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回忆父亲毛顺生:从一开始的愤恨与不解,到后来深受其影响
1936年,在陕北保安,毛泽东与国际友人斯诺回忆自己的童年,当谈及父亲毛顺生时,让这位国际友人颇感诧异,毛泽东当时愤愤不平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童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父亲拥有如此大的怨言,以致多年以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本文将为你细细道来。
家庭背景
今人在研读伟人的时候,避免不了神话其根源,苦苦寻觅家族,想要给对方安排一个名气响亮的先祖。在人们的过往印象里,伟人成就的背后必然有先天因素可以追寻。然而,翻开近代伟人毛泽东的家谱,可能会使学家们感到尴尬与难为,因为伟人的家谱实在太过于平淡,基本没有猛料可抓。
查阅资料,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元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由江西搬迁至云南,落户在云南澜沧卫。等到明朝建立以后,为了生计,毛太华审时度势走上了参军之路,后因战功卓著,在明朝洪武十四年以军官身份进驻湖南。
后在湘地生育两子,分别取名为清一、清四,等到年纪稍长,两子在湖南湘潭相继成家立业,从此叶落韶山。
虽祖上有为官者,但由毛泽东这辈人往上追溯五代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官老爷,进士举人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说,毛泽东本人在后来一直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倒也贴切的很。
话说回来,毛泽东祖上虽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家境也算厚实,只是到了祖父辈这一代人,家道开始中落。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性格懦弱可欺,为人敦厚老实,没有机警的经商头脑,祖上唯一留有的田地,也被迫典当给了别人,日子可谓过的异常寒酸。
等到了毛泽东父亲毛顺生这一代,性格才变得刚毅。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毛顺生年仅17岁时,便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虽然很努力打拼,但后来终因交友不善,被人蒙骗,钱不仅没有赚到,还落下一身债务。为了生计,毛顺生最后只得背井离乡,出门寻找赚钱的营生。
好在上天眷顾,毛顺生后来参加了湘军,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积累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创业的资本,加上灵活的头脑,家境开始逐渐好转。
这也是后来毛泽东能够在贫困年代,读得起书的原因。
毛氏族谱的如此平淡,让研究毛泽东的史学家们心有不甘,他们苦苦寻觅,最终在一份县志上取得突破。书中记载,在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戴炯的举人,被毛氏族人邀请到村寨重修族谱,戴炯一来到此地,就被眼前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先生感慨之余,信笔写道 :“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使人与地俱传矣……”
未曾想到,多年以后,戴举人当年的预言竟然成真。156年之后,1893年12月26日,一代旷世奇才在韶山诞生了。
这个传言先不讨论真假,至少已经为毛泽东的出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家中喜添男丁,毛家后续有人,按理来说应该是件全家值得欢庆的大喜事,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伴随着毛泽东的出生,毛父并没有表现出多大欢乐,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愁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早在毛泽东出生之前,其母亲已经生育过两胎,只不过很不幸,都未及成年便夭亡了。
在讲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山村,接二连三的发生这等灾祸,由不得毛泽东的父母心惊肉跳,生怕这个孩子不能平安长大。
于是毛母文素勤整日烧香拜佛,企图上苍保佑。这份担心直到毛泽东满一周岁后,家人看到这个孩子长得生龙活虎,体格很是健壮,这才让父母揪着的心放下。
毛泽东的出生,不仅让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变得欢快,也给父亲毛顺生带来了财运。
毛顺生刚从外边返乡的时候,因为手里资金有限,只得从小买卖开始做起。即使很是勤劳,千省万省,每年所剩余额还是微不足道,仅勉强能够维持家庭生计。
待到毛泽东出生以后,父亲毛顺生的财运开始好转,在毛顺生的苦心经营之下,家境日渐好转,赚取的钱财,不仅可以维持每年的生计,还可以有多余的资金赎回祖上当初典当的产业。
毛家人几代的穷酸命运,在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这里开始转变。这让毛泽东一家人得以在韶山扬眉吐气,有了足够的资本立足在这里。
在毛泽东出生两年之后,母亲又生下了弟弟毛泽民。顺着儿子的日渐增多,更加激起了毛顺生的斗志。在农业时代,人多力量大,每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家里多了个劳动力,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据后来的毛泽东回忆:
“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有45亩田地。”我的父亲毛顺生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个中农。后来,他又用手中的钱买了7亩田地。后来随着小弟出生,父亲又加大了资产投入,家里变得富裕。
一家人,终于不再为生计而发愁。
有钱之后,毛顺生不仅修房添地,还雇起了长短工,前后不过十年间,毛家一跃成了村里的富户。
父子矛盾
生长在富裕人家,不再为衣食担忧,还能每天在学堂里读书,在今天看来很容易实现,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显得难能可贵,所幸毛泽东便生活在这有饭吃、有书读的好环境里。
按理来说,他应该是非常幸福的。
然而,在后来毛泽东的个人回忆中,却并非如此。
在毛泽东与斯诺的聊天中,言辞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年少的毛泽东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和压抑。
这一切和父亲毛顺生的暴戾,脱不了干系。
提起对父亲的记忆,毛泽东毫不避讳地说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对父亲充满了愤恨。”
那究竟父亲毛顺生对少年毛泽东做什么,让他对父亲产生这样大的不满呢?
