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李白的祖先是谁?,第1张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这位我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对他的家世进行考证和研究,可是始终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李白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祖先又是谁让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作些了解吧! 对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一些介绍:“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与韩荆州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与安州裴长史书》)这些自述,语焉不详,很难从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赠张相镐》这首诗中,李白又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里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 让我们再看看李白同时代的一些人的介绍。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是这样写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以上文字,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旁人的介绍。其材料来源大抵出自李白本人,然而,仔细读来,使人产生不少难解的疑窦。 首先是“凉武昭王李焉九世孙”的问题。既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人宗正寺,编人属籍”,意思是说,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的一家却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既使到了他的晚年,处境很为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一段家世。这就令人怀疑,为什么李白生前不敢将此事写成文字,而只在死后让别人公之于世 近人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辞,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对照,以及“逋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李白父亲李客

李白的祖先是谁,李白出生于何处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唐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李白的身世之谜,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与韩荆州书》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李白之父是谁

李白的父亲名客,大概是取客居之意。当然也有人说因为姓李,当地人因他是外来户便叫他李客。定居昌隆以后,李客始终过著不求仕进的隐逸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去西域究竟干些什么,已经无法猜度了。从李白后来的诗文中看,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曾“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有人因此猜测李客内迁前或许是做生意的,是一名丝绸之路上的富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的祖先流落西域时所带甚丰,历经几世仍旧富甲一方。家中有钱,对李白后来善成“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诗句有颇 大的影响。李客赋闲在家,常常管管孩子们读书,李白后来还回忆起父亲令他诵读《子虚赋》的情景。李白这位旷世奇才,大概就是在这位神秘的乡间隐士手中发蒙的。

李白是不是和李渊同一个祖先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諡号为武昭王。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

李白是皇族后裔吗

唐朝三位“李”姓大诗人中,李贺可以肯定为皇室后裔,李商隐似乎也与皇室沾亲带故,那么李白与皇室有没有关系呢?李白自己认为与李唐王室关系很密切。在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交往时,诗人经常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李白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颗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是同气连枝。据说吴王并没有异议,默认了他为同宗。那么,李白如何与李唐王室叙谱连宗的呢?  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诗人自称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当年李广全身心投入抗击匈奴的事业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气概象秋风一样劲壮,其谋略为人惊叹,其功绩为人景仰,可是由于意外的挫折没有能够得到封侯,让后人无不痛惜。他英武的气概与壮越的情怀留传给了他的子孙,直至百代之后还旺盛地保持着。诗人自豪地说他自己就是李广的后裔之一。无独有偶,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有一支定居陇西成纪,这也就是唐代郡望中赫赫有名的陇西李氏。李白与李唐王室不约而同地宣称是陇西李氏,这样看来,李白与李唐王室关系确实相当密切了。  不过,今天许多专家指出,唐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诚实。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都喜欢冒充着姓,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铺天盖地,甚至李唐王室都有假冒陇西李氏的嫌疑,来历颇为不明。李唐王室利用手中的职权,使自己的血统合法化了,但李白这一族却未能跻身其中。  李白一族号称李广十六世孙李暠之后,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金枝玉叶,但李白家一族却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后来不少细心的专家如郭沫若等发现李白在与皇室宗亲交往时,称呼颇为混乱,经常与人家谱牒中的排行不合。有人就私下里揣摩:当年李白一家从西域回来时,为了站稳脚跟,抵御当地人歧视的眼光,就假冒是李暠之后。  李白一家是否假冒陇西李氏,还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察。不过,他们来自西域的说法,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为李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名字呢?陈寅恪先生解释说,那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是西域人,西域人的名字与华夏不同,所以称他为“胡客”,也就是外乡人的意思,“客”并非他父亲的本名。李白本来出生于碎叶,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既然从西域迁过来,在财产丰饶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到通都大衢去居住呢?俞平伯先生又告诉我们,李白的父亲是因避难或避仇或避官司等难以名言的原因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州,所以行为很低调。  从隐姓埋名的角度来看,李白的父亲做得很成功。即使他培养了这样一个流光四溢的天才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不引人瞩目,但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挖掘出半点关于李客的信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时说,李白一家在神龙初年逃到四川,“复

李白的祖父是谁?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哗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

李白的祖宗叫什么谁知道

李是(凉武昭王)—李故(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一一一李天赐一一李虎(又名李龙迁)--李畏—李渊一一李贞一一李贞幼子—李客—李白

李白的身世背景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

李白到底是哪个民族的 是中国人吗?

