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小妹的联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苏轼与苏小妹的联诗,第1张

苏轼与苏小妹的联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个妹妹,被称作“苏小妹”,据说这个苏小妹才思敏捷,极会作诗为文,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佳话。

相传有一次苏小妹到东岳庙去烧香,游玩一番后往回走的时候,一个小道士走上来请求布施。小道士打个问询道:“**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见这拦路道士很是无礼,又不愿纠缠,随口答道:“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小道士见她是个官宦人家的姑娘,不想放过挣钱的机会,又奉承道:“愿**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随走随答:“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小道士跟到轿前,又问讯道:“女神仙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边登轿边回答:“疯道士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其实苏小妹并非要诚心为难小道士,只是见他聪明伶俐,开两句玩笑罢了。两人一问一答,应对巧妙,工整有趣。

这苏小妹虽然才学出众,相貌却很平常,在家里经常和大胡子兄长苏轼互相嘲笑。苏东坡恃才傲物,把和妹妹开玩笑斗智当作茶余饭后的乐事。一天他对苏小妹说:“我昨晚得了两句好诗。”苏小妹兴起,问道:“是什么?说来听听!”

东坡笑道:“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嘲笑苏小妹脑门大)

苏小妹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回敬道:“我也想到两句好诗,是——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形容苏东坡脸长)

东坡不依不饶,继续调笑,“我还有两句——几番拭泪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是说额头高的人眼窝很深,自然不十分好看)

苏小妹反唇相讥:“口角几回无觅处,萋萋芳草掩洞天。”

几个回合下来,苏东坡没捞到一点便宜。

苏小妹因为任性,偶尔给哥哥添点小麻烦。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请他指教,稿子放在书房里,被苏小妹看见了,顺笔题道:“笔底才华少,腹中韬略无”,这下子可让苏轼大伤脑筋,这样的评语,怕扫了朋友的雅兴。思索半天,聪明的东坡在两句末尾各加了两个字,改成了“笔底才华少有,腹中韬略无穷”。

苏轼出上联刁难苏小妹,苏小妹对出绝妙下联,苏轼听后

苏轼出上联刁难苏小妹,苏小妹对出绝妙下联,苏轼听后大喊3个字

在古代,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是一种传统,文人之间都自恃清高,所以彼此之间会经常“暗地里较劲”,所以吟诗作对在他们看来,除了是一种乐趣之外,也是一种才华和知识储备的较量。而对联这种形式简单短小,需要对仗工整,但是又很灵活多便很受古代文人秀才的喜欢,而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懂看的明,所以在古代逢年过节对对联很是流行,所以有很多“千古绝对”流传了下来。

千百年来,更是有很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投入其中,也为后世留下了精彩绝伦的墨笔,其中以纪晓岚、唐伯虎、苏轼、解缙为最,堪称古代的四大绝顶“对子”高手。

苏轼苏东坡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学时代,他的诗词霸占了语文课本的“半壁江山”。是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得认了,苏轼的文学造诣极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同自己的父亲和弟弟一起被称为“三苏”,个个都才华横溢,可谓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野史记载中,苏轼还有一个才气过人、机灵刁钻的妹妹苏小妹。

苏轼对这个妹妹疼爱有加,他平时在京城做官,不能经常回家,很久才能和自己的妹妹见上一面。他知道自己的妹妹虽然才思敏捷,但是平时刁钻贪玩,自己长时间不见她,她肯定是贪玩的时间多。

一次相见,两人许久不见,相谈甚欢,茶余饭后已经是明月初上。两人漫步在月下,苏轼三杯小酒下肚,便诗兴大发,见着苏小妹在身旁,就趁机出了一个上联,这个上联是他最为得意的一个上联,难倒了佛印和几位好友。他想借机刁难一下苏小妹,省的她太贪玩,忘记了诗书和学业。

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这个上联看似简简单单的14个字,其实相当玄妙,七个字囊括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最著名的词牌,前后衔接恰当,立意高雅,苏小妹听完上联,对苏轼好生敬佩。

苏小妹思忖良久,也没有想出足以应对的下联出来。她边走边想,她不经意的看见一束月光照到厢房里,灵感迸发,绝妙下联脱口而出:

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轼听后,细细品味片刻,藉著酒劲大喊三个字“好!好!好!”,足以见得他对苏小妹的下联十分的满意。

苏小妹这个绝妙下联,和上联相当工整,下联与上联之间可谓是丝丝入扣,字字相对。《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正好对《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实在妙极了!苏小妹的下联立意高雅、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怪不得苏轼都连声叫好!

