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族谱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下至民国,修谱之举一直延续不断。建国后,一度反对宗法制度,强调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家谱亦禁止编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家谱独有的多重价值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人们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宝贵精神财富。许多海外游人通过家谱得以寻根问祖;许多历史名人从家谱中获得了宝贵的史料。家谱中的宗族法规不少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先哲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其传统道德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梁启超大师曾言:“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世人对此且不可等闲视之。
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炎帝号烈山氏,一说神农氏,少典娶于有娇氏所生。因生于姜水,以水娶姓为姜。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为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夏赐以祖姓姜,以接炎帝香火。另有分支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姜太公为周初齐国始祖,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二十九世。现见于文字的早期姜姓人物是周部落始祖后弃之母姜�,传为帝喾之妃。
昌邑姜氏自北宋靖康年间迁入,始祖喜公为避金乱自东牟宁海彤岭迁入邑北叉河庄(今高戈庄),惜遭兵燹六世后世系无考。元代中叶,又有文庆公自黄城阳迁入邑北阎家庵一带定居。明成化间,时任风阳通判镗公修谱时则把文庆公委为一世,此后姜氏世系则绳绳不乱。清康熙年间,经徐州知州、姜氏十二世焯公倡导,又对族谱进行了较大规模续修。至清光绪末年,河东河西两大支谱先后历经六修。现尚存有康熙丁丑、乾隆戊子、嘉庆丁丑、同治己巳、光绪戊申五个版本。河东光绪版计有精装六函二十四卷,河西版计一函六卷。
《昌邑姜氏族谱》是昌邑境内现存体例最为完备的珍贵谱牒资料。它按照“谱义贵明,谱系贵清,谱例贵严,谱目贵详,谱录贵核,谱堇贵真”的修谱宗旨,做到每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其序言洋洋大观凡十七篇,除历届修谱者做序外,还有孔府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清吏部尚书张鹏翮、礼部尚书王琰、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顺天乡试正主考李蟠、清文学戏曲家尤侗及省、县地方名宦的序言,由此可见清初昌邑姜氏地位之显赫。
族谱对昌邑姜姓渊源及历代播迁情况皆有详载,共分渊源、宁海、胶州、黄县、文登、平度龙湾头等地各支派系,谱中对所列名讳之字、号、官位、业绩、妻室子孙、生卒时间、居迁之地、墓葬座落皆一一记载,“左昭右穆”有条不紊。为防止日久世次混淆,自十七世起,又两次确定“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九字和“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十字为新的世系顺序令后人遵循。至今人们称道的“昌邑县姜不乱”确与族人修谱严谨有关。
清康熙年间,先后任江西、广东巡抚的十一世士桢公为族人撰写《宗训》,凡二十六条。他谆谆告诫后人,要加强心身修养,做到和睦相处,“有无相资,吉凶相助,患难相恤,过失相规”;“惟廉静,不役于物,不逐于利”;“为官知耻则节立,为士知耻则品立,慷慨任事之人知耻则名立”。择配“务不论阀阅,而论作风;不论资财,而论德训;不论容色,而论德性”……其进步思想至今为人们称道。谱中的传记、墓志铭、碑记、诰命等文献资料二十余篇,其中有清吏部侍郎杜臻为士桢公撰写的《中丞毅可公始末志》,士桢公、煦公父子的族谱序言及碑铭等多篇,还有徐州知府十一世焯公晚年为族人留诫的《群生自造化说》等论文。这些资料成为我们研究清皇室与昌邑姜氏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难得的历史文献。昌邑姜氏十二世煦公在康熙间任苏州织造三十余年,与康熙帝关系极为密切。煦公在任上密折达四百余件。雍正帝继位后,以煦亏空国库银币为由将其流放到吉林打牲乌拉,不久即含恨死去。族人深感宦海之险恶,谨遵《宗训》中“凡我子孙,除耕读之外,或务商贾贸易,亦可经营谋生。至于吏役之事断不可为!虽穷死,不可当衙门”之教诲,依靠聪颖才智和勤奋精神,艰苦创业,投身于工商金融贸易。到清同光年间,已形成规模横跨半个中国的,以昌邑姜泊“五大功”和牟家庄子姜懋政为代表的姜氏民族工商金融集团。于是“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名冠一时。姜氏在历史上对昌邑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时过景迁。历经百年之后,昌邑姜姓再续宗谱决非易事。今幸有湾崖(现东隅村)二十世乃诚公、阎家庵十九世是业公鼎力谋此续修姜氏族谱盛举,使世系得以延续,此功莫大焉!又有龙启君在全市发起七修《昌邑姜氏族谱》,此役更为艰巨。只要有阖族人的大力支持,本谱定能圆满完成,族人的愿望定能实现。因欣为序云。
http://wwwourcycom/life/board_e_readaspID=50505
家谱一般都有区域性,即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姓氏编一部家谱。即使同姓,也可能因为祖先分支不同而不在一部家谱中,下面提供姜姓来源,及家谱编写种类供参考!
