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村属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魏家村属于哪里,第1张

杜店办事处南海社区魏家村位于马堡路以东,长江五路以南。全村共有人口85户,230人,魏家村有党员15人,群众代表12人。全村耕地已被项目征用85亩,还剩余220余亩。

魏家村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补偿款,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及种植粮食作物。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年人均收人8000元。

魏家村与徐家村、相公庙村、南街村、韩坊村、胡井村、业吉刘村、马坊村、西李村、小高村、东李村、信家村、西杨村、张茂村、和宝苏村、马张村、大张官村、皂户李村、狮子刘村、饮马村、邵家村、洼梁村、西韩村、香坊王村、大里苏村、小张官村、大马村、东付村、牛庙村、东尚村、后宋村、大河于村、李肖海村、张八寨村、大尚村、盘头店村、米家村、北任村、张念佛村、张肖堂村、北街村、王木匠村、平方王村、洼孙村、刘六村、老官赵村、赵桐村、库李村、蔡家村、林家村、小周村、南任村、大安定村、来家村相邻。、

  一、 新洲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解放后属黄冈专署。1951年,新洲县从黄冈县析置,仍属黄冈专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64号文件将新洲县划属武汉市。1949年月,黄冈县全境解放,下属11个区。其中属今新洲县的有:七区(新集)、八区(新洲)、九(仓埠)、十区(汪集)、十一区(阳逻)的全部和一区(团风)下辖的大埠、挖沟、东岳3个村。1951年6月21日,黄冈县析出徐古、旧街、新洲、三店、李集、汪集、仓埠、阳逻等8个区和淋山河区的一部,建立新洲县;并对辖区作了调整,增设潘塘、张店、辛冲、金台等4个区和县辖城关镇。全县共设13个区(镇),共辖192个乡(镇)。 一区(新洲):辖李林、朱弄、宋大、曾寨、施庙、梅店、刘六、易大、章兴、南兴、南畈、骆畈、松林、毛铺、涂河、新建等15个乡。二区(旧街):辖柳林镇和旧街、利河、黄林、二庙、王屋、福禄、干堰、段山、李寨、梅大、王兴、岳摆、腾山等13个乡。三区(徐古):辖徐古、新集2个镇和封城寨、谢元祠、沙河、桃花、傅家山、梅玉阁、柿子坳、刘二、周岩、管仲、胡家畈、周铁河、道观河、许易、岳王、余家老屋等16个乡。四区(潘塘):辖潘塘镇和墩于寨、罗家堰、桃园、易河、栾岗、太平社、细关庙、蔡家畈、蔡家大塘、马家畈、孙家祠、姜家大湾、李店、 姚寨、朱大等18个乡。五区(三店):辖三店镇和柳溪、段家、新泉、龙岗、李明、萧堤、徐寨、徐远、份子、吴李、朱庙、宋寨、白庙、陈田、新龙、郑园、官圣、花园等18个乡。六区(张店):辖张店镇和永立、禅定、凤凰、长岭、谈祥、刘敏、西峰、陶河、万福、双河、大塘、刘集、大渡等13个乡。七区(辛冲):辖辛冲镇和大圩、熊家、站桥、胡仁、辛二、二份、三合、五福、江禹、马河、王伏、单岗、邢榨、萧桥、易窑等15个乡。八区(汪集):辖汪集、杨桥、陈墩、冯铺、西湖、蒿湖、宝龙、复兴、白洋、余楼、如意、咀阜、安仁等13个乡。九区(李集):辖李集镇和罗院、冯集、普达、界牌、觉明、回龙、莲花、张信、方杨、五福、李镇、刘先、张集、太和、新河、刘溪等16个乡。