苏轼的美女妹妹苏小妹,还曾写过非常有意思的两句小诗,4位历史名人隐藏其中:

欲问千年往事,(上古)

三皇五帝凄然。(王侯)

枯草秋菊覆满园,(三国)

何必谦让再三。(三国)

简简单单的两句小诗,难倒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有人猜得到吗?

苏轼妹妹,苏小妹的丈夫是谁

正史在家谱中并没有记载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也没有民间传说的关于苏小妹智斗苏轼等“佛印”故事。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些记载,提到是秦观的夫人。学术界认为,秦观是苏轼的学生,亦称秦少游。而当秦观第一次遇见苏轼,秦观已经29岁,苏轼43岁,秦观已经有婚约,夫人叫徐文美。可见不是苏小妹。而从苏轼苏辙的书信来往信件的查询中,亦没有苏小妹的任何记载,可见是民间杜撰的结果。

苏轼妹妹苏小妹的老公是谁?

苏小妹是杜撰出来的虚构人物~~其实苏轼没有妹妹~只有早夭的姐姐和哥哥~以及弟弟苏辙

至于民间故事里传说:苏小妹的丈夫是秦观。实际秦少游是苏轼的得意门生,“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的妹妹叫苏小妹?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

但其实她不存在!

理由如下:

若按苏门族谱,苏轼有妹,那亦是堂妹小二娘,即苏轼二伯苏涣女,苏涣有三子四女,三子名不欺、不疑、不危,即正名子正、子明、子安是也。 小二娘嫁柳瑾子柳仲远,卒于元符元年。而苏轼父亲老泉先生有三男三女,子瞻、子由是小的,二女早卒,兄景山于东坡三岁亡。最小的姊姊大东坡一岁,嫁的是姓程人氏(程之才,乃东坡表兄),十九岁卒。所以东坡无妹。而冯梦龙言王介甫(王安石,天禧五年,辛酉出生,苏洵此时年十三岁)子王雱欲娶小妹。王雱也多才,19岁中状元,未几死亡,少即殒命。

苏轼和苏小妹互嘲的几句诗

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求苏轼与苏小妹笑话一则

苏洵有三男三女,其中苏轼排行老五,他有一个弟弟,就是著名的苏辙。不过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苏轼还有一个妹妹,芳名苏小妹,容貌秀美、文思敏捷、才学兼优。

关于苏小妹的故事,见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之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小妹与苏轼的学生秦观谈恋爱,后来新婚之夜,小妹不让秦观进房,还出了一副对联难为他,上联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也是大文人,不过害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讯息,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苏小妹与苏轼之间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兄妹二人叽叽咕咕,各显奇才,让人大笑。苏轼笑话小妹额头高,道:“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毫不示弱,反唇相讥,笑话哥哥脸长:“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未到腮边。”

好个苏小妹,真是让人怜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副教授说,从历史上来看,可能要让喜欢苏小妹的人伤心了。事实上苏小妹这个人是不存在的。首先,苏轼与苏辙的往来书信,诗文数百篇,可是没有一篇提到苏小妹这个人。其次,当时苏轼朋友的笔记、诗文中也从未提到苏小妹这个人。再次,从史料来看,秦观的妻子跟本不姓苏,更不会是苏小妹。

康震副教授分析,苏轼本人平时就爱与人玩一些文字游戏,说一些有趣的对联,类似于现在的脑筋急转弯。苏小妹太像苏轼本人了。应该是世人觉得,苏轼应该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妹妹,于是苏小妹在民间诞生了。苏小妹就是苏轼的一个美丽的倒影!

