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粟裕一句话点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粟裕一句话点评,第1张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这是中国赴缅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行军途中写下的《七绝·远征》之一,表达了国军赴缅作战打击日寇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战火纷飞的1942年,其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并把矛头指向了缅甸,虽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却是国民政府中缅交通大动脉的所在,经和英、美沟通后,国民政府10万大军赴缅作战。

其实早在1941年,国民政府就做好了准备,为此国民政府抽调了10万人的精锐部队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部队主要由3个军组成,即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为了与后来的中国远征军区分,这支部队被称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而这三个军都是当时国民党军里面力量非常强的。其中第5军是中国军队的第一支机械化军,是中国远征军最强的作战力量,第5军下辖:

第200师,全师9000余人,师长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全师10000余人,师长廖耀湘;

第96师,全师9800余人,师长余韶;

另外还有游击支队、工兵团、装甲团、炮兵团等单位,总计42000余人。第5军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国民党军精华中的精华,对于其军长的人选,蒋介石选择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杜聿明。

杜聿明于1904年出生,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役中初露头角,并逐步成为蒋介石的爱将。

1937年,国民政府成立第一支战车团,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团长,以后在这个团的基础上逐渐扩充升级为师和军的建制,第5军在杜聿明的训练下,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在第5军中,尤其以第200师的战斗力最强,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式和苏式装备、装甲车和大炮。就这些装备的先进程度而言,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甚至还要强一些。

大家知道,在二战中,日军的海军力量比较强,但是就陆军武器装备而言,比苏式装备和德式装备还有较大的差距,以坦克为例,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坦克与苏军坦克对决,结果被苏式坦克完虐,苏军指挥官评价日军坦克如纸糊的玩具一样,表现出日式坦克的不屑一顾。

1939年12月18日至31日,在国民党军与日军进行的桂南会战中,杜聿明率第5军参战,与日方固守昆仑关及关的日本第5师团激战,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任务。坂垣征四郎原为该师团长,他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师团长由今村均中将接任。第5师团辖:第9旅团,旅团长及川源七少将,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台湾混成旅团,旅团长盐田定七少将。

在这次会战中,第5师团还得到日本空中力量的支持,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歼灭日军5000余人,并把日军的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

“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们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

中村正雄这一不得不服输的哀叹,经过中外新闻媒体的传播,使得杜聿明和他指挥的第5军名声大振,杜聿明也被誉为抗日名将。所以蒋介石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时,为了向美国人和英国人展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才决定将第5军编入其中。

中国远征军总共大约10万人左右,携带很多重武器,加上英军及其控制的军队,总兵力大约20万人, 而日军只用了4个师团9万余人的兵力,且重装备不多,但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击溃了近20万的中英联军,并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甸攻进中国,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来是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突然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只战斗了两个月,时间是从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却损失惨重,10万人只剩下4万余人,在损失的6万多人中,因战斗死伤的只有7300余人,多数是在溃败中伤亡的。这其中尤以第5军损失最为惨重,而这一切又与杜聿明有关。

第5军于1942年3月进入缅甸后,由于英国的背信弃义,以及中国远征军第6军不肯苦战、远征军司令罗卓英指挥失误等多种因素,使第5军一下子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杜聿明做出两个决定:

1各部队分散突围。

2自己率领新编第22师、第5军直属队以及铁道兵团等单位,总共16000余人翻越野人山撤回国内。

应该说这两个决定不仅是错误的,更是致命的。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日军虽然有合围态势,然而日军的包围围并不巩固,而且日军是长途奔袭,没有多少重武器,而杜聿明的第5军机械化部队,其火力和机动性要比日军强得多,如果杜聿明集中第5军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冲出去,日军很难围歼,各部队分散突围,分散了力量,给了日军分割围歼的机会。

从另一方面看,第5军是机械化部队,重装备多,这就需要依托良好的道路交通行军,然而杜聿却企图穿越没有道路的野人山回国,这是违反军事常识的决定,其根本原因是在险境中慌了手脚。由于杜聿明错误的决定,使第5军损失惨重。