十区(仓埠):辖仓埠、孔埠、周铺3个镇和八里、蔡庙、杨裴、独屋、洪山、陈集、堤围、吴河、河口、南极、三山、林江、茶店、周铺、米筛等15个乡。十一区(金台):辖金台、余集、黄土、毛集、朱集、杨嘴、毕铺、竹邵、金龙万福、烟铺、东岳、五云、曹铺、月明、老屋等16个乡。十二区(阳逻):辖阳逻镇和中份、道井、赛雨、牮楼、街埠、元通、龙口、秤砣、双柳、车家、刘集、古龙、汪铺、矮林、潘庙等15个乡。1952年,阳逻镇划为县辖。1953年,建立国营涨渡湖农场。1954年,仓埠镇划为县辖。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13个指导组共65个乡、3个县辖镇、1个国营农场;张店指导组辖刘集、大渡、联合、长岭、萧桥5个乡,辛冲指导组辖周河、马河、河东、单岗、辛冲5个乡,旧街指导组辖旧街、新集、新八、楼寨、黄林5个乡,顾岗指导组辖顾岗、贺桥、和平、王屋、李林5个乡,三店指导组辖联盟、白溪、幸福、前进4个乡,凤凰指导组辖凤凰、胜利、民主、得胜4个乡,徐古指导组辖徐古、六合、柳河、桃花、绿化5个乡,潘塘指导组辖潘塘、青山、桃源、李店、新胜5个乡,汪集指导组辖汪集、复兴、白洋、宝龙、冯铺、双河6个乡,李集指导组辖李刘、方杨、觉明、罗院、张信、莲花、6个乡,仓埠指导组辖八里、周铺、南极、杨裴、毕铺5个乡,阳逻指导组辖施岗、金台、锦屏、毛集、余集、高潮6个乡,刘集指导组辖刘镇、汪林、殷店、大埠4个乡。县属镇有城关、阳逻、仓埠。另有涨渡湖农场。、1957年5月,撤销顾岗、潘塘两个指导组,将李林、顾岗两乡拨入张店指导组,王屋、贺桥两乡拨入旧街指导组,青山、桃源、李店、潘塘4乡拨入徐古指导组,新胜、和平两乡拨入三店指导组。1958年,撤销指导组和镇,建立人民公社(下简称公社),全县建新洲、辛冲、旧街、徐古、三店、凤凰、李集、汪集、仓埠、阳逻、双柳、道观、新集等13个公社。不久,道观、新集分别并入徐古、旧街公社,并建立国营龙王嘴农场。1984年元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设立12个区、3个县辖镇、2个国营农场、两个县辖管理处。区下辖60个乡(镇),县辖镇下辖2个管理区。1986年,阳逻区、镇合并为阳逻镇。南极乡划归仓埠镇(县辖)。从旧街区析出新集镇和利河、贺桥2个乡,置县辖新集镇。徐古区分为徐古、潘塘2个镇。徐古镇辖徐古管理区和柳河、桃花2个乡,潘塘镇辖潘塘管理区和李店、桃源2个乡。其他各区、镇辖地仍旧。除新洲、仓埠2个区仍称区外,其他各区都改为镇,其驻地区属镇则改为管理区。1983年8月19日,划属武汉市。1998年9月,撤销新洲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以原新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新洲区的行政区域。1999年12月,撤销新洲区城关镇等9个镇,设立邾城等9个街道办事处。新洲区人民政府驻邾城街。

  二、各街(镇)历史沿革:

  邾城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51年7月,析黄冈县西半部置新洲县,以新洲为县名,改新洲镇为城关镇。城关镇政府驻齐安大道352号。1999年12月撤销城关镇,设立邾城街道办事处。2001年,撤销刘集乡,合并为邾城街道办事处。邾城道办事处驻新洲区邾城街文化社区,面积:(平方公里)10078,总人口:162900。社区居委会12个,建制村委会:40个。

