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后裔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后裔吗?,第1张

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孙氏宗亲。

孙承宗是明朝抗清前线总指挥,建立关宁防线,阻挡八旗军数十年。他的嫡系部队——关宁铁骑,更是让八旗军闻风丧胆。

明朝以文制武,文官一向自恃甚高,孙承宗一视同仁,对军中武将多有优待。因此,他在军中颇受欢迎。不过他的成功,遭到了魏忠贤的妒忌,不久,他就回乡养老去了。

明末应该是汉民族劣根性最为严重的时期了,朝廷内讧严重,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处死。清军打来时,朝廷一时无将可派,孙承宗因此起复。皇太极率大军逼近京城时,孙承宗临危受命,不仅打退清军,还连拔四城,声名大振。

扩展资料

孙中山的主要事迹

一、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1904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二、创立同盟会

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孙姓家谱

后人关于秦太保史书所载节录:

1、(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覆:“辽东经略熊廷弼题为酌调士兵以资征战,奉旨:‘该部速议具奏,钦遵到部,为照本部前议,调兵士兵四万以资征剿,业奉谕旨檄行彼中选发矣。’经臣虑,其调多则参杂不精,人众则安置不便,又虑安奢,水蔺互为仇雠,同征非宜,于是有精锐二万之议。……………

调湖广、永顺宣慰司兵八千,都指挥使彭元锦亲统;调保靖慰司兵五千,宣慰彭象乾亲统;调酉阳宣抚司兵四千,宣慰冉跃龙亲领;石柱宣抚司兵四千,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亲领,以遵义参将童揆仲统之。……”

(《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88 页3。)

2、十一月戊子,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请调湖广宣慰司兵八千人,都指挥使彭元锦领之;保有靖宣慰司兵五千人,宣慰彭象乾领之;酉阳宣抚司兵四千人,宣抚冉跃龙领之;石柱宣抚司兵四千人,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领之,遵义参将童仲揆统焉。仍以四川副总兵陈策加援辽总兵官统各军。(《国榷》卷83、页5143)

3、(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辛亥,加四川石柱援辽女官秦氏下三品服。子指挥佥事马祥麟加指挥使(时赴三千人,续调三千五百余人)。

四十有八年秋八月,石柱宣抚秦良玉援辽,与子祥麟守榆关,力战罔懈,严正封二品夫人,祥麟指挥。兄邦屏戮死浑河,赠都督佥事。(《蜀龟鉴》卷首,页7)

4、先三日,袁应泰檄各将犄角应援,总兵姜弼、朱万良军浑河外,俱不战,独四川石柱土官秦邦屏、参将张神武、游击周世禄等力战,兵半济河,败其白标、黄标,最后紫标益众,四面而围之,川兵饥疲,八千人无一免者,总兵张名世、戚金在河南亦战殁。是役也,敌兵亦为夺气,川兵名始重

5、大明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传,页6944)

6、三月,川浙总兵了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裨将周敦吉等固请追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后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卷8,页7118)。

7、大明天启元年,师渡浑河,邦屏力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辽连陷,海、盖、金、复望风奔窜,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赴援,守护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前进,大兵引退。良玉陈邦屏死状,兵部尚书张鹤鸣亦奏称“浑河血战,石柱土司功为最。秦邦屏战殁,宣抚女官秦良玉亲督精兵,兼抚残卒,往率榆关,壮气弥励,请加赏叙。再征兵赴援”等语。诏加良玉二品章服,即予夫人诰命,赐额曰:“忠义可嘉。”子祥麟授都指挥使,赠邦屏都督佥书。命回川练兵赴援,良玉率众还蜀。(《石柱厅志承袭志》),页20。

8、马祥麟,字瑞征。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书,随太保南征北剿,尝以单骑冲阵,俘获渠魁。浑河血战,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逐贼,斩获如故,大兵惊退。事闻,授指挥使,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援辽时,前军已发,公披挂装束,援笔大书于“建勋堂”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之句,字高丈余,闻当时悬手直书,后人引梯仰视,目为之眩。改设后,笔迹犹存。后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应袭宣慰司职,未任事而卒。(《马氏家谱 十二世祥麟公传》)

