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则童谣急需
你他妈妈,正则你好。哦哦哦哦 1985年8月,丹阳县人民政府首批公布陀罗尼经幢等15处,为丹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丹阳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凤凰山遗址等13处,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第三批公布巴斗山战斗旧址等27处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陀罗尼经幢
陀罗尼经幢亦称尊胜石幢,为石质。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原立于城内云阳桥(即贤桥)东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后移至老公园内,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馆活动楼东南角。现存石幢高216米,围长16米,呈八角形,每面宽02米,上书陀罗尼经文,并有浮雕佛像装饰。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老中医院天井东侧。碑文:“先贤石曼卿神道”,下款:“明万历壬子岁苏州旷鸣鸾立石(阴刻楷书)”。碑高1�98米,宽1�03米,由青石制成。
石曼卿为北宋著名诗人,官职为直学士。曾一度客居丹阳,后因病返京都。丹阳知县旷鸣鸾立此碑以示纪念。
3、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南门外,横跨护城河。桥顶面石栏上阴刻楷书“开泰桥”3字,桥洞下有“同治”两字,具体年代不详。桥为单孔拱圈形制,是横纵联锁式砌置。长476米,顶宽67米,脚宽961米;桥石栏高073米,厚028米,均用花岗石制成。旧时抗旱因以草堰桥拱,使其水溢入香草、简渎两河,有灌溉之利,故又称草堰桥。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此桥今尚存。桥拱顶壁雕有圆形石刻图案,上云:“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样。桥的东西两面各有阴刻楷书对联1副。
4、通泰桥
通泰桥在丹阳市政府东,横跨护城河。桥身全部用花岗石制成。桥顶石栏及其下面长条石上刻有楷书阴文“通泰桥”3字,上款刻制楷书阴文“大明万历己未创建”,下款是“民国八年己未重建”。桥顶宽480米,桥脚宽670米,桥身呈弧形,长3040米,石栏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横纵连锁式砌置。桥的南北洞券顶端两旁各嵌1对。传说,是龙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桥洞券上,取镇水、平安之意。桥的南北各有对联1副。
今在桥上建亭1座,设钢椅数张,供市民休闲,一览护城河风光。
5、楠木厅
楠木厅坐落在云阳镇三城巷,建于明代。原为3进、15间,两旁有走廊相连,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梁、柱、檩等主要构件均为楠木制作,故称楠木厅。又以厅内可同时设宴百余桌,亦称百席厅。
此厅坐北朝南,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雕有各式花纹,房柱为合抱粗油漆圆柱。现存1进、5间、2弄,房宽28米,进深1250米,面积350平方米。房屋构造为7檩,硬山式。月梁、斗拱、柱础、石磉等均具明代建筑特征。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属危房,市文化部门将此拆除,现楠木保存在万善公园内,拟筹资重建。
6、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市区丹凤南路尹公桥东北侧。据《丹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八年,僧正善募建,名海会庵。四十二年敕赐今额,并颁大藏经卷。清朝康熙二十年,大殿灾,僧宝相募建。庚申后毁,主持僧上升、宽鸿募建。”并改名万善寺,俗称海会寺。抗战前夕,寺院保存完好,时为丹阳名寺之一。1970年前,寺院共为3进,有僧舍、方丈楼、藏经楼等计50余楹。第一进5间,每间6檩,宽36米,脊高4米,前后檐高3米。两侧塑有四大金刚,高丈余。第二进5间,为大雄宝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内塑有弥陀佛1尊,为佛龛座像。每间8檩,宽36米,脊高8米,前后檐高分别为36米、42米。在一、二进天井内,有铸铁炉亭两只。第三进5间,为藏经楼,亦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楼2层,每间8檩,宽36米,脊高12米,前后檐高8米。底层有走廊,廊宽23米。现除藏经楼外,其余寺舍均已不存。
藏经楼前两株银杏今仍挺拔参天,古枝苍节,为明万历间遗物。旧时,在寺院东侧,建有浮雕1座,与万善塔相映,里人称之小宝塔,现已不存。
7、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新桥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邑内最大的关帝庙之一。庙院为前后两进,中间是一个大院落,整个范围占地5亩,能容纳万人。原有庙殿堂、楼阁、戏台等,建筑十分壮观,雕梁画栋,气宇轩昂。庙门前为高大的照壁墙,拱型正门楼上镌刻“关帝行宫”4个金色大字。大殿对面建有戏楼,两旁为房廊,戏楼下面竖有花岗岩石柱。后殿塑有关公像1尊,高丈余。抗日战争期间,戏楼被焚毁,现仅存大殿1进3间,宽136米,进深115米,5檩、硬山式,其梁架斗拱等木构架保存基本完好。
8、夏霖烈士墓
夏霖(1895~1927年),字雨人,化名余仁、林雨人、宋时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11日生于丹阳城厢(即云阳镇)。民国14年(1925年)加入中国***,先后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中共上海区委巡视员、南汇县县长、中共丹阳县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等职。民国16年11月13日壮烈牺牲于无锡南校场。在绑赴刑场途中高呼“***万岁!”
