又慎。首先应该做的是成立一个筹委会,选出主修、兼修、撰修、采丁等专门负责人,然后给大家分配相应任务,使各个岗位的人都能做到各司其职。筹委会成立好了以后就开始准备修谱的工作。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家谱?家谱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包含:
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2世系表: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里,祖先后代每一个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3家训: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备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通常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家谱,这是1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族谱又称为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一个特殊的图书题材,族谱是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族谱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一个全过程,家族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一个历史图集,它是有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它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叫世系图,如果你想知道谱中的每一个人,他的世系所成就是属于哪一代,他的父亲是谁,一看世系图就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是叫传记,又叫行状,是按照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他分别介绍个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的有五十多字,短的只有两三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物小传,让人知道他的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善了,第三部分叫谱文,谱文的内容很丰富,包含有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姓氏起源、家训、祠堂、五服图、世系表、家传、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著述、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资人名等众多格式,通过不同格式的谱文,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跟过往兴衰。
所以这么多内容,光靠你一个人用手动修的传统方式,你觉得现实吗?而且如果你的家族有上千人甚至更多的话,就算你会修,你又要修到猴年马月去?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你只要借助类似炎黄族谱这种在线编修工具才能解决问题,自己去小程序上搜一搜吧,我记得是有1个邀请协编者的功能的,可以跟你家族里面的专业人士一起修,这样效率才高,也不容易出错,纯手打,给个赞吧
修家谱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各族有个族的规定,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力修的。通常都需要家族成立专门的修谱委员会,来负责具体的事宜。找出以前的家谱,并搜集家族新成员的资料。讲究的家里往往还有一堆仪式。
不过现在貌似大家都不怎么讲传统了,所以现在要真的想修家谱,只要有钱就行了。毕竟找人收集资料,写谱,印刷都要花钱啊!
修家谱需要注意什么?哪里能看到相关的,比较系统的文章
本文2023-10-09 16:14: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