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乔致庸真的实现汇通天下了吗?
历史上的乔致庸真的实现汇通天下了,他没有受到朝廷的刁难。
乔致庸的人生经历了整个清朝晚期。接手家族生意后,他却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清朝晚期把乔家的生意推到了顶峰,尤其是乔家的票号生意。
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乔氏家族的衰败,是从清末清政府设户部银行始。
当时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公私存款大幅度减少,乔氏不得不把票号改组为钱庄。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原依附清王朝的乔氏商业,大受损失。
乔氏在包头的复字号商业,1926年冯玉祥军向北撤退,饷粮皆由包头商号垫支,摊派极重,乔氏复字号因此损失粮食五万石,现洋150万元,元气大伤。
扩展资料:
乔致庸之所以能有雄厚的资本实现自己票号汇通天下的理想,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把乔家在包头的复字号生意发扬光大,复字号也成为乔致庸发家的起点。
在乔致庸做东家时复字号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当时经过两代经营,乔家在包头有11处生意,关内还有好几家铺子,总数有17家。光复字号有3个大号,十几个商铺几百名伙计。
包头当时是新开发地区,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交的地方,除了马很多东西都很缺乏。乔致庸利用包头为基地,将商业触角发展到蒙古地区,直到北京和天津。
—乔致庸
《乔家大院》的走红,不仅展现了山西乔家的发家史,更是展现了晋商大佬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部电视剧基本与历史相符,今天我们就不再啰嗦乔致庸的发家史了,重点介绍一下乔致庸后人以及乔家大院的后来的情况。
乔致庸高寿之人,一生多子多孙。乔致庸生于清嘉庆年间,活到了1907年,活了89岁,是乔家中最长寿的人。乔家家规不允许娶妾,但他一生娶了6个妻子。
当然作为带头人的他不能破了这个规矩,他的后6位妻子都是续弦的。而他的最后一个妻子两人相差30多岁,可以做他的孙女了,不是他好色,而是儿女的主意,给他续弦,更加方便照顾他的起居。他一生6妻留下6子11孙,可谓多子多孙。
急流勇退,隔代选取了自己的孙子作为乔家的继承人。在乔致庸晚年,他急流勇退,看中了自己的孙子乔映霞,出现了隔代传,19岁的乔映霞从祖父手中接过了乔家事物。
乔映霞事业心很强,不愿意乔家诺大家业在他手中败落,力图振兴,维护这个家族的繁盛和完整。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乔家的事业在他的手下也一度繁荣过一段时间。
尽管乔映霞很能干,但也只能在乱世中苟延残喘。乔氏家族的衰败,是从清末清政府设户部银行。清政府的巧取豪夺,致使银行存款减少,乔家损失惨重,不得已将银行改为钱庄。
辛亥革命时,清廷的灭亡,导致原本依附清政府的乔家商业损失惨重。后来,军阀混战,1926年西北军向北撤退,饷粮皆由包头商垫支,摊派极重,乔氏复字号因此损失粮食五万石,现洋150万元,元气大伤。
1937年日军侵占包头,乔氏复字号当铺、钱铺均被日伪组织接收。抗战后,乔家商号复业,仅苟延残喘。
乔映霞很重视教育,乔家的子孙基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己更是一个很新潮的人。1938年日军入侵山西后,乔家人全部在迁往了北京、天津等地。
在乱世,乔映霞一生充满理想,但最终对于乔家商业的结局却无能为力。作为乔家的掌门人在40年代后期因各方面的压力和变故,得了间歇性精神病。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
而他的儿子乔铁民在没有股份分红的时候,只能做一名小学的总务,勉强可以度日。乔映霞的孙女乔燕和做了一名昆曲演员。乔家其他的子孙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是高学历的人才,却很少人涉足商业。
乔家大院得以完整保存,堪称奇迹。1938年日军入侵山西后。乔家大院因为一面意大利的国旗得以幸免于难,而不像其它山西大户大宅都被日本人破坏。
