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核心思想八个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禅宗的核心思想八个字,第1张

禅宗的核心思想八个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在中国佛教之中,禅宗是最大的分支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分支之一,我们常说的禅学其来源处就是禅宗,由此可见,禅宗受到世人的推崇程度之高,是其他分支所不能比拟的。

有人说禅宗的特色在于“顿悟”,这并没有错,但“顿悟”的本身其实也是“惭悟”,也就“惭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最后才会发生所谓的“顿悟”,因此,“顿悟”的本身并不是禅宗真正的特色。

那么,禅宗的真正色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8个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介绍禅的经典书籍有哪些?

1《大般若经》

2《金刚经》

3《圆觉经》

4《法华经》

5《首楞严经》

6《大般涅磐经》

7《楞伽经》

8《菩萨处胎经》

9《鸯掘魔罗经》

10《大宝积经》

11《维摩诘经》

12《圆觉经》

13《楞严经》

14《楞伽经》

15《金刚经》

16《心经》

17《六祖坛经》

18《五灯会元》

19《宗镜录》

20《达摩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

21《黄檗传心法要》

22《顿悟入道要门论》

23《禅海十珍》

24《解深密经》

25《深密解脱经》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佛发生了关系。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关于禅的起源,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

在印度,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

当然这个故事的用意,只是就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们现在人历史的、考证的眼光来看。有这件事,还是没有这件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和禅都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禅要说明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即使是历史也说明不了禅。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个故事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中国禅宗创始人是达摩。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义理的规模基本上具备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的困难。

达摩祖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直抵河南嵩山。

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

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佛教禅宗以“无念”为宗旨。就是不起一个妄想杂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动而起心动念,以达到彻见“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禅宗宗旨的开示:

   1、“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2、“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3、“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二、印光大师对禅宗的开示:“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三、禅宗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方法。这里所说的“禅定”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盘腿打坐,六祖对禅定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四、补充说明: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初祖为迦叶尊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言:“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参考资料:

《六祖坛经》、《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纵观所有修行法门 门派都是都在于破除我见法见为主的!而入手点略有轻重不同而已!

一、法性宗(三论宗):

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依从法性理体的叫真谛,依从缘起现象的叫世俗谛。依从俗谛说,事物存有。若依从真谛说,诸法皆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此宗实际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二、法相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以弥勒亲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创立的宗派,所以称为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著,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做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三、天台宗

此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依佛陀说法的机缘不同,将佛陀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於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精密的调整,发展成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示,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所谓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括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於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所谓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就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於《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弘扬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此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於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後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

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即没落了;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後世尊称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由这两支系又分为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後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消失了。後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宗的子弟。

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可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为的是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於静坐,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祛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六、净土宗:

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将佛陀说法分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说明他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明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社会大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净土法门在中国特别广泛的流行。

七、律宗: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裏所谓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这些在前面已经叙述,这裏不多重覆。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是大乘佛教,所以这裏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

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於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戒,通常过午就不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後就可以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八、密宗(真言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八宗以外的其他宗派: 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以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者自行融入至其他宗派中。

禅宗的核心思想八个字

禅宗的核心思想八个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中国佛教之中,禅宗是最大的分支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分支之一,我们常说的禅学其来源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