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皇家的族谱叫什么,第1张

皇家的族谱叫玉牒。

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今,清代玉牒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清代玉牒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一是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初年,局势动荡不安,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前期重要文书一般都用满文书写,但是清代玉牒的纂修并未依照此例据。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清代玉牒相关说明

按格式可把玉牒划分为竖格玉牒(也称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种。竖格玉牒每页15行竖格,按辈分顺序分别详细记载宗室、觉罗子女的情况。横格玉牒则每册格数不等,有11至18个。通常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

玉牒所记内容主要包括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帝则另加被立为皇太子的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生母姓氏及徽号、后妃晋封等。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而载入按辈分编修之直格玉牒。

玉牒以满、汉两种文字抄写,现存者用朱墨书写,已死者用黑墨书写。编完后,上呈皇帝审阅钦定。顺治时,准将玉牒抄3份,分别藏入皇史宬、宗人府、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抄两份,分别存于皇史宬和盛京敬典阁,其底本则仍装订成帙,存于宗人府。终清一代,共修玉牒27次。后于1921年,溥仪又组织人力做最后一次补修,共纂修过28次。

-玉牒

黄姓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

排名: 8

姓: 黄

由来: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黄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黄歇)被封于江苏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在江苏定居。自战国后期以来,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繁衍的中心。汉代以后,由于做官等原因,黄姓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尤其是在宋代,黄姓得到广泛的播迁,发展到全国各地。 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西汉丞相黄霸;东汉神童黄香;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他于875年起义,881年攻克洛阳,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做上了皇帝,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根据地,起义很快便被镇压,黄巢自杀;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 ;北宋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黄姓字辈

派语 (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277/2363 永兴清江黄氏族谱 黄凌皋 1870年清同治9年