  辛冲镇历史沿革:1951年,新洲从黄冈析置建县后,辛冲始建区人民政府,为新洲县第七区。1956年7月建辛冲指导组,1958年建辛冲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辛冲区、周河划归顾岗公社。1983年8月辛冲区属武汉市,周河重属辛冲区管辖。1984年撤区,辛冲设为镇人民政府。1986年,辛冲区改为辛冲镇,1998年,新洲撤县建区后,辛冲仍保留镇的建制。驻地:新洲区辛冲镇辛冲社区居委会。面积:(平方公里)84,总人口:64221,社区居委会:2个。建制村委会:40个。

  旧街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51年7月日新洲建县,旧街为第二区,下辖腾云、利河黄林、旧街、二庙、柳林、王屋、福禄、干塘、段山、李寨、梅大、王兴、岳摆14个乡。1953年1月,旧街区将14个小乡又合并为旧街、王屋、黄林、新八、楼寨5个大乡。1955年,新集改属旧街区。1956年1月贺桥乡划归旧街区,区辖旧街、楼寨、黄林、王屋、新集、新八、贺桥7个乡。1958年,旧街区改称人民公社,所辖7个乡改称7大队。1959年5月,旧街人民公社所辖原乡大队,又改称管理区。1961年,旧街人民公社仍改为旧街区,所辖管理区改称为人民公社。区辖楼寨、黄林、旧街、王屋、新集、新八贺桥7个人民公社,原下辖小公社又改称管理区。旧街公社划分为旧街、楼寨、黄林、王屋4个管理区。1984年1月体制改革,旧街、新集两个公社和贺桥乡,又合并为旧街区,辖旧街(与楼寨合并),黄林、王屋新集、利河(原新八改称)贺桥6个乡。1985年5月,旧街、新集,由乡改为镇。1986年1月,旧街区又划分开为旧街、新集两个镇。旧街镇辖旧街、黄林、王屋三个乡。1999年12月,撤销旧街镇、新集镇,合并设立旧街街道办事处。驻地:办事处驻旧街街道办事处振兴社区。面积:(平方公里)12466,总人口:80801,社区:3个,建制村委会:61个。

  徐古镇历史沿革:1951年7月,属新洲县第三区,辖今徐古和潘塘以东及新集、道观等地共16个乡镇。1956年1月,第三区(徐古)和第四区(潘塘)合并,设立徐古区。同年7月撤销徐古区,设徐古、潘塘两个指导组。1958年,指导组改为人民公社,徐古、潘塘合并为徐古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徐古公社改建为徐古区,下设徐古、柳河、桃花、沙河、绿化、潘塘、青山、桃源、李店、六合10个人民公社。1975年3月,撤区并社,撤销徐古区,分设徐古人民公社、潘塘人民公社。1984年为徐古区公所,1986年改为徐古镇。1998年,新洲撤县设区后徐古仍保留镇建制。驻地:徐古镇徐古社区。面积:(平方公里)8207,总人口:42207,社区居委会:1个,建制村委会:32个。

  潘塘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解放后,设潘塘乡、孙祠乡、李店乡、六合乡、易河乡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潘塘、青山、李店、桃源四人民公社。1965年并青山为潘塘公社。1975年从徐古析置,合并店,桃源、潘塘三社为潘塘人民公社,1986年并乡置镇,1999年12月撤销潘塘镇,设立潘塘街道办事处。驻地:潘塘街紫荆社区。面积:(平方公里)6064,人口:33063社区:1个,建制村委会:28个。

  三店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49年黄冈县设11个行政区,三店属第八区,仍沿用保甲旧制。1951年三店属新洲县第五区。1956年1月,新洲县改12个区为8个区,三店为第四区。1956年7月,新洲撤销区建制,设立农村工作组指导组,设三店镇,为县辖镇。1958年9月,三店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三店人民公社改称为三店区,区下设红旗、联盟、前进、幸福、新胜、和平、6个人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三店区析出新胜、和平两个人民公社,成立三店人民公社。1984年1月,新洲县撤社复区,三店复区称三店区。1986年,三店区改为三店镇。1999年12月,撤销三店镇、和平乡,合并设立三店街道办事处。驻地:三店街竹园村。面积(平方公里)10832,总人口:82926,社区居委会:2个,建制村委会67个。

