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冯保简介 冯保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大太监冯保简介 冯保是怎么死的?,第1张

冯宝,生于公元1543年,去世于公元1583年,是明代太监,政治家,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嘉靖年间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朝。嘉靖朝时,因为书法出众而被嘉靖皇帝赏识,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朝时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冯宝有这个资历胜任,但是因为穆宗不喜,加之当时的大学士高拱先后推荐了御用监的陈洪以及尚膳监的孟冲补缺,所以一直没有升位。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冯宝记恨上了高拱,这才有了以后陷害高拱之事。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登基,改元万历。万历年间,是冯宝权势最大,最受重用的时候。他由秉笔太监晋升为掌印太监不说,还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协理李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教育,因此与明神宗建立了极深的情谊。

 明神宗登基之时,冯宝始终站在御座旁边,满朝文武大为震惊。更让人震惊的是,明神宗称冯宝为“大伴”,平日里身为皇帝他对冯宝竟然还惧怕三分。随着冯宝在明神宗旁边的时间越长,手中的权势也就越大。渐渐的权势滔天的冯宝,受到朝臣的攻击。当初一直阻挠冯宝成为掌印太监的高拱,授意阁臣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组织一批大臣上书弹劾他。

 冯宝早就因为明穆宗时期的事情,对高拱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见他又再次召集众人弹劾自己,就更是愤恨。明神宗登基的时候,有一王姓大臣,怀揣利器,被侍卫擒拿后,送交东厂。

 东厂是冯宝的天下,王姓大臣被移交东厂后,冯宝暗自交代他,让他说一切都是高拱的吩咐。谋刺皇帝的罪名自然不小,高拱差点因此失去性命。要不是一批正义凛然的大臣为其洗刷冤屈,恐怕高拱会提前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虽然他侥幸逃脱,但是却被张居正坐稳了首辅之位。

 这一次没有将高拱拉下马,冯宝又抓住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后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和皇贵妃告状,高拱因此被革职回家闲住。而高拱一派大臣和支持他的人,都因此被查办。

 张居正上台之后,冯宝全力支持张居正的各项改革。因为有太后、皇后、冯宝的支持,张居正的政策才得以实施。那条闻名后世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能稳妥的实施,使得大明国势有所复苏,绝对少不了冯宝的功劳。

 冯宝在明神宗很小的时候就在他旁边伺候,更有辅助教育的一层因素在。可以说冯宝对于明神宗,有一种类似师父的情谊在。既是老师,又是严父。按理来说,冯宝在明神宗有生之年,应该都能牢牢的占据权利的顶端,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正是因为冯宝对明神宗那种亦师亦父的情谊,才为他埋下了后来的祸事。

 冯宝从小和明神宗一起,兼管辅助教育的职责,因此相比于其他随侍在皇帝面前,一味迎合的太监不同,冯宝常常会对明神宗做的不好的事情,进行劝谏甚至是教育。神宗十八岁时,曾经醉酒调戏宫女。冯保向太后告状。太后愤怒之下差点废掉神宗帝位。太后命张居正上疏切谏,并替皇帝起草“罪己诏”,又罚他在慈宁宫罚跪六个小时,皇帝因此对冯保、张居正怀恨在心。

 历十年十二月壬辰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当时太后已经还政于皇帝,而且时间不短,皇帝手中拥有绝对的权利,冯宝因此失去了倚仗。加之冯宝平日里干的诸如抓住皇帝小辫子,修的屋子堪比王居等事情,明神宗对其积怨已久,因此李植一弹劾,加之东宫老太监张鲸,张诚趁机陈述冯保的过错和罪恶。明神宗在张鲸、张诚的献策下,先是打发冯宝闲住,随后不久开始了查抄家产的清算工作。

 失去权势后不久,冯宝极为凄惨的死去,史料记:“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

紫竹院公园是一座以竹取胜的园林,是在明清时期紫竹院古刹和行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因此园内古迹众多。

从公园的南门进入,向右行不远,就有一座被保护起来的遗迹——双林寺塔遗址。说起这座双林寺和塔,都和一位明代颇具争议的太监冯保有关。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直隶深州人(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

和王振、刘谨、魏忠贤等专权跋扈、祸乱朝政的大太监不同,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太监冯保似乎是个另类——他是明代著名太监、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对皇室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督促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只有10岁)学习进步,并严格约束家人遵纪守法,颇受世人称道。