求苏小妹和苏轼的对子。

月下杜鹃喉舌冷;花前蝴蝶梦魂香。

——传为苏小妹咏景联(此联另有版本为:“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和“啼月杜鹃喉舌冷;眠花蝴蝶梦魂香”的,谁正谁吴,那就难以考辨了。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经到嘴边。

——苏小妹讥笑苏轼长脸

脚跟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画常前。

——苏轼吟出一联讥笑小妹凸额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小妹(方若虚求亲时写了几首诗,觉得文笔十分粗浅,碱地平庸,于是提笔批一联于文章的后面)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苏东坡改联

苏小妹: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投石冲破水底天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廊。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扑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投石冲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苏小妹: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秦少游: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上联:架上丝瓜酷如吊(佚名)

下联:池中荷花恰似穴(苏小妹)

上联:仕女侧卧,横口竖口,竖口横口(鲁直)

下联:和尚倒挂,上头下头,下头上头(苏小妹)

苏 轼:风吹裘裘毛乱动

苏小妹:阳照壁壁水直流

苏东坡: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

苏小妹: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佛 印: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苏东坡)

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佛印)

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

寿同广成子,住崆峒万八千年。

——苏轼题浙江省杭州孤山苏寒巖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苏轼题广东省广州真武庙

步翠麓崎岖,乱石穿空、新松暗老;

抱素琴独向,倚窗学弄、旧曲重闻。

——苏轼题江苏省苏州怡园

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境。

——苏轼题河南省许昌天宝宫吕祖殿

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苏轼题赠歌舞姬

三登庆元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苏轼挽韩琦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挽知音侍女朝云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林兆龙题广东省惠州西湖朝云墓

小人樊须也;(苏轼)

君子多乎哉。(秦少游)

——苏轼应对秦少游

半夜二更半;(苏轼)

中秋八月中。(苏过)

——苏过苏轼第三子应对苏轼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轼撰补其父苏洵缺字联

幸早里且从容;(刘贡父)

柰这事须当归。(苏轼)

——苏轼应对刘贡父送行句

(上下联末二字皆嵌中药名。)

书房好似药室;(苏轼)

学士乃是郎中。(黄庭坚)

——黄庭坚应对苏轼

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

蚯蚓泥中草写之。(黄庭坚)

——黄庭坚反唇相讥戏对苏轼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

——黄庭坚应对苏轼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苏轼)

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黄庭坚)

——黄庭坚应对苏轼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

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黄庭坚)

——黄庭坚应对苏轼

:

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苏轼题赠歌舞姬

这是在网上收集到的,请采纳。

宋朝苏轼之妹苏小妹介绍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野史载其名苏轸[zhěn],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苏轼平生喜欢书信与亲人朋友,其书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现存的苏轼亲笔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信件中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再看东坡的传世诗词中,也并无一篇提及这位“妹妹”。

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历史中确有其人,不过因为苏小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本名

苏轸[zhěn]

别称

苏小妹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主要成就

三难秦观

简介 听语音

一代文豪苏轼儒道互补,名气大得没边儿, 而与妹妹苏小妹相比,他似乎还要矮上半截儿。但据考证,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 苏秦恋爱、佛印与牛粪、一屁过江来的的故事,纯属古人杜撰。是为了塑造禅林高僧佛印高与苏轼的形象。

古人打造的女明星 一红数百年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因文学成就极高,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而说起这个文学世家,人们还会经常提到一个女子——苏小妹。

传说中的苏小妹,是聪慧女子的象征

“苏小妹”这个名字,在中国民间知名度极高。她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无名氏的《东坡问答录》(又名《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东坡之妹,少游之妻也。”

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清代文人李玉的《眉山秀》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苏小妹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更是将传说中的苏小妹塑造得富有传奇色彩,她成为聪慧女子的象征。关于苏小妹,文献中都记载了哪些传说?