  凤凰镇历史沿革:解放初,为陈田、柳西、郑园、关圣、新龙、凤凰、民主、刘敏等8个乡,分属三店、张店两区。1956年元月合并为凤凰、民主、胜利、3乡,属三店区。1958年10月,与张店的得胜乡组成凤凰公社。1961年变更体制,改名凤凰区。1966处又改名胜利区。1969年复名凤凰区。1975年撤销区并社,改成凤凰公社革委会。1982年2月,改为凤凰区公所。1984年10月至1986年合张店成立凤凰区,1986年1月,镇区合一,改为凤凰镇(区)政府。1986年10月分张店建凤凰镇政府。1998年,新洲撤县设区后凤凰仍保留镇建制。驻地:凤凰镇凤凰社区。面积(平方公里)5715,总人口:29228,社区居委会:1个,村委会:19个。

  汪集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51年7月1日后,汪集为新洲县第八区,辖咀阜、安仁、如意、冯铺、汪集、余楼、宝龙、复兴、宋当、蒿湖、陈墩、西湖、场桥、白洋等14个村,1953年改称乡。1956年元月,汪集为第五区,增辖长岭、双河两乡,连同原14个乡,并为汪集、冯铺、复兴、宝龙、长岭、双河、白洋7个乡。同年7月,第五区改为汪集指导组,划出长岭乡;次年,长岭乡复划入。1958年10月,成立汪集人民公社,辖区依旧。1961年,复改为汪集区,辖区未改变,原7个乡均改人民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汪集区改称汪集人民公社。划出原长岭、双河、白洋、复兴等4个公社,划入莲湖畈农场。撤销原汪集、冯琢、宝龙3个公社,设汪集、下集、欧咀、魏咀、童畈、陶河、邱贤、熊什山、冯铺、陶咀、茶亭等21个大队。1977年,原被撤销的汪集、冯铺、宝龙3个公社改为管理区建制。1984年,撤社建区,恢复汪集区建制,划入长岭乡、复兴乡;辖汪集乡、冯铺乡、复兴乡、宝龙乡、长岭、莲湖农场和宾湖村,撤销原辖乡建制,设汪集、冯铺、复兴、宝龙、莲湖农场和滨湖村,撤销原辖乡建制,设汪集、冯铺复兴、宝龙4个经管处。2000年4月,撤镇设街,撤销汪集镇、孔埠镇,原有孔埠行政区域合并汪集地域,设立汪集街道办事处。驻地:汪集荣生社区。面积:(平方公里)12205,总人口:85971,社区居委会:2个,建制村委会:50个。

  李集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49年,划属黄冈县第九区(仓埠)。1950年从仓埠区析置李集区。1951年新洲县建立,李集为第九区。1954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为第六区,同年撤区设李集指导组。1958年撤销指导组,成立东风人民公社,随即改称李集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李集区。1975年撤区建社,分设李集人民公社和方杨人民公社。1984处并李集、方杨两个公社,设李集区。1986年分设方杨乡和李集镇。1999年12月撤销李集镇,张店镇合并设立李集街道办事处。驻地:李集街李集社区。

  面积:(平方公里)836,总人口:61900,社区居委会:2个,建制村委会:42个。

  仓埠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51年黄冈析出新洲县,仓埠为第十区,辖仓埠、孔埠、周铺3个镇和八里、蔡庙、杨裴、独屋、洪山、陈集、堤围、吴河、河口、南极、三山、林江、茶店、周铺、八里、孔埠。1954年仓埠为新洲县直辖镇,1956年设仓埠指导组,辖八里、周铺、南极、杨裴、毕铺5个乡。1958年成立仓埠人民公社,仓埠镇属社辖镇,1984年建仓埠区,仓埠恢复县直辖镇。1986年,南极从周铺划归仓埠镇。1999年12月撤销方杨乡、周铺镇、仓埠镇,合并设立仓埠街道办事处。驻地:仓埠街。面积:(平方公里)13766,总人口:87082,社区居委会:5个,建制村委会:61个。

