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史上北伐名将桓温,却为何会被人怀疑谋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东晋史上北伐名将桓温,却为何会被人怀疑谋反?,第1张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根据《晋书》记载,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 但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桓温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国时期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的曹魏大司农桓范。谯国龙亢桓氏沦为刑家,在西晋并非高门望族。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 桓温是桓彝长子,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是东晋名士桓温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说新语》。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中白。”(《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唐钞本 世说新书 (32张)  嵇康面对死亡表现出了难得的镇定,这种名士的“雅量”显示了他非凡的气度。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作品目录

  德行第一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级士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温县司马氏 代表人物: 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

司马炎-司马睿-司马昱-司马德文

二级士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

龙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

陈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羡-殷浩-殷仲文

陈郡谢氏 代表人物: 谢鲲-谢尚,谢安,谢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

三级士族 陈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陈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鉴-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级士族:(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级士族:是由一个中小世族发展成大氏族。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已“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本段作品摘录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栖逸)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宣王战,乃谴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分,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 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君门立,君不得出。“ 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其实《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却很浅,里面的实词连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能查到,如有专门的适合中学生用的古汉语词典查起来就更快,如果查《辞海》或《辞源》更好。

编辑本段版本源流

唐代及以前

  《世说新语》虽撰于南朝刘宋之时,然唐前传本今皆无存。据宋汪藻《世说叙录》可知,其时有陈扶本、激东卿本等版本。又据刘孝标注文中“一本”、“一作”、“诸本”、“众本”等语,可见《世说》在唐前已广为流传。 唐写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割裂为五,分藏五人。罗振玉设法使分者复合,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影印之。该残卷起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其中,“规箴”24则,“捷悟”7则,“夙惠”7则,“豪爽”13则,共51则。罗振玉影印本后有罗氏书神田醇跋、杨守敬跋及罗振玉跋。

宋元

  宋元为《世说新语》盛行的时代。据汪藻《世说叙录》载,其时便有晁(文元)氏本、钱(文僖)氏本、晏(元献)氏本、王(仲至)氏本、黄(鲁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颜氏本、张氏本、韦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余种版本;可惜今皆无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现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传较广较持久者有绍兴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绍兴本今存两部,均藏于日本,一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国,一为宫内厅所藏。此本曾经晏殊删定,再经董氏整理,便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为新定郡守时重刻此书,次年又于湘中重刻,是为宋淳熙本,该本今已无存。淳熙本原为清初徐干学传是楼所藏,清人蒋篁亭、沈宝砚曾有校记。 宋末元初,有刘辰翁、刘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有人认为,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可以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大量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所涉材料宏富。刘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可以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劳当是无疑的。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他所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世说新语》的编撰,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1]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云台区),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何长瑜,南朝宋诗人。东海(今连云港东)人。初为临川王刘义庆王国侍郎、平西记室参军。以戏用韵语嘲弄义庆州府僚佐,贬为曾城令。元嘉二十年(443),庐陵王绍镇寻阳,请为南中郎行参军,掌书记之任。赴任途中遇暴风雨溺死。曾与谢灵运族弟惠连、荀雍、羊溶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称灵运“四友”。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有集八卷,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二首。 袁淑(408~453),字阳源,陈郡阳夏人,袁豹之少子。生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六岁。少有风气。年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彭城王义康命为军司祭酒刘港欲其附己淑不为改意,因以疾免官。临川王义庆雅好文学,请为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为尚书吏部郎。累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劭将为逆,淑不从,被害。孝建初,谥忠宪。淑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志》作十一卷。此从隋志注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东晋四大家族基本垄断了整个东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他们的实力强大,连中央朝廷都无法逃脱被钳制的局面。事实上,东晋王朝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四大家族手中的,而当时的东晋皇室如同当今的英王室一样,只是一个代表国家统一的吉祥物而已。对于皇室而言,他们能接触到的能人贤士并不多,因为在那个靠中正官举荐人才的时代,人才大部分都被笼络到中正官所属的世家门下了。