9、大明天启元年春正月,师渡浑河,邦屏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阳破,残兵枝节入关。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进御。扼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策马前进。是役诸城皆陷,关独完。(《蜀龟鉴》卷7,页7。)

10、秦良玉驻兵处在(北京)骡马市大街中间路北,中有四川会馆,原名石芝庵,后人改庵为会馆,内祀秦良玉之神位。龛前有联曰:“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消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桑梓客。起英雄于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馆门之外有横匾,“蜀女界伟大秦少保驻兵之处,川兵在此学习纺纱织布,施行兵工政策,后人因志其事,故名棉花胡同。”

附:秦良玉史略。秦良玉,明末忠州人,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之妻也,善骑射,饶胆智,兼通诗翰,好为男子装,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马千乘死,良玉代领其军,时号白杆军,朝命赐绢服,裙衩易冠带,侍女皆作男装。后因援辽勤王有功,封一品夫人,晋爵为忠贞侯。崇桢召见平台,赐帛羊酒,赋诗旌其功。诗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命良玉归,专剿川贼,连败罗汝才等。后良玉寿终石柱。今四川会馆有秦良玉东征图,不知何时售与外人,芙蓉淹没良可惜也。(《燕都胜迹北平南城》)页101、102

11、四城既复,闻蜀有百丈关之警,命还镇。良玉留子祥麟同妇张氏,代驻近畿防守。……良玉回镇,奉令专防川东。

12、宣慰使给石砫土司秦良玉夫人诰命,时值洗宝日期,特用宝领。给以良玉方率兵勤奢忠义也。(《熹宗实录卷十七》0876)

13、天启元年秋,樊龙陷重庆,平表缒城下,诣石砫土官秦良玉乞师,号泣不食饮者五昼夜,良玉为发兵。(《明史》张廷玉等,卷二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三十七)。

14、龙阳峒土司附籍石柱土司。明万历14年(1586年),龙阳峒土司八世世袭冠戴谭彦相宣布脱离石柱土司自立。万历16年,石柱土司马斗斛、马千乘率兵攻打谭彦相。(《利川县志》)

15、 兵部尚书张鹤鸣言:浑河血战。散奴数千皆石砫酉阳二司土兵之力,邦屏等既陷阵。秦氏先遣人来京作棉衣一千五百件,给于残兵,又押兵三千至关上,分公家之难下,复饮血之仇,更可嘉,马宜录,邦屏子大贵。死事与明屏实缺至其。谗口自伤功高招忌,势有固然。自宜力为保全断不令忠义之士负战长叹报可。(《熹宗实录》卷十三0673)

16、(崇祯)十三年五月,流贼罗汝才等复犯夔州,闻良玉兵至,反走。良玉先锋将谭稳已潜出贼后马家寨击之,斩首七百三十三级。都司秦篆又邀之留马垭,斩其魁东山虎,生擒贼三十三名。裨将秦永祚伏兵水口遮击,斩首五百余级,未渡者北遁。秦翼明会别将张令追至谭家坪,斩首一千一百七八十级,贼披靡逃窜,贼首小秦王、过天星皆降。(《石砫厅志》)

国外史料

Worldwide Guide to Women in Leadership

WOMEN IN POWER (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Female leaders

and women in other position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of independent states and

self-governing understate entities

1613-48 General Qin Liangyu in China

Married to Ma Qiancheng, the military commander of Shizhu district who was ordered to lead 3,000 soldiers to suppress a rebellion in 1559 She led another 500 men, and they fought side by side in battle and suppressed the rebellion quickly In 1613, Ma offended a court eunuch, was arrested and died in prison, and she was ordered to take her husband’s former military office She became famous for fighting the Qing invader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620 crushed numerous rebellions In 1646 Emperor Longwu of the southern Ming gave her the title of Loyal Marquis She lived (1547-1648)

Qin Liangyu (1574-1648 AD) noted general who fought the Qing invader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秦良玉(1574-1648)单独作传的将军,明朝末年领导抗清)