  阳逻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51年属新洲县,1953年改为新洲县直辖镇,辖6个居民委员会。1983年,阳逻属新洲县隶属武汉市。1999年12月,撤销阳逻镇,设立阳逻街道办事处。2001年5月,撤销金台镇,合到阳逻街道办事处。驻地:阳逻街肖家榜社区。面积:(平方公里)15422,人口:161885,社区居委会:13个,建制村委会:66个。

  双柳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49年属阳逻区,1955年改置刘镇区,1956年1月又并入阳逻,同年8月撤区成立指导组,双柳设刘镇指导组,1958年改设长江人民公社,1975年更名为双柳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双柳区公所,1983年新洲划属武汉市,更名双柳镇,1999年12月,撤销大埠镇、双柳镇,合并设立双柳街道办事处。驻地:双柳街刘镇村。面积:(平方公里)8901,人口:58206,社区居委会:3个,建制村委会:40个。

于成龙墓藏有“金头”一说纯属以讹传讹

近年来,吕梁市离石区、方山县、柳林县(这三个区、县古称石州)民间盛传:清代廉吏于成龙死后,皇上给他配了一颗金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完全是以讹传讹,混淆历史事实。

据笔者考证:墓葬金头一说确有其事,但这颗金头的主人不是于成龙,而是属于明代正德年间在四川剿匪时,被奸臣陷害,遭匪首廖麻子半道劫杀,并割去首级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巡抚的高崇熙。

高崇熙,山西石州人,庆隆元年(公元1567年)改为永宁州,明代弘治庚戌科进士,累官四川布政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柳林县孟门镇南山灵泉寺院中,现立有一高丈余,宽数尺的巨大石碑,碑文为其所撰,清代光绪《永宁州志》亦有记载。

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初登大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昏庸无道,行事怪诞,周围聚集了一批市井之徒,整天沉溺于烟花柳巷,视朝政如儿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河北霸县刘六、刘七,四川兰五等率众起义,反军攻城掠地,铁骑纵横驰骋数省,屡败官军,震撼朝野,极大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月,四川松潘地区反军到处烧杀掠抢,其声势甚为浩大,明军指挥胡宁与战被俘,千户史宽在黄土坡山被杀。总制洪钟上疏:请都察院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的高崇熙,提督松潘军务兼理巡抚。

二月,武宗皇帝降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今命尔巡抚四川,兼理松潘、安绵、建昌等处边备,抚安兵民,总理粮饷,修理城池器械,操练兵马。现今保宁、江津等地残贼复聚为患,尔一面会同总兵杨宏征剿兰五等余党,一面会同副总兵王宪剿杀江津强贼……尔为风宪大臣,受兹委托,须当尽忠竭力,展布猷为,务使威武振扬,地方宁静,以纾朕西顾之尤,毋勿因循苟且及处置乘方,自贻咎戾。尔惟钦哉。故谕。”(光绪《永宁州志》卷二十五敕谕)

五月,高崇熙奉旨移师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一边安抚百姓,一边开始备战,准备进剿造反之敌。

十月,反军四千余人,自贵州石阡(今石阡县)越过马脑关,复入四川綦江县。官军百户柳芸,义官曹腾皆战死,高崇熙急调兵前往围剿。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高崇熙率部经过数番苦战,蜀中兰廷瑞、鄢本恕等反军虽被剿灭,但汉中的廖麻子、喻思俸等又窜入蜀中,与内江的骆松祥等时而分时而合,分时不过数千,合时则称十多万,他们四处奔袭,不断骚扰打击官军。