据毛本人回忆, 他和父亲的最大矛盾点,主要集中在读书上。
当年,父亲毛顺生选择让他去私塾读书,是希望让他能够通读经史,以便将来能够为自己打官司。
父亲毛顺生之所以对诉讼耿耿于怀,源于自己早年间就吃了没文化的亏,让一个占了自己便宜的无良奸商,却因为口齿伶俐而赢了官司。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够饱读私塾,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年少的毛泽东对于这些枯燥的经书根本提不起来兴趣,他的兴趣点多是多读一些引人入胜的“闲书”。
对少年的毛泽东而言,和枯燥的经书相比,《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书,对他更具有吸引力。
随着在课堂上,毛泽东一次次被老师抓到他在看其他的书籍,后来老师叫来了家长,毛父不仅“痛诉”了少年毛泽东的离经叛道。
很多时候更是直接上来对其拳打脚踢,这样一来,父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据毛泽东本人后来回忆,那天,自己被父亲暴揍一顿以后,愤愤不满的他选择离家出走,那一年他才十岁。
因为害怕父亲继续施暴,他不敢回家,只得朝着县城的方向走去。然而不幸半道迷路了,一直在外流浪了三天。
所幸,他最终被家人找到了。
毛泽东的这次离家出走,也是吓坏了一家人,找回儿子的毛顺生再也不敢对儿子动粗,脾气和性格相较于以往也温和了许多。这次无声的抵抗,也在少年毛泽东尝到了胜利的甜头,自己的反抗终于迎来了转机。
除了在读书上,父子两人有较大的分歧,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因为父亲的蛮狠苛刻,和生活中过于吝啬抠门,也让毛泽东心中颇为不满,在少年毛泽东看来,父亲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
他看不到我闲着,不是让我去记账,就是让我到田间地头去忙农活。他性情异常暴躁,时常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他虽然很富有,但却吝啬异常,平时连一文钱都不愿给我们,给我们吃的也是最差的伙食。每月中旬是他对雇工们最慷慨的日子,雇工们在这一天得以吃到鸡蛋。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们,既没有鸡蛋,更没有肉。”毛泽东后来如此回忆道。
父亲的如此冷酷,给儿时的毛泽东留下了阴影。以致多年以后,谈起父亲,毛泽东都表现出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
此外,毛氏父子两人在对待穷人的态度上,也有着天壤之别。
在毛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贫穷,多半是懒惰和命运不济在作祟,这种人自然不值得同情与怜悯。而在这点上,毛泽东和母亲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一致认为生活中那些弱势群体,值得被同情与善待。尤其在灾荒之年,母亲常常施舍食物给穷人的举动,这让少年毛泽东记忆颇深。
但母亲的施舍只能在父亲不在场的时候实行,一旦父亲在,他是不允许母亲这样做的。家中不止一次,因为母亲发善心给穷人食物,而被父亲斥责。
正因为敬仰母亲的善举,少年毛泽东时常站在母亲这边,和父亲争吵。
“一次,有个农户答应把自家喂养的猪卖给毛顺生,并且那家人也收了毛泽东家给的订金,并画了押。”可谁知道,仅仅过了几天,猪肉涨价,这样算下来农户要少买好几块钱。
后来,父亲毛顺生让毛泽东前去收猪,这时农户就对他诉苦,说:“自己的猪肉卖便宜了,这少的几块钱对于你们富裕人家可能不算什么,但确实我们几个月的油盐钱呀。”
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后,毛泽东二话没说,就当场推了这桩买卖。回到家后,看到生意没做成,知道事情真相的父亲,大骂毛泽东,说他是个败家子,尽做亏本的买卖。
血气方刚的毛泽东面对咄咄逼人的父亲,也直接回怼过去,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
另外,毛泽东与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最让少年毛泽东厌烦的,是父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别人设定人生轨道。
很多时候,父亲毛顺生几杯酒下肚后,就向儿子们诉说衷肠,将自己的宏伟蓝图强行嫁接到儿子毛泽东身上。
他时常拍打着儿子的肩膀说道:“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料理自己的生意了。”要么就是“再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让润莲接替你哥,去田里管事。”想当年你爷爷留给我一个烂摊子,后来也是凭借着爹爹的辛苦劳作,才有了咱们家这个基业。今后,只要咱们爷三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咱毛家必是百亩良田,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到那时,我再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也就死而无憾了。
少年毛泽东在听到父亲美好的憧憬后,表现出一副不屑,对于贪恋钱财的土财主,少年毛泽东更是厌恶透顶。那时候的他,早已经被演义小说所吸引,满脑子幻想的都是梁山好汉,纵横捭略的政治风云人物。
尽管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格格不入,是因为观点和立场的不同,然而实际分析来看,真正导致父子两不合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两人性迥异的性格所造成的。
毛父在性格上更加强硬,甚至有点专横跋扈,做事喜欢一意孤行,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他总是一副大家长的模样,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说话做事都是老子第一,吩咐安排的事情,子女妻儿必须坚决执行。
而少年毛泽东则属于性格倔强,绝不允许别人安排自己,在他的骨子里天生有一种叛逆心理,别人越是阻拦反对他,本人越是坚持完成它。在少年毛泽东看来,他坚持事物的真理,即使别人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恐吓,他也依然会坚持自己的真理,绝不会动摇。
父子两这种麦芒对针尖的性格,注定了父子两人会有一场巨大的冲突发生。
据毛泽东回忆:
1906年冬至这一天,父亲毛顺生宴请亲朋,让13岁的毛泽东负责招待客人。而他不愿意做这些事,惹得父亲毛顺生大骂他懒惰无用,为人子不孝。自尊心受到践踏的毛泽东直接和父亲怼了起来,当着客人的面直接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出孝子。”毛顺生被儿子这番话气坏了,直接上手要揍他。
毛泽东见势跑到自家门前的小池塘,扬言父亲敢靠前,自己就直接跳入河里。父亲是知道毛泽东的性格的,把他逼急了这个孩子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最后毛顺生只能妥协。父子两的这场战争算是暂时停息。
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道理: 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而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与对父亲的不满态度相比起来,少年毛泽东对母亲却是一往情深。每当回忆起母亲,他总说:“我母亲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