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孙氏宗亲。

孙承宗是明朝抗清前线总指挥,建立关宁防线,阻挡八旗军数十年。他的嫡系部队——关宁铁骑,更是让八旗军闻风丧胆。

明朝以文制武,文官一向自恃甚高,孙承宗一视同仁,对军中武将多有优待。因此,他在军中颇受欢迎。不过他的成功,遭到了魏忠贤的妒忌,不久,他就回乡养老去了。

扩展资料

明末应该是汉民族劣根性最为严重的时期了,朝廷内讧严重,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处死。清军打来时,朝廷一时无将可派,孙承宗因此起复。皇太极率大军逼近京城时,孙承宗临危受命,不仅打退清军,还连拔四城,声名大振。

可是腐朽的明王朝,一旦安危解除了,立马把孙承宗贬为庶民。

孙承宗回到家乡,继续当自己的田舍翁。清军围困高阳时,他被民众拥戴为守城将领,带领全城百姓殊死抵抗。虽然给了清军重大打击,但是敌众我寡,孙承宗被俘了。他的6个儿子、3个孙子、10个侄子都战死沙场,城中血流成河,三日不息。

-孙姓家谱

《观海市》刻石

  明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计九方,在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明登莱巡抚袁可立诗,书法家董其昌书 袁可立《观海市诗》

丹,温如玉上石。董其昌在袁可立诗后跋称“弟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字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石,温“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帖,有肃府帖传世,肃府石刻为盖代名迹。《观海市》刻石在肃府帖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于尾跋中盛赞其“勒石得法”,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苏轼)之笔”。天启四年(1624)五月二十一日,袁可立在登州看到了数年难得一遇的海市蜃楼,遂诗兴大发,在蓬莱阁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观海市诗》,为海天增色,成为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份“海市”实录。公元1994年睢县文物部门将这一珍贵石刻复制于睢县袁家山上,使其得以回归故土,传为睢阳文化佳话。

编辑本段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 并序

  (明〕袁可立 余建牙东牟,岁华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为机务缨缠,罔克一觐。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诸事 登州城池夜景

之未集,又两阅月,始咸结局,于是乃有暇晷。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菜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欤?自已历申,为时最久,千态万状,未易弹述。岂海若缘余之将去而故示此以酬夙愿耶?因作诗以记其事云。 登楼披绮疏,天水色相溶。 云霭洚无际,豁达来长风。 须臾蜃气吐,岛屿失恒踪。 登州蓬莱阁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墉。 坦隅遇如削,瑞采郁葱葱。 阿阁叠飞槛,烟霄直荡胸。 遥岑相映带,变幻纷不同。 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 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 云林荫琦坷,阳麓焕丹丛。 浮屠相对峙,峥嵘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断岸驾长虹。 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 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 秉钺来渤海,三载始一逢。 纵观临已申,渴肠此日充。 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

