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各地方赶集过会的时间
峰峰矿区各地的赶集过会时间如下:
正月正月初八:临水镇西纸坊村、东纸坊村;正月初十:峰峰镇前西佐村;正月二十:义井镇西王看村;正月二十四:大社镇牛儿庄村;正月二十六:和村镇南八特村;正月二十八:新坡镇崔庄村。
二月二月初二:义井镇。
峰峰矿区其他地方赶集时间:
1月8:峰峰矿区西纸坊村;1月20:峰峰矿区西王庙村;1月24:峰峰矿区牛儿庄村;2月3:峰峰矿区北留旺村;2月9:峰峰矿区南山村;3月1:峰峰矿区临水村;3月9:峰峰矿区上拨剑村;3月10:峰峰矿区下拨剑村;3月15:峰峰矿区董家庄村;3月22:蜂峰矿区宿凤村;3月28:峰峰矿区峰峰村;4月8:峰峰矿区南头村;4月15:蜂蜂矿区彭城;6月23:蜂蜂矿区黑龙洞村;7月5:蜂蜂矿区南大峪村;7月15:蜂蜂矿区北大峪衬;8月3:蜂峰矿区王庙村;8月6:蜂蜂矿区彭城;9月10:蜂蜂矿区郭庄村;9月19:蜂蜂矿区西老鸦峪;10月20:蜂蜂矿区苏村;10月24:蜂蜂矿区北羊占村;10月26:蜂蜂矿区薛村;11月5:蜂蜂矿区南大社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最新信息,建议咨询当地居民或相关机构。
峰峰矿区过会时间有以下这些农历 地点 1月8 峰峰矿区西纸坊村 1月20 峰峰矿区西王庙村 1月24 峰峰矿区牛儿庄村 2月3 峰峰矿区北留旺村 2月9 峰峰矿区南山村 3月1 峰峰矿区临水村 3月9 峰峰矿区上拨剑村 3月10 峰峰矿区下拔剑村 3月15 峰峰矿区董家庄村 3月22 蜂峰矿区宿凤村 3月28 峰峰矿区峰峰村 4月8 峰峰矿区南头村 4月15 峰蜂矿区彭城 6月23 峰峰矿区黑龙洞村 7月5 峰峰矿区南大峪村 7月15 峰峰矿区北大峪衬 8月3 蜂峰矿区王庙村 8月6 峰峰矿区彭城 9月10 峰峰矿区郭庄村 9月19 蜂峰矿区西老鸦峪 10月20 峰蜂矿区苏村 10月24 峰峰矿区北羊占村 10月26 峰峰矿区薛村 11月5 峰峰矿区南大社村
柳泉寺位于峰峰矿区宿凤村西南与磁县交界的地方。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殊,所以古往今来,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而又赋有传奇色彩的的故事。
柳泉寺建于何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有人说它始建于唐代,也有人说它始建于明代。据寺内石碑考证,明、清都有重建和修补的记录,但真正建寺的年代,却未能查到。
柳泉寺座北朝南,它的背后有四、五丈高的罗圈式土崖;前面有景色秀丽的玉带河,当地人都叫它柳泉寺河;西侧有条分水岭,受自然雨水的冲刷,形成了一道道沙脊,犹如一条条俯冲的卧龙;柳泉寺的东侧地势平坦辽阔,一眼望去就是古瓷都彭城,著名的滏阳河就是柳泉寺河的下游。
柳泉寺的正前方有座土山丘,它高数十米,顶端有二、三十亩地大小,是柳泉寺的挡风水岭,风水岭的脚下有条古道,它与河同步,是西通山西、河南各省,东临彭城的必经之路。
柳泉寺座北朝南,它的背后有四、五丈高的罗圈式土崖;前面有景色秀丽的玉带河,当地人都叫它柳泉寺河;西侧有条分水岭,受自然雨水的冲刷,形成了一道道沙脊,犹如一条条俯冲的卧龙;柳泉寺的东侧地势平坦辽阔,一眼望去就是古瓷都彭城,著名的滏阳河就是柳泉寺河的下游。
柳泉寺的正前方有座土山丘,它高数十米,顶端有二、三十亩地大小,是柳泉寺的挡风水岭,风水岭的脚下有条古道,它与河同步,是西通大山,东临彭城的必经之路。
柳泉寺河全长约五华里,这是一条抬头看不见天日的阴森地带,它几乎每隔一两米远就有一棵参天柳树,这些柳树大得惊人,两人抱不住的比比皆是,它们生长了多少岁月,谁也说不清楚。它们长的奇形怪状,遍布着柳泉寺河的每一个角落。
柳泉寺河的泉水奇异而又独特,它涝年不增,旱年不减,不分昼夜,始终如一。从泉眼中溢出来的泉水沿着柳树丛穿越,汇成小溪,在历次山洪的洗礼中,形成一处处大小不等的水坑,成为鱼鳖虾蟹打闹嬉戏的安乐洞穴。
河的北岸,长着两棵巨型怪树,当地人叫它棒棒树,这两棵树能容纳三、四十个学生捉迷藏。它从上到下没有一处是直的,从主干到侧枝,全是奇形怪状的疙瘩疤痕。它的树叶微酸而甜,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当地人很喜欢它。每年春天,它的叶芽刚刚萌发就被人剥去,就连细小的嫩枝也不放过,因此棒棒树的生长就极其缓慢。因为它在春天很难抽枝,只有待到夏秋时,它的树叶随季节变性变味而不再被人们采食时,它才能生长几十天,所以从棒棒树遍体鳞伤和无处不疤痕的顽强生命力来判断,它至少也存活了上千年。
1956年,中国科学院对此树进行过考察,认为此树是中国仅存的两棵稀有树种,与南响堂寺院内的“无名树”(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同属保护种类,只可惜这两棵树于文革初期被毁,以后连根也被刨去。
棒棒树位于柳泉寺的正前方,在寺与树之间是一片开阔地,中间有一广场,这是寺内僧人练功习武的地方,也是僧人秋头五月打晒粮食的场所。场的前方有一口水井,而棒棒树下的河底,有两个柳泉寺河的最大泉眼,泉眼两侧长着数棵最古老、最古怪的柳树,《柳泉寺》也许就是以此得名的。
柳泉寺的东北角有一处沙石岗,沙石岗的下边有一块长方形地,有三四亩大,距离柳泉寺有200多米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铁耙柳泉寺”之地,当年许多和尚都惨死在这块地中,此地至今仍能找到枯骨,特别是农耕时,零散的骨片到处可见。
柳泉寺的院内有棵老槐树,老槐树上挂着一口铸铁钟,钟的下方有座石碑,它总高约4米,宽约90公分,厚约35公分,底盘是一头巨型石龟,碑帽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体的正反两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繁体汉字,这些石刻文字,由于历史久远,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认。
