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公与儿媳关系是怎么叫的?公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家公与儿媳关系是怎么叫的?公媳?,第1张

家公与儿媳关系是叫翁媳,不是公媳。

翁媳的翁就是指家公即老公的父亲;媳就是媳妇即老公的老婆。所以翁媳就是家公与儿媳妇的关系。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姑舅叔伯,同辈的有姊妹兄弟等等,下一辈有甥侄等等。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扩展资料:

其他家族关系称呼:

1、对自己的母父称母亲、父亲;

2、称别人的母亲、父亲谓令堂和令尊;

3、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父亲谓家慈/家母和家严/家父。

4、对于后母称继母,对于后父称继父。

5、称别人的毑母、毑父谓令大母和令大父;

6、对别人称自己的毑母、毑父谓家大母和家大父。

7、称别人的祖母、祖父谓令大母和令大父;

8、对别人称自己的祖母、祖父谓家大母和家大父。

9、母之姊妹、姊妹婿称姨母姨父(姨妈姨爸)。母之兄弟、兄弟妇称舅父舅母(舅爸舅妈)。自称甥女/甥男。

儿媳和公婆的关系填写格式是婆媳,婆媳关系中的婆指的是婆婆,即老公的母亲,两者中的媳指的则是媳妇,即儿子的老婆。婆媳是亲属关系称谓,亲属关系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想要继续了解儿媳和公婆的关系怎么填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什么是亲属关系

1、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等。

2、根据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前者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

3、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4、亲属关系的重复,又称亲属关系的并存,指有亲属关系的两人之间,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亲属关系。

族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能。

在我们家,视族谱为维系宗族的依据,继承和垂范传统宗法的依据、记录宗族史和地域史的依据,更视之为宗族的“灵魂”。

当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翻开那字迹斑驳发黄的族谱,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族谱里走出来的,一身风尘地走到了我们身边,走到了我们的心里,和我们的世界融为一体。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能连接到那份血肉亲情。所以,族谱非常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说家谱象征着故土,象征着根,那么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就象征着一片归根的叶;每一句先祖的教诲,就是家族的叶脉。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通过它,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忘初心,终有所至。

古人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家,才有国,然后才会有天下。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事实上也是成千上万个家庭情况的综合记述。

城市越来越大,家却越来越小,家里老照片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破旧褪色,为了留住那份美好的记忆,“家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载体。”家谱“就是家的历史,能够说明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愿你也有一本家谱,将家族史铭刻其中,将家族情铭记心中。无论今后走到哪里,你都将记得你的祖先是谁,自己是谁,最后又将归根何处。

说实话,到了我这辈,真的没有那么多家庭传承的观念和意识,但是因为家里老人比较看重这个,我希望它能一直传下去。

祝大家生活愉快!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血统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直系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板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

 老公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

 现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所以,以后请各位“老婆们”改改口才好。否则,似乎是在说华夏的男性,正呈现被阉割的趋势。

 对老婆的称呼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上海人叫老布

 东北人叫老婆子

 天津人叫孩儿他玛玛

 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改写旧谱,是重修家谱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科学全面而长远的观点来看,这是重修家谱的必然趋势,不改不行我们已经明白旧式家谱的确存在不少缺陷,应用“祖宗牌”家谱的体例和修谱方法,完全可以将旧式家谱改写成自己满意,子孙后代也满意的新体例家谱对于孤本老谱来说,可结合“改写”将孤本老谱(特别是手抄本的老谱),改写复制成多套《家谱》,这不但是挽救孤本老谱这一珍贵资料的必要措施。

