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故又叫熊红,受封于鄂,称鄂王。熊红的后代,就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一支红姓,世代相传。

2、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汉代时候,有个地方称为“红”,就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一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红为氏,称红姓。

3、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得姓始祖:刘富。从《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三书上考证,红氏出自,是楚元王交子刘富的后裔,因刘富被封为红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国为氏而得姓。春秋时代的楚国,是上古颛顼帝芈姓后裔所传。而颛顼帝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红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国公族,推算起来,则是黄帝子孙。故红氏族裔奉刘富为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汉代时候,有个地方名为“红”,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三、历史名人

红氏或许是长期人丁不旺,红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仅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出现过一位官拜郧西县丞的红尚朱。这位红尚朱,为山西省阳曲人,长期以来,红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区为繁衍中心。此外,红姓名人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红娘子。

红 娘:元·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红军友: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首领之一。崇祯五年(1632年)转战陕甘边区,声势甚大。后遭谋害。

红娘子:明末农民起义军女将,江湖艺人出身,李岩在河南杞县散粮济贫时,她率众起义,攻破县城,与李岩成婚。后与李岩及其义军同投李自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平郡:西汉时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属广阳郡。北魏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初废郡,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辽昌平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2、堂号

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等。

====================================================================

红姓宗祠通用对联

〖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鄂王;

望出昌平。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唐朝侠女;

汉代红侯。

——李文郑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潞州节度使薛嵩家的青衣(女婢)红线,喜读书,通经史,薛嵩让她掌管着文书,号为“内记室”。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红线衣入魏郡田家**金盒。薛嵩写封信装在金盒中,还给田承嗣,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谢,也打消了兼并的念头。人称红线为侠女。下联典指红氏起源于西汉的来历。

侯门王子;

表政惠民。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红氏的源流来历。下联典指明·红尚朱。

-----------------------------------------------------------------

〖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丝竹共雅韵;

工农一家亲。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红姓之“红”字的析字联。

军恩深似海;

友情重如山。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军友”二字的嵌字联。

-----------------------------------------------------------------

〖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青衣曾推侠女;

慧婢莫若红娘。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侠女红线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青衣。下联典出唐·元稹著《会真记》叙术红娘为张生、莺莺牵线通情。

-----------------------------------------------------------------

〖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唐代记室通经史;

明末义将有遗威。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才女红线,潞州人。通经史,为潞州节宽使掌笺表,号曰“内记案”。下联典指明末农是起义军将领有红军友、红娘子。

-----------------------------------------------------------------

〖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荆楚兆祯祥,氏族生色;

授时生夏政,炳丁向南。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颂赞红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迁徙繁衍(见清代熊峻运《增补姓氏谱笺释》)。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对于他很多人都质疑他是否真的存在。我想的是,就算真的没有这样一个名字叫做李岩的人,却应该存在一个这样为李自成带兵打仗,勇猛异常的领头人。

关于李岩的事迹,明末的书籍记载了非常多,但是最先提出对李岩奇人是否存在的质疑是康熙年间的一个学者提出。说李岩是河南人,但当时的对方字上并没有记在李岩这个人。而且李岩中过举人,在地方的话都是会详细的记载本地的举人与进士,就跟我们现在一样,很多人考上了大学,或者说出人头地了,地方都会有记载,只要一查,你所有资料都会在电脑上显示出来。后来还有人说你研究是李自成自己,但是可信度并不高。

而且他们去查李岩的父亲,却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纪县人,而是安徽人。而且他的儿子根本就不叫李岩,有两个儿子,但是一个战死,一个早亡了。在这里我就想,会不会是而且李岩身前就叫李翔,只是后来借由死而改了名字还中了举好吧,这种情况只是我看小说乱猜的,不过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呢?这个问题已经被人们争论300多年了,直到现在还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后来还有人说你研究是李自成自己,但是可信度并不高。而且他们去查李岩的父亲,却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纪县人,而是安徽人。而且他的儿子根本就不叫李岩,有两个儿子,但是一个战死,一个早亡了。在这里我就想,会不会是而且李岩身前就叫李翔,只是后来借由死而改了名字还中了举好吧,这种情况只是我看小说乱猜的,不过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呢?这个问题已经被人们争论300多年了,直到现在还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所以说历史的魅力是真的很大,为了解开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团废了不少人心血呢。

   

