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第1张

林坚。

林坚(公元前1029年~?),子姓,林氏,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人。周朝时期大臣,商朝太师比干之子,母为妫氏。

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因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坚。

周武王念林坚乃商汤之后、比干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林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拜为大夫、三监,封博陵郡公,成为林姓始祖。

扩展资料: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

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 ,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28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23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34位。

——林姓

——林坚

雾峰林家现状很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雾峰林家是近代台湾的名门望族。林家几代人接续保台卫国、抵御外侮,在两岸留下历史美名。雾峰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表示,雾峰林家所代表的反抗侵略精神及祖国意识,一直是台湾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主流意识。纪念台湾光复的旗帜今天在雾峰林家再次升起,实是告慰先人,激励后世有志之士,深具现实意义。

生平

许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绪19年12月28日丑时)生于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自家庄园窥园(人称马公庙许厝),乳名叔丑、丑官,母吴慎。父亲许南英是清帝国台籍进士出身,襄助刘永福在台南延续台湾民主国,鼻祖许超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住在荷兰管治下的赤崁教书。

1895年末1896年初,许地山三岁时(约18个月)随母、大伯父、婶等二十多位家人由安平港坐船逃难到潮汕,住汕头浦(今广东省汕头地级市金平区莲街道)桃都的许家祠堂,1896年在浦由吴献堂先生开蒙。

父亲许南英在台湾民主国事败后从安平经厦门到汕头依亲,到东南亚暹罗、新加坡等地发展,后来寄籍福建漳州龙溪,在广东工作。从父亲南洋回到广东后,许地山跟随家人移居广州府城,在广州读书多年,学会了广州话、粤曲、粤讴、琵琶。

许地山母语是台湾话,从小受书斋的传统汉学教育,在广州入读新式学堂,能操流利的广州话、漳州话、官话及英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南英到闽南做行政工作,许地山便在漳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书,第一份教职是在龙海,又曾经到缅甸仰光的侨校任教。

1912年,许地山跟随父亲首次回到日治时期的台湾访亲。1915年与台中雾峰林家的**林月森订婚,林月森家住漳州,1918年婚后生女儿许懋新,1920年夫人林月森病逝。

1917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文科宗教学院。1920年取得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学位后留校任教,做过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几位教授的助教,还在燕京大学神学院读神学。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许地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1924年得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 MA)学位,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学、印度学、梵文等,并研究佛教。习得法文、德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文。

1926年得牛津大学文学学位(Bachelor of Letters, BLitt这个牛津学位学历上相当于台湾的文学硕士学位,但对学力的要求比普通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高,许多攻读这个学位的研究生都已有文学硕士学位;

钱锺书在牛津也被授与BLitt学位,离开英国后到印度研究印度学。(在伦敦时,建议老舍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回中国发表,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课。1929年5月1日与周俟松自由恋爱并结婚。1931年,儿子周苓仲出世。1932年生女许燕吉。

1933年与妻到台北帝国大学做学术访问,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教授交流,世兄吴守礼做日本语翻译,并回台南会见许丙丁等文化人。

1935年受时任香港总督、汉学家葛量洪邀请,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进行教育改革,使过往一直由前清阁老把持的中文系焕然一新。此后便住在英属香港香港岛半山区罗便臣道125号直至逝世。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卒于英属香港,葬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

编号是甲段11A级3穴2615,墓碑设计平凡简单,上面只写上“香港大学教授许公地山之墓”,及其在世日期,而下款是其儿女。

作品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台、闽、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

著作主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1930年)、《命命鸟》、《解放者》等。

译著有《孟加拉民间故事》(1928年)、《二十夜问》、《太阳的下降》(1934年)、《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等。

演讲稿有《宗教的妇女观》、《女子的服饰》、《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等。

以其笔名为题的散文《落花生》曾选入台湾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1980年的香港初中中国语文科课文。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稔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评价

许地山身后,陈寅恪挽联写到许在香港的学术生活以及两人的交往:

人事极烦劳,高斋延客,萧寺属文,心力暗殚浑未觉;

离乱相依托,娇女寄庑,病妻求药,年时回忆倍伤神。

《论许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学》对许的宗教史研究非常推崇:“寅恪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学,然于道教仅取以供史事之补证,于佛教亦止比较原文与诸译本字句之异同,至其微言大义之所在,则未能言之也。

后读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俱有精深之评述,心服之余,弥用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

1941年8月17日,老舍于大公报有“哭许地山”一文感怀过往,文中写到许地山“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

参考资料:

-许地山

林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林坚。林坚(公元前1029年~?),子姓,林氏,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人。周朝时期大臣,商朝太师比干之子,母为妫氏。林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