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古代著名家谱,第1张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家谱中,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我是河南人,我们傅姓怎么由平陆一带到南阳来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谱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谱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谱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火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

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谱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更新于 2018-04-27

来自作品集姓氏普籍

在老家谱上有时有时会看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嗣子

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嗣子用于族谱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的财产。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是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许可备案的,相当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判决之类有效法律文书。

在以往,兄弟多,出现未婚或者膝下无子的情况也比较多,让侄子承嗣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过继”的多是“儿子”,称为“嗣子”,当然也过继女儿,称为“嗣女”,甚少。

祧子

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挑担,是不是两头都有东西呢?当然把他说成挑,不是有意要把祧字说错,主要让大家好理解。祧子在族谱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嗣子那么官方,这个是不需要官方认可的。

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也只限于亲兄弟之间,就是让嫡亲血侄做后,给自己养老。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房夫人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父或者叔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

也有多祧的情况存在,即可以承祧两房以上。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火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

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

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

扩展资料

虽然今人误解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是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每一个家庭还是不希望自己这一支在家谱中断续的。

因此,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或“过继子”,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过继父母”。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过继一般选兄弟的儿子作为继子的居多,远一些的也很多,还有嗣孙、嗣重孙的,在过去都要立下文书。

家谱作为 "描述血统的载体",在南北朝时期处于最高地位,根据家谱辨别家族地位高低的风气在当时也达到了顶峰。许多人,即使是那些在现世生活不顺利的人,如果在他们的家族血统中找到他们曾经富有的证据,就能获得自信,站得更直。

另一方面,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他的祖先不是权贵,他们仍然无法在社会上抬头。南北朝之前,经过多年的战争,民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了谋生和逃避沉重的税赋,老百姓往往投奔大户人家。在中央政府薄弱的朝代,这些大地主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其权力不断扩大。他们完全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治权力,从而控制了人权,形成了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家族政治。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大地主以保护自己的土地为名发展私人军队。在三国时期,曹操、孙坚等人开始用宗族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赢得民心,他们利用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条件是把他们吸纳到家族树中,使依赖他们的人越来越努力。这一点可以从鲁迅的小说中看出,阿Q总是渴望姓赵,这说明进入大家族或获得大家族的认可或承认对下层人民是多么有吸引力。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是繁荣的阶段,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 "黄金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为了满足大户人家的需要,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到了唐代,在官方谱系发展的同时,民间谱系也迅速发展。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巢氏属地

彭城郡,今江苏铜山县。

[巢氏来历]

巢(cháo):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巢姓是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有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另,夏桀的后代子孙也有以巢为氏的。

[巢氏名望]

巢氏有个非常出名的人物,就是上述的巢父,他是帝尧时的隐士。巢父与当时的知名人士许由是好朋友。尧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但他不肯接,躲在箕山脚下种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话,刚好被牵牛过来的巢父看到,于是问他怎么回事。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来洗一洗。”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中,不与世人交往,那还会有谁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嘴呢!”巢父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巢姓名人,除巢父外,东汉有司空巢堪,隋代有医学家巢元方、经学家巢猗,巢猗撰有《尚书义》、《尚书音译》等书,巢元方则奉诏撰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是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清代有贞孝先巢(Ch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有巢氏。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人类。后来有人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这个人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有巢氏”,他的后代就是巢姓。尧为帝时,有个隐士名叫巢父,同当时的名士许由是好朋友。尧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巢父,但被巢父谢绝。尧又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种话。这时巢父正好牵这牛走过河边,他问许由为什么洗耳朵,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来洗一洗。”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的嘴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今安徽省巢县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借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巢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巢姓。

2、以地名为姓。夏桀被商汤打败以后,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后来死在那里。他的子孙有留居在南巢的,便以地名命氏,称为巢氏。

得姓始祖:巢父。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川大泽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国被吴国所灭,巢国的后裔,也就依照当时的习惯,以故国号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过去一部分姓氏学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们构木为巢定居,有功于民族进化,这在《韩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记述。《姓谱》上记载,巢姓是有巢氏的后代,或者说是巢国的后代,尧时有巢父,夏殷时有巢国。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巢姓是以国为氏,望族出于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树为巢,而寝其上,号曰巢父,他的后人就以巢为姓。故巢氏后人奉巢父为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尧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国建筑的开创者。也称为有巢氏。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特徵是木建筑,与其他国家的石建筑有很大不同。远古时时候,巢父教人利用树干架起房屋,以便于防上野兽侵害,后来这类建筑被称为杆栏式房屋。因为架在树上,类同鹰鸟建巢,所以它的创建人就称为有巢氏了。大禹为王时,将有巢氏的后代封为贵族,让他们建立巢国,就在现今安徽巢县一带。巢国公族后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于彭城郡,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铜山一带。

三、历史名人

巢 父:唐尧时的隐士。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上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民就在树上筑巢居住以避野兽。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

巢 堪:东汉江西南城人,章帝时官拜司空。以“……时曹褒清著成汉礼,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而名留史籍。