夏霖烈士墓坐落在丹阳市河阳镇寺基岗,水泥混凝土坟包,墓前立碑,碑由青石刻制,文曰:“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碑高1�8米,宽0�8米。上款:公元一九五四年三月;下款:丹阳县人民政府敬立。陵园四周种植常青树木。烈士碑阴刻烈士传。墓前有石刻对联1副:
争取革命胜利,坚强不屈;
献身党的事业,浩气长存。
9、吕凤子故居
吕凤子故居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吕凤子住宅只有砖木结构平房两小间,占地40平方米。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吕浚,初字凤痴,后书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后书凤先生,生于丹阳县城厢梧桐山下吕丽泉家。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生前在故居内栽植许多珍贵花木,两棵桂花至今仍生机盎然。
10、陈东墓
陈东墓坐落在埤城镇大贡村北大坟山。墓西向,为土墩。
陈东,字少阳,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爱国太学生,丹阳珥陵镇越塘人。宋钦宗时率太学生冒死伏阙上书,请诛投降派,以谢天下。高宗时,又扶棺上京死谏,后被奸臣谋杀。由同乡李猷运其尸至丹阳葬大坟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巡按叶忠命陈东后裔陈育在丹阳北门外建陈少阳祠。祠前露台上铸有奸臣汪伯彦、黄潜善铁质跪像,双手皆反剪于后,受万人唾骂。并题写对联1副:“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
陈东墓原有石牌坊,上刻对联为“留贤相,斥奸邪,凭耿耿忠心上扶宋室;赐祀田,饬修撰,看重重紫诰下报忠魂。”横额为〖HK〗“精忠贯日”。于1967年遭破坏。破坏后墓墩存其半,墓前存石碑须弥座1只。后于1994年修复,墓碑撰写“宋修撰陈东之墓”。
11、玉乳泉
玉乳泉位于城北观音山原广福寺观音殿前(今丹阳市建材总厂内)。晋太元时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为井建亭。唐张文新《煎水茶记》誉其为“天下第四泉”。井名“玉乳泉”3字为宋朝宰相陈尧佐手书。井圈为青石所制,出土高0�52米,外圈为八角形,直径090米,内径圆形,直径032米,内径有提水时吊桶索磨损凹槽痕17条。陆游谓此井水“色类牛乳,甘冷冰齿”。此井今保存完好。
12、万善塔
万善塔俗称万寿塔,坐落在丹阳城东1里郦家村南。明天启末年开工建塔,至明崇祯十年(1637年)建成。塔身7层,高4776米。塔身为木檐楼阁式,平地而起,直上苍穹,故又称“通天塔”。按层建成塔室,外观为8面,各层均有外廊。各室架有木梁,上铺楼板,有木扶梯按层折上。游人可由各塔室穿壶门至外廊,凭栏远眺。1969年,曾从塔基地宫石函内取出玉制佛像、佛珠和银龙、笔砚等数十件文物。80年代后期集资修葺,使塔体焕然一新。90年代初在宝塔四周扩建万善公园。
13、云阳驿季子碑
云阳驿季子碑为明正德四年(1509年)按延陵季子墓碑形体刻制。碑高24米,宽1米,厚022米。原置于云阳驿,供过客观赏,民国4年(1915年)移至丹阳公园内,现存原县中医院内。
14、孙方墓
孙方墓位于后巷镇倪山东北麓。墓东南向,依山而筑,墓道两旁有神道石柱1对,柱高4米,柱础方形,柱身八角形,柱上端立长1米圆形石柱,柱面刻飞鹤团云;石坊1座,有3门;石羊1对,头毁,形体丰满,尾短而肥大;石虎1只,作蹲状,高16米,耳尖小向上竖,鼻梁长而直,闭口睁目;石马1对,作站立状,长颈,颈部长须两侧分披,尾垂于股间,马背有鞍,缰绳由辔头引出,末端结有活扣,置于鞍上;龟趺1座,已残损倾倒。墓为圆土墩,高约3米,直径5米。
孙方,字思行,生卒年代不详。明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后擢监察御史。其墓是现丹阳境内名人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
15、满汉文碑
满汉文碑位于省丹中(原为文庙)物理实验楼北。全名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为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用以炫耀武功、纪念平叛胜利的刻石。碑为青色质地,阴刻楷书,高295米,宽176米,厚03米。碑文自右向左竖写,汉文在右侧为24行,每行88字,每字约3×25厘米,部分字迹已风化难辨;满文在左侧,为26行。内容记载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叛乱事迹。
此碑同“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同竖于文庙戟门前,后因文庙毁圮,仅存此碑,移放现址。
16、凤凰山遗址
凤凰山遗址位于丹阳城南偏西35公里处,即今麦溪镇西附村附近凤凰山。遗址为一土丘,呈椭圆形。东南及西北两端稍高。总面积18万余平方米。遗址高出周围地面4~5米,东南至西北长约350米,东北至西南宽约250米。
1988年8月初,镇江博物馆、丹阳县文管会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对凤凰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遗址除一层为耕土覆盖外,其下文化层一般为22米,叠压的文化层共分为8层。上层(第二、三层)为青铜文化湖熟文化期,下层(第八层)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期。这次出土的300余件可恢复器形的陶器和原始瓷器等文物中,有湖熟文化的代表遗物——距今6000多年的素面鬲、腰沿釜、扁方足鼎、大喇叭形圈足豆、鸡冠耳盆、扁方形石石奔等,同时出土的还有春秋时期凤凰山先民使用的水井和一具较完整的湖熟文化时期的儿童骨架。
这座6000多年前的地下村庄,将马家浜文化的区域从常州的圩墩遗址向西推进了百余里,成为迄今所知湖熟文化分布区域的最东端和马家浜文化分布区域的最西端。凤凰山遗址,将丹阳的文化史提前到6000多年前。
17、戎家山遗址
戎家山遗址地处云阳镇田家村东300米。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10米,文化层厚约2米,顶平坦。遗物有夹砂陶、黑皮陶、几何印文陶和石器等,器物纹饰有绳纹、弦纹、套菱纹、方格纹等。
18、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龙庆寺,位于丹阳后巷镇嘉山脚下。始建于北宋绍圣中,僧如月建。明宣德、万历年间重修。寺庙宏大,一度有寺舍94间,原有复礼、显庆、旌孝、真珠4禅院,前有龙池,池上建有亭,今已废。寺内有一古井,呈上窄下阔,深数丈,底最深处有半亩大小,常年不涸,水体清冽。抗战时期,龙庆寺毁于战火,仅遗存明万历年间“重建嘉山寺及龙王庙祠碑”和“重建嘉山寺碑”两方。近年来,僧觉善募资重建,已修复两座大殿,建起了东西厢房,定制的大钟45吨,雕塑菩萨罗汉37尊。并已于199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了开光仪式。
19、正仪坊
正仪坊位于丹阳城内西门大街,又称黼黻文明坊,为明代所建。牌坊横跨西门大街,为三门式,花岗岩质地,面阔89米,通高58米,清代整修时又加青灰色构件,上刻“黼黻文明”4字,意即经过此坊时,要衣冠整齐,注意礼仪。
20、三思桥
三思桥又名再思桥,位于丹阳城西谷口街。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桥上原有亭,教谕宦牧之曾为记,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胡映葵重修。单孔石拱桥,高43米,长23米,宽38米。桥直对县衙,因而桥名由来有二说:一说为旧时打官司要化大钱,即使打赢也要倾家荡产,故诉讼者上此桥要三思而后行;另一说为县官审案办事,应三思而断,这才能当个好官。今此桥尚存。
21、季河桥
季河桥坐落在行宫镇九里村南首,又名奈河桥。南北向,横跨香草河上。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改建为石桥,单拱,为纵联分节并列式。桥高518米,长223米,桥堍拱肩狮面雕塑为市境内仅见。桥拱两侧镌有虫八虫夏1对。此桥曾为古延陵八景之一,曰“长桥横汉”。