柳泉寺的大殿共有四座,前大殿、后大殿、东大殿、西大殿。各殿建筑风格不同,每个大殿的瓦房脊上都塑造着大小不等的菩萨,以前大殿(正殿)为最多,几乎每一米远就有一个。这些塑像大的有二尺多高,小的不足一尺,塑像造型奇特,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有的骑龙,有的跨虎,有的用彩陶制作,有的用普通陶土,这些菩萨都是我们在入学前被“请”了出去的。那时侯,全校共有学生120多名,整整忙活了四五天,先是把它们从大殿顶上揭下来,再让同学们搬到寺外,然后集中砸碎,最后全部堆埋在了棒棒树下的河底。
大殿内,巨型的佛像早已不知去向,昔日的金璧彩绘已经黯淡无光,大红大紫的四梁八柱也变得十分陈旧,雕工精致的门窗隔扇有半数出现损伤,尽管如此,它仍旧留露着夕日的风姿和建筑上的辉煌。
看守寺院的老人告诉我们,柳泉寺有两件镇殿之宝:一是荆梁,二是枣柱。荆梁就是山里人编筐子编篮子用的荆条木梁;枣柱就是又小又酸的野酸枣树柱子。老人说他活了八九十岁,所见到的荆条最粗也不过象人的胳膊,而野酸枣树的直径从没有见过超出碗口大,象如此粗大的栋梁之材实属世上少有,他敢说谁也不知道它们存活了多少年。
那时侯我怀着好奇心,问老人哪个是荆梁?哪个是枣柱?老人说他只知道荆梁枣柱就在正大殿里,至于谁是荆梁,哪个是枣柱,他也说不清。
荆梁和枣柱直到寺毁后才被证实,但它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荆梁先是被生产队盖了马棚,以后又被当柴禾买掉;而枣柱被几个木匠锯得七零八落,绝大部分制成了木工用具。
2008年,在宿凤村众多村民的倡议下,柳泉寺的大雄宝殿(主殿)得到重建,与此同时,人们惊奇的发现,被毁近四十年的棒棒树从残根上居然长出两棵 茁壮的幼苗,这无疑是柳泉寺的又一大奇迹。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一、民间文学(3项)
1、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直
2、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丛台区、邯山区
复兴区、邯郸县
3、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大名县
二、民间美术(3项)
1、木 版 画(三合村) 永年县
(袁庄村) 邯郸县
2、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伯延镇) 武安市
(老鸦峪王家大院) 峰峰矿区
3、民间剪纸(磁 县) 磁 县
(复兴区) 复兴区
三、民间音乐(6项)
1、涉县寺庙音乐 涉 县
2、西戌道教音乐 涉 县
3、河北鼓吹乐 永年县
4、冀南吹歌(魏 县) 魏 县
(大名县) 大名县
(临漳县) 临漳县
5、民间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县
(成安姜营村) 成安县
(涉县唱家庭) 涉 县
6、冀南鼓乐(磁县迓鼓) 磁 县
(临漳得胜鼓) 临漳县
四、民间舞蹈(9项)
1、曲周龙灯 曲周县
2、撵 花 临漳县
3、冀南扇鼓舞(河东村) 丛台区
4、聚英叉会 曲周县
5、抬花桌 永年县
6、庆和峪背阁 磁 县
7、二人扳 馆陶县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矿区
9、李家村高跷皇杠 临漳县
五、戏曲(14项)
1、冀南皮影戏(磁 县) 邯郸市直
(成安县)
(肥乡县)
(魏 县)
(馆陶县)
(大名县)
(曲周县)
(永年县)
2、武安平调落子剧 武安市
3、永年西调 永年县
4、磁县怀调 磁 县
5、坠子(郭小屯坠子戏曲曲艺村) 临漳县
(有阁刘坠子戏) 临漳县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戏曲村) 临漳县
(魏县落腔) 魏 县
(驸马寨落子) 鸡泽县
7、四股弦(北坡头四股弦戏曲村) 魏 县
(南营村四股弦戏) 肥乡县
(馆陶县四股弦戏) 馆陶县
(宿凤村四股弦戏) 峰峰矿区
8、柳子腔 曲周县
9、木偶戏 馆陶县
10、武安傩戏 武安市
11、邯郸赛戏(东填池) 高新区
(涉县排赛) 涉 县
(东通乐) 武 安
12、韩固营弦子腔 鸡泽县
13、豫剧桑派艺术 东风剧团
14、大靳村罗戏 肥乡县
六、民间曲艺(5项)
1、张家坠书 馆陶县
2、拉洋片 广平县
3、曲艺坠子 成安县
4、梨花大鼓 鸡泽县
5、英歌溜 临漳县
七、民间杂技(1项)
1、台村上刀山 涉 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0项)
1、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
2、土纺土织(土纺土织技艺) 魏 县
(民间彩印花布技艺) 魏 县
(蓝印花布技艺) 魏 县
(土布织字技艺) 鸡泽县
(土布织字技艺) 肥乡县
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
4、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馆陶县
5、太和堂药业 永年县
6、书画手工装裱技艺 成安县
7、扎纸手工技艺 磁 县
8、南小留木旋工艺 广平县
9、磁州陶器制作技艺 磁 县
10、东屯风筝制作技艺 大名县
九、生产商贸习俗(5项)
1、贞元增酒酿造工艺 丛台酒业公司
2、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大名县
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县
4、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大名县
5、酱包瓜腌制技艺 馆陶县
十、人生礼俗(2项)
1、送羊节 磁 县
2、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涉 县
十一、民间信仰(1项)
1、女娲祭典 涉 县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
1、杨式太极拳 永年县
2、武式太极拳 永年县
3、卢氏太极拳 广平县
4、大架佛汉锤拳 大名县
5、陈村查拳 邱 县
6、长洪拳 成安县
十三、文化空间(8项)
1、滏阳河灯(马头镇) 马头工业园区
(张庄桥村) 邯山区
2、苇子灯阵 峰峰矿区
3、彩布拧台 邯山区
4、黄粱梦文化 黄粱梦文保所
