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第1张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孙 权 (1 8 2 — 2 5 2 年)

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台湾,开拓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

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军、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富阳县城南四十里的龙门古镇,为孙权的后裔聚居繁衍之地。现在全镇一千六百多户,孙姓占90%以上,从孙氏第十九世宋奉议大夫孙仁匡一支迁居龙门后立的《孙氏家谱》推算,到1939年,孙权的后代正好是六十五世。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 居士,他酷爱茶叶,曾自称是个“别茶人”。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深入浅出,平易通俗,作品流传广泛。长庆二年(822年)为杭州刺使,任内曾开发、建设西湖。此词回忆了当年的生活,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风光。

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升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时杭州人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毕升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的生卒年月无正史记载可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庆历中(1041一1051年)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等文字。

毕升是北宋时杭州著名印刷匠,他用了八、九年时间,创制了一套胶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是选用细腻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小型方块,每块上面刻上一个阳文反手宇,而后用火烧硬。每个字印按用的多寡制备,多的达二十多个,以备同一字印在一个印版中多次重复使用。为便于拣字排版,活宇印按照字的韵目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是制版,按所印文字的字句段落,将字印放在盛有作为粘合剂的松香、蜡和纸灰的铁板上,四周围上铁框,放到火上加热,使粘合剂熔化,待粘合剂稍为冷却而仍有可塑性时,用一平板在字面上加压使之平准。当粘合剂完全冷却固结后,即可付印。最后是拆版,印完后,把印版拿到火上烘烤,粘合剂重又熔化,用手拂扫活字,活字便掉下,可再供排版使用。他还在此基础上研究过木活字排版。还采用两块铁板互换,一版印刷,另一版排版,印刷效率大为提高。毕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造活字、排版和拆版一整套完备的过程,其原理和今天铅字排印基本相同,每个生产环节,都含有科学规律。 (右图为毕升墓碑)

沈 括(1033 — 1097)

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军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州。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岳 飞 (1103 — 1142)

岳飞尽了毕生的力量,抵抗外敌,卫国护皇。他的勇敢与机智,为他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和荣耀。可是,岳飞在军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间的广受爱戴,却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后来,这位英勇爱国的将军,终于被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

岳飞于公元1103年生于现今的河南省。据说在岳飞诞生时,一只大鹏从岳家屋顶上飞过。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希望他将来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岳飞的父亲是个农夫。岳飞未满月时,黄河泛滥,造成大水灾,使岳家生活更加贫困。因此,岳飞从八九岁起,就得开始在田间工作。

岳家生活虽然困苦,但却影响不了岳飞对书本的喜爱。他白天在田间辛苦劳动,晚上就努力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从小就对兵书有特别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他的外祖父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师傅,教他武功。岳飞也另拜师学射箭。箭术师傅非常器重岳飞,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赠送给他。

依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时就结婚,次年生长子岳云。岳云后来长大成为一名勇将,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打仗。

岳云四岁那年,岳飞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军队抵抗来侵的金兵。据说,在他离家之前,他的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公元1122年,岳飞从军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身为孝子,他依据传统回家守丧,到1124年才重返军队。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国家混乱不堪。1127年,北宋皇帝,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并押送到中国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虽然被捉,宋朝的爱国志士仍继续奋力抗敌。岳飞加入这些爱国志士的队伍,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为皇帝。

此后几年,岳飞以英勇战士和精明战略家的姿态出现,屡战屡胜,把金兵逐出宋朝国土,逼他们渡过长江。

尽忠报国的岳飞要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他们的老家去, 并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却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来高宗担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获救后,自己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拒绝了岳飞攻打金国的要求。他反而决定与屡次违反和平条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人民的爱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满。因此,高宗在1142年以岳飞企图谋反的罪名而赐他死罪,他的儿子岳云也受牵连而被处死。

这位人格高尚的爱国志士岳飞含冤而死时,才39岁。他虽然出身于清寒的农家,后来却因为抵抗金兵,屡战屡胜而成为民族英雄。他的大半生都与家人分开,因为他认为保卫国家和保护皇帝,是他的职责。