一、姓氏来源:
姜
1、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姜氏后裔,国七雄之一。
2、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二、家谱的种类
家谱一般分为欧式(欧阳修)和苏式(苏东坡)两种。
欧式很简单,每一页都先分成55的表格。表格中,上一行是下一行的父辈,其中父亲正下方的那个必定是该人的长子。同一行中,右边是左边的兄长。每一格中,可以写上妻子、儿子个数、女儿姓名,个人简历等内容。
苏式的则分为世系图和世略图,世系图很象欧式,区别在于只有姓名,不写任何内容;而世略则按世次的顺序依次把每一辈人的妻子、子女、简历依次写出。
欧式的优点是世系世略在一起,很直观,缺点是不能大范围纵缆全局,查找麻烦,并且由于格子大小限定,所以每一个的简历能写的字数有限。
苏式的优缺点正是好欧式的相反。
因为姓姜,对姜姓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作一些了解,并有了最初的自豪的感觉。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姜姓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荣耀的姓氏之一,姜姓后裔完全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最正宗、最地道的炎黄子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的受姓始祖。传说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这种说法在《世本》、《元和姓氏》、《说文解字》、《帝王世纪》、《新唐书》、《水经注》、《史记》中都有记载。甚至姜姓与黄帝也不无关系。先秦《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既然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天下除了姬姓,还有哪个姓氏拥有姜姓之至尊?自宋朝流传至今的《百家姓》之所以把赵姓列为第一姓,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并不能说明赵姓比姜姓更古老、更显赫。
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既有外姓改为姜姓,也有姜姓改为他姓的。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宋书•吐谷浑》记载,宋时有羌人改为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及其他民族改为姜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讲的就是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予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建立了齐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到了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已发展成为关东豪族,西汉时作为大族迁于关中,此后居于天水(今属甘肃),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现在,天津、河北青县、江苏泰州、江苏扬中、浙江余媱、浙江奉化、浙江象山、浙江兰溪、浙江常山、安徽桐城、福建漳州、江西南昌、山东昌邑、山东金乡、山东烟台、湖南宁乡、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有比较完整的姜氏族谱。