编辑本段袁可立事迹

  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后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万历十九年,当其初出苏州府推官之时,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巡抚,巡抚反诬其罪,可立百辩雪其冤,巡抚羞愧自劾归。万历二十三年,太宰上其事,擢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北京西城。时有皇帝弄臣杀人,有司不敢问,可立重捶抵罪,即有人持重金至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呼“袁青天”,以是触怒权贵。时皇帝宠信后宫,弄权误国,朝纲废弛。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京师地震,景德门遭雷击,可立连续上疏针砭朝政,触怒神宗皇帝,于万历二十四年正月被削职为民达二十六年之久,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史称“震门之冤”。泰昌元年(1620)沉冤得以昭雪,起袁可立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升左通政。皇帝嘉奖道:“一朝抗疏,二纪归田。口不言事,耻汉人部党之名;退不忘君,有楚尹毁家之风”(钱谦益《牧斋全集》)。 天启二年(1622),封疆多事,辽阳、广宁相继失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熊廷弼革职,辽东巡抚王化贞逮捕论死。朝野震动,京师戒严,人人视关门为死地,百官噤口以图自保。袁可立却在此时大胆提出七项建议,为天启皇帝一一嘉纳。天启二年(1622)四月十四日,加袁可立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他上任后,锐意规划,练兵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当其之时,“一方豪杰皆在老公祖(袁可立)幕下”(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他运筹帷幄,指挥大将军沈有容、节制悍将毛文龙多次挫败后金对明朝沿海一带的侵扰,取得了夜袭金州、智取牛毛寨等战役的胜利。其“联络诸岛,收复旅顺,海上为之宴然”(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天启三年二月,袁可立亲自设奇策反收降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这是明清战争史上明朝诱降清朝级别最高的将领,为辽东间谍战之著名战例,至今为研究明清战争史者所称道。袁可立抚登三载,厉兵秣马,积有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四万余人的水陆师军队,与枢辅孙承宗、侍郎毕自严戮力策应,形成“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犄角之势,确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带的平安,并大大牵制削弱了后金对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力。天启皇帝嘉奖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董其昌《天启诰命卷》)。继有朝鲜废立之事,袁可立陈请出兵讨伐,并指斥其款通倭寇,这引起了朝鲜君臣的忌恨。 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朝鲜国王李淳还在康熙皇帝面前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并辩解道:“日本即小邦先世之深仇,而隔海之外种也”(王士禛 《池北偶谈·朝鲜疏》)。随后又因核查毛文龙战报一事而为毛所忌恨,可立七上疏辞官得告。 天启四年(1624)五月二十一日,袁可立在登州公署中看到了数年难得一遇的海市蜃楼:“岛下先涌白气,状如奔潮,河亭水榭,应目而具,可百余间,文窗雕阑,无相类者。中岛化为莲座,左岛立竿悬幡,右岛化为平台,稍焉三岛连为城堞,而幡为赤帜。睢阳袁可立为抚军,时饮楼上。忽艨艟数十扬帆来,各立介士,甲光耀目,朱旗蔽天,相顾错愕。急罢酒料理城守,而船将抵岸,忽然不见,乃知是海市”(详载方以智《物理小识》、赵吉士《寄园寄所寄》)。遂诗兴大发,在蓬莱阁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观海市诗》,字由董其昌代笔,成珠联壁合之珍品。 公元1994年睢县文物部门将这一珍贵石刻复制于睢县袁家山上,使其得以回归故土,传为睢阳文化佳话。天启五年,边事告急,任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六年七月,改左侍郎。十一月,廷推袁可立为南京户部尚书,再改兵部尚书,因得罪大太监魏忠贤,遂致仕,特授兵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特准驰驿归。诰封三世,父如子官。崇祯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七年春大宗伯董其昌言于帝,帝谴使至睢州祭葬,并在尚书府第前街衢之中修东西临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可谓盛典矣。袁尚书墓在州城东南,载《河南通志》。

编辑本段袁可立著作

  著作有《弗过堂集》、《抚登疏稿》、《评选古唐诗》。于其别墅“陆园”中仿蓬莱阁体制建袁家山,又称“小蓬莱”,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子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愚,为明末书画及收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层岩丛树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维《山阴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宋《淳化阁帖》(今藏上海博物馆)。董其昌所绘《疏林远岫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袁节寰大司马像》(今藏商丘),及王铎为其所写《赠袁枢诗册》(今藏美国杨思胜处)、《雪景竹石图》(今藏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等名画珍品都在海内外流传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参见台湾文献丛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黄彰浦文选》)、董其昌《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行状》(《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中国美术年表》)、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四库全书》)、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拟山园选集》)、《辽海丹忠录》、《樵史演义》、《明实录》、《国榷》、《归德府志》、《睢州志》、《蓬莱阁志》、《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睢阳尚书袁氏家谱》等)

1、江西九江县城门乡熊氏字辈:文德传方远、诗书裕(玉)后琨、显耀光前列、昌茂发兴隆、礼乐从先进、克韶代启宏。

2、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崇德开先安家定国锡爵佑年修心端志辉光远传。

3、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国自希先圣家修六再中。

4、江西武宁熊氏一支字辈:豫章基福庆,金华善律臻,志德宜称颂,积学广流传。

特点:

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其中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熊姓为汉化改姓而来,与楚国望族并无关联。

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湖北江陵

「熊」源出

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建立楚国,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始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杨家将演义》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上古大熊皇朝之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

  熊姓出自上古大熊皇朝之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有熊氏直系家族,历经大熊、有熊、芈熊、楚熊四个王朝,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上古文明。

