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姓辈分
归在不同的系派,辈分不一样划分
山东桓台毕氏字辈:“汝梦斯廷远承先德于以作征清本家学传世其荣树毓允昌循法守铭宗章克保宏业振升”。
山东青州毕氏字辈:“海右启家嗣宗衍庆义方式谷慎行贻令云裔其昌宾王利用”。
山东汶上毕氏字辈:“玉庆先德于士研经洁白”。
山东临朐毕氏字辈:“吉绪永利世云”。
山东淄川、巨野、莱芜毕氏字辈:“自际盛世海岱丰凝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杰辈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思)铭”。
安徽六安毕氏字辈:“廷明照如昌善(景)良”
安徽合肥毕氏字辈:“春永守金权文章为纯粹张教治家祥”。
吉林、辽宁毕氏字辈:“所以召世序庶可鉴重明远应鸿大也永茂于文登”。
浙江鄞州毕氏字辈:“大任保厘镐东志襄瑞冶”。
河北涿鹿毕氏字辈:“进义(玉洪)学(旭)博(傲)”。
河北固安毕氏字辈:耀、庭、庆、少、继、振、曾
河北献县毕氏字辈:“炜士深根煌增”。
河北乐亭县毕段村:“中永学元(丽)承(雅)。
内蒙敖汉毕氏字辈:“先有席卫万庚广连占魁”。
湖南毕氏一支字辈:“承家仁才代启”。
云南毕氏一支字辈:“亨顺永发克敬乘先书练册守孝友丛员”。
陕西米脂毕氏字辈:“万照凤华台银河龙门开”。
毕氏一支字辈:“世守恩锡(赐)永记相传”。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毕氏
氏家谱字辈:思、文、柔、孚,予、汝、庆、长,传、之、百、世,启、明、印、清,开、承、述、继,宗、德、绍、光,永、延、亦、绪。
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地名办、河北卢龙县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清)任承烈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任姓自称轩辕皇族。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
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传说轩辕黄帝敕建任国,并将任国赐予少子禺阳,禺阳以此赐姓任,传说任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官无吏,无兵无征,无税无赋,无贫无富,无贵无贱,民无害人之心,也无欲无求,却怡然自乐,太平永寿,任国的子民都愿生生世世为任国人,是远古时代的大同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 任氏
有关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主体部分:一般研究报告皆以引言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必须另页起。全部报告的每一章、条、款、项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统一,层次清楚。
引言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1、源出姜姓说:
出自姜姓,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
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赐封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鄣国被姜太公收为附庸国。后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到了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鄣国被齐国灭亡。姜虎辗转数年,遂定居于武都,于鄣字去邑为章。
2、源出任姓说:
出自任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任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黄帝最小儿子与禺阳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据史籍《左传》记载,任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任姓。在任姓之后,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祝氏这十个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记载,金国时期,有古老的章罗海西女真章罗部,原居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南七十公里处一带地区,后其首领章罗·谒兰冬在宋宁宗赵扩嘉定九年(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三年,公元1216年)为积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贵德),遂率其部迁至青海地区。
在其后裔子孙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章氏,为女真民族较早即采用汉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流域、宜汉阿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尹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满族彰锦氏,亦称张锦氏、张金氏、彰锦氏,满语为Janggin Hala,汉义“将军”,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费雅朗阿(今辽宁新宾)、穆溪(今辽宁新宾木奇镇)、长白山、沈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
土家族,在宋、元时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两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区。后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际引为姓氏者。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严诏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为汉姓章氏。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冯敦澍纂修
民国九年(1920)大树堂刻本 四十册
广东中山图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 冯一荣首修。
10941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冯运开修 冯家典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2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怡恕堂家谱》
10943广东南海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文轩编
民国十一年(1922)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4广东新会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
(清)冯章较编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5广东新会冯氏族谱不分卷
(清)冯兆桂修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6广东新会冯氏务滋堂家谱
(民国)冯昆霭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0947广东阳江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士芬续修
清光绪八年(1882)铅印本
广东阳江县南埠石潭寨村
注:谱始纂於清嘉庆二年。
10948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
(民国)冯文端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0949四川内江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锡馨 冯成烈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10950四川宣汉冯氏宗谱三卷
(民国)冯恺之 冯国纲重修
民国九年(1920)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北图 10951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调鼎纂修