第200师出国前9000人,在同古、东枝的二次大战中,面对强敌的围攻仅伤亡1300人,但是在撤退突围途中,竟然战死、饿死32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回国后仅4000余人,师长戴安澜牺牲,另外还牺牲了一位团长和一位副团长。

余韶的96师,出国作战时有9863人,回国后仅剩下30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

杜聿明率领的16000余人,回国后仅40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

总体计算,第5军出战前42000余人,5个月后仅剩万余人,损失高达3/4,重装备损失殆尽,第5军的惨败,作为军长的杜聿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杜聿明手握重兵为何却大败而回?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对此我军指挥员粟裕在杜聿明被俘后对其有一个中肯的评价:

“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

粟裕一句话即点明了杜聿明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不光是杜聿明的问题,也是国民党军各级将领存在的问题,反观我军将领,都是从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部队往往打得只剩下数百人,甚至几十人,仍然坚持战斗,在艰难困苦的险境中磨练过来的我军指挥员,经历太多的险局、危局,所以心性都非常坚强,再艰难的局面也能从容应对,而被称作战神的粟裕更是面对危局也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重住院,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一些老战友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鼓励他要坚持,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

作为杜聿明的老战友,郭汝槐也来到了医院,不料病重的杜聿明忽然使出浑身力气,紧紧抓住郭汝槐的手,虚弱地问:

“你跟我说实话,你当年是不是***”

杜聿明为何会这样问?这两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

要了解这一切,恐怕要先来了解一下杜聿明这个人!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于1904年11月出生在一个地主之家。

杜聿明的祖辈家境殷实,父亲又是晚清举人,因此在当地颇有威

望。

杜聿明作为这个地主之家的小少爷,自然被父辈寄予厚望、重点培养,而他也不负众望在学业方面小有所成。

20岁那年,杜聿明偶然得知黄埔军校在招生,便心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

然而他深知家族长辈视他为掌上珍宝,肯定不会允许他冒险参军的!

于是他便想到了一个计策: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北京报考大学,等离家后再改道去广州。

父亲希望儿子与他一样饱读诗书,便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离家之后的杜聿明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所带来的快感。

他兴奋地赶到了广州,然而等他到了黄埔军校才知道自己来晚了,第一期的招考已经结束了。

这时,杜聿明在路上认识的一个陕西老乡提出来:“你不是说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是你父亲的朋友吗?要不找他帮帮忙?”

杜聿明马上采纳建议,请求同在广州的于右任帮忙向学校说说情。

就这样,杜聿明等人在于右任的帮助下,通过蒋介石获得了补考的机会,杜聿明这才顺利通过考试并进入黄埔军校。

虽然是关系户,不过杜聿明当时性格木讷,在校期间并没有给蒋介石和众多黄埔军官留下深刻印象。

从军校毕业后,杜聿明跟随部队出征,但他的起步比同期学生低很多,只混到了副排长。

而好不容易在军中站稳了脚跟,他又因为身上长疥疮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广州休养,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娇少爷”。

1925年3月,杜聿明奉命到国民2军筹办军校,然而不久后军长胡景翼病死,杜聿明作为黄埔生又遭到了排挤,无奈之下只好回到陕北老家待业。

但杜聿明的霉运到这儿还不算完,因为待业期间他被一名土豪聘请做了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不料后来该部队被解散,杜聿明因此锒铛入狱。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杜聿明憋着一肚子火,被释放后,他发誓要立下军功证明自己不是废物,于是他准备去南京找蒋介石请求归队。

可还没等他到南京,又被军阀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进了监狱,“二进宫”的杜聿明仰天长叹,感慨自己与父亲一样壮志难酬。

但感慨过后他又想到自己不会总这么倒霉,于是越狱成功后终于辗转找到了北伐军官张治中,这才归队。

经过这几番波折,杜聿明以为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然而蒋介石却在不久后忽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宣布另立中央后,武汉方面便把决意追随蒋介石的杜聿明关了起来,打算作枪决处置。

杜聿明再次哀叹自己命途多舛,之后趁机出逃,一路马不停蹄逃到了南京蒋介石面前。

此时蒋介石对杜聿明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得知他千里迢迢、历经苦难前来投奔自己,还是感到非常满意。