但乔家人总觉得不安全,于是乔家人都搬离了大院,并且是一去不复还。后来,乔家大院一度成为县政府的办公地。1985年,当地政府在古宅的基础上建成了祁县民俗博物馆。
后来,乔家大院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A级旅游景区。乔家大院得以完整保存,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乔家大院,见证了乔家百年的兴衰,也见证了社会的大变革。它依旧如故,但乔家的商业帝国早就是过眼云烟,唯有它继续向世人诉说着乔家曾经的辉煌。
从建筑规模来看-
皇城相府:由于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顾称“皇城相府”。仅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出,此处官邸必然霸气。整个建筑依山而筑,城墙雄伟,并设有暗道和屯兵洞,俨然一座城池,已不是普通的民居官邸可以比拟。
乔家大院:晋商家宅,虽然富甲一方,自古士农工商,自是无法与官邸相比。但是在当时的民居,应该已经算是规模及其豪华了。房屋院落鳞次栉比,整个建筑也是蔚为壮观,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时会选择下榻于此。
从历史文化学习的角度来看-
皇城相府素有“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兄状元、弟状元,兄弟状元”的美誉,揭示了陈家世代荣耀,尤其是当朝康熙帝对陈廷敬的备受重视。(其实仔细研究牌匾,能发现所谓的“父状元”,其实是皇上御赐加封的,倒不是真的几代人同堂考入。)当日天气不好,只得借用网络一用。
看到这个,眼前就会出现古装剧里考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全城百姓跪拜的画面-
皇城相府印象较深之一为陈廷敬主持编写《康熙字典》的古宅记录,进入室内,各种文字编撰资料,让人不由得感慨这位帝师的渊博学识。
还有一处较为凄苦的就为**院。分院建造,正面两层小楼为**居住,东西为书房、餐厅,院内有独立花园。虽然不可出院,幼时尚可在院内自由嬉戏游玩,学习琴棋书画,十三岁后生活起居只能在二楼,不到出嫁之日永不可下楼。平日做刺绣等女红,所谓的消遣估计估计只能是凭栏怀念已逝的童年时光了。
而乔家大院,由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以及《乔家大院》的再次火爆,讲述的则主要是乔致庸的家族兴衰史。
进入这个院落,看到满楼的红灯楼,就想起**开头,黑暗阴森的院落里,所有灯笼骤亮的场景。
里面还有一处床笫,导游介绍说:这就是**里四姨太巩俐捏脚的地方。似乎整个屋子立刻充满了幽怨和压抑的空气,赶紧走出透气。
嗯,还是看乔家的兴衰史更为有趣。
乔家祖上做豆腐发家,在乔致庸的带领下走上财富顶峰。家中处处格局无不展示着乔家家训:
虽也有尊卑之分,家仆和主人之间没有过于严格的隔阂界限。
所有男子必须同堂共食,以此促进亲人和睦,并提倡节俭、不可浪费。
不可纳妾,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另类,一般富庶之家三妻四妾稀松平常,但是也反映了乔家的智慧。妻妾过多是非多,家宅不宁不兴旺。所以乔致庸虽然先后共娶了六位太太,但都是续弦。(命真够硬的。。。。。。)
不吸毒、不嫖妓,那些名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一时清誉可保,富豪们若能做到,富也可过N代了吧。
古代人的真知灼见和智慧总结,如果祖祖辈辈都能照做,也不会浮躁的今天了吧。
同期还去了平遥古城。现在的古城,北方建筑类似:城墙巍峨,质朴敦厚,影壁雕栏,莫如一是;而南方则侧重于山水意境。 古城大部分保留的是建筑的外观,内里已经变成大商城,各种旅游纪念品,让人失望。虽然那些最古老的银行、曾经最出名的镖局、颇有震撼的县衙隐藏其中,也有古代敲更人的表演,但是一出门看到外面各色商店,难免很快抽离历史的氛围。
平遥县署-类似于现在的县级市,集公、检、法、司四大机关为一体,内设监狱。县署老爷判案,秉承”天理国法人情“。听到旁边一老外在和翻译提问:What's way of word 什么是人情 ?
翻译犹豫了下,回答:Traditional,the ways of people here
老外似乎更疑惑:What if it against laws 如果和法律有所冲突呢?