方腊(?一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杭州淳安)帮源洞人,雇工出身。

北宋末年,浙江地区遭受“花石纲”的掠夺,逼得农民无法求生,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帮源起义,反抗北宋王朝,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先后占领青溪县城,攻下睦州,分兵出击杭州、歙州。教徒兰溪朱言、吴邦,歙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方腊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派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宋军从小路攻入洞中,方腊受伤被俘,同年秋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余部在吕师囊等率领下,转战温州、台州,到宣和四年夏秋间失败。今淳安县有郭沫著题字的方腊洞,方腊塑像。杭州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方腊起义的传说,留存着这些传说的遗迹,如方腊之妹方百花的点将台,方百花攻打杭城屯兵地等等。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使西湖愈益形象鲜明,声名远播。

苏轼是继白居易之后又一位在杭州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影响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样,是来杭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后才认识西湖的。他俩的出身、遭遇、思想、创作有许多共同点,就象苏轼自己说的那样:“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惜前贤。”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和元佑四年两次来杭州,第一次任通判(副知州),第二次任知州,先后达五年之久。他除了为抗州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之外,还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杭州山水;并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为西湖平添了几分美丽,几分光彩。这位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艺术大师,他的观察力是特别敏锐的。他的《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把西湖写活了,一千年来成为描写西湖风景的绝唱。他的另一些描写西湖风景的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美堂暴雨》等,同样把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写得精辟入微,读来回味无穷,如“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浮云拨不开”,“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把西湖上的雷雨写得富有生活情趣。白居易对西湖的描写是一种平面形的介绍和铺叙,苏轼的西湖诗词则是一种立体的渲染、烘托和强化,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使西湖形象更丰满了。

于 谦 ( 1 3 9 8 一 1 4 5 7 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自我写照。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庆春门附近),后迁居词堂巷。

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录取为钱塘县学生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次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狱。以后十余年间,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深入民间察访,惩治贪官,严惩特殊贪暴分子;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爱戴于谦,称他为“于青天”。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笑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酋长也先分兵四路大举进攻。英宗亲率大军迎战,于谦代理兵部事留京辅助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8月15日英宗兵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五十万大军全部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全国震动。皇太后命拥立郕王为景帝,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于谦针对瓦刺利用英宗作为要挟的阴谋,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防守京城,抗击外敌。

史上王氏名人2007-11-22 11:15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师;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当代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 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师;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当代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 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1、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朝的和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2、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3、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4、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5、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6、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7、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9、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10、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11、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12、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13、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14、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15、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16、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7、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18、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19、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中共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

20、王闿运(公元1833——1916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21、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22、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当代名人 :

1、王亚南(公元1901——196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2、王稼祥(公元1906——1974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3、王首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毛泽东时期大军区司令员。

4、王浩骅:中国姓名学创始人,中国姓名文化研究会会长

5、王树声(1905--1974),共和国10大将之一。

6、王震(1908--1993),1955年被授于共和国上将军衔。

--------------------------------------------------------------------------------

王实甫:著名戏剧家,一生创作杂剧达14种之多。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邪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处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诗以雄健峭拔著称。

王 蒙:湖州人,元杰出画家,以画山水著称,创"水晕墨章"法。为"元四家"之一。

历史名人

王 导 王 旦 王 敦 王 铎 王 宠 王 弼 王 播 王 勃 王 充

***高级将领

王树声 王 平 王 震 王宏坤 王建安 王新亭 王必成 王近山 王尚荣

王宗槐 王秉章 王恩茂 王道邦 王紫峰 王辉球

国民党高级将领

王天培 王陵基 王铭章 王缵绪 王以哲 王东原 王甲本 王家烈 王敬久

王靖国 王耀武

王氏名流

王 栋 王 滨 王 彬 王 进 王 宽 王 明 王 良 王 力 王 苹

王独清 王钝根 王尔琢 王尘无 王春泉 王萃仁 王大觉 王东明 王成组

在王姓历史上,出了36位皇后,这样的累代帝后之族,在炎黄子孙中还找不出第二个。而王家的36位皇后,又集中在西汉至明12个王朝中。另外一些朝代,或者因缺乏史料无从稽考,或者由于民族习俗不立汉人为后,所以登上皇后之位的,只有她们36人。由于她们是皇帝的配偶,有母仪天下之责任,所以自古被抬到极高的位置,向来被认为是巾帼第一人。自然界中,日月同辉,阴阳相辅,彼此依存,不可缺少。人类社会中,皇帝与皇后又是男女之中最为尊贵者。