5、黄粱梦庙会 邯郸县
6、冀南元宵花会(临漳县) 临漳县
(涉县更乐镇) 涉 县
(磁县光录村) 磁 县
(丛中花会) 邯郸县
(王看烟火灯地) 峰峰矿区
7、土山诚会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县
详细资料:
]1、磁县迓鼓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迓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催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2、磁县怀调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三是黄鼠怀调剧团,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怀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业的发展,旧时,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单、被褥、包袱皮、闺女嫁妆等,都是自家的纺织布。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摇车纺线、登机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是: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倒纬、绑机、织布等工序。决定土纺土织条、格、花纹图案的关键是:经、纬色线排列和缯的多少。缯,分二页缯和四页缯。二页缯,用单梭可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用多个梭,可织出多种多样的方格布;四页缯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生产实验,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多达200余种。条纹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个脸等;方格布有:席子纹、筛子底儿、石榴子儿、苏联大开花等;四页缯布有:水纹、斜纹、斗纹、胡椒花纹等;有些艺人还可织出多种装饰图案和书法作品。
4、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大名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5、滏阳河灯(马头镇、张庄桥)
马头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
河灯从唐代一家一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张庄桥元宵河灯来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求得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制的形式各异的河灯放在滏阳河里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灯一般为自发行为,通常与小孩儿打花灯、放焰火、社戏等等及其它庆祝活动相伴,在河畔构成一道景观。
6、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分布区域为曲周县曲周镇。“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据传,宋朝时期的曲周县十年九涝,庄稼无所收成,农民贫困交加。民间有敬奉龙王,可保平安的传说。于是,为了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制作了一条龙,龙内燃灯,起名“龙灯”。每年元宵节,挥舞龙灯,敬仰龙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曲周龙灯”制作、造型别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变,仪仗、规模气势恢弘。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曲周龙灯”填补了我国圆身龙灯的空白,引领了龙灯发展的潮流。
7、彩布拧台
大隐豹彩布拧台,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工艺,故最迟始于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但其形成的初期却在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动工,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展开时间一月左右。大隐豹彩布拧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邯郸赛戏
赛戏是戏剧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老剧种,邯郸赛戏主要包括东填池赛戏、东通乐赛戏和涉县排赛。
东填池村赛戏历史渊源较久。据村民传说起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以前。现存剧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东通乐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东通乐村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已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时间,现已无从查考。
涉县“排赛”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