277/3117 湖北鄂城狮山黄氏宗谱 黄良海 1992年观德堂

277/1901 万载潭溪黄氏族谱 1942年江夏堂

277/1902 万载潭溪黄氏族谱 黄泽春 1917年江夏堂

277/2221 耒阳黄氏族谱 黄重翰 1905年清光绪31年

277/2928 湘西北黄氏族谱石门分卷 黄太阶 2006年江夏堂

277/2663 汉寿黄氏九修族谱 黄生述 1996年江夏堂

277/1177 汉寿黄氏六修族谱 黄训典 1947年民国36年

277/1096 汉寿黄氏五修族谱 黄经声 1918年民国7年

277/1154 常德益阳黄氏族谱 黄纯宣 1946年民国35年

277/1097 安化黄氏五修支谱 1933年民国22年

277/3024 衡山黄氏六修世谱 黄道宽 2006年裕后堂

277/2482 衡山平田黄氏七修族谱 黄普正 2004年江夏堂

277/2494 衡山长碧黄周氏八修族谱 黄周敏 1923年和义堂

277/3245 安化柳林黄氏族谱 民国

277/1397 新化黄氏四修族谱 1931年民国20年

277/2331 邵阳涟河黄氏四修族谱 黄坤瀛 1938年无双堂

277/2556 邵阳马园黄氏三修族谱 黄荣田 1936年双江堂

277/2880 宝庆黄氏世谱 黄修钰 1920年孝友堂

277/3081 邵阳宝庆黄氏世谱三修 黄宪富 1920年孝友堂

277/2424 楚邵墨溪黄氏族谱 1899年清光绪25年

277/3347 邵阳黄氏四续族谱 1928年敦宗堂

277/3346 邵阳黄氏三修族谱 1898年清光绪24年

277/3362 邵阳黄氏重修族谱 黄文位 1863年清同治2年

277/2968 邵阳黄氏三续族谱 黄泽春 1920年无双堂

277/2314 邵阳查林黄氏四修族谱 1940年无双堂

277/1938 邵陵六亭岭黄氏四修族谱 黄明宗 1914年道学堂

277/1088 沅江黄氏五修族谱 黄宏阜 1947年江夏堂

277/3089 益阳黄氏四修族谱 黄镇邦 1930年续香堂

277/1087 沅江黄氏四修族谱 黄合源 1914年民国3年

277/1086 沅江黄氏四修族谱 黄合源 1914年民国3年

277/1085 沅江黄氏四修族谱 黄合源 1914年民国3年

277/2589 益阳枯杉黄氏六修族谱 黄贤复 1931年

277/2937 资阳枯杉黄氏七修族谱 黄宴良 1949年桂华

277/1926 湘阴龙潭黄氏宗谱 黄正清 2002年江夏堂

277/986 湘阴东江黄氏四修世谱 黄昌燮 1948年民国37年

277/2580 攸县田星黄氏六修族谱 黄善庆 1932年爱敬堂

277/1360 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 黄声谋 1996年

277/3237 醴陵丁家坊黄氏续修族谱 黄明华 1877年光绪3年永源堂

277/2460 醴北枫林黄氏四修族谱 黄振元 2000年敦本堂

277/1300 涟源黄氏五修家志 黄百岳 1991年永思堂

277/1746 湘潭中湘黄氏四修族谱 1866年清同治5年敦睦堂

277/1652 湘潭桥头黄氏四修支谱 黄光炤 1912年源本堂

277/2190 双峰石门黄氏四修族谱 黄忠国 2003年思孝堂

277/3155 湘乡小江黄氏三修世谱 黄立三 1996年无双堂

277/642 湘乡石门黄氏续修族谱 黄裕亭 1861年清咸丰11年第一堂

277/1602 湘乡筻口黄氏四修族谱 黄家鹏 1947年敦本堂

277/641 湘乡黄氏南坡公房三修宗谱 黄楷盛 1866年清同治5年永思堂

277/640 湘乡黄氏六修族谱 黄大得 1849年清道光29年晋福堂

277/639 湘乡街埠头黄氏燕霄房支谱 1919年民国8年玉峰堂

277/638 湘乡黄氏四修族谱 黄遇恩 1913年民国2年毕仰堂

277/1499 湘乡大塘黄氏章台十修房谱 黄超海 1999年芝生堂

277/343 宁乡泉塘黄氏八修族谱 1928年民国17年泉源堂

277/3065 浏阳黄氏六修族谱 1946年继述堂

277/3207 浏阳黄氏六修族谱 黄纪浪 1995年江夏堂

277/1957 浏阳黄氏宗谱 黄盛萃 1902年清光绪28年江夏堂

277/1877 浏阳黄氏族谱 黄有陛 1863年清同治3年江夏堂

277/1871 浏阳洞溪黄氏联宗祠五修族谱 黄锡初 1945年江夏堂

277/2396 浏西枨市黄氏 黄道清 1947年家声堂

277/181 浏西黄氏三修族谱 黄坤震 1894年清光绪20年江夏堂

277/2475 浏阳官桥黄氏四修族谱 黄良干 1934年江夏堂

277/3205 善化黄氏荣德堂世谱 黄茂群 2005年

277/1721 长沙善化黄氏源流 黄源忠 2001年

277/1852 长沙黄氏支谱 1910年清宣统3年江夏堂

277/3004 长沙河头黄氏四修族谱 黄运携 1921年

277/99 湖南黄氏祠馆纪略 清

277/98 长沙黄氏族谱 黄家粹 1888年清光绪14年江夏堂

277/97 长沙黄氏支谱 黄运贤 1831年清道光11年江夏堂

277/96 长沙黄氏三修支谱 黄遵型 1922年民国11年

277/95 长沙湘东黄氏二修族谱 黄起腾 1913年民国2年

277/94 长沙春华山黄氏族谱 黄庆达 1933年民国22年

277/93 长沙经铿黄氏伯宣公支谱 黄寿鹏 1929年民国18年华阳堂

277/92 湖南氏族源流 民国36-38年

楼主说的可能是《玉牒》,即皇帝的家谱,清代玉牒的内容很难见到,清朝皇室玉牒重达115公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2600多册玉牒,详细记录了清朝历代所修的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堪称无价之宝。

现将玉牒的介绍附上。

清 代 玉 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顺治九年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加查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分别载入宗室黄册和觉罗红册。后因皇族人口剧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册报府,再由府详查注册。凡生子不报,以有作无;或本无子嗣,捏名抱养,以无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连负责官员和族长也要承担罪责。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带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初满族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辈。康熙朝开始,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1 所谓近支远支,是依与皇帝关系之亲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为远支。当然,觉罗更在远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亲带故者。嘉庆初年,因绵亿违反近支宗室命名规定,私用“金“字偏旁为长子取名“奕铭”,次子取名“奕镰”,遭嘉庆谴责:“自同疏远,是何居心?伊既以疏远自待,朕亦不以亲侄待伊,亲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领。”除将“奕铭”、“奕镰”分别改名为“奕绘”、“奕演”外,还命绵亿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职务,处分可谓相当严厉。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乱现象,嘉庆七年又特降谕:“朕之亲兄弟,其子孙俱朕命名。”2 这样,不仅诸皇子,连诸皇侄也都要恭候钦定赐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满文的书写上,也要特殊。满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汉文可用同音字区别尊卑,而只能从拼写方式上加以区别。近支宗室人名,满文可以单拼,远支宗室、觉罗直至普通满族人名,满文必须连拼。乾隆二十五年特为此事通谕八旗:“嗣后满洲字名字,俱行连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单写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此亦是分别尊卑之一道,著通行传谕。”3

还应指出,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满族汉化,还在满族人命名上作了严格规定。满族人用汉字命名,不准用汉姓,名字只准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见满保之子满吉善,当即训斥:“满保之子,竟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并亲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嘉庆帝有一次发现题本内有满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将和坤保之名改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为永泰。因此,查阅玉牒上人名,汉文名字均为二字。当然,满文名字译成汉字对音,则不受此限制,如明安达礼、托莫尔欢、多伦泰。不过满族人起汉名,只准用二字,而满族人命名又偏爱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贵,崇、厚、裕、禄、常,荣、龄、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汉字,结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规定:“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叹“今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该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属员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为此谕令各部、八旗、内务府查明,宗室觉罗旗员兵丁内,有与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尽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时有所闻。嘉庆十一年,又发现昌吉县知县景安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立即谕令前者按满文语气改名。清末民初,满族语言习俗多已改变,相率改满姓为汉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纳”,“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赵”,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爱新觉罗”本义(“爱新”,满语意为“金”);“觉罗”,满语意为“国族”)。