他是明代首辅张居正最坚定的政治盟友,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张居正改革和明朝后期短暂的"万历中兴"局面,冯保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背后的最大功臣。

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冯保最为后人熟知的,是他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宋人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么到了冯保手中,至今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题跋至今清晰可见。

从题跋看,冯保不但书法造诣颇深,而且对书画非常欣赏,将其誉为比"隋珠和璧"还珍贵的艺术珍品。

冯保之所以颇具争议,一方面,他忠于皇室,支持改革,为明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又专权跋扈,打压异己,甚至陷害忠良。同时,他还以权谋私,贪财好利。

掌管司礼监后,他和张居正联手,把持内外朝政,在朝廷关键部门安插亲信手下,一时权势熏天,借机大敛不义之财,为所欲为。

万历四年(1576年),冯保于西直门外建一家庙,庙内建九层密檐式塔一座,并以自己的号命名“双林寺”。万历五年(1577年),冯保为万历生母李太后督建万寿寺时,顺便把双林寺扩建。冯保信奉佛教,认为这里是藏风顺水的上佳位置。所以就把双林寺做为自己身后的坟茔。清代吴长元编《宸垣识略》载:“双林寺,明万历初,大珰(珰:指宦官)冯保营葬地,造寺曰双林。双林,冯之别字也。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前后左右复有僧塔十余座”。以后因印度高僧足克戬古尔到中国传播佛法,居住在双林寺,该寺被万历帝赐名为西域双林寺。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李太后也归政,20岁的明神宗开始亲政。冯保一下子失去了两个靠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不久后,与冯保有旧怨的太监张鲸、张诚看透了神宗的心思,就鼓动神宗贬逐冯保。御史李植、江东之也上表弹劾冯保,神宗便下诏免去冯保官职,贬去南京。双林寺也收归皇室所有,万历十一年(1583年),冯保死于南京,葬于皇厂(现南京市六合区化工大道附近,待考证),并未归葬这处预建的墓地。

冯保一生忠于朝廷、支持新政,一度赢得了时人的称赞。但之后,其专权骄横,贪财受贿,又为他带来了恶名,最终更是落得个兔死狐悲、人财两空的结局。

双林寺毁于民国年间,而那座古塔在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后,塔顶开裂,为保证游人安全,双林寺塔于1975年拆除。

2011年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委托市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方形基座、八角台基、方形地宫结构界限清晰。

为保护并展示塔基遗址,在遗址周边和上方建钢筋混凝土墙壁和承台,平台外填土,侧面开窗洞,可从外面参观遗址。

可以说,这座双林寺塔见证了这位最具争议明代大太监冯保的最后七年!

万历帝王和武则天一样,都是拥有铁手腕的领导家,而他在自己登基后的第十四年,就开始不上早朝了,这对文武百官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即便如此,他也在后续的几十年时间里依旧保持大明朝正常运转,并没有出现兄弟阋墙,群臣混乱的局面,这一切都和他能把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很大的关系。

一、牢牢握住皇权,该出手时就出手,杀伐果断

万历在自己前十年的掌权时间里,并不像后来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相反,因为有张居正的管控,他只能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把张居正以前的管理制度都作废,并且将其家人治罪或流放,并且废除了不少张居正的党羽,文武百官为了自保,大气都不敢喘,经此一事,万历站稳了脚跟,也为以后的不早朝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宦官制衡内阁,达到分庭对抗的效果

万历在宣布不上朝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自己身边的太监通信知晓朝廷事,而消息是否准确,全凭太监的一张嘴,他之所以给太监这么大的权力,是因为内阁的文官在他登基以后,数量越来越多,实力也得到了增长,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需要用宦官来制衡,这样一来,宦官不敢说假话,消息自然就很准确了。

三、文官有骨气,团结一致对抗宦官张鲸

由于万历对宦官的重用,导致许多文官纷纷不满,而且张鲸并非善类,平常除了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之外,还和他的同党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万历却对此置之不理,事情闹大了才会痛斥张鲸几句。后来,在杨文焕和陈尚象等文官的带领之下,上奏书要万历处决张鲸,并且拿出了张鲸收受贿赂的证据,万历无奈,只好将张鲸处死。

总结

万历在自己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政治手腕和杀伐果断的态度,令大臣和百姓闻风丧胆。而且,也正是因为他不上早朝,最后导致了大明朝的灭亡,令人嘘唏。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大前提,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并非是所有问题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在统治阶级内部,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在统治阶级的高层内部本身就存在着权力的博弈。那么,只要是博弈就会存在各股势力之间的妥协。