在给同学的书信中,毛泽东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崇敬,他说 :“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
对于长子毛泽东,母亲对他也有着特殊的偏爱。每当父子两发生争执的时候,母亲总是坚定地站在儿子这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尽管父子两的关系总是剑拔弩张,但毛母一直希望父子两能够握手言和,她总是私下里传递互相之间的好话,竭尽全力弥合父子两的间隙。
对此,毛泽东时常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家庭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他家分为两个党派:一党是他的父亲,是执政党;他和母亲、弟弟组成的是反对党,当然有时雇工也包括在内。毛回忆说,可是反对党的成员也不总是坚持统一战线,母亲时常在中间充当“糅合剂”的作用。当孩子们表现出 情感 上的反叛,或者公然翻开推翻执政党的策略时,都会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总是在为这个家庭的和谐付出自己的努力。
也正是在母亲的极力调和之下,父子两的关系才逐渐得以缓和,很多时候,在母亲的规劝下,少年毛泽东对于父亲的蛮横无理,也多选择忍让的态度。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父亲的冷酷态度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它使我变得更加勤快,更仔细的做好父亲安排的工作,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责罚。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少年毛泽东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很多时候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以离家出走,投河自尽为要挟,但总体上来说,他还是不想与父亲彻底闹翻。他所极力争取的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和尊重。
最生动得例子就是后来毛泽东向他的老朋友斯诺回忆道 :“从对父亲的反抗中让他知道,如果公开反对父亲,争取自己的权益,父亲多半会软下来,如果自己温顺服从,很多时候换来的不是父亲的谅解与原谅,而是父亲更加残酷的打骂。”
虽然,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少年毛泽东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典型的抗父爱母, 但纵观伟人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性格方面,毛泽东的性格则受父亲的影响更大。
比方说,父亲毛顺生勤劳执著,做事果断刚毅,对待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总是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做事理性务实,脚踏实地……这点毛泽东的性格特点。甚至是父亲的刚愎、独断、固执都在儿子身上,烙下了深深地印迹。
当然,与父亲的冷漠、呆板,甚至是一毛不拔、缺乏情趣不同,毛泽东则是 情感 丰富,更富有诗人的想象力,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理。毛泽东本人是个感性之人,常常会睹物思人,多愁善感。
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折射出了其母的身影。
一位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曾指出:“读毛泽东的诗词,你会觉得他想象超强,思维跳跃,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可你再研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博弈,又发现他精于算计,非常谨慎,极为冷静,不报一丝侥幸,他又是一位超理性的政治家。
令人惊奇的是,这反差极大的两面性格,却在毛泽东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兼容。”
@知足[握手]
接“知足”宗亲的话题也发个言。纯学术探讨,不含任何贬低他人的用意。
耿方兄发表过什么论文?榕一无所知。在此只以个人认知畅所欲言——
1姬郑是姬发的弟弟,从王子及大臣们的角度来看是皇叔,故与管叔鲜、蔡叔度一样被称为毛叔郑。《史记周本纪》载:“师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因受封伯爵,又称毛伯叔郑。《龙城毛氏始修谱序》云:“盖武王有天山,封建宗亲,藩屏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岐山出土的毛公鼎是周成王时代所制,证明当时姬郑一家原籍在岐山一带。公元前542年,姬郑后嗣内部为争夺世袭“伯”的爵位发生变乱,周卿士得杀毛伯过而代为毛伯。后来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助王子朝叛乱,失败后逃亡。《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困、南宫嚣奉周之由人籍以奔楚。”后来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毛国的“采邑”地被东周收归其所有,毛国亡。毛国重要成员随毛伯得奔楚,平民只好留在当地或附近生存。《龙城毛氏始修谱序》载“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从姬郑到姬得已过了数百年,毛国子民为适应战乱数度迁徙。毛氏开姓时毛地在哪里?《龙城毛氏始修谱序》有明确记载“秦并天下,罢候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后世因以为望”。也是说起码在秦并天下时,毛氏的郡望就在荥阳,(荥阳、宜阳的地理榕不明白)关于“西河堂”出自西河郡,也是说荥阳的毛地属“西河”这个比较大的行政区域,《百家姓》记载郡望属“西河”的有“林、相、毛、卜”等十一个姓氏。广东惠州就有林、毛二姓“西河堂”祖祠紧挨着。关于年代,乾业发的小视频说的公元前516年就是鲁昭公二十六年姬得“奔楚”失国的那年。
2关于“老子”。就在毛伯得闯下滔天大祸逃亡时顺手带走了周朝大批典籍。那时老子就是“国家档案馆”或“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姬朝逃亡时是王子身份,老子也无可奈何去阻止。王子朝被殊杀后,典籍或许落到毛伯得手上,所以后来才有《毛诗》。[坏笑]
3关于“聃”。《龙城毛氏始修谱序》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除伯邑考被苏氏女所杀外,其余八人都有封地,其中就有聃国。这样看来,聃国和毛国是二码事。但历史也有糊涂的时候,何况年代这么久远——从榕手头的史料来看,耿方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峡江县蒋沙毛氏家谱》载“毛之先,本文王第九子聃之所封……”。《通志氏族略》说“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国为氏”。《广东增城毛氏谱序》云“毛氏或疑出于蔡仲,误矣。夫毛聃与蔡叔,兄弟也。各异封建以国著姓。蔡仲乃蔡叔子,尊卑分判岂容颠倒污蔑哉!太史公又谓毛氏有两族,一本姬姓,一处山中,何其谑耶!韩退之毛颖传,又从而游戏之光怪陆离益淆观听。盖毛系始姬室,刘无中山族也。”这翻话连《史记》作者的权威都敢挑战,说得是何等理直气壮、言之凿凿!但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毛和聃合起来称为“毛聃”。是否聃国和毛聃不是同一码事?