传说一:苏秦恋爱

北宋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拜访苏轼,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二人最终喜结良缘。

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有心试试相公的才华,便命丫鬟将秦少游锁在门外,让他对对联:“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被苏小妹的深情打动,脱口而出:“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苏小妹知道这道题没有难住情郎,于是亲自开了门。喝完交杯酒,两人四目相对,苏小妹却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上联是: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秦少游这下可犯了难,来回踱步冥思苦想。苏小妹见状不禁心生悔意,只是用温情的目光看着秦少游。秦少游见苏小妹粉面含羞,不由心动,便对出了下联:“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传说二:佛印与牛粪

众所周知,苏东坡有不少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传说三: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经常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十分投缘。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道,写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他对此诗深觉得意,特派遣一个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放屁”,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开启一看,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指责佛印不该如此侮辱自己,禅师一听,哈哈大笑说:“哈,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过江来’呢?”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史料记载

苏轼没有妹妹,只有姐姐

事实上,苏小妹完全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查遍史料,苏轼并没有妹妹,倒是有三个姐姐。

史料记载,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共生育6个子女,男女各半。不过,她的长女、次女、长子都早亡,而三女比苏轼还大一岁,小名“八娘”。

苏八娘18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子才结婚。遗憾的是,婚后仅一年,她便去世了。

这在司马光给苏洵夫人写的墓志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有记载,“ 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秦少游时年17岁。秦少游29岁时,与苏轼第一次相见,而此时,苏八娘早已经去世多年了。

“苏秦恋爱”的故事纯属虚构

河南商报记者在郏县三苏园景区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说,园内所谓的“苏小妹墓”,其实是苏辙长子苏迟夫人梁氏的墓。

历史上虽无苏小妹,却实实在在有个秦少游。秦少游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谭州宁台主簿徐成甫的女儿。《徐君主簿行状》中记载:“徐君以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还是姐姐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野史载其名苏轸,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苏轼平生喜欢书信与亲人朋友,其书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现存的苏轼亲笔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信件中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再看东坡的传世诗词中,也并无一篇提及这位“妹妹”。

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历史中确有其人,不过因为苏小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苏小妹(民间传说故事人物、传奇性才女)。苏小妹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才女的文思敏捷和才子配佳人的佳话,如《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三难佛印》、《兄妹戏对》等等。到底有没有苏小妹其人,后世有很多人引经据典地表示置疑。于景祥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六期《苏小妹的真伪》一文中,点破了这一幻想,认为:“有关苏小妹的一系列美丽传说,多是无根之言,与事实相差甚远。”首先,传说中的“苏小妹”并不是苏东坡之妹。据其父苏洵《自尤》一诗记载,苏轼姊妹中最年幼者叫八娘,她虽然是萝洵的小女,可为之为小妹,但她的年龄比苏东坡还大一岁,故为苏东坡之姐而非东坡之妹。其次,“苏小妹”也不是秦观之妻。前些时播影的电视剧《鹊仙桥》,是根据古代民间故事改编的。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中写道:“(徐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可见,秦观之妻之徐文美,而非“苏小妹”。冯梦龙在“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中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回《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故事,这究竟又是什么回事呢?明朝进士单宇的《菊坡从话》载:“人言无苏妹”,断言无苏小妹其人,而南宋·张邦基《黑庄漫录》却又说:“苏氏丞相容妹”,似乎又肯定苏轼确有个妹妹。而苏轼在《祭柳子王文》中自己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则明言自己的确是有个妹妹的,孰是孰非?其实,这是八娘与传说中的“苏小妹”被混淆之处,而苏东坡其实并无胞妹,在其文章中所言的妹,乃是苏轼的二伯父苏涣之幼女、情同手足的亲堂妹小二娘,而此妹也并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苏小妹的故事纯属杜撰,《辞海》载:“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洵)女,东坡(轼)之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以诗歌、联语试少游才情,后由苏东坡暗助,少游始得完眷。……清·李玉传奇剧本《眉山秀》也写其事。实无少游娶小妹事,苏洵之女也都早卒。”因此,苏小妹毕竟是民间传说故事,不可信。但是苏洵这一家人,为天地灵气所独钟却是一点都不假的,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就是诗、文、书、画样样皆精。因此,后人杜撰出苏小妹这位才女,也是情理之中的哩。而史实上“苏小妹”(八娘)的婚姻,并不是才子佳人之配,而是一出悲剧。据苏洵《自尤》说,他嫁给了自己的表兄,此人姓程。“苏小妹”婚后一年,生有一子,不幸染病,而程家不与医治,被父亲接回娘家调养。程家却又以其“不归觐”为由,夺其子,致其病情加重而亡。与传说中相符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位“苏小妹”被父亲的夸赞,说她“幻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确是一位才女。而这样的女子同样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实令人扼腕叹息。苏小妹的故事、诗联在民间津津乐道了千百年,当人们倾倒于苏小妹的机智时,她那份清雅伶俐,已然栩栩如生的形象就会幻化眼前,民间已赋于了她生命,而她的传说,也将在永久的将来被继续传颂下去。在这里姑且“入乡随俗”,把她权作“北宋名人”之列而加辟这一主题吧。民间流传的苏小妹诗、联中,由于经历了多个世纪的流传,或以正传谬,或以讹传讹,难免产生诸多的不同版本,孰正孰误,已无从考究