就是因为李岩太聪明了,李自成怕有一天他取代了他的位置,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首先,因为李岩生于河南人,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兵部尚书,但最后被贬为平民,在李自成的眼中,所以李岩始终与他的农民阶级相同。最初,李岩的才能广受李自成的赞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岩的才华逐渐为所有人所熟知,他在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李岩将接替他的职责,为此,他逐渐疏远了李岩并训练了与自己相似的牛金星与李岩竞争。

当时正好李自成带领兵将,在李自成率领军队经过河南时,这时候李自成才和李岩相识,两人谈的非常愉快,觉得为什么才见面,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李自成从那之后一直觉得李岩是个人才,他希望李岩能帮助到自己,推翻现在的大明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李岩也欣赏李自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英雄,就毅然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李岩已经死亡,后来大宁王朝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是在占领北京之后,之前李岩提的一些提议都被李自成给拒绝了,其实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可以说李岩非常令人失望。 李岩当时的军队都希望能够带领一群人离开李自成并独立,因为真是太失望了。

总之,让世界和平,只能让李岩来换,他最后总是依赖于李岩,所以他怕后患所以都看不过去他,眼里最后容不下他了。

因为李自成虽然是陕西人,但由于起义初期战略没有协调好,导致李岩等河南手下为求一体生路,被动投靠。

闯王李自成在陕西起义之后,循着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古训,李自成迅速在陕豫边境展开攻势。

由于一开始是一群农民起义,加上当时没有军队阻挠,而且闯王李自成等一开始的一众手下只是粗人,都没有文化。于是对百姓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毫无道德可言,在路过河南的许多个州县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不少人的伤害,尽管他一开始就占领了陕豫,但是陕豫的人基本十室九空,基本上所有人都被逃跑了了。

他手下的谋士李岩就是这样去投靠他的,一开始是求活一命。李岩是豫人,他的父亲曾经是巡抚,因为明末魏忠贤立案,父亲惨遭连累,然后也自然也连累他,然后他就当官不成,后来在豫人仅剩的人口里遇到了闯王李自成,自荐当李自成的军师,然后替李自成制定了许多策略,包括进城以后不抢略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李岩担当了闯王李自成的智囊以后,才制定出来的,一开始闯王是没有这个心思的。

另外还有另外一个豫人,也是由此投靠了闯王李自成。那个人就叫牛金星,牛金星一开始是某官员的儿子,后来由于与邻居家有隙,被邻居诬陷,被革去举人的功名,最后在闯王李自成攻入河南,占领了豫地不少城市以后,经同乡李岩的推荐投靠了李自成,一开始也是为了活一命。

说真的,还真是时也命也,闯王李自成一开始对豫的政策是烧杀抢掠,以至于手下智囊团基本都是豫人,但是仅仅也只有几个豫人。当李自成占领了山西,山东,河北,湖北,陕西等等省份的地盘以后,也坐拥了百万军队,然而他却没有守住北京城,在吴三桂的攻打之下,北京被攻破了,闯王也在湖北通县九宫山被杀。从他全盛时期到被杀时期,也不过仅仅一年而已。他的不恰当的政策,笼略了一部分豫人为他服务,但是最后这部分军师基本上都散离了,除了牛金星投靠了清。

话说闯王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一开始他的所有手下谋士基本上都是被逼迫着去当他的谋士的,而不是自愿的,如果闯王一开始的策略比较好的话,也不至于后来仅仅只有几个豫人做他的军师。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极具传奇色彩,他们有勇有谋,有常人所不能及之处。他们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名留青史。但也有例外,比如李自成,不是说李自成没有传奇色彩,而是他太具备"传奇色彩"。

草寇出生的他如刘邦,朱元璋一样从草莽到皇帝,却没能如后两者建立新的传奇。他进入北京城后依然保留草寇思想,拿抢夺代替税收制度,闹得北京城民怨沸腾。他对手下约束力极其有限,已决定招揽吴三桂,刘宗敏却敢公然抢夺陈圆圆。这两件事决定了他最后的失败,李自成除了自身具备的"传奇色彩"以外,他的手下们也皆具"传奇色彩"。

除了上述的刘宗敏外,还有李岩,也是说不完的话题。

李岩,明末清初上极具争议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出名的事情,而是李自成究竟有没有这个手下,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都众说纷纭。又或者他是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原型延伸出来的人物,从大顺军的参与者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到康熙年间《杞县志》中的一篇《李公子辨》,都否认了此人的存在。近年来明末清初方面的大师级人物顾诚先生的成名作正是一篇剖之甚严的《李岩质疑》,在这篇文章中彻底否定了李岩的存在。