牌位,现在好多人不会写。 因为现代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丢掉了,所以很多人书写牌位的格式都不规范。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在书写牌位时候,没有恭敬心,随便乱写乱画。 首先讲一下,书写牌位的要求。我们要知道,书写牌位是给这些鬼神立位置,如果我们不给鬼神写牌位,大小道场他们进不来。念佛堂也好、寺院也好,有护法神,他们不能随便进来。比如我们在这里讲法,我们在这里打佛七,我们在这里做幽冥界皈依,门口都有护法神把持,鬼神在外边转,急得不得了,进不来。包括我们助念现场也有护法神,鬼神也进不来。他们怎么才能进来呢 给他们写牌位。牌位就是他们的通行证,就是他们的位置。 我在《助念心得报告》里面,关于这个问题讲过多次。比如有一个实例:一个孤魂野鬼看到我们助念,进不来,因为护法神看得很严。就像人间一样,护法神一眼没看到,他就偷偷地溜进去了。他溜进去以后,如果被护法神看见还会把他赶出去,护法神是很严格的,所以这个孤魂野鬼就躲起来了。后来他躲在厨房,正好碰到我们居士进去洗手,他就提要求,“我是孤魂野鬼,看到这儿念佛,很想进来跟着念,可是没有我的位置,求你帮忙。”我们的居士就说:“行。可是现在给你写牌位来不及了,我们供的有一个法界众生牌位,你站那儿吧。”这个居士一打招呼,护法神就知道了,那个是他的位置,护法神就不赶了。 护法神是护我们法的,就像我们在这开会,外面有保安在门口把门,进场的人,一定要有门票,一定要有通行证。如果我们的亲戚朋友来了,没有通行证,我们到门口给保安打个招呼,“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亲戚,让他进来。”保安就让进了。你不打招呼,人家不让进,这个道理都一样,所以这个写牌位很重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书写牌位时,要有恭敬心。我们要对鬼神恭敬,写牌位的时候,不能够写同音字,异体字。名字的每个字都要写准确,不能用其他字代替,你写错的话,鬼神进不来。所以我们帮人写牌位的时候,名字一定要问准确。中国字很复杂,好多同音字,所以我们要认真,家属提供名字的时候,他不懂、不注意,但我们要注意,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问,每一个字都要问清楚。 其次,书写要工整。有的人写草字,把牌位写的乱七八槽的,这样不行。要怎样呢?要用正楷,一笔一划的写,这是一个。另外一个,不能涂改。书写过程当中,如果写错了,我见过好多牌位,写错以后,拿个笔涂个墨疙瘩,涂一下接着写,这样不准许,不准涂、不准划。写错怎么办 恭恭敬敬叠起来,再拿一张重写,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对鬼神不恭敬不行,他们不得利益,你乱写的话,护法神看不清楚,不行啊。 我们知道,牌位是鬼神的通行证。除了写亡者的名字,还要写阳上,阳上是我们阳上人。写阳上人的时候,称谓一定要和亡人的关系对应。比如说亡人是母亲,叫杨淑芳,那么阳上人应该是儿子或女儿。如果不写阳上人,只单独写一个杨淑芳就很麻烦。到鬼道,鬼王一提杨淑芳,来一大群杨淑芳,提哪一个?因为同名同姓的人特别多,不写阳上人,很麻烦。你写上阳上人,就不一样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杨淑芳的儿子叫李杰。一百个杨淑芳里面,可能有五个杨淑芳的儿子都叫李杰,儿子也同名同姓,这就麻烦了。这个怎么办?所以牌位后面还要写上两行字:一行写生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么时辰;另一行要写卒于,也就是死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个时辰。这样写好以后,到了鬼王那里,就不会提错人了。 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古文化对文字要求很讲究的,现在人没有了。我看过很多人写的牌位,一看就知道这些人不懂。比如儿子给母亲写牌位,直接写杨淑芳,李素珍,就直接这样写,不行啊,没效果,不一定能来。