22、新河桥
新河桥位于丹阳老北门外,现丹阳市高级中学北侧,俗名老北门桥。元至顺年间建,为单孔石拱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为花岗岩质地的单孔石拱桥,桥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式。桥高6�1米,长36米,桥面宽6�2米,引桥面阔12米。桥面两边有桥栏,望柱,中间为坡形车道,两旁为台阶踏步,以利行人过往。今桥保存完好。
23、练湖闸
练湖闸位于练湖农场内。练湖,又名练塘、开家湖、曲阿后湖。历史上的练湖周回40里,与新丰塘相接。步入湖滨,但见波光粼粼,一碧万倾,顿觉心旷神怡。古代的练湖主要是储蓄和节制宁镇山脉诸水。苏南运河镇丹段河道易淤,对漕运影响很大。由于练湖湖身高于运河河床,一遇运河浅阻,就可开放湖闸,以调节水位。该闸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共有5孔,闸前有多排坡形缓水墩。在建闸的同时,修围堤16公里,受益田亩达5万顷。
24、贡氏宗祠
贡氏宗祠位于延陵镇柳茹村北,坐北朝南。南宋时,其规模、布局均仿岳氏宗祠而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重建后仍与岳氏宗祠雷同。第一进大门上悬挂着宋孝宗皇帝赐给贡祖文的额“旌表忠义”,门前两边有石马各1尊,前院东西分别有文门和武门;第二进中厅上挂“萃焕堂”匾额,两边有名人题书匾额多块;第三进设祖宗神位。前院植有银杏1株;后院东西花坛上东植金桂、西植银桂。1976年因小学扩建,前后两进被拆。现仅存中进5间,面阔约24米,进深11米,已作修缮。银杏尚存,并受到保护。
25、黄竞西故居
黄竞西故居位于丹阳城内宗家巷5号。黄竞西(1897~1927年),化名黄丽华、吴福民。原籍江都,幼时随父到丹阳定居。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民国14年4月参加中国***,是中共丹阳组织创始人之一,为中共丹阳支部第二任书记。民国16年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黄任省委委员。后在省委开会时被捕,惨遭敌人秘密杀害,终年30岁。故居为黄竞西生前所住房屋1间,屋后院内至今还存有烈士生前培植的黄杨树1株。
26、夏霖故居
夏霖故居位于丹阳城内新民中路262号。夏霖是中共丹阳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中共上海区委巡视员、中共丹阳县委书记、中共江浙区委江苏省委委员与巡视员、中共奉(县)川(沙)南(汇)浦(南)特委委员和南汇县县长等职。民国16年(1927年)11月不幸被捕,壮烈牺牲于无锡南校场。烈士父亲在世时,有房屋7进,每进4间,当时夏霖住第1进,第4进东1间厢房是夏霖的书屋。日军侵华后,前3进被日军烧毁,只存第四、五、六进和夏霖的书房。2001年城市旧房改造全被拆除,第四进按原样西移8米重建。
27、警钟楼
警钟楼位于丹阳城内谷口街与西门大街交会处。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原为5层。第一层用于停放救火水龙,第二层用于办公更衣,第三、四、五层四面皆有窗,中间有梯子,供消防人员登临了望,最顶层中间挂一警钟,以备发现火灾时发出警报。抗战期间,此楼第三、四、五层被毁,仅存两层,门额上尚存有“城西救火会”5个大字,墙脚处奠基碑上刻有“民国十九年建警钟楼城西救火会”字样。
28、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
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坐落在丹阳城内城河路。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华东财经委员会在此办公,现存房屋6间。
29、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为齐梁皇帝后裔所建,位于访仙镇萧家巷村东,名声显赫。宗祠正厅大柱上的楹联云:
汉则相,唐则元,试问三代下孰出乎右
齐之高,梁之武,且看六朝中世济其昌。
今萧氏宗祠尚存,惜已是断垣残壁。其内今遗存精美的石刻与砖刻,分别是南朝和宋、明时期的作品,如《梁武帝升天图》等。
现存宗祠后院门楣上,刻有“永吉孝恩”4个大字,字体为楷书。其上和左右各镶有人物故事的砖刻,内容有对奕、将士出征等。中院内则有两幅大型砖刻壁画,为10多块砖拼接而成。
30、岳氏宗祠
南宋宝庆年间,岳珂任丹阳县令。为纪念祖父岳飞精忠报国和贡祖文抚孤之恩,岳珂与长兄岳琛在紫阳渡建“报本祠”,其岳家后裔于每岁农历二月十五日祭祀。后该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报本祠旧址附近新建宗祠,名“岳忠武祠”。该祠20世纪60年代前尚存,位于培棠村东北角,坐北朝南。共3进,每进5间,计15间。门两旁分别有石马,门上雕有门神将军,门顶上悬挂着“岳氏宗祠”匾额,门内挂着“敕封岳武穆王”贴金匾牌;中进为大厅,正中悬挂岳飞画像,两边挂有“精忠堂”、“尽忠报国”匾额,画像上方挂御题“圣之忠”横匾,院子两边为庑廊;后进置岳氏祖宗神位,并设祭台,上挂“青阳师范”、“耆儒硕王”两匾,神位龛子上方雕有群龙,下方雕有二十四孝人物画像,神位正中竖有“贡文宪之位”大牌位。
此祠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遗存大门石马1尊和庭院中“精忠柏”1株。1990年初,按原貌重建一进,共5间,并在四周围墙,受到市人民政府的保护。
31、束氏宗祠
束氏宗祠位于荆林三城巷东,共5进、35间,另加边宇庑屋共50余间。明嘉靖年间始建,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并设分祠于陵口留墅村。该祠前进大门两边昂立石狮1对,门上悬挂着“束氏宗祠”匾额。前进、中进大门分别有两座石门垛,门垛雕刻着楼台、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中进大厅上方悬挂着“补经堂”和“代有传人”匾额,厅柱上书“补经世泽,知足家声”对联1副。大厅前照壁为磨砖所砌,镶嵌着“补经弼教”4个大字。后厅内设祖宗牌位,并置祭台于牌位前。
32、前艾庙
前艾庙为道教大同观和佛教云莲寺的总称,位于云阳镇前艾集镇。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其内大同观规模大于云莲寺,是乡村仅次于窦庄庙的庙宇之一。鼎盛时,共有宇舍97间,建有大帝殿、五神殿、罗汉殿、锁芝堂、韦驮殿、藏经楼、观音殿等。庙门临街朝南,与庙山门联接有戏楼1座,从戏楼至五神殿为一正方形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为厢房和长廊,后进为道士居室。庙舍现尚存,已恢复大同观。
33、眭氏节孝坊
眭氏节孝坊位于延陵镇柳茹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为3门式,坊柱门呈品字形。宽615米,高55米。坊柱间青石上雕花纹图案,下镌官宦名人题名。其造型两旁石柱稍低于中间,分别夹嵌着青石横梁和石板。横梁上雕有图案,青石板上左右边分别镌刻“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坊上额镌有“圣旨”2字,下刻“节孝坊”3字,字大径尺;下方横额镌刻有“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今此坊尚存,唯此坊顶端石葫芦已被拆毁。
34、束氏节孝坊
束氏节孝坊位于访仙镇访南村大园自然村戎氏宗祠前,清乾隆年间建。此坊是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额镌刻“圣旨”2字,两旁石柱上有对联1副,云:“树之风声,千载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诏前龙光”。此坊今尚存。
35~36、环青桥、锁翠桥
环青桥和锁翠桥,统称来秀桥,位于原县文庙东西侧,今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园内。居东者谓青龙,居西者谓白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建。两桥相同,均为单孔石拱形,各长10米,宽4米。经此两桥可通往笔架山。此两桥今尚存。