李岩很有可能是明末清初之际,小说家笔下糅合了悲剧与才华于一身的虚构人物罢了,用以突出"闯贼"的无能罢了,属于是封建社会对于失败者的一种典型笔法,只不过因为小说成书太早,与李自成就是同一个年代,被后来者真假难辨遂信以为真,因此被不少史籍引用上,传到今天也就真假难辨罢了。不过就李岩这个人物来说,塑造还是颇为成功,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这位李岩先生。

明朝末年,李岩出生于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即今开封杞县黄土岗的一个富裕人家。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因为家庭条件还算优渥,他比许多寒门子弟学习得更加轻松自在,也能够在学习经典之外拓展其它特长。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便记载道,李岩才华出众,且文武双全。

长大一些后,李岩又十分的慷慨,他仗义疏财,帮助了许多的贫苦人家,于是声名远扬,成为了当地的著名人物。随着明朝末年官场黑暗、吏治腐败,又接连发生大型的自然灾难,农民起义爆发,而也就是在那个时段,崇祯皇帝为了缩减开支下令裁员,而李自成也是名单中的一员,这也是他加入起义的原因之一,历史从来是大人物和大人物之间的碰撞,如果崇祯没有下令裁员,也许能改变历史走向。

没过多久,气势汹汹的义军便被明朝廷派出的洪承畴、卢象升击败,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则被逼得躲进山中。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降而复叛,在湖北谷城起兵,而李自成也趁着明军征讨张献忠的机会复出,并喊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用粮食招揽穷苦百姓,一时间,"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李自成为了壮大义军而做出的举动被还在民间的李岩看作义举,于是他便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并且因文武双全而得到了李自成的重用。在李岩的帮助下,李自成的军队一路收买、安抚民心,最终高歌猛进,占领了明朝首都北京,将崇祯帝逼得吊死煤山。

不过,很快李自成就接到吴三桂拒绝投降的消息,于是他领军北上,但遭遇吴三桂,多尔衮的联合打击,惨败。撤回北京后,李自成匆匆登基,便再度南下。在辗转途中,兵败如山倒的军队士气十分低落,李自成却只得心中无奈。

据明末清初文人吴伟业所著的《绥寇纪略》记载,李自成落魄离京,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于是河南多地归降了南明朝廷,这令李自成如芒在背,十分发愁。这时,李岩看出了李自成的苦恼,便请命以两万人马前往河南进行安抚,并平定带头降明、引导舆论的人。

不过,这时的李自成一来手中已经没有太多兵力可供分散,二来对身边的人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便始终没有对李岩给出明确的答复。这时,李自成帐下另外两位谋士对李岩的命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先说李自成所封的"开国大军师"宋献策。

宋献策智谋过人,且精通奇门遁甲等"术数",最初,他曾用用"神器"、"气数"等言论为李自成争取到了许多百姓的信任。不过,宋献策逐渐认为得意时狂妄自大,失意时颓废消沉的李自成并不是自己所要追随的明君。与李自成相反,李岩不但能文能武,还十分具有人主的气质,于是宋献策便暗中想要帮助李岩成就帝业。

另一位谋士是李自成大顺王朝的丞相牛金星,他虽然也有才智,但人品低劣,十分贪恋权势。在李岩请命独自领兵前往河南后,牛金星便对李自成进谗言道,他是想到河南自己称王,并且宋献策也会一同跟随起事。牛金星的举动当然是为了排除异己,巩固权势,但李自成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怀疑,对优秀的李岩更是心中暗自提防。

于是,在牛金星诬陷后不久,李自成便将李岩诛杀,可叹他忠心一片,却被奸臣陷害。李自成要杀死李岩,一方面是出于牛金星的谗言,害怕他自己称王,建立政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李自成在走投无路下的自暴自弃和暴躁残酷。

李岩是对李自成强有力的抨击,而李自成,他有一定的才能。可他成为不了刘邦,朱元璋。刘邦,朱元璋底下人才济济,张良,萧何,韩信,常遇春,蓝玉,徐达……而李自成底下除了刘宗敏这样的坑货,实在没有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好不容易出一个可圈可点的李岩,还很有可能是虚构的,李自成创建的大顺王朝能长久,才是没道理的事情。