清光绪刻本 十册
10952陕西西安冯氏族谱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四川重庆布图
康熙间刻《冯少墟集》本
南京大学
清光绪间刻《冯少墟集》本
首都图
10953陕西西安冯氏家乘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清康熙间刻《冯恭定公全书》本
四川重庆市图
10954 冯氏宗谱十卷
(明)冯楷纂修
明嘉靖刻本
北图(存卷4-10)
10955 冯氏宗谱
(清)冯嗣英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一册
北图
10956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辽宁博
10957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
(清)冯仁均 冯义址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0958 冯氏世谱一卷
(清)冯大勋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世份早小元钞本
一册
上海图
10959 五牧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二十五册
上海图
10960 冯氏宗谱八卷
冯树春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0961 冯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冯赓法主修
民国五年(1916)四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962 分阳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冯培根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冯世治始修於明万历十二年,此为七修。
10963 冯氏家谱
民国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端题《始迁嘉兴本支分谱》。
10964 冯氏家谱十四卷
山东益都县档
10965贵州毕节原大定府支系《冯氏族谱》
—→道光陆年孟秋月(即1826年)序。
1、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2、四川成都、江西安源:满贵府宗文奇史四国自德卫贤潮善君享荣,轩府左盛朝芳名满德,祖府余英豪远少极秋业。
3、四川一:明安其文化乡永俊良学中先泽Denshi远孝友一个家的遗产。
4、湖北长阳:七时镇应长毛万年兴宗开大仙山远连科登,正大奇仙得永兴昌。
扩展资料:
魏姓源流:
1、源流一
魏姓魏。夏商时期,一个西北部落联名的魏部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即魏。卫卫国被毁,其后裔到国,姓卫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源流程二
魏的姓是吉的姓。商朝末年,周文王取代了冀国,封住了他的人民。武王灭了商朝后,赐给他的弟弟毕公为毕国,现在在陕西咸阳的北边。
魏被迁到山西芮城的东北部。春秋时期,毕功高的后代毕万辅佐晋献公。公元前661年,他灭了庚、霍、魏等小国,姓吉。晋献公赐比万为卫国,并建立另一个国家,姓冀。
从公元前445年到公元12年孙维,他分裂了晋国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他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帝之一。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了魏国,他的子孙以魏国为家。魏记家族已有3100年的历史,史称魏政宗。
冯长卿。
多家史料、家谱、书籍认为,冯长卿是冯姓开族之祖。公元前1075年-前1068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随周武王姬发讨伐纣王。纣王众叛亲离,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凯旋的情形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3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的毕公,就是姬高。由此可见,姬高的功劳和地位,都是很显赫的。
周王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姬高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他也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此后就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与周宗室慢慢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个地方叫冯邑,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以邑为姓”而改姓冯。但在那个时候,冯姓并不明确,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毕氏以魏地为氏。
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661年,毕公高的第十五世孙毕万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当时晋国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晋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晋献公将全国军队分为两部分,他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被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魏、狄国。后来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4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导致国力损耗,元气大伤。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人称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是重耳身边5位贤士之一。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身边。后来重耳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史称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因城为氏称冯氏
到魏武子玄孙魏献子时,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的大权。公元前452年,魏献子后裔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等共杀帮助晋悼公复兴霸业的大功臣知伯。公元前 401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3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晋侯联合灭掉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晋”。此时已进入战国中期,这就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即位,就是孟子所见的梁惠王。
毕万的第十一世孙、魏桓子之孙魏斯,于公元前446年继位,是为魏文侯,其子长卿受封于冯城(居地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县东部)。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渐放弃了毕、魏之姓而姓冯,尊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
扩展资料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冯”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冫”。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
-冯姓
人民网-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毕姓辈分
本文2023-10-09 09:23: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