37、沈家桥
沈家桥又名永安桥,位于城内夥巷与大巷弄间内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为单孔石拱形,桥长6米,宽4米。桥拱南侧石壁镌有“大明弘治十二年岁次六月”等字样。今此桥尚存。
38、板桥
板桥又名孔家桥,位于城内南草巷南端。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为单孔石拱形,宽3米,今此桥尚存。
39、茶馆墩
茶馆墩位于河阳镇前、后马陵村之间,镇丹公路西侧。墩底部周长约150米,高约20米。此墩民间传为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秀英墓,故马陵由此得名。墩前为前马陵,墩后为后马陵。而考古学家推测是商周时贵族土葬墓。茶馆墩因历史久远,多年来受风化、雨雪侵蚀,墩顶的黄土堆东南部位裂缝下陷,其他部位完好如旧。墩周有小塘4口,估计为当时筑墓所形成。凡遇大旱年间,墩底北部有溪水渗出。东南部位裂缝下陷之因,可能墩内有建筑物遗存。今此墩原貌尚存。
民国时,在此墩东南处建有茶馆庙,房舍2进、10间。庙院内有古井1口。庙中塑有如来佛、十八罗汉、送子观音等大小菩萨数百尊。抗日战争中此庙被毁。
40、巴斗山战斗旧址
巴斗山战斗旧址,位于丹阳市界牌镇巴斗山。战斗发生在民国31年(1942年)。
41、解放日报社旧址
解放日报社旧址位于丹阳市云阳镇荆林集镇东,原为一王姓祠堂,2进1院,10余间砖木结构平房。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后,范长江等100多名新闻工作者就住在王家祠堂里,为接管上海复刊《解放日报》作准备。
42、许杏虎烈士故居
许杏虎烈士故居位于丹阳市河阳镇后北洛村。
43、胡家住宅
胡家住宅位于丹阳城内西门城脚巷2号,始建于清初,为3进3院6厢的2层楼,砖木结构。第三进正面及厢房为木结构,外形庄重,门窗雕刻精美。院子地面铺设长条石,具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是现今丹阳城区最古老的民居。
44、陶家大院
陶家大院位于丹阳城内城河路244号,为民国23年(1934年)建。原为江西木行老板陶守先的私宅。为3进2厢2院,硬山式砖木结构。1进和2进为平房,第三进正房和厢房为楼房,门窗和栏杆雕刻精细。前后3进逐进增高,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45、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位于丹阳城内西门四巷弄65-2号,建筑年代为民国18年(1929年)建。为3进2厢2院,硬山式砖木结构。门窗雕刻精美,堂门框上方的水磨砖拼图,屋檐四周为仿木结构,院中铺设长条石,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46、王公祠
王公祠位于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是为颂扬明朝丹阳知县王志道,当时老百姓集资建造的。
明天启年间,丹阳南乡遭受蝗灾,时任丹阳知县的王志道,亲临柳茹坐镇,组织百姓灭蝗,获得了秋熟丰收。后王得知为他建祠的消息,为答谢百姓厚爱,题写了“里社干城”的匾额,柳茹百姓将此匾悬于祠门上。
王志道为官清廉,后调京任左都御史。民众怀念他,又增添两块匾额悬挂于祠内。一块是“惠我无疆”,另一块是“不显亦临”。1997年,群众自愿集资将王公祠修葺一新。
47、朱公祠
朱公祠位于丹阳市后巷镇九灵山村,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朱栋隆等合族建。该祠共有3进,每进3楹。第三进为正室,有匾曰:“南渡功臣”(现已毁)、“叙伦堂”。第一进门额曰:“明亚中大夫进阶三品江西兵备使朱公之祠”。
48、皇业寺
皇业寺又名戒珠院,位于丹阳市胡桥镇张巷村。南朝梁天监中,剌史王僧辨建。唐改名皇基,宋改今名,明宣德年间重建。现存寺院2进1院,共6间砖木结构平房,门楣有“敕建皇业寺”石额。民间传说梁武帝死后葬在该寺下。
49、万寿庵
万寿庵位于丹阳市陵口镇新庙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3进2院,1960年倒塌,1997年新庙村民集资重建前一进。院中遗有银杏树1株,长势良好。
50、彭隍庵
彭隍庵位于丹阳市云阳镇步家村南,宋咸淳年间僧可观建。毁于1966年,1997年村民集资重建。现存1进,南侧有银杏树1株,现长势良好。
51、访仙桥
访仙桥原名博望桥。位于丹阳市访仙集镇,始建于宋景定年间。横跨老九曲河,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并列式,桥长15米,宽45米,桥面铺设条石踏步,其中轴线上铺有纵向条石路,藉以通行独轮车。桥心石栏外侧刻有“访仙桥”3字。1971年两侧石栏提高1米,提高部分为砖混结构。
52、华甸桥
华甸桥位于丹阳城东5公里,跨老九曲河。宋景定年间,里人华福成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里人徐义等重建。
53、荆村桥
荆村桥位于丹阳城东750公里荆村。元至正年间里人束崇文建,后圮。明永乐中,僧一慧重建。
54、三女墩
三女墩,位于丹阳城北25公里处,为西周遗址。
55、九女墩
九女墩位于丹阳城西南15公里之延陵镇彪塘村南,为东周遗址沙虎虎生威厚度
束星北先生于清光绪卅三年(农历丁未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907 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即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13号“束家老宅”)。头桥镇史上原属江都,后属邗江,现属广陵。九帖洲与安阜洲均为组成头桥镇的主要大洲。因此,束星北先生的出生地“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又名“头桥宦家码头念四圩”,即今“扬州市
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 束星北先生乳名“大林子”,其曾祖、祖父、父亲等“束氏一族”,均为头桥镇安帖村历史上著名的“开沙望族”,束家世居于此,现有束星北祖父为头桥《严氏族谱》作的《赞》文存世。
据束星北先生的家谱头桥《束氏族谱》记载,束先生谱名“束传保”,字“星北”,以字行。束星北先生曾祖束履华,祖父束增煦(又名纶,号渭璜、畏皇)曾在当时官府任多职,祖母曹氏。伯父束日琯(字劭直,排行束二),父亲束日璐(字勖俨,排行束三),清末任参领,母亲郭氏(束三娘),弟弟束佺保(束荃保,后为台湾显宦)。
束星北先生的妻子是葛楚华女士,他们夫妻二人生前共育有五子二女,这七位子女中,束越新先生是长子,排老大,束沪新女士是长女,排老二,束孝新先生是二子,排老三,束庆星先生是三子,排老四,束义新先生是四子,排老五,束润新先生是五子,排老六,束美新女士是二女,排老七。
束星北先生出生的头桥“束家老宅”,乡民习惯称之为“束家大瓦房”。该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紧临今头桥夹江特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史上束家老宅倚堤朝西,并排四个大门,前后两进,大小30余间。家塾、书斋单独砌于箍江大岸上。南山头特挑土叠成高地,栽竹种树,蔚成园林,门前则是人工开凿的束家荷塘。新中国建立后,对头桥束家老宅逐年翻修,因此安帖村束家祖屋按当时门牌编号顺序,被编为安帖村四圩组13号至今。
如今,这座现存于束星北先生出生地的扬州头桥镇安帖村“束星北故居”,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1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在他病重期间,觉得自己虽七十多岁,但大脑仍跟二三十岁一般,要求捐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先生不幸病逝于青岛,束先生家属按其遗愿,向有关单位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书”,并完成了遗体交接工作。
