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汉字辞汇)详细资料大全
狄,di,从犬从火。通翟。
古代北方部族。“犬”指当时的“犬戎人”: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带着狗的牧猎部族。
狄也是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人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又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狄 详细释义 :古代中原人对北方各部族的泛称 北方部族 :春秋时赤狄白狄长狄通称北狄 姓氏 :以族命名的姓氏 主要支派 :长狄﹑赤狄和白狄 历史名人 :狄仁杰、狄青 当代名人 :狄鹏 详细释义,典故,北方部族,唐尧,文字考据,姓氏,相关事物,主要支派,长,赤,白,历史名人,当代名人,示例, 详细释义 狄dí 1、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部族或古代中国汉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2、通"翟dí"野鸡尾巴上的长毛。 狄tì 谓往来疾速。参见"狄成"。 2邪辟;邪恶。 3通"剔"。剪除。 4通"逖"。远;疏远。 5通"趯"。跳跃。参见"狄狄"。 典故 北方部族 先秦时期北方部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通称北狄。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后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于华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于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于晋﹑齐﹑宋﹑鲁﹑卫。 狄 狄族为凉州荒民,据传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与人类女子诞生下的后裔。狄族宣称封峻将北方之地赋予了他 北狄们,因此他们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恶劣的环境只能允许包括狄族在内的少数生物存活下来。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人坚韧并且野蛮的个性,他们不相信几乎所有的外族,对别的部族的人抱有极强烈的敌意和不信任。狄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杀戮,好战,以及冷兵器铸造闻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部族都无法好好相处。其中,与轩辕更是有血海深仇。 唐尧 《墨子·节葬篇下》云:“尧北教乎八狄”。狄与尧并称,狄族形成于唐尧 以前,居北方。狄,来源于狄历,简称北狄,是北方部族的统称或泛称。古音“颠连”是匈奴语“天”的象征,是北方民族至高无上的天神。 狄 文字考据 汉族学者释“狄”,多从字形字义和字的结构上探讨。系从犬,从火,从犬 戎之族,从拜火之俗。“狄”来源于民族语言,与汉文字形字义并无联系,用 汉字释义殊有南辕北辙之嫌,越深入则越牵强。“狄”字是狄历的简称,汉魏以 降称丁零,字虽易,音未变。各史写法不一,有写丁令、丁灵者,有解释丁零、 丁灵为不同种族者,所释皆非。丁零、丁令、丁灵皆一音同义,一语的异书,皆 读做“颠连”,是北方民族语中对“天”的尊誉。如:称天山为祁连山,刘勃勃 改姓赫连,谓:“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赫连氏,庶协皇 天之意。”(见《十六国秦秋·夏录·赫连勃勃》。)狄历、丁零、祁连、赫连 皆“颠连”之读音。狄历居北方,史称北狄,即“流共工于幽陵,以燮北狄”( 见《史记·五帝本纪》“舜归而言帝曰……”。)之“北狄”。凡是叙述蒙古民 族历史之经典著作,皆以“北狄”为蒙古民族之始。《多桑蒙古史》第一章云: “在远古之时,中亚游牧民族概名之曰‘北狄’”。《蒙古源流》和《蒙古大黄册》也说:“东渡腾吉思海,行至布尔汗哈勒都纳出,逢‘北狄’人众。”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2卷,第13页,三联书店,1950年。) 云:“残留在蒙古高原瀚海盆地一带的人群,一部分北徙贝加尔湖沿岸,成为鞑靼人(这里的鞑靼人指的是祖居贝加尔湖的蒙古先民。)的祖先。另一部分已沿黑龙江东徙……再有一部分则向北陕北部一带南徙,成为北狄的祖先”,“大约 在纪元前一千七百年代,在正北一带如蒙古、察哈尔、热河、绥远、山西、河北北部,北及贝加尔湖,东至黑龙江流域布满了诸狄。”(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2卷,第159页,三联书店,1950年。)《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这短短的四句,却说出了不同时期的狄历与丁零。《墨子·节葬篇》有八狄之说。赤狄最大,白狄次之。长狄等诸狄在历史的进程中隐退了。高车是赤狄之族。所谓“高车”,是他称,称呼乘高轮车的人。敕勒是蒙古语“车”的音译,亦有写做“铁勒”的。所谓“高车丁零”不是两个孤立的称谓,而是乘高轮车的丁零人,以与远古的北丁零区别之。此篇记事虽名之为《高车传》,实乃乘高轮车的丁零之历史。狄历虽有赤白之分,丁零虽有乘车骑马之别,然狄历、丁零源出一系,有小别而无大异。 高车之俗虽属赤狄,与白狄蒙古亦大略相同。所不同者一尚赤,一尚白,习俗略 有小异而已。 