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形成历史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南部,还有海外的东南亚诸国(主要是越南、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法国等潮人聚居区,是用潮语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
北杂剧在宋金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
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汉族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
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经过明清的发展之后,潮剧在近代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多个班社,到此时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 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
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潮剧演员丁佩红没有结婚。丁佩红,未婚。潮剧著名女小生,新加坡培红戏曲艺术院院长兼导师。曾在揭东县潮剧团、揭阳市潮剧团、潮州市潮剧团任小生演员,分别在《三请樊梨花》《太子回朝》数十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
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是一部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新编历史故事剧。
2、《刘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在《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遗存“元传奇”《刘文龙》残曲,内容与《刘希必金钗记》基本相同,说明《刘希必金钗记》是据元代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改编的。
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广泛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闽南语系地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懈努力,终使郑舜英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艺20年来,郑舜英在潮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行当的主要角色,如《五女拜寿》中贤慧善良的杨三春;《凤冠梦》中蛮横刁泼、爱慕虚荣的千金**李月娥;《再世王后》中雍容华贵的温妮王后;《乾坤宝镜》中被迫成疯的疯妇;《程咬金招亲》中生性刚烈、深明大义又不乏柔情的裴翠云等等,这些形象性格迥异,生动鲜活,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也因此而赢得“旦后”、“潮剧第一旦”等美誉。1990年,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郑舜英“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94年,她被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5年被推选为广东青年联合会会员;1997年被吸收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1998年,她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以《背妹上京》一折中人偶一体的出色表演荣获金奖第一名;1999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梨园群英》专题节目部拍摄的《潮剧名旦郑舜英》专辑在中央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1999年4月,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以《背妹上京》参加中国‘99地方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受到许多艺术行家的肯定和好评;2000年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郑舜英潮剧唱腔专辑》。2001年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戏剧家协会策划;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广电局主办的世纪之星《郑舜英潮剧艺术专场》在潮州隆重上演, 同年在新加坡举办《郑舜英潮剧艺术专场》个人专场演出晚会。2008年12月参加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展演,郑舜英在潮剧《曹营恋歌》饰演来莺儿,荣获表演一等奖。
潮剧演员丁佩红没有结婚。丁佩红,新加坡培红戏曲艺术学院院长。自幼受父亲和家乡业余剧团的影响,1990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揭阳县曲溪潮剧团,边学习边演出,扮演一些男配角。自1991年开始担任《杨家将》一至四集中的李世民,《三请樊梨花》一至四集中的薛丁山,《司马海闯宫》中的司马凯,《双如意》中的王金龙。
广东潮州人
林燕云老公陈绍孟。广东潮州人
林燕云1985年8月10日出生于中国广东湛江市,现居住新加坡,父亲是新加坡籍企业家,母亲是中国籍广东人。
父亲1975年开始创业,1991年成功创建珠宝公司、房地产公司,投资还涉及到房地产业、物流业、贸易业等,1993年中鑫金业集团总部在新加坡成立,她父亲是董事长。
郑舜英 潮州市湘桥区人。潮州市潮剧团青衣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潮剧学员培训班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青联委员。少年酷爱潮剧,16岁时考入潮安文艺培训班,学青衣兼刀马旦,得俞世明老师悉心指导,打下扎实基础。在学期间,曾主演古装剧目《放裴》、《杨八姐闯幽州》,两剧均被录制为录像带。1981年分配到潮州市潮剧团,迄今由她担纲主演的古装戏、现代戏逾40台,在潮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各具光采的艺术形象。郑舜英扮相俊美,声情并茂,文武兼备,唱腔真切动人。在《莫愁女》、《乾坤宝镜》、《再世皇后》、《宝莲灯》等剧目中的出色表演,得到行家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多次赴汕头、广州参加戏曲调演获表演奖,曾随团赴东南亚等地演出。由于在《莫愁女》中成功饰演主角而在海内外获“莫愁妹”雅号。1990年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久闻“潮州自古出美人”,初见郑舜英,顿觉名不虚传。用“天生丽质”来形容郑舜英一点也不过分。