东晋时期的门阀统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了,有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形容的就是琅琊王氏的影响力。王氏对皇室的影响力从东晋建国之时就已经初露锋芒了,他们全力支持东晋的建立,皇帝司马睿在登基之时更拉着王导的手同升御床,一起接受朝臣们的庆贺。琅琊王氏从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开始,到王导、王敦兄弟,再到王羲之等风流名士,王氏子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在当时唯一能与琅琊王氏并肩的就只有陈留谢氏了,谢氏的鼎盛之际比较短暂,但发展却快,在王氏还如日中天之时,谢氏便已接近颓势,直到风流名士谢安退隐,谢氏才开始东山再起。而在谢氏一族之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谢安与侄子谢玄了,谢安为相安邦,谢玄为将定国,这一文一武就奠定了谢氏一族鼎盛的强大基础。

另外两个家族便是龙亢桓氏和颍川庾氏了,这两个家族的影响力不如王谢,但实力也不可小觑,桓氏的重要人物桓温与儿子桓玄,桓温是皇帝家的驸马,他能征善战,又执掌政权多年,几度想要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而桓玄则真正建立了桓楚政权;庾氏庾亮凭借国舅爷身份进入朝堂,同王导分庭抗礼,但其家族人才断层严重,这也是庾氏在各方面都要落后其他三大家族的原因。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怀远县: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境内有荆、涂两山夹淮对峙,又当涡、淮两河汇流之处,形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我国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怀远经常成为争夺角逐的战场,因而这片地方的名称,历代迭经变更,归属亦有所不同。怀远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原始社会的唐、虞时期,怀远就设有涂山氏国。夏禹王娶涂山氏女为妻,他治水凿山的遗迹至今犹在。夏禹五年(戊寅,公元前2203年)在涂山南麓的一个村落大会天下诸侯,以后称为“禹会村”。夏、商两朝,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期徐州并入青州,怀远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怀远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淮南为九江郡。西汉时期,仍以淮水为界,怀远设四个侯国、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王莽新朝时期,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期,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三国时期,怀远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当涂、向县撤废。西晋太康九年(戊申,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南北朝时期,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北齐时期,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外,又设葛山县。其后怀远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人定远。隋朝时期,将荆山郡撤废,改设涂山县属锺离郡。唐朝时期,把涂山县并入锺离县,属锺离郡。五代十国时期怀远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怀远设“镇淮军”。北宋时期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期,淮北一度成为金国之地,将怀远改设荆山镇。金国灭亡后,南宋收复怀远,复设荆山县。宋宝佑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于怀远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农历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农历1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隶于安丰路。从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明朝时期,怀远初属应天府,后改属凤阳府。清朝时期,初属江南省凤阳府,后改为安徽省凤阳府。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元1914~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怀远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民国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17日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属宿县专署辖县,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五十七个乡。1956年怀远县属蚌埠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起改属蚌埠市辖县至今。 谯国堂:以望立堂。

怀远堂:以望立堂。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桓温墓在龙亢镇,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该镇是个千年古镇,“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因此以“龙亢”命名该镇表明了龙亢镇的在军事、经济、交通的重要性。

桓公墓是桓荣族人墓,世系称谓待考证。墓地在龙亢集北25公里处,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南墓长80米,宽50米,高8米,通称双崮堆,系汉墓。古楹联“汇源桥北桓公墓,古汉城南烈女碑”

龙亢位于怀远西,凤台北,蒙城东,宿县南的中心地段,控水陆交通咽喉,是军事要地,更是经济繁荣,商贸发达的集镇,公元前137年建龙亢县,后设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汉经学大师桓荣和东晋名将桓温的家乡。龙亢桓氏家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计362年,传11世,均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前3代有5位帝王师,末3代有17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抗日期间彭雪枫将军率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建淮上办事处(行署)地市级政权于龙亢,政绩显著,战果辉煌。1999年于淮办旧址建纪念馆后成为红色旅游景点,2002年龙亢涡河大桥落成,“一桥飞架四通八达,二水畅流五光十色”,给龙亢和周边地区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契机,给人民送来了交通方便之路。

 在电视剧《凤囚凰》中桓远这个人物角色前后变化很大,在他和刘楚玉见面的时候,视刘楚玉为仇人,但刘楚玉却救下了他。为了活命,桓远成为山阴公主的男宠,随着剧情的更新,桓远渐渐的对刘楚玉的情感发生变化。按照这个剧情发展的话,桓远倒是和历史上的某人很像,桓远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原型是谁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吧。