王姓36位皇后的第一人是西汉景帝皇后王氏。她是右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南佐村)人,生母是原燕王臧荼孙女。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陵田氏。及长,嫁金王孙为妇,生女一人,后迫于母命,与金氏离婚。景帝为太子时,她与妹儿姁同入太子宫,得太子爱幸,生三女一男;儿姁生四男。及景帝继位,她被立为皇后,所生之子也被立为太子。景帝死,太子继位,即汉武帝,她被尊为皇太后。三女分别封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儿姁四男,分别封广川王、胶东王、清河王、常山王。武帝尊崇外家,封外祖母为平原君,追封外祖父王仲为共侯,舅父王信为盖侯,族中男女无不荣耀于时。太后也居母后之尊25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去世时,又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与景帝合葬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的阳陵中。

王家最后一位皇后为明熹宗生母孝和王太后。她是顺天府(今北京市)人,少女时被选为神宗太子(即光宗)才人,生熹宗。可惜红颜薄命,她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没有能等到被册封为皇后或皇太后的一天,她的太后名号,是熹宗即位后追封的,全称是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熹宗把天下所有的优美词语都加到了亡母的头上,其哀思之情,借此得到寄托。王家另外的34位皇后是:

汉宣帝母悼王皇后,涿郡蠡吾平乡人。

汉宣帝王皇后,长陵人。宣帝时立为皇后,元帝时称皇太后,成帝称太皇太后,又称邛成太后。居后位49年,年七十余崩,与宣帝合葬杜陵,称东园。

汉元帝王皇后,讳政君,魏郡元城人,王莽姑母。生成帝,成帝时尊为皇太后,哀帝时称太皇太后。至平帝时,因帝年方9岁,她垂帘听政。王家于是大兴,其后,王莽终移汉祚。

汉平帝王皇后,王莽女。平帝时立为皇后,刘婴时尊为皇太后,时年15岁。及王莽代汉,她自投于火中而死,时年18岁。

吴主孙权大懿王皇后,琅玡人,生太子和,薨于孙权时。及太孙孙皓继位,追尊她为皇后。

吴主孙权敬怀王皇后,南阳人,生吴景帝孙休。

晋文帝明王皇后,讳元姬,东海剡人,魏中领军王肃女。生晋武帝及辽东王司马定国、齐王司马攸、城阳王司马兆、广汉王司马广德和京兆公主。武帝时尊为皇太后,卒年52岁。

晋怀帝王太后,讳嫒姬,籍贯不详。初入武帝宫,生怀帝,拜中才人,早卒。怀帝时追尊皇太后。

晋哀帝靖王皇后。讳穆之,太原晋阳人。哀帝时立为皇后,在位3年崩。

简文帝顺王皇后,讳简姬,太原晋阳人。简文帝为会稽王时,纳为后,生世子司马道生,早卒。及道生子继位为孝武帝,追尊为皇后。

晋孝武帝定王皇后,讳法慧,哀帝靖王皇后侄女。年21岁崩。

晋安帝僖王皇后,讳神爱,琅玡临沂人,王献之女。初为太子妃,后立为皇后,年29岁崩。

南朝宋孝武帝文穆王皇后,讳宪嫄,琅玡人,初为武陵王妃,武陵王入京继位后拜皇后,生废帝及豫章王刘子尚、山阴公主刘楚玉、临淮公主刘楚佩、皇女刘楚琇康乐公主刘修明。废帝时尊为皇太后,崩后与孝武合葬于景宁陵。