束星北的遗体移交形式隆重异常。这期间,青岛医学院各级领导班子都在“大换血”,束星北遗体就被遗忘了。半年以后,有人突然想起束星北,遣人去看时发现遗体已腐烂不堪。有关领导见遗体非但不能解剖,连标本价值也失掉了,便遣了两个学生将其送到医学院院后的“舍林子”里埋掉。去“舍林子”须走医学院的正门,这样一来就得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两个大学生在处理遗体时,为了省事,打了折扣。他们趁着没有人注意的功夫,就近将束星北的遗体草草地埋葬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双杠下面。
这样,束星北最后仅有的一点点遗愿也落空了。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揭傒斯全集
作者: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分类:I214
尺寸:
书号:
定价:
形态:510 页 - 846 章节
浏览:在线阅读 全文下载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 工具栏的 Firefox
全文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录
前言
诗集
卷一
杂诗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诗续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书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记
卷六记
卷七碑
卷八铭
卷九杂文
文集补遗
揭傒斯全集辑遗
诗
文
附录
附录一传纪
附录二赠答题咏
附录三序跋著录
附录四评论佚事
题饶家桥
江涨一首时西师未息
桃花鹦鹉
题江道士清虚馆
寄题信州德元观何真人长春亭
桂林歌赠胡秀才
送袁先辈之〓江
黄尊师高轩观鹅因留宿
衡山县晚渡
登祝融峰赠星上人
饮张氏别墅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寄南岳圆上人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题张彦辅枯木
黄鹤山听雨得清字
至岳阳寄武昌诸生
三月二日闻西师捷口号
三月三日奉陪宪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雪楼
题曾观颐文集后
临川女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烟寺晓钟
渔村晚照
宿华盖山赠赵尊师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
女儿浦歌
登古头陀寺最高处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送李掾自北回归省长沙因简赵宣慰张徵士吕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后携新妾归省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贤兄处士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图
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
秋兴亭得南字
寄题傅氏吾一齐
贫交行
送赵履道虞叔常还江右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
张氏宅饮饯酒醒作
别武昌
秋风一首送邓东白归金溪
望葛市有怀故人卢子仪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见予往赴主一书院时卢寔送予至长沙今经其里乃不一造门能无憾乎至樊口作
过江州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连尊师求真阳诗久诺之而未作一夕梦中得之因书以赠
汉荼陵侯庙
春日杂言
山堂晚兴
饮酒篇悼亡后作
梦两雏
初夏和邻友见新蝶并次其韵
梦武昌
游麻姑山
云关
飞练亭
涌雪亭
三峡桥
麻姑坛
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卢学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钟陵相别闻尚宿留会稽有怀奉寄
喜赵顺昌官满来归
伤足不愈遣闷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梦
大饥行
蘘荷山
彭氏具庆图
送阿英童归杨氏
归故园新居落成后作
寄题朱氏真朴堂
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史馆独坐
张君寿鹄山隐居
文会图
山水图
寄题徐道士野愚轩
蜡梅太平雀
寄题鄱阳严氏悠然楼
送人从军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题胡氏园趣亭
山晖图为刘尊师赋
渊明归兴图
赋得海上云送良上人归径山
新安许氏兰秀轩
寄题上饶郑氏菊庄
云锦溪棹歌七首
寄题傅尊师兄弟所作宁寿道院
我我亭诗
寄题邺下樊氏钟秀园
送人之淮东
山行
北楼雪后酒醒独吟
野鸭词
寄题冯掾东〓园亭
宿梁安峡梦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携二侄游麻姑山
送陈教授赴郴州
送赵仲远赴瓯宁
出三洪峡
闻熊从正呕血亡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庄晚立有怀舍侄沆督获临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吁江从姑山
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
寄寿程翰林
熊英德哀辞
哭周隐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长风沙夜泊
扬州阻风
望岳
初至京师和答友人病中见示
不寐呈何太虚
何郎失镜词
赠青城侯尊师次韵
雪中访史馆陈仲刚兄弟皆疾未适坐语留赠
送何太虚南归
重饯何太虚
赠友
赠茅山刘尊师
暮归
晓出顺承门有怀何太虚
赠洪参军兄弟
留署丞宅观古图玩和田大夫
和吴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赠颠上人
庐陵玄潭观旧藏许旌阳斩蛟剑兴国有一道士过庐陵窃之至于京师以献吴真人邀予赋诗遣还本观
登海王庄古丘作
读蒋临淮碑
寄题太子文学张希孟凝云石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
居庸行
登怀来县古城
南城怀古四首
石鼓
铜仪
悯忠寺
长春宫
京城闲居杂言八首
雨渡桥干岭
次龙门
偏岭作
还宿泺河嘴望行宫
去妇词
四友诗
送郭祥卿架阁还姑苏省觐赴广德幕府选为中书礼部不就
送虞德修
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
是夕梦故人吴东之凄然感怀
徐州对酒和曾编修
宿宝应
高邮夜泊读曾可则诗集
烈山和曾编修
入秦淮和曾编修
二月七日早过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风急〓驶遥望黯然
泊安庆和曾编修
小孤山次韵
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赠〓者黄生
山水卷
寄题临川西磵范氏寓居
访所亲
寻舍弟将至东牟宿野店
赠王郎
别乡友徐明初
题寿昌寺
奇童诗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俞氏看雨轩
赵照磨虚舟
寒猿饮水图
余道士抱朴斋
画鹰
题罗稚川所画临川罗益谦溪居图
四清图
题南顿孔氏复明诗卷
青山白云图
次韵陈明仲喜雨时初免先子丧
程汉翁隐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园既日获谈讌何太虚有诗赠问且并予次韵奉和
赋双陆
自〓之临川晓发
题聂积道庭池大室
题陈掾菊庄
泊安庆
待潮
蛾眉亭
渔父
高邮城
淮阴阻雨
济州初度