狄 周武王组织各部联军,进商之都城朝歌,亡纣灭殷,周部族统治了中原,诸狄之族随灭殷大军南下,在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许多地方建立诸狄之国,与中国诸侯角逐,也曾闹得天翻地覆。颠覆过朝廷,杀过周王。但也曾与周室联姻与诸侯结亲。经过八百年的兼并融合,诸狄之国先后并于诸侯,诸侯并其地,并融其人。《中国史纲》云:“以戎与狄最富有历史活力,在春秋时把黄河中游一带闹得天翻地覆。由于燕赵的强盛,北狄之人,除一部分在河北定县建立了一个中山国,其余大部分退出中原回到蒙古。”《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 有山戎、猃狁、荤粥,居北北蛮。”服虔注曰”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荤粥又写作獯鬻、薰育。猃狁又写作[犭严]狁、严允。这两个族称同时出现在唐虞以上,很明显的是两个民族同时并存。服虔又说:“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是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近世学者考证,亦谓荤粥、猃狁、匈奴是一个民族。 姓氏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人活动于北方的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高车氏,汉化改姓,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关于狄姓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部族的泛称。商朝时狄人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人、狄人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人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人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人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狄 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唐朝狄仁杰(关于梁国公狄仁杰,是海内外盛知的著名历史人物,汉族,他是地地道道的唐朝太原人,故里在今市区东南的狄村。他活动于初唐,以明经举第,先后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刺史等职。任官期间,刚正廉明,明察善断,多平冤狱,扶善除恶,倍受世人称赞。在武氏则天执政时代,仁杰数次被佞官酷吏诬陷,被谪被贬,甚至落入牢狱,几丧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罗网,安度险关。后来,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得到武氏的赏识,遂成为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成为初唐至盛唐之际的风云人物。 傍临山西省博物馆和三晋名刹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全长二百米,宽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原名狄公祠街,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现其子孙已传至50多代),狄孝绪,汉族,唐朝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朝政治家、宰相狄仁杰的祖父,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担任过尚书左丞。宋朝名将狄青。 相关事物 主要支派 因其分布地区主要在成周雒邑以北﹐又称北翟﹑北狄。秦汉以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部族的一种泛称。春秋时﹐狄人分为三个支派﹕长狄﹑赤狄和白狄。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狄人逐渐与古华夏人融合,在战国末期狄人已完全融入华夏。 长 又名长翟。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 607年为齐﹑卫所灭。 赤 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人部落。主要由 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 7世纪60年代﹐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白 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 6世纪中叶﹐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上视菔烯p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前 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领有土地“方五百里”﹐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历史名人 狄黑:名黑,字皙,或作皙子、子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狄仁杰: 字怀英。