不过蒋介石只是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并没有因此重用他,这让杜聿明深感窝囊。

此后,杜聿明又经历了蒋介石下野、复职等变故,一直蹉跎到了到了25岁还没有什么军事建树。

直到1930年初,他才凭借着黄埔生的文凭以及张治中的提拔,开始了真正的从军生涯。

1933年2月,杜聿明跟随25师北上参加长城战役,第一次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并奉命代理指挥部队作战(主帅受伤了)。

杜聿明临危受命,但却展现出了一名黄埔高材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部歼灭日军2000余人。

从此杜聿明一战成名,终于在黄埔系部队中挺直了腰板。

而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忠心耿耿的陕北汉子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于是1936年以后,蒋介石开始组建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第一任团长。

后来,随着机械化作战的普及,他所率领的部队逐渐成为了蒋介石引以为傲的主力。两年后,装甲兵扩编为200师,杜聿明又被任命为师长。

此时的杜聿明干劲儿正足,练起兵来很有一套,就连蒋介石都连连夸赞,并对他更加倚重。

1939年11月,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华南,并占领了我国南宁、昆仑关等地区。

杜聿明奉命率领第5军在昆仑关反攻,由于杜聿明面对的是有着“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所以深感压力巨大。

因此除了常规的排兵布阵、上枪架炮,他还制定了“关门打狗”与“围城打援”两个作战策略。

“关门打狗”是集中第5军的优势兵力,打掉关口两侧外围的日军堡垒和高地,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一步步歼灭敌人。

“围城打援”则是以第1师、200师正面强攻昆仑关,吸引敌人的主力来昆仑关援助,再派22师在途中伏击前来支援的日军。

12月18日战斗打响后,杜聿明胸有成竹,各个师的战士们也士气高涨,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经过13天的激战,日军被打得溃败不堪,虽然战况空前惨烈,但杜聿明最终还是率部夺回了昆仑关。

这一战后,杜聿明算是彻底赢得了全军上下的钦佩,成为了响当当的抗日名将,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

如果按照这个路数,不出意外杜聿明会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开国将军,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人生却走向了另一条路。

因为蒋介石为了私吞抗战胜利的果实,在1946年发动了内战,杜聿明也是积极的主战分子之一。

尽管杜聿明仍旧满腔热血,要为蒋介石战到最后,然而国民党却因为不得人心,在解放战争的多个战场连连失利。

到1949年初,杜聿明深感蒋介石大势已去,却还是垂死挣扎,直到最后决战才被我军擒获。

人民群众得知曾经的抗日英雄变成了内战战犯,纷纷要求一睹其真容,并朝他丢石子、吐唾沫。

成为俘虏后,杜聿明虽然已经很落魄了,但我党依然给予了他特殊照顾。

在战犯管理所的那几年,杜聿明由于身体不好,时常能破例吃到红烧鱼、烧鸡和鸡蛋等高端食物,每天还有一份牛奶。

这比当时我党的一些干部吃得还要好,而杜聿明正是在这样衣食富余的条件下,度过了十年劳改的日子。

1959年,杜聿明与王耀武、宋希濂、溥仪等首批战犯被特赦,从此获得了自由。

后来,杜聿明又被周恩来总理关照,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

在之后的很多年,杜聿明兢兢业业,为后世撰写了不少民国时期的珍贵资料。

到了1981年,杜聿明忽然病重住院,一些尚且在世的老朋友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其中一位人物便是郭汝槐。见到郭汝槐,这才开始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听到杜聿明的追问,郭汝槐先是一愣,随后笑笑说道:“这些陈年往事不必再纠结,你我只是政见不同而已!”