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七月,高崇熙与总制彭泽,以苗族兵勇为主力,攻破廖麻子和内江骆松祥等营寨,除廖麻子逃脱外,其余首领或被生擒或被斩首,大股敌军被剿灭。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初春,官军讨平喻思俸等反军后移驻汉中。高崇熙上疏请求班师。不等皇帝下旨,隐蔽在内江的廖麻子和骆松祥旧部死灰复燃,又开始造反。

五月,高崇熙考虑到连年用兵,官兵厌战,粮草不济等原因,并分析了穷于奔命的敌人多属当地的穷苦百姓,他们迫于生计而投奔敌军,有被招安的条件,遂产生招安的念头,于是派人前往劝降。敌军首领廖麻子、杨友等亦同意招安。高崇熙将这一重要情况上疏皇帝,言明播州廖麻子、杨友之敌可予招安抚之,责令他们立功赎罪。武宗皇帝准奏。于是高崇熙开始策划招安事宜,准备将开县地区划出地盘,迁出土民,让被招安人员耕种生活。副使马昊持反对意见,说开县地属襟喉,上达重庆、叙州,下连湖广,土地肥沃,不可轻弃资敌,自遗后患。高崇熙不从,派副使张敏前往处理,安置他们于临江一带。张敏奉命到达新宇后,受人挑拨而又多疑的廖麻子等反军首领,以为是高崇熙诱己之计,遂捕捉张敏,屠杀随行数百人,反叛之。远离四川战地的皇宫里的众谏官们闻讯后,在未弄清真相的情况下,给高崇熙扣上一顶通匪的罪名,予以弹劾。昏庸的武宗皇帝轻信了谏官们的谎言,下旨逮捕高崇熙入京。当押解高崇熙的车队行至河北省正定县时,贼首廖麻子派出的轻骑追赶上来,将押解的官兵尽数斩杀,高祟熙纵然有一身好武艺,但终因困在木笼囚车里而无法施展,眼睁睁被乱刀砍死,匪首为回去交差,临走时将高崇熙首级割去。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八月,武宗皇帝得知高崇熙被冤杀的真实情况后,亲自给一代忠良高祟熙撰写了祭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臣以尽职为忠,朝廷以报德为礼。事有定论,乃追念其前功宠,故都察院御史高崇熙,器识恢宏,性资庄重,一经登第,六察封官,激扬之典,累迁臬府,才猷振乎纪纲,两擢藩司,政克宣夫教化,以蜀寇之未宁,致王师之见讨。乃从佥议,晋陟中丞,彰国典以励人心,饬兵机而鼓士气,群芳渐息,蔼歌颂之,三捷交驰,丕风声之益振。朕心嘉悦宠,注殊隆命不压于屡褒,禄乃赠二品,顾其推诚待物,竭力保民,岂期釜内之魂。复有柙中之变,虽势难再振,而功未全收,爰召北还,遂致中殒,实切悼伤,当颁一奠之思未足慰九泉之痛,追怀往绩,雪乃幽冤,赠以前秩列风纪之元僚,荫及后昆衍缨冠之世业,思有永流惠泽于两川,延赏方来播休光于三晋。尔灵如在,尚克钦承。”(《汾州府志》卷八赠都御史高崇熙诰)。读此祭文,可知高崇熙遇害后,武宗皇帝对高祟熙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追封右都御史,禄乃赠二品,荫世袭锦衣卫千户(《汾州府志》卷七)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高崇熙遇害后,其子高都宪扶灵柩回到老家石州,下葬于城东沙会则村东,下葬前,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四月七日,武宗皇帝派遣山西布政使王辄,专程赴石州吊唁,一是带来了武宗皇帝又一次谕祭都察院右都御史高崇熙的祭文。祭文曰:“尔性资敏达,器宇魁梧,发迹贤科,擢司风纪,历官藩臬,卓著能声,晋佐都台,往抚西蜀,时因盗起,受命临戎,捷报既闻,贼氛复炽,事出不意,遂致人言。方在申诬,胡遽沦没。讣音忽至,良可悼叹,宜加恤恩赐以谕祭。九泉不昧,尚克承之。”(光绪《永宁州志》卷二十五);二是带来了武宗皇帝御赐给高祟熙的金头。可惜史书上没有丝毫记载,其原因大概是担心日后引发盗墓,故从保密的角度考虑的吧!高氏族人是这样说的:武宗皇帝对高崇熙的被杀深感愧疚,于是亲自撰写了祭文。对于御赐高崇熙一颗金头,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因为,一是高崇熙是为国捐躯失去首级的;二是朝廷不缺那个钱;三是对世人和高崇熙后人也是一个交待。据说下葬时,为防止日后盗墓贼挖掘,出殡时一下子抬出了十几座灵柩,面对这眼花缭乱的出殡阵势,别说盗墓贼不知哪座坟的真伪了,就连其家人大概也弄不清楚了。高祟熙死时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消逝,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已完全被湮没,别说族外人了,就是现居住在柳林县孟门镇高家塔、离石区上水西村、方山县庄上、隰县蓬门村等十多处青门都二甲的族人,也不完全知道先祖高崇熙墓葬藏有金头这一说了!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按照当地习俗,死者没头是不能安葬的,怎么办?有钱的人家可以按上个金头或银头以代之,没钱的人家只能是捏个面头来代之。高崇熙身为朝廷二品大员,况且是为国而捐驱并失去首级的,由武宗皇帝御赐个金头是完全可能的,即使皇帝不给配个金头,山西布政使王辄也会给这个山西老乡配,退一步说:如果这两者都不给配,其家里人也会给配的,否则,就不合情理,不合俗理。

