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家谱的基本格式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制作家谱的基本格式有哪些?,第1张

例如:秦氏家谱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 名人 ]

林任申

林 林

( 泰兴市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泰兴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丁文江先生的家世材料,向来极为稀缺。笔者是丁文江先生家乡的后辈,在黄桥生活了数十年,自幼对这位乡贤十分景仰,故而对他的家世也备加留意; 近年来搜求到 《绿野堂丁氏族谱》和 《楷三房支谱》,又走访了很多丁氏族人,对丁文江的家世有了较多了解,现将调查研究所得整理如次,以飨读者。

一、丁文江与绿野堂丁氏

黄桥多丁氏,素有 “五丁不同宗”的说法,丁文江的这个 “丁”,自他的十一世祖慕春公起分为三个堂号 ( 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一曰松茂堂,一曰维善堂,一曰绿野堂。丁文江家这支属松茂堂,这是稍微上了点年岁的松茂堂后代尽人皆知的事实。据丁家的人说,松茂堂和维善堂原先也是有家谱的,但 “文革”期间都毁了。前年,我们从黄桥东边的丁庄找到了一部民国乙未年版的 《绿野堂丁氏族谱》。这部十二卷的木刻本家谱是在清道光五年 ( 1825) 和光绪元年 ( 1875) 谱的基础上重修的。从谱中记载可知,道光五年修谱时,丁文江的高祖丁椿 ( 字古园) 作为丁氏族人曾参与其事。谱中说,嘉庆二十四年 ( 1819) ,丁庄族人倡议修谱,但因 “年湮代远,旧谱无一函存者”,修谱工作难以进行。职业修谱的 “梓人”( 时称 “谱蛮子”)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出坏点子说, “远祖世系有中断者可以假捏讳号”。这个意见遭到大多丁氏族人的反对,说: “祖宗的名字怎么可以随意编造呢”修谱的事搁浅了。以后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出了个主意,问题才得以解决。丁氏十六世孙增年 ( 与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平辈) 在 《支谱序》 ( 这里的 “支谱”即指 《绿野堂丁氏族谱》) 中这样写道: “适古园侄自袁州卫予告回籍,谘余曰: ‘闻我族有修谱之议,何以不果’余曰: ‘修谱则诚美举也,其如星宿海莫接何’古园曰: ‘何不为支谱’余聆其说,欣然以为近理,相约择吉日草创支谱。”

丁椿不仅提出修支谱的可行性建议,还具体参加修谱工作。仪征县教谕杨华在《丁氏族谱序》中说: “乙酉夏仲,得兰友丁君溶川、荣吉书,并手编世系一册,与其族叔秩猷、振凡、凤千、锡年、朗轩,族兄琢成、屿亭,族弟古园、西A ( 作者按,丁文江二高祖丁桂的字) 、道南、道隆诸君子,共襄此举,将付剞劂,请序于予……”从上面这两段文字中的 “我族”、“古园侄”、“族弟”等用语看,松茂堂与绿野堂虽然堂号不同,但原系一家,绿野堂丁氏的祖先也就是松茂堂丁椿的祖先,也就是丁文江的祖先无疑。

二、丁氏迁居黄桥的时间

关于丁氏何时迁居黄桥,《绿野堂丁氏族谱》有二说。贡生出身的泰兴人张馥于道光三年 ( 1823)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说: “余家张氏,望出清河,其始占籍斯土,与何氏、丁氏为时略同。”查张、何二氏均系南宋时迁入泰兴、 “占籍斯土”的,丁氏迁入泰兴的时间理应也是南宋了。但从 “为时略同”几个字看,这只是一种大体说法。丁氏十八世孙天麟于光绪十八年 ( 1892)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的话就比较确定了: “吾先世居泰兴……南宋以迄国朝 ( 按指清朝) ,继继绳绳,盖数百年焉。”