听了这话,杜聿明心中已有答案! 彼时两位老人四目相对,百感交集,杜聿明怔怔地望向了窗外,而郭汝槐的思绪也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郭汝槐原名郭汝桂,出生于1907年,是四川省铜梁县(现今属于重庆)人,父亲郭朗溪也是晚清秀才。

后来由于科举制度废除,郭朗溪无缘仕途,从此郁郁不得志。

郭汝槐出生后,父亲仍然沉迷在科举还有可能恢复的美梦中,因而时常议论时政,抨击北洋军阀,郭汝槐也因此耳濡目染。

12岁那年,郭汝槐随父亲去了成都,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

当时正好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各地师生都纷纷了参加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小小年纪的郭汝槐也深受影响。

1925年郭汝槐高中毕业,父亲要求他报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但郭汝槐却认为医生救不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人民。

恰巧这个时候,他的堂兄郭汝栋已经是川军师长,便建议郭汝槐去报考黄埔军校。

郭汝槐犹豫不决,便去征求朋友的意见,朋友也建议他去广东参军干革命。

于是郭汝槐就成了黄埔五期生,开始了从军生涯。

在这一时期,黄埔军校的很多政治教官都是***,郭汝槐也因此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得知自己同在军校的好朋友袁镜铭竟然也是***员,便委托袁镜铭介绍自己入党。

不过袁镜铭告诉他,由于他是郭汝栋的表弟,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能加入中国***。

郭汝槐表示自己可以等待,然而还没等考验期结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开始了。

这时黄埔军校主持校务的吴玉章找到郭汝槐和傅秉勋,通知他们提前毕业了,尽快返回四川去。

紧接着吴玉章又提出,希望他们回去说服郭汝栋,想办法阻止四川军阀杨森支持蒋介石的行动,即使不能阻止,也不要给杨森帮忙。

郭汝槐接到任务后火速赶回四川,跟表哥郭汝栋说明了情况,郭汝栋表示自己不会阻止杨森,但也不会帮助杨森。

与此同时,郭汝栋却在私下向蒋介石表起了忠心。

郭汝槐对此并不知情,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便给吴玉章回信称郭汝栋答应不帮助杨森。

之后,郭汝槐到处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成为涪陵小有名气的红色人物。

不过后来郭汝槐与吴玉章失去了联络,只好继续留在表哥的军营里任职。

1928年5月,郭汝槐的好朋友袁镜铭又联系上了他,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郭汝槐激动无比。

然而不久后,袁镜铭同志不幸被国民党逮捕,牺牲在了国民党的酷刑之下。

郭汝槐得知消息后彻底崩溃,对国民党痛恨不已,但他也因此再次与***失去了联络。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汝槐萌发了上阵杀敌的想法,这时表哥郭汝栋推荐他去陆军大学继续深造。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国共双方开始携手抗日,郭汝槐被推荐到陈诚部队担任14师的参谋长。

此后,郭汝槐参加了淞沪及武汉战役、长沙第三次会战,都立下了显著的战功,因此被蒋介石重用。

1945 年,蒋介石任命郭汝槐为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即作战厅中将厅长。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郭汝槐见识到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作风,对其深恶痛绝,加上对袁镜铭之死耿耿于怀,便再次与中共地下党任廉儒取得了联系。

郭汝槐表达了自己想要恢复党籍(被开除过党籍)的想法,任廉儒就把他介绍给了董必武。

董必武摸不清郭汝槐“归队”的想法是否出自真心,没有立即作出答复。

而是问郭汝槐:“国民党最近安排你干什么?”

“何应钦要我去美国任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我不想去,我想去延安。”郭汝槐回答。

不料董必武却说:“你可以去美国,多多调查一下,继续与我们保持联系。”

于是郭汝槐便暂时打消了去延安的念头,决定留在国民党内部继续与中共方面保持联系。

不过这时任廉儒告诉他,鉴于他目前身份特殊,想要恢复党籍还需要一些考验,组织希望他在国民党内部搜集有用的情报。

郭汝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想恢复党籍,便打算先送上一份投名状。

1947 年5月12日,郭汝槐到蒋介石官邸出席晚宴并汇报战况,会上蒋介石公布了在孟良崮战役合围我军的作战策略。

郭汝槐回家后马上将详细的作战部署抄写了一份,交给了任廉儒。

此外,他还特别交代:“这次战斗将有整编七十四师出战,都是先进的美式装备,你提醒解放军要小心。”

任廉儒将这份有分量的情报上交后,果然帮助我军赢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我军一举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74师全部歼灭。

