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狄姓的来源
狄姓起源参考之一
「狄」源出:
一:以国为氏 据《广韶》载, 周文王之舅父为孝伯, 又称为考伯, 本为姜姓参卢氏 成王;分封孝伯於狄国(在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 一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二: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 高车族有一部为狄氏 <<北史>>载, 唐昭宗时曾俘获契丹人惕隐, 赐其姓名为狄怀忠, 其后亦为狄氏
家族名人
狄仁杰 字怀英。唐朝太原人。为武则天时名相。力劝武则天力唐嗣。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狄青 字汉臣。宋朝人。善骑射。为延州指使,勇而善谋,经略尹株,范仲淹代之甚厚。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上元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山西太原郡。
狄姓起源参考之二
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狄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阏伯)之母狄,属于以先祖母名字为氏。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狄。狄,亦称娀,是传说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娀简、简狄、女修、简易、简逷,是颛顼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济)之女。史书记载,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写。其实,在氏族图腾分类学上,商族为东夷的一个分支,以鳦为图腾,所以有玄鸟生商之说,当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在契的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其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为部族称谓者,称狄氏族,后以为姓氏,称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远早于周王朝时期形成的狄氏。
2、源于姮姓,出自尚末周初北方民族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狄,在唐虞时期封黄帝之后姮姓氏族为狄氏、翟氏,始有狄族,世居北地,后在商王朝时期迁徙西河地区。周王朝时期的狄族,主要活动于齐、鲁、晋、卫各诸侯国之间,后世的子孙中有取族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公元前的一千年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东汉末期至魏、晋期间,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之中,少部分成为后来蒙古民族的先民,狄的称谓在历史上消声匿迹了。在历史上狄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部族汉称为姓氏者,称狄氏,历经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已经是蔚然大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狄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工匠狄虒弥,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6、源于匈奴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北回鹘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鹘民族,是秦、汉时期古匈奴民族的一个别支。回鹘民族中有一个庞大的分支,被汉史北称高车族,南称丁零族,当时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称高车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该部分族人逐渐改称为单字汉姓,北方多称为狄氏、南方多称为翟氏,逐渐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而回鹘民族的主体部族,则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区,逐渐演化为的维吾尔民族。
7、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时期辽国大将耶律赫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鲁科尔沁蒙古的蒙古族毕德兀德氏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爱音狄氏,在明朝后期多冠汉姓为狄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氏是中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中国陕西旬邑)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中国陕西歧山),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中国河北邢台)、卫国(中国河南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
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氏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1)治所在郯邑(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2)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3)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梁公堂:狄仁杰两度为唐朝宰相,逝世后被武则天追封为梁国公,始有此堂号。
狄,di,从犬从火。通翟。
古代北方部族。“犬”指当时的“犬戎人”: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带着狗的牧猎部族。