另一说是道光十三年 ( 1833) 丁氏十六世孙尊年所撰 《重修家谱跋》: “吾族世家( 居住) 丁庄,自元明迄国朝五百余年。”尽管谱序中持 “南宋说”者多多,而持 “元说”者甚少,但我们还是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丁氏族谱》中的谱传,是这样介绍丁氏始迁祖怀冠公的: “怀冠,卜居丁庄自公始,生于至正丁酉年 ( 1357 年) ,卒于永乐癸卯年 ( 1423) 。配赵氏,生于至正己亥年 ( 1359) ,卒于宣德己酉年 ( 1429) 。”丁氏的始迁主生于南宋灭亡后的 70 多年,丁氏怎么可能是南宋时迁入泰兴呢 据此可以认定,丁文江的老祖宗是元代迁入泰兴的,“南宋说”只是溢美之词。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第一站并不是黄桥,而是黄桥东南6km 的丁庄。这一点前文已述,只是说得简单些,增年在 《支谱序》 中说得比较详细:“先祖世居泰兴丁庄,历有年。迄乎明初,家声益大。嗣是瓜瓞绵绵,由明代历国朝,根深叶茂,子孙众多,散居各处。前万历间,余高高祖慕春公乃自丁庄卜筑永丰镇( 今黄桥镇) ,堂构相承 ( 喻继承祖先遗业) 阅今盖九世焉。”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后是先到丁庄,明代万历年间才由丁庄迁到黄桥的。万历始于公元 1573 年,止于 1620 年,这就是说,丁文江的祖先迁入黄桥至今已有 400 年之久了。我们曾采访过丁文江的族叔、现年 90 岁的丁善绍,当我们告诉他这段历史时,他恍然大悟地说: “怪道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丁庄祭祖呢,原来丁家的老祖宗在那里。”

至于丁氏由何时迁入丁庄,谱上没有记载。只是说考 《万姓统谱》云: “齐太公生丁公伋,子孙以字为氏。望出济阳,丁氏之河源岱脉在此矣。”这告诉我们,齐太公 ( 即姜太公) 是丁氏的最老最老的祖先,郡望在山东济阳。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丁氏是元代由山东直接迁泰兴,还是先迁往别的什么地方后再迁泰兴丁庄的,谱中无记载,但丁氏后人众口一词,丁家是由苏州阊门迁来的,台湾省成功大学历史系丁煌教授也这么认为,故暂从此说。

三、丁氏之世系和丁文江的辈次

丁氏之世系从 《丁氏族谱》世系表可知,怀冠公为迁入泰兴的一世祖,二世祖道兴、道惠、道赞,三世祖文威,四世祖士诚,五世祖廷祝,六世祖绢志,七世祖铎、评、讠宣、绶,八世祖南杨,九世祖俊文,十世祖鸿儒、鸿启。

《丁氏族谱》记载: “鸿启,俊文次子,字敬怀,生于万历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卒于顺治甲申年八月二十日。”敬怀以下情况,丁氏十九世孙继宗于同治十三年 ( 1874) 在《支谱序》中有一段介绍: “敬怀公,继之十世祖也。传自敬怀公生三子: 长思春公,次慕春公,次富春公。三公生于丁庄,鼎立之势,固卓卓于吾门者。嗣后,思春、慕春两公迁至庄之西北永丰镇,唯富春公世居于此,即继十一世祖也。”从这段话也可以知道,富春公一直住在丁庄,没有迁到黄桥来 ( 很多年后富春公的后裔亦有迁居黄桥的) ,丁文江肯定不是富春公之后,那么丁文江究竟是思春公之后,还是慕春公之后呢 虽然丁文江这一支的同辈 ( 黄桥还有不少人健在,但年龄相差很大) 和后辈都自称是松茂堂人,我们还是不放心,查绿野堂谱,谱中没有记载,但有思春公这一支世系表,自思春公起一直至十八世,其中没有丁文江高祖椿 ( 十七世) 、曾祖人庆 ( 十八世) 的名讳,用排除法可以推断,丁文江不是思春公之后,而是慕春公之后。至于为什么没有慕春公世系表,是当时情况没有摸清,还是松茂堂想另创支谱不得而知,只有将来找到松茂堂的谱,才能揭开这个秘密。

这里要指出的是,台湾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出版的刘凤瀚、刘海若所著 《丁廷楣先生访问记录》( 丁廷楣是丁文江之父吉庵的堂弟) 一书中存在着某些失误。该书曾列出一张丁氏世系表,现抄录如下:

地质学史论丛

丁廷楣还为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这一支专门列了一个表:

地质学史论丛

将这两个表与 《丁氏族谱》及 《楷三房支谱》等史料对照,可以发现它至少有这几个问题:

( 1) 敬怀公世居丁庄,未迁入黄桥,不应把他作为黄桥丁氏后裔的始迁祖。

( 2) 敬怀公三子富春公亦世居丁庄,迁入黄桥的是思春公、慕春公,丁廷楣、丁文江都是慕春公之后,而第一表中廷楣先生奉富春公为二世祖,把自己的老祖宗搞错了。

( 3) 一般的说,某姓的世系应从迁入该县的第一代算起,就丁氏而言,则应从迁入丁庄的第一代怀冠公算起,怀冠公为一世,迁入黄桥的接着丁庄的往下排,慕春公则应为丁氏之十一世,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与十六世增年为同辈人,也应为十六世,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则应为十七世。