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据《汾州府志》、《永宁州志》记载,自明代以来,永宁州在朝为官者甚多,但为国捐躯并失去首级者,仅高崇熙一人而已。而于成龙的死属正常死亡,即便是坊间流传的吞金而死,那也是一个全尸。一个全尸下葬时再配上一个金头,那不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嘛?再有权、再有势和再有钱的人家,大概也不会傻到这个份上!

笔者是高祟熙的后人,曾与高家塔村族人高庆林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赴沙会则考察,遗憾的是先祖的墓地早已被毁坏,代之的是上边建起了一栋栋新房屋,墓地里原有的石碑、石人、石柱、石马、石羊等有着永久纪念意义的古文物,全都荡然无存,有几只疑似有生命的石羊命大虽然没有被掩埋,但像没有了家似的,孤单地立在路旁的草丛里,等候着主人的呼唤!村中有位刘姓居民,院子里残存一块关于记载高崇熙之子高豸的石碑,热心的高庆林先生如获至宝,后来将它运回了老家高家塔村。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说,高崇熙的墓地规模庞大、十分气派,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如今凤山、泰怡公园还有高公墓地的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碑座等物。高公曾经的墓地,已是楼房林立,完全看不出往昔面貌。

高崇熙父高岱,景泰丙午科举人,山东观城县知县,赠御史。膝下有五子:长子崇辉,义官;次子崇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三子崇省,弘治己酉举人;四子崇庆,义官;五子崇明,大名府知府,膝下有四子,其中高金,嘉靖丙戌科进士,累官行人、兵科给事中,山东按察司副使,苏州兵备副使,皇封孟门先生,因敢于直谏,铁面无私,处理国戚牛氏后,嘉靖帝闻曰:“此天下直臣,朕所畏惮!”(光绪《永宁州志》卷十九)

