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1张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县,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家乘谱牒

郑姓家谱见于记载的是《新唐书经籍志》里收录的《荥阳郑氏家谱》一卷。

河南:荥阳大里村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河北::丰南郑氏五门家谱二卷, 丰南郑氏家谱十六卷 , 郑氏家谱一卷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 燮: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262356139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周永: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移民劳工变成韩国最大商业集团的创始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建设和六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给郑周永带来一个又一个获利丰厚的合同,他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汽车、轮船和机械制造,还有半导体与电子产品。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郑周永雄心勃勃地参加1992年总统竞选,但未能当选。自从1998年金大中总统上台执政,郑周永赶了一群牛走过板门店,并给朝鲜送了一船粮食,领导韩国商界扩大与朝鲜的联系,对南北朝鲜改善紧张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燕姓起源,名人及家谱

一、姓氏源流

燕(Y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

2、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3、出自古代北方鲜卑族有燕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我国的燕氏家族,是以国为姓氏,而燕国又因燕山而得名。根据历史学家的考据,距今3000多年以前,周天子大封诸侯,把有功于周室的大臣召公奭封在蓟地,召公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燕国一直传到战国末年才被秦始皇所灭,从此,燕国的公族就以故国号为姓,世称燕氏。燕氏的得姓,大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燕氏的源流,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燕氏出自纂姓,是《史记》上记载的召公奭的后代,是周的同姓,被分封于燕国,传国一共四十二世,至王喜这一代为秦国所灭,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汉代有功臣宜城侯燕仓,后汉有中郎将燕瑗,望族出于上谷、范阳。故燕姓后人奉召公奭为燕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为王。后来战国末年,燕国被秦国灭掉。而姬爽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姓。还有一支燕姓可以追溯到商朝时候。那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建立了燕国。伯倏的后代也以燕作为姓氏,是今天燕姓的另一个来源。古代,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上谷。需要说明的是,在周朝实际上有两个燕国,上述传自召公的燕国史称北燕,另外还有一个南燕,位于河南省汲县的西方,是黄帝一支后裔的封国。先秦时候的南燕和北燕,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一个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后代子孙世代相传,一个则是传自黄帝轩辕氏。但是他们的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黄帝的姬姓后裔。不过,南燕没有北燕的时间长,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召公奭的后代以国为氏,又有黄帝的后裔,这个国先灭亡,也是以国为氏。望族居于范阳郡,即现在的河北省汲县一带。燕姓人登上历史舞台后,就表现得比较突出。春秋时,孔子弟子中有一位燕及,曾被后世追赠为渔阳伯;汉朝有首先发现上官桀谋反,后被封为宣城侯的功臣燕仓;后汉时有被封为折寻奸侯的大迁徙,燕姓自此南迁,使突这个源自河北、河南的古老姓氏,在我国南方也渐渐强大起来,像北宋画家文贵,就是吴兴(今属江苏)人。北魏镇远将军燕风、河内太守燕崇,隋肛大将燕宋,宋代武信军节度使燕达、画家燕文贵、计量发明家燕肃等,均是燕姓中的名士。

三、历史名人

燕 伋

:字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受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取妻壤氏,贤而知礼。19岁到20岁时,不幸父母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者拜师求学。23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问礼”。因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辅佐期兄建立的国家。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5年,27岁回故里。有家过了8年耕读生涯,35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与学问,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住了5年,40岁回到了千阳。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千阳古称)办学教书(当时在西关裴家台),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鲁,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65岁。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肃:为宋代礼部侍郎,计量发明家。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燕文贵:北宋画家,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他擅画山水、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画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现存画作有《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后置上谷郡,治所为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范阳郡:三国时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2、堂号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燕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燕国启姓;

范阳阀阅。

——佚名撰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燕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用兵先爱;

抚民以宽。

——佚名撰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燕达,字逢辰,行伍出身,善于骑射,喜欢读书,哲宗时官武信军节度使。神宗曾问他用兵以什么当先,他说应以爱为先。神宗又问:“爱超过威可以吗?”他答道:“威不是不可以,但要以爱为先。”深受神宗赞赏。下联典指明代江西德化人燕善,永乐年间举人,官武陵令,宽以待民,以循良著称。后官太仆寺丞。