狄也是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人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又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狄 详细释义 :古代中原人对北方各部族的泛称 北方部族 :春秋时赤狄白狄长狄通称北狄 姓氏 :以族命名的姓氏 主要支派 :长狄﹑赤狄和白狄 历史名人 :狄仁杰、狄青 当代名人 :狄鹏 详细释义,典故,北方部族,唐尧,文字考据,姓氏,相关事物,主要支派,长,赤,白,历史名人,当代名人,示例, 详细释义 狄dí 1、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部族或古代中国汉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2、通"翟dí"野鸡尾巴上的长毛。 狄tì 谓往来疾速。参见"狄成"。 2邪辟;邪恶。 3通"剔"。剪除。 4通"逖"。远;疏远。 5通"趯"。跳跃。参见"狄狄"。 典故 北方部族 先秦时期北方部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通称北狄。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后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于华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于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于晋﹑齐﹑宋﹑鲁﹑卫。 狄 狄族为凉州荒民,据传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与人类女子诞生下的后裔。狄族宣称封峻将北方之地赋予了他 北狄们,因此他们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恶劣的环境只能允许包括狄族在内的少数生物存活下来。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人坚韧并且野蛮的个性,他们不相信几乎所有的外族,对别的部族的人抱有极强烈的敌意和不信任。狄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杀戮,好战,以及冷兵器铸造闻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部族都无法好好相处。其中,与轩辕更是有血海深仇。 唐尧 《墨子·节葬篇下》云:“尧北教乎八狄”。狄与尧并称,狄族形成于唐尧 以前,居北方。狄,来源于狄历,简称北狄,是北方部族的统称或泛称。古音“颠连”是匈奴语“天”的象征,是北方民族至高无上的天神。 狄 文字考据 汉族学者释“狄”,多从字形字义和字的结构上探讨。系从犬,从火,从犬 戎之族,从拜火之俗。“狄”来源于民族语言,与汉文字形字义并无联系,用 汉字释义殊有南辕北辙之嫌,越深入则越牵强。“狄”字是狄历的简称,汉魏以 降称丁零,字虽易,音未变。各史写法不一,有写丁令、丁灵者,有解释丁零、 丁灵为不同种族者,所释皆非。丁零、丁令、丁灵皆一音同义,一语的异书,皆 读做“颠连”,是北方民族语中对“天”的尊誉。如:称天山为祁连山,刘勃勃 改姓赫连,谓:“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赫连氏,庶协皇 天之意。”(见《十六国秦秋·夏录·赫连勃勃》。)狄历、丁零、祁连、赫连 皆“颠连”之读音。狄历居北方,史称北狄,即“流共工于幽陵,以燮北狄”( 见《史记·五帝本纪》“舜归而言帝曰……”。)之“北狄”。凡是叙述蒙古民 族历史之经典著作,皆以“北狄”为蒙古民族之始。《多桑蒙古史》第一章云: “在远古之时,中亚游牧民族概名之曰‘北狄’”。《蒙古源流》和《蒙古大黄册》也说:“东渡腾吉思海,行至布尔汗哈勒都纳出,逢‘北狄’人众。”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2卷,第13页,三联书店,1950年。) 云:“残留在蒙古高原瀚海盆地一带的人群,一部分北徙贝加尔湖沿岸,成为鞑靼人(这里的鞑靼人指的是祖居贝加尔湖的蒙古先民。)的祖先。另一部分已沿黑龙江东徙……再有一部分则向北陕北部一带南徙,成为北狄的祖先”,“大约 在纪元前一千七百年代,在正北一带如蒙古、察哈尔、热河、绥远、山西、河北北部,北及贝加尔湖,东至黑龙江流域布满了诸狄。”(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2卷,第159页,三联书店,1950年。)《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这短短的四句,却说出了不同时期的狄历与丁零。《墨子·节葬篇》有八狄之说。赤狄最大,白狄次之。长狄等诸狄在历史的进程中隐退了。高车是赤狄之族。所谓“高车”,是他称,称呼乘高轮车的人。敕勒是蒙古语“车”的音译,亦有写做“铁勒”的。所谓“高车丁零”不是两个孤立的称谓,而是乘高轮车的丁零人,以与远古的北丁零区别之。此篇记事虽名之为《高车传》,实乃乘高轮车的丁零之历史。狄历虽有赤白之分,丁零虽有乘车骑马之别,然狄历、丁零源出一系,有小别而无大异。 高车之俗虽属赤狄,与白狄蒙古亦大略相同。所不同者一尚赤,一尚白,习俗略 有小异而已。 狄 周武王组织各部联军,进商之都城朝歌,亡纣灭殷,周部族统治了中原,诸狄之族随灭殷大军南下,在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许多地方建立诸狄之国,与中国诸侯角逐,也曾闹得天翻地覆。颠覆过朝廷,杀过周王。但也曾与周室联姻与诸侯结亲。经过八百年的兼并融合,诸狄之国先后并于诸侯,诸侯并其地,并融其人。《中国史纲》云:“以戎与狄最富有历史活力,在春秋时把黄河中游一带闹得天翻地覆。由于燕赵的强盛,北狄之人,除一部分在河北定县建立了一个中山国,其余大部分退出中原回到蒙古。”《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 有山戎、猃狁、荤粥,居北北蛮。”服虔注曰”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荤粥又写作獯鬻、薰育。猃狁又写作[犭严]狁、严允。这两个族称同时出现在唐虞以上,很明显的是两个民族同时并存。服虔又说:“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是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近世学者考证,亦谓荤粥、猃狁、匈奴是一个民族。 姓氏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人活动于北方的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高车氏,汉化改姓,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关于狄姓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部族的泛称。商朝时狄人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人、狄人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人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人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人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狄 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唐朝狄仁杰(关于梁国公狄仁杰,是海内外盛知的著名历史人物,汉族,他是地地道道的唐朝太原人,故里在今市区东南的狄村。他活动于初唐,以明经举第,先后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刺史等职。任官期间,刚正廉明,明察善断,多平冤狱,扶善除恶,倍受世人称赞。在武氏则天执政时代,仁杰数次被佞官酷吏诬陷,被谪被贬,甚至落入牢狱,几丧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罗网,安度险关。后来,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得到武氏的赏识,遂成为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成为初唐至盛唐之际的风云人物。 傍临山西省博物馆和三晋名刹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全长二百米,宽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原名狄公祠街,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现其子孙已传至50多代),狄孝绪,汉族,唐朝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朝政治家、宰相狄仁杰的祖父,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担任过尚书左丞。