相传苏小妹经常与苏东坡抬杠:

苏小妹薄唇圆脸,乌黑大眼,高耸额头,双颚外凸。

由此,苏东坡笑道: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轼也是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宽袍大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因此,苏小妹也回敬苏轼: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也有苏小妹与佛印抬杠的对联:

苏小妹云:"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佛印云:"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讲辽史的时候,解读辽朝起源,有三个神话 传说 ,做了现实的解读,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现在看看易老师的书,系统的将传说、考古、社会演进结合起来,推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初现之时,有了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祖先的生活 观后感 ,希望你喜欢。

祖先的生活观后感1

《祖先》,一部血脉之河的传记最近承后浪出版公司的编辑垂爱,赠送了几本书,最感兴趣的是秦家骢的《祖先》,毕竟,祖先这个词虽然是我们最常用的口语之一,也是骂人时最喜欢的题材,延续这条血脉之河,几乎是人的最原始动力,但能够保持血脉之河不断流的却少之又少。

秦家是幸运的家族,有秦观这个名人作为祖先,后代经历了数个王朝的灭亡,经历了家族覆灭的危机,虽然没再出现秦观这么大名气的后代,但还是保存并壮大到不再担忧断流,也给了秦家骢追述祖先,记述血脉的责任。

今年看了几本老学者的回忆录,都是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中,而《祖先》的背景更深、更广,一直追述到千年之前。秦家骢的姐姐比他更有名气,是海外华裔著名汉学家秦家懿,但秦家骢却更适合为他的家族作传。

秦家骢是秦观的后代,而且因为他父亲娶了自己同宗的侄女,所以不论从父系论还是从母系论,他都是正宗的秦观后代,只不过从父系论是第三十三代,从母系论则是三十四代。秦家骢的父亲是民国时有名的大律师,后来因对中共政权不放心,在49年前后移居香港。这一支秦家到秦家骢这一辈,几乎都去了北美发展。秦家骢原来并不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但由于在《纽约时报》工作时,被美国华裔大骂是秦桧的后代,开始对家族产生了追根溯源的兴趣。

1973年,32岁的秦家骢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从香港踏上内地,开始了寻亲之旅。借助自己在《纽约时报》的身份,他得以进入内地,但又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无法同找到的同族亲戚过多接触。直到1976年,结束,他也调到了《亚洲华尔街日报》工作,此后开始一连串的内地寻亲访祖历程,结果随着他不断找到更多的亲族,得到了家谱,发现了祖先的墓地,弄清楚秦氏家族的历史并把它记录下来,越来越成为他的一种责任。

幸运的是,秦家不但在各种运动的浩劫中保存下《锡山秦氏宗谱》《泗泾秦氏宗谱》《毗陵秦氏宗谱》等资料,搞清了秦氏各支脉的源流,并且因为秦观这位历史名人,高邮、无锡等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秦氏的历史研究,和遗迹保护,也让秦家骢得以不断理清祖先的血脉之河是如何流淌千年。