 凤囚凰剧照

 桓远真实身份

 桓远本是罪臣之子,在被押送的途中被刘楚玉所救。因为生活所迫,加上桓远想要报仇,他决定留在刘楚玉的身边,找寻机会为族人报仇。桓远身上具有古典美男子的气质,被刘楚玉喜欢,豢养在家中成为男宠。

 凤囚凰剧照

 桓远这个人有抱负和理想,曾经一天的时间写下了三十多首诗,让人敬佩。桓远对刘楚玉由仇恨,到对刘楚玉倾心成为最为忠心的男宠,一直守候在刘楚玉的身边。

 历史上的桓远

 凤囚凰剧照

 在历史上桓远的姓并不多见,可以追溯到齐桓公时期。龙亢桓氏本是齐国人,虽然在龙亢桓氏的历史记载中找不到桓远的名号,根绝姓氏的延续可以看出,龙亢桓氏和桓远之间的关系。加上剧情中桓远是罪臣之子的身份,这两者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

 有网友说桓温是桓远的祖父,也有人说桓远是没有原型的,不过是借着桓温的关系来展开他的剧情,来续写桓远和刘楚玉之间关系的变化,只有具有极强的故事背景,桓远这个人物才能够有足够的亮点吸引观众。这只是桓远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上的人物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不管桓远的原型是谁,在历史上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人,故事就是故事,搬上荧屏之后为了影视化的效果,势必会被修改。

河溜镇西距怀远县50华里,位于涡河南岸,蚌埠公路途经于此。1938年春,蚌埠、怀远相继沦陷,国民党怀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在县长高明谦的带领下,移驻龙亢南面的褚韩湖。1940年夏,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纵队进驻龙亢钮家湾,在龙亢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日寇侵占怀远后,便加紧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军用品、食盐、布匹、百货、西药、纸张等物资进入根据地。当时,河溜镇处于抗日根据地与沦陷区的交界地带,而且这里又是苏、皖与中原地区的通衢要冲,很多商人将物资从浦津沿线走私到河溜。龙亢、阜阳、河南的大批客商又前来这里采购物资。因此,自1940年至1944年间,河溜逐渐形成了皖北的商业重镇。一时间,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各种商行货栈,鳞次栉比,烟馆酒楼,戏棚妓院,灯红酒绿,喧闹不息,出现了一派畸形繁华的景象,故有“小上海”之称。直到解放以后,山、陕一带当年曾经到此经商的老客,只知道安徽的龙亢、河溜,却不知道怀远县城的所在。当时河溜镇的范围,比现在大的多,西至毛家园,东到刘小郢子。数里方圆之内,街道纵横,商号林立。除沿涡河东西走向的老街文昌街外,还有鸣凤街、兴隆街、怡安街等。因货物种类繁多,商行的大体分布情况是:东头文昌街到东岳庙一段,主要是京广百货、香烟西药;西头火星庙以西,俗称“大柳树”下一段,生意最为兴盛,主要经营盐、布匹、山货等。各种大小商行约有100多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远东商行,为凤台人廖浩然开设,此人系国民党军长廖运泽本家,蓝衣社成员。宏大商行,由河溜镇镇长沈宏熙及其族弟沈宏炎合股经营。源大商行,由怀远大户宋氏开设。国民党河溜兵站站长何立三,也在四门阁开设一家粮行,此外还有专营食盐转运的大华盐行等。另外,在集镇西南面的沈家大坟附近,开设有数亩地范围的牲口行,每日上市大小牲畜都达千头以上。

龙亢镇的城隍庙,坐落在后街的正中(曾为公社、区招待所),坐北向南,前后三进。第一进九间宽,大门紧接戏楼,进大门过戏楼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子,可容纳几千人,过第二进穿堂到第二个院子,当中摆一个高有丈余,底径二尺多的铁香炉。最后是大殿,高高的神灵台上,黄绫子帐幔中端坐着红袍金面长髯飘胸的城隍老爷。城隍是木雕的神像,平时坐着,如果按动膝关节的机关,这位尊神就会唿的一声站得笔直。神灵台前的条机上放着香炉、烛台、签筒、磐,摆着供品。条机下放置几个蒲团,供善男信女跪拜使用。殿内庄严肃穆,再加上一块“威灵显赫”金光闪闪的巨匾,令人肃然起敬。