宋明帝恭王皇后,讳贞风,琅玡人。生晋陵长公主刘伯姒、建安长公主刘伯嫒。废帝时尊为皇太后。崩于齐初。

齐文帝安王皇后,讳明,琅玡人,初为文惠太子妃,至废帝郁林王时,尊为皇太后。齐末一度垂帘听政,崩于梁时。

齐废帝海陵王王皇后,讳韶明,琅玡人。废帝在位时立为皇后,及废为海陵王,亦降为海陵王妃。

齐和帝王皇后,讳蕣华,琅玡人。和帝时立为皇后,及齐亡于梁,降号为妃。

梁简文帝王皇后,讳灵宾,琅玡人。生哀太子萧大器、南郡王萧大连、长山公主萧妙。薨于简文帝称帝以前。及简文入继大统,追崇为皇后。

梁敬帝王皇后,琅玡人。敬帝时拜皇后,及梁亡于陈,降号江阴王妃。

后梁宣帝王皇后,琅玡人,宣帝建国初为皇后,明帝时尊为皇太后。

陈废帝王皇后,琅玡人。废帝时为皇后,废帝被废为临海王,亦降为王妃。生太子陈至泽。

北魏平文帝王皇后,广宁人,生昭成帝。

唐高宗废王皇后,并州祁人。高宗初为皇后,后因与武则天争宠。败,被废。及武则天当权,尤恨之,改其姓为蟒氏,囚于别室之中,断其手足,投之酒瓮,遂不堪折磨而死。

唐玄宗废王皇后,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王神念之后。玄宗初立为后,后因预符厌之事被废。代宗时追复皇后之号。

唐德宗昭德王皇后,籍贯未详。生顺宗。

唐顺宗庄宪王皇后,琅玡人,生宪宗及福王李绾、汉阳、安、云遂安三公主。宪宗时尊为太上皇后、皇太后。

唐穆宗恭僖王皇后,越人,生敬宗。敬宗时尊为皇太后,文宗时称宝历太后,又称义安太后。崩,葬光陵东园。

唐武宗王贤妃,邯郸人,容貌颇似武宗。武宗初为颖王,后得嗣位,多赖贤妃之力。及南面登极,将立贤妃为后,因宰相李德裕进谗而止。及帝崩,自刭以殉。

唐懿宗惠安王皇后,籍贯未详,生僖宗,早卒。僖宗即位,追尊为皇太后。

唐懿宗恭宪王皇后,籍贯未详,生昭宗,早卒。及昭宗立,追尊皇太后。

宋太祖孝明王皇后,邠州新平人,宋初立为皇后。生子女三人,皆夭。年22岁崩。

宋徽宗显恭王皇后,开封人,生钦宗及崇国公主,年25岁崩。

明宪宗孝贞王皇后,上元人。宪宗时立为皇后,孝宗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又进太皇太后,上尊号为慈圣康寿。

明神宗孝端王皇后,余姚人,万历六年(1578年)立为皇后,正位中宫42年。

明光宗孝靖王太后,籍贯未详。生光宗,早卒。光宗即位,追尊为皇太后。

综上述可知,王家36位皇后是12个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爷、15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吴主孙权、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等盖世名主;在所生皇帝之中,有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通过这种血缘上的关系,使王姓与历代帝王之间联系起来。王姓人的鲜血,同样在这些帝王身上流淌。

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海南梁氏谱 (二十卷)

编修:梁定业,梁振川

安定堂, 2002年刊 1册(约175页) : 世系表

注 : 此谱书衣题标二十卷 实际此记录仅含 "恩祖克家派卷十二(原卷十四)"