翌年10月,淮海战役即将爆发,郭汝槐在作战会议上旁听了何应钦的战略规划报告,并奉命以此为基础制定作战方案。

郭汝槐将作战方案做好后,就立马托人送到了解放军的指挥机关。

解放军准备渡江前夕,郭汝槐又准备将国民党全套的作战方案报交给任廉儒。

不巧的是,二人之间的联络人暂时离开了上海,郭汝槐只好委托时任上海民革主委的中共地下党员王葆真设法将情报送到组织。

而王葆真在送情报时不幸被捕,好在他被捕前紧急烧毁了情报。

王葆真在狱中受尽酷刑,却没有供出郭汝槐,郭汝槐这才躲过了一劫(郭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

不过一个月后,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察觉到了不对劲,他隐隐感觉郭汝槐与中共方面关系不一般。

但杜聿明并没有掌握证据,也不敢贸然揭发郭汝槐。

后来郭汝槐跟顾祝同前往徐州督战,顾祝同责怪杜聿明不积极支援黄百韬,郭汝槐也附和着指责杜聿明。

这让杜聿明很生气,于是便私下找到顾祝同,说郭汝槐是“共谍”,不过顾祝同只当他是公报私仇,没有理会他。

杜聿明看说不动顾祝同,又好作罢。1948年12月,杜聿明的军团被解放军团团围住,他再次怀疑是郭汝槐泄露了情报。

月底蒋介石主持商讨徐州守军的作战策略,当郭汝槐建议徐州守军应向东南方向撤退时,杜聿明愤而打断,称郭汝槐的提议不可行。

蒋介石遂询问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杜聿明却要求到小会议室与蒋介石、顾祝同密谈。

随后他在小会议室对蒋介石说: “我怀疑郭汝瑰是***!”

蒋介石先是大惊,而后问杜聿明有何证据,不料杜聿明却说:

“我已经很清廉了,可郭汝槐比我还清廉,他既不好色又不贪财,日子过得非常简朴。”

“这一点也不像我们的作风,倒是很像***的作风啊!”

蒋介石听后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人都贪财好色,郭汝槐不贪财好色就是***的间谍了?”

杜聿明没想到自己失言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加上郭汝槐是陈诚身边的红人,他也不敢过分得罪,只好再次作罢。

1949 年,郭汝槐已经成为国民党军第 22 兵团司令,这让杜聿明深感不安,但又无可奈何。

当时蒋介石命令郭汝槐防堵解放军进入四川,然而郭汝槐却在宜宾突然起义,为解放军进军西南打开了一个通道。

蒋介石这才明白,原来杜聿明当时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他也无力扭转乾坤了。

后来蒋介石逃到了台湾,还不时怒骂:“郭汝槐是最大的共谍!”

新中国成立后,郭汝瑰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交通厅长,次年郭汝槐主动辞职,申请去南京军事学院任教。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建制,已经六十多岁的郭汝槐便回到了四川巴县和重庆北碚养老。

退休后的郭汝槐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人的使命,不仅主动为重庆警备区的干部教授英语,还义务帮助重庆警备区组织民兵演习。

后来郭汝槐又耗时十多年,主编了《中国军事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等巨著,填补了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空白。

不幸的是,1997年郭汝槐在去重庆江北机场的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0岁。

至此,这位有着神秘色彩的中共特工结束了曲折而又壮烈的一生!

杜聿明和郭汝槐作为国民党的两位高级将领,在蒋介石发动内战时,杜聿明选择助纣为虐,而郭汝槐选择了追随***。

这样的一念之差,造就了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杜聿明在弥留之际,还不忘追问郭汝槐是何时追随***的,可见他对于自己败北一事,还是心有不甘的。

然而不管他是否甘心,一个更崭新、更和平、更强大的新中国已经证明,由***带领中国是 历史 的必然!