庙会名称不一,如迎神赛会、玩会、出会、逢会等等,来看会的人说是“赶会”。什么是会呢,即是高跷,早船等文娱节目。

庙会的组织者叫会首,大多是镇上热心公益喜爱热闹,而又能说会道的知名人物。会期之前一正、二月间,他们就要忙个不停,比如请艺人、选徒弟、制道具、看排练,筹钱款等。钱款靠乐捐,会前的五、六天,各会首要制作标明会名的门头子,这种门头子长约一-一尺、宽有四寸,下端粘上尺把长半寸宽的纸条,均用色纸制成。每副两张,一张上写会名,另一张写“盛会”两字,如“高跷”,“盛会”。会首和帮手捧着香烛、黄表,带着门头子,先到城隍庙上香礼拜,并把门头子贴在大殿的门横上,然后到街上的商店、行、铺挨门逐户贴门头子,请予捐助。

龙舞、狮舞、滚叉、高跷、花车、旱轮、连响、猴子、大头和尚度柳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张高子、李矮子、滥醉鬼、活无常,还有葡萄架、白菜架、锣鼓棚子、花鼓灯。名目不少,可是老人们说,不算全会,还少抬阁和走阁。猴子会。龙亢的猴子会遐迩闻名,猴王是酱菜园后场的把式支师傅,他中等身材,粗手大脚,如与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比较,似乎显得笨拙。

龙亢镇乘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迈入新规划,必将会为龙亢镇这座千年古镇添彩。( 据蚌埠新闻网报道,在城市里生活太久的人,特别想亲近田野乡间,陶醉于“小清新”的味道;乡间农民也渴望着城里完善的生活环境。两者如何兼得?记者日前从市住建委获悉,2013年蚌埠市规划建设121个中心村,按城市配套和新型农民社区标准,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便民超市、公交站等公共设施,进行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力争2016年全市4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标准。

按照最新规划,121个中心村中,怀远县占51个、五河县29个、固镇县23个、龙子湖区2个、蚌山区2个、禹会区4个、淮上区10个。“明年重点培育建设121个中心村的同时,还将围绕中心村整治自然村。也就是说,对实施的行政村中的中心村周边保留的自然村进行整治。”市住建委城乡建设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比如沱湖乡浍河村就规划为特色产业村,而龙亢镇关庙村就划到历史文化名村这一类型。”

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按城市配套标准和打造新型农民社区标准来规划。具体说来,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础设施包括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同时,自然村将配置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垃圾收集点等。

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要抓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两大工程。今后几年,中心村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引导人口集聚。同时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带动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到2014年全面完成全市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到2016年,力争全市4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8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龙亢十景色” 1、桓傅故里登龙门 2、朱沟银杏白果累

3、淮上明珠纪念馆 4、四师钮湾竹青翠

5、长虹卧波龙亢桥 6、桓公墓地双崮堆

7、闸口风光最旖旎 8、二龙戏珠衔涡水

9、乾隆御赐花园井 10、小龙探母水晶宫

注释:

1、《桓傅故里》拱形大门,位于龙亢南门口,1955年筑涡河左堤拆除该门时,门额上砖雕《桓傅故里》阳字旁,有阴字“明万历四年重修”。系指龙亢是西汉经学大师桓荣的故乡,为纪念桓荣而立。桓荣曾任太子少傅(东汉明帝刘庄师)之职,故称“桓傅”。1984年龙亢区公所为振兴地方教育,在原址北重建《桓傅故里》拱门。2002年龙亢镇政府应龙亢人民的要求,重修《桓傅故里》,改为大理石门额、加顶、筑脊、呈如今模式。

2、朱沟沿在龙亢西5公里涡河北岸,1940年7月—9月,彭雪枫将军率八路军第4纵队进军淮上开辟抗日根据地,司令部住村南基督教堂内,院中有银杏一株,枝叶繁茂,司令部迁徙后,银杏树保存至今,生长旺盛,年产白果400多公斤,是八路军进驻淮上的见证。