入琼祖 : (宋) 梁肱

宗祖 : 梁怀恩

派祖(11世) : (元初) 梁克家 自琼山梁沙村入赘北点村

三大房祖(14世) : 梁之着 ; 梁可誉 ; 梁维宝 皆为克家公次子梁孟仙之裔

之着房下三子 : 梁有仁 ; 梁有才 ; 梁圣聪

可誉房下三子 : 梁德修 ; 梁达传 ; 梁炳信

维宝房下二子 : 梁有容 ; 梁有忠

珠良村支祖(17世) : 梁一鲮 文美公之子 德修公之孙

一鲮公下五子 : 梁琚 ; 梁佩 ; 梁璞 ; 梁瓓 ; 梁琮

字派(31世起) : 生居安定振其昌 崇正渊源绍所香 宏肇修齐家有泰 彩新荣宇泽斯扬

散居地 : 海南省琼山县, 及海南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编修:叶于曦

2010年(叶于晖重印) 2册 : 世系表

远祖 : (宋) 叶襄 任靖大夫

始祖(一世) : (宋) 叶窦,字迪儒,号石巖 由泉州府同安县佛岭下迁福州府,居福清县东高山

省城祖(13世) : (清) 叶学祯,字君兴 生子五: 叶仕辉,字允弢(本支祖) ; 叶仕晃(海头支祖) ; 叶仕耀,字允明 ; 叶仕炳(无传) ; 叶仕煌(无传)

仕辉公派祖(16世) : (清) 叶观国,字家光,号毅菴 为茂盛公长子 下有七子,分七房

房祖(17世) : (清) 叶申蕃,字惟衍,号椒圃(长房) ; 叶申棻,字惟芳,号莘畇(二房) ; 叶申蔚,字惟文,号文石(三房) ; 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四房) ; 叶申苞,字惟桑,号竹溪(五房) ; 叶申万,字惟千,号芝汀(六房) ; 叶申芗,字惟郁,号小庚(七房)

命名序(17世起) : 申昌滋大 在于树德 诵芬述祖 先志继从 贤以致用 宽自有容

表字序(17世起) : 惟勤与恭 乃可保宗 长诒孙子 居业若农 永世作则 善积祥锺

散居地 : 福建省福清县, 及林森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王氏家谱

增修至1982年 3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为不同年代增补册数之总合 第一册为清同治7年(1868)原修, 民国24(1935)重修谱 第二册为清同治7年(1868)原修, 清光绪32(1906)续修谱 第三册为1982年增补之残卷谱

始祖 : (唐) 王河,一名璵,字审琦,号纶甫 为王审知堂弟 原籍光州固始 五季之乱时,由金陵入闽

安溪祖 : (元明之际) 王肇基,名乌仔,号华甫 克成公长子 审琦公15世孙 居新溪里田头

入浙祖(一世) : (明末) 王三朝,号仰溪,奏名通衢 ; 与堂弟王三聘 徙浙东温州府平阳县

三朝公下派祖(2世) : (明清之际) 王化民,号玄宇 ; 王正民,号振国

化民派下房祖(5世) : (清) 王士引,字永正 ; 王士堂 ; 王士高 ; 王士作 ; 王士聪 ; 王士明

正民派下二子 : (清)王邦秀,号辉景 ; 王邦耀,号辉电

邦秀公下房祖(5世) : 王圣钊 ; 王圣钋 ; 王士宝 ; 王士璧 ; 王闰英 ; 王士思 ; 王泰英 ; 王士连 ; 王士平 ; 王士炳 ; 王士仪 ; 王士盛 ; 王士授 ; 王士禄

邦耀公下房祖(5世) : 王士珍 ; 王士珠 ; 王永渡

字行 : 名贤钦世守 正学衍家传 重振青箱业 三公位万年

散居地 : 浙江省平阳县, 瑞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晓岐关西杨氏族谱

编修 : 杨学清,杨心田,杨焰藩

2003年 全1册(约900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受姓祖 : (周) 杨杼,字平杼 叔虞次子 武王之孙 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 宠赐杨侯,谥忠廉 以国为氏

入闽始祖(一世) : (唐) 杨沂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

晓岐开基祖(10世) : (宋) 杨万令 穆公之子

派祖(20世) : (元明之际) 杨琚,字国器 纲公之子 下有四子,分四房

房祖(21世) : (明) 杨诜,字众仲(仁房祖) ; 杨誾(义房祖) ; 杨哗,字辉仲(礼房祖) ; 杨訸,讳礼仲(智房祖)