丁椿自己也是这么排辈次的,他虽是松茂堂的人,道光五年 ( 1825) 绿野堂修谱时,丁椿被邀为协力董事,宗谱第一卷扉页上就是这样写的:

道光五年重修宗谱族人名次

地质学史论丛

《家乘条例十四则》也有丁椿参加编写,落款依次为第十六世孙增年谨识,第十七世孙溶、第十七世孙椿、第十七世孙得华同纂。按这样排下来,丁文江应为丁氏二十一世孙,而不是十二世孙。丁廷楣先生的排法是不妥的,把前面的祖宗丢了九代。

( 4) 廷楣先生排出的乔南公后裔中,长子椿、次子桂这两支基本无误,但三子楷这一支除楷本身外全搞错了,所列人名均系绿野堂后裔。据丁楷后裔、丁亚先生家藏的《楷三房支谱》,这一栏应更正为:

地质学史论丛

四、丁氏祖先的辉煌

张馥所撰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丁氏自籍延令 ( 今泰兴市) ,积久而发,至近世,子弟多肄诗书,修名节,登仕版……”可见丁氏历来是书香门第,有功名和为官者不少。贡生出身的增年则以一组排比句概括了丁氏先祖六个方面的闪光点:

“吾丁氏自慕春公以后,兴贤举孝,乡饮重也; 蠲粟赈饥,义问昭也; 耒礽同堂,五世异也; 上国观光,阀阅新也; 柏舟矢节,邑志采也; 黉序驰声,英髦集也。”就是说丁氏族人自慕春公以来,讲德行,尽孝道,受到乡里的尊重; 荒年捐粮救灾,正义的行为得到昭彰; 家庭和睦,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功勋卓著,被推举到京都观光; 女子丈夫死后守贞节,不改嫁,事迹被县志记载; 读书的人学业优异,声名远播,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以上是对丁氏远祖的概括介绍,丁文江高高祖乔年公以下的情况,光绪十三年( 1887) 《泰兴县志》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现择其要,稍加注释,抄录于次:

乔年 ( 丁文江的高高祖) 字南友,又字南乔。国子生。乾隆中,大父 ( 祖父) 绍宗,输巨赀赈灾,膺优奖。后二十年,邻邑潮灾,流亡麋集,乔年与弟引年并助赈。平日救焚拯疾,暨诸善举,壹切慨任之。临觞,嘱子椿为义庄以赡族。

椿 ( 丁文江的高祖) ,字古园。援例卫守备 ( 领运漕粮的官员) ,权庐卫,调沔阳。楚中军户离逖,亲诣编审,尺籍乃定。每构讼,虚衷研鞫,群情翕服。檄补袁州卫,母疾告归。

桂 ( 丁文江的二曾祖) ,字西岭,乔年仲子。国子生。历权衢州通判、台州同知。台滨海,民私贩饷盗。桂惩其尤者,余悉宥,予以赀,俾操他业。海溢,漂没庐舍,人畜亡算,履勘设赈,灾黎咸说。乍甫大火,塘工毁,官匿不报。大吏檄桂往查诸。不便者馈巨金,弗内,竟以实闻。巡抚林则徐尝曰: 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丁倅其必寿乎。后果跻耄龄。

此外,丁文江的堂祖父中有两位中过举人,一位是寿铭 ( 廷楣之父) ,字蔼如,光绪三年 ( 1877) 举人,曾任江苏睢宁县教谕。一位是义铭,字实甫,光绪五年 ( 1879) 举人,与民国初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国钧 ( 字紫石) 同榜,丁义铭第 50 名,韩国钧第 96 名。

丁文江还有一位姑父曹叔彦,进士出身,尝治 《孝经》。叔彦夫妇经常从苏州到黄桥丁家来,对文江的读书似有影响; 另一说丁文江曾师从姑父读过一年书。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丁文江的高祖椿虽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据传他曾做过一件大错特错的事。道光十九年 ( 1839) 泰兴先旱后涝,颗粒无收,佃户们向他借粮度荒,知县李震也出了面,他坚决不允。结果引起公愤,引发以王舜年、尹正纯为首的农民暴动,哄抢了丁家所有粮仓,并捣毁部分房屋。这件事县志上当然不会记载,但道光十九年闹大水这个背景是事实,哄抢丁家也是事实。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二月十二百花生,三月十二抢大椿。”光绪年间有人编了一本唱书 《扒抢记》,描述了此事的过程。全书 4000 句,以七字句为主,间有十字句,多用泰兴方言俚语,通俗易懂。此书在苏中地区流传很广,笔者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的手抄本。但据笔者研究,书中虚构成分很重,有许多不实之词。