杨柳青谣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太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十韵寄题祠下
城南宴集分韵得与字
题集贤赵待制赠黎使君罗稚川所画秋芦群雁图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
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
献张平章
和欧阳南阳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隐居二首
二贞诗
送吴士一南归
题张道士所藏宋复古古木寒泉图
集贤文学士挽词
竹雀图
寄题集贤周待制悠然阁
题祝道士龙虎山先天观图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肃省幕
卢沟风雨送别图
马氏岩溪图
山水图
周待制致乐堂
送道士薛玄卿归江东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饯集贤黄大学士宣抚山东河北
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
赵道士山水图
云中四老图
哭刘恩州致政
祖生诗
白莲诗
孤雌行为郾城徐节妇作
春风双秀图
送管录事赴东平走笔作
燕氏救兄诗
送人归蜀赴官云南
答胡明远述怀见示
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
送客省冷副使归豫章觐省
杜从事元美戏彩堂
庐山郭教授数相〓不见忽闻归省却赴官云南寄五言一首为别以答愿交之意
寄题卢沟桥符氏雅集亭
和酬马伯庸供奉史馆闲题见示
送秦从事岩卿赴迁安令
集贤王大学士生朝
送马雍古御史抚谕河西
送周山人之辽东
李宫人琵琶引
高隐君诗
题上都崇真宫陈真人屋壁李学士所画墨竹
大驾既还独候驿传未得和陈真人见示
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送李掾还泰山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
陵阳牟景阳以名祖父之子孙负奇才劲气而与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语不合竟弃去不顾以诗为别
结羊肠辞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送周待制奉母归番阳勒碑却赴官池州
题吴越王答周克俭谢赐物及陈事宜状帖
题胡氏茂清亭
砚山诗
题集贤商学士所画太乙崇福宫东西壁山水图为张真人作
读於潜谢氏三世圹记皆自作石柱桃花二〓处
送黄道士
渊明归去来图
寿陈道人
题孙教授所藏三画
楚山秋晚
天台图
雪霁图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阳
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
寄题新昌漆隐君桂轩
漆隐君作寿藏屋东筑亭曰可居求诗
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
河东何彦诚善八分书及署书携家入吴楚间有盛名虽贫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识艺文少监孙转臣为言其人且邀予赋诗
寄题湖广平章道童归耕亭
题宪台张史雪谷轩
寄题江东应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编修归南阳迎鲁学士因省觐
寄题馀干张氏让堂
周氏敖山驿水木清华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读书二字以名其斋因请予赋
赋得吴歌送人归吴中
走笔赠眉山郑县尉之官缙云
过族侄
碧溪堂诗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送孙志言远游
达摩西归图
题蒋氏倥侗集
赠戴逸人
兴国赠赵先辈
和酬李九时毅
秋涧吟
画鸭
梦游麻原
题聂氏陶轩
清江黄氏池亭
参禅图
送王员外还朝
送涂云章访旧武昌却入京师
初春以事暂之庐陵过临江望孔庙丽泽楼
归舟
小孤山晓发和蔡思敬韵
安庆阻风和李提举韵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诗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
扬州蕃厘观琼花和壁间郑损诗
入黄河和李提举韵
过古宿迁和李提举韵
白杨河看月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相传汉高祖伪游云梦至此而得韩信后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犹能历历指其处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
纪见和李提举韵
歌风台和李提举
永济渠阻风呈李提举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过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晓发齐家堰和李提举即事
河间郡治宋熙宁初尝建门曰瀛海之门其废已久皇庆初右师刘郎中出为总管方营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编修持太常陈博士所为序求予赋之为赋长
蔡氏四适堂诗
齿落
子陵独钓图
鼯鼠食瓜图
哭信州仙源观徐尊师
送泗州赵判官佐湖广省幕
送张天师归龙虎山
赠陈尊师归江东
送蔡思敬还豫章有怀辽阳李提举
潇湘八景图
孔林图诗
寿栎山诗为吴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齐图
寿王枢副
李将军歌送李天民赴邵武军口巡检
桃源图
送主簿宗公赴官长乐
送人归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荆湖
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王公既悬车之明年即所居西偏旧堂扁曰康乐赋诗述意猥蒙示及辄依韵奉和
奉题王大学士延佑二年奉使宣抚山东河北行卷
梦题墨梅
奉和王大学士康乐堂夜坐见示
送叶道士还庐山
题张尊师画
送徐长公归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陈存道教授广东
送播州杨宣慰归藩
前卫亲军百户张合剌普华丧其母于京师躬舆榇还广平又自穿坟以葬枢密王公作诗邀予赋
送徐元山
寄题括苍王氏东野二亭
耕雨
心远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吴特进初度
送唐尊师祠武当
送詹尊师归庐山
河西刘守中所临秦友谅衰柳飞蝉图
孤松篇寿王大学士
和族子节京城客思
登蓟丘
送雷巡检赴雅州
寿王枢副致政
赠淳真子张太古
许判官挽词
送何秀才南归
题金人王仲宝墨竹
胡编修挽词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余杭
秋夜长
廖母诗
送宁上人归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题黄金书华严经
谦上人自牧诗
送玄上人
寄姑苏张大监
送茂公
栾城范节妇郭氏诗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见和
元宵和张伯贞
和刘录事春雪二十韵
奉和傅与砺对雨见怀
和傅与砺近日二首
胡氏方齐诗
二月三日病中闻王少监东阁梅花盛开因寄赠
诸公见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监言先平章在时所蓄凡百馀株今无二三矣乃复用前韵
予卧疾两月中朝诸老皆为之忧及少瘥皆为之喜感而有作
读中书除目
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
夜坐
花朝连雨花皆未开与同舍诸君谈诗学书走笔作
十六日监中诸官长携羊酒相过许彦温照磨有诗次韵为答
有客自南来
奎章马典签作淮南招隐图其父伯庸中丞为之题以赠郊祀法物简库使索赋
墨竹
奉和吴特进送萧炼师还江东
奉题近臣所藏天历御赐渭川千亩图
前太常孙院判凡四哭子而两岁两得之麦著作有诗予亦次韵
题萧焕有历临江兴国二郡及广东帅府三照磨政迹