以上仅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6个国家
臣属之国
邢国为太行山以东的畿外大镇诸侯和元侯(诸侯之长),具有代表周王朝开战征伐之权,邢候既要平衡邢国周边的小诸侯国的内部互相争斗,更主要联合一方诸侯,抗御华夏族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戎狄),捍卫周疆。主要有:
軝国
軝国位于今河北省元氏县一带,属于邢国的附属国,邢国为太行山以东的大镇诸侯和元侯(诸侯之长),具有代表周王朝开战征伐之权,邢候既要平衡邢国周边的小诸侯国的内部互相争斗,更主要联合一方诸侯,抗御华夏族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戎狄)。《臣谏簋》就记载在一次邢候派遣军队亚旅进驻軝国,与戎人开战的事迹。
毛国
《广韵》上说:“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巨鹿,避仇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公叔郑的采邑原在陕西毛地,五世毛班(《穆天子传》称毛公班,鸡泽毛氏始祖)改封巨鹿,还称毛国。唐骁骑尉《毛藻墓志铭》记载,毛遂自荐的毛遂、注释《诗经》的毛苌是鸡泽人。查鸡泽毛官营《毛氏家谱》,毛遂是毛叔郑22世孙,五世毛班17世孙,毛氏世居鸡泽,祖先毛遂、毛亨、毛苌。这说明,毛国封地曾存在于鸡泽县(属古巨鹿南部)毛官营村一带。
鱼国
《邢侯簋》记载“(周成王)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州、重、庸均是三个畿内诸侯小国,由周成王赐予邢侯,从此臣属于邢侯管理,这表现了周成王对邢候的信任,和畿内邢邑地位的确立,鱼邑当时属于庸国之三邑之一,后来鱼邑受封为小诸侯国,仍臣属于邢候,鱼伯后来还迎娶邢国公主为妻(正室)。
州国、重国、庸国
均属于小诸侯国,辖域面积都比较小,比如庸国只包含三邑,由周成王赐予邢候,为邢国臣属之国,接受邢候的领导和管理。
我前两天刚看了9集,现在说说我的看法。
不可否认,《大秦帝国》系列在当今的古装剧中的确是一股清流,不管是制作还是剧情在国产剧中都是上流。前几部无论是《裂变》还是《纵横》、《崛起》都不错,不过,就目前《大秦赋》的剧情来看,我对它能否延续之前的好评感到怀疑。就目前的集数来看,《大秦赋》有以下几大硬伤。
第一:剧情的穿越在看秦国和赵国的战争场面时,我总是有种看三国演义的感觉,为什么?
马镫! 我去,汉朝前有马镫?你不是在逗我吧。马镫是汉朝发明的好吧,而且马镫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战争的形式。这里我先普及一个知识。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中原人是不会骑马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敢,先秦时期,人有一个陋习,那就是不穿裤子,别被影视剧骗了,根据考古发现和 历史 记载来看,赵武灵王前中原人是不穿裤子的,既然不穿裤子,那怎么骑马,想断子绝孙吗?
那马是用来干嘛的?那时候,马不是用来骑的,是用来拉东西的,就跟驴子一样,打仗时,驾车拉人,用战车冲锋。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人从穿上裤子骑马干匈奴。就算学会骑马了,不代表可以在马上打架,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马镫,没有马镫,你那个戈在马上跟人对下试试?摔不死你。那骑马能干嘛?这还用说,射箭啊。胡服骑射,指的就是穿胡服射箭,而胡服,就是指穿上裤子。《大秦赋》里要是能有马镫,单凭军事,赵国能把秦国打的叫爸爸。要是先秦能有马镫,匈奴早就冲到中原遛马了。
第二:年龄的穿越就拿嬴政来说吧,嬴政13岁即位,小时候一直在赵国做人质。我们再来看看剧中,在邯郸时,他估计10岁的不到,可是呢,身高已经接近一米七了,而且还跟刺客打得有来有回,秦庄襄3年,嬴政13岁,直接就把张鲁一放出来了,你仿佛是在逗我,那叫13岁?你跟我说31岁我都信。
第三:选角一开始,我对段奕宏的吕不韦还是有些期待的,可是,一看剧?我去,那不是韩信么。
《大秦赋》的妆容本就跟《楚汉传奇》有点像,段奕宏又这样搭配,观众不调戏才怪!
还有几个小演员的选择,童年嬴政,蒙恬蒙毅,赵偃等人,我当然不能责怪小演员,但是导演能不能注意点,这不是话剧,太僵硬的表演我看着都尴尬。
第四:逻辑不知道是因为删减了还是什么,我就想问问,吕不韦带嬴政到了一趟老将军蒙骜府上,中间啥都没有直接跳过,第二天,老将军就支持吕不韦出征了?而且从后面的剧情来看,他们关系感觉像忘年交一样,可是,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啊!你可以删减,但是至少给个字幕让我们知道啊,这也太跳了吧。
还有吕不韦派手下去临淄招募人才,啥啊,啥都没有,直接就荀子讲学,诸子辩论,然后就负荆请罪了,请问,前面发生了啥?你是删减了吗?真的,莫名其妙。
还有好多乱七八糟的地方,我都无力吐槽的。后面还有几十集,如果还跟前面一样乱七八糟的,《大秦帝国》系列真的就是虎头蛇尾了。
《大秦赋》看了十几集,吐吐槽 。
战国末年有没有马镫?(《大秦赋》中的战马有马镫)看着《大秦赋》中秦国、赵国的将领们都骑着战马,而且配备了马镫,有很多人吐槽,中国的马镫是公元三世纪才发明的,这不符合 历史 事实!
其实,这是大众的一个误解,的“马镫”这一解释是有纰漏的。马镫其实在中国早就存在,首先使用的是匈奴人,匈奴人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使用马镫了,至于是什么样子的马镫,至今无从考证。
不过通过西汉早期的一些壁画遗迹中的描述,西汉军队是配置有“布马镫”的。再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完全学习匈奴人骑战马的操作,不可能将类似的马镫这样的东西都不学,这大大稳固了骑兵将士骑马的稳定性。
考古证明,马镫在中原王朝最迟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记住,这是最迟。其实赵国、秦国同匈奴一直作战了很长时间,不可能不会学习“马镫”技术;再者,马镫也不是什么高 科技 的东西,秦国、赵国、燕国的工匠是很容易制造出来的,中原诸侯国的 科技 要比匈奴的水平要高一些的。
因此,剧中,秦赵两国的将军骑着带有马镫的场面是可以理解的,据 历史 推断,战国末期的秦、赵、燕等国的骑兵实际已经配置了类似马镫的东西,这一点不值得吐槽的。
况且,拍摄古装战马,完全还原古代骑兵追击( 历史 不可考),危险性非常大,无缘无故的吐槽这个是完全无脑的表现!
黑化毛遂,这事是一大败笔!其实 历史 上毛遂是一个小人物,又是一个大人物,关于他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也就是附属在平原君的列传里面。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赵胜,在赵国危难之际,全力促成了楚国出兵救援赵国,使赵国免于被秦国灭亡的局面,功劳非常之大。
我们从小学习的很多成语都是出自毛遂的典故: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九鼎大吕、因人成事、歃血为盟、碌碌无为、锥处囊中等。
当我们看到或者使用这些成语的时候,可以想象毛遂是一个怎么样的 历史 人物!是一个非常高大的形象!