仁房下支祖(26世) : (明) 杨思岩,字行二 春岩公之子

思岩公下三子(27世) : 杨对峰,讳楠(天房祖) ; 杨爱岩,讳模(地房祖) ; 杨继岩,讳植(人房祖)

对峰公下三子 : 杨旗水,讳大顺(福房) ; 杨诚吾,讳大洁(禄房) ; 杨用我,讳大辅(寿房)

福房下四支(29世) : 杨君培,讳肇基(天福长房) ; 杨君挺,讳肇昂(天福次房) ; 杨君祥,讳肇端(天福三房) ; 杨君盛,讳肇陆(天福四房)

禄房下五支 : 杨君玉,讳肇美(干房) ; 杨君彩,讳肇华(元房) ; 杨君良,讳肇善(亨房) ; 杨君谨(利房,无传) ; 杨君和,讳肇义(贞房)

行第(29世起) : 君子尊德性 而本天立仁 学守志崇贞 继家业永兴 常怀以宇宙 贵宾展风采 律诗章俊泽 树书香文明 钦佩贤诚信 富起心欢乐 齐声颂清廉 弘农满五洲

散居地 :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等地

书名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郭懋渔,郭允生,郭清南

原书: 抄本影印, 1995年印 全1册(约35页) : 世系表

受姓祖 : (周) 虢叔 文王季弟,封于西虢为郭公 因虢,郭音相近,子孙以郭为姓

始祖(一世) : (唐) 郭镕 官礼部左仪卫 由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县同禾里五都崧山下

派祖(7世) : (宋) 郭烈 敬夫公第三子 入赘洞庭村,开基人房

后份祖(18世) : (明末) : 郭必征,号次洲 伟宾公之子

支祖(22世) : (清) 郭锡政 为培宽公第四子,称为四房祖

锡政公下五子 : 郭治颂 ; 郭治格 ; 郭治满 ; 郭治俞 ; 郭治龙

散居地 : 福建省同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夏献云

尊道堂刊, 清光绪7[1881] 1册 : 插图, 人像

注 : 本记录仅包含数位有功有名之夏氏祖先传记 不含世系资料 不确定是否拍摄完全

远祖 : 夏明德

始祖 : (唐) 夏远,字光庭 先世封于浙江会稽,因出宰洪州遂居江右武宁

钱洲祖 : 夏漥,字显澄 光庭公长子 自武宁徙西昌钱洲(即今之新建)

莲湖派祖 : (宋) 夏文范,字莹玉,号湖山

宝庆邵阳祖 : (清) 夏家瑜,字伯彩,号润堂

散居地 : 江西省新建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庄钵,庄臻,庄亚水,庄庸

庄氏仙游县联谊会, 1995年 全1册(约185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此谱包含支派众多繁杂, 且多数支派第20至30世祖先名讳资料缺失不详