史海钩沉03:李岩一席话可安天下

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农民造反,李岩的加入对李自成的事业可谓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曾经中过举人,也算得上是一名读书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他与李自成相遇。据《明季北略》记载,两人相遇的时候,“相得甚欢”。两人商谈了建国大计,李自成就像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一样,十分的开心。他说道:“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他业开基者也。”

李岩的影视形象

当时河南大饥,李岩劝李自成均田免赋,救济灾民,打击豪强,招揽人心。他还创作了童谣说:“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童谣对宣传李自成的军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所以,农民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是十分的欢迎,灾民中的青壮年也纷纷投军。李自成在陕西时,因大败只能藏匿于山中,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到了河南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俨然是柳暗花明。李自成起兵十多年,多次受到挫折,有时似乎是一蹶不振,但在李岩加入后,他的事情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李自成终于率军攻入北京。对李自成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但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兴衰成败的关键时刻,李岩再次显示出了他的高瞻远瞩。他先是向李自成口头进谏,后面又写成了奏章呈了上去。李岩的建议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驻大军于城外,严守军纪。

二是只对少数名声恶劣的贪官追赃助饷,切不可扩大化,造成士大夫和官员阶层与起义军的对立,安定民心是第一要务。

三是以大国封明太子,安抚明臣,为己所用。

四是招抚吴三桂父子,重视边防。

这四点每一点都是十分的重要,起义军是坚决不能进城的。军中大部分都是纯朴农民,无牵无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战斗中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一旦进了城,这些农民见识了花花世界,必然要腐化、堕落,甚至于抢劫、杀人、强奸良家女子,到时也就必然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在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的军队一触即溃,也恰恰说明了这点,这些农民军抢劫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李自成遭到民众欢迎

李岩认为,重中之重,即是安定。只要民心安定了,边防巩固了,别的事情,即使慢一点也无妨。只可惜在一片欢呼声中,李岩的声音实在是太微弱了,引不起起义军高层的注意。就连一向信任他的李自成也嫌他太哆嗦了,只在上面批了“知道了”,不再作答复。他的这份足可以安天下的奏疏,湮没在了一大堆废纸之中。

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就不得不说李岩的建议真的是一副特效药,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可以使中国今后的事情不再那样的惨烈。如果李自成清醒一点的话,将李岩的建议付诸实行,那么大局立刻就会稳定下来。这样一来,起码吴三桂不会叛变,清兵也就不会进关,北方的战事可以暂时停息,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当时大顺开国的形势并不比大明王朝开国的形势差,老百姓恨的是贪官污吏,对于崇祯帝并无多大仇恨,相反还很有感情,李自成对崇祯帝的感情也是如此,他在檄文中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贿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人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既然如此,只要新王朝上下齐心,厚葬崇祯帝,优待明太子,惩治贪官污吏,即便不能完全治本,但也能暂时使局面安定下来,李自成也可以在北京做长久的皇帝,国家也可以由乱世走向治世!

公元1644年是一场数十年大战的开始。这场大战起于清兵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包括清兵灭亡南明、征服全国,包括清兵与台湾郑氏的海上战争;也包括清兵与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殊死搏斗,直到1683年施琅攻占台湾为止。但是,“反清复明”的会党起义和秘密活动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如果当时的大顺王朝能够稳定下来,不论今后的历史如何发展,起码这数十年的战争可以避免,即便有战争,也不会有如此的大规模,清廷的“剃发易服”、杀人盈野的屠城可以避免,清廷的异族殖民者心态对中国的统治可以避免,数千万人的鲜血可以不流,无数老百姓不会流离失所,历史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无论如何也要比现在要好上许多。

李岩不是神仙,只不过他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对农民军的本性也有所了解,所以他才能作出正确的建议来。他的这一席话确实可以安天下。李自成从北京仓皇西撤的时候,也必然会认识到他的这番建议的价值,只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在撤退的时候,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下都想跑回西安,因为他们在那里已经建立了一套政权。而李岩则主张暂时退往河南,重整旗鼓,期待卷土重来,因为李自成是在河南发展壮大起来的,重回河南,起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李自成能退到河南的话,政权稳定下来,也可以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抗清,不至于如此之快就告覆亡。但李自成非但没有采纳,还认为李岩有“异心”,竟然将他给处死了。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