汉族。当然是中国人。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虽然现在不属于中国,但是在唐朝时却是中国唐朝的疆域。李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汉族。

1 祁世陪聪明文言文翻译

原文

祁世培六岁时,太夫人喜啖鸡蛋,煮数枚做供,为小婢窃食,问不肯承。世培曰:“勿争。”命持一盆水来,令诸婢逐一漱之,窃食者吐出则皆蛋黄。此公若为女子,长成必是王熙凤。(《快园道古》卷五夙慧部)

译文

祁世培六岁的时候,太夫人( 祁世培的母亲)喜欢吃鸡蛋,煮了几只鸡蛋做供品,被一个小婢女偷吃了,问她不肯承认。祁世培说:“不必争执。”命人端一盆水来,让家里所有的婢女逐一漱口,偷吃鸡蛋的人吐出来的都是蛋黄。这位先生如果是女子,长大以后必定是王熙凤式的人。

2 陈章侯,祁世陪很出名吗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陈章侯,即陈洪绶。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汉族,浙江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的画家。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跟酒打交道。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祁世陪没听过呢。

3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古文翻译

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郑端子昱翻译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

4 《燧人世》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遂明国 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鸹 ,吸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翻译: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5 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项伯(向项王)详细地说明我不敢忘恩(负义)的。

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夏禹、商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如果)将军(要)迎顺(投降)曹操,想到哪里去呢(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4、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秦国)的土地呢?

6 新世说 文言文翻译

1)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①。

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注释①晋文王:司马昭,封为晋公,后又封为晋王,死后谥为文王。

阮籍在世时,他只是晋公。坐席:座位,这里指满座的人。

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

痛饮放纵,不改常态。(2)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

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①;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②。”

注释①交觞:互相敬酒。觞,酒杯。

酬酢:宾主互相敬酒。 ②“胜公荣”句:是借用刘公荣的话开玩笑。

参看《任诞》第4则。 译文王戎青年时代去拜访阮籍,这时刘公荣也在座,阮籍对王戎说:“碰巧有两斗好酒,该和您一起喝,那个公荣不要参加进来。”

两人频频举杯,互相敬酒,刘公荣始终得不到一杯;可是三个人言谈耍笑,和平常一样。有人问阮籍为什么这样做,阮籍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酒;比不上公荣的人,又不可不和他一起喝酒;只有公荣这个人,可以不和他一起喝酒。”

(3)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穗康①;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②。

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释①钟士季:即钟会,因访问嵇康受到冷遇,怀恨在心,后借故在司马昭前诬陷嵇康,嵇康终于被杀害。 ②排:风箱。

译文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

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4)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①。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②。

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注释①“每一”句:《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②喜:嵇喜,嵇康的哥哥,曾任扬州刺史。

延:迎接;邀请。凤:繁体字作“凤”,是由凡、鸟两个字组成的。

“凡鸟”比喻平凡的人物。按:吕安轻视权贵,看不起嵇喜这种凡俗之士,所以用这个字来表示轻蔑。

译文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后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了个“凤”字就走了。

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来就成了凡鸟。

(5)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①。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②;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③?”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注释①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吴人,吴亡后入晋。参看《言语》第26则注①。

