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和何姓是司马姓氏的分支吗?
冯姓和何姓是司马姓氏的分支。
冯姓为西汉司马迁之后司马迁因受奸人所害,为逃避追杀,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一竖改姓同。
司马迁次子司马观将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这在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有不少传说。
陕西省韩城芝川镇徐村有司马迁之墓和司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冯同二姓,两姓有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习俗,二千多年来,冯同二姓均认同祭拜司马迁为共同先祖的事实,加之以家谱为佐证,司马迁后代有冯姓,是完全能够认定的。
这是冯氏源流上又添了新支脉。
少数民族姓。湘南瑶族有冯姓。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文孙纪念馆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美德村的冯氏祖祠。每年都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冯氏宗亲到此祭祖。
据专家考证,海南岛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实际成为“域外之地”。三国时,孙权曾派兵三万,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梁朝大同时期,冯宝及其夫人(冼夫人)请命于朝廷,在海南设立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约200年,冯冼家族及其子孙为海南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冼夫人因为帮助隋朝统一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皇帝对冯冼家族大加封赐。因其孙冯魂帅众迎隋使入广州,故封为仪同三司。不久,隋文帝又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剌史,孙冯暄为罗州剌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隋文帝又赠其子冯仆(已逝)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从隋帝对冯冼家族的赐封来看,说明隋朝时,海南岛是冯冼家族的封地,冯冼家族是海南的直接管理者和统治者。特别是要派出自己族人和士兵、奴婢常驻临振县(今三亚市),经营并收取封地租税。这些迁驻海南的冯冼族人和和士兵、奴婢后来定居海南便成为海南人。据古人世代相传,冯宝、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并曾在琼山的梁沙坡、高坡(今海口城西)和石(石矍)港带安营扎寨,维护海南社会安定,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海南各支系《冯氏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是海南冯氏开基肇始之祖,冯盎系渡琼始祖,冯智戴为迁琼先祖。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等,都曾到过海南,为开发海南作过贡献。
据冯氏谱牒载,冯盎共生男30人,女6人。他把儿女分散到广东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成为当时一个庞大的冯氏家族。海南自南朝梁以来,都由冯冼家族治理,唐初实际由冯盎管治,终唐一代,海南不少州县地方官都是冯盎的后裔担任,整个海南都属其管辖的地盘。据海南《冯氏家谱·世纪系》载,“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为总管,以故子孙世为南越君长,家于琼崖。琼崖之有冯氏,盖自此始云。盎公为冯氏入琼之祖也。”
冯智戴初为春州(治在今广东阳春)剌史,勇而有谋,得众士心,峒帅乐附。唐贞观二十年,侍奉太宗,父盎卒,被封为卫尉少卿,能善其职。后迁左武卫大将军,任岭南八州总管。卒赠洪州都督。据海南部分冯氏家谱记载,冯智戴于唐太宗时,被任命到到海南当官,随后立籍海南,聚族于海南,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石(石矍)村,为海南冯氏之祖。
据清光绪《冯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之孙,冯盎之弟冯背。曾任广东连州通判,后入琼任琼州通判,是冯氏入琼“鼻祖”。其子冯世禧唐代授任总兵,镇抚万、陵、崖,定居会邑(原乐会县,今属琼海市)肇泉仙塘村。元朝至顺四年,原籍福建莆田的冯永辉入琼,任琼山知县,择籍乐会,同族叔祖冯背同村而居。冯背后裔与冯永辉支系后裔,早已融为一体。
此外,宋代迁琼的冯元、冯文(亻甫)、冯细歌等人被部分冯氏人认为先祖。冯元系福建莆田人,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卒赠户部尚书。其子冯佳任琼州通判、冯雀任澄迈知县;冯文(亻甫),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4年),原籍福建,任海南卫副将,率军来琼平乱,落籍琼山桥头村。
据介绍,目前海南冯姓,同祖同宗,同根同藤,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散居于全省各地,主要居住在海口(含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万宁、琼中、屯昌、儋州、临高等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四、五百个村庄。