祖先的生活观后感2

1973年,32岁的秦家骢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从香港踏上内地,开始了寻亲之旅。借助自己在《纽约时报》的身份,他得以进入内地,但又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无法同找到的同族亲戚过多接触。直到1976年,结束,他也调到了《亚洲华尔街日报》工作,此后开始一连串的内地寻亲访祖历程,结果随着他不断找到更多的亲族,得到了家谱,发现了祖先的墓地,弄清楚秦氏家族的历史并把它记录下来,越来越成为他的一种责任。

幸运的是,秦家不但在各种运动的浩劫中保存下《锡山秦氏宗谱》《泗泾秦氏宗谱》《毗陵秦氏宗谱》等资料,搞清了秦氏各支脉的源流,并且因为秦观这位历史名人,高邮、无锡等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秦氏的历史研究,和遗迹保护,也让秦家骢得以不断理清祖先的血脉之河是如何流淌千年。

秦观只是宗谱上的始祖,而秦氏的开始,从资料上还可以上溯到秦观的祖父母,不过对于无锡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秦观这个共同的祖先,并且是个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流传千载的名人,受他的荫庇,秦家几经磨难,最终发展壮大,子孙遍布国内外。

秦观字少游,1049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是苏轼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北宋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秦观一生不得志,官位不高,且仕途蹉跎,受元祐党案之累,多次被流放。秦观对苏东坡非常景仰,25岁那年,为了能够接受苏东坡,一面将自己的诗词托付给一位苏东坡的老朋友孙觉,一面在苏东坡将会在旅途中停留的扬州大明寺平山常墙壁上题诗,希望引起东坡先生的注意。结果秦观得尝所愿,因诗风和书法均很出色,并且略像东坡,而被东坡注意,并向孙觉打听是否知道此人。从此,秦观开始追随苏东坡,不但一起从政,一起出游,还一起被贬,一起被列入“元祐党人碑”。甚至当时有御史参奏秦观“只知有苏轼,不知有朝廷”。秦观的一生,更多的是因为凄美的诗词和苏门四学士的身份被后人记住,御外侮、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没能得到施展。

好在秦观虽然死于贬途,但之后的几任宋帝都给元祐党人陆续平反,宋高宗还赐封秦观“直龙图阁”,他的子孙也受荫封成为官员。但秦观的后人一直到元末,才又出现一位名人,即秦裕伯。秦裕伯的官位也不高,但受到还未称帝的朱元璋的重视,三次亲自写信劝他出山,并且不惜以无赖的威胁,最终让75岁的秦裕伯出任了翰林院侍读学士,并与刘伯温一起任会试主考官。但很快就得罪了朱元璋,被贬到陕西任陇州知州。秦裕伯本就无心出仕,这时就辞职还乡,回到上海,在78岁时去世。朱元璋非常记恨那些不愿为他所用的人,据说听到秦裕伯的死迅后,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敕封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秦裕伯多次显灵,既救过百姓,也救过自己的塑像,所以很受上海人的喜爱,香火一直很盛。可惜在刚一开始,城隍庙就遭到破坏,庙里的塑像全部被砸毁。直到1995年,秦裕伯的塑像才再次出现在城隍庙里。

祖先的生活观后感3

说到“家国观”,这绝对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词汇。有国才有家,这正是《祖先》产生的背景。如果没有上下五千年中国国家观念的延续,当然也就没有这九百多年的一部恢弘家族史。然而这个观念似乎反之亦然,如果没有五千年来家族的延续,又怎么能有一个“家国同构”的中国呢

正是因为一个个的秦家,他们或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或许早已无踪可循,但是,它们是构成一个圆的分子。中国人向来重视血脉的延续,一切都会消失,死亡会带走生命,但是只要有血脉的延续,一切就未曾灭亡。

从公元1049年起,秦家骢的祖先秦观始,到秦家骢的下一代至第三代,中国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军阀混战、新中国,朝代更迭,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会结束,但是血脉的延续并不因为外部朝代的更改而改变。在一个人的家族史里,让我们尤为感悟最深的是,一朝不管延续多少年,只要家在,国就在,血脉在,这个民族在。因为这一切,最终形成一个圆融的概念,终于成为了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观。