需要指出的是,在分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姜姓中,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山东姜姓不但类族繁多,而且更为古老,齐、许、申、吕、姜姓在山东均后继有人,其中尤以齐姜最为古老,而且历史上少有迁徙。夏商时代,有曲阜的神农之姜,章丘的邰氏之姜,济阳的逄氏之姜,还有费县的许氏之姜,莒县的杞氏之姜等。春秋时代,则有临淄的齐姜,寿光的纪姜,莱芜、昌乐等地的莱姜,安邱的卅(淳于)姜,苍山的向姜等。
历经沧桑,姜姓以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0位的大姓,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族系。据张化霖先生撰文称,在《百家姓》507个姓氏中,姜姓就有46个。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吕、申、许、齐、纪、柴、赖、充、郦、逄、连、向、国、文、左、骆、申屠等;以祖名、谥号、封地、采邑为姓的有:丁、丘、高、崔、卢、章、谷、聂、尚、焦、盖、查(楂)、庆、柯、饶、景、浦、厉、谢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强、斜、贺等。这些姓氏在齐国故城周围、临淄地区仍然存在。2003年临淄区人口普查统计有:崔、姜、吕、丁、卢、左、邱、纪、齐、焦、聂、贺、向、柴、尚、厉、章、逄、晏、封、饶、许、高、谢、谷、骆、薄、文、连、桓、郦、檀、淳于等。
这就是上有炎帝,后有伯夷、姜尚、姜维(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战将)、姜夔(南宋词人和音乐家)等代有显官、辈有人出的古老的姜姓。这就是一个绵延了数千年、遍布海内外的“名门望族”。天下姓姜者,包括鄙人,在感情上、心理上莫不以炎帝传人而为荣。但是,感情归感情,历史归历史。如上所述,历史上屡有外姓改为姜姓的事情。可见,如果把天下所有姜姓都归为炎帝后裔,就有点牵强了。而且,自古以来,姜姓来源就有不同说法。《说文》释“姜”云:“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炎帝居于姜水,始姓姜,这种说法当然最普遍,也乐为姜姓后裔所接受。但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 姜姓出自古代的羌人,这种观点在学者中相当普遍。
羌人,何许人也?羌人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就是说,姜姓最早可能是来自北方或西北的游牧民族,是移民、外来户。只是后来炎帝神农氏教会人们刀耕火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从而开创了华夏的农耕文化。
那么,本人的姜姓属于哪一支呢?这要从湖北的老家说起。在老家有一个姜湾、赵湾,姜湾自然住着姓姜的人家,赵湾住着姓赵的人家。而且,奇怪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字辈居然是一样的。传说,姜、赵原本是一家,因为两个兄弟打架,结果其中一人改了姓。究竟是姜姓改为赵姓,还是赵姓改为姜姓,已无从查考。但民国九年有姜、赵各一秀才,曾立一碑,上刻有姜、赵共43代人的字辈。依次是:宏开采,家传先德永,继述子嗣昌,鼎甲云兴起,英贤日发扬,安邦师普尚,祖武步陈康,相乐行仁义,卜年定远长。我祖父是传字辈,我爸是先字辈,我是德字辈。虽然没有家谱,但有先人立碑为据,至少字辈是清楚的。
经询洪洞大槐树网,武汉市图书馆存有《湖北汉阳姜氏族谱》,因未查阅,不知与本支姜姓关系如何。不仅本支姜姓来源何处,尚无从得知,而且就是弄清楚了,本人的姜姓上溯也远不过四代。此话怎讲?原来我的曾祖父本不姓姜,是旧社会姜家用几斗米从东边荆门逃荒来的常姓人家手里买下来做继嗣的。曾祖父当时还年幼无知,绝对想不到,他身后有四子十三孙,玄孙辈已有十七个。如果要寻根,那么我们的根是几十里外的荆门,而且姓常不姓姜。啊,无奈之余,倍感郁闷!