题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说书闻一之归省新安
寄题江阳毛氏天光云影阁
寄题丁左司崧岩精舍
题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画
李遵道枯木
唐子华山水
题陈道之所藏林和靖谢工部惠河阳法酝道服布财帖
送吴宗师弟归鄱阳
送孔惟中归临江
国子博士赵继〓既为乃祖丞相忠简公建祠闻喜董泽故居又乞为潮州推官修忠简谪居故祠赠以长句
胡氏嘉树轩
刘氏清修堂
送邓医士归庐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颇读书好画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间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师将归省士大夫多为诗文以夸道之释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独作五言诗三十六韵以大义责之谓多技为童坚
丹阳束氏山居图
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谢氏松巢
寄题庐陵林氏华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简氏七便面拟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刘遵道循史赴南台
听竹轩为王晋之著作赋
读庐陵黄琮以翁集诗甚清婉词亦秾丽集句尤工因题其后
连旬病卧闻集贤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问奉寄二首
前舒城长燮理溥化自迁乐安善政日闻荐牍交至病中有怀作诗志喜
施道士无一斋
烟江秋晚图
张真人象山图
送张尊师奉使龙虎山召天师赴阙
寄题刘氏城隐
莆田渊上人自号珠海近还自五台极言光景之异又言尝游补陀补陀亦有之然百无一二见者於其归赋诗以赠之
画马
十月十八夜南郊斋宿梦先帝召见便殿手赐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温日观葡萄
送周道士兼简江〓陈众仲提举
徐道士还茅山求友云诗走笔作
病中初度〓江严仁安周仕雅欧阳伯诚周伯达临江陈道之庐陵彭宗建乡友熊可大张伯贞九原陈伯丰各以歌诗见贻而楚国程文宪公之孙敬甫独宠以百韵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张尊师玄谷轩
孙氏世德碑
送林彦广南镇行香
张节妇诗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
雪中脊令图
王宪章
寿吴大宗师
虎图行
题黄文学所作南康杂造局使曹君寿诗工粮记后
送简河源
云岩
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题欧阳龙南所藏双龙图
题许参政所藏刘伯熙青山白云图
双秀图
题欧阳龙南所藏罗稚川秋江晚景图
张尊师夏山图
干勒源云山图为天台项子虚作
送熊秀才归江东
甯节妇诗
龙门和刘修撰
暘谷图
和刘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学士壁间韵
进士张子高得邛州判官归成都
赠项炼师
题御书雪林二字赐赵中丞应制
送仕虞掾刘立道分教沔阳
大驾既幸上都率奎章诸生之留京者读书宫南史馆中得大热疾势危甚项均子虚视之一药而起为赋五言一首为谢
番阳萧性渊携其祖将领所爱唐琴号霜钟者还自和林求诗六月三日五门宣赦后作
御马图
杜节妇诗
文瑞图
敕勒秋风
乌桓夕照
滦河晓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猎
陵台晚眺
古木图
送李伯傅宰归善
赵永嘉敬叔为予言瑞安有隐者曰唐景瑞尝有荐于行中书省中书用为宗晦书院山长不起因自号清节处士求为赋诗
渊明归去图
送人赴广州医官
刘汉璋挽词
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
题贺张仲渊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书诗卷
雪岩走笔次韵
追和虞学士陈助教宴董尊师城东杏花下之作
题何昭文所画归来图
和张太乙秋兴十首
题龚友辅缵古斋诗
河东周时用远临寓舍喜而有作
题张彦辅所画仙岩王氏野外堂图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贵溪之西昂有谢惠陶原集诗后三十有八年其诸孙天明至京师忽以见示予览之愧甚亟欲毁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韵志感
上在岭南时居独秀山寿甯禅寺有近臣宽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愿为上出家祝厘赐御书为识及即位赐名亦辇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旧所赐御书装潢请赋
临川曾君俊始自豫章从故人入京师未尝请於其父也及以书报父乃以诗寄之词意悃恳读而为之和
送许可与赴武昌水陆事产提举
寄题王氏孝义堂
题龙虎山张太乙竹石
和酬徐则韶见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题高丽幼上人所藏金人画苏子瞻游赤壁图
折枝十韵
梅
桃
来禽
栀子
茶
兰
葵
月丹
木香
月桂
张氏孝义诗
张氏望松亭
送笃御史赴南台
云山春晓图
保宝御史为南台从事时识文宗於潜邸尝御书其名以赐之因观宸翰感极成诗
寄题张尊师壶州道院
送奎章阁属王可宾归陈州
玛瑙石
送孔文学赴大庾巡检
题张使君弃官学道诗卷
渊明归去来图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
送龚立民之南康学正
题胡虔汲水蕃部图应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直赋
送秘书李道济赴峡州幕
送乡人佑上人从师归当阳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
送王伯循编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题欧阳少监所藏宋好古画竹
送苏尊师归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赵孝子
送阴阳萧教授赴浏阳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
送聂太祝赴潮州录事
送户曹掾于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
柏堂诗
题内府四画应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图御画御记
曹将军下槽马图
韩滉土星像
韩干马
题辛澄莲花观音像应制
忆昨四首
寄题张齐公庙
寄兄
寄题杨教授菊庄
送谭仲章归长沙
送郑司狱归衢州却赴调京师
六月七日得庐陵刘仲高及儿子汯书用集贤孙伯刚韵寄意
雨中感怀和壁间虞学士韵
我有八尺驹
关尊师松壑图
题临川黄炼师入京赠行诗卷
醉学士图
龚氏皆山楼
过何得之先生故居
赠吴主一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二首
赋得春雁送张郎中省觐扬州
所藏远山图
题陈氏松巢图
重送曾应奉及周邹诸君子
杂诗
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
雨中作
送刘旌德
题渊明抚松图
题赵子昂寒翠图
送冯尊师还岳阳
题芦雁四首
题李陵送苏武图
题风烟雪月四梅图
题牧羊图
题草虫图二首
再题二首
题石头和尚草庵图
题何尊师画牛图
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
丘氏南陵月矶亭
题四梅图
题蒲萄
从他痛辞
赠许道士
题李见心小蓬莱
黄母吴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
武冈扶丘山紫府延寿宫宋张真人守静所居也至今祷雨旸辄应其徒纯真子饶君礼诚延佑中入京师为今玄教大宗师吴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宫十五年将南还山中诗以送之
题渔樵问答图
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