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得知,日军第15集团军兵分3路,以曼德勒为主要目标,继续北上。当面之敌,最多不超过2个师团。杜聿明为了击破当面的日军,并协助英军收复仰光,决定集中主力组织东吁会战。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米脂,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后来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1次东征等战斗。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积累了对日作战经验。当杜聿明的决定得到史迪威将军的支持后,亲赴东吁,指导第200师固守东吁。

1981年5月7日,抗日名将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回顾将军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非常精彩,有一点可以给予肯定,他是爱国将领。

杜聿明病逝,中央非常重视,专门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悼念这位抗日有功,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努力的将军。

丈夫病逝,最伤心最难过的当数妻子 曹秀清了,她是杜聿明的爱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几十年,是一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模范夫妻。

就在杜聿明病逝的那天下午,曹秀清紧急发了一份电报,寄给台湾当局的蒋经国,告知了杜聿明病逝的消息,恳请他能够看在昔日的关系上,能够放子女回大陆参加追悼会,以求骨肉团聚,尽人子之孝。

曹秀清知道蒋经国是大孝子,当年母亲被日军炸死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回家后见到母亲尸体昏厥了过去,痛哭多日,滴水不进,母子情深意切,令人感动。

曾为人子的蒋经国应该能体会到,远在台湾的杜聿明子女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冲着这份孝道,也应该答应 曹秀清的要求,允许他们前往大陆,参加杜聿明的追悼会。

可 曹秀清终究还是错看了蒋经国,电报发出后数日,没有收到答复。 杜聿明的追悼会现场,远在台湾的子女没有出现,曹秀清抱着邓颖超的手大哭,场面十分心酸。

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信任老乡和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如陈诚、胡宗南等。

黄埔嫡系将领中,在黄埔教官行列,以何应钦,陈诚最为突出;黄埔学生中,以胡宗南,杜聿明最为突出,实权最大。

与胡宗南主要获益与蒋介石是同乡关系不同,杜聿明能够后来居上,更多是凭自己的能力,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实力。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家境殷实,父亲是举人。从小,杜聿明就有参军报国的理想,黄埔军校向全国各地招揽人才时,杜聿明不顾家人反对,与同乡的关麟征、张耀明等人星夜赶往广州。

不巧的是,杜聿明赶到广州的时候,黄埔一期的学生已经招满了,他灵机一动,写信给于右任先生,请他帮忙疏通。

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的好友,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也不低,连蒋介石都要敬他三分。

在于右任的推荐下,杜聿明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入学资格,跨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杜聿明的发展并不顺利,没能获得重用,直到认识了一位叫徐庭瑶的伯乐。

徐庭瑶毕业于保定军校,他在军事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曾给蒋介石上书,认为军队要实现机械化才能巩固国防,得到老蒋的赞许,并且被派往法国、德国、苏联等地考察。

跟着徐庭瑶发展的杜聿明得到了很大的晋升空间,他踏实肯干,勤勉治军,认真操练的态度,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在抗日战争中,杜聿明大展拳脚,与日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黄埔一期学生中最出色的高级将领之一。

杜聿明不仅会打仗,操练军队也是他的长处,他集中精力研究机械化部队作战指挥,提出 :“操场就是战场”,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

由于杜聿明在抗日战场上出色的表现,对蒋介石也极为忠诚,解放战争时期,他成了老蒋的“ 救火大队长 ”。

1945年10月18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官,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与林彪统领的东北民主联军抢占东北。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比杜聿明提前进入东北,抢占了一定的先机。 在随后的两年作战中,杜聿明拿下了辽西全部、以及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地,达到其军事生涯的顶峰,一度把林彪逼到绝境。

另一边,林彪也是我军最出色的高级将领,绝非等闲之辈,在与杜聿明的较量中并不吃亏,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杜聿明身体不好,主持东北大局期间因病不得不去上海治疗,将东北的军事交给了陈诚。经过一年的休养后,杜聿明的身体情况有了好转,蒋介石派他到徐州担任“剿总”副总司令,担任总司令刘峙的副手, 负实际指挥之责。

刘峙的资历比杜聿明老很多,又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且国民党内部讲究论资排辈,杜聿明的地位在他之下是正常的。

就在杜聿明前往徐州任职不久,东北局势恶化了,陈诚和卫立煌相继败给了林彪,锦州被包围,随后丢失,东北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被林彪切断。

