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家谱里的乾坤
春节回老家探亲,团圆饭桌上有人提出,最新的百家姓排名,“董”这个姓排到了第29位,相较从前,是下降了的。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数据,董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061%,全国来看,也有700多万人。我们这一支所在的浙江,算是董姓较为密集的省份之一,但虽说那些排名前50的姓氏一概而言称为“常见姓氏”,许多姓氏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怎么常见。
以我自己为例,念书至今已经超过15年,与我同班过的同学约摸有200人了,从没有哪怕是碰巧地遇上一个同姓的同学,二百分之一的百分比为05%,对比061%普遍比例,我属于运气比较差的。当然同校的人中是有过这个姓的,但基数毕竟大了。
我很小的时候大伯就给我讲有关家族的历史。大伯对于历史颇有研究,虽说纯粹属于业余爱好,但也做到了《余杭镇志》的编委,且是编纂领导小组的组员之一。地方志的编纂在我看来是一件相当繁琐的工程,幸而余杭是一个小镇,这部1992年出版的不过300余页,总算是一个“见得底”的工程。
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一些宗室的大概,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周围的环境毕竟不比农村,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已经丢失了,有心的才会在后来一点一点地拾起。后来在老爸的抽屉里找到一份手抄的董氏家谱,一页一页翻过去,排到自己这一辈,乃是第21世孙,而可考最早的第11世祖董公如英,生于1746年那是清代顺治年间。
中国人多有修缮家谱的习惯。我就读的宁波大学是船王包玉刚捐资兴建的,刚来宁波之初就听说过包玉刚在天一阁查阅包氏宗谱,而得知自己是宋代包拯后人的美谈。这几年来大伯整理董氏家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有次他提及我们的先祖,很有可能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因为根据史料,董仲舒曾经在江苏江都为官,而据故乡青坛老辈留下的传说,青坛董姓先祖始于十二世三兄弟,从江苏江都逃难而来,南下谋生。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断,汉清之间千年的间隔,如此一贯延续的可能,其实并不大。
更早的渊源,根据家谱所志,董姓源于甘肃陇东之地,为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裔。2002年之时,百家姓排名为全国第25位,061%也大致是当时的数据。我们这一支,是为董氏绍圣公宗族(正伍公支族),爷爷死后,大伯长兄为父,一家12人姓董,11男1女,用旧时的话说,可谓人丁兴旺。近年来每逢春节,大伯总会带着这边的一些家人到绍兴青坛一带探访亲友。爷爷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年轻时也是由于逃难离开青坛老家到了余杭,青坛那一支至今家风浓厚,全村数百户基本姓董,我去年春节到过那里一次,相当有归属感。
60年代的一场“四旧”运动使许多有关家族历史的典故付之一炬,相当可惜,如今修订起家谱来,想必也是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说前十世的祖先已不得而知,使得家谱上多少显得有些不完整。大伯有一句说法令我觉得很有道理,修缮这样一部家谱本身具备着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宗或有看到的,结合本宗的族谱,合计一番,或许能补充得更加完全。这需要有心人,一代又一代地去完善。
这便是家谱里蕴涵的乾坤,愿所有的董氏族人,为自己的姓氏感到骄傲。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望里六板桥董姓 始迁祖董会泉,系福建泉州兴公二十世孙,子富公第四子。原籍福建泉州府沙堤。约于清时入迁平阳县腾蛟明山前,配蔡氏,生子六:长子荣和原居故里;次子明玉徙居江南塘西,后迁居望里六板桥;三子明如居平阳县麻步西村,为西村、赤溪园林岭后之始祖;四子明世徙居渔寮荷包田;五子君伯分居福鼎溪底与七斗岗;六子赞卿分居福鼎岐腰及瑞安高楼及半垟小岭头、山仔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赤溪小岭头董姓 始迁祖董日华、董日贵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二十七都入迁浙江平阳县亲仁乡二十五都望里金家庄山仔头,今望里镇金家庄山仔头。二公约于清乾隆年间转迁五十二都小岭头(今属苍南县赤溪镇小岭头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街路、望里六板桥(近年入迁)、钱库、江山寿山垟心蔡、中墩、赤溪街路、尖礁和上海、福建石狮等地。
望里乌石岭董姓 始迁祖董敦荣,系西汉董仲舒六十一世孙,福建汀州董七郎第四世孙,董青峯次子。约于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避倭寇之乱率经丰、经坡二子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大渔大岙心,不数载移居荪湖云岭下(今望里镇乌石岭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藻溪繁枝、宜山黄头图、金乡城内、灵溪街、芦浦林家院、龙港街路、新安西社、括山河西、石砰内湖、珠梅岭、安峰、龙沙、金乡底店和金华东乡东藕塘、温州市区、平阳昆阳、杭州泗安粗糠岗、甫山、瑞安飞云、上海南京路、厦门禾山吴村、浦城观音岭、青田白沙、宁波、临海长街丹屿背、象山马岙秦家墩、福鼎四斗、扁潭、盐塘、古岭小岙、玉环县城、坎门、东岙底等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法国等。