注:以上有关史料出自《高家塔仁寿堂家谱》、《永宁州志》、《汾州府志》、《二十五史通鉴》、《明史》、《正德皇帝》,以及高家塔村高庆林先生口述、及家族先祖口碑。

撰稿人:高探清、高飞、高翔

二〇一五年七月一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韩家庄东村民委员会、韩家庄西村民委员会、井家村民委员会、娄家庄村民委员会、康家庄村民委员会、卢家庄村民委员会、老僧口南村民委员会、老僧口北村民委员会、刘家庄村民委员会、韩官庄村民委员会、北殷村民委员会、渡口村民委员会、小郭家村民委员会、南殷村民委员会、西八户村民委员会、东八户村民委员会、岳家寨村民委员会、樊家庄村民委员会、亓家庄村民委员会、大徐家庄村民委员会、西张村村民委员会、西王村村民委员会、东王村村民委员会、司家庄村民委员会、韩辛村民委员会、崔家庄村民委员会、刘六务村民委员会、小徐家庄村民委员会、王辛村村民委员会、唐东村村民委员会、唐王道口西村民委员会、东张村村民委员会、颜家庄村民委员会、纸坊村村民委员会、于家村村民委员会、王家坡村村民委员会、段家庄村民委员会、石徐村村民委员会、周家村村民委员会、河阳店村民委员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廷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洲人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满清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近代日本侵华屠杀。

隆武、绍武政权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政权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战湖南衡州,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未能成功。永历九年,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此时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此时郑成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将南京团团围住,结果中清军缓兵之计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清顺治帝趁机派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厦郑成功的军队。1661年(永历十五年)2月郑成功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一说死于郑成功炮火的是顺治帝之子承政王,顺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台山出家退出历史舞台),达素自杀,清军败退;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1661年3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被降清明将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李定国病故于猛腊。

明郑(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旧沿用永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以降清明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中国第二次亡国。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下辖村委会包括孙西村委会、孙东村委会、马庄村委会、刘尧村委会、小郭村委会、董庄村委会、袁店村委会、张桥村委会、代集村委会、寺前李村委会、屈楼村委会、太和村委会、司洼村委会、刘楼村委会、刘六村委会、周坦村委会、常庄村委会、刘庄村委会、滑楼村委会、张庄村委会、朱庄村委会、贾庄村委会、袁尧村委会、经楼村委会、东李村委会、西李村委会、一刀刘村委会、叭蜡庙村委会、前杨村委会、后杨村委会。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 记

重修宗谱序

念自

栱辰祖修谱。以迄於今六十余年。相传又三世。而未入谱者。共五世唉。使非重修。则先世之遗传。或失者有之。後来之名分。或紊者有之。欲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不亦难乎是以余等。心

甚爱焉。欲叙之。然又非可以一人叙。一时叙。苟且叙也。於是敬约

族众。先立一会为祀。

祖之资。再相舆纠合。共为密查。如是者有日。然後世次相承。支派皆有所统。复如昔日之秩然有序焉。顾今日之叙法。舆昔稍异。盖树

大者枝自分。流逺者派亦别。舆其总叙。甚难分明。何若分修。转觉清晰。今以长支四世。次支二世。分为十数支。一支自为一小卷。又合众小卷而为一大卷。是一本散为数支。固可展卷了然。而数支复总为一本。难分亦犹不分也。此系余等迂拙之见。聊为承先启後之计而。

後有识者。变而通者。自不拘乎此也。更有望於後者。相传愈久。支派愈繁。若稍有敦伦笃本之思。和宗睦族之意。观世代当叙即叙。而

不迟留。是即我栱辰祖之意也是即我会众继我栱辰祖修谱之本意也。云而。

峕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春月谷旦

廷 魁 振民

始祖七世孙大 八世孙廷 进九世孙 十世孙斌公成

宗 逊 闻谅

八世孙济川氏溱谨记於青莲堂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魏家村属于哪里

杜店办事处南海社区魏家村位于马堡路以东,长江五路以南。全村共有人口85户,230人,魏家村有党员15人,群众代表12人。全村耕地已被项目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