但《大秦赋》将毛遂的形象直接拉低到权谋斗争的一个“小人”形象,最终被人截杀。
这种落差的出现,和大众心目中毛遂自荐的形象大相径庭,虽说请了很多专家学者,但是这一点为何如此为之,破坏 历史 人物的正面形象,对自己的电视剧是一种很大的损害的。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是 历史 正剧,对一个正面形象的 历史 人物黑化,对 历史 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毛遂之死的闹剧何时休?毛遂在 历史 中在目前的史料中,主要见于史记的零散记载,就这些零散的记载足以让毛遂名垂青史了。再者,毛氏家族的族谱和 历史 上的墓志铭有不少。
但是,就有某些曾经的“公知”,拿着毛遂几百年之后的“野史”当正史(史料出处不详细,《史记》成书几百年之后,甚至更久),称毛遂在自荐之后的第二年就率赵军迎击燕军,战败愧疚自杀而死了。
《史记》成书几百年之后的野史资料,出处不详细。后经过毛氏后人和 历史 记载的考证,赵国那个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毛遂去领兵打仗的,除非当时的赵国君主愚蠢到极点。那个时候廉颇等名将都还在,抵御燕国进攻的是廉颇而非毛遂。
历史 记载和家谱考证这些东西纯属子虚乌有,属于刻意编造的东西!
附注:毛氏家族源考。
毛姓的得名始祖是周武王的异母弟弟毛叔郑(又称毛伯郑),姬姓。毛叔郑封“毛国”,因而其后人大多是“毛姓”。毛姓现在约有250万人,百家姓排名第87位。
毛姓还有其他源流,是小支系,有周文王的儿子伯聘的封地在毛邑,有部众姓“毛姓”;此外,有 历史 上的蒙古族、回族汉化改姓毛,此外也有现在的苗族、傣族、布依族、满族、彝族、高山族、土家族等改姓“毛姓”的。
主支毛姓的 历史 名人有 毛叔郑(始祖)、毛遂、毛亨(大毛公,毛遂后人)、毛苌(小毛公,传《诗经》于后世)、毛人凤(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毛泽东主席 ,这些人是一脉相承的!
更有巧合的是,蒋介石的第一任夫人毛福梅也是毛遂这一支系的后人!
既然是 历史 正剧,对 历史 一些著名人物就要慎重对待,不要随意篡改,黑化!
电视剧《大秦赋》唯一的败笔在于嬴政的饰演者张鲁一,演技浮夸,没有王霸之气,和历代的秦王饰演者,比如第一部秦孝公的饰演者侯勇、第二部秦惠文王赢驷的饰演者富大龙差的简直不是一点半点。
导演选角有问题,张鲁一比较阴郁,整个人看起来比较伪善,更像个阴险小人,他适合演反派。张鲁一生于1980年,今年40岁,而饰演赵姬的朱珠生于1984年,今年36岁。40岁的张鲁一演13岁的秦王,导演能不能再找个演员过渡一下?
36岁的朱珠饰演的赵姬当40岁张鲁一饰演的秦王嬴政的妈,导演,能不能不要这么明显?再早熟也没有这么早熟吧?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没有内涵,表面华丽重点介绍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幸亏改了名字和前三部不是一个系列
大秦赋还是不错的,最起是近几年不多的正剧,战争场面还是可圈可点的,服装道具也很精良,可能是为了让年轻的观众也能看懂两千多年以前的故事,所以没有安排他们完全说文言文,其实古人也未必都说文言文,这样安排也算不上不对 ,可要是拿当年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一比较,就显得缺少了厚重感,不太像 历史 剧了。吕不韦演的怎么看都是韩信,楚汉传奇当年太精典了,感觉没有跳出韩信的影子,少了一点商人的狡猾,不过还是很成功的。赵姬这个演员挺漂亮的,尤其两个酒窝,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现代感十足 ,就好像走错地方了,除了穿着远古时代的服装,怎么看也不像古代的夫人,感觉和演他儿子的小赢政一样,都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不知道这一对母子怎么就能在赵国,呆了那么多年。难道都是玩过来的吗?可能大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四十一岁的张鲁一演十几岁的赢政,年龄差距太大了,不管你怎样画装,演员再怎么卖力气,也是个硬伤,我认为就应该多大年龄的演员就应该和实际年龄差不太多,中年人演老年人通过化装和演员纯熟的演技,观众是可以接受的,而中年人去演少年,一般观众都不会接受,不管你演技多好,多么投入,观众都不会买账的,少女,儿童的天真烂漫是与生俱来的,经历过事俗的成熟的人真的是无法还原少年时代的,即使表演上像,面貌上也相差十万八千里,无形中破坏了真实的 历史 故事。
最大的槽点就是38岁的张鲁一来演一个13岁的赢政。
中国电视剧的青少年演员难道没人了吗?我很喜欢张鲁一这个演员,但是他真的不适合演13岁的嬴政——他实在太!老!了!
看看立太子之前异人和嬴政说话的那一段——嬴政看着比他爹都大!
再看后面嬴政去找他妈那段剧情!这根本不是一个13岁的少年激动得和母亲说父王要立我为太子了!这简直是三四十的嬴政去找他小妹儿说妹儿你老哥我要当太子了!什么样的剧组才能做到这样厚着脸皮说瞎话呀?!
张鲁一,如果你被绑架了,请你眨眨眼!
其次就是段弈宏来演吕不韦。
段奕宏演技是好的,但他的个人气质实在跟吕不韦不搭。想想吕不韦,做商人时游走六国,做丞相时门客十万,必定是个精明事故八面玲珑的人,人物气质应该是很圆润的。但老段演的感觉更像是桀骜不驯的将军或者清高的臣子,一副人狠话不多的样子,身上棱角感太重。
吕不韦投资异人是因为他奇货可居,希望能通过异人获得权力。这是吕不韦自己的野心,后来吕不韦和赵姬私通、给赵姬送男人都是为了保持自己和最高权力的联系,但在这个剧里就看不出来。甚至,很难想象这么忠心的吕不韦会私通赵姬。
当然,段也不怎么入戏。弹幕里一直在说“表面是吕不韦,实际上是韩信”搞得大家都很出戏!