繁枝董姓 始迁祖董明宇、董明高兄弟,系董敦荣之孙、董经丰之子。董经丰随父与弟(董经坡)入迁大渔大岙心,其二子由大岙心转徙繁枝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南垟董姓 始迁祖董质所,与兄董振所、董应所,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二十七都大尖埔尖石董胜回裔孙。公于明末因战乱入迁平阳县十八都后蟠龙,后由后蟠龙移居二十三都将军南垟(今括山乡南垟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魁里小姑董姓 始迁祖董学洙,原籍浙江台州黄岩县城北妙儿桥,明嘉靖年间从军,时倭冠扰乱,奉命随军戍守蒲门五十五都。退役后,挈家卜居魁里小姑。繁衍成族,传至七世孙董国绅于清康熙年间由小姑徙居玉环县九都蝤蛑岙。
金乡郊外河头董生 始迁祖董敬之,字启隶,号恭益。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由永嘉县瞿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炎亭、钱库、舥艚、矾山以及平阳万全、鳌江、深圳、广州、上海等地。
观美双溪董姓 始迁祖董德瑞,系董仕伍六世孙,坤房董志尖五世孙。董仕伍,字耀岩,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由泰顺县罗阳镇上周洋来平阳县三十一都华阳(今属苍南县)歛租病故田庄。妣杨氏,生子二:长志美、次志尖(分乾坤两房),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入迁华阳定居。乾房传至第四世董赞卿,于清初转迁北港四十六都溪头;坤房传至第五世董德瑞,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由华阳入迁双溪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观美街和平阳县鳌江、钱仓、温州市永强、金华兰溪、长兴县泗安、安吉县,以及福鼎市山前等地。
沪山杨家井、凤岙董姓 始迁祖董其祥,字神哲,系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董英雅之孙,董廷趾之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入迁二十八都盛陶溪口,不久后移居沪山杨家井。配王氏,生子六:长暨达为大房,居沪山凤岙;次暨选为次房,居凤岙;三暨逜为三房,居凤岙;四暨暹为四房,居沪山杨家井;五暨述为五房,居杨家井;六暨道为六房,居杨家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杨家井、凤岙、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平阳鳌江、上海市区、重庆等地。
望里垟心董姓 始迁祖董有灿,系董新泉之长孙,董明所之长子。公于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由平阳县北港腾蛟明山前入迁荪湖垟心(今苍南县望里镇新民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望里垟心、县城灵溪和温州瓯北四脚田。
灵溪河口董姓 始迁祖董尊,行荣,配富氏,生子一:名董敬。据灵溪河口《董氏宗谱·源流序》记载,四十二世董德显,任温州太守,其三子董京,居温州新河巷,至四十六世董宣与兄移居平阳县四十八都董家岙麻园径口(今平阳县水头镇),传至七十三世董尊由平阳县麻园径口移入灵溪河口(今在灵溪镇新建村)为始迁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山前、凤池谢田垟、大玉苍石岩贡和平阳塘村章岙底、坡南、西门外、塘外,福鼎秦屿渠口、桐山、三丘田、山后溪,霞浦五都丘底、泉州晋江罗山等地。
观美凤鹤董姓 始迁祖董肇基,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县观美伏鹰(今属苍南县观美镇凤鹤村)定居。配叶氏,生子一:名弼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街、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杭州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赤溪白湾顶董董姓 始迁祖董其春,董其然(居下城后)、其弟董其思(居下顶董)、董其韬(居下董下进)、其乾(乌岩大山)、其荣(下董前进)等兄弟均系董廷助之子。约于清初平阳县北港腾蛟田贡入迁五十三都赤溪白湾定居。其春配吴氏,生子五、二女:长永祥、次永欢、三永南、四永夺、五永员。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凤阳岭边、南堡顶村、后垵鹿丘和赤溪、灵溪、后墓前、中墩以及福鼎嵛山、平阳同春、金华兰溪、杭州余杭等地。
江山东庄董姓 始迁祖董国福,于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由瑞安县梅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董姓人口
苍南董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1674人,占全县总人口111%,分布全县70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董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2005年)董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望里镇,千人以上的有灵溪、观美、龙港、马站4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董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董姓人物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以来董姓人物入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等书共有4人。
董许,字怀信,钱库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科进士,官福建古田、德化、罗源训导,升任德化教谕。