唐朝太原人。为武则天时名相。力劝武则天力唐嗣。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狄青: 字汉臣。宋朝人。善骑射。为延州指使,勇而善谋,经略尹株,范仲淹待之甚厚。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上元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当代名人 狄鹏: 公路名师,山东嘉祥人,笔名天云叶落。 狄文: 娱乐明星 示例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夷狄益甚。――《史记·货殖列传》 尧北教乎八狄--- ---《墨子·节葬篇下》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 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礼记·乐记》
雅各有十二个儿子,他们的后代成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十二支派的名称如下: 流便,新译为吕便(Reuben):雅各的长子,利亚所生。 西缅(Simeon):雅各次子,利亚所生。 利未(Levi):雅各三子,利亚所生。此支派特殊之处在于其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由其他支派共同供养,因此不参与分配土地。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及他的哥哥大祭司亚伦都是此一支派的。 犹大(Judah):雅各四子,利亚所生。按照家谱,耶稣就是从此支派所出。 但(Dan):雅各五子,辟拉所生。 拿弗他利(Naphtali):雅各六子,辟拉所生。 迦得(Gad):雅各七子,悉帕所生。 亚设(Asher):雅各八子,悉帕所生。 以萨加(Issachar):雅各九子,利亚所生。 西布伦(Zebulun):雅各十子,利亚所生。 约瑟(Joseph):雅各十一子,拉结所生。虽然约瑟本身算一支派,然而因为雅各曾在约瑟两个儿子头上按手祝福,按照当时的习俗等于是雅各收养了此二子;因此《旧约圣经》中凡提到这约瑟这一支派,都区分为他两个儿子的两个半支派。这两个半支派也与雅各其他十个儿子的支派(利未除外)平等参与分配土地。 以法莲(Ephraim)半支派:约瑟次子。虽为次子,但因雅各将右手按在他头上,立他大于他的哥哥玛拿西,所以一般提到时次序都是他为先。 玛拿西(Manasseh)半支派:约瑟长子。 便雅悯(Benjamin):雅各十二子,拉结所生。使徒保罗就是从此支派所出。 自北国以色列灭亡之后,北方的十个支派被外邦人同化,因而失去了纯以色列人的血统和身份;现今的犹太人一般都是指南方犹大国的犹大支派、便雅悯支派和作为祭司的利未支派的后裔。 2009-01-08 12:00:56 补充: 可否请小草写出Tribe of Judah - Lion是出于民数记的哪一章哪一节呢 因太大,很难找,谢谢!
参考: zh /wiki/%E5%8D%81%E4%BA%8C%E6%94%AF%E6%B4%BE
概括来说, 犹太人是闪族的一个古老分支, 所说的语言是希伯来语。(创世记10:1,21-32; 历代志上1:17-28,34; 2:1,2) 将近4000年前, 犹太人的祖宗亚伯兰从苏美尔的迦勒底人繁华都市吾珥迁居迦南地。 上帝曾论及这块土地说: “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世记11:31-12:7) 圣经在创世记14:13将他称为“希伯来人亚伯兰”, 但后来他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创世记17:4-6) 犹太人的世系开始于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撒及孙儿雅各, 雅各后来更名为以色列。(创世记32:27-29) 以色列有12个儿子, 分别成为以色列族12支派的创立人。 其中之一是犹大, ‘犹太人’一词便源于犹大这个名字。——列王纪下16:6。 后来, ‘犹太人’一词被用来称呼所有以色列人而不是仅指犹大的子孙。(以斯帖记3:6; 9:20) 由于犹太人的家谱在公元70年罗马人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时全部被毁, 今日的犹太人谁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出自哪个支派。
参考: myblogyahoo/jw!NDCq82BERoqkg3zWTwp1ms7quY-
In the book of Num
logo of 4 tribes had been recorded eg Tribe of Judah - Lion The other 3
you may check it out yourself You may pare it with the 4 face of Cheribim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Eze You will have interesting findings