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即便是在夺情之前,作为已经在统治阶级高层占有大比例势力的张居正已经对万历的统治造成了威胁,而夺情也恰恰是万历对张居正的妥协。所以,可以归结为他们的博弈早已在万历开始逐渐掌握政权时开始了,而夺情只不过是将他们的博弈推到了矛盾的顶点,而这个顶点就是这个博弈无解的点。

第二,并非是为查抄张居正家做好铺垫,而是两方势力必须要开始新的博弈,而这个博弈的开始就是重新确定谁的力量重新占有统治力量的大比例,也就是说要么搞掉张居正,要么万历继续做辅臣眼里的小皇帝,之所以张家被抄,只能说明万历的势力开始或者已经做大了,最起码大过了张。

第三,向百官宣示?这还用宣示吗?各级官员可个个都是人精啊,成败还不是一眼就看的出来。

第四,如果你仔细看看明王朝,你会发现明朝的官员制度和社会制度已经被朱洪武设计的很“科学” 了,越是不上朝的皇帝,他的朝代越是安定繁荣。这最起码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好的。

第五,张居正不用评价,“一条鞭法”这一条就足以让他永载史册了。

第六,冯保?丫个太监,永远是个墙头草,谁强给谁当奴才,你以为他时郑和啊?

  明朝初年,太监识字被严格禁止,但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利。但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

  [司礼监位置图]

  司礼监位置图

  ,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明代大臣。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曾任户部、吏部主事、文选郎中、南京太仆卿、南京吏部、兵部、刑部尚书等职。  万历二年(1574),李世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不久升右副都御史,总管河道。李因故未到任,改派为浙江巡抚,后因病回乡。病愈后督漕运兼凤阳巡抚。当时黄河泛滥,淮安告紧,李世达建议修石堤捍城。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每年冲淹良田,李世达请示朝廷开越河以杀水势,都得到神宗同意。后历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后入京任刑部尚书。中官张德打人致死,李世达请示朝廷法办了张德。大兴知县王阶因痛打乐舞生被停职,神宗派两名校尉秘密侦察,在开庭那天,巡风主事孙承宋拒绝校尉探听,校尉奏告皇帝,世宗怒责李世达。李世达说:“秘密侦察不正大光明。”世宗无奈,只有对孙承荣罚俸禄。东厂太监张鲸有罪,受到言官弹劾,世宗却庇护宽恕。李世达据理上奏,才将张鲸逐出宫庭。驸马都尉侯拱宸的仆人打死平民抵罪,世达请朝廷一并治侯拱宸管教不严之罪,侯因而被革职。  万历三年(1575)六月,浙江因海潮泛滥成灾,淹没人畜房屋无数。朝中大臣有人建议朝廷命犯罪之人捐粮赎罪。李世达提出不同意,他说:“法不可废,宁可赦罪,决不能以粮赎罪。赦则恩出于上,法律还在,赎则力出于下,玷渎了法律尊严。”有识之士都认为他言之有理。  不久,李世达改任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暴虐致死三人,御史刘思瑜对何包庇,李世达为此劾奏。神宗就降了刘思瑜的级。后来李世达又接连弹劾罢免御史韩介等数人。  神宗很厌恶言官,曾下诏申饬,责备他们挟私报复。李世达不以为然,上奏说:“只要效忠朝廷,办事公正,言语虽然过激,心中却无恶意,即或心地不光明,所言也不可不重视。缄默或阿谀逢迎的应受惩罚,这样,皇上才能听到正直言论,邪说自然消失。”  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世达与吏部尚书孙珑共同考察京官,将各级政府所任用的私人全部免去。考功郎中赵南星被劾贬官,李世达为他力争,朝廷反而将赵南星除名,李世达因而要求告退,神宗不许。同年秋天,吏部侍郎赵用贤因拒婚被人攻击,李世达为赵申诉辩护。为此受到郎中杨应宿、郑材的诋毁,李世达连续上奏要求告老回乡。回家七年后病逝家乡。朝廷赠太子太保 。

大太监冯保简介 冯保是怎么死的?

冯宝,生于公元1543年,去世于公元1583年,是明代太监,政治家,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嘉靖年间入宫,历经嘉靖、隆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