五、丁氏家业之一斑

丁氏在迁入黄桥前已是名门望族,但鼎盛时期是在丁文江的高祖父丁椿这一辈人手上。丁椿做过多年的五品官员,负责漕运,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了解各地的粮食差价,他的堂叔顺年早先又开设过米肆,于是丁椿兄弟三人便先后做起粮食生意来,大大地赚了一笔。丁椿的米店开设在宅第东侧,五间屋门面,店号丁万昌。二弟丁桂的店号叫丁均昌,三弟丁楷的店号叫丁利昌。后来,族人纷纷开设米店,他家住的那条巷子便叫做米巷,一直沿袭至今。有一部通俗唱本描述当时黄桥市场繁荣的景象说: “布巷都是卖布的,米巷家家把米秤……”,可以想见当时米巷的热闹情景。

丁椿致富后,广置田产、房屋,单住宅就有 100 多间,宅后有内花园一座,占地500m2; 宅第左侧有外花园一座,园名东山别墅,占地 5400m2。田产不详。但据光绪年间的 《泰兴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 ( 1832) 建丁氏义庄时,丁椿 “两捐腴产,设庄赡族”,第一次捐田地 1056 93 亩,市房 ( 可供开设店铺或居住) 75 间; 第二次捐田地314 35 亩,市房 24 间,计捐地 1371 28 亩,房 99 间。捐出的就这么多,他有多少家产就可想而知了,据廷楣先生估计单 “田产在五千至一万亩之间”,民间流传丁椿曾向皇上报过百万的话是可信的。

丁家的富有从两条巷子的命名也可看出,一般的街巷都是公众所有,而这两条巷子却因原先都在丁氏住宅区内,是私家巷子。这两条巷子,一条叫 “万昌巷”,在丁氏住宅与米店、外花园之间,因米店丁万昌而得名; 另一名叫 “秩二房巷”,在住宅的右侧。这条巷子的住户原来都是丁文江的二高高祖引年的后代。引年字秩有,排行第二,故名 “秩二房巷”。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户的转换,才变成公家巷,但至今两条巷子的巷名仍保留着。另外,丁家还有一座家庙,庙名纯阳宫,在米巷与迪祥巷交界处,庙屋三间,坐北朝南,供奉吕纯阳神像。新中国成立后神像拆除,庙屋改为民居,现为私人开办的幼儿园。

关于丁家的发迹,黄桥人有一个说法。说是丁家住的是一块龙地,米巷是龙身,米巷两侧有五条巷道,南侧有马巷、北迎祥巷、迪祥巷,北侧有秩二房巷、万昌巷,这五条巷道是龙爪。米巷的东头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中有一个圆形大土墩,当地人称它为转水墩,上栽杂色树木,这是龙球。黄桥人说,丁家占着这样一块五爪金龙盘绣球的风水宝地,怎么会不发达、不出人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几条巷子以及水塘还在,只是那个土墩,“文革”期间被扒掉了,他们听说土墩中藏有宝物,组织人力挖掘,结果一无所获。

注: 说丁氏南宋时迁入泰兴,有其可信之处。中国历史上因战乱或水旱天灾有过三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西晋时匈奴入侵,大量胡人南下。第二次是南宋时期 ( 1127 ~1276) ,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都临安 ( 今杭州) 。第三次是女真族人迁入黄河流域,原黄河流域的大批汉人又一次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丁氏有可能就是这一次大移民中迁入泰兴的。

抱歉,我无法提供金乡县大棠树张庙张氏家谱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提供一些修谱建谱的步骤。

1 成立编委会,确定编写队伍。

2 准备需要购买的资料,包括族谱、姓氏源流、迁移路线、族谱序跋等。

3 准备需要采访的对象,包括长辈、同族兄弟姐妹等。

4 准备采访工具,包括录音笔、录音机、相机等。

5 查找旧谱,收集资料。

6 整理采访资料,撰写家谱初稿。

7 核对族谱初稿,确定族谱定稿。

8 排版印刷族谱,进行装订。

9 举行祭谱仪式,发行新谱。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步骤,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你有更详细的需求,我会很乐意帮助你。

制作家谱的基本格式有哪些?

例如:秦氏家谱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