巢 猗:隋朝时的国子助教,也是位著名的学者,撰有《尚书义》、《尚书音译》等,而得后世的推崇。

巢 谷:宋代进士。他中进士后,弃其家学,改而学习古兵法。游秦、凤、泾原间,会赦乃。后苏辙、苏轼贬谪岭海,巢谷徒步前往拜访,见辙。又欲望海南访轼,行至新州病死。

巢元方:隋唐年间西华人。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605-615)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说隋大业五年八月, 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虽然 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巢帝阁:明朝人,他走道时拾到金子,就坐等一整天,终于等到失主而归还。

巢鸣盛:字端明(1611-1680),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嘉兴人。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20岁时就读于石佛寺,博览群书,尽通其义。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明亡,为遗民,隐居巢家弄。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巢鸣盛在崇祯年间为复社中人物,明亡后,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民合称“海内三遗民”。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隐居37年,足迹不到城市,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10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尊、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为人所珍视。卒后,徐枋、张履祥等私谥贞孝先生。著有《永思堂集》、《洙泗问津》、《老圃良言》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相当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2、堂号

辞禅堂:尧帝时有高士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尧帝以天下让他,他坚辞不受,遂名“辞禅堂”。

此外,巢氏的主要堂号还有:“礼仪堂”等。

“巨鹿之战”—古巨鹿到底在哪里?

巨鹿之战

巨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郡望。“巨鹿”原本为“大麓”。据《尚书》记载:“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这个地方。

古时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形近。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把大麓写成“巨鹿”,这就是巨鹿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分设郡治,巨鹿为三十六郡之一。漳水自巨鹿郡治东南向东北穿流,又有自咸阳经邯郸到巨鹿通向沙宫(沙丘宫,商纣王离宫,酒池肉林就出自这里。

战国时,赵王又将这里作为离宫)的官道。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207年,赵王歇与张耳、陈余在巨鹿被困,各路义军应赵国之请派兵救赵,均不敢出。项羽率楚军与秦将章邯决战。

项羽引兵渡漳水后,与章邯在巨鹿决战,歼秦军主力30万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等成语也由此来。那么,这个历史上发生过“巨鹿之战”的古巨鹿到底在哪里呢?

古巨鹿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前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河流分布广泛,地下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十分利于农业生产,是一方富足之地。

巨鹿郡治(所)占地约15平方公里,城池坚固,漳水环绕,官道东经泰山通至东海,西经邯郸达咸阳国都。自古这里就被视为一方要冲,《畿辅通志》称:“东控堂阳钜鹿,西连冰井三台,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右之通衢。”

由此,足见巨鹿郡在秦朝举足轻重之地位。经确切考证,古巨鹿就在现在的鸡泽县城北,毛官营村一带,理由有三:

①《汉书·地理志》记载:“巨鹿郡,秦置。巨鹿(古时“钜”与“巨”通用),《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做沙丘台在东北七十。”这是从方位角度表述古巨鹿郡位置最早最具体的记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巨鹿古城在大陆泽的南面,在沙丘台西南70里的地方。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在隆尧、任县和巨鹿三县交界处,今已淤成平地。大陆泽正好在鸡泽县城的正北方向。

沙丘台即沙丘宫,是商纣时期扩建的一所大型皇家苑林,具体位置在今广宗县大平台村南,距鸡泽县城约28公里,折合汉代约67里。

《汉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作者班固,是东汉有名的史学家。其父班彪编《后史》65篇,班固在《后史》65篇的基础上完成了《汉书》的编著工作。其时作为黄河以北重镇的巨鹿郡尚存。

一向冶学严谨的班彪、班固父子对于当代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所在地的巨鹿郡治的记载应该不会有错。何况班彪之父班稚还曾在巨鹿近邻的广平做过太守。

②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有6幅地图标明,战国至秦汉,巨鹿位于襄国(邢台)东南、平乡或沙丘西南,广平国(鸡泽县旧城营村)西北。从地图上的河流、沼泽位置可以看出,巨鹿城在大陆泽以南,洺河以东,滏阳河、漳河以西。这一地理位置正在鸡泽县城北,毛官营一带。特别是《巨鹿之战示意图》,清晰地表明巨鹿在邯郸东北,距邯郸直线距离50公里左右,这一距离正好是鸡泽县城北。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考证严谨科学,对于他的认定极少有人提出疑问。

目前,我国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使用的历史地图,以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为准。

③《广韵》上说:“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巨鹿,避仇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公叔郑(也成毛伯郑,武王弟,封毛国,毛氏始祖)的采邑原在陕西毛地,五世毛班(《穆天子传》称毛公班,鸡泽毛氏始祖)改封巨鹿,还称毛国。

唐骁骑尉《毛藻墓志铭》记载,毛遂自荐的毛遂、注释《诗经》的毛苌是鸡泽人。

明、清《鸡泽县志》记载,毛遂“仗剑数语,气吞云梦”,毛苌“义炳如日星”, 是鸡泽县毛官营村人。

毛官营村毛氏称世居此地,是土户(不是洪洞迁民)。查鸡泽毛官营《毛氏家谱》,毛遂是毛叔郑22世孙,五世毛班17世孙,毛氏世居鸡泽,祖先毛遂、毛亨、毛苌。这说明,毛国的封地巨鹿就在毛官营村一带。

古代著名家谱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