1)犹大是旧约圣经中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后改名叫以色列)的第四个儿子。因为雅各有12个儿子,所以上帝让他们分成了12个支派,支派的名字就有雅各12个儿子的名字命名。所以犹大也可以指犹大支派。希伯来曾经分裂为两个国家,一个是由犹大支派和便雅悯组成的犹大国,一个是由除犹大支派外其他11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国。所以犹大也可以指当时的犹大国。 犹大是希伯来语,是“赞美上帝”的意思。 2)启示录 7:1 此后我看见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执掌地上四方的风,叫风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树上。 启示录 7:2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从日出之地上来,拿着永生神的印。他就向那得着权柄能伤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声喊着说, 启示录 7:3 地与海并树木,你们不可伤害,等我们印了我们神众仆人的额。 启示录 7:4 我听见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数目,有十四万四千。 启示录 7:5 犹大支派中受印的有一万二千。流便支派中有一万二千。迦得支派中有一万二千。 启示录 7:6 亚设支派中有一万二千。拿弗他利支派中有一万二千。玛拿西支派中有一万二千 启示录 7:7 西缅支派中有一万二千。利未支派中有一万二千。以萨迦支派中有一万二千。 启示录 7:8 西布伦支派中有一万二千。约瑟支派中有一万二千。便雅悯支派中有一万二千。
参考: baidu
颜氏族人将六十代以下拟定行辈吉字挨次开载,以供遵循排序,从六十一代开始,子孙起名必须依行辈吉字而定,颜氏子孙要严格按规定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曲阜颜氏行辈吉字由六十一世起: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为适应颜氏人口发展需要,曲阜颜氏后裔又续定九十一世至一百二十一世行辈吉字30字:
德泽知好乐,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云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自七十四代起,阖族依此吉字排行。其他支派分别在家谱中记载了各自行辈吉字。
山东滕州古滕颜氏行辈--自十九世起:
道景秉培进,承沛昭启裕,长思联广临,宏发肇鲁蕃,绍德传家庆,慎中继英贤,四维开新宇,曜滕光尚远。
浙江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总行字目:
东鲁儒风远,临沂祖泽长,承先勤克复,奕世定流芳。
浙江省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小行字目:
永传贤圣德,齐继诗礼家,宗功思浩大,佑启灿光华。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颜氏二修排行分辈:
定庆仲良,一仕日相。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三修排行分辈:
定禾世火,志文廷象。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四修排行及萍乡上埠大沙塘排行:
云生西方上,凝立自见光,标奇思雅致,呈采尚多良,令德推贤俊,忠厚裕庆长,秉礼兼守义,学成名显扬。
江西省萍乡市颜氏六修族谱载插岭字派:
伯学士凤,懋锡质树,奂培钟汝,本承家训,用储国章,业绍吉新,裕垂枚祥 ,贤德之师,节孝有光。克恢先泽。世远荣昌。
江西省萍乡市金沙湾32字派:
仁义世承,忠信凝祥,令德裕庆,正大永昌,标奇呈瑞,诗书文章,学成名立,发达显扬。
安徽省长丰县复圣堂世派--自一世起:
盛朝多有瑞,麟凤齐重长,东正庆继礼,传家世克昌,文明崇学术,俊秀绎书香,士子芳声远 ,醇良德化祥,义忠呈贤惠,慈仁久发光,瀚林乃显祖,豪杰赖春阳。
福建省德化县泗滨颜氏字行--自二世起:
文化追叔,伯邦秉朝,爵秩长怀,柏志俊茂,继君绍子,乔可英廷,永言孝思,声闻在上,明德维皇,贤魁多士 ,才重忠良,紫佩握符,绵绪炽昌,功贻世美,贵显华章。
福建省永春县桃场世系字行--自十五世起:
孟惟尚时,原卿叔孔,及嗣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
福建省永春县篷壸孔里江田颜氏字行--自二十五世起:
讳辈: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
字辈: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宗祠新编续订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垂裕厚昆,兴诸衍庆,丕振宇宙,树民建国,德扬光宗,亿世绪昌。
福建省安溪紫泥颜氏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仍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福建省同安浯江字行--自十二世起:
德光体宽肇,惟有养启卿,美轮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绶俞运奕昌。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思安公订--自十四世起:
式时惇叙,际遇昌期,呈才远大,恢复家声。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州东离公订--自十四世起:
廸壳诒庆,臣邻卿尹,显承谟烈,垂裕重熙。
福州古田县昆山村颜汗公衍派字行--自十七世起:
则永昌经邦登,学士干桂万年香。
福建省南安金陶区南墘十四都字行:
朝廷广孝虽恩报国至邻显亲。
广东省潮阳州倚公派通修颜氏家谱字行--自十六世起:
天嘉宜周子,迁可仲世叔,崇微彰显德,昭意衍弘基。