清代玉牒的种类及其特点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大类,直格表示辈分、横格表示支系,记叙方法虽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直格玉牒每页画十六行竖格,一般一至二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修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子孙直格玉牒)、觉罗子孙直格玉牒、宗室女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女孙直格玉牒)、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四种,其格式大同小异。前西种记载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辈)、高宗(弘字辈)、仁宗(永字辈)、宜宗(绵字辈)、文宗(奕字辈)各代皇帝及同辈宗室觉罗子孙情况。穆宗与德宗是同辈人,所以都收在载字辈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辈、毓字辈、恒字辈玉牒,共体现十三辈人名。记载内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为详细,通常要占去二、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

男女不同册,宗室觉罗女子,单修宗室女孙直格玉牒和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其内容记载也比子孙玉牒简略,只包括封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职衔、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职衔。女子名字不准书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写某某第几女,以示区别;有封号者可将封号署于下面。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十三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内容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姓名,职衔,封号。横格玉牒同样也包括宗室和觉罗两种,帝系和星源集庆可算做宗室横格玉牒的附类。

宗室横格玉牒记载了从显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况(文宗以后的几代皇帝均无后嗣)。每一皇子为一支系,显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单修一册,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册,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册,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册,但仍按长幼顺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横格玉牒不记载皇帝本人情况,皇帝直系,单独编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当朝皇帝,按照辈分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星源集庆”实质上也是一种汉文宗室横格玉牒,但只记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况,实际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围很窄,其装帧为经折式,也与一般玉牒装帧不同。

觉罗横格玉牒则记载了兴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况(不包括兴祖第四子景祖觉昌安和景祖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册,单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与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装均为红色。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两大特点,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换言之,对兴祖、景祖的后代,称为“觉罗”。据玉牒序言内称:“兴祖、太祖、太宗时,未论世代远近。顺治时,以兴祖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宝实,景祖长子礼敦巴图鲁、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孙,因其世代相远,出宗室为觉罗。”4可知清代皇族,由顺治年间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腰束金**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前者封面为**,后者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远近。

清王朝本满洲贵族所创建。满族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统治疆域辽阔。清初局势复杂动荡,统治未稳,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其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不准汉官参与。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雍正元年,才批准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真实的历史中,鲁肃和周瑜是平级关系,鲁肃并不是周瑜手下的。鲁肃和周瑜是东吴的文官和武官。当周瑜是孙策手下一名县官的时候,打仗的时候,受到鲁肃的很多次救济。孙策死后,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称其“才宜佐时”。周瑜和鲁肃是惺惺相惜,生死之交。

所以,黄盖确实是周瑜手下的一号人物,而鲁肃是和周瑜平级的。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

楞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

美极了妙极了

简直ok顶呱呱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

楞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

美极了妙极了

简直ok顶呱呱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

楞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

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一对对鲜明的鸳鸯瓦

吴国著名将领,身高约合现今167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随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随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随孙权。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赤壁大战后不久,黄盖被拜为武锋中郎将。后来,长沙郡益阳遭山贼攻打,孙权加封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就在这次出征中,黄盖病死。

喜好学问,好读书。少时家贫,倚靠卖柴维生,生活困苦,所以更加努力读书,希望出人头地。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黄盖是个智勇兼备的武将。成年后忠心追随孙坚,久战沙场,杀敌无数。

孙坚死后,便追随孙策;孙策死了,便追随孙权。赤壁之战时,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诈降曹操,乘机放火,为东吴带来胜利。在赤壁之战中,黄盖使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临近曹军营寨时放火,大败曹军,孙刘联军得以胜利,黄盖有很大的功劳。侍候孙氏三代,忠心为主。后因病逝世,官拜吴国偏将军。

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代,随其祖父迁泉陵(今永州零陵区)。初为郡史,后举孝廉。东汉末年,随孙坚起兵讨伐董卓,以功授别部司马丹阳令。孙坚死后,效忠孙坚之子孙策、孙权,先后做过石城、春谷、浔阳等9县县令,为山越族所佩服。建安十三年(208),黄盖随周瑜、鲁肃在赤壁迎战曹操,向周瑜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纲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他的计谋。此后,又用苦肉计(即常说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率数十艘装有干柴、油膏的小舰诈降曹操。当小舰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下令放火。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曹军大败。黄盖以功官拜武锋中郎将。后来,长沙、益阳被山越人攻破,黄盖率军平定,被封为偏将军。《三国志·吴书》载,黄盖死后,“国人思之”,东吴各地“图画盖形,四时祭祀”。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皇家的族谱叫玉牒。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