在这种困局面前,蒋介石再次想起了杜聿明,期望他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杜聿明无力回天,在东北战场上,他最后露了一手声东击西之计,将万余人从营口撤出,这些兵马随后投入到了淮海战役中。

营口万余人逃跑,毛主席批评了林彪,在电报中说: “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二十四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尽管这个小失误也对大局没有太大影响,但毛主席还是觉得不应该,从侧面反映出杜聿明的确有些能耐。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将他的精锐全部压了上去,杜聿明也为报答老蒋的“知遇之恩”,拖着病体,指挥大军作战。

最终,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杜聿明本人也在陈官庄被俘,时年45岁。

平心而论,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指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尽力了,战役的失败,不能让他一人担责。

杜聿明被俘后, 曹秀清大闹南京府,要求蒋介石还自己丈夫,此事在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杜聿明被俘, 曹秀清她该何去何从?起初,曹秀清想过回老家,也想过去香港度日,蒋介石怕她留在大陆被利用,将曹秀清“请”到了台湾。

曹秀清到台湾后非常失望,一家几口人要养活,蒋介石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补贴,为了赚钱养家,她不得不找工作赚钱,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子女。

曹秀清 的大儿子 杜致仁在美国哈佛大学念书,每年需要3000美元的学费,这笔天价的学费在杜聿明被俘前还能凑齐。

杜聿明被俘后,台湾银行停止了杜致仁的学费贷款,曹秀清请蒋介石帮忙,最终也只批得1000美元,而且要分期2年付。

远在美国的 杜致仁看着母亲寄来的500美元,他万念俱灰,在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杜致仁的死,让杜聿明夫妇看清了蒋氏的面目,对他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被俘后的杜聿明在功德林积极改造,从最初的抗拒到主动配合,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取得胜利后,他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957年, 曹秀清接到了在美国的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信中内容很含蓄,说:

您的老朋友与一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母子的安全。

信中的“ 老朋友 ”就是指杜聿明,杨振宁通过这种方式,向岳母曹秀清传达了杜聿明在大陆还活着的消息。

得知丈夫还活着,曹秀清立即向蒋介石申请要去美国看女儿的请求,但台湾当局已经提前知晓杜聿明在大陆还活着的消息,出于某种考虑,决定给曹秀清“特别关照”,将她扣在台湾。

1958年,宋美龄突然派车将曹秀清接到了士林官邸,说有事相告。 曹秀清一脸疑惑,自己被冷落多年,连儿子学费都不愿出的蒋氏夫妇,为何这次这么热心了?

见面后,宋美龄显得非常客气,主动向曹秀清握手,对她说:“ 杜夫人,恭喜你女婿杨振宁博士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

曹秀清早就想去美国了,就是台湾当局不同意,因此一直没有动身,听宋美龄这么说,她非常激动。

当然,宋美龄也是有目的的,她告诉曹秀清:希望您从美国回来后,将女婿杨振宁也带到台湾来。听了这句话,曹秀清秒懂,机械式地点了点头。

接着,蒋介石也从卧室中走出来,用浓厚的浙江奉化口音问: 曹夫人,您的身体怎么样了,孩子们还好吧。

这句话戳中了曹秀清内心的痛处,她没有因为蒋介石的问好而感激涕零,简简单单回了一句: 我身体不太好,大儿子没钱上学自尽了 。蒋介石听出了曹秀清因儿子之死对自己的怨恨,简单回了一句后便离开了。

曹秀清沾了杨振宁的光,得到了去美国的机会,为期半年。台湾当局为以防不测,不让曹秀清带任何家眷,关键时刻她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抓住这次机会,于1959年初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

到了美国后,不管台湾方面如何要求曹秀清回去,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失去自由的伤心地了。 杨振宁为曹秀清申请了长期居住证,她在美国一住就是6年 。

说到底,杜聿明为蒋介石卖命半辈子,功勋卓著,他兵败后并没有投降,而是被俘,家人理应得到照顾。可蒋氏父子逼死杜聿明的儿子,不让曹秀清离开台湾,种种行径,令人不齿。

就在曹秀清前往美国的那年,杜聿明经过10年改造,已经获得了自由,他十分惦记妻子儿女,想与他们团聚。

获释后,杜聿明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寄给在美国的曹秀清,希望她能够回到大陆,到自己身边。