在秦先生描述的历史中,大家和小家不在是一个有距离的存在,它们终于在历史的跌宕中合二为一。通常我们读历史,要么正史要么野史,不管哪一种历史,都是关于那些历史留名大人物的历史。只不过一种是官方的历史,另一种是民间传说中的历史,但是主角不外乎王侯将相、名家世子。秦先生的33世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不是历史上的无名氏,但是却并不是正史留名的大人物。正因为秦家骢的追溯,历史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可以触摸了。在字里行间中,我们突然读到了自己的家族史,那个遥远的祖先,虽然他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丰功伟绩,但是我们留着他们的血液,因为他们曾经的存在而存在。他们突然跨越了历史,来到了我们面前。只有这个时候,“根”才有了自己的意义。连尊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都想要一个来历,这甚至折射着一个最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祖先的生活观后感4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自然与 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10年前,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发布,为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对指导和保障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带动旅游、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对于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尽快脱贫致富,起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风景名胜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开展爱国主义 教育 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设部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如何搞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好、管理好,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后人。为深入贯彻执行国

祖先的生活观后感5

在回顾中,老师说了一句“追求真实是人的本性。”,凡是追根溯源的事情,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乐此不疲的,这可能是人为什么把科技发展得如此迅猛的缘故吧。

老师把这本书涉及的历史称作“已故的事件”,确实是这样的。事实和真实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单后世传的历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感谢老师用追根溯源、推理判断的方式把已经“亡故”的历史,按照可以叙述的方式让我们去“了解历史,看清自己。”

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从哲学角度可以进行思考,但也必须依托历史和环境。每个时代的人面对这个问题一定会,也应该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回答。不正视历史,其实就是不正视当下的自我。过了不堪的今天,明天还得回头看现时,所以得做好当下。在之前,我是很困惑为何先生会从神话和传说,这么看起来不着调的东西入手呢后记里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神话和传说,就是民族的童年记忆。童年记忆难免模糊,甚至错乱,何况还会被非法或合法地投放添加剂。于是一片光怪陆离之中,便既有神话和童话,又有鬼话、胡话和谎话,而且结结实实地冻成了冰块。

假如,不提这些看起来很炫的东西,我们就搞不懂古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在事件和人物上是不属实或改动的。但我们的文字、语言、生活方式、思维不是凭空来的,是古人一点一滴的 总结 和演变而来。当无法自上而下的时候,先生很聪明的自下而上去追溯。这并非是无意义的徒劳。它的意义在于,我们不需要了解一件事因何而起,但我们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和梦想”,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能给我们最大的收益。我们不必深究一件事的好坏真假,更多去看它教会了我们什么,这也很好。

肯定是婉约派啊,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一代词宗,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对后世影响: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下层,在官场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在词体演进的过程中,秦观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秦观、柳永填制慢词,受到老师苏轼的讥嘲,他在柳永以赋法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秦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秦观词章法、句法相对疏朗,而字法尤显典雅精致。这种努力发展到周邦彦那里,则更加注重章法上的雕琢、勾勒,意象组接的密丽以及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慢词创作体制更加完备,手法更加繁复,也越发带上了浓重的文人化、技艺化的色彩。这也引导着宋词由天然之美向人工之美转化,如此技艺的进步也消解了词体内在的生机活力。秦观用疏朗流畅的章法,连接精致典雅的词句,使得词句既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彦那般凝涩晦昧、难以索解,而是融入技艺又不逞弄技艺,这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佳境,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普遍喜爱,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甚至推誉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历史上秦少游的正妻是徐文美,这是他自己在为岳父写的文章里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邮一位姓徐的富商,因为有点钱,捐了一个主簿的官当,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

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一文末尾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意思说徐老爷有女儿三个,经常说:“男孩子要读书,女孩子要嫁给读书人”。文美嫁给了我,也算是令人满意了吧。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再无丁点提及。

扩展资料: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后经考证,苏轼仅有三个姐姐,苏小妹是虚构人物,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秦少游

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晏几道的诗歌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贺铸是北宋诗人,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

苏轼与苏小妹的联诗

苏轼与苏小妹的联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个妹妹,被称作“苏小妹”,据说这个苏小妹才思敏捷,极会作诗为文,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佳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