姬鹏飞的姬姓与周文王同姓,其实毛姓也与周文王有关系。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曾封文王第十八子 叔郑 于毛地(陕西岐山与扶风一带),并在此建立毛国,为伯爵位,故毛叔郑又称毛伯郑。又因叔郑曾在灭商建周的祭天大典上奉明水(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以为荣耀,所以又取字为明,称毛伯明。后来,因叔郑在周王朝担任司空,为三公之一,故又称其为毛公郑。因此, 毛叔郑、毛伯郑、毛伯明、毛公郑 同属一个人。
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西周灭亡时,毛国也被犬戎所灭,毛国族人跟着周王室向东逃亡。为纪念以前的毛国,他们相约以原国名“毛”为氏,遂形成毛氏。有一部分毛氏族人在今天的山西省西部的离石县定居下来,后来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此地的毛氏族人被称为西河毛氏,后发展为望族。东周初年,毛国国君率领部分族人向东迁移到河南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一带),在此重建毛国,仍为伯爵爵位。
毛叔郑的三十世孙就是 历史 上那位“毛遂自荐”的门客。 毛遂 做赵国平原君门客,在赵孝成王九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赴楚求救时,毛遂自请前往。到达楚国后,赵国的求救屡遭楚王拒绝,于是毛遂按剑而上,逼住楚王,直陈厉害,最终说服楚王同意发兵救赵。事后,平原君夸赞其“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也因此成为平原君的上客。毛遂的后代子孙便形成赵国毛氏,也就是后来的 钜鹿毛氏 。
毛遂生子 毛被 ,为秦庄襄王的上客。毛被生子 毛陵 ,为秦国的御史大夫。毛遂的孙子 毛亨 在西汉初年曾前往鲁国,并向孔门弟子子夏的传人学习《诗经》。后来返回河北,在家中写成《毛诗故训传》,并将其传授给毛陵之子 毛苌 。后来,毛苌将此书献给河间献王,献王如获至宝,将其献给朝廷,并将毛苌提升为献王府博士,后来毛苌官至北海太守。因此, 历史 上称毛诗学的开创者毛亨为大毛公,称毛诗学的传播者毛苌为小毛公 。
毛苌四传至 毛延福 ,为汉宣帝光禄大夫,毛延福六传至 毛义 ,居庐江,为大孝子,毛义六传至 毛玠 ,居陈留平丘,做曹操的谋士。毛玠五传至 毛宝 ,居荥阳武(今河南郑州市西),并晋封为州陵侯。他曾在苏峻、祖约之乱中,力主说服陶侃平乱,因有功,在平乱之后,曾任江夏相。咸康五年(339年),毛宝担任豫州刺史守邾城,但因石虎攻陷邾城,毛宝在突围渡江时溺水而死。
东晋以后,北方的毛氏族人逐渐迁移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毛宝生有二子,长子 毛穆 袭爵,因功被任命为扬威将军,宁、益二州刺史,并封建安侯。毛穆生六子,其中次子 毛璩 (qú)曾与谢安侄子谢琰一起参加了淝水之战,并因功晋升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后又在平定桓玄叛乱中,因功官至宜都和宁蜀二郡太守,死后追封归乡公。因毛璩在南迁后,居住在浙江三衢,因此被奉为 三衢毛氏的始祖 。后三衢毛氏也逐渐发展成望族。
毛璩生 毛弘之 ,毛弘之的十九世孙毛让,在北宋初年曾担任工部尚书,其子 毛休 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后出守吉州,并在吉州水龙城(江西吉安市)定居。毛休传十八世至 毛超 ,曾担任广西知府,毛超的孙子 毛伯温 曾率领十几万大军,慑服安南有功,被升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后来,他携家谱赴祖籍衢州寻找祖系,并确认自三衢毛氏的江西吉州龙城毛氏确是西河毛氏的后裔。
吉州龙城毛氏族人 毛太华 ,曾在元至顺年间,因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前往云南澜沧卫,并娶妻生有八子,形成云南澜沧卫毛氏,并尊 毛太华为始迁祖 。
后来毛太华在明朝洪武年间,因军功被拨入湖南省。他带着长子毛 清一与四子毛清四 及其妻子儿女前往湖南,居住湘乡北门外。后来,毛清一与弟弟毛清四又迁往湘潭的七都七甲,也就是著名的韶山。毛氏也就在此一直繁衍下来,并形成闻名天下的湖南韶山毛氏。湖南韶山毛氏尊毛太华为一世祖,至今已繁衍了二十几代。在毛太华的第七代孙开始修家谱,定下二十代子孙的取名派字: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报国光,启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伟人 毛泽东 的“泽”字辈正是湖南韶山毛氏第二十代。韶山毛氏二十一代: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在字辈上取名分别是 毛远仁、毛远义、毛远智 。从名字上可知,伟人毛泽东尊崇五常之道,希望后代子孙都能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准则。
通过上面的分析,毛主席说姬鹏飞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其实,毛泽东也与姬昌有关系。通过下面的世系传承更能一目了然。
姬昌——毛叔郑——毛公遂——(5传)毛臻——(6传)毛翔——毛歆——(6传)毛伯卫——毛伯献——(2传)毛伯过——(6传)毛坚——(2传)毛遂——毛被——毛陵——毛苌——(4传)毛延福——(6传)毛义——(6传)毛玠——(5传)毛宝——毛穆之——毛璩——毛弘之——(17传)毛子产——毛方俭——毛让——毛休——毛士广——毛应佺——毛洵——(8传)毛伯达——毛君卿——毛仁者——毛太华——毛清一——毛有恭——毛震——毛从文——毛珊——毛立舜——毛显旸——毛荣顼——毛朝巍——毛士翱——毛文邦——毛方淳——毛运选——毛际耀——毛祥焕——毛祖人——毛思普——毛贻昌——毛泽东——毛岸英(远仁)、毛岸青(远义)、毛岸龙(远智)……
从上面的世系传承中可知,伟人毛泽东乃周文王姬昌的一百一十世孙。所以说,毛主席与姬鹏飞都是周文王的后人。毛主席又是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的十九世孙。毛氏迁居韶山整整二十代,出了一位伟人毛泽东。湖南韶山毛氏从此名闻天下。
毛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6位。至2007年,按人口排序,毛姓总人口约2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在中国大陆排名第87位,在台湾未列入前一百名。
毛叔郑为得姓始祖。以鸟羽为图腾,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1]
1历史发展编辑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1、 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2]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3]
3、源于改姓而来:
毛姓汉字演变
1)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①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福寿,归附明朝,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官至副总兵,明成祖朱棣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②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在明朝时遣使进贡,明宪宗朱见深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2]
2)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在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等国。
3)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忠,初名哈喇,明军将领。因守边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为回族毛氏之祖。毛氏回族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一带。[4]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者后裔。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毛叔郑。[1] 他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5]
迁徙传播
西周时期,毛姓分封之地在黄河流域,大致在今陕西华县境内。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开始有人徙居长江南部地区。
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少数人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外,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包括今浙江衢江、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常州、昆山、常熟、宜兴、吴江、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浠水,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6]
2人口分布编辑
宋朝时期,毛姓人口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八十二位。浙江为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29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这五省毛姓大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这两省的毛姓又集中了10%。毛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以东部浙赣和西部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毛姓聚集区。[7]
明朝时期,毛姓人口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34%,排在第六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毛姓人口纯增长比全国人口增长率要高。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3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甘肃两省,这两省毛姓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这五省的毛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间,毛姓人口分布格局变化大,人口主要向东南、西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湘鄂、甘肃三块毛姓聚集区。[7]