再有现在我看到很多墓地的墓碑,就包括刻墓碑的,现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写亡父,或者父亲大人谁谁谁,这是个错误的写法。有的人是直接写亡父某某某,这也是个错误,最少最少是对父亲不恭敬。 给大家讲,牌位的书写和墓碑的书写,要让别人一目了然,人家不用问一看就知道:这个亡者他的父母或者岳父母、长辈,还在不在世间,一看墓碑就知道。女的死了以后,一看牌位,人家不问就知道,亡者的丈夫在不在世间,有没有孙子辈的,她父母还在不在世间,牌位上一看就明了了。现在有几个人懂啊! 现在很多人不懂,直接书写亡父某某某之灵位,特别简单,说明不了问题。就是到鬼王哪儿,也给鬼王找很多麻烦,人家找不到,索性不找。所以有时候虽然写了牌位,但是没有效果。我现在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牌位的书写,大家要记着。有机缘最好请一本我们助念团倡印的书,叫《简易快速解脱手册》,是《简易快速解脱手册》、《中阴身自救法》、《饬终须知》、《助念生西须知》四本书合订在一起的。我们助念团大量流通这一本书,在这本书后面,有牌位的书写格式,大家自己去看一看。今天我就依照这个格式,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我们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写法,父母去世以后,不能写父母,不能再称父母。他们活着时称父母,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考和妣,考是父,妣是母。父亲去世了,不能说亡父,那是对父亲最大的不敬,一定要称先考或显考。 如果牌位一开端是先考,外面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父亲死了儿子立的牌位。可是他家里面还有老人,也就是亡者还有父亲母亲,最少有一个人在,或者是他父亲母亲不在了,岳父岳母还在世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要父母长辈还有一个人在世间,他有长辈在,他死了只能叫先走,他先走了,先行一步。在这个家庭里面,还显示不出他,所以称“先”。 如果他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一个都没有了,除没有长辈外,而且他还有孙子辈,那么他在家里面是辈分最大的一个人,怎么写?就写“显”,显示的显。他在家庭里面地位最尊贵,称显考。如果没有孙子辈,他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女的也是如此。妣是母亲,先妣也是亡者还有公婆、父母,至少有一位长辈还在世,称先妣。显妣和显考也一样,都是长辈没了而且有孙子辈,就可以称“显”了。 显和先之分,是一定要没有长辈,而且要有孙子辈,上边没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我们现在人不懂礼节,都说父亲谁谁谁,错了,你当儿子的,你有什么资格在外面直接称呼父亲的名字?儿子在外面称父亲的名字,犯大忌讳,这个儿子绝对不孝,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这在中国古文化里面犯大忌讳。但是如果外面人来问了,“您父亲怎么称呼啊”有人问的话,不能不回答,不回答也没礼貌。要回答家父,也就是我父亲,儿子称父亲的名字,先说一个忌讳的讳,我提父亲的名字是犯忌讳的,但是又不能不说,不能不说怎么办?先给对方低下头,父亲的名字前先说个讳字。比如我父亲姓程,叫程志忠。我如果提我父亲的名字,我父亲姓程,讳志忠,要这样说。人家一听知道你父亲姓程叫志忠,是这个道理。这个讳夹在中间不作为名字讲,是儿子谦卑,对父亲恭敬。一定要中间夹一个忌讳的讳,写牌位依然如此。 写牌位的话就是先写上先考,或者是显考。比如写我父亲的牌位:我父亲姓程,如果我上面还有个爷爷,或者家里面有一个老人,有老人在上边,我父亲就称先考。他姓程,叫志忠。写牌位时,要在程下面要写一个“公”,程公,这个“公”是对他的尊称。下面就说讳,要讲名字了,讳志忠,府君生西之莲位,这样写得就很圆满了,全称:先考程公讳志忠府君生西之莲位。如果长辈没有了,我父亲是在家里面最高的辈分了,那要写:显考程公讳志忠府君生西之莲位。父亲的写法,相对简单一些。 而母亲牌位的写法,比父亲的要复杂一些。