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口镇的所辖村
祝家庄清道光三年,祝有从文登县祝家英迁此立村。光绪十二年,李姓由海阳县迁入。1952年合并于改造夼,1994年析出。现90户。
前尹家明永乐年间,尹姓由云南省昆阳县藤埠崖迁海阳县嘴子前,嘉靖年间迁此定居建村,初名尹家。清初,马姓从海阳所迁入。1942年更今名。现410户。
后尹家明末,任、宋、王姓居此,称任家。清顺治十三年,于姓由东司马庄迁入。康熙年间, 高、 崔姓由海阳县徽村、崔家迁入。任、宋、王姓渐泯,更名北尹家,1942年更今名。现240户。
封赠山明崇祯年间,于姓由水头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峦为司马庄于姓赠与,故名。清末,先后有吴、李、刘、臧姓迁入。现270户。
兰家金、元时期,贾、窦、赵姓居此建村贾家庄。明宣德年间,郑、兰、刘姓先后从由古、后庄、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嘉靖年间,贾、窦、赵姓迁走,兰姓人众,更此名。现1150户。
康家清康熙三十九年,康姓由康家屯迁此立村。乾隆年间,唐姓由南唐家迁入。清末,宋、王、于、邹姓由择村、夏村、腾甲庄、邹家迁入。现144户。
择村清雍正年间,宋姓由南泓来此择地立村,故名择村。光绪年间,姚姓由东南
迁入,后有郑、王姓迁入。现322户。
北唐家明隆庆年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唐家村北立村,故名。清咸丰年间,王姓由河口、 李姓由莱阳县埠前迁入。 光绪年间,于、宋姓由王家庄、邹格迁入。现220户。
南唐家明正德三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此立村唐家,后因建北唐家而更今名。清康熙十一年,马、鲍姓由海阳所迁入,清末,陈、高、兰等姓迁入。现740户。
兰家庄明正统年间,张姓由云南迁此立村,此处为兰家的种地庄子,故名。明末,张姓迁走,王姓由北王家庄迁此。清顺治年间,谭姓由文登县谭家口迁入,袭旧称。现364户。
毛家清顺治年间,毛姓由清口涧迁此立村。乾隆年间,朱姓由安徽当涂县迁此,郑姓从由古迁入,毛姓渐泯。清末,冯姓由观上冯家迁入。现320户。
改造夼明崇祯十五年,孙、邢姓由宁海州城里和文登县望岛迁此立村,因村南山夼有一龙形青石,故名青龙夼。清乾隆五十七年,于姓由北司马庄迁入。嘉庆三年,更今名。现389户。
刁家港(jiang)清康熙年间,刁姓由刁家迁山上定居建村,故名。清末,于、唐、邢、赵姓先后由院前、南唐家、改造夼、西泓赵家迁入。现111户。
河口清顺治年间,王姓由念头迁此立村,因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故名。后邵、秦、于、唐姓由邵家庄、秦家庄、腾甲庄、南唐家迁入。现130户。
常疃明崇祯三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常姓曾居此建村常疃,故袭原称。清光绪年间,仇姓由仇家洼迁入。现217户。
辛家庙清康熙十六年,王锡仕由夏村迁此立村,初称夏村南庄。后因村西有一庙宇,庙主姓孙,故更名孙家庙。乾隆五十年,辛姓由贾家迁入,改称今名。现135户。
野子明崇祯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此地为一片空野, 故名。清康熙年间,毕、王姓由打磨、夏村迁入。乾隆年间,杜姓由蜊子嘴迁入,于、高姓由官庄迁入。现354户。
西耿家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次年又迁此立村。清乾隆六年,于姓由官庄迁入。现570户。
院前清顺治年间,于习由西泓于家迁古寺海龙院之前立村,故名。清末,有高、孙、刘、袁、李姓迁入。现202户。
庄头清嘉庆年间,程、宁、杜姓先后由八门邹家、蓬莱县东关、蜊子嘴迁此定居。此处为高格庄的种地庄子尽头,故名。光绪年间,张姓由所后张家庄迁入。现164户。
蜊子嘴清乾隆十七年,董姓由海阳县姜格庄迁此定居,因村西海边山嘴处盛产蜊子,故得此村名。乾隆三十七年,杜姓由夏村迁入。现150户。
西南赵家明万历三年,赵忠恕由山西运城县迁夏村,翌年来此定居建村赵家。清末有辛姓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486户。
锅上明崇祯三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村民在村南洼地架锅煎盐,故名。清末,季姓由黄格庄来锅上村东立村季家庄,1945年并于锅上。现370户。
张家庄清顺治年间,张彪由泽上迁来以姓立村。乾隆年间,隋姓由盘古庄迁入。现320户。
安家明崇祯四年,安九皋由夏村迁此定居建村。清康熙年间,王、徐、兰姓由海阳县留格庄、石村、兰家迁入。道光年间,徐、宋姓由文登县爬山后、大庄迁入。现290户。
江村洼清乾隆十五年,兰科众由兰家迁此,继承其江村岳父的地庄,此处低洼,故名。后有于姓由司马庄迁入。现80户。
新建村1974年,高姓由到根见析居此地新建村庄,故名。后王姓由人石迁入。现47户。
西北岛清乾隆四十五年,于科、于维从官庄迁此立村,因村西北有一小岛而得名。随后,高姓由人石迁入。现100户。
秦家庄明中期,胡姓在此立村胡家庄。清初,胡姓迁走,秦姓由济南府迁此定居,更今名。乾隆年间,任、王姓由杜家、夏村迁入。同治年间,唐姓由南唐家迁秦家庄村东立村小官地。1952年并入秦家庄。现620户。
西王家庄明万历年间,于官由西泓于家迁乳山口湾北岸落居,此地为夏村王姓种地庄子,故称王家庄。清中期,迟、高姓由海阳县梁家和徽村迁入。后滕、王、刘姓由北地口、念头、翁家埠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186户。
新庄清康熙年间,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因居辛姓种地庄子,故称辛庄,后更今名。乾隆年间,赵姓由赵家庄迁入。现235户。
陈家清顺治年间,陈姓从福山县古现迁此建村陈家。道光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入。后高姓由官庄迁入。现196户。
寨前清康熙二十年, 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明代防倭营寨之前定居立村, 故名。现390户。
刘家庄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守御所任千户职,世袭三代,至弘治年间,刘召由海阳所迁此立村。现186户。
旗杆石清顺治年间,于久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以娘娘庙前岩石上竖一旗杆取名。乾隆年间,王姓由夏村迁入。现355户。
东小青岛清康熙年间,吴、白姓由文登县迁此岛定居,后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 再后,辛、隋姓迁入。岛上多四季常青的马尾松,故称小青岛。1986年8月更今名。现112户。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乳山口镇的所辖村
本文2023-10-09 13:21: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