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清朝名人,第1张

1、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2、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3、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4、朱淇

朱淇(1858—1931)广东南海人。字季箴、原字箓生。室名听雪庐。生于清咸丰八年。在光绪三年(1877)中秀才,不久就放弃举业,旋专习经史,朱次琦之侄。

朱次琦(1807—1881)乃是清朝末年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康有为是其入室弟子。后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组织的“兴中会” 。

5、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邓世昌 (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林则徐 (清朝道光时期大臣、民族英雄)

—于成龙 (清朝名臣)

—朱淇 (清朝末年历史文化名人)

—年羹尧 (清朝名将)

为什么于成龙名字里可以出现“龙”,这主要还是涉及到中国古代的避讳问题。在中国古代,为了对天地君亲师表示尊敬,在提及或书写君、亲、师及一些先贤的名讳时需要避讳,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避帝讳。

以清朝为例,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后,他的所有兄弟为避帝讳,将原来名字中的胤字全部改为了允字。清高宗乾隆帝即位后虽然没有让兄弟改名,但弘字缺笔避讳依然是必须的。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为了不给兄弟、百姓添麻烦,自己把名字改为了生僻字,永琰改为了顒琰、绵宁改为了旻宁,同样是为了他人避帝讳。晚清时期虽然对避帝讳没有那么严格了,但是遇帝讳缺笔仍然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回忆:他当年伺候溥仪的七叔载涛写字,写到“仪”字时载涛少写了一笔,孙耀庭暗示涛贝勒可能写了错别字,可载涛却说这是必须的,是避帝讳。溥仪的嫡亲七叔尚且如此,其他人可见一斑。除此之外,现在扬州市代管的县级仪征市也是中国古代避帝讳最典型的例子,仪征县在明朝时叫仪真县,雍正元年为避帝讳改名仪征县。宣统元年,同样是为了避帝讳,又改为了古称扬子县,直到民国时期才重新改为了仪征县。

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避帝讳避的只是皇帝的名讳,从来没有避“龙”的说法!换言之,在于成龙生活的时代,他需要避清世祖顺治帝的名讳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的名讳玄烨(彼时以缺笔为主),甚至要避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的皇太极,但是就是不用避“龙”字!实际上,清太祖、清太宗的名讳似乎并不在避讳之列。《清史稿》载,太祖讳努尔哈齐,但是清太祖的弟弟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并没有因避帝讳而改名。可见,清太祖、清太宗的名字是满文名,汉文似乎并不需要刻意避讳。当然,努尔哈齐后来成了努尔哈赤或许也有避讳的意思,但清朝官方似乎一直都是称努尔哈齐而非努尔哈赤。

龙与皇帝联系到一起源自汉高祖刘邦,也就是《史记》里那个著名的刘媪梦中与龙野合的故事。刘邦的后代们为了造神也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自己的祖宗、刘邦的亲爹——刘太公的脸面都不顾了,硬是给自己的祖宗编织了一顶“绿帽子”!而龙也自此与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说自己是天子、受命于天,却从来没有谁说自己是龙!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民间的说法罢了。话说回来,皇帝住的地方全是龙,衣服上也是龙。说难听点,屁股底下坐的都是龙!如果皇帝自己是龙,把自己坐在屁股底下,恐怕说不过去吧?

说到底,龙不过就是一种图腾、一种吉祥图案而已,和所谓十二章纹中的其他图案并没什么本质区别。换言之,如果皇帝是龙,那十二章纹里的其他图案不也同样代表皇帝?那么,皇帝是什么?星辰、群山、华虫、宗彝……?正因为龙只是一种象征地位、权力的吉祥图案,并不是特指皇帝,更不是皇帝的名讳。因此,“龙”字从来都不在中国古代的避讳之列。古人只是不能随便使用龙这个图案,对于“龙”这个字却没有太多限制。既然“龙”字不在避讳之列,于成龙名字里出现龙字也就没什么可奇怪了。

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

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

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象。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议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

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

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

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

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

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

康熙皇帝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汉学修养,使他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少年康熙帝,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后为国家统一,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在这之后,康熙帝大胆任用汉臣,开创了康熙盛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康熙皇帝的四大宠臣是谁?

(1)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人,清代大臣、学者。他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清朝没有宰相的,所以,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在掌管户部期间,他积极的向康熙皇帝上奏疏,提出钱币改革,为稳定货币制度作出重要贡献,之后他又提出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分子,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作出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编辑了很多书籍,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编纂了《康熙字典》。他一生忠于朝廷,深得民心,可以算是康熙的第一重臣了。

(2)于成龙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清初名臣、循吏。于成龙为人正直,清廉,勤恳踏实,肯吃苦,在他上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深受百姓爱戴。也正是因为他清正廉明,被康熙帝称为大清第一廉吏。

(3)赫舍里·索额图(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索额图出身名门,是大学士索尼的第三子,孝诚仁皇后的叔父。清代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他为康熙帝除去鳌拜立下大功,深得帝心,后期因参与党争被康熙帝打入宗人府,饿死狱中。