以我母亲为例。我母亲姓杜,我父亲姓程,我母亲的名字叫杜秀珍。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有了,而且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父亲也已经去世了,所以我给我母亲写牌位时候,就可以称呼显妣。显妣下面不能说杜秀珍,显妣杜秀珍那就错了。怎么称呼呢?她的娘家姓杜,因为她嫁给我父亲了,按照中国传统做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她结婚以后,她姓程,她不姓杜,这个要懂。 写母亲姓氏的时候,怎么写呢?她姓程,还要再写上娘家的姓。就是显妣程母,这样称呼。因为她在程家生儿子了,她是程家儿子的母亲。她娘家的姓放在后边,但全称不能说程杜氏。她活着可以称程杜氏,死了以后不能称程杜氏,要不然到阴间找不到人。还要写上名字,但她的名字也不能直接写,如果写杜秀珍又错了,为什么?她已经嫁到程家了。娘家的名是娘家父母起的名字,她结婚以后活着做人的时候,她叫什么名字呢?她叫程杜氏。但是牌位上只写程杜氏不行,到阴间不好找,还要把她小时候的名字找出来,才好找人,因为人在阴间有档案。 所以说程母下面要写杜孺人。孺人是小孩的意思,下面再写“闺名”,就是当闺女时的名字,闺名秀珍,这样就完整了。就是说她现在嫁到程家了,已经生孩子了,她是姓程的母亲,她的娘家姓杜,小时候当闺女的时候的名字叫秀珍。现在在香港、台湾那边还是这样称呼。叫什么呢?叫程杜秀珍。 在这里,女的比男的还多一个规矩。多一个什么规矩呢?如果亡者符合显妣的条件,而且丈夫也不在了,她就不称“孺人”,要称“太孺人”。 因为母亲去世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有了,而且父亲先我母亲去世,所以母亲她就不称“孺人”,要称“太孺人”。人家一看太孺人就知道了,亡者丈夫不在了,上面长辈也没有了,已经有孙子辈了。所以我母亲牌位全称是:显妣程母太孺人闺名秀珍生西之莲位。这样写牌位就完整了,人家一看就明白。所以,这个牌位让人家一看生恭敬心。这个是母亲牌位的书写格式。 还有给大家说,我们在助念现场,除了给亡者立个牌位以外,我们通常会给亡者再立一张招魂幡,这很有必要。不懂的助念团,如果你牌位写了,招魂幡没立,他的神识会乱跑。昨天给大家讲到大连那个居士,别人一招她乱跑。有的时候,不但招的时候乱跑,不招的时候她也乱跑。 过去我们助念的时候发生过,正助念一探视,亡者全身冰凉,浑身僵硬没温度。找不到温度,原因是什么呢?他的神识跑了,跑得远远的,到处乱跑。如果我们给他写一个招魂幡,贴在那里,他跑不远,这个很管用。 招魂幡的写法,和牌位的写法格式基本上一样。牌位的写法上面的冠名是佛力超荐,下面写显考或者显妣,比如:佛力超荐显妣程母太孺人闺名秀珍生西之莲位。牌位最下面写得是之莲位。 招魂幡的写法,冠名不是佛力超荐,是佛光接引。佛光接引之后的格式和牌位的格式一样,但招魂幡最下面写得是乙位之正灵。牌位是之莲位,招魂幡下面是乙位之正灵。比如:佛光接引显妣程母太孺人闺名秀珍乙位之正灵。把招魂幡写好供上,能够使亡者心很安不会乱跑。 家里面如果老人去世了,要写牌位,一定要儿子儿媳写,儿子儿媳没有了,有女儿的话,也可以女儿写。阳上人是儿女辈,称呼是先考先妣或显考显妣。只有儿子儿媳俱亡,孙子才可以主丧。如果阳上人是孙子的话,这个称呼变了,牌位上就不是显考显妣了,应该是显祖考,显祖妣,也就是我们世上称祖父祖母,称谓一定要对应。 好多人不会写牌位,他怎么写呢?牌位上写的是父亲某某某,落款是孙子的名字。你称呼的是父亲,阳上怎么能写孙子的名字呢?称呼不对啊,你给鬼王找麻烦哪,人家不好找人。牌位上是显祖考、显祖妣,阳上人才写孙子的名字。 但是大家要记住,有一个条件。如果爷爷奶奶的牌位是孙子来立,在阳上人写孙子的话,那一定是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全不在了,爷爷牌位才能轮到孙子去写,孙子才能主事。如果父亲母亲在世,叔叔姑姑在世,就轮不上孙子主事。只要这个老人家有儿女,有儿媳妇,孙子辈的都不能去主事,所以不能随便写。 如果牌位是显祖考,人家不问了,这个老人家孙子主事了,他的儿女全死光了。你敢吗?你的父亲母亲还没有去世,你这个当孙子的就主事给写牌位了,大笔一挥,阳上人谁谁谁,你把你父亲母亲判死刑了!懂的人一看,你父亲母亲不在人世间了,所以不能随便写,这个一定要明白。