当跳过本姓渊源的小圈子,中华文化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博大精神的中华佛教文化,论根源并非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其源头在古印度(天竺)。现在名扬四海的中国禅宗,乃印度高僧达摩祖师首传,经历代高僧大力弘扬,终于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功夫也概莫如此。
认祖归宗似乎是人的本性。前些年,我国学者不仅为中国人寻根溯源,而且十分热情地为他人追根问祖。如有学者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华北人起源说”。根据该学说,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姑且不论是否成立,中国人听着就似乎有一种自豪感。
但也别高兴过了头。这边有人努力研究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那边却有人经过在三峡地区的考古提出,最新考古挖掘出的石器和动物化石证明中国古人类源于200万年前的非洲古猿。如果此推断成立,那皇皇十三亿人岂不成了非洲移民的后裔了?这恐怕比勉强号称炎帝的后裔更加无奈而戚然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已往的客观存在,不容篡改,也不容歪曲。小至姓氏文化,大至华夏文明,乃至人类生息繁衍,都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具有大融合的特点,我们当襟怀坦荡,抱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万不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山西大槐树书社《姓氏源流》
3.徐亦亭《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
4.张化霖《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姜氏字辈
支字辈1: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
支字辈2: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
支字辈3:光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
支字辈4: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庆
支字辈5:宏猷文汝维昌积德
支字辈6: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
支字辈7:孝友廷献永怀忠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
支字辈8:盛鸿儒必克兴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
支字辈9:世成惟铭元子
支字辈10: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
支字辈11:国昌宏大绳宗敦序
支字辈12: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
支字辈13: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支字辈14:廷进再盛道宏元才仁上
支字辈15:大朝国定常公枝开
支字辈16:荣芳友万世永
支字辈17:兴宗启宗学大
支字辈18:开文贤世锦纯儒孔道全
支字辈19:治国兴仁定向烈名振珧常年
支字辈20:秀文应世万国长宁仕崇政大
支字辈21:盛命光庭德宗丹桂永代登今元如楚正祖德
支字辈22:泽龙秀景如开载永昌必显红
支字辈23:文光正启秀万代永
支字辈24:红昌世德永红
支字辈25:昌光清明志孟绍字枝文
支字辈26:嗣仲永世如国士能联永大光
支字辈27:祖德家必宏昌其子克效习作维祥英景通海宜单同
支字辈28:矩道之林司连加绍时正
支字辈29:大光明永昌世宗振弘续立朝
支字辈30:廷学克享熙荣特达奇兆
支字辈31:呈国正天心明自忠
支字辈32:大全道友武杰其世启大国楚春师圣
支字辈33:宗光华本元永庭应自贡明四
支字辈34:万世纲宗运长兴正大洪昌德
支字辈35:超英毓辅国永光天地腾凤国正明
支字辈36:永万春继清长兴盛世尚
支字辈37:忠孝生育安孔,正胜东子钦廷,学尚际明良人
支字辈38:文瑞集家声振谟烈光承世德
支字辈39:昌忠厚培元有大本诗书积业癸长祥云福克
支字辈40:绍遗谋志永锡华丰
支字辈41:焕玉望诚廉治启隆
支字辈42:文世慎洁白光前烈
支字辈43:圣朝达丹西直通昌光秀天启
支字辈44:学进世国正永长春朝廷文武云汉中华;
支字辈45:秉承咸仁尧政应洪日名士百