官荣亲卫;

业授圣门。

上联典指宋·燕达善骑射,以材武选隶亲卫。下联典指春秋·燕伋,孔子弟子。

兰征业梦;

莲漏按时。

上联典指春秋·郑文公之妾燕姞梦天授以兰而生穆公。下联典指宋·燕肃造莲花漏计时,分刻不差。

〖燕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春秋圣门列高弟;

永乐德化有循良。

——佚名撰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有燕伋,字思。下联典指明代永乐举人燕善,授武陵令,以循良称、擢太仆寺丞。

挥毫成就渡海图;

聚贤为筑黄金台。

——佚名撰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宋代著名画家燕文贵,吴兴人。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燕家景致”之称。古籍上称其所绘《船舶渡海图》,“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踊,尽得情状。至于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尤为物妙。”下联典指战国时燕昭王的事典。燕为齐破,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黄金台,师事之。士争趋燕,国以富强。

刻木牍而除追扰;

作莲漏以寂晨昏。

——佚名撰燕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宋代礼部侍郎燕肃,计量发明家。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中国人民解放军燕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燕文龙少将

燕文龙(19422——),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交口村人。1959年加入中国***,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在沁水县南阳乡参加工作,先后在土沃公社、张村公社任通讯员。1959年至1960年在沁水县法院任法院警察。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0年至1970年在陆军196师任战士、文书、保密员、政治部干事。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任秘书、副科长。1980年至1990年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任秘书、政治部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1990年至2000年在总参测绘学院、炮兵指挥学院任政治部主任、副院长。2000年12月离职休养。

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郑姓出自姬姓,发bai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百姓通谱可将家谱、族谱搬上互联网,实现家谱、族谱电子化、网络化,解决纸质家谱、族谱零散、难以修改、不易携带和保存的弊端,让修谱、查谱、寻根、交流工作变得更加便捷。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氏望族

魏 晋 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东晋汉学家郑众的玄孙郑泰 郑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郑泰,字公业。郑泰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当时董卓篡权,各地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而不在众"等10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董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去任途中病逝。

郑泰的次子郑袤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因政绩显着升任济阴(今山东定陶)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袤进位密陵侯。郑袤生了6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

郑浑,字文公,是郑泰的弟弟,郑浑起先是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 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致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郑随之子叫郑 ,郑 生了六个儿子:郑翳 郑豁 郑渊 郑静 郑悦 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 郑晔 郑简 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并定居在那里,成为"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公,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

大唐盛世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北方的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 南祖 中祖3支郑姓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更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 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郑姓的主要代表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伯。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开始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怀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赠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 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此外,唐朝郑姓还有2位宰相:郑畋 郑綮等。

荥阳郑姓出仕的除了这9位宰相外,还有尚书 侍郎 郎中 常侍 大夫 御史等朝中官员60多人;刺史 节度史 廉访史等地方官员50多人;将军 司马 别驾 府率 参军 长史 县令等其他官员300多人。还有"六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八驸马:郑敬言 郑孝义 郑万钧 郑潜曜 郑巽 郑沛 郑河 郑颢。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县,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家乘谱牒

郑姓家谱见于记载的是《新唐书经籍志》里收录的《荥阳郑氏家谱》一卷。

河南:荥阳大里村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河北::丰南郑氏五门家谱二卷, 丰南郑氏家谱十六卷 , 郑氏家谱一卷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当时:西汉名臣。

郑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 羲:北魏重臣。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 燮: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262356139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周永: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移民劳工变成韩国最大商业集团的创始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建设和六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给郑周永带来一个又一个获利丰厚的合同,他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汽车、轮船和机械制造,还有半导体与电子产品。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郑周永雄心勃勃地参加1992年总统竞选,但未能当选。自从1998年金大中总统上台执政,郑周永赶了一群牛走过板门店,并给朝鲜送了一船粮食,领导韩国商界扩大与朝鲜的联系,对南北朝鲜改善紧张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郑姓流源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