广东省潮阳书名卅辈--自十世起:
邦仲继廷仕,存德世荣昌,经纶昭烈武,晋爵承国恩,克复崇先训,家学有本源。
广东省潮阳表号卅辈序:
鸣凤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仁锦庆厚,衍泽垂芳宏,上朝龙登俊,显达振宗声。
广东省潮安登隆原湖乡字行:
经世焕文章,义安起泰长,圣泽同风远。
广东省海丰县颜氏辈序--自七十二世起:
清尚宗遂绍,存德世荣昌,经纶招烈武,晋爵锡洪恩,克复从先训,家里有本源。
广东省海丰县重修族谱再撰100字辈序--自一百零二世起:
泉自鲁阜演,会海启宏基,沂康安新化,达青扬儒雅,诚孝尊祖导,序致立言全,积善亦常荫 ,厚履纳信义,修齐勉兴治,冀习督君博,孜励宜奋志,勋硕隆登位,宽正孚声远,谦逊以持恒,允明慎精语,昆仲居和悦,怡心开觉慧,壮显恢丕业,千秋同匡举,初绵传芳长。
广东省台山县海晏那村颜氏昭穆:
鸣显尚道德,仪恒重义礼,盛时世运捷,端可北和希。
广东省连平县官坑颜氏字行:
兴世远士希汝祖孙学有家存。
海南省琼州及雷州世系(由莆田分支):
日可祠如国家大振学业。
海南省琼州(由永春分支):
元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海南省琼州万宁县颜氏字行--自二十三世起:
光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广西区防城港宏文公裔孙班行:
祖德储材,训循文礼,孙谋锡庆,世挺仁贤。
福建省浯州即金门渡彭湖而台湾世系字行:
夏日其晋起忠孝可伯履,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复克己忠孝科晋起,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
台北市颜荣派下昭穆:
祖武万年受佑贻厥孙谋以燕子。
山东省颜姓渡台湾居大甲字行:
泰世开荣贵 嘉尚乐雍熙。
参考资料
颜家家谱排序行业问答[引用时间2018-1-26]
曲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
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
山东淄博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
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
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
山东宁海曲氏字辈:“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
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
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
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
山东蓬莱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牟平曲氏字辈:“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山东烟台曲氏字辈:
一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声鸿守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复县支派:“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山东登州曲氏字辈:“家生永振世得容昌”。
山东龙口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整赞凤子营千青禧育恂和茂继登尚守希延凡明”。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
河南偃师曲氏字辈:“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尚人元希伯玉广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祥发福临骏基鸿名玉振金声忠孝久远百世光荣”。
辽宁大石桥曲氏字辈:“浮文成连科明远显”。
辽宁新宾曲氏字辈:“家声永振世德荣昌”。
吉林德惠曲氏字辈:“成永林祥兆文清奉继昌”。
吉林九台曲氏字辈:“连国奎文忠广明万永君静海继长生洪光照庆东”。
黑龙江宾县曲氏字辈:“承德勇少忠长兆胜学功传将从立本万事国安宏”。
曲氏一支字辈:“水和节奏雅兆耒全德培”。
答:约书亚是约瑟儿子以法莲的后裔。记载在历代志上第7章。
代上7:20 以法莲的儿子是书提拉。书提拉的儿子是比列。比列的儿子是他哈。他哈的儿子是以拉大。以拉大的儿子是他哈。
代上7:21 他哈的儿子是撒拔。撒拔的儿子是书提拉。以法莲又生以谢,以列。这二人因为下去夺取迦特人的牲畜,被本地的迦特人杀了。
代上7:22 他们的父亲以法莲为他们悲哀了多日,他的弟兄都来安慰他。
代上7:23 以法莲与妻同房,他妻就怀孕生了一子,以法莲因为家里遭祸,就给这儿子起名叫比利亚。
代上7:24 他的女儿名叫舍伊拉,就是建筑上伯和仑,下伯和仑与乌羡舍伊拉的。
代上7:25 比利亚的儿子是利法和利悉。利悉的儿子是他拉。他拉的儿子是他罕。
代上7:26 他罕的儿子是拉但。拉但的儿子是亚米忽。亚米忽的儿子是以利沙玛。
代上7:27 以利沙玛的儿子是嫩。嫩的儿子是约书亚。
狄(汉字辞汇)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10-09 11:07: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