我固执地认为,这跟哺育她的韩山,生于斯、长于斯,自幼受到历史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她的美厚积而薄发,并非惊艳,也毫不张扬,而是如陈年佳酿般缓缓挥发。不过,只有站在舞台上,把美融注到一个个的艺术角色中,这种美才获得了最灵妙的生命。莫愁女、江姐、李慧娘、三圣母……从郑舜英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潮剧艺术形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美。 说起郑舜英的从艺生涯,还有一段趣闻呢。自小性格腼腆、内向的郑舜英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演员。1978年,当时的潮安县文化局主办第二期文艺培训班,公开招收学员,16岁的郑舜英陪两个同学前往应考,监考老师看到怯生生站在一旁观看的她形象不错,就说了句:“小姑娘,你也来试试吧。”郑舜英怯怯地上场了,老师要她来一段潮剧唱段,由于害羞,她一句也唱不出来,但独具慧眼的监考老师却从她的举手投足发现了艺术的“端倪”,于是让她回去练习几天后再来考。回家苦练几天,一个星期后重考场,郑舜英与前几天判若两人,一曲《陈三五娘》唱段她唱得声情并茂,监考老师当场拍板,把她招为培训班学员。从此,她与潮剧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培训班之后,郑舜英的艺术天赋很快显露出来,4个月后,她即被定为尖子进行重点培养。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劫后余生,潮剧园地更是百废待兴。培训班的学员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郑舜英更是如此。每天早上4点钟,同学们还在酣睡之中,她就偷偷地起床到练功房练功,出色的天赋加上刻苦的努力,郑舜英长进很快。她主攻青衣,却精通闺门旦、刀马旦、小生等行当,每次考试,她都拿第一名,毕业演出时,她更是以一出折子戏《李慧娘救裴生》而赢得行家的赞赏。在该戏中,郑舜英饰演李慧娘一角,其中有大段唱、做及武功,难度很大,这对演员来说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检验,郑舜英唱、做、念、打样样出色。她因“李慧娘”一角而崭露头角。 熟悉郑舜英的观众都习惯称她为“莫愁妹”,这是因为她在潮剧《莫愁女》中饰演“莫愁”一角而来。1981年,郑舜英从艺术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潮安潮剧团(今潮州市潮剧团),她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莫愁女》。剧中,郑舜英运用传统戏曲特有的表演手法,展示莫愁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塑造一个多愁善感、美丽善良、以死抗争的艺术形象。在该剧的《投湖》一折中,她采用舞蹈化的表演技艺,同时运用多种步法配以身段舞蹈,并用委婉凄楚的腔调,把莫愁反抗不平世道的悲忿以有以心爱之人亦思亦怨的复杂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莫愁妹”一角一炮打响,郑舜英因此得名“莫愁妹”,《莫愁女》一剧也因此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而长演不衰。 在新加坡的潮剧迷中,郑舜英又有另一个雅号叫“江姐”。1997年,郑舜英随团赴新加坡演出,她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江姐”一我倾倒了万千狮城戏迷,演出结束后,她受到戏迷的热情“包围”,戏迷们狂热地高喊“江姐”,争着与她拍照,并要出高价购买她的戏服,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说:“从莫愁到江姐,可以看出郑舜英表演艺术上的成熟。” 郑舜英的成功,源于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拼搏。 1999年4月,郑舜英赴中央电视台参加“‘99地方戏名人名段演唱会”,扮演《背妹上京》片段,5分钟的演出结束后,鸦雀无声的演播厅爆发出一阵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当同行们纷纷向她祝贺演出成功时,出人意料的是,她却向导演提出第二天重拍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原来,演播厅的舞台是玻璃台面,又滑又硬,很不适合《背妹上京》的表演,尤其是跪滑步,膝盖受玻璃板接合部的魔鬼,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影响了动作的到位,因此,她要求重拍。导演许玉琢被郑舜英这种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破例同意重拍……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懈努力,终使郑舜英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艺20年来,郑舜英在潮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行当的主要角色,如《五女拜寿》中贤慧善良的杨三春;《凤冠梦》中蛮横刁泼、爱慕虚荣的千金**李月娥;《再世王后》中雍容华贵的温妮王后;《乾坤宝镜》中被迫成疯的疯妇;《程咬金招亲》中生性刚烈、深明大义又不乏柔情的裴翠云等等,这些形象性格迥异,生动鲜活,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也因此而赢得“旦后”、“潮剧第一旦”等美誉。1990年,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郑舜英“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94年,她被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5年被推选为广东青年联合会会员;1997年被吸收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1998年,她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以《背妹上京》一折中人偶一体的出色表演荣获金奖第一名;今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梨园群英》专题节目部拍摄的《潮剧名旦郑舜英》专辑在中央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今年4月,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以《背妹上京》参加中国‘99地方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受到许多艺术行家的肯定和好评;今年7月份,她被潮州市潮剧团评为“德艺双馨”潮剧工作者……然而,郑舜英并不满足,她说得好,:“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仍将不懈努力……” 好果把潮剧艺术比喻为一块肥沃的土壤,郑舜英无疑是这块土壤哺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的美与艺术同在,演了一个个丰满的角色,她的美鲜活而恒久…… 代表剧目《背妹上京》、《三风求凰》、《送君上征程》、《江姐》等。
潮剧的形成历史
本文2023-10-09 08:54: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