  熊姓在当代百家姓中居于六十八位,全国熊姓人口大约有400万

  大熊伏羲与女娲联姻,绵延三千八百多年,共一百五十三代。伏羲女娲大氏族共传七十七帝。

  之后为其后裔炎帝和黄帝,至此龙的传人便发扬光大了

  祥见<八千年华夏熊氏大成宗谱 >

  一、 姓氏起源

  熊姓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河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

  2、出自祝融八姓----芈(mǐ) 姓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yù)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以老师的身份辅佐过周文王姬昌,早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荆楚,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势力扩展至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即湖北熊氏。

  3、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祖,其子孙中也有熊姓,史称罗国熊姓

  二、 迁徙分布

  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熊姓人物的活动。夏初曾夺取太康帝位的后羿就有臣叫熊髡。西周时在楚国附近建立的子爵罗国,亦为熊姓,后为楚国所灭。先秦至汉代,熊氏主要是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熊氏部分人迁居江西,还有迁至山东的。此后直至元、明时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此外,熊氏在宋代还分布于福建、江苏的一些地方。明代,今四川、浙江、安徽、等省也有熊氏的聚居点。清代时,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也有熊姓居民。湖南、贵州、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闽粤熊氏,有些人迁至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另外还有“江陵”、“南昌”等堂号。

  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四、 家乘谱牒

  浙江:馀姚姚江熊氏宗谱十八卷、常山新村熊氏宗谱三卷、常山熊氏宗谱五卷

  江西:南昌豫章熊氏九修族谱(卷数不清)、宜丰熊氏秀翁植下支谱不分卷、罐山熊氏八修族谱首二卷(卷数不清) 河南:光山熊氏族谱四卷

  湖北:孝感熊氏宗谱、天门熊氏宗谱(卷数不清)、天门竞陵熊氏宗谱、新洲熊氏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新洲熊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新洲熊氏宗谱十六卷、新洲熊氏宗谱十卷、新洲熊氏宗谱四卷、新洲熊氏宗谱六卷首四卷、新洲熊胡氏宗谱四十卷首八卷、新洲熊氏宗谱四十三卷

  湖南:长沙熊氏三修族谱首一卷(卷数不清)、宁乡熊氏三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中湘熊氏宗谱十四卷、湘潭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谱十八卷、湘乡熊氏四修族谱十七卷、湘乡北门熊氏续修族谱七卷首一卷、湘阴罗湘熊氏三修宗谱(卷数不清)、益阳熊氏续修族谱九卷、沅江熊氏三修族谱(卷数不清)

  四川:遂宁熊氏族谱不分卷、蒲江县大兴乡熊氏族谱不分卷 五、

  五、历史名人 熊姓多文人,少武将。秦灭楚后,走向沉寂。自汉开始,熊姓人逐渐为官,南北朝时走向兴旺,出现了众多才士俊杰。北朝有经学家熊安生,著有《周礼义疏》、《礼记义疏》共六十卷。

  唐代诗人熊孺登曾与白居易、刘禹锡唱和吟诗。御史熊衮自夺魁来百代文人世胃,从苍生雨钱后累朝忠孝家声。

  宋元时期有受业于朱熹的熊兆、画家熊应周等。元朝提刑御史熊如泉等。熊如泉后任明朝副御史捷授都察院,历官三代,居晋陵之麻城筷子街,明成祖永乐二年分抚孝感县,迁居孝感洪乐乡柏松村,其夫人杨老太君,诰封三品淑人

  明代以后,熊姓名人,灿若星河,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有过目不忘的熊万仞,书法家熊方受,享誉国内外的诗人熊少牧,首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吏部尚书熊浃,官至尚书的熊一潇,通俗小说家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文武双全的熊桴,经略辽东、励精图治反被冤杀的熊廷弼,康熙年间的名臣熊赐履及清代哲学家熊伯龙等。

  近代熊姓名人卓越显达的有政治家熊希龄,革命者熊克武、熊秉坤、熊成基,哲学家、新儒学代表熊十力,戏剧家熊佛西,数学家熊庆来等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参考资料:

http://www3060s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434

  8回答者: ywx2006

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后裔吗?

孙中山是孙承宗的孙氏宗亲。孙承宗是明朝抗清前线总指挥,建立关宁防线,阻挡八旗军数十年。他的嫡系部队——关宁铁骑,更是让八旗军闻风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