冼夫人:冯门巾帼名传天下
研究海南冯氏家族和研究冼夫人是分不开的。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族首领,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今广东电白,一说阳江)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后按家乡风俗(俚族风俗)归葬于故里娘家的广东电白山兜丁村。
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于梁朝梁武帝时期“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海南与中央政权直接联系,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
梁大同(535-546)初年,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辅佐冯处理政务,诫约俚人守法遵礼,改造旧俗。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亲自领兵平乱,安抚百姓。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夫人为主,尊奉为“圣母”,由其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使安抚岭南,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派其孙冯魂迎使入广州,岭南归附隋朝。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冼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在冼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安抚慰俚、僚各族人,使之归附。隋文帝因此赐予临振县(今三亚)1500户作为“汤沐邑”(意即将全县1500户的赋税收入作为她梳洗化妆的费用),并追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动乱之险,但忠心报国之心不变,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被岭南人民奉为“圣母”。民间对冼夫人的怀念和崇拜逐渐变成了一种信仰,冼夫人也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无论政府或者民间每年都举行几次盛大的纪念活动。军坡节是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也是海南最独特最典型的民间节日,而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在海南影响最大。
海南冯姓第一村——石(石矍)村
据古人世代相传,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冯宝、冼夫人曾孙冯智戴迁琼,唐初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县石(石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今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全部姓冯,其家谱称是冯宝、冼夫人的后裔,有“海南冯姓第一村”之称。
该村现存有冯氏进勇公等祖坟数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一座。村中现存古庙五座,其中阳夏侯庙、冯氏大宗祠已列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据当地冯氏族谱记载,隋仁寿初年,80多岁高龄的冼夫人巡视海南,不幸患重病,于农历一月十八日在当地病逝。由于当时海上风大浪高,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时无法将遗体运回故里,只能就地安葬。数年后,冯家后裔派人来琼清理,按俚人习俗将遗骸运回广东电白山兜归葬娘家。迁出时,将其衣冠埋入原墓,立为衣冠冢。元代,其后裔将衣冠冢整修成石墓,底八角形顶部圆形,用石块雕刻迭垒而成,规模较大。墓碑、望柱、动物石雕群和围墙在“文革”时期被毁,今仅存石墓。
在该村文林冯公祠内,有块“流芳万世”碑,上书:我渡琼始祖定南知寨进勇公,宋末元初,由闽入琼,始家澄之石(石矍)里,继迁于琼,迁于临,亦同邑而异都,不及悉载。这里的冯进勇,系冯宝、冼夫人之第35世孙。
冯姓源流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得姓始祖为冯文孙。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后汉书》、《元和姓纂》和《广韵》等记载:“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冯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他因随其兄周武王克商立下功劳,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任魏大夫。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了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毕万后裔魏文侯与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一支孙长卿(即冯文孙),周安王时受封于冯城(一说是今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是今河南省荥阳县西)。于是长卿及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之始平,故冯氏祖居之神龛多以“始平堂”名之。