张公:张华。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得到陆机兄弟推重。

刘道真:参看《德行》第22则。②“陆既往”句:刘道真在居丧期间仍嗜酒,这是不守礼法的表现。

在魏晋,并不认为这是简馒、放诞的举动,可是从吴地世家大族出来的陆氏兄弟仍不能赞同这种风气。 ③东吴:三国时的吴国,世称东吴;吴地也称东吴。

壶卢:同“葫芦”。译文陆士衡初到京都洛阳,征求张华的意见,看看应该去拜访谁,张华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刘道真。

陆氏兄弟前去拜访时,刘道真还在守孝,生性喜欢喝酒;行过见面礼,并没有谈别的话,只是问:“东吴有一种长柄葫芦,你带来种子没有?”陆家兄弟俩特别失望,于是后悔去这一趟。 (6)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①。

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中,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②。

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旁若无人。 注释①王平子:王澄,是王衍的弟弟。

一生放荡不羁,日夜纵酒,穷欢极乐。倾路:指满路,比喻全部出动。

②凉衣:汗衫;内衣。拘阂:挂着;钩着。

译文王平子要外调任荆州刺史,太尉王衍和当代名流全都来送行。当时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喜鹊窝。

王平子脱去上衣和头巾,干脆爬上树去掏小喜鹊,汗衫挂住树枝,就再脱掉。掏到了小鹊,又下树来继续玩弄,神态自若,旁若无人。

(7)高坐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①。见卞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

注释①高坐:和尚名,参看《言语)第39则注①。但卧:仰卧。

译文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导家做客,常常是仰卧在王导身旁。见到尚书令卞壼,就神态恭敬端庄,说道:“他是讲究礼法的人。”

(8)桓宣武作徐州,时谢奕为晋陵,先粗经虚怀,而乃无异常①。及桓迁荆州,将西之间,意气甚笃,奕弗之疑。

唯谢虎子妇王悟其旨②,每曰:“桓荆。

1 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2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A(投,投递递上(诗文等),以求接见) 5、B(1句中“而”表转折,译为“但是”,“不过”。

2句“而”译为“因而”,“于是”,表结果。3句中“以”意为“认为”。

4句中“以”意为“用”“拿”。) 6、B(“疏而不报”之“报”是“回答”之意。)

7 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8 大概是因为要报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绝不是轻易进谏。

9 从此,白居易劝谏有很多被皇上听取采纳。 附:译文:白居易从小聪明过人,胸怀宏大开阔。

他在十五六时带着一篇文章,去拜访著作郎吴人顾况。顾况擅长写文章,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看过白居易的文章之后,顾况高兴地迎出大门,把白居易请入相见。他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您”。

白居易文辞丰富华美,尤其擅长写诗文。他写的上百篇诗歌,篇篇意存讽喻。

因为他的诗歌针砭时欲的弊病,补救行政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这事也常常传到朝廷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二年十一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并且破格提升自己,因此愿意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泽和提拔。 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谪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秦疏呈上后没有回音。皇上又要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铺佐大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授予这一职位。

王锷强令他人供给物品,搜刮百姓钱财来求得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得了王锷的进奉而封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绝对没有好处的。”皇上这才取消了让王锷当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有十分之七八的谏官上奏章,白居易当面向皇上谈自己的看法,言词恳切到了极点。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

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过于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劝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绝不是轻易进谏。

陛下要想广开谏诤言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

从此,白居易劝谏有很多被皇上听取采纳。

3 写出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启发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打开胸怀,对于别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听他人直言。

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

先君曰。李丞相、良臣也。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李吉甫虽逢迎。宪宗每以绛言为是。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4 《狼子野心》文言文阅读答案

狼子野心目录[隐藏]成语资料成语示例简要概括典故典故寓意文言知识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发音láng zǐ yě xīn 释义狼子:狼崽;野心:野兽的本性。

狼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近义词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狼心狗肺 反义词赤子之心、耿耿忠心、心地善良 语法:复杂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孙中山《致本党同志书》:“陈炯明~,不可复信。”