(4)纳兰明珠(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纳兰明珠支持康熙帝撤藩,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成为康熙宠臣。康熙帝打击党争时,明珠被罢官,后来恢复原则也没有被重用,在无奈中病逝。

1、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

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六十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张廷玉奉旨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

六月,调吏部左侍郎。他“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干便崭露头角。

2、佟佳·隆科多

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

雍正帝即位之后,因为隆科多拥戴有功,所以命他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被授为吏部尚书。

很快就因为总理事务办得好,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令他的长子岳兴阿承袭。而他的次子玉柱,从侍卫的身份被授为銮仪使。

当时隆科多极其受雍正帝的宠信,称呼他舅舅而不称呼其名。[8] 雍正帝即位之初清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

3、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

康熙初年,纳兰明珠担任侍卫、治仪正,不久后升迁为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年)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

康熙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康熙七年(1668年),纳兰明珠奉命与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查明清口为淮河、黄河交汇处,并商议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凿开黄河北岸河道引流。

4、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1667年),纳喇氏,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世祖福临谢世。已经出过痘的八岁皇三子玄烨登基,改元康熙。

世祖遗诏命上三旗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佐理政务。直至康熙八年五月,擒拿鳌拜,玄烨正式亲政,凡八年零五个月,史称“四辅政时期”。

5、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暴乱。

要认识一座城,不是光看它五光十色的外表,更不在于它GDP后的数字,而在于这座城的历史和文化,在于那些久远的人和事。为其此,才是一座城市的根和脉。

固安,河北的一座小城,永定河在此段分为南北两半,一半归于北京,一半归于固安。十多年来,借助北京的发展,依托自己的奋进,固安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不过分。但是固安蓬勃发展的根系在哪里?正如一棵树,只有深而广的根系,才能为其不断向上生长的枝叶提供更为丰富的养料。而固安这座小城的根系,就在于它的历史,以及其所孕育的人。

最近有空,去了固安的文博馆和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作为十多年前还是大农村的固安,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探寻文化脉络的过程中,这两处是可以代表固安的历史和文化的丰碑。这两处新建的文化场馆,可以让新老固安人找到历史和文化的自信。  

固安文博馆,承载了固安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出土的文物看,从新石器时代起,这片土地上就开始有人类活动。到战国时期,被燕国纳入版图,历史上有名的“黄金台”便筑于固安,现今固安境内仍有遗址。

燕昭王为复兴燕国,报灭国之仇,招贤纳士。郭隗自荐而来,并用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提议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良。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于是,邹衍、乐毅等一大批人才皆为燕昭王所用,最后燕国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报了之前的灭国之仇,并为燕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中,图穷匕见中的“图”,就是当时燕国土地最为肥沃的督亢的地图,固安当时即属于督亢地区。  

对于固安的名人,为大众所熟知的有于成龙。这里需要明晰的是,康熙年间有两位于成龙,一位是出生于山西的于成龙,屡次被康熙嘉奖清廉的两江总督,电视剧《于成龙》也是指的这一位。

而固安的这位于成龙,为区别于上面的那位大于成龙,被人称为小于成龙,其主要的政绩是疏通永定河水。小于成龙曾受教于大于成龙,也曾被康熙嘉奖过。大小两位于成龙,当时曾成为清朝的一段佳话。  

固安的另一位比较为人所熟知的人就是梁启超的妻子李惠仙,未出嫁时,她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才女,在嫁给梁启超后,努力学习新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办报人和第一位女校长。  

固安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传承,比如屈家营古乐、柳编、雕漆等等。

在固安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有继承,有创新,不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永定河水虽然已断流,但是几千年来的历史并没有断裂,在生活中,人们依然记得那些历史中的人和事,并延续着一些自古以来的生活习俗。那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用具、居家生活习惯、商业娱乐流传……都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存留,就像代际传递中不变的DNA,虽经历史浪涛冲刷,依然存有一脉相承的韵味。  

在通往固安的G45高速路旁,会看到一块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的指示牌。作为固安少有的一家3A级旅游景点,这是一张固安的文化名片。

刘凌沧作为土生土长的固安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是我国工笔重彩绘画大师。而他的妻子郭慕熙先生也是一位工笔重彩画的名师。夫妻二人因画结缘,并相伴到老。

馆内有很多刘凌沧夫妇的绘画真迹,还有记录刘凌沧绘画过程的素描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中的很多照片、用品、与亲朋的书信往来。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与张大千、沈从文、张兆和等的共事交往。  

历史如大浪淘沙,能够闪烁其中的只是那可数的一些人,而这些人之所以被历史记录在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用自身的经历,为历史涂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比如沈从文、比如张大千,比如刘凌沧,这些人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自己所属的行业内,让历史显得更加厚重,让文化得以精华荟萃。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一些具有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的人,给后人创造了一个更宜于生存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

固安这座城,就是固安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留给当代固安人的一个美丽家园。

清朝名人

1、邓世昌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