3、抗日期间1940年7月,八路军第4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4师),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在龙亢设抗日民主政权淮上办事处(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4个县。“淮办”旧址在龙亢火神巷南路西面东,是20世纪20年代建筑物,大门楼为悬山式,大门为凹进式,门两厢壁上有砖雕“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丹凤朝阳”,屋檐下墙垛上有“姜子牙钓鱼”、“刘海戏金蟾”保存完好。1999年龙亢人民自筹资金,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下于原址建淮上办事处纪念馆,采取馆内展出与流动展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面向群众,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显著成绩,被蚌埠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是淮上地区中小学第二课堂,资政育人的良好场所,成为淮上的一颗明珠。

4、钮湾在龙亢西5公里,涡河南岸。1940年9月,八路军4纵司令部由涡北朱沟沿迁来该村,1941年3月1日,奉中央军委令八路军4纵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于当日在钮湾宣布成立,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该村背靠涡水,土地肥沃,家家有竹园,户户有竹林,竹青滴翠,景色宜人。

5、龙亢位于怀远西,凤台北,蒙城东,宿县南的中心地段,控水陆交通咽喉,是军事要地,更是经济繁荣,商贸发达的集镇,公元前137年建龙亢县,后设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汉经学大师桓荣和东晋名将桓温的家乡。龙亢桓氏家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计362年,传11世,均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前3代有5位帝王师,末3代有17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抗日期间彭雪枫将军率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建淮上办事处(行署)地市级政权于龙亢,政绩显著,战果辉煌。1999年于淮办旧址建纪念馆后成为红色旅游景点,2002年龙亢涡河大桥落成,“一桥飞架四通八达,二水畅流五光十色”,给龙亢和周边地区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契机,给人民送来了交通方便之路。

6、桓公墓是桓荣族人墓,世系称谓待考证。墓地在龙亢集北25公里处,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南墓长80米,宽50米,高8米,通称双崮堆,系汉墓。古楹联“汇源桥北桓公墓,古汉城南烈女碑”。

7、双桥镇至龙亢镇有人工河名双龙新河,由北向南通过北淝河,穿越涡北大堤入涡河,有节制闸,通称龙亢闸口,方圆百余亩,有长堤碧草,翠柳垂荫,冠杨遮日,风凉水便,景色优美。炎夏人们水中游泳,树下纳凉,晨昏溜鸟者集聚,百鸟齐鸣,悦耳动听,别有一番天地。

8、双龙新河穿过龙亢闸即将进入涡河处,有一翻水站矗立,可将涡水翻入双龙新河北上灌溉农田,也可将双龙新河的内涝排入涡河顺流而下,外观如二龙戏珠,使双龙新河的水与涡河的水,通过翻水站起到排涝与灌溉的作用。每当启机时,可以看到南水北调或北水南下,白浪翻滚,奔腾咆哮的场面。

9、清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游山玩水,赏花观景,有一次经徐州,过宿州至龙亢,渡涡水,在八里井过路店子就餐和店主邵某语言相投,认做干亲,将店主的两个孩子金梁、玉柱认做干儿子,当时乾隆微服出游。回京后传旨令邵某携二子晋京朝拜,当即赐予黄金、白银,命邵某回乡教育二子成为“架海的金梁,顶天的玉柱”,成长为清王朝的有用之才。邵某回乡后买田置地,建花园凿一片名花园井,依仗皇帝之势,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两个孩子不思上进,为害乡里,最后被愤怒的群众一把火将邵某家烧个干干净净,仅留一眼花园井,龙亢涡河南岸新街子东首。

10、农历5月份下雨,民间传说有名堂,5月13日下雨名“关老爷磨刀”,5月15日下雨名“封龙”,5月20日下雨名“回龙”,5月25日下雨名“小龙探母”,神话故事出自龙亢。传说龙亢集东1公里涡河北岸是个湾,名支窝子,水深莫测,水下有龙王宫殿“水晶宫”,小龙探母的故事世代相传,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非同凡响。支窝子位于龙亢苏圩电灌站东侧岸边水中,北有村庄佳木翠竹风景秀丽名“快活林”,隔河相对,南岸有一大沙滩绿草如菌,名向阳滩,又名凤凰台,环境幽美。

东晋史上北伐名将桓温,却为何会被人怀疑谋反?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