为了打消曹秀清的疑虑,杜聿明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特别谈了对***的看法,表示党和国家***的关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起初,曹秀清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并没有立即动身前往大陆,一方面怕得罪蒋氏父子,另一方面,杜聿明曾是战俘,是一名败军之将,失去自由10年,是否会真心留在大陆。因此,曹秀清还是更倾向于丈夫能够来美国,与他团聚。

杜聿明深受***大恩,他一心想留在大陆,不肯离开。最初,曹秀清明白了丈夫的用意,扎根在大陆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真心实意。

1963年10月,曹秀清动身,从美国起飞,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北京,见到了分别多年的丈夫杜聿明。

周总理 闻讯后非常高兴,与陈毅等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杜聿明夫妇,陪同的还有溥仪、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张治中夫妇,傅作义夫妇等,曾经的老朋友,同事相见,场面十分温馨。

这次会面让曹秀清感受到了周总理的用心良苦,心里热乎乎的,感慨自己当初没有选择错,回到大陆是正确的决定。

在大陆团聚的杜聿明夫妇,过上了幸福的夫妻生活,组织上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一切物资所需,只要有要求,会尽可能满足。

当然,杜聿明夫妇也知道祖国刚刚发展,一切都不那么容易,他们婉拒了组织给予的补助,表示靠工资就能养活自己,无需特殊关照。

此后的岁月里,杜聿明尽自己的力量,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工作着。

杜聿明有严重的结核病,进入功德林改造期间,国家花了大量的资金,将他的病治好。人到晚年容易生病,1981年,77岁的杜聿明病倒了,虽全力抢救但一直不见好,不久就进入了病危阶段。

临终前,杜聿明留下了遗言,他说: 病危深思 , 最关怀者唯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以民族大义 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杜聿明与曹秀清夫妻几十年,即将阴阳两隔之际,杜聿明请求妻子:我走以后,你哪里都不要去,不要去香港,不要去台湾,也不要去美国。***对我不薄,你要是出去,容易被人当做话柄,制造谣言的……

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禁止杜聿明子女离开,因此,杜聿明直到病逝前,也未能见到他在台湾的四个孩子。

杜聿明病逝后,曹秀清悲痛万分,当天就发了一份电报给台湾的蒋经国,请他让杜聿明在台湾的4个孩子来大陆见父亲最后一面,参加追悼会,以表孝心。

就在同一天,老黄埔同学黄维等联名向台湾发出加急电报,请蒋经国先生准许杜聿明子女赶回尽孝道,丧事结束即可返台。

可惜,一份份发往台湾的请求电报始终不见回信,曹秀清等人悲痛不已,她没想到孝顺的蒋经国会如此绝情。

时任人大副委员长,77岁的邓颖超女士亲自向曹秀清一家表示慰问。曹秀清见到邓颖超,泪流满面,向她倾诉道: 我真想不通,蒋经国是孝子,为何不让别人尽人子之孝道呢?

当年曹秀清去美国未归,留在台湾的四个孩子过得非常艰难,他们始终被监视着,没有一份正经工作,空有一身学问,只能靠着打工生活。

1982年,蒋经国想打“亲情牌”,给杜聿明的子女发了“通行证”,让他们接母亲回台湾居住,这样可以更好地做有关文章。

曹秀清得到消息后,坚决表示拒绝去台湾,只愿意到香港与子女见面。 1982年6月,曹秀清在香港与台湾的三个儿女见面,这是与子女分别二十余年后的首次见面,一家人相拥一起,诉说离别之苦。

女儿们念母亲已经八旬高龄了,想把她接到台湾颐养天年,尽一份孝道。曹秀清始终记得丈夫对自己的嘱托,她虽想念子女,但不能忘杜聿明的遗言,更不能离开 育她的祖国,舍弃了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仍然居住在大陆生活,直到病逝。

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粟裕一句话点评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