远祖 : 楚庄王,字旅

名祖 : (战国时代) 庄周,书名庄子 诏封为南华真人

入闽宗祖(一世) : (唐) 庄森,字文盛 原籍河南固始 因黄巢之乱,迁闽之桃源,居蓬莱山白里村

仙游始祖(11世) : 庄弥约 梦说公第三子 为方州通判

派祖(16世) : 庄福信,号千九(梓林祖) ; 庄福宁,号千十(文溪祖) 皆为德四公之子

千九公下房祖(18世) : 庄圭(一房) ; 庄璋(二房) ; 庄琛(三房) ; 章瑶(四房) 皆为清隐公之子

一房下一子 : 庄天祐

二房下一子 : 庄天禄

三房下二子 : 庄天明 ; 庄天衍

行辈字 : 文章光上国 科甲振联芳 道德久传颂 勋业永弘扬

散居地 : 福建省仙游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编修:吴寅宾

原书: 台湾台北 : 水火印刷所, 昭和3[1928]印刷 全1册(157页) : 世系表

受姓祖 : (殷商) 吴泰伯,仲雍兄弟 泰伯自号勾吴 无子,乃立仲雍之子季简公为嗣 后子孙以国为氏

远祖 : 吴至德

江南宗祖 : (唐) 吴超,字竞 智公之子

迁江西祖 : (唐) 吴宣,名宣成,字几蔡 简公长子 竞公7世孙 与妻孟氏渡江而西,先居临川之石井,再迁南丰 下有三子 : 吴纶 ; 吴经 ; 吴绍

入闽始祖 : (宋) 吴宥,名仁郎,即承顺公 纶公次子 避地至宁化石壁村

宥公下四子 : 吴坎一 ; 吴坤二 ; 吴震三 ; 吴巽四

坤二公下三支 : (宋) 吴泰甫(后居永定,及广东) ; 吴兴甫(居龙巖) ; 吴吉甫(居永定,及广东博罗县)

散居地 : 福建省永定县, 及广东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张帆主编 ; 张守统副主编 ; 张希春[等]编委

2004年重修 25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张守礼 为广东曲江县人

宗祖 : (唐) 张九龄,人称曲江公 任玄宗宰相

入浙祖 : (宋) 张辅臣 庆历年间自曲江迁浙江

太祖 : (宋) 张子先 九龄公之裔

始祖 : (宋) 张隆,字亨仲,行拾六府君 为子先公季子 原籍浙东严陵乌龙山碧溪 因赘潘昂公女,开基金华莲池

始迁祖(一世) : (元) 张卫,字仲廸,号信斋,行俊二 爱莲公幼子 隆公6世孙 因赘曹子忠之女,自金华莲池迁居义乌云溪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张良偲,字伯信,行廉十七 ; 张良僐,字伯仁,行廉十八 皆为玗公之子

良偲公下三子 : (元明之际) 张时,字时景,行惠一 ; 张曦,字时彩,行惠二 ; 张旺,字时盈,行惠三(无子)

良僐公下二子 : 张暘,字时光,行惠四(无嗣) ; 张晥,字时辉,行惠五

惠一公下一房(5世) : (明) 张贵进,字仲道,行贵一

惠二公下三房 : (明) 张贵德,字仲贤,行贵二(长房) ; 张贵杰,字仲良,行贵三(二房) ; 张贵和,字仲礼,行贵四(幼房)

惠五公下二房 : 张贵仁,字仲元,行贵五(长房) ; 张贵义,字仲宜,行贵六(幼房)

字派 : 十廿百千万 俊似廉惠贵 荣显升仁琼 绸缉缙缨纬 经纶纹绣纯 组绶缵统绪 绚彩缀紘綎 素丝维缓纾 纪纲总络绎 绰约绍缗绵 系缅絪緼縯 线缘继续编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义乌云溪张氏孝思堂宗谱

编修:郑启宏,郑发文

湘鄂郑氏联谊理事会, 2004年十修版(石首市印刷一厂) 存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本谱之 "读谱须知" 部分说明此谱应包括5卷,含卷首 卷2为上分; 卷3为中分; 卷4为下分; 卷5为源祖,赢祖合卷 但此次拍摄仅含卷首, 及卷4

受姓祖 : (周) 姬友 厉王之子 封郑桓公,子孙以国为氏

一世祖 : (宋) 郑翼,字才一,号冲霄 鼐公之子 因任江陵路刺史,自山东益都入鄂省

翼公下三子 : 郑渊,字淑济(开基石首) ; 郑源 ; 郑瀛 源, 瀛二公留居江陵

渊公下派祖(6世) : (明) 郑祥恭,字克诚(上分祖) ; 郑安恭,字克宁(中分祖) ; 郑行恭,字克谅(下分祖) 皆为肃庄公之子 此谱主要含下分派记录

行恭公下四子 : 郑缙 ; 郑绅 ; 郑纯 ; 郑(糸寿) (糸寿)公无后裔

缙公下二房 : 郑德齐 ; 郑保齐

绅公下二房 : 郑与齐 ; 郑竹溪

纯公下一房 : 郑廷齐

讳派 : 青州世德启文明 孝友贻谋祖泽新 继序能绍先代志 定于孙子卜绳振

散居地 : 湖北省石首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