毛姓人口分布图
当代,毛姓总人口约25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从明朝以来的600年,毛姓人口由32万增至250万,达7倍多,但总体增速低于全国总人口增速。在全国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河南三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重庆、江西、江苏,这五省市又集中了32%。浙江集中了毛姓总人口的12%,为毛姓第一大省。600年间,毛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回迁,全国形成了浙江、川渝湘、河南三块毛姓聚集区。[7]
在浙沪、皖苏南部、福建北部、赣渝鄂大部、湘黔桂、广东西部、川云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北,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的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4%的毛姓人群。在皖苏中部、豫陕宁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四川大部、云南中部、鄂渝北部、粤闽中部、海南北部、江西东南、黑龙江东部、辽宁中部,毛姓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在024-036%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7%的毛姓人群。[7]
3姓氏文化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荥阳郡、北地郡、河阳郡。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浔阳堂。
北地堂:以望立堂。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出使楚国时,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助赵国的条约。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6]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洁廉世望;风雅诗宗。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毛谟,字吟树,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韵事略》、《说文检字》。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毛苌,官至北海太守,治《诗经》尤精。
捧檄以往;脱颖而来。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庐江人毛义,字少节,孝行闻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赵国人毛遂,为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
注经世业;捧檄家声。
毛遂自荐
此联为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毛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毛苌事典。下联典指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庐江人毛义事典。
洁廉世望;风雅诗宗。
上联典指清泽州毛一豸,顺治年间进士,性廉洁,圣祖以“清官第一”褒之。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毛亨,为《诗古训》传于家,称“大毛公”,至汉时,毛苌治诗尤精,称“小毛公”。
宜阳世泽;经学家声。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毛亨。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毛苌。
官奴骂贼;侍史工诗。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毛谟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毛苌事典。
七言通用联
鸿宾文字第一筹;子晋典籍八万册。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两广总督毛鸿宾,敢言直谏,不避权贵。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毛晋,字子晋,编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等。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
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怀自题联。
林头研石天云月;涧底松根刨雪腴。
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庚自题联。
云山槛外如搜卷;灯火亭前自著书。
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庚自题联。
午日到门听罄远;春风吹树隔林寒。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撰联。
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代罗襦。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女诗人毛正美诗联。
十言通用联
诗学有渊源,羡一家授受;易经明消长,验四季变迁。
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学者毛亨,古文诗学业“毛诗学”开创者,曾作《毛诗训诂传》。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 编纂方式
江西上饶清漾毛氏族谱四卷 毛光春修 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江山清漾毛氏族谱三册 著者待考 道光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江山清漾毛氏族谱三册 著者待考 民国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江西玉山双溪毛氏宗谱 著者待考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安徽合肥毛氏宗谱 毛开运等修 民国五年九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另存有三册本
浙江江山兴贤毛氏宗谱四卷 著者待考 同治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上庄毛氏宗谱二卷 著者待考 道光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江山棠峰毛氏宗谱 著者待考 光绪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另存有一册本
浙江江山邑前毛氏宗谱 毛云鹏修 宣统三年本二册
浙江江山邑前毛氏宗谱 毛继善修 民国十九年铅印本三十六册
浙江江山龙底毛氏宗谱 著者待考 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常山龙川毛氏宗谱二卷 黄庚吉重修 光绪五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龙川毛氏宗谱二卷 黄庚吉重修 民国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毛氏宗谱 著者待考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
浙江龙游毛氏宗谱 毛启东等修辑 咸丰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兰溪毛氏宗谱三卷 章萼纂修 民国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汤溪毛氏宗谱四卷 镐颍重纂 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沐澄毛氏宗谱四卷 著者待考 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绍兴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毛乙笙、毛子芗修 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余姚丰山毛氏族谱 毛云祥等纂 光绪三十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余姚丰山毛氏族谱 毛启周等续修 民国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毛氏永思堂族谱 毛廷枋等修 道光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余姚毛氏永思堂族谱 毛廷枋等修 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余姚双河毛氏宗谱二十一卷 著者待考 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残存两册
浙江鄞县西河毛氏宗谱四卷 王谦和、毛履洛等修 光绪二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西河毛氏宗谱 毛显榆、毛守铫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鄞县毛氏宗谱十卷 姜炳璋、毛异修 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宝峰毛氏宗谱四卷 应廷赓、毛履邦等修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城西锡山毛氏宗谱四卷 毛显常修 咸丰七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新南毛氏宗谱 毛宗斌、周昌祚等修 手抄本二册