二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简子之后”。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如今,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姓人口众多,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家辈分表
目前已知的咏春流派里,大致分为4个流派“叶问系”“姚才系”“阮奇山系”“张保系”(其中,阮系和张保系比较近,二人的徒弟之间会互相在两人之中学习),但他们的分支非常多,而且分支之下都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来挨个数一数,并且告知各位其传承。
1,岑能系(张保系分支)
2,黄淳梁系(叶问系分支)
3,耀保系(张保系分支)
4,姚系(对姚系不了解,目前没有了解到更细的分支)
5,梁挺系(叶问系分支)
6,叶准系(叶问系分支)
7,梁相系(叶问系分支)
8,黄祯系(阮奇山系分支)
9,米机王系(岑能系分支)
10,黎式咏春(米机王系分支)
11,梁绍鸿系(叶系分支)
12,郭式咏春(叶问系分支)
13,伦家系(叶问系分支)
14,伍灿系(叶问系分支)
15,彭南系(陈华顺系分支)
16,徐尚田系(叶问系分支)
17,卢文锦溪(叶问系分支)
18,古劳偏身咏春(梁赞晚年在古老所创的偏身咏春)
19,醉咏春(失传的咏春)
20,越南咏春(阮奇山的哥哥阮济云前往云南后所留下的咏春流派)
21,刨花连咏春(起源传说与其他咏春不同,但也都是流传于广佛的咏春拳)
22,张卓庆系(叶问系咏春分支)
23,硬门咏春(只知其名,了解不深)
24,冯少青系(据说是冯家后人所传,冯少青为阮奇山的师傅)
25,叶正系(叶问系分支)
26,班中咏春(只知其名,了解不深)
27,阮系咏春(阮奇山所传咏春,传人梁牛等)
28,祁门咏春(张保系分支)
29,李恒昌系(黄淳梁系分支,训练体系还申请了专利)
30,振藩国术(李小龙早期所教咏春,属于叶问系分支,传人是日本人“木村武之”。)
福建的“白鹤咏春”和少林的“少林咏春”。没有归到其中,原因是我们认为他们在传承上和目前的咏春存在断层。无法证明红船之上的传承是否真实。因此我们无法将“少林”与“福建”的咏春与现在广佛和相关的咏春相关联
2 冯氏家族辈分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荆楚冯氏字辈:潜江龙湾清公支系字辈:润字截止,以润字改用圣字。
沔阳胜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圣字。
汉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圣字。
汉川高庙支系:训字截止,以训字改用圣字。监利冯家门支系:泽字截止,泽字改用圣字。
湖南华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圣字。岳阳、监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圣字。
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后启用录新派圣字,如石首辛酉年续谱派已用,即诒字改用圣字。
潜江总口支系:已用派不明,与潜江龙湾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后启用圣字。
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该支系贤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该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变。
钟祥冯家岭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圣字。
3 冯家辈分排行
启清三伟世上廷如作高德愈修朗仲锡光宗远绍祖泽
4 冯姓辈分排列表
龙阳(汉寿)冯氏派语 乾隆元年(1736年),六世祖兆行公初命派语:
有谟宗正道,大德启贤良。
礼义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道光辛卯年(1831年),九世祖克让公续命派语:
国朝隆选拔,庠序庆荣昌。
继述光先业,勋遒百代芳。
冯氏祖宗派行 (湖北大冶三元堂冯氏族谱字辈) 以祖德发祥 进美加光 贤才蔚起 后代延长 宏惟先烈 久着声望 怀仁辅义 秉忠效良 在周有简 际汉则唐 宿典对策 京同平章 文武咸懋 科名斯扬 树业华夏 肇立纪纲 本支蕃衍 远超寻常 率乃攸行 福禄永康 (目前2011年)当红的是光、贤、才辈分。 追问: 怎么和我们家族的不一样,我们的是;国文山礼顺;家道万年昌;恭敬世贤德;忠和启志强 追问: 怎么和我们家族的不一样,我们的是;国文山礼顺;家道万年昌;恭敬世贤德;忠和启志强这里有几个字我不清楚音差不多 追答: 现居陕西省镇巴县东乐村冯家院子严家山的冯兴顺支族之先祖为万武公。自嘉庆初年(1796年)兴顺公来此落户至今已发子孙八代,并自议字派:加兴锡开天,俊彦善奎先,正国文科启,德继祖宗前,光明万世焕,朝廷庆东川。 四川邻水冯氏族谱——昭穆世次(字辈)先祖制定的冯氏字辈,以五言诗句组成,数百年来代代相传,至今已用到近三十世,现将全诗大意译于后:
“很多品德高尚而又有才学的人,以他们的才德文墨能够掌握和振兴时政。只要朝廷不断荐贤用能,而最高权力者又积极兴学,那么这些人,一经学习就会有伟大的成就,在我冯氏宗族里具有高尚德行和才华的人会永远存在的,凭着他们的德育智能,是完全可以振兴和服务于人类社会。若我冯氏族中长期不懈地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将时时预示着定能染出安泰祥和的春天来。”