9、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咸丰年间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永年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竽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
10、苇子灯阵
民间舞蹈“苇子灯”为东王看村所独有。王看苇子灯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间舞蹈。每年元宵节期间东王看的苇子灯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11、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传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越来越受到全国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武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习练武式太极拳时,对武式太极拳一些深邃的理论和拳理缺乏研究、领略,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永年县委、县政府对武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十分重视,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会和专门的保护组织,对优秀的传人实施奖励,在全县大力推广,制定了保护计划,从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12、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寺庙音乐属佛教音乐,据专家鉴定为宋代工尺谱。现存270首曲谱,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管、笙),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钗、铛、罄),一种膜鸣乐器(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自古至今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的涉县、武安、磁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河南省的安阳、林州市等邻近县域。
涉县寺庙音乐属南音南曲,为宋时佛教音乐,并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为佛教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据传承人侯俊堂同志说,佛教中一切内容一是秘不外传,只传内不传外,一是原有内容只能学,不能改,由此可见,它是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县寺庙音乐在当地为独家所有,且曲谱数量多,历史较悠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实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3、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这八个故事有:1、三教门;2、赵匡胤送京娘;3、打渔杀家;4、拾玉镯;5、唐僧取经;6、错断阎罗教;7、抱盔;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绎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若干年后由王孟华传给第二代传人乔老大,乔老大又传给了第三代吴延年,在流传的同时,撵花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演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下进行了改进(又叫摔脚舞),曾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奖,受到领导好评,到了90年代,又传给了崔桂生、杨秀等人。
14、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它的兴建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卢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叹时世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们将点化卢生的吕翁附会到吕洞宾身上,逐渐从独神供奉发展成为北方全真教的道观,民间百姓对卢生以及吕洞宾的信仰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年夏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最为隆重。邯郸黄粱梦文化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黄粱美梦是梦幻文学的一朵奇葩,由它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戏剧历朝历代都有续写改编,与邯郸梦相关的诗文多达二百余首,碑刻现存三十余通。近年来,陆续出版有《黄粱梦传说》、《黄粱梦诗词精选》、《邯郸之梦》等书籍,并新建有中国名梦馆。
峰峰各地方赶集过会的时间
本文2023-10-09 04:58: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8928.html