宁波日湖毛氏宗谱 谢辅卿、张传芳等修 光绪三十二年稿本、清光绪三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黄岩田上洋毛氏谱四卷 毛宗澄修 民国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昌毛氏宗谱 著者待考 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另有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遂昌关川毛氏族谱二十五卷 毛世汉修 宣统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重编遂安泮圹毛氏宗谱 毛一公等编 万历二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遂安泮圹毛氏宗谱 毛存礼编 正德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遂安泮圹毛氏宗谱 毛守勤编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遂安续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十四卷 毛际可修 康熙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复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卷 毛绍睿修 乾隆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遵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二卷 毛允元修 道光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遵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 毛庆麟修 同治九年,(清),清(公元1870年)
遂安童沂毛氏续修宗谱 毛文成主修 民国十二年志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义乌绣川毛氏宗谱十三卷 毛伯超修 嘉庆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世系图;另有一册载艺文
浙江义乌绣川毛氏宗谱 毛仍掬修 光绪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暨阳毛氏宗谱二卷 毛元成修 嘉庆二十年忠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暨阳西河毛氏宗谱十六卷 毛凤翰修 同治七年文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萧山毛氏宗谱四卷 著者待考 道光二十六年爵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西河毛氏宗谱二十卷 毛可仪修 光绪二十二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溧水水西毛氏宗谱二十二卷 毛凤池纂 民国二十三年敦诗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刘村毛氏世谱 毛颐域纂 道光二十五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无锡毛氏家谱 毛鉴修 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一册
常熟汲古毛氏家谱一卷 毛桂撰 道光十九年撰,民国钱大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海门毛氏宗谱 毛廷儒修 同治十一年四诗堂木刻活字印本
云阳新埭毛氏重修家乘五十二卷 毛凤翔修 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四十八册
韶山毛氏房谱四卷 毛祥迪、毛祥鲲等修 同治七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韶山毛氏房谱六卷 毛际膺、毛祖文纂修 嘉庆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至二卷
湖南长沙毛氏族谱十七卷 毛拔修 民国五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湖南岳阳毛氏重修族谱 著者待考 咸丰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平江毛氏族谱 毛朝杰总纂 光绪二十四年荥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湖南汉寿铁桥毛氏五修族谱 著者待考 民国三十五年石印本,今仅存卷首
湖南常德、益阳、安化毛氏五修族谱 传诗堂撰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四川仁寿毛氏族谱 毛登鑫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石印本,今仅存三册
江西瑞金县毛氏族谱 著者待考 木刻活字印本,残本一册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湖南韶山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孝友传家本
湖南岳阳 闻志百友寿本一自光时允代尚书第先程绍合昌田宗思祖德崇善可持常铭鼎功昭远英才继启长传家惟孝义世袭佐朝纲
湖南平江 朝际英贤会家传雅颂章克昌惟孝友经训耀书香祖泽岐丰远先芬似续长时雍徵泰运希圣普纯良
湖南益阳 世远发兴隆诗书启后英盛代光华谱文明礼乐林孝友传家泽贤能甲第开
湖南沅江 庭达惟丰以廷仲清凤世文(似)登诗书易礼正学昌明克修先德远启家声振兴教育壮志辅仁广毅俊瑞世泽永宏
浙江鄞县 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河南阳武 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
贵州安龙 文盛光德成,启肇安治腾; 祥友正国兴,凤显济朝廷
四川彭山 柯继承凤丹,宇忠正启洪,永守先业,光昌客家,万代发祥
重庆彭水 诗锦龙凤翊之文,仕在国正福朝廷,鸿基启周昌,德业耀前光,敦厚长吉庆,传家善为良
(以上,为毛姓部分家谱、字辈资料)
4姓氏名望编辑
毛泽东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毛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四位;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排在第六十一位;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六位;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8,排在第七十二位。
毛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西汉经学家、北海太守毛苌;南北朝时期齐国画家毛慧远;唐朝画家毛嵩;五代前蜀词条毛文锡;宋朝词人毛滂,画家毛松;明朝画家毛世济;清朝文学家毛先舒,藏书家毛普、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小说评点家毛松岗,画家毛庚;民国情报组织负责人毛人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毛泽东,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电工学家毛鹤年。
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很多人曾经给我留言说: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干点什么。
之前,我遇到这样的留言,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一劝,不要多想要多干,不要期望一夜暴富要脚踏实地,不要眼睛只盯着别人要学会内省,不要得过且过要学会制定目标……
时间长了发现,效果很一般。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然后还有人问我:栩然,我很喜欢看你写的毛泽东,迷茫的时候,我能去看主席的故事吗?
我觉得,千万别去。
不是读不懂,而是,你会深感羞愧!
和年轻时候的主席相比,我们现在的所有条件都要好得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远远没有他们当年那么恶劣。
我们的所谓的迷茫,在主席他们那一代人看来,更多只是小布尔乔亚的矫情。
你如果真的读懂了主席,就会明白,人的一切迷茫,都是因为:没有使命感。
近几年来,8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热。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一下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
也算是,在这个号上和大家得一次面对面谈心吧。
说到“使命”二字,我猜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要做什么?
尤其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温饱、脱离了贫困、解决了生活基本问题之后,如果依然单调重复过去的生活状态,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无聊的循环,一种意义的真空。
这种状态不致命,但容易让人抓狂,让人陷入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未来莫名的迷茫。
这时,人就会进入一种自我 探索 的状态,会本能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追寻生命的意义。直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才会找到生命的价值感,对人生不再迷茫。
曾经有一个“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帖子国内外网站上被疯狂转载,瞬间点醒了数万人,文中统计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25件事,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人生终极想要过的生活,就是使命。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17岁时读到一则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这句话他影响深远,他每天早上都会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
毛泽东回忆父亲毛顺生:从一开始的愤恨与不解,到后来深受其影响
本文2023-10-09 07:0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