“哪晓得这班降兵,本来原是游勇出身,~,哪里肯安安顿顿的守著规矩过日子,便渐渐的放肆起来。”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 清·张南庄《何典》第五回缠夹二先生评:“岂知狼子野心,不惟不奉男不对女敌之古训,反欲打杀老婆。”

[编辑本段]简要概括 原文 狼子野心(清 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读音sì,等候)。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nìe)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小狼们)稍微大了点,(它们)还是很驯服。

(有钱人)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

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字词解释 作:发出。 就:靠近。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逸:逃走。 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阳:表面上。 阴:暗地里。

觉:睡醒。 颇:很。

偶:偶然。 杂:掺杂。

安:安逸。 昼:白天。

寐:睡觉。 信:确实。

遁:逃跑。 逸:逃跑。

周:四周。 伪:假装。

啮:咬。 就枕:靠在枕头上。

环视:向四周看。[编辑本段]典故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

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

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

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

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

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

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①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凶残者本性难移。

(对狼而言) 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说“颇”:作为程度副词,“颇”的含义不易把握。有时做“很”解,有时又做“稍微”解。

例如说某人“颇有名声”,就很难确定是“很有名声”呢,还是“稍有名声”,这要时上下文而定。上文“亦颇驯”中的“颇”,明显指“很”。

又,“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弈喻》)中的“颇”也是此意。“颇” 亦可作“稍微”解,如,“家贫,颇蓄薄酿”即是“家庭贫困,稍微储藏了一点淡酒”的意思。

5 新唐书 列传一百二 文言文阅读

译文: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李景让,字后己,是追赠太尉李恺的孙子。生性正直刚毅有节操。宝历初年,升任右拾遣。淮南节度使王播用十万贯钱买得朝廷的欢心,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到延英殿急切奏论不同意,因此出名。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上表奏请他任自己的副职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治家严厉,亲自教诲勉励几个儿子。当初,家中穷困,修墙时得到别人积存的钱,家僮奴婢奔走相告,母亲说: “士人靠勤劳获得俸禄,还要身遭灾害,何况不劳而获,我怎麽能取用?”赶快让挖坑填埋。李景让从右散骑常侍出任浙西观察使,母亲询问动身日期,李景让轻率地回答: “已经定了。”郑氏说:“如果这样,我正有事,不能同你一起走。”原来是气愤他不曾告诉自己。并且说: “你已经显贵了,哪裹用得上母亲同行?”李景让一再请罪,母亲才原谅他。正因如此虽然李景让年纪大了还要加以鞭打告诫,启程后,欢欢喜喜一如既往。李景让曾经怒恨牙将,用杖打死他,军中将士谋划变乱,母亲为了乎息众人的喧哗,召来李景让在庭院裹斥责说: “你镇抚一方而轻率用刑,一人不得安宁,哪裹只是上负天子,也使百岁老母含羞於黄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呢?”准备鞭打他的背,官吏大将一再叩拜请求原谅,不答应,众人都流泪谢罪,才作罢,全军於是安定。李景让治家有方,家庭生活严谨。

召入朝廷任尚书左丞,拜授天平节度使,改任山南束道节度使,封为酒泉县男。大中年间,升任御史大夫,刚一上任,弹劾罢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桔,朝廷上下庄重肃穆。任御史大夫三个月,蒋伸做宰相,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有宰相声望应该当选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放进容器中,在宪宗的牌位前投壶决定,而没有投中李景让的名字。世人说授任御史大夫一百天后,如果有其他官员做宰相,就叫做辱台”。李景让羞愧愤怒不能平静,拜见宰相,陈述自己在当代政绩好资格老,於是拜授西川节度使。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说:“公廉洁没有一点积蓄,不为几个儿子考虑吗?”李景让笑着说:“儿子们难道能饿死吗?”书疏递上,就回到东都。以太子少保在东都任职。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谧号孝。