遇顺境随善缘不起贪痴_福慧全现!

遇逆境随恶缘不生嗔恚_业障尽消!

还有配偶之间写牌位。如果没儿女的话,妻子给丈夫写牌位,是写先夫,下面是姓名,后面加一个“君”,是尊称的意思,儿子称父亲称府君,妻子称丈夫只能称一个君字,后面是生西之莲位。全称是:先夫xxx君生西之莲位。丈夫给妻子写牌位,称先室,因为没儿女,所以下面是她娘家姓名,全称是:先室x氏闺名xx生西之莲位。 如果有儿女的话,妻子给丈夫写牌位,要写:先夫x公讳xx君生西之莲位。有儿女的话,丈夫给妻子写牌位是:先室x母x氏闺名xx生西之莲位。因为她给你生孩子了,如果你姓李她姓王叫秀珍,要写:李母王氏闺名秀珍生西之莲位,一定要按照这个格式写。没有儿子的话就是:先室王氏闺名秀珍生西之莲位。这个牌位就简单一些了。 兄弟之间写牌位,就特别简单。弟弟给哥哥写牌位,要写:先兄。对哥哥要尊敬。哥哥要给弟弟写牌位,就直接可以写亡弟,死亡的弟弟,直接称呼。但是弟弟给哥哥写牌位,不能写亡兄,要是弟弟给哥哥写牌位,写亡兄,人家就知道,这个人没规矩,所以要写先兄。 父母给儿女写牌位,写故男,去世的儿子。女儿去世了叫故女,父母可以直呼儿女的名字,不犯忌讳。下面是姓名加上之莲位就可以了,特别简单,这个好写。 前面讲的这些以外,在牌位的背面,一定要写上亡者的生辰八字与死亡的日期和时辰。如果人家把牌位翻过来一看后边,生辰八字你不知道,你做儿女的连自己父母的生日你都不知道,你怎么给父母做寿呢?你都没有给父母做过寿,你这个儿女孝顺吗?人家都不用问就知道了。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高深呢,人家还用问你这个儿子孝顺不孝顺吗? 还有现在一般都不用了,现在人根本就不懂,牌位的颜色。现在几个人知道啊?现在到全国各地大小寺院、念佛堂一看,牌位统统是**,这在过去是不准许的。**的牌位是给女人用的,女人死了才用黄牌位,男人死了不能用**牌位,男人死了用青纸立牌位。过去,离灵堂很远一看,不用看字,一看牌位的颜色就知道死者是男是女。现在不管男的女的统统是黄的,也分辨不出来,要想知道,到跟前看一看吧。现在人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你要是用青色牌位,他以为你用错了,而且青色牌位也不好买,所以我们也随缘,统统用**牌位。希望各地助念团要学会写牌位,一定要学会。书写牌位也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我们对鬼神要恭敬啊! 我们常说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不是说说而已,他们确实曾经是我们的父母。那么鬼神是我们的父母,所有的亡者也都是我们的父母,三途八难一切苦难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恭敬啊!书写每一个牌位,就是我们面对每一个亡者,就如同自己的父母要来一样的恭敬他们,要有真诚心、恭敬心,一笔一划地写,写楷体字。

当然,牌位上面也不能划线、不能打格。你说在中间画一条线?不行。可以轻轻竖着折一下。通常我还会对折几下,对折以后,中间可以分成几格,干什么呢?使牌位上的字写得平均,大小一样。如果不去分开这个格子的话,写牌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怕写不下,前面的字写很小,那么下面就空了很多,下面字就很大。前面写的字小、写得很密,后面字就很大又疏松,这样非常不好看。有的时候前面写的字大一点,疏松一些,到后面没地方了,赶快又把字写得小一点,写的很紧。这样的牌位让人看了不舒服,人看了都不舒服,那鬼神看了能舒服吗? 给大家说,过去秀才进京赶考的时候,那个时候讲究。试卷到考官那里,他先不看你的文章写多好,文章内容有多精彩,如果考官看到你这个考试卷上面有一个墨团,他抓着你的考卷就丢到纸篓里去了,不看!内容再好都不看!因为你这个人将来做官,邋邋遢遢,不能够为民做主,所以文章写得再好,德行不好,也不用,过去人做事很严谨。现在不行了,看现在人的文章,涂得乱七八糟。 写牌位,上面不准涂、不准划。现在为了方便,我们牌位上、下通常是印刷体,填写就只填中间这一部分。写的时候,就先从中间竖着对折一下,再把空格处对折几下,就是几个字,都把它写得很均匀。老法师讲过画符,有的人画符灵,有的人画符不灵,为什么?画符的人心清净,一个杂念不生,他画出来的符就灵。就像我们念佛一样,会念佛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不会念佛的人念十万声,也不消一点业。

家公与儿媳关系是怎么叫的?公媳?

家公与儿媳关系是叫翁媳,不是公媳。翁媳的翁就是指家公即老公的父亲;媳就是媳妇即老公的老婆。所以翁媳就是家公与儿媳妇的关系。汉族的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