董 ,钱库人。明成化贡生,官齐东训导。
董恒,阳桥(今钱库镇垟头村)人。明成化贡生。官鹿邑训导。
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东庄(今龙港镇东庄村)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武进士,官千总。
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探索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温州地区、浙闽交界处,东临东海,西靠泰顺,南接福建福鼎,北邻平阳,于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原平阳分立建制,灵溪镇为县治。全县人口1235万,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大潮中,苍南一直走在历史前列,国民经济发达,商品贸易繁荣。
苍南县境内董姓,据2005年统计数据,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在全县36个乡镇中。董姓族群主要有15支,分别聚居在六板桥、小岭头、乌石岭、敏枝、南垟、小姑、河头、双溪、杨家井、凤岙、垟心、河口、凤鹤、白湾顶、东庄等十五个村落。迁祖大都于明清时期从福建或浙江省各地入迁。
距苍南县城东南方向约8公里处的双溪村,隶属中国席草之乡观美镇。双溪古时又称仙溪,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
双溪现有董氏住民100来户,共有人口400多人。
据谱载,这里的董氏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现作简单介绍于下:
一、罗阳谱系,兰溪宗支
木有本,水有源,人的本源在于祖宗。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借以正谊明道,敦宗睦族。
考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其先祖系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公后裔(这与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氏出自同一宗支)。董宁公后裔三房董荣公(字德显),于唐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任温州府同知。其四世孙董安公,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由兰溪分派平阳县董家岙董庄洋头迁基,至宋高宗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裔孙董西、董锁二公再由董家岙分派泰顺罗阳上周垟迁基。相承数世后,于明朝武宗正德戊寅年(公元1518年)冬,双溪始祖董仕伍公来到平阳三十一都华阳敛祖,病故田庄。明世宗嘉靖壬寅年(公元1542年)春,其子二世祖志美、志炎二公运妣姆杨氏灵柩卜葬华阳白岩湾。又历数年,二公思产业在平阳居多兼先茔又在,于明世宗嘉靖西巳年(公元1557年),挈家徙居华阳大古井。又传了五世,再由董德瑞公子清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由华阳迁居双溪至今,已传十七世,近500载。其后裔分迁苍南、平阳、瓯海、瑞安、兰溪、杭州、淳安、长兴和福鼎等地,后裔子孙近1600人。
二、源远流长,千年不断
又考双溪董氏源流序,董宁公系东周大盛威烈王太子太保,显谟阁大学士董轩公之后裔。始祖董太官迁居固州(今镇江),因五季之乱(?),迁于温州永嘉县十三都,再迁于平阳县四十八都糯村董湾。太祖第二子,生长子太尉;次子董二公任青州知府。董二公生三子:长子三师公,又生五子;其次广州清远崇村,其第四世孙董会公官拜赵州府同知,六世孙董兴公于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任建州府太守。其世孙四八府君,于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官拜左侍郎。其第七世孙则梁公,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派居贵溪县流平乡立基。其后裔第八房董国公,于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官拜兵部右侍郎。又其世孙六三公,于西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从河京村分派永州府永县高庭村迁基。其世孙三五公,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由河京村分派汉阳府汉阳县朱普里肇基,至第四世孙董专公,于东晋康帝建元三年(公元345年)为福州府太守,居官九载,致仕而归。上文董宁公为其后裔。
综上所述,双溪董氏迁徒历时二千余年,迂回万余里,从固州致平阳(现苍南),迁徒路线简要表示为:
固州(今镇江——温州永嘉十三都——平阳四十八都——广州清远县崇村、河凉村——汉阳县朱普里——浙江兰溪——平阳董家岙——泰顺罗阳上周垟——平阳(今苍南)华洋---双溪。
三、功垂谱牒,千古不磨
双溪董氏族史,谱系脉络清晰,虽屡遭动乱,朝代变迁,沧海桑田,而千年不衰。这首当归功于宋、明间中祖董春国公等根据董唐臣公手泽之遗。诹访耆旧,辨别支图,由宋而元而明,次第清晰,作为谱牒鉴本;其次,此后清代后祖董朝笏公,承上启下,根据旧谱及其曾祖手纪、双溪之始祖家谱手纪,殚精毕力经过稽考、搜集、整理、撰写成源流序,这是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价财富。
可遗憾的是,十年动乱期间,双溪董氏久存的明清旧谱及先祖手泽,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从此,这些宝贵的世系源流原始信息、文献资料付之东流。还有董氏传世稀珍——明代手抄墨迹白绫绸连环谱牒被丢失的传说,又给双溪董氏源流深入探讨、考证和研究增添了层层迷雾。
董姓是由哪个满族的姓氏改得
本文2023-10-09 07:27: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