生性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像李蔚、杨知退都是由他推举引荐的。当初任尚书左丞时,蒋伸坐在宴席上,斟酒对客人说: “孝顺父母、忠於国家的人喝这杯酒。”客人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与他友好的苏涤、裴夷直都受到李宗闵、杨嗣复的提拔,所以李景让在会昌年间,受压抑得不到提升。宣宗对穆宗心怀旧恨,李景让建议请迁出敬宗、文宗、武宗三神主的牌位,认为是侄子辈要避嫌,请求把代宗以下神主的牌位重新迁入太庙,摆正昭穆次序。将此事交给百官议论,行不通,於是停止,品德名望因此渐渐减弱了。然而李景让清心寡欲,门前没有乱七八糟的宾客。李琢被免去浙西节度使,因与李景让住同一里坊前去拜访他,李景让回避不见,等李琢离去后,命令砍断他上马时踩过的踏脚石。元和年间以后,德高望重的大臣,以居住的里坊而显名,李景让的宅第在东都乐和里,世人称颂德行廉洁的人时,就叫“乐和李公。”

弟弟名景温,字德己,历任谏议大夫、福建观察使,改任华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闻名。几次升任后为尚书右丞。卢携掌权,弟弟卢隐由博士升任水部员外郎,才能低资历浅,人们嫉恨他以次充好,没人敢弹劾,李景温不允许他到省署任职。当时旧制长期废除,李景温履行职责后,人们都赞美他的正直。

弟弟李景庄,也做到高官。

6 《“冬,十月,乙未,魏博监军以状闻,上亟召宰相”阅读答案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冬,十月,乙未,魏博监军以状闻,上亟召宰相,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府契。”

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

机会一失,悔之无及!”吉甫素与枢密使梁守谦相结,守谦亦为之言于上曰:“故事,皆遣中使宣劳,今此镇独无,恐更不谕。”上竟遣中使张忠顺如魏博宣慰,欲俟其还而议之。

癸卯,李绛复上言:“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举,时机可惜,奈何弃之!利害甚明,愿圣心勿疑。 计忠顺之行,甫应过陕,乞明旦即降白麻除兴节度使,犹可及也。”

上且欲除留后,绛曰:“兴恭顺如此,自非恩出不次,则无以使之感激殊常。”上从之。

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忠顺未还,制命已至魏州。

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2]庚戌,更名皇子宽曰恽,察曰,寰曰忻,寮曰悟,审曰恪。

[3]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

左右宦臣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不顾四领邻之患,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借使国家发十五万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费岂止百五十万缗而已乎!”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成德、衮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16。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魏博监军以状闻 闻:听说B自非恩出不次 次:等次C倾叛乱之巢穴 倾:全部D联所以恶衣菲食 恶:憎恶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期年而克之 吾尝跂而望矣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博监军将魏博发生的事情上报朝廷,皇帝赞赏李绛对魏博局势的预测准确,李吉甫则主张派遣中使宣慰前去安抚,以观其变。

B在如何对待魏博的问题上,李绛和李吉甫、梁守谦的观点对立。李绛主张抓住机遇,任命田兴为节度使,以恩结交,使其对朝廷感恩戴德,归顺朝廷。

C皇帝对李绛的建议非常赞同,并予以采纳,宫中使者尚未回来,而任命田兴为节度使的诏书已经抵达,魏博将士感激涕零,欢欣鼓舞。 D在李绛的劝谏下,皇帝派遣裴度前去安抚魏博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并正告诸位节度使,对朝廷不屈服是没有好处的。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上竟遣中使张忠顺如魏博宣慰,欲俟其还而议之。

(3分)(2) 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 (3分)。

7 狼子野心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富人出猎,偶得二狼子,归而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环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主人悟,遂杀之而取其革。曰:“狼子野心,诚不谬也!” 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

8 姜公辅文言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B以市恩泽 市:收买 C凡数千百言 凡:凡是 D会有素恶居易者 素:向来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这位我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对他的家世进行考证和研究,可是始终未能得出令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