其实很想给老外讲-古代说了,县衙大门往外开,有钱没钱莫进来。县衙设计的就是原告地位更低,因为挑起事端和动用国家资源,所谓”刁民“。但一般不被逼到山穷水尽是不会去告官的,能人情解决的早已经调解了。进入法律程序,公平点的”先各打五十大板“,黑暗点的,就和《九品芝麻官》差不多啦。
这古代死牢,设计的非常巧妙:外面和一般的土制墙面一样,内裹流沙,如果死囚想凿壁逃狱,流沙就会顺势涌出,埋葬掉死囚。和现在监狱外面的电网似乎作用相同,但更为复杂。不由得感慨古代建筑的智慧。最为匪夷所思的就是秦皇陵外的水银,到底是如何引入的呢?太过于神奇了。
其余的第一镖局、日升昌票号,所有的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初进去院落窄小,但院落一座连一座,让人不由得感慨:真是内里乾坤大啊。
平遥古城每一处景点出来,那浓浓的香草肉会就把你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这和周庄的猪蹄味,以及鼓浪屿弥漫全岛的烤鱿鱼和鱼丸味,应该也算是一种味道标志吧
乔致庸是我国清朝时期山西祁县人,乔家大院第四代人。他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并且善于用人,通过自己的用心经营,乔家事业突飞猛进。
起初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当时乔家的财势已跻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
乔致庸从一介儒生至晋商翘楚,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5个朝代,他的人生可谓浓缩着山西商人的传奇。
乔致庸是乔家第四代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挑起理家、理财之重担。乔致庸讲究诚信,待人随和,大胆开拓。以致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成为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
乔家的商业得以超常规发展,首先是和乔致庸以“义、信、利”求生存分不开的。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昀后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这是乔致庸作为一介儒商的根本。
乔家在包头的各商号,曾出现过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复字号”的声誉。乔致庸从接手之初,便扼住店大欺客的歪风,不仅销毁了全部劣质油,而且还对曾经购过劣质油的顾客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虽说赔上了一大笔银子,却是力挽狂澜大厦于将倾,铸就了乔家诚信的金字招牌。
不仅对顾客如此,对待掌柜和伙计们,乔东家也投之以诚信,换来的是对方的报之以忠,更为可贵的却是劫难中伙计们仍能不离不弃。不难看出,我国的许多百年老店之所以成其久,法宝不是别的,正是“诚信”两字。
挣了一辈子银子,无论得意抑或落魄,这位乔东家却从没成为过银子的奴隶。朝廷的海防捐款派发至祁县,他带头捐以重金响应号召;朝廷出兵北伐,他解囊借银助军;天下闹饥荒时,他几度甘愿倾家荡产为10万饥民开设粥场。
尽管这都是朝廷的事情,而他却不吝将大把的银子散出去,只求物有所值,一个“忠”字放大了写。然而朝廷希望他花银买官时,他却“吝啬”了起来,死也不肯捐官。
尽管曾经10年寒窗苦,曾为争得功名累,但如果这个官是用银子买来的,则一文不值,则实属不“义”。由此可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疏财常有时,只为仗义事。
乔致庸出生时,乔家家境已经比较富裕。乔致庸青年时代已经考中了秀才,他的生活本来应该与商道无关的。然而没想到咸丰初年,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军起义,南北茶路断绝,乔家当时在祁县的大德兴丝茶庄主营生意就是丝茶。
乔家虽然主营丝茶,但在当时山西商人中也并非最大。乔致庸的大哥因战乱对生意的重大打击而一病不起,本来将以一介儒生终了的乔致庸于是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从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乔致庸的人生经历了整个清朝晚期。
接手家族生意后,他却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清朝晚期把乔家的生意推到了顶峰,尤其是乔家的票号生意。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咸丰年间的大德兴最初主要经营茶叶,同时也搞汇兑。
乔致庸后来发现票号是更新的产业,于是改成汇兑为主,茶叶为辅。光绪十年,乔致庸把大德兴改为大德通,同年专门成立了大德丰票号,专营汇兑。在乔致庸经营下,后来大德通和大德丰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票号。
当时有人估计乔家的资本有四五百万两白银。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在800万到1000万两,在当时山西,乔致庸作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成为明代开始发迹的山西商人群体中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力量。
扩展资料:“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执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乔致庸成为商场巨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用人,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
-乔致庸
历史上的乔致庸真的实现汇通天下了吗?
本文2023-09-22 03:13: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