题陈所翁双龙图为寅上人作
题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赠刘道士
题彭尊师祷雨诗卷
题春龙听雷图
送黄判官归江西
和刘修撰十二辰诗
发临湘得风
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特封济南公致仕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襄张荣加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
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
诸王罗罗〓追封保宁王谥昭义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制
进至大圣德颂表
皇太后加尊号监修国史府贺表
天寿节监修国史府贺表
元旦翰林国史院贺皇太后表
天寿节代蒙古国子监贺表
上再即位奎章阁贺表
奎章阁贺正表
册皇太子奎章阁贺表
圣节贺表
奎章阁贺表
艺文监贺表
又
又
上李秦公书
与尚书右丞书
答胡汲仲书
与萧维斗书
吴清宁文集序
丰水续志序
萧孚有诗序
孔氏谱序
重修揭氏族谱序
送刘旌德序
通鉴纲目书法序
范先生诗序
书王鼎翁文集后序
城南宴集诗后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张掾序
送陈文学序
赠医者汤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纯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归序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
送刘真叟赴广东宪幕诗序
宋史论序
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送张都事序
送艺林库提点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
送也速答儿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无底书囊序
临江路张同知自然颂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宝赴水北巡检序
富州重修学记
全州学记
舒城县龙眠书院记
涿州孔子庙礼器记
增城三皇庙记
建都水分监记
安福州东岳庙记
浮云道院记
抚州灵感庙记
胡氏园趣亭记
杨氏忠节祠记
孝通庙记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馀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大元敕赐修堰碑
重建济州会源〓碑
天华万寿宫碑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
敕赐汉昭烈帝庙碑
双节庙碑
龚先生碑
严先生碑
乐丘碑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
赵功可墓志铭
奔清甫墓志铭
处士杨君墓志铭
饶隐君墓志铭
萧景能墓志铭
郑隐君墓碣
杨隐君叔芳墓志铭
杨隐君叔宏墓志铭
甘景行墓志铭
故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吕公墓志铭
奉议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铭
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顺墓志铭
逸士徐君墓志铭
逸士陈君墓志铭
何先生墓志铭
靖逸处士熊公墓志铭
刘先生墓志铭
刘福墓志铭
吾读吾书斋铭
孝友堂铭
潭心斋铭
思无邪斋铭
读书处铭
忍恕堂铭
方寸间铭
天马赞
仙茅述
静虚解
杨楚经字说
题昔刺使宋图后
题邹福诗后
幽忧赋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
九招一首为故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留公作
祭赵供奉文
李节妇传
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
题明皇出游图应制
题季安中白翎雀
寄题武宽则湖山堂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周氏慈云庵
题花鸟图
海棠
四爱题咏
望云道中
望云感秋
题玄妙观
开元宫碑诗
开元宫图诗
诗宗正法眼藏
傅与砺诗集序
送傅与砺序
欧阳先生集序
吴澄神道碑
金台集后序
潞阳郡公墓志铭略
王顺神道碑记
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传
丰城县志揭傒斯传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硕
遇曼硕有赠
酬揭曼硕重赠
访程汉翁不遇赋寄
酬揭曼硕赠别
和揭曼硕茂才揭尝过临不遇留题墙壁
题揭曼硕诗卷
和揭曼硕兼怀武昌名胜
读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寿揭学士
秋日怀揭翰林
夜宿揭监丞斋馆
奉和揭监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监丞枉和仍韵奉谢
对雨怀揭监丞病起
和揭监丞闻王少监宅二月梅花盛开
重午寓揭公馆
九日同陈道之携酒过揭公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题楼碧山为淦龚舜咨赋
揭学士舍我归丰城大雨阻江干五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呈揭曼硕学士
题授经郎献书图
揭学士过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东未至孤坐予因戏笔破闷
省郎中检校陪集贤揭学士宴集约赋十韵得清字
天马
京城访揭曼硕秘书
挽揭曼硕学士
翰林国史院祭揭侍讲文
汲古阁本跋
千顷堂书目
补辽金元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则
豫章丛书本跋
木天禁语一则
辍耕录三则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贯传
诗薮十三则
柳亭诗话一则
池北偶谈一则
漫堂说诗一则
说诗〓语一则
寒厅诗话一则
尧山堂外纪一则
古欢堂集杂著一则
元诗纪事二则
一、姓氏源流
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二: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 三、历史名人
束 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gxaa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等。 四、郡望堂号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G
2、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1985年8月,丹阳县人民政府首批公布陀罗尼经幢等15处,为丹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丹阳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凤凰山遗址等13处,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第三批公布巴斗山战斗旧址等27处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陀罗尼经幢
陀罗尼经幢亦称尊胜石幢,为石质。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原立于城内云阳桥(即贤桥)东北高陵寺
正则童谣急需
本文2023-10-09 12:25: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