支字辈46: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楚本志思文添
支字辈47:承万海德才永祖世代荣昌显宗烈
支字辈48:贤能展大朝忠廉达上策克遵先哲
支字辈49:训悠远定卓越文腾国大九世同居仁义海万
支字辈50:福齐天永吉祥英贤继起承先泽清白传
支字辈51:家庆锦长昌启明良魁玉林子
支字辈52:朝上国永邦凝熙士庶敦仁让文治光华
支字辈53:远家声礼教先培材成大器树
支字辈54:德有名贤凤梦前徽美鳣征後代隆忠襄
支字辈55:承祖泽清白守宗功孔道万年新敬明诙
支字辈56:先述执上梁启正红茂大洲庭宗文
支字辈57:春开仕祥年春一南
支字辈58:和成春永志文昌祖
支字辈59:德毓荣芳世成明定选
支字辈60:久厚继忠良遗文世秉光
支字辈61:清国正天心太平文廷景国仕林兴
支字辈62:司佰马扬儒子才生元炳尚归锡涵椒育
支字辈63:仁军代选
支字辈64:科明天开红运君添宗
支字辈65:子仕再俊廷秀仲伏归春生承善常
支字辈66:守相期恢大烈美迪先贤贵以书永富从俭约
支字辈67:来持身昭肃慎立品重贞
支字辈68:廉蒸蔚联云礽声闻远公凤廷
支字辈69:铸启上文元永贞安
支字辈70:世德昌家修承
支字辈71:军用邦典真贤良孝
支字辈72:友孪益德诗书继绥芳辛汉律法私书作则舜
支字辈73:禹益忠孝富贵满朝庭宪
支字辈74:法尊五权礼教新旧合运会古今分哲
支字辈75:嗣相继起宇宙享太
支字辈76:平自永天可淑思世廷启文应遇名绍近
支字辈77:其贤大盛明礼教新旧合军运古今分哲嗣相继起
支字辈78:宇宙享太平自永天可述惟仕绍枝启
支字辈79:文大盛光良毓秀申俊彦焕发在培
支字辈80:源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
支字辈81:正清白传世德大立昌明忠信
支字辈82:绵芳泽和顺肇恩荣英俊定安国公
支字辈83:凤廷铸启上文元永贞安世德昌忠厚传家复崇鑫怡沐
支字辈84:彦义子孙良正大光明兆先业
支字辈85:聪明瑞正理永贤泰才能福嗣思仕允
支字辈86:安定邦万兴再添文共武护国镇乾坤世
支字辈87:德光先代贻谋裕後人正宗传理学清吏
支字辈88:绍名臣立志严三惑题诗让四邻相才千
支字辈89:载重公论百年遵救雀功何巨留鸾韵亦新鼎
支字辈90:台昭大烈孝友庆长春玟元芳志忠德遇永兴
支字辈91:良丰锡先馨振结梅召发祥以贵高
支字辈92:吾万廷显京元志绍文承武世绪宏
支字辈93:开光宗耀祖荣良锡自天世祚启仁贤
支字辈94:国士承弘泽芳声可百传上天承祖代传忠信仁文
支字辈95:万事兴盛进启贤良圣约景晖
支字辈96:槐天仁必宗政文友祖廷显朝应奉可
支字辈97:嘉孝敬心源笃尊亲理自同家传宏作育
支字辈98:人道庆昌隆东亮昭寰宇勤廉
支字辈99:启厚昆秀启干元懋熙时俊彦荣锡光
支字辈100:同上达济美会群英湘楚炎基丙鸿材煦堉钧澍棠熏
支字辈101:柎录清业炽堪钦德友伸志胜时春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2005 [山东省郯城县姜庄村]姜氏宗谱一卷姜步宽等续
目前江山姜氏主流(也就是占绝大多数人)的排辈是:贤良,方正,纪纲,法度。
这八辈中前三字差不多快死光了,基本是后五字为主。当然因为生育有早晚,是以部分辈分差很多。比如江山城效西山上有一座几十上百年前的姜姓的坟,坟主是吉字辈。而这个吉字辈还排在度字辈后面。比如说当年我上学时,一班同学中有方(方华)字辈还有正(正成)字辈还有纪(姜强)字辈纲(刚林)字辈也有,呵呵祖孙四代同班学习。至于你说的什么孝友邦才,似乎不是江山的吧。
另外并不是你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就一定是孝字辈。你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按字辈取名字的。你要知道特别是文一一革阶段,这类东东是不能搞的。比如,我有个同学是纲字辈,他爸给他取姓名姜贤明,看起来是贤字辈,那岂不是比他爷爷的爷爷的辈份还大了?又比如,我又有一同学叫姜清莲,听到别人说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是辈分,就以为自己是清字辈。其实她是纪字辈。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玩意儿。现在江山这边很多人的名字就叫刚什么的,其实压跟就是错误的,而应该是纲什么的。
如果,你真想清楚详细的了解,你去新塘边镇。那边正在搞族谱。听说要钱的(听说的),没有钱的话,你在祠堂门口的牌坊上看看,上面应该也有简单的介绍(答案)。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扩展资料: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姜姓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姜”姓族谱
本文2023-10-09 05:17: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