全诗中心意思:说明我冯氏祖先希望和鼓励后嗣子孙努力读书,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为冯氏宗族争光,为人类做贡献。
四川邻水冯氏族谱——
昭穆世次(字辈)
万九德应彦 如文尚振秉
廷元继举士天开学大成
贤达乔宗永 仁圣克志平
宏才长能育时兆泰和春
积庆昭先志 贞修懋尔行
连荣增秀发立本任芳声
肇泽绵嘉锡 延祥际宇新
流光世济美 俊选会昌明
5 中华冯氏辈分一览表
1、河南安阳世系字辈:先祖,冯邦堂;字辈是:天,上,国,玉,昌,三,大,日,文,明,际,田,元,林,景,成,华,绪,宪,治,振,作,兴,生。
2、山东金乡迁到河南的一支派系:、振、书、玉、彦、明、显。
3、江苏:德可廷来,文恒正之,复述宗绍,斯守古训,鸿程大业,伯仲同仁。
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6 冯氏的辈分怎么排
冯存怀、冯存渊、冯存杰、冯存荣、冯存易冯存月、冯存婕、冯存涵、冯存婷、冯存依
7 冯家家谱辈次大全
族谱显示,吴玠的子孙起初依附先王,居住在兴州(今略阳)、利州(今广元市)一带,因吴曦叛宋的问题,第七世孙、湖州路儒学教授、吴扶的孙子吴伋自利州迁至秦凤路凤翔府虢县古虢阙弯居住,这个迁居之地,即今陈仓区虢镇光芒村。至十一世分三支,一支守阙弯先人庐墓,一支迁入原宝鸡县众安里第二营(今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一支分籍入八鱼里淡村堡(今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分籍在今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陈仓区周原镇以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酒房镇吴家大庄的吴氏后裔,为涪王吴玠次子吴扶的后裔;而今凤翔县南指挥镇上郭店村、彪角镇冯家村的吴姓人,则为吴玠三子吴撝的后裔。
8 冯姓的辈分
这个简直不要太多
字辈排行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湖南华容冯氏字辈:“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四川南充冯氏字辈:“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冯氏一支字辈:“孝友家昌达文章业显荣贤人常继起本立树芳名”。
贵州遵义道真(含正安)冯延富-冯德征支系字辈:
1、明朝中叶至现在使用字辈:
延、德;
贤金庆杰;
朝天时大;
草(子)兆国思;
正汝(地、帝)道在(载);
育光明。共21字。
2、2005年修编族谱时新续字辈:
源继高辛族望扬;
传承祖训久流芳;
云台彪炳灿东亚;
更创辉煌必自强。
共28字。
3、重庆南川区水源冯德征支系在使用老字辈时有22字,在“道-在”之间多一个“德”字,这是当时官府批准使用的字辈,由于与入黔二世祖冯德征相冲突,正安、道真未使用。
湖北大冶三元堂冯姓字辈
祖德发祥,进美加光,贤才蔚起,后代延长。宏惟先烈,久著声望,怀仁辅义,秉忠孝良,在周有简,际汉则唐,宿典对策,京同平章,文武咸懋,科名斯扬,树业华夏,起立纪纲,本支繁衍,远超寻常,率乃攸行,福禄永康。
太多了不一一列举,得根据地址源头来讲的。
祝你生活愉快!
冯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
一、起源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城(冯城,一说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位于河南省荥阳县西)。毕万子孙以邑为氏名,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二、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冯氏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就已开始迁移。冯氏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
冯氏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
1982年,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各姓氏进行了重新排名,冯姓居第27位。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姓氏人口统计结果中,冯姓排名为28位,人口在832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而在台湾冯姓排名稍有靠后,为第67位。
如今,冯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云南三地;北方则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三、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四、郡望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五、历史名人
冯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缭:我国古代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六、当代名人
冯骥才:著名作家、画家。
冯国经: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冯小刚:**导演。
冯巩:相声演员,**演员。
冯翊纲:台湾相声瓦舍创办人。
冯德伦:香港歌手。
冯曦妤:香港歌手。
冯元桢:生物工程之父。
冯姓和何姓是司马姓氏的分支吗?
本文2023-10-09 14:37: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