宋朝名将狄青。 相关事物 主要支派 因其分布地区主要在成周雒邑以北﹐又称北翟﹑北狄。秦汉以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部族的一种泛称。春秋时﹐狄人分为三个支派﹕长狄﹑赤狄和白狄。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狄人逐渐与古华夏人融合,在战国末期狄人已完全融入华夏。 长 又名长翟。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 607年为齐﹑卫所灭。 赤 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人部落。主要由 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 7世纪60年代﹐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白 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 6世纪中叶﹐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上视菔烯p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前 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领有土地“方五百里”﹐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历史名人 狄黑:名黑,字皙,或作皙子、子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狄仁杰: 字怀英。唐朝太原人。为武则天时名相。力劝武则天力唐嗣。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狄青: 字汉臣。宋朝人。善骑射。为延州指使,勇而善谋,经略尹株,范仲淹待之甚厚。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上元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当代名人 狄鹏: 公路名师,山东嘉祥人,笔名天云叶落。 狄文: 娱乐明星 示例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夷狄益甚。――《史记·货殖列传》 尧北教乎八狄--- ---《墨子·节葬篇下》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 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礼记·乐记》
火字做为偏旁的姓氏有火、灵、炅。
1、火姓,第一说源于燧人氏,出自远古时期发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燧人氏,三皇之首,他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以备火化,熟食保健,并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该时期约是石器时代中期。
第二说
源于口传历史,出自远古时期人类朴素自然辨证思维,属于以五行氏说为氏。五行有金木水火土,火氏部落信奉火神,也是火姓的来源。
第三说源于苗族,出自东汉末罗匐人(南蛮)火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还有第四说,源于姬姓;第五说,源于回族;第六说,源于蒙古族;第七说源于锡伯族。灵姓,出自子姓,地望分布临氏望出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
2、灵姓出自子姓,地望分布临氏望出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源流一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宋文公之子公子围龟,字子灵。其孙灵不缓为左师;源流二以谥号为姓。春秋周,卫,楚,蔡,齐等国都有灵公,其后以谥为姓;源流三,古有灵国,子孙以国为氏。舜七友之一灵甫,是这个姓氏的后人。
3、炅姓,中国姓氏。起源有源于姬姓和源于嬴姓之说。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东周王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姬姓家族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氏,四个姓氏,字虽然不同,但在古代时读音却都是相同的,为姬姓嫡宗同源。
源于嬴姓,出自古东夷凤鸟族首领少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少昊,东夷部落的大首领,又称东夷凤鸟族。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帝号“少炅”为姓氏者,即称炅氏,在古代“炅”、“昊”皆为明光普照、万物盛壮的意思,二字通假,因号之。
扩展资料
带有火字的姓氏有:狄、秋、耿。
1、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狄姓来源有八个说法:一说狄姓来自阏伯的母亲;一说狄姓来自商末
;一说狄姓来自西周狄城的国名;一说狄姓来自两周时期官职;一说狄姓来自春秋时期狄虒弥后代;一说狄姓来自唐朝回鹘族赐姓;一说狄姓来自五代时期耶律·赫邈赐姓;一说狄姓来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2、秋姓,中华姓氏之一。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属于极为珍贵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六位。
3、耿姓起源于商代的耿国,位于今山西河津,是商朝的附庸国。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当姓读zhái
翟姓初读音作“狄”,后又转为“宅”音,其实二者为一姓,同出一源。
翟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108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江苏省连云港市宿城乡是翟姓较多的聚集地。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扩展资料
家谱文献
天津静海翟氏世谱,(清)翟馨山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翟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无为濡南翟氏支谱十卷,(清)翟琢之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翟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宜兴翟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翟根盛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承绪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资料——翟